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4/T 0498.2-2025 生态系统碳汇计量与监测体系建设技术规范 第2部分:草地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

文档天下 图书评论6阅读模式

DB54/T 0498.2-2025 生态系统碳汇计量与监测体系建设技术规范 第2部分:草地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西藏自治区地方标准

DB54/T 0498.2—2025

生态系统碳汇计量与监测体系建设技术规

范第2 部分:草地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

2025 - 07 - 28 发布2025 - 08 - 28 实施

西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目次

前言............................................................................ II

引言............................................................................. 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基本规定............................................................................. 2

5 监测方法............................................................................. 2

6 计量方法............................................................................. 7

7 成果及档案管理...................................................................... 10

附录A (规范性) 监测档案....................................................... 12

参考文献........................................................................ 1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本文件是DB54/T 0498.2—2025《生态系统碳汇计量与监测体系建设技术规范》的第2部分。DB54/T

0498—2025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

——第1部分:森林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

——第2部分:草地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

——第3部分:湿地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西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西藏自治区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提出。

本文件由西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调查规划院、西藏自治区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国家林业

和草原局中南调查规划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调查规划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徐干君、李斌、孙浩哲、王国锋、吴胜义、赵力、齐效镰、普布顿珠、马振华、

魏新、闫旭、钟泽兵、陶德玲、刘洪强、嘎玛群宗、薛辉、普罗、丹丁、胡开、丁玉珂、刘宏伟、金增

涛、梁文业、陈越、达娃扎西、扈晶晶、吴云华、侯伟、姚卫杰、徐磊、郑婉霞、姚晓妍、毋二宁、扎

朗、米玛次仁、边巴仓决、格桑措姆、米玛卓玛、德吉桑姆、旦巴永忠。

引言

森林、草地、湿地和荒漠是西藏自治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固碳增汇、调节区域气候等方

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规范的生态系统碳汇计量与监测体系,科学量化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对

支撑西藏自治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DB54/T 0498《生

态系统碳汇计量与监测体系建设技术规范》旨在规范和指导西藏自治区森林、草地、湿地和荒漠生态系

统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拟由四个部分构成。

——第1部分:森林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目的在于规范和指导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

——第2部分:草地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目的在于规范和指导草地生态系统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

——第3部分:湿地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目的在于规范和指导湿地生态系统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

本文件为《生态系统碳汇计量与监测体系建设技术规范第2部分:草地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

DB54/T 0498.2—2025

1

生态系统碳汇计量与监测体系建设技术规范第2 部分:草地碳汇计

量与监测方法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草地碳汇计量与监测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规定、监测方法、计量方法、成果及档案管

理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草地碳汇计量与监测方面相关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碳汇效益评估、碳汇开发和交易、

草地固碳增汇能力提升等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HJ 615 土壤有机碳的测定重铬酸钾氧化-分光光度法

LY/T 3370 草地术语及分类

NY/T 1121.3 土壤检测第3部分: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

NY/T 1121.4 土壤检测第4部分:土壤容重的测定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草地

以草本植物为主,或兼有覆盖度5%~40%的灌木和郁闭度0.01~0.10的稀疏乔木,为家畜和野生动

物提供栖息地,并具有社会文化等多种功能的自然综合体。

注1:包括温性草甸草原、温性草原、温性荒漠草原、高寒草甸草原、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

高寒草甸、山地草甸、低地草甸、温性荒漠、温性草原化荒漠、高寒荒漠、暖性草丛、暖性灌草丛、热

性草丛、热性灌草丛、人工(栽培)草地。

注2:自然综合体是指自然地理各种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规律地结合成具有内部相对一致

性的整体。

[来源:LY/T 3370—2024,3.2,有修改]

草地碳汇

草地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草地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

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或活动。

[来源:LY/T 3370—2024,4.3.3,有修改]

草地碳库

DB54/T 0498.2—2025

2

通过草地碳汇储存在不同物质中,包括活体植被生物量、死有机质生物量、土壤三部分。

注:本文件将地上活体植物生物量和地下活体植物生物量进行了合并,由于计量与监测区域内草地

位于高寒、高海拔区域,区域内个别草地存在的稀疏乔木短期内碳储量变化量较小,因此本文件活体植

被生物量不包括稀疏乔木。

草地碳储量

草地各碳库中碳的质量之和,单位:吨碳(t C)。

草地碳汇量

一定时间内,草地各碳库从大气中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质量之和,单位:吨二氧化碳(t CO2)。

4 基本规定

计量与监测内容

4.1.1 计量内容

应计量草地的活体植被生物量、死有机质生物量和土壤的碳储量及其变化量。

4.1.2 监测内容

应监测以下内容:

a)基本信息:包括样地的经度、纬度、海拔、地貌、坡度、坡向、坡位、草地类型、土壤质地、土

壤类型和草地管理方式;

b)活体植被生物量碳库:包括灌木和草本的样方盖度、植株平均高度、植物种类、生物量和生物量

含碳率;

c)死有机生物量碳库:包括枯落物层厚度、腐殖质层厚度、生物量和生物量含碳率;

d)土壤碳库:包括土壤容重、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粗碎屑比例和取土深度。

资料收集

应收集以下资料:

a)自然地理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概况;

b)草地类型:收集最新一期林草生态综合监测成果数据,依据草地类代码确定草地类型;

c)土壤:收集最新一期林草生态综合监测成果数据,依据土壤类型、土层厚度和土壤质地确定土壤

的物理性质;

d)功能类别:包括生态公益类、生产经营类、生活服务类和综合功能用途类;

e)项目活动:计量与监测范围内开展的禁牧、轮牧、种草、黑土滩治理等项目活动资料;

f)其他:草地植被种类及鉴识要点等资料;国界、地区、市、县各级陆地分界线,以及县级政府勘

定的乡镇界线。

5 监测方法

监测范围

5.1.1 地理范围

DB54/T 0498.2—2025

3

利用收集到的资料,结合卫星定位系统直接测量计量与监测对象的多边形边界及其拐点坐标,采用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拐点定位误差不超过±5 m。根据重要拐点坐标定位,计

算地理范围的垂直投影面积。

5.1.2 时间范围

应根据计量与监测的实际需求确定评估时间,时间范围为评估基准时间至开始监测时间对应的时间

区间。

监测时间和频次

5.2.1 监测时间

应选择草地活体植被生物量高峰时进行监测,各市(地区)监测的窗口期和关键期宜从表1中选取。

表1 监测窗口期和关键期

序号市(地区) 窗口期关键期

1 拉萨市7月15日至8月20日8月8日至8月12日

2 日喀则市7月15日至8月5日7月23至7月27日

3 昌都市7月10日至8月20日7月18日至7月22日

4 林芝市7月10日至8月20日7月23至7月27日

5 山南市7月25日至8月15日8月3日至8月7日

6 那曲市7月5日至7月25日7月13日至7月17日

7 阿里地区7月10日至8月5日7月18日至7月22日

5.2.2 监测频次

首次监测后,宜根据不同的计量与监测目的确定后续监测频次。

监测工具

开始监测前,应准备以下监测工具:

a)电子设备:手持定位设备、数码相机和平板电脑等;

b)量测工具:活动样方框、剪刀、枝剪、100 cm3土壤环刀、削土刀、30 cm取土钻、铁锹、长柄螺

丝刀、防水苫布等取样工具,30 m皮尺、5 m钢卷尺、游标卡尺、便携式天平、测量花杆、罗盘仪、PVC

管或木桩、自喷漆等;

c)记录用具:样品袋、野外记录本、调查表格、标签纸、铅笔、削笔刀等;

d)工作底图:精度不低于5 m数字正射影像(DOM)、地形图、调查底图;

e)交通工具:越野车;

f)劳保用品:卫星电话、急救药品、便携式氧气瓶、救生食品等。

样地布设

5.4.1 碳层划分

应采用以下步骤进行碳层划分:

a)根据草地类型对监测范围内的草地进行第1次分类;

b)在步骤a)基础上,根据土壤类型对监测范围内的不同草地类型的草地进行第2次分类;

DB54/T 0498.2—2025

4

c)在步骤b)基础上,根据草地管理方式对监测范围内的不同草地类型和土壤类型的的草地进行第3

次分类。草地管理方式应根据草地的实际管理和利用方式确定,一般有围栏禁牧、轮牧、人工种草、施

肥、病虫害防治、鼠害防治、黑土滩治理等;

d)在步骤c)基础上,将分类结果进行排序和编号,完成监测范围内草地的碳层划分。

5.4.2 抽样设计

5.4.2.1 样地数量计算

监测所需的样地数量,可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 = �?�

2

× ?� �� × �� 2

…………………………………………(1)

式中:

� ——监测范围内计算草地碳储量所需的样地数量;

�?� —— 可靠性指标,在一定可靠性水平下,自由度为无穷(∞)时查�分布双侧分位数表获得,

取值为1.645,无量纲;

�� —— 监测范围内草地第�碳层的面积权重,无量纲。�� = ��/�,其中��为第�碳层的面积(hm2),

�为草地总面积;

�� —— 监测范围内草地第�碳层单位面积碳储量的标准差,单位为吨碳每公顷(t C/hm2)。取值

为评估基准时间第�碳层单位面积碳储量的30%;

� —— 监测范围内草地单位面积碳储量的标准差,单位为吨碳每公顷(t C/hm2)。取值为评估

基准时间草地单位面积碳储量的10%;

� —— 碳层,�=1, 2, 3……,无量纲。

5.4.2.2 样地数量分配

依据样地数量计算结果,采用最优分配法对各碳层的样地数量进行分配,对于分配样地数量不足3

个的碳层,最少设置3个样地,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 = � × ��×��

?� ����

………………………………………………(2)

� = � ? ��……………………………………………………(3)

�� —— 监测范围内草地第�碳层计算生物质碳储量所需的样地数量;

� —— 监测范围内草地计算碳储量所需的样地数量;

�� —— 监测范围内草地第�碳层的面积权重,无量纲。�� = ��/�,其中��为第�碳层的面积(hm2),

�为草地总面积;

�� —— 监测范围内草地第�碳层单位面积碳储量的标准差,单位为吨碳每公顷(t C/hm2)。取值

为评估基准时间第�碳层单位面积碳储量的30%;

N —— 监测范围内草地碳储量计量与监测所需的样地数量;

� —— 碳层,�=1, 2, 3……,无量纲。

5.4.3 样地选择

每个碳层样地的选择以具有代表性、非过渡性、无干扰和可观测的地段为标准,采用简单随机抽样

的方法确定每个碳层的样地位置,避免主观干扰和样本偏差。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每个碳层的样地位置,样地应同时具备以下特征:

a)代表性:样地与所属碳层的草地类型、土壤类型和草地管理方式一致;

DB54/T 0498.2—2025

5

b)非过渡性:样地所处的生态区域应避免处于不同生态系统或环境因子的交界地带,即应选择生态

结构相对稳定、环境因子变化平缓的区域;

c)无干扰:样地不受周围农业、工业和交通等活动干扰;

d)可观测:样地在不被干扰的前提下应分布在周边道路和居民点附近。

5.4.4 样地设置

5.4.4.1 样地定位和复位

应按以下进行样地定位和复位:

a)样地面积设置为0.04 hm2,规格为20 m×20 m方形;

b)根据样地预设位置和前期样地位置记录描述,采用卫星定位系统导航、引线定位和向导带路等方

法进行样地定位和复位(样地复位率要求达到100%);

c)新设置样地时,以样地西南角点为起点,用罗盘仪和皮尺分别确定样地西北角、东北角、东南角

和中心点,同时在四个角点和中心点使用PVC管或木桩设置固定标志,顶部均匀喷涂标记油漆;

d)当调整抽样设计方案新增固定样地时,可采用引线定位,并进行周界测量,设置样地固定标志,

采集引点位置和样地西南角点(或中心点)的坐标值,坐标系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 2000),当

定位精度达到5 m以内时,可以直接进行样地定位。

5.4.4.2 周界测量

采用闭合导线法测定样地周界,使用罗盘仪定向,皮尺测距,从西南角点起顺序测定,确定样地西

北角点、东北角点、东南角点和相应四条边界的正确位置。新设置样地和复位样地周界长度误差均应小

于1 m。

灌木监测

灌木样方设置在样地内样地的四角处和中心位置处,共设置5个,每个样方均为方形,规格为2 m

×2 m,应按图1设置灌木样方。应按附录A中表A.2记录样方编号、植物种类、样方盖度、植株平均高度

等信息。对5个样方内所有灌木全株进行收获采集,各自称量鲜重,取混合样品500 g放入样品袋并添加

标签纸,用于后续生物量及生物量含碳率测定,应按附录A中表A.2记录测定的样品鲜重、混合样品干重、

生物量含碳率。

DB54/T 0498.2—2025

6

图1 样方位置示意

草本监测

草本样方设置在样地内样地的四角处和中心位置处,共设置5个,每个样方均为方形,规格为1 m

×1 m,应按图1设置草本样方。应按附录A中表A.3记录样方编号、样方盖度、植株平均高度、植物种类

等信息。对5个样方内所有草本植物全株进行收获采集,各自称量鲜重,取混合样品300 g放入样品袋并

添加标签纸,用于后续生物量及生物量含碳率测定,应按附录A中表A.3记录测定的样品鲜重、混合样品

干重、生物量含碳率。

死有机质监测

死有机质样方设置位置和规格与草本样方一致,共设置5个,每个样方均为方形,规格为1 m×1 m,

应按图1设置死有机质样方。应按附录A中表A.4记录样方编号、枯落物层厚度、腐殖质层厚度等信息。

对5个样方内所有枯落物、腐殖质进行收集,各自称量鲜重后混匀,全部放入样品袋并添加标签纸,用

于后续生物量及生物量含碳率测定,应按附录A中表A.4记录测定的样品鲜重、混合样品干重、生物量含

碳率。

土壤监测

应按图2采用“S”型取样法采集土壤样品,每个样地采集5个环刀土壤样品和5个土钻土壤样品。采

用环刀法采集土壤样品用于土壤容重的测定,采集土壤样品前先称量100 cm3环刀空重,采集土壤样品

后称量带土环刀湿重,然后添加标签纸并封装。采用土钻法采集土壤样品用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粗

碎屑比例的测定,利用30 cm取土钻采样土壤样品,然后将5个土钻土壤样品混匀后取200 g混合样品放

入样品袋并添加标签纸。若取土深度达不到30 cm,则采至基岩为止。应按附录A中表A.5记录环刀/取土

钻编号、环刀空重、带土环刀湿重、环刀土壤样品干重、土壤容重、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粗碎屑比例、

取土深度等信息。

DB54/T 0498.2—2025

7

图2 土壤样品取样位置示意

相关参数测定

5.9.1 生物量

分别将采集到的灌木、草本和死有机质样品放入65°烘箱烘干至恒重称量其干重,根据其干重及取

样比例计算样方内灌木、草本和死有机质生物量。

5.9.2 生物量含碳率

分别从已烘干的灌木、草本和死有机质样品中有代表性选取约1/5,粉碎后按四分法取约1/4样品研

磨粉碎并均匀混合,称取约20 mg试样(精确到0.01 mg),放入元素分析仪中测定其生物量含碳率。每

个样品做3次重复,取其平均值作为样品的生物量含碳率,若平均相对误差超出了±2 %,则加做1次重

复,取相差最近的3次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样品的生物量含碳率。

5.9.3 土壤有机碳含量

按照HJ 615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

5.9.4 土壤容重

按照NY/T 1121.4测定土壤容重。

5.9.5 土壤粗碎屑比例

按照NY/T 1121.3测定土壤粗碎屑比例。

6 计量方法

草地碳储量和草地碳汇量

6.1.1 草地碳储量

DB54/T 0498.2—2025

8

草地碳储量计算方法采用生物量法计算,将草地的三个碳库划分为灌木、草本、死有机质和土壤。

根据不同草地类型、土壤类型和草地管理方式等特征进行碳层划分,按照各碳层碳库碳储量总和与各碳

层面积的乘积求和后获得计量与监测区域草地的碳储量,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GRASS LAND,� = � �shrub,�,� + �grass,�,� + �DOM,? �,� + �SOC,�,� × ��,� ………………(4)

式中:

�GRASS LAND,� —— 第�年时,草地的碳储量,单位为吨碳(t C);

�shrub,�,� —— 第�年时,第�碳层中灌木的单位面积碳储量,单位为吨碳每公顷(t C/hm2);

�grass,�,� —— 第�年时,第�碳层中草本的单位面积碳储量,单位为吨碳每公顷(t C/hm2);

�DOM,�,� —— 第�年时,第�碳层中死有机质的单位面积碳储量,单位为吨碳每公顷(t C/hm2);

�SOC,�,� —— 第�年时,第�碳层中土壤的单位面积碳储量,单位为吨碳每公顷(t C/hm2);

��,� —— 第�年时,第�碳层的面积,单位为公顷(hm2);

� —— 碳层,�=1, 2, 3……,无量纲;

� —— 自评估基准时间以来至开始监测时间对应的时间区间,无量纲。

6.1.2 草地碳汇量

草地碳汇量为同一地理范围内草地自评估基准时间以来至开始监测时间内的草地碳汇量,采用以下

公式计算:

Δ�GRASS LAND,� = �GRASS LAND,�2 − �GRASS LAND,�1 × 44

12

………………………(5)

式中:

Δ�GRASS LAND,� —— 评估基准时间以来至开始监测时间内草地碳汇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 CO2);

�GRASS LAND,�1 —— 第�1年时,草地的碳储量,单位为吨碳(t C);

�GRASS LAND,�2 —— 第�2年时,草地的碳储量,单位为吨碳(t C);

� —— 自评估基准时间以来至开始监测时间对应的时间区间,无量纲;

�1 —— 评估基准时间,无量纲;

�2 —— 监测时间,无量纲;

44

12 —— 碳储量到碳汇量的转换系数,无量纲;

灌木单位面积碳储量

灌木碳储量采用全收获法结合实验测定灌木生物量、平均生物量含碳率获取,再利用灌木样方数量

和样方面积获取灌木单位面积碳储量,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shrub,�,� = ?� �shrub,�,���shrub,�,�

��,�×Sshrub×0.0001

…………………………………………(6)

式中:

�shrub,�,� —— 第�年时,第�碳层中灌木的单位面积碳储量,单位为吨碳每公顷(t C/hm2);

�shrub,�,� —— 第�年时,第�碳层中灌木的生物量,单位为吨(t d.m.);

��shrub,�,� —— 第�年时,第�碳层中灌木的平均生物量含碳率,无量纲;

��,� —— 第�年时,第�碳层中灌木样方的数量,��,�=1, 2, 3……,无量纲;

�shrub —— 单个灌木样方的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

0.0001 —— 平方米到公顷的转换系数,无量纲;

� —— 碳层,�=1, 2, 3……,无量纲;

� —— 自评估基准时间以来至开始监测时间对应的时间区间,无量纲。

DB54/T 0498.2—2025

9

草本单位面积碳储量

草本碳储量采用全收获法结合实验测定草本生物量、平均生物量含碳率获取,再利用草本样方数量

和样方面积获取草本单位面积碳储量,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grass,�,� = � �grass,? �,���grass,�,�

��,�×�grass×0.0001

…………………………………………(7)

式中:

�grass,�,� —— 第�年时,第�碳层中草本的单位面积碳储量,单位为吨碳每公顷(t C/hm2);

�grass,�,� —— 第�年时,第�碳层中草本的生物量,单位为吨(t d.m.);

��grass,�,� —— 第�年时,第�碳层中草本的平均生物量含碳率,无量纲;

��,� —— 第�年时,第�碳层中灌木样方的数量,��,�=1, 2, 3……,无量纲;

�grass —— 单个草本样方的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

0.0001 —— 平方米到公顷的转换系数,无量纲;

� —— 碳层,�=1, 2, 3……,无量纲;

� —— 自评估基准时间以来至开始监测时间对应的时间区间,无量纲。

死有机质单位面积碳储量

死有机质碳储量采用全收获法结合实验测定死有机质层生物量、平均生物量含碳率获取,再利用死

有机质样方数量和样方面积获取死有机质单位面积碳储量,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DOM,�,� = ?� �DOM,�,���DOM,�,�

��,�×�DOM×0.0001

…………………………………………(8)

式中:

�DOM,�,� —— 第�年时,第�碳层中死有机质的单位面积碳储量,单位为吨碳每公顷(t C/hm2);

�DOM,�,� —— 第�年时,第�碳层中死有机质的生物量,单位为吨(t d.m.);

��DOM,�,� —— 第�年时,第�碳层中死有机质的平均生物量含碳率,无量纲;

��,� —— 第�年时,第�碳层中死有机质样方的数量,��,�=1, 2, 3……,无量纲;

�DOM —— 单个死有机质样方的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

0.0001 —— 平方米到公顷的转换系数,无量纲;

� —— 碳层,�=1, 2, 3……,无量纲;

� —— 自评估基准时间以来至开始监测时间对应的时间区间,无量纲。

土壤单位面积碳储量

土壤单位面积碳储量依据实验测定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土层厚度、土壤平均容重、粗碎屑平均比

例获取,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SOC,�,� = ?��,� × ?�,� × ����ℎ�,� × 1 − ���,� × 10…………………………(9)

式中:

�SOC,�,� —— 第�年时,第�碳层中土壤的单位面积土壤有机碳储量,单位为吨碳每公顷(t C/hm2);

?��,� —— 第�年时,第�碳层中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单位为克碳每千克(g C/kg);

?�,� —— 第�年时,第�碳层中土壤平均容重,单位为克每立方厘米(g/cm3);

����ℎ�,� —— 第�年时,第�碳层中土壤厚度,单位为米(m);

���,� —— 第�年时,第�碳层中土壤粗碎屑(直径≥2 mm的粒子)所占土壤容积的平均比例,%,

无量纲;

10 —— 单位的转换系数,无量纲。

DB54/T 0498.2—2025

10

不确定性

为保证数据精度达到要求,计算草地碳储量后须对调查范围内草地的平均单位面积碳储量进行不确

定性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GRASS LAND,�] =

�?��[�GRASS LAND,�]

[�GRASS LAND,�]

……………………………………………(10)

[�GRASS LAND,�] = �GRASS LAND,�

?� ��,�

……………………………………………(11)

式中:

�[�GRASS LAND,�] —— 第�年时,监测范围内草地平均单位面积碳储量计算值的不确定性,即相对误差

限,%,无量纲;

�?� —— 可靠性指标,自由度等于� − �(其中N为样地总数,M为计算的划分的碳层数),

置信水平为90%,查�分布双侧分位数表获得,无量纲。如置信水平为90%,自由度为30时,在Microsoft

Excel电子表中输入“=TINV(0.1,30)”可以计算得到�值为1.697261;

�[�GRASS LAND,�] —— 第�年时,监测范围内草地平均单位面积碳储量方差的平方根,即标准误差,单

位为吨碳每公顷(t C/hm2);

[�GRASS LAND,�] —— 第�年时,监测范围内草地平均单位面积碳储量,单位为吨碳每公顷(t C/hm2);

�GRASS LAND,� —— 第�年时,草地的碳储量,单位为吨碳(t C);

��,� —— 第�年时,第�碳层的面积,单位为公顷(hm2);

� —— 碳层,�=1, 2, 3……,无量纲;

� —— 自评估基准时间以来至开始监测时间对应的时间区间,无量纲。

数据质量要求

草地碳储量数据精度宜根据不同的计量与监测目的进行确定。

7 成果及档案管理

计量与监测成果

7.1.1 监测数据库

应按照各草地类型进行数据统计,利用数据库软件进行汇总,得到各草地类型的草地碳储量和草地

碳汇量。

7.1.2 成果图件

应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绘制成果图,应包括位置图、分布图(按草地类型、土壤类型、

草地管理方式绘制草地碳储量、草地碳密度和草地碳汇量分布图)。

7.1.3 计量与监测报告

应制定计量与监测报告,应包括:项目背景(或研究背景)、自然地理概况、总体目标、相关依据、

工作任务、技术方法、技术路线、现场监测情况、草地碳储量核算、草地碳汇量核算、结论与建议、附

件(野外调查记录表、参数测定结果等)等。

档案管理

DB54/T 0498.2—2025

11

项目业主应妥善保管收集的资料、野外调查记录表、参数测定结果、监测数据库、成果图件、计量

与监测报告,建立台账(明确数据来源、数据获取时间、项目经办人、项目负责人)。所有档案应进行

电子存档,至少保存10 a。

DB54/T 0498.2—2025

12

A

A

附录A

(规范性)

监测档案

表A.1~A.5规定了样地、灌木、草本、死有机质、土壤相关信息和数据记录的格式。

表A.1 样地信息记录表

调查日期调查人员

行政区划

调查经度调查纬度海拔/m

地貌坡度坡向坡位

草地类型土壤质地土壤类型

草地管理方式

备注

表A.2 灌木采样测定记录表

样方编号

样方盖度/

%

植株平均

高度/cm

植物种类

灌木生物量/g

生物量含碳率

样品鲜重

混合样品

干重

DB54/T 0498.2—2025

13

表A.3 草本采样测定记录表

样方编号

样方盖度/

%

植株平均

高度/cm

植物种类

草本生物量/g

生物量含碳率

样品鲜重

混合样品

干重

表A.4 死有机质采样测定记录表

样方编号枯落物层厚度/cm 腐殖质层厚度/cm

死有机质生物量/g

生物量含碳率

样品鲜重混合样品干重

表A.5 土壤采样测定记录表

环刀/取土钻编号环刀空重/g

带土环刀湿

重/g

环刀土壤样

品干重/g

土壤容重/

g/cm3

土壤有机碳

含量/g

C/kg

土壤粗碎屑

比例/%

取土深度/m

DB54/T 0498.2—2025

14

参考文献

[1] 办资字〔2023〕34号全国林草生态综合监测技术规程(试行)

[2] 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3] Fawei Zhang, Hongqin Li, Jingbin Zhu, Mengke Si, Bo Fan, Huakun Zhou, Yingnian Li.

Precipitation Determines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Vegetation and Top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ies of Alpine Grasslands i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China [J]. Ecosystems, 2025,

32.

[4] Fawei Zhang, Hongqin Li, Jingbin Zhu, Chunyu Wang, Yunlong He, Juntao Zhu, Qiang Yu,

Huakun Zhou, Yingnian Li, Naishen Liang. Context dependencies in the responses of plant biomass

and surface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to nitrogen addition and precipitation change within

alpine grasslands [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2025, 381.

B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5金币立即购买,VIP免费

1.本站大部份文档均属免费,部份收费文档,经过本站分类整理,花了精力和时间,收费文档是为了网站运营成本等费用开支;
2.所有收费文档都真实可靠,为了节约成本,文档在网站前台不做预览,如果付费后,与实际文档不符合,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申请退款;
3.购买会员(或单次下载)即视为对网站的赞助、打赏,非商业交易行为(不认同此观点请勿支付)请慎重考虑;
4.付费下载过程中,如果遇到下载问题,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解决;
5.手机支付,尽量选择支付宝支付;
6.如图集或者标准不清楚,在本站找不到您需要的规范和图集,希望增加资料等任何问题,可联系微信号:pdftj88解决;

文档天下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8月3日 15:13:4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998pdf.com/60762.html
图书

DB54/T 0495-2025 高寒草甸退化分级标准

DB54/T 0495-2025 高寒草甸退化分级标准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
图书

DB44/T 2670-2025 绿色品牌建设规范

DB44/T 2670-2025 绿色品牌建设规范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
图书

DB54/T 0497-2025 青藏高原碳汇造林技术规程

DB54/T 0497-2025 青藏高原碳汇造林技术规程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