LY/T 3425-2025 林草有害生物标本制作与保藏规范

文档天下 图书评论3阅读模式

LY/T 3425-2025 林草有害生物标本制作与保藏规范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2025‑07‑21 发布2025‑11‑01 实施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林草有害生物标本制作与保藏规范

Standard for specimen making and preservation of forest and grassland pests

LY/T 3425—2025

 

目次

前言……………………………………………………………………………………………………………Ⅲ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制作…………………………………………………………………………………………………………2

4. 1 标本制作常用工具和用品……………………………………………………………………………2

4. 2 标本制作常用试剂或药剂……………………………………………………………………………2

4. 3 标本制作………………………………………………………………………………………………2

5 保藏…………………………………………………………………………………………………………3

5. 1 标本保藏前核查………………………………………………………………………………………3

5. 2 标本保藏前处理………………………………………………………………………………………3

5. 3 标本库及管理…………………………………………………………………………………………4

6 标本数字化…………………………………………………………………………………………………5

6. 1 概述……………………………………………………………………………………………………5

6. 2 数字化制作软件………………………………………………………………………………………5

6. 3 数字化制作方法………………………………………………………………………………………5

6. 4 数字化制作要求………………………………………………………………………………………5

附录A(规范性) 林草有害植物标本制作……………………………………………………………………7

附录B(规范性) 林草害虫标本制作………………………………………………………………………11

附录C(规范性) 林草植物病原物和病害标本制作………………………………………………………15

附录D(规范性) 林草有害啮齿动物标本制作……………………………………………………………22

附录E(资料性) 林草有害生物标本数字化制作常用字段………………………………………………29

参考文献………………………………………………………………………………………………………3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 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22)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重庆中医

药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梅、王鸿斌、李国宏、花立民、楚彬、金江群、曹亮明、淮稳霞、赵文霞、秦文韬、

王金利、邱爽。

LY/T 3425—2025

1

LY/T 3425—2025

林草有害生物标本制作与保藏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林草有害生物标本的制作、保藏及标本数字化的步骤和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林草有害生物调查采集的各类标本的制作与保藏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5452—2017 56% 磷化铝片剂

GB/T 38211—2019 硫酰氟

LY/T 2011—2012 林业主要有害生物调查总则

LY/T 3101—2019 林业有害生物代码

DB 13/T 2837—2018 腊叶标本制作技术规程

DB 35/T 814—2008 野生动物标本制作技术规范

DB 43/T 1031—2015 野生脊椎动物标本制作技术规范

DB 53/T 1207—2023 动物标本制作技术规范第1 部分:兽类剥制姿态标本

JY 0153—1999 动物骨骼标本总则

SN/T 3452—2012 昆虫针插标本的制作与保存

SN/T 4630—2016 植物病原菌及病害标本采集保存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林草有害生物forest and grassland pests

危害森林、草原和林草种子生长、发育、繁殖(更新)并造成经济损失的昆虫、螨类、植物病原物、有害

植物和啮齿动物。

3. 2

标本specimen

自然界各种生物最真实、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和实物记录。

3. 3

干制标本dry specimen

将采集的标本进行姿态整形,干燥脱水处理后,便于特征识别与保藏的标本。

3. 4

玻片标本glass slide specimen

生物个体、器官、组织或细胞经适当处理后借封盖剂封装于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而形成的可长期保

2

LY/T 3425—2025

存的标本。

3. 5

浸制标本immersion specimen

经保鲜、固色等化学药品、试剂处理后,浸泡于瓶、缸等容器中密封保存的标本。

注:又称浸渍标本。

3. 6

针插标本pinned specimen

以化学药剂迅速毒杀后,用昆虫针穿透虫体、整姿固定,并加以烘干或自然风干保藏的标本。

3. 7

腊叶标本dehydrated herbarium specimen

将采集的新鲜植物全株或具有鉴定特征的植物组织用吸水纸压制,将其定型干燥、消毒后装订在台

纸上的标本。

注:又称压制标本。

3. 8

数字化标本digitalized specimen

将林草有害生物标本的相关信息(如采集信息、鉴定信息、物种信息、图像信息等)按照二进制编码的

方式加以处理和存储,实现标本实物与数字化信息的一一对应。

3. 9

假剥制标本skin specimen

将动物皮张连同上面的毛发、尾巴等一同剥下,未还原成动物原来的形姿,简单地展示动物皮张上体

现特征的标本。

3. 10

头骨标本skull specimen

将啮齿动物头部皮毛、肌肉和脑髓等取出后,只保留头骨的标本。

4 制作

4. 1 标本制作常用工具和用品

显微镜、昆虫针、三级台、瓦楞纸、标本夹、直尺、天平、脱脂棉、解剖蜡盘、搪瓷盘、解剖器械、细铁丝、棉花、

棉线、牙刷等(参见DB 13/T 2837—2018、SN/T 3452—2012、SN/T 4630—2016、DB 53/T 1207—2023、

DB 43/T 1031—2015、DB 35/T 814—2008)。

4. 2 标本制作常用试剂或药剂

甲醛、乙醇、凡士林、硫酸铜、洋红、甘油、明矾、樟脑粉、硼酸、苯酚、乙醚、三氯甲烷等(参见

DB 13/T 2837—2018、SN/T 3452—2012、SN/T 4630—2016、DB 53/T 1207—2023、DB 43/T 1031—

2015、DB 35/T 814—2008)。

4. 3 标本制作

根据林草有害生物的不同种类,采用相应方法和技术制作标本。林草有害植物标本制作见附录A,

林草害虫标本制作见附录B,林草植物病原物和病害标本制作见附录C,林草有害啮齿动物标本制作见

附录D。将编号、种名(包括中文名和拉丁名)、采集时间、采集地点、海拔、经纬度、采集人、寄主名称、鉴

定时间、鉴定人、生境等信息填入标签,并固定在相应的部位。

3

LY/T 3425—2025

5 保藏

5. 1 标本保藏前核查

5. 1. 1 标本数量及状况

制作标本入库保藏前应区分林草有害植物、有害昆虫、有害菌物、有害啮齿动物等不同种类,并核对

不同标本保藏的目的与方式,包括干制标本、玻片标本、浸制标本、针插标本、腊叶标本、假剥制标本等,检

查标本的完整性及受损状态以及数量,确保标本按类别编码、归档,进行保藏管理。

5. 1. 2 标本基础信息

核查标本的基础信息及标签的完整性,包括采集时间、地点(经纬度、海拔)、采集方法、采集人、寄主

及危害部位、生境、采集标号、保存地点等信息,标本的分类地位及林业有害生物代码(参见LY/T 3101—

2019)、学名、鉴定人、鉴定时间、复核人等物种鉴定信息。

5. 2 标本保藏前处理

5. 2. 1 熏蒸法

标本及存放容器在密闭熏蒸库或熏蒸箱内用符合规范的化学药剂熏蒸,不同熏蒸对象采用不同的药

剂和不同的施用处理浓度和熏蒸时间,熏蒸后安全放气。熏蒸剂及其施用浓度、处理时间参如下:

——磷化铝,施用浓度4 g/m3~6 g/m3,时间10 d~15 d,气温高时处理时间可缩短(参见GB/T 5452—

2017);

——硫酰氟,施用浓度30 g/m3~50 g/m3,时间24 h(参见GB/T 38211—2019)。

5. 2. 2 喷施法

腊叶植物标本杀虫消毒宜用氯化汞或0. 5% 乙醇溶液,直接喷施于标本的表面。

5. 2. 3 低温冷冻法

不同类型的林草有害生物标本,制作技术及处理方式不同,且不同种类的标本对低温的持续耐受力

及存活率也存在差异。

a) 处理温度、处理时间见表1。宜根据低温处理设备的功能参数进行操作。

表1 低温冷冻法处理要求

低温条件

-25 ℃

-30 ℃

-40 ℃

标本类型及处理时间

植物标本(病害植物)

14 d

7 d

3 d

昆虫标本

14 d

7 d

3 d

啮齿动物标本

21 d~28 d

14 d~21 d

7 d~14 d

b) 需提前将设备温度降至处理温度。

c) 温度不宜低于-40 ℃,以免造成标本脆化损坏。

4

LY/T 3425—2025

5. 2. 4 高温加热法

昆虫在高温条件下蛋白易变性失活,腊叶标本经烘箱等高温处理,在兼顾干燥标本的同时,还可杀死

附着的昆虫成虫、蛹、卵等。温度及处理时间如下:

——控制温度50 ℃,持续3 h~4 h;

——控制温度60 ℃,持续1 h~2 h;

——利用保藏标本提取遗传物质,进行DNA 或蛋白测定等,不能用此法处理。

5. 3 标本库及管理

5. 3. 1 概述

5. 3. 1. 1 标本库

标本库应保障建筑安全和消防安全,做到防虫、防霉、防鼠及温湿光尘合理控制,避免选择底楼或顶

楼。定期(至少一年一次)进行防虫、除霉熏蒸或消杀作业,避免大规模的标本感染。

5. 3. 1. 2 温湿度控制

标本库应安装温度控制系统和除湿系统以保持温湿度的稳定性。一般自然生物标本应保持恒温

17 ℃,相对湿度50% 以下。

5. 3. 1. 3 光照控制

标本库应密闭遮光,避免辐射。室内照明强度控制在≤50 lx。除特殊需要外,标本需保存于密闭无

光的标本盒、标本柜中。

5. 3. 1. 4 防尘控制

标本库需要密闭防尘环境,需安装空气过滤除尘系统。

5. 3. 1. 5 防虫、防霉、防鼠控制

放有标本的标本柜、标本盒中应定期填充樟脑、干燥剂等驱虫、防霉、防鼠药品。

5. 3. 2 管理

5. 3. 2. 1 归类编码

标本入库时应编制赋予馆藏的统一标本保藏归类编码,以便检索与查阅,以及标本数字化信息共享。

编码应体现标本馆、标本库的代码、保藏类群代码、标本柜号、标本盒号、标本号等存储信息。

5. 3. 2. 2 存储

所有标本以标本柜、标本盒分层按序排列,预留一定空间供新的同类群标本接序放置,方便检视与查

阅,也可以设置密集柜系统,以存放更多的标本。

5. 3. 2. 3 出入库管理

标本检视调用需办理出入库手续,出库需要登记标本状态,再入库需要进行消杀处理并登记。

5

LY/T 3425—2025

6 标本数字化

6. 1 概述

6. 1. 1 数字化制作设备

计算机、数码照相机、扫描仪、扫描电子显微镜、投射电子显微镜、生物显微镜(分辨率不低于1 200 万

像素值)、体视显微镜(分辨率不低于1 200 万像素值)、手持放大镜、显微成像系统等。

6. 1. 2 镜头

选用微距80 mm 定焦镜头或微距100 mm 定焦镜头;支持全手动调焦;镜头的分辨率不低于相机机

身的解像力。

6. 1. 3 光源

合理布置成顶置环形光源、矩形平面光源等,以适应不同类型标本拍摄需要;光源的色温或等效色温

应控制在5 000 K~5 700 K。

6. 2 数字化制作软件

图像处理软件如Photoshop、CorelDraw、Adobe Illustrator、ACDSee、Lightroom、Fireworks 等。

6. 3 数字化制作方法

6. 3. 1 文本信息数字化

采用键盘、电子笔、语音输入、数字扫描仪及相应识别软件获取数字化文本信息。

6. 3. 2 图像信息数字化

采用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显微成像系统等直接拍摄标本获取数字化图像,或采用数字扫描仪等

设备扫描传统影像胶片、照片、图版等获取数字化图像信息。

6. 4 数字化制作要求

6. 4. 1 图像信息技术要求

6. 4. 1. 1 基本要求

图像主体鉴定特征突出、清晰、形态自然、不变形、无扭曲、色彩还原正常。采集数码影像时,每帧不

小于150 万像素,扫描设备的光学分辨率不小于600 DPI,照片文件大小在2 MB 以上(精度不低于1 000

万像素值)。用于网页图像大小应不小于800 像素×600 像素,用于打印或出版图像大小应不小于1 600

像素×1 200 像素。

6. 4. 1. 2 标尺要求

图像中应设置标尺,标尺采用白色黑底,刻度线黑色。标尺宽度占图像宽度的1/20。刻度值设主刻

度值和分刻度值,主刻度值为分刻度值的10 倍,且主刻度线长度为分刻度线长度的1. 5 倍。标尺0 点为

6

LY/T 3425—2025

图像左侧边沿,左侧第一个主刻度线下方标记刻度值的数值,刻度值的数值可以是10 的整次幂。标尺右

侧注明刻度单位。

6. 4. 1. 3 内容要求

林草有害植物标本图像包括植株的叶、花、果等形态图。林草有害昆虫标本图像包括整体背面观、腹

面观和侧面观,包括头、胸、腹等形态图。林草病害标本图像包括植物的染病图像与健康图像对比(包括

整体和局部)、病原物图像。具体参见LY/T 2011—2012。

6. 4. 1. 4 格式要求

数字化标本应优先选择非压缩格式保存原始图像(如JPG、TIFF、RIFF、RAW 等),为每一份标本图

像文件制作原始备份。选择文件格式时,应优先选择附加EXIF 信息的文件格式。

6. 4. 2 文字信息技术要求

林草有害生物数字化标本的文字信息包括馆藏信息(标本馆代码、馆藏号、标本类别、陈列位置、保存

形式、保存状态、模式类型)、采集信息(采集人、采集日期、采集地点、寄主、采集生境)、鉴定信息(鉴定人、

拉丁学名、中文名、鉴定日期、遗传序列)、测量信息(测量指标、测量值、测量单位)、图像处理信息(拍摄

人、拍摄时间、拍摄设备、曝光参数)、物种信息(生物学特性、分布、寄主、危害状)和图像信息(图像、影

像),具体见附录E。

7

LY/T 3425—2025

附录A

(规范性)

林草有害植物标本制作

A. 1 初步整形

选取带花/果的植株,除去根部杂物,挂上标本签(见图A. 1),按台纸规格修整成合适大小,展平并疏

剪多余枝叶。根部发达植物进行适当修剪。整形时应按照植物类型保持植物原有生物学特性:1)木本植

物,保留完整枝条,保留花、果;2)草本植物,尽量保留全株,保留花、果、根部特征;3)藤本植物及匍匐草

本,保留足够长的枝条,整形时弯曲盘旋。

注:标本签必须包含采集号、采集日期、采集地点、采集人等内容,样式不限于本文件中的示例。

图A. 1 标本签示例

A. 2 压制

将标本平展放在衬纸中,展示出叶、花的正反面。压制叶片较大的植物时,可仅保留一片完整的叶

片,翻折一角,如不能平铺一片完整叶片,可剪去部分,但应保留叶尖。高大草本植物,可折成V、N 或W

形;或保留根、茎、叶、花的部位,将植物剪成3 段,分段拼接压制。两份标本之间铺4 层~8 层整齐叠放的

吸水纸,压制好后用绳索捆绑,松紧适度、四周力度一致(见图A. 2)。

图A. 2 压制时捆绑的标本

8

LY/T 3425—2025

A. 2. 1 翻动整形

压制8 h~12 h 后,用瓦楞纸替换标本之间的吸水纸,并进行第二次整形。每两块瓦楞纸间可夹

1 份~3 份标本,每两份标本之间用吸水纸进行分隔。标本整理好后,用绳索捆绑,松紧适度、四周力度

一致。

A. 2. 2 干燥标本

使用热风机在适当的温度下(50 ℃~70 ℃)烘干标本,可获得颜色更佳的标本。将标本夹放在两

头开放的塑料薄膜中,调整标本夹方向,使热风机风向顺着瓦楞纸中孔隙的方向,注意不要使塑料薄

膜覆盖住吹风机。开始时,温度不宜过高,以免捂熟标本,以不能闻到煮青菜的味道为宜。烘12 h~

24 h 即可,根据植物不同,可适当调整。条件允许时可用烘干机,55 ℃ 烘干36 h,时间可根据植物含

水量调整。

A. 2. 3 特殊植物器官处理方法

A. 2. 3. 1 较大的果实、块茎等,可取下另行烘干、晒干,编号与标本相同。肉质多汁的果实可剖为两半

压干或保留纵切及横切面切片压制,有关特征另行补充记录。

A. 2. 3. 2 肉质植物可用沸水浸泡0. 5 min~1 min(加入少许食盐可减少褪色),以加快干燥。压制过程

中易脱落叶片的植物(如铁杉)亦可用此法处理。

A. 2. 3. 3 易脱落的果实、小花用小袋子收纳,编号与标本相同,粘贴于台纸上。

A. 2. 3. 4 组织较脆易碎的植物需用蒸汽熏蒸使组织软化后再进行压制。

A. 2. 4 干燥标本的保存

标本烘干后,同一采集号的标本交错放在折叠的衬纸内,最外层的折叠纸用记号笔标注采集号,整齐

叠放在纸箱内,以备装订、鉴定。

A. 3 上台

A. 3. 1 整形

A. 3. 1. 1 将干燥的标本根据台纸大小进一步修剪和造型,保留各部分有用的分类特征。过多过大的部

分可修剪。需同时保留有正、反面的叶片。台纸大小为40 cm×30 cm 的厚铜板纸。

A. 3. 1. 2 植物的花或果实需要直观呈现,不能被叶片覆盖。易脱落的花、果用小袋子收纳粘贴于台纸

上,取若干花、果固定于台纸上进行展示。

A. 3. 2 摆放

将标本以其自然生长状态摆放在台纸上,使植株容纳在整张台纸上,并预留出左上和右下粘贴采集

标签和鉴定标签的位置。

A. 3. 3 固定

摆好的标本装订采用线捆扎法和乳胶粘贴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先用乳胶涂或喷在标本的反面,将标

本贴在台纸上,待胶干燥后,再用线在基部、中部、顶部及分枝处缝线固定。

9

LY/T 3425—2025

A. 3. 4 采集记录单、鉴定签填写及粘贴

将野外采集记录的内容录入Excel 电子表格作为原始数据保存,并导出采集记录单(见表A. 1)进行

打印,粘贴时与台纸左上角对齐。台纸右下角贴上打印的标本鉴定标签(见表A. 2)。野外采集记录单与

标本鉴定标签的大小宜适中,清楚展现信息的同时不遮盖标本。

A. 3. 5 盖纸的粘贴

用硫酸纸作为盖纸,用适量树胶或胶水将盖纸粘贴于台纸背面上部边缘,反折覆于标本上。

A. 4 鉴定

根据植物形态特征,在鉴定标签上记录相关信息(见图A. 3)。

表A. 1 林草有害植物野外采集记录表

采集号: 采集时间:

采集人:

采集地点:

经度: 纬度: 海拔:

植被类型: 土壤类型:

生态环境: 来源:本土植物外来植物

习性:

出现多度: 株高:

根:

茎(树皮):

叶:

花:

果实:

种子:

别名: 中文名:

采集份数: 照片编号:

表A. 2 林草有害植物标本鉴定标签

拉丁名: 采集时间:

科名: 中文名:

鉴定人:

年月日

10

LY/T 3425—2025

图A. 3 制作完成的腊叶标本

11

LY/T 3425—2025

附录B

(规范性)

林草害虫标本制作

B. 1 选取标本

将采集的林草害虫标本进行初步分类,选取体型完整无损、无腐烂、无霉变的个体制作标本。

B. 2 针插标本制作

B. 2. 1 回软

用昆虫针穿透虫体,起到固定标本的作用。

昆虫采集后在暂时保存期迅速脱水变干,需在标本制作前进行回软处理。回软标本的回软器最好选

用玻璃器皿,可密闭,底部放入少量砂子和清水,使水面刚好漫过砂面。向水中滴入数滴苯酚或甲醛,以

防标本在回软过程中发霉。将标本放在铺垫滤纸的培养皿内或直接插在泡沫小块上,存放在三角袋中的

虫体可直接置于有孔的磁托板上,盖紧或密封玻璃盖。要密切关注标本的回软程度,以免软化时间过长,

导致虫体过度湿软而报废。一般软化标本视虫体干软程度而定,通常需10 h 以上,如温度升高或加入热

水,回软时间可缩短。

B. 2. 2 标本清洁

对于刚回软的标本,用细毛刷蘸取酒精或肥皂水清除虫体表面附着的颗粒。对于已经渗出油脂的标

本用棉签蘸取乙醚或酒精等溶剂进行清洁。

B. 2. 3 插针

用不同粗细(标号)的昆虫针固定昆虫标本,以便于保存和观察。

B. 2. 3. 1 插针位置

根据昆虫种类、虫体大小选择适当型号的昆虫针。因许多昆虫虫体中央有鉴定特征,原则上昆虫针

从背部垂直刺入昆虫胸部略偏右侧(不同类群具体插针位置见图B. 1),自腹面刺穿时应避开中足基节

窝。鳞翅目、脉翅目昆虫插针部位为中胸中央;直翅目、双翅目插针部位为中胸中央偏右;半翅目(蝽)插

针部位为中央偏右;鞘翅目插针部位为右边鞘翅的左上角。

B. 2. 3. 2 针插高度

昆虫针插入的深度由三级台确定。昆虫针穿透标本胸部并穿过三级台第一级,确保虫体腹面与三级

台紧贴。后将采集标签(见表B. 1)置于第二级孔洞上,用昆虫针插入穿过孔底部。

B. 2. 3. 3 三角卡纸胶粘

对于微小型昆虫可采用三角卡纸胶粘。将粘虫胶轻点于三角卡尖端,后将虫体右侧中胸部分点在有

粘虫胶的三角卡纸尖端,最后将昆虫针插入三角卡纸的宽端(见图B. 2)。

12

LY/T 3425—2025

图B. 1 针插位置示意图(仿Uys&Urban,1996)

图B. 2 三角卡纸制作标本图解

B. 2. 4 展翅

鳞翅目、膜翅目等昆虫类群为了便于观察和种类鉴定通常需要展翅。将插针后的标本插入展翅板的

沟槽中,调整沟槽的宽度使其与虫体同宽,用略大于翅长宽的矩形硫酸纸将翅贴紧展翅,再用大头针扎在

硫酸纸上使其固定;用昆虫针将前翅和后翅分别拨到适当的位置,昆虫针拨动的位置是前缘脉近基部处,

使得前翅后缘、后翅前缘与体躯纵轴呈垂直状态,然后用硫酸纸条覆于翅面,并用大头针固定;双翅目与

膜翅目前翅端部与头部平齐,最后使用交错的大头针支撑昆虫腹部使其与头、胸部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用昆虫针调整鳞翅目昆虫触角位置,使其自然伸向前方两侧并固定(见图B. 3)。

图B. 3 鳞翅目昆虫展翅图解

13

LY/T 3425—2025

B. 2. 5 整姿

将刺穿虫体的昆虫针固定于整姿台上,使虫体底部贴紧整姿台。可先用昆虫针竖直扎在虫体周围,

确保虫体不会因外力旋转。用镊子、大头针和硫酸纸条固定和调整虫体,特别是昆虫的头、触角、足等部

位的姿态,使得触角与前翅前缘平行,前足向前、中足微向后、后足向后并确保左右两侧对称,尽可能保持

活虫姿态。待标本完全干透,再移除用于固定的大头针和硫酸纸条。

B. 2. 6 标本修复整理

在采集时和标本制作中,难免昆虫破损,为了保持标本的完整性,可将断损的肢体用乳胶粘接修复,

或将标本断掉的部分放置于装有甘油的小型指型管(带橡胶瓶塞)内,用昆虫针与标本插在一起。

B. 3 玻片标本制作

微小昆虫或一些局部的细微结构需要制成玻片标本。将标本放入10% 的氢氧化钾溶液中,用水

浴间接加热,煮沸5 min 后使虫体透明,煮沸时间依虫体大小而定。后将煮过的虫体用解剖针挤出内

脏,用清水清洗2 次~3 次,再依次使用30%、50%、70%、80%、90%、100% 的酒精梯度脱水,每个梯度

脱水5 min,再用二甲苯浸泡透明5 min,后将透明好的标本置于载玻片上,快速整姿,使之成为自然状态,

滴上1 滴封片胶,稍加整姿,最后用干净的盖玻片盖在胶液上进行封闭。制好的玻片需要放置于玻片盘

中自然阴干,或在其他容器中烘干。封片胶多选用加拿大树胶、甘油鱼胶、阿拉伯树胶等。

B. 4 浸泡标本制作

B. 4. 1 临时浸泡除鳞翅目之外的昆虫标本可选用75% 酒精溶液。

B. 4. 2 需要长久浸泡的标本,多为一些水生昆虫的稚虫及全变态昆虫的卵、幼虫、蛹等,还包括一些骨

化程度弱且易皱缩的昆虫。为防止昆虫浸泡后变形,浸泡前应先用水煮,虫体较大体壁较厚的幼虫一般

煮5 min~10 min,虫体较小的昆虫一般煮2 min~3 min。将水煮后的标本立即置入浸泡液中保存。

B. 4. 3 浸泡标本容器:盛放浸泡标本的容器宜选用玻璃制品,如标本缸、标本瓶、磨口瓶等,瓶口需密

闭,以免浸泡液过快挥发。

B. 4. 4 浸泡液可选择:1)95% 的酒精溶液;2)福尔马林溶液;3)冰醋酸10 mL,甲醛15 mL,二甘醇

2 mL,水1 000 mL;4)适用于黄色幼虫的冰醋酸5 g,白糖5 g,甲醛20 mL,水1 000 mL;5)适用绿色幼虫

的硫酸铜10 g,硝酸钾10 g,水1 000 mL。

B. 5 生活史标本制作

采集或饲养收集各虫态、龄期的昆虫,参照B. 4 所述方法将卵、幼虫、蛹制为浸泡标本。危害状可参

照附录A. 2 制成标本,根据昆虫的种类和大小将成虫制成标本。制作好的卵、幼虫、蛹、成虫、危害状标本

按顺序摆好放置在同一个标本盒内(见图B. 4)。

14

LY/T 3425—2025

图B. 4 昆虫生活史标本

B. 6 物种鉴定

常见种可根据形态学特征、寄主、危害状等特征进行鉴定,在鉴定标签上记载标本的种名、鉴定人和

鉴定时间等信息。针插标本将鉴定标签(见表B. 2)置于三级台第三级孔洞上,用昆虫针插入孔底部,鉴

定标签的尺寸同采集标本一样大;玻片标本鉴定标签正方形,与载玻片等宽,采集标签贴在载玻片最左

侧,鉴定标签贴在载玻片最右侧;浸泡标本鉴定标签则贴在浸泡容器的侧面。

表B. 1 林草害虫标本采集标签

寄主:

采集地点: 经纬度: 海拔:

采集人: 采集时间: 年月日

表B. 2 林草害虫标本鉴定标签

拉丁名:

鉴定人:

年月日

15

LY/T 3425—2025

附录C

(规范性)

林草植物病原物和病害标本制作

C. 1 林草病害干制标本的制作

C. 1. 1 林草病害腊叶标本

C. 1. 1. 1 初步整形

对采集的林草病害标本进行修剪,去除非典型症状部分,保留带有典型病状和病症的标本,整理成所

需要的样式。

C. 1. 1. 2 压制

将叶部病害、嫩茎或枝梢、部分花及去掉果肉的果皮病害标本平展铺放于吸水纸中,再用瓦楞纸夹好

后放入标本夹进行压制,每个标本夹吸水纸的总厚度以3 寸左右为宜,太厚不利于干燥,夹好后用绳绑

紧,放在通风干燥处自然干燥。

C. 1. 1. 3 干燥标本

C. 1. 1. 3. 1 自然干燥

含水量较低的病害标本可放置于阴凉通风处进行自然干燥。多汁或大型不好压制的标本,可装挂在

通风良好处风干或晾干。

C. 1. 1. 3. 2 换纸干燥

病害标本在压制过程中应勤换纸,勤晾晒。夏季压制最初3 d~4 d,每日翻压换吸水纸1 次~2 次,后

每隔2 d~3 d 翻压换吸水纸1 次,春秋可适当减少换纸次数,或根据标本含水量确定换纸的时间和频率,

直到标本完全干燥为止。对于病菌孢子易脱落的标本,紧挨标本的上下两张纸不进行更换。对于含水量

较少、较薄、在自然条件下易卷曲(如臭椿)的叶片,需要随采随压。

C. 1. 1. 3. 3 热力干燥

使用烘箱、热风机等对整形、整理或压制后的病害标本进行人工加温快速干燥,将标本放置于烘箱或

热风机中,设定温度35 ℃~40 ℃,干燥时长24 h~48 h。

C. 1. 1. 4 摆放

将干燥的病害标本进一步修剪和整理,使病害症状明晰外露;将之前刮取下来的易脱离的病症重新

移置粘附在病部上,使标本症状明显、完整、逼真。

C. 1. 1. 5 固定

采用缝线、胶粘捆扎等方法对摆放好的病害标本进行固定。固定方法与林草有害植物标本类同,参

16

LY/T 3425—2025

见附录A. 3. 3。

C. 1. 1. 6 盖纸的粘贴

用硫酸纸作为盖纸,用适量树胶或胶水将盖纸粘贴于台纸背面上部边缘,反折覆于标本上(见

图C. 1)。

图C. 1 制作完成的林草病害腊叶标本

C. 1. 2 林草枝干病害干制标本

C. 1. 2. 1 初步整形

对采集的林草枝干病害标本进行修剪,去除非典型症状部分,如杨树腐烂病,可只取发病部位的树皮

制作标本,也可将枝干从中间剖开,带着部分枝干制作标本,对于为害木质部的枝干病害在制作标本过程

中,尽可能将枝干纵切面保存完整,保留带有典型病状和病症的标本,整理成所需要的样式。

C. 1. 2. 2 压制

压制方法同腊叶标本制作(见C. 1. 1)。对于直径较粗的罹病枝干,可通过纵切、环剥等切割方式留

取典型症状部分;带易脱落的胶质或霉状物等病症的枝干病害,可将病症刮取下来,用纸袋分装或用纸包

好后妥善存放备用,以免混杂。对于幼嫩多汁的罹病枝干,可先夹在两层脱脂棉中,后在标本夹中压制。

C. 1. 2. 3 干燥标本

对于含水量较低的枝干病害标本可放置于阴凉通风处进行自然干燥,多汁或大型不好压制的标本,

可装挂在通风良好处风干或晾干;也可根据需要选择换纸干燥或热力干燥的方式。

C. 1. 2. 4 摆放

将干燥的枝干病害标本进行修剪和整理,使病害症状明晰外露;将之前刮取下来的易脱离的病症重

新移置粘附在病部上,使标本症状明显、完整、逼真。

C. 1. 2. 5 固定

采用缝线、胶粘捆扎或棉花填充等方法对摆放好的病害标本进行固定。固定方法与林草有害植物标

本类同,见A. 3. 3。

17

LY/T 3425—2025

C. 1. 2. 6 盖纸的粘贴

用硫酸纸作为盖纸,用适量树胶或胶水将盖纸粘贴于台纸背面上部边缘,反折覆于标本上(见

图C. 2)。

图C. 2 制作完成的林草枝干病害干制标本

C. 1. 3 林草根部病害干制标本

对采集的林草根部病害标本进行修剪,去除非典型症状部分,保留带有典型病状和病症的主根和须

根,整理成所需要的样式。压制、摆放、固定和盖纸的粘贴方法同林草枝干病害干制标本制作(见C. 1. 2

和图C. 3)。

图C. 3 制作完成的林草根部病害干制标本

C. 1. 4 病原菌子实体干制标本

C. 1. 4. 1 初步整形

对采集的林草病害病原菌子实体标本进行修剪,去除非典型症状部分,保留带有典型病状和病症的

标本,整理成所需要的样式。

18

LY/T 3425—2025

C. 1. 4. 2 压制

将多年卧孔菌等形态较平展的病原菌子实体尽可能地平铺于吸水纸中,再用瓦楞纸夹好后放入标本

夹进行压制,夹好后用绳绑紧,放在通风干燥处自然干燥。对于云芝栓孔菌和辐射状针孔菌等子实体形

状不平展的病原菌子实体无需压制,可直接进行干燥处理。

C. 1. 4. 3 干燥标本

对于含水量较低的病原木质蕈类等可放置于阴凉通风处进行自然干燥。多汁或大型不好压制的标

本,可装挂在通风良好处风干或晾干。也可根据需要选择换纸干燥和热力干燥的方式。摆放、固定和盖

纸的粘贴方法同林草枝干病害标本制作(见C. 1. 2 和图C. 4)。

图C. 4 制作完成的林草病原菌子实体干制标本

C. 2 林草病害浸制标本的制作

C. 2. 1 清理

对患病标本进行适当修剪整理,后用清水轻轻洗去表面的灰尘,沥干余水或用纱布、吸水纸等轻轻吸

干,以备下一步浸制。

C. 2. 2 固色

为保持果实等带病植物组织或病原菌子实体的原有色泽,选择并配置合适的颜色固定液进行标本的

固色处理,试剂浓度和处理时间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调整。绿色固定液可选用5% 的硫酸铜溶液或硫酸

铜—亚硫酸混合固定液或10%~15% 的硫酸铜溶液;红色固定液可选用醋酸洋红溶液或瓦查红色浸渍

液;黄色固定液可选用50% 醋酸溶液。

19

LY/T 3425—2025

C. 2. 3 漂洗

取出固色处理的标本,用蒸馏水或清水进行漂洗。

C. 2. 4 保存

配置5%~10% 的甲醛水溶液、1%~2% 的亚硫酸保存液,不需进行固色处理的标本用甲醛水溶液

浸制保存,已进行固色处理的标本用亚硫酸水溶液浸制保存。盛放浸制标本的容器宜选用玻璃制品,如

标本缸、标本瓶、磨口瓶等,瓶口需密闭,以免浸泡液过快挥发。

C. 2. 5 封口

根据需要选择暂时封口法或永久封口法,用明胶、石蜡、重铬酸钾、消石灰和凡士林等以适宜比例调

制成胶状,涂于瓶盖边缘,将盖子压紧封口(见图C. 5)。

图C. 5 制作完成的浸制标本

C. 3 林草病害病原物玻片标本制作

C. 3. 1 整体封藏法

C. 3. 1. 1 对于生长在林木病部表面或培养基上的菌丝体、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和其他结构特征,可直

接选取少许加入浮载剂(乳酚油、甘油乳酸液、水合氯醛碘液、甘油明胶等)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根据材料

的特点和观察的目的采用不同的方法封藏制片。

C. 3. 1. 2 对于在林草植物发病部位或基质表面生长繁茂的霉状物(如灰霉菌)或粉状物(如锈菌、白粉

菌)以及培养基上的可培养菌,可用无菌的解剖针等尖细的工具直接挑取病症后进行封埋制片;对病部病

症不明显,病原物稀少,或用放大镜也难辩认霉层的病害标本,可采用两侧具刀的三角刮针或刀片刮取病

原物制片;对于产生在植物表皮下或半埋生于基物内的病原孢子器官,如子囊壳、分生孢子器、闭囊壳等,

可将病原物连同寄主组织一同拨下,放入浮载剂中制片;对于寄生在植物表皮细胞上的病原真菌,也可将

具有病原物的表皮撕下来制片镜检。在制片过程中,病原物浮载剂的量不宜过多,以免病原物重叠分辨

不清或病原物分散漂流增加观察难度。

20

LY/T 3425—2025

C. 3. 2 徒手切片法

观察罹病组织病变、病菌侵入和寄主体内扩展过程,以及埋生在基物内真菌子实体的形态结构,需将

有关材料切成薄片,进行镜检。切片时选取材料并作适当修整,刀口与材料面垂直,连续切4 片~5 片后,

用毛笔蘸水将薄片转移至有水的浅玻皿中,镜检合格后在载玻片上摆正材料,加一滴乳酚油或其他浮载

剂,加盖玻片,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浮载剂,贴好标签,待干燥适宜时封固。过于柔软或较薄的材料,可夹

在新鲜胡鲜卜、马铃薯块等“夹持物”中进行切片。

C. 3. 3 切片机切片法

对于微小或过大,柔软、多汁、肉质及坚硬的材料,徒手切片法不易切取,很难制成连续切片,可利用

切片机切片。通常切片机可切取厚度为5 μm~15 μm 的组织制片,片子过厚不易在显微镜下清晰地观察

病原物的微观结构,片子过薄在制片过程中组织易碎,影响完整性。

图C. 6 制作完成的林草病害病原物玻片标本

C. 4 采集记录单、鉴定签填写及粘贴

将病害的采集信息及鉴定信息输入计算机并打印,干制标本在台纸右下角贴标本鉴定标签(见表

C. 1 和图C. 1~图C. 4),浸制标本鉴定标签则贴在浸泡容器的侧面(见图C. 5),切片标本贴在载玻片的

右侧(见表C. 2 和图C. 6)。

C. 5 鉴定

查阅鉴定资料,在鉴定标签上记录鉴定信息。

表C. 1 林草病害标本鉴定标签

采集号: 标本号:

病害名: 病原:

寄主植物(品种):

采集地点: 海拔: 经纬度:

采集部位: 发生情况:

采集人: 采集日期:

鉴定人: 鉴定日期:

备注:

21

LY/T 3425—2025

表C. 2 林草病害病原物玻片标本鉴定标签

病害:

病原:

制片人:

时间:

22

LY/T 3425—2025

附录D

(规范性)

林草有害啮齿动物标本制作

D. 1 准备

D. 1. 1 物品准备

标本制作前应准备好消毒灭菌用品,包括消毒罐、三氯甲烷或乙醚;测量工具与登记用品,包括直尺、

电子秤、纸标签、黑色水笔或铅笔等;剥制工具及用品,包括解剖盘、解剖刀、解剖剪、骨剪、镊子、取脑勺

(取一段铅丝,前端砸扁,弯成勺状)、滑石粉、卫生纸注射器等;填充前消毒用品,包括亚砷酸(50 g)、樟脑

(5 g)与明矾(45 g)相混合的防腐剂;标本填充物及定型用品,包括针线、竹筷(或细铅丝)、棉花、标本底板

(木板或厚纸板,纤维板)、大头针、硬纸片(或塑料片)、绷带、牙刷等。

D. 1. 2 配制防腐剂

用三氧化二砷或硼酸、明矾粉、樟脑粉配制成防腐剂,三氧化二砷、樟脑粉、明矾粉按照1∶1∶2 混合调

匀;或者用硼酸、樟脑粉、明矾粉配制成防腐剂,硼酸、樟脑粉、明矾粉按照6∶1∶2 混合调匀。

D. 1. 3 消毒灭菌

采用熏蒸法杀灭跳蚤、蜱螨等体外寄生虫。将动物放入消毒瓶(或罐)中,投入沾有少量三氯甲烷(或

乙醚)的棉球,盖紧盖子,约10 min 后取出。

D. 1. 4 测量和登记

在剥制标本前要做好野外记录:填写(野外)采集号、时间、地点(省、县、小地名)、环境(山、河及其坡

向、经纬度、海拔高度、植被类型等)、采集人;动物名称、雌雄、年龄等。进行标本测量,用直尺或卷尺测量

包括体长、尾长、耳长、后足长及体重(见图D. 1),用电子秤称量动物体重。

a) 体长。将鼠体仰放伸直,从鼻端至肛门的直线距离。

b) 尾长。由肛门至尾尖的直线距离,不包括尾端的毛。

c) 后足长。后足跟部后缘(后足蹠跟关节)至最长趾端的直线距离,不包括爪长。

d) 耳长。由下耳裂(耳孔下缘)至耳壳顶端的直线距离,若耳端有毛,则毛不计算在内。

e) 体重。活体或剥制前鼠体的自然重量(单位:g)。

1——体长; 3——耳长;

2——尾长; 4——后足长。

图D. 1 鼠类标本的测量方法

23

LY/T 3425—2025

将上述测量结果连同鼠体性别、采集地点、时间、环境和采集人等信息记载于标本专用标签上。

D. 2 剥制

D. 2. 1 剥制前准备

活动动物的头、尾、四肢,揉捏腹部,使其皮毛处于柔软状态,后仰放到工作台上的解剖盘内。为了防

止污液流出,剥皮前应先在口腔和肛门中各塞一小团棉花或卫生纸。若鼠体已沾上血污,则需用酒精和

棉花尽量擦拭干净,再将鼠体仰卧于解剖盘中。

D. 2. 2 切开皮肤

左手将动物腹部皮毛轻轻向上拉起,右手用解剖刀或解剖剪从肛门前部开始,沿腹中线向前将皮肤

切开(见图D. 2)。开口大小要适中,不能向后切到肛门孔,一般以刚好能把头骨推出为宜。太小易撕裂

动物皮;太大不好填充。操作时用力不要太猛,以免切破腹腔,污染皮毛。若划透腹肌划破内脏,应及时

撒一些滑石粉防止腹腔和内脏的血和污物污染鼠毛。雄性的阴茎要保留在皮上。

图D. 2 鼠体的剖口线

D. 2. 3 分离后肢

用解剖刀背和小镊子将切口两侧与后肢相连的皮肤同肌肉分离,后剥两后肢。选一侧从切口处小

心地把表皮与肌肉分离开来直至膝关节处。推出后腿的膝关节,用手术刀在膝关节处切断关节(见

图D. 3)。剪断后肢后,除去从膝至踝骨的小腿上肌肉,留骨于皮上,同样方法剥另一条腿。

图D. 3 鼠类后肢的截断位置

D. 2. 4 分离尾椎骨

切下两后肢后,剥离鼠体靠近鼠尾基部的周围皮肤,切断肛门口内侧直肠和生殖器。清理好尾基部

周围的结缔组织使尾椎基部显露后,用左手拇、食、中三指紧紧扣住尾椎基部的皮肤,同时用右手拇、食、

中三指或用镊子夹住尾椎骨,两手缓缓用力拉拽,把尾椎从鼠尾中抽出来(见图D. 4)。对于不易拽出尾

椎的鼠,可使用镊子或钳子来辅助拽出尾椎,即一只手拉住尾椎基部,另一只手持镊子或钳子套在尾巴的

基部皮缘内侧前,用力从尾部皮肤中抽出尾椎。用力要均匀,以防拉断。

24

LY/T 3425—2025

图D. 4 抽取尾椎时的手指位置图

D. 2. 5 分离前肢

尾椎骨分离后,用左手拿住已剥出的肉体,右手将剥离后的尾部毛皮向鼠体背部翻转,再用解剖刀顺

着腰部向前边剖割边剥离,采用脱袜子的方式一点点向前推进直至背部皮肤与肌肉完全分离,一直脱到

前肢肩胛骨露出,后在肘关节处剪断前肢,并剔掉从肘至腕部的肌肉,留骨于皮上。

D. 2. 6 分离头部

向前剥皮至耳基部,用解剖刀或解剖剪切断耳根软骨,不要损坏头骨。将耳道割断后,继续向前剥,

至眼睛部位在头部两侧出现暗黑色薄膜,即眼睑部分,在眼睑处的圆环与眼球之间用小剪刀沿着眼睑剪

开露出眼球,注意不要损坏眼睛和泪骨。待眼睛部位剥好后,拉紧皮肤继续剥至上下嘴唇的最前端。剥

至吻端时,先在鼻尖的软骨处剪断,再用解剖刀剥离下唇。

D. 2. 7 脱皮

分离头部后,处理四肢。先脱出前后肢的四肢骨头,向下剥至足掌部,即剥离躯干部分的毛皮。后把

四肢骨的肌肉和肌腱除净(见图D. 5)。

图D. 5 已剥离的鼠皮和剔净肉的四肢骨

D. 2. 8 剔除足底肌肉

对于较大的鼠类足底和掌部的肌肉,可将足底和掌部(见图D. 6)切开剔除。较小的鼠类足底和掌部

无需剔除肌肉,用注射器注入适量福尔马林防腐即可。

图D. 6 鼠类掌部和足部肌肉的剔除位置图

25

LY/T 3425—2025

D. 2. 9 清理皮肤肌肉和脂肪

剥皮过程中检查已剥过部分的皮上是否带肉和脂肪。如有,用手术刀清除贴在皮上的肉和脂肪,再

撒上一些滑石粉,继续清除肉和脂肪。

D. 3 填充

D. 3. 1 涂抹防腐剂

在完成鼠体的测量和剥皮后,检查处理干净后的鼠皮,把破裂严重的地方用针线仔细缝好,再将整个

鼠皮内侧(无毛的一侧)及留在前后足上的四肢骨头均匀地涂抹防腐剂,难以粘上防腐剂的部位可将皮向

里叠合,用手将皮肤互相摩擦处理,使防腐剂靠摩擦贴附在鼠皮上。

D. 3. 2 装四肢

防腐处理后,用一片棉花缠住腿骨,代替肌肉。从踝(腕)部向上绕,缠紧缠粗。一般应略超过原粗

度,棉花末端要粗大。如果剥皮时,腿骨已断,可酌情插大头针代替。缠好后,将其全部推入四肢皮内,用

镊子夹住往回拉1/3 左右(见图D. 7)。

图D. 7 缠绕棉花的四肢骨

D. 3. 3 装假尾

将毛皮翻转复原,用钳子截取一段长度略长于体长加尾长的细铁丝做支架,在铁丝的前端弯曲成小

圈,铁丝的另一端按照鼠尾椎骨的形状由细到粗缠裹粘附防腐剂的棉花,将其插入鼠尾,再将有圈的一端

插入鼠头并使小圈抵住鼠体鼻端。缠裹棉花的铁丝粗度不得超过尾椎骨,否则安装时会撑破或撑断。细

铁丝支架的安放位置见图D. 8。

图D. 8 假剥制标本铁丝支架的安装

D. 3. 4 鼠体填充

驱体与头用棉花一次性安装。取一大块棉花,作成长略大于体长,粗细与肉体相仿,前部较细而坚实

26

LY/T 3425—2025

的棉团。将动物皮的剥离面重新翻到外面,背向上。用中号镊子夹紧棉团使其前部对准动物皮的唇部,

用力向前推棉团至将动物皮张翻回来套上去,注意头部要塞紧。四肢的棉团末端要拉到两侧,体侧和臀

部各加一片棉花,使腰部丰满,臀部拱起。填充方法见图D. 9。

图D. 9 鼠体填充

D. 3. 5 鼠体缝合

棉花填充完成后,体型较大的鼠体的上、下唇需缝合,体型较小的鼠体可不缝合。将腹部开口缝合

好,缝合从里向外穿针,交叉缝合开口,不要将毛带进皮里面。腹部缝合线见图D. 10。

图D. 10 鼠体缝合

D. 4 整形

将标本背部向上,平放在标本底板上,摆正,用宠物刷或牙刷等将毛理顺。四肢往里缩1/3 左右,

转动四肢,使前肢向前,掌向下,后肢向后。尾要笔直向后平伸,尾背向上,尾端毛要理顺。将后脚放在

尾的两侧,也可用一片硬纸板或塑料压在上面,用4 根昆虫针(或大头针)分两排钉住;将两前脚拉到头

两侧,用针钉住(见图D. 11)。用小镊子将眼皮挑开,露出棉花并轻轻向外拉,似微凸的眼球;两耳要竖

立。耳朵较大的鼠类可用硬纸片和曲别针将耳朵夹住使其固定直至干燥为止(见图D. 12)。野外标签

写好后拴在左腿上(见图D. 13),放在阴干处。晾干过程中要定期检查,如发现标本严重变形要加以

调整。

图D. 11 泡沫板上用大头针固定的假剥制标本

27

LY/T 3425—2025

图D. 12 耳朵的整形

图D. 13 假剥制标本姿态和标签

D. 5 头骨标本制作

D. 5. 1 剪取头骨

挑选夹捕或活捕笼刚捕获的完整无破损的鼠体,用骨剪从颈椎处剪下鼠头,确保头骨完整。标本保

存于75% 酒精带回实验室。制作前需要脱酒精处理,再用清水浸泡24 h 以上,期间更换清水3 次~4 次。

D. 5. 2 水煮剥离法

D. 5. 2. 1 煮制

用取脑勺通过枕骨大孔将脑全部挖出,再用吸满水的注射器清洗骨髓和脑。操作时避免破碎枕骨大

孔周围的骨骼。将头颅置于盛有低浓度NaOH 溶液或Na2CO3溶液的陶锅或砂锅中煮制。

D. 5. 2. 2 剔除肌肉

煮制5 min~10 min 后取出头骨,剥掉鼠皮,放回锅中继续煮沸5 min 左右,再取出鼠头,一手持鼠头

后部,一手持下颌处,从竖直方向掰下下颌骨,要避免用力摇晃而破坏眼眶处的颧骨。上下颌分离后,用

镊子、软刷等剔除上下颌上各部分的肌肉。剔除过程中注意把握剥离肌肉的力度和使用镊子的方式,确

保不损伤头骨的各部分结构,尤其间顶骨、顶骨、额骨以及枕骨、鼻骨、听泡骨、顶间骨、眼眶部颧骨等。

D. 5. 3 虫吃法

用沸水煮头骨5 min~10 min 后,将头骨标本放入瓷盘中,置于通风处晾干。将晾干的头骨用标签做

好标记。将黄粉虫放入装有头骨的瓷盘,确保每个头骨标本都被黄粉虫啃食。适时检查头骨直至肌肉和

骨髓被取食。如有肌肉未被取食,可用镊子和牙刷处理头骨外部和颅腔内的残留肌肉。

D. 5. 4 漂白与干燥

D. 5. 4. 1 以1%~3% 的双氧水(H2O2)和1%~3% 的消毒片(二氯异氰尿酸钠:C3O3N3Cl2Na)溶液浸泡

初步制作的头骨标本,放入电热恒温培养箱中,20 ℃~50 ℃温度下进行漂白。根据鼠类的大小和头骨的

28

LY/T 3425—2025

坚固程度等,调节漂白剂种类、浓度和温度来漂白处理不同鼠类头骨。浸泡漂白结束后,将头骨常温下置

于清水浸泡3 h~5 h 以清除漂白液,再次用镊子除去头骨上的残渣。

D. 5. 4. 2 漂洗好的头骨置于70 ℃烘箱20 h~50 h,至头骨干燥后编号装袋保存。

D. 6 注意事项

D. 6. 1 标本制作过程中使用的消毒灭菌药品和防腐剂在保管和运输中按照《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

执行。

D. 6. 2 制作标本时剪下的肉要深埋,严防被猫狗等咬食。

D. 6. 3 剥制工作完成后必须及时清扫和消杀现场,工作人员要做好自身消毒。

29

LY/T 3425—2025

附录E

(资料性)

林草有害生物标本数字化制作常用字段

林草有害生物标本数字化制作常用字段见表E. 1。

表E. 1 林草有害生物标本数字化制作常用字段

Institution code

Collection code

Type status

Scientific name

Preparations

Order

Family

Genus

Species

Common name

Identified by

Date identified

Collection number

Collector

Date collected

State province_label

City_label

County_label

Related information

Attributes

Associated information

Measurement value

Measurement units

Measurement type

Dataset name

Distribution

Host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ymptom

标本馆代码

馆藏号

模式类型

拉丁学名

标本保存状态

中文名

鉴定人

鉴定日期

采集号

采集人

采集日期

采集省名

采集市名

采集县名

鉴定方法

鉴定特征

遗传信息

测量值

测量单位

测量指标

数据库名

分布

寄主

生物学特征

为害状

字符型

字符型

字符型

字符型

字符型

字符型

字符型

字符型

字符型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5金币立即购买,VIP免费

1.本站大部份文档均属免费,部份收费文档,经过本站分类整理,花了精力和时间,收费文档是为了网站运营成本等费用开支;
2.所有收费文档都真实可靠,为了节约成本,文档在网站前台不做预览,如果付费后,与实际文档不符合,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申请退款;
3.购买会员(或单次下载)即视为对网站的赞助、打赏,非商业交易行为(不认同此观点请勿支付)请慎重考虑;
4.付费下载过程中,如果遇到下载问题,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解决;
5.手机支付,尽量选择支付宝支付;
6.如图集或者标准不清楚,在本站找不到您需要的规范和图集,希望增加资料等任何问题,可联系微信号:pdftj88解决;

文档天下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8月8日 15:26:2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998pdf.com/60971.html
图书

LY/T 3402-2024 区域沙化土地分级规范

LY/T 3402-2024 区域沙化土地分级规范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
图书

LY/T 3405-2024 竹材弧形原态重组材

LY/T 3405-2024 竹材弧形原态重组材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
图书

LY/T 3406-2024 竹纤维模压容器

LY/T 3406-2024 竹纤维模压容器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
图书

LY/T 3407-2024 生物质成型燃料用竹基粘结剂

LY/T 3407-2024 生物质成型燃料用竹基粘结剂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
图书

LY/T 3409-2024 草种质资源调查编目技术规程

LY/T 3409-2024 草种质资源调查编目技术规程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
图书

LY/T 3410-2024 微波膨化木

LY/T 3410-2024 微波膨化木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