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3/T 3202-2025 中医医疗机构老年病科中医护理技术规范

文档天下 图书评论19阅读模式
DB43/T 3202-2025 中医医疗机构老年病科中医护理技术规范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湖 南 省 地 方 标 准

中医医疗机构老年病科中医护理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TCM nursing in geriatrics department of TCM medical institutions

DB43/T 3202—2025

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5 - 04 - 07 发布 2025 - 07 - 07 实施

目 次

前言························································································································ Ⅲ

引言························································································································ Ⅴ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基本要求 ···············································································································3

5 中医护理技术要求···································································································3

6 评价与持续改进······································································································9

附录A(规范性) 硬件建设要求 ··················································································· 10

附录B(规范性) 人员配置要求 ··················································································· 12

附录C(资料性) 灸法操作步骤与要求 ·········································································· 13

附录D(资料性) 拔罐法操作步骤与要求 ······································································· 17

附录E(资料性) 耳穴贴压法操作步骤与要求 ································································· 21

附录F(资料性) 中药敷贴法操作步骤与要求 ································································· 24

附录G(资料性) 热熨法操作步骤与要求 ······································································· 26

附录H(资料性) 中药熏洗法操作步骤与要求 ································································· 28

附录I(资料性) 中药离子导入法操作步骤与要求 ··························································· 32

附录J(资料性) 中药涂药法操作步骤与要求 ································································· 34

参考文献·················································································································· 35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湖南省护理学会、中

南大学湘雅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长

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湖南省直中医医院)、湘西

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医院、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衡阳市中医医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朱海利、陈燕、许景灿、朱冬、熊春红、谢婉婷、梁百慧、黎琼、黄雯婷、涂

丽、傅涵、方惠、张银华、陈必慧、韩倩楠、李超群、毛钰麒、吴思亮、彭鸿、夏沛瑶、武晓兰、唐江

红、尹慧竹、曾雪琴、袁晴、谭军。

引 言

为规范中医医疗机构老年病科建设与管理,推进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贯彻落实国家卫健委

关于《老年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的相关规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充分发挥中医护理技术在老年病预防、治疗和康复中的

独特优势。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委托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组织相关

专家,研发了“中医医疗机构老年病科中医护理技术规范”。

本文件是省内首个针对老年病科制定的中医护理技术地方标准,充分发挥了中医护理技术的独特优

势,丰富了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内涵,为中医药健康老龄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DB43/T 3202—2025

VI

DB43/T 3202—2025

1

中医医疗机构老年病科中医护理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中医医疗机构老年病科的基本要求、中医护理技术要求、评价与持续改进。

本文件适用于中医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等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老年病科开展中医

护理技术。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10001.1 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第1部分:通用符号

GB/T 12346 经穴名称与定位

GB 13495.1 消防安全标志 第1部分:标志

GB/T 21709.22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22部分:刮痧

GB/T 30219 中药煎药机

GB/T 33415 穴位贴敷用药规范

GB 5003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 55019 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

WS 308 医疗机构消防安全管理

WS/T 311 医院隔离技术标准

WS/T 312 医院感染监测标准

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WS/T 368 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

WS 444.2 医疗机构患者活动场所及坐卧设施安全要求 第2部分:坐卧设施

DB43/T 2058 养老护理员培训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中医护理技术 TCM nursing technique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传统中医护理技能和方法,以达到预防、保健、康复和诊疗等目的的一系

列护理技术。

3.2

灸法 moxibustion

是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DB43/T 3202—2025

3.3

拔罐法 cupping

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以排去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体表的一

定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疗法。

3.4

刮痧法 scrapping therapy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借用边缘钝滑的器具或手指,在人体体表的特定位置实施相应的手法,进行有

规律的刮拭,使局部皮肤出现痧斑或痧痕,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

3.5

耳穴贴压法 ear acupressure therapy

是用代替耳针的药丸、药籽、谷类或其他物品置于胶布上,贴于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用手指按

压刺激,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3.6

中药敷贴法 plastering therapy

将新鲜中药切碎、捣烂,或将中药研成细末,加适量赋形剂调成糊状后,敷布于患处或经穴部位,

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达到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行气消痞、扶正强身等作

用的一种操作方法。

3.7

热熨法 hot ironing therapy

将水、药物或其他物品加热后,在人体局部或一定穴位适时来回移动或回旋运转,利用热力、药物

和运动手法的综合作用,达到温经通络、活血行气、散热止痛、祛瘀消肿等作用的一种操作方法。

3.8

中药熏洗法 Chinese medicine fumigation therapy

中药煎煮后,先将其蒸汽熏疗,待温后再用其药液淋洗、浸浴全身或局部患处,以达到疏风散寒、

温经通络、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协调脏腑功能的一种操作方法。

3.9

中药离子导入法 Chinese medicine ion introduction therapy

利用电学原理使中药离子通过皮肤或穴位导入人体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3.10

中药涂药法 Chinese medicine application therapy

是将中药制成水剂、酊剂、油剂、膏剂等剂型,涂抹于患处或涂抹于纱布外敷于患处,达到祛风除

湿、解毒消肿、止痒镇痛的一种操作方法。

3.11

中药药枕法 Chinese medicine pillow therapy

将气味芳香走窜、有引经通络等作用的药物粉碎研磨成散剂置于枕内,作用于头颈部,调节和改善

人体脏腑气血、阴阳平衡,达到治病的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4 基本要求

4.1 硬件建设

硬件建设应包括布局要求、环境条件、设施设备、无障碍设施、安全设施和消防设施。硬件建设要

2

DB43/T 3202—2025

3

求见附录A。

4.2 人员配置

人员配置应包括老年病科医师、老年病科护士和人员管理。人员配置要求见附录B。

5 中医护理技术要求

5.1 种类

包括但不限于灸法、拔罐法、刮痧法、耳穴贴压法、中药敷贴法、热熨法、中药熏洗法、中药离子

导入法、中药涂药法、中药药枕法等。

5.2 灸法

5.2.1 分类

根据施灸器用物不同分类,包括但不限于艾炷灸(直接灸和间接灸)、艾条灸(悬起灸和实按灸)、

温灸器灸等。其他灸法包括但不限于灯火灸、雷火灸、天灸、火龙灸等。

5.2.2 适应证

5.2.2.1 风寒湿痹和寒邪所致胃脘痛、腹痛、泄泻、痢疾。

5.2.2.2 气血凝滞所致的瘰疬、瘿瘤。

5.2.2.3 虚寒证、寒厥证、虚脱证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

5.2.2.4 疮疡痈肿阴证之日久不愈,久溃不敛者。

5.2.2.5 无病时施灸可预防疾病、保健强身。

5.2.3 禁忌证

5.2.3.1 头面部或重要脏器、大血管附近、关节、肌腱处、乳头、外生殖器官应尽量避免直接灸。

5.2.3.2 中暑、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高热、抽搐者不宜使用灸法。

5.2.3.3 年老体弱者不宜使用瘢痕灸。

5.2.4 操作步骤与要求

见附录C。

5.2.5 注意事项

5.2.5.1 体质强壮者,可灸量大;久病、年老体弱者,灸量宜小。

5.2.5.2 取穴应准确,灸穴不宜过多,施灸火力应均匀。

5.2.5.3 施灸前,安置好患者体位,确保舒适,不能摆动,注意防止艾灰脱落或艾炷倾倒而烫伤皮肤

或烧坏衣被。

5.2.5.4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灼热微红,属正常现象。如灸后局部起小泡(瘢痕除外),勿擦破,可

自行吸收。大者可按烫伤处理,经局部消毒后,用灭菌针头刺破水泡下沿,将其液体挤干,外涂烫伤膏,

并盖上无菌纱布。

5.2.5.5 警惕晕灸的发生,若发生晕灸应立即停止艾灸,使患者头低位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一般休

息片刻,或饮温开水后即可恢复;重者可掐按水沟、内关、足三里即可恢复;严重时按晕厥处理。

DB43/T 3202—2025

5.3 拔罐法

5.3.1 分类

根据吸拔方法,可分为火罐法和水罐法。

5.3.2 适应证

5.3.2.1 伤风感冒、头痛、面瘫、咳嗽、哮喘、消化不良、泄泻等。

5.3.2.2 颈肩腰腿痛、关节痛、软组织损伤、丹毒、疮疡初起未溃时。

5.3.3 禁忌证

5.3.3.1 严重心衰、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等不能耐受者。

5.3.3.2 有出血倾向者。

5.3.3.3 重度神经质、抽搐、狂躁不安、不合作者。

5.3.3.4 皮肤高度过敏者、接触性传染病以及皮肤肿瘤(肿块)部位、皮肤溃烂部位。

5.3.3.5 五官及前后二阴部位。

5.3.3.6 醉酒、过饥、过饱、过渴、过劳者。

5.3.4 操作步骤与要求

见附录D。

5.3.5 注意事项

5.3.5.1 年老体弱者及初次接受拔罐者,拔罐数量宜少,留罐时间宜短。

5.3.5.2 拔罐应选择肌肉丰厚的部位,尽量避开骨骼凹凸不平处、毛发较多处、瘢痕处等,充分暴露

应拔部位。

5.3.5.3 拔罐手法应熟练,动作轻、快、稳、准。

5.3.5.4 施术过程应注意保暖,避免直接吹风。

5.3.5.5 如出现晕罐现象,应立即起罐,使患者呈头低脚高卧位,必要时喝温开水或温糖水,或掐水

沟穴等。密切注意血压、脉搏、心率变化,严重时按晕厥处理。

5.4 刮痧法

5.4.1 分类

根据刮痧工具分类,包括但不限于牛角刮痧、玉石刮痧、砭石刮痧、铜砭刮痧等。

5.4.2 适应证

5.4.2.1 颈肩痛、腰腿痛、头痛、感冒、咳嗽、失眠、便秘等。

5.4.2.2 夏秋季节发生的各种急性疾病,如中暑、霍乱、痢疾等。

5.4.2.3 具有保健功效。

5.4.3 禁忌证

5.4.3.1 危重病证,如急性传染病、严重心脏病、肾功能衰竭、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等。

5.4.3.2 有出血倾向疾病。

5.4.3.3 传染性皮肤病、皮肤高度过敏、新发生骨折部位、外科手术后瘢痕、皮下有不明原因包块、

4

DB43/T 3202—2025

5

大血管显现处等相应部位。

5.4.3.4 体形过于消瘦、过度疲劳、过饥过饱者。

5.4.4 操作步骤与要求

应符合GB/T 21709.22—2013中的要求。

5.4.5 注意事项

5.4.5.1 年老体弱及对疼痛较敏感的患者宜用轻刮法刮拭。

5.4.5.2 刮痧治疗时应注意保暖,避免直接吹风。

5.4.5.3 刮痧器具边缘应光滑,操作过程中用力均匀,勿损伤皮肤。

5.4.5.4 刮痧后宜饮用300 mL~400 mL温开水,15分钟内不宜外出,30分钟内忌洗凉水澡。

5.4.5.5 刮痧过程中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心慌、冷汗、恶心呕吐等症状,应

立即停刮,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5.5 耳穴贴压法

5.5.1 适应证

5.5.1.1 疼痛性疾病,如各种扭挫伤、头痛、神经痛等。

5.5.1.2 炎性疾病及传染病,如急慢性结肠炎、牙周炎、咽炎等。

5.5.1.3 功能紊乱性疾病,如胃肠神经官能症、心律不齐、高血压、神经衰弱等。

5.5.1.4 过敏及变态反应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

5.5.1.5 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如糖尿病。

5.5.1.6 预防感冒、晕车、晕船。

5.5.2 禁忌证

5.5.2.1 严重器质性疾病者。

5.5.2.2 耳廓如有明显炎症或病变,包括冻疮破溃、感染、溃疡及湿疹等。

5.5.3 操作步骤与要求

见附录E。

5.5.4 注意事项

5.5.4.1 刺激强度视患者情况而定,年老体弱者宜用轻刺激法;急性疼痛性病证宜用强刺激法。

5.5.4.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5.5.4.3 材料应选用光滑、大小和硬度适宜的种籽。

5.5.4.4 贴压过程中,按压时压力不应过大,切勿揉搓,以免搓破皮肤,造成感染,并防止胶布潮湿

或污染。对胶布过敏者,应缩短贴压时间并加压肾上腺、风溪穴,或改用脱敏胶布代之。

5.5.4.5 留籽时间视季节气候而定。夏天天气炎热,易出汗,贴压放置时间不宜过长,宜1天~3天,

春秋季3天~5天,冬季5天~7天。在留置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等情况。

5.5.4.6 有运动障碍的患者,按压埋籽后耳廓充血发热时,宜适当活动患部,并在患部按摩、艾灸等,

以提高疗效。

5.6 中药敷贴法

DB43/T 3202—2025

5.6.1 适应证

哮喘、肺胀、高血压、面瘫、头痛等。

5.6.2 禁忌证

5.6.2.1 患者眼部、唇部、皮肤破溃处。

5.6.2.2 对所敷药物过敏者。

5.6.3 操作步骤与要求

见附录F。

5.6.4 注意事项

5.6.4.1 敷药面积应大于患处,超过患处1 cm~2 cm,且保持一定湿度。

5.6.4.2 贴敷药物后注意局部防水。

5.6.4.3 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疱等过敏现象,及时停止使用,并进行适当处

理。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脱敏胶布代之。

5.6.4.4 敷贴选穴不宜过多,少选关节或其他活动度较大的穴位,以免药物脱落。

5.7 热熨法

5.7.1 适应证

5.7.1.1 脾胃虚寒引起的胃脘疼痛、腹冷泄泻、寒性呕吐。

5.7.1.2 扭伤引起的腰背不适、行动不便。

5.7.1.3 风寒湿痹引起的关节冷痛、麻木、沉重、酸胀等。

5.7.2 禁忌证

5.7.2.1 疼痛原因不明者。

5.7.2.2 腹部包块性质不明者。

5.7.2.3 皮肤有破损处及病变部位感觉障碍者。

5.7.3 操作步骤与要求

见附录G。

5.7.4 注意事项

5.7.4.1 年老体弱者热熨温度不宜超过50℃。

5.7.4.2 热熨中保持药袋温度,冷却后应及时更换或加热。

5.7.4.3 热熨中若患者感到疼痛或局部皮肤出现红疹、瘙痒、水疱时,立即停止操作,并进行适当处

理。

5.8 中药熏洗法

5.8.1 分类

根据熏洗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全身熏洗法和局部熏洗法。

6

DB43/T 3202—2025

7

5.8.2 适应证

感冒、咳嗽、哮喘、肺胀、中风、头痛、腹胀、便秘等。

5.8.3 禁忌证

严重冠心病、重症高血压、严重肾脏病、过敏性哮喘及有出血倾向者。

5.8.4 操作步骤与要求

见附录H。

5.8.5 注意事项

5.8.5.1 年老体弱者及反应较差者熏洗温度不宜超过50℃。

5.8.5.2 不宜空腹熏洗,进餐前后30分钟内不宜熏洗,熏洗后宜静卧休息30分钟。

5.8.5.3 施术过程应注意保暖,避免直接吹风。

5.8.5.4 对年老体弱和肢体活动不便者,应协助熏洗并密切观察。

5.9 中药离子导入法

5.9.1 适应证

四肢关节、腰背、颈肩等老年慢性疼痛证属风寒湿痹证者。

5.9.2 禁忌证

5.9.2.1 高热、出血疾患、严重心功能不全者。

5.9.2.2 治疗部位有金属异物或带有心脏起搏器患者。

5.9.2.3 对电刺激不能耐受者,皮肤感觉迟钝或障碍者。

5.9.3 操作步骤与要求

见附录I。

5.9.4 注意事项

5.9.4.1 告知患者禁止自行调节电流开关,不应随意更换体位。

5.9.4.2 操作前检查设备是否完好,各部位连接是否正确。

5.9.4.3 衬垫须有标识,正负极分开,且不可分别放置于两侧肢体,用后用清水洗净、消毒。

5.9.4.4 治疗中不能离开患者,应随时观察患者反应,及时调节合适电流量。

5.10 中药涂药法

5.10.1 适应证

跌打损伤、烫伤、烧伤、疖痈、脉痹、蚊虫叮咬、湿疹等。

5.10.2 禁忌证

5.10.2.1 有皮疹、开放性伤口及感染性病灶者。

5.10.2.2 年龄过大或体质虚弱不能耐受者。

5.10.2.3 对涂擦药物过敏者。

DB43/T 3202—2025

5.10.3 操作步骤与要求

见附录J。

5.10.4 注意事项

5.10.4.1 涂药前需清洁局部皮肤。

5.10.4.2 涂药不宜过厚以防毛孔闭塞。

5.10.4.3 涂药后,观察局部及全身的情况,如出现丘疹、瘙痒、水泡或局部肿胀等过敏现象,停止用

药,将药物擦洗干净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5.11 中药药枕法

5.11.1 适应证

失眠、眩晕、头痛、项痹、抑郁等患者。

5.11.2 禁忌证

5.11.2.1 有枕后、耳廓、后颈部皮肤存在炎症、伤口、破溃、皮疹者。

5.11.2.2 脑出血急性期、脑外伤者。

5.11.2.3 严重高血压、心脏病、体虚者。

5.11.2.4 对药枕药物过敏者。

5.11.3 操作步骤与要求

5.11.3.1 患者评估:

a) 主要症状、既往史、身体情况;

b) 枕后、耳廓、后颈部皮肤情况;

c) 有无药物过敏情况;

d) 对药物的耐受情况。

5.11.3.2 物品准备:

准备治疗盘、药枕、治疗巾、弯盘、污物桶。

5.11.3.3 操作处理方法应遵循以下流程:

a) 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

b) 遵医嘱选择合理药枕,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c) 将治疗巾包覆于药枕上;

d) 放置药枕于患者头颈下;

e) 协助患者取合理、舒适体位(以平卧为好),根据患者需求饮温开水100 mL左右;

f) 观察患者局部皮肤及全身反应,询问有无不适感;

g) 操作完毕,再次核对医嘱,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h) 整理床单位,整理用物,做好相关护理记录。

5.11.4 注意事项

5.11.4.1 中药药枕制作应选用透气性能良好的棉布或纱布做成枕芯,不宜用尼龙、化纤类布匹。

5.11.4.2 中药药枕使用时厚薄要均匀,以免厚薄不均给患者造成不适。

5.11.4.3 中药药枕由于药性具有挥发性,不用时应用塑料袋密封保存,并置于阴凉干燥处,防止潮湿

8

DB43/T 3202—2025

9

及虫蚀。

6 评价与持续改进

6.1 评价

6.1.1 评价方法

6.1.1.1 建立中医护理技术评价机制,定期开展机构内质量检查与考核,采取日常检查、定期检查、

不定期抽查、专项检查等方式进行。

6.1.1.2 由患者对服务进行满意度评价,可采取线上或线下的方式进行。

6.1.1.3 邀请相关专家或第三方专业机构,对质量进行评价。

6.1.1.4 设立意见箱、社会投诉等方式开展社会监督。

6.1.2 评价指标

6.1.2.1 结构指标:床护比、无障碍设施覆盖率、中医护理人员占比等。

6.1.2.2 过程指标:诊疗流程管理、技术考核(包括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等)、药物管理与安全、

护理实践管理、护理文书合格率等。

6.1.2.3 结果指标:不良事件发生率(如烫伤等)、感染率、患者满意度、患者再住院率等。

6.1.2.4 综合指标:培训和继续教育参与率、资源利用效率(包括中医医疗设备使用率等)。

6.2 持续改进

6.2.1 对中医治疗室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报告职能部门。

6.2.2 对收集的意见和建议查找问题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6.2.3 根据检查评价结果和满意度评价情况,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实现持续改进。

6.2.4 相关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对中医医疗机构老年病科中医护理技术服务质量进行监管。

DB43/T 3202—2025

附 录 A

(规范性)

硬件建设要求

A.1 布局要求

A.1.1 老年病科应当设置病房、综合评估室和中医治疗室。

A.1.2 中医医疗机构的老年病科床位数:二级医院≥20张,三级医院≥30张。

A.1.3 中医治疗室宜相对独立,总使用面积≥20 m2。

A.1.4 各治疗床之间应设置隐私保护的装置(全包围床帘、窗帘等)。

A.2 环境条件

A.2.1 病区温度以22℃~28℃为宜,湿度以50%~60%为宜。

A.2.2 噪声限值:昼间≤55 dB(A),夜间≤45 dB(A)。

A.2.3 病区、走廊、护士站、治疗室应符合GB 50034—2024中的医疗建筑照明标准值。

A.2.4 室内空气质量应符合WS/T 368—2012中的相关要求。

A.3 设施设备

A.3.1 老年病科标志标识应符合GB/T 10001.1—2023中的相关要求。

A.3.2 病区应配置基本设备、抢救设备以及其他与开展老年病科诊疗业务相应的设备。

A.3.3 中医治疗室应根据病区内中医护理技术开展情况配备中医诊疗设备,并且需安装机械通风设施

(排风扇、吸顶扇等),设置规范的医疗废物存放容器、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一次性利器盒,并有加

盖的生活垃圾容器。

A.3.4 医院隔离技术应符合WS/T 311—2023中的规定、感染监测应符合WS/T 312—2023中的规定、医

务人员手卫生应符合WS/T 313—2019中的规定。

A.3.5 病区:设施应配备吸引装置(中心负压吸引)、供氧装置(中心供氧)、呼叫系统等;设施宜配

备供暖和洗浴装置等。设备应配备急救设备(简易呼吸器等)、转运设备(轮椅等)、监测设备(血压计

等)、输液设备(输液泵等)等,设备宜配备供氧设备(氧气瓶、氧气枕等)、监测设备(动脉硬化测试

设备等)、辅助设备(辅助洗浴设备等)。

A.3.6 综合评估室:设施应配备网络装置、地面标识(4米/6米步速测试通道、3对~4对提示平衡功能

测试脚姿势的脚印等)、座椅(≥1个带扶手的座椅、≥1个不带扶手的座椅等);宜配备娱乐设施等。设

备应配备转运设备(轮椅/转运车等)、办公设备(评估量表、外网电脑、打印机等)、监测设备(血压

计、身高体重秤、电子握力计、软尺等)、人体成分分析仪;宜配备康复设备(助步车等)、信息设备(平

板电脑等)、娱乐设备(电视机等)。

A.3.7 中医治疗室应配设备:灸法类设备、罐法类设备、刮痧类设备、耳穴贴压类设备、中药熏洗类

设备、中药离子导入设备等。宜配设备:红外热像检测设备、穴位探测设备、中医光疗设备、中医磁疗

设备、中医超声治疗设备等。

A.4 无障碍设施

A.4.1 病区内所有无障碍设计应符合GB 55019—2021中的相关要求。

10

DB43/T 3202—2025

11

A.4.2 卫生间内部应设置无障碍坐便器、无障碍洗手盆、辅助洗浴设备、多功能台、低位挂衣钩等。

A.4.3 中医治疗室内宜为听力或视力障碍的老年患者提供适应性提示,包括清晰的指引标志、音频引

导等。

A.4.4 中医治疗床宜具备电动或手动调节功能,允许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和治疗需求调整

床的高度。

A.5 安全设施

A.5.1 病区内病床、轮椅、坐便椅等坐卧设施应符合WS 444.2—2014中的相关要求。

A.5.2 病床应配备固定栏杆和侧护栏,病床及床旁设施应符合防撞要求。

A.5.3 卫生间内部应配备紧急呼救装置、防滑设施。

A.5.4 中医治疗室内墙壁和走廊应设置扶手,扶手应稳固、平滑。

A.6 消防设施

A.6.1 中医医疗机构应执行WS 308—2019中的相关规定。

A.6.2 中医治疗室应设排烟系统,应符合WS 308—2019中的排烟规定。实施艾灸、拔罐等中医疗法时

应落实全过程火源管控。

A.6.3 消防设施器材应设置规范醒目的标识,用文字或图例标明操作方法,消防安全标志应符合GB

13495.1—2015中的相关规定。

A.6.4 结合老年患者的认知和行动特点,制定针对性强的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应配备相应的轮椅、

担架等疏散工具。

DB43/T 3202—2025

12

附 录 B

(规范性)

人员配置要求

B.1 老年病科医师

B.1.1 老年病科医师应经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注册,取得临床专业执业资格,并经过相关培训从事医疗

服务的医师。

B.1.2 中医医师应接受过中医老年病专业系统培训,掌握中医老年病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

操作技能,熟练掌握急危重症监护和抢救的技能。

B.1.3 根据不同级别和类别的中医医疗机构配备医师。

B.2 老年病科护士

B.2.1 老年病科护士应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取得护士职业资格证书并注册,其资质和条件符合国家

规定及行业规范。

B.2.2 老年病科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是指毕业于中医药院校或中医护理专业;或毕业于西

医药院校,三年内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时间≥100小时)的护士,应达到科室护理人员总数

的70%以上。

B.2.3 根据不同级别和类别的中医医疗机构配备护士。

B.3 人员管理

B.3.1 应建立完整的从业人员梯队,确保老年病科可持续发展。

B.3.2 应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从业人员严格遵守并执行。

B.3.3 应建立从业人员岗前培训制度,岗前培训内容应包括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工作流程等。培训

应采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训结束后需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方可正式上岗。

B.3.4 根据老年病科的工作特点和需求,应建立系统的继续教育机制,并将其纳入继续教育学分管理

体系。从业人员应定期参加继续教育并完成规定的学分要求,通过专业培训、学术交流及临床实践等途

径,不断提升其专业知识、临床技能和综合素质。

DB43/T 3202—2025

13

附 录 A

(资料性)

灸法操作步骤与要求

C.1 施术前准备

C.1.1 灸材选择

a) 艾条灸应选择合适的清艾条或药艾条,检查艾条有无霉变、潮湿,包装有无破损;

b) 艾炷灸应选择合适的纯艾绒,检查艾绒有无霉变、潮湿;

c) 间接灸应准备好所选用的药材,检查药材有无变质、发霉、潮湿,并适当处理成合适的大小、

形状、平整度、气孔等;

d) 温灸器灸应选择合适的温灸器,如灸架、灸筒、灸盒等;

e) 准备好火柴或打火机等点火工具,以及治疗盘、弯盘、镊子、灭火管等辅助用具。

C.1.2 穴位选择及定位

a) 根据病证选取适当的穴位或治疗部位;

b) 穴位的定位见GB/T 12346—2021中的规定。

C.1.3 体位选择

可采取卧位或坐位,应以体位自然,肌肉放松,施灸部位明显暴露,艾炷放置平稳,燃烧时火力集

中,热力易于深透肌肉为准。同时应便于术者正确取穴,方便操作,受术者能坚持施灸治疗全过程。

C.1.4 环境要求

环境应保持通风,避免艾烟过浓,可配合使用艾灸排烟装置。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环

境温度适宜(约26℃),勿过热过寒。

C.1.5 受术者准备

艾灸前受术者不可过饱或过饥,并要保持心情平静舒缓,可适当准备温开水,灸后适量饮水以利于

代谢物排出。

C.1.6 消毒

C.1.6.1 针具消毒

应用温针灸时所选用的针具可选择压力蒸汽灭菌。压力蒸汽灭菌应符合WS 310.2—2009中的规定。

建议选择一次性无菌针具。

C.1.6.2 部位消毒

应用温针灸时所采用的针刺部位可用含75%乙醇或0.5%~1%碘伏的棉球在施术部位由中心向外

做环形擦拭。强刺激部位宜用含0.5%~1%碘伏球消毒。

C.1.6.3 术者消毒

DB43/T 3202—2025

术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再用含75%乙醇棉球擦拭。

C.2 施术方法

C.2.1 艾条灸法

C.2.1.1 悬起灸法

术者手持艾条,将艾条的一端点燃,直接悬于施灸部位之上,与之保持一定距离,使热力较为温和

地作用于施灸部位。分为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

C.2.1.1.1 温和灸

将艾条燃着端悬于施灸部位上距皮肤2 cm~3 cm处,灸至受术者有温热舒适无灼痛的感觉、皮肤稍

有红晕者为温和灸。一般每穴灸10分钟~15分钟,1次/天~2次/天。

C.2.1.1.2 回旋灸

将艾条燃着端悬于施灸部位上距皮肤2 cm~3 cm处,左右往返移动或反复旋转进行灸治,移动范围

约3 cm,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灼痛者为回旋灸。一般每穴灸20分钟~30分钟,1次/天~2次/天。

C.2.1.1.3 雀啄灸

将艾条燃着端悬于施灸部位上距皮肤2 cm~3 cm处,对准穴位,上下移动,使之像鸟雀啄食样,一

起一落,忽近忽远的施灸为雀啄灸。一般每穴灸10分钟~15分钟,1次/天~2次/天。

C.2.1.2 实按灸法

在施灸部位上铺设5层~10层棉纸、纱布或棉布。取艾条两支,均点燃一端,将其中一支作为备用。

术者以握笔状手持艾条,将艾条的一端点燃,艾条燃着端对准施灸部位,按压在棉纸、纱布或棉布上,

停留1秒~2秒,使药气、热力透达皮肤深部。待受术者感到按灸局部灼烫、疼痛不可忍时,提起艾条,

待灼烫感或疼痛减轻后再行按压。若操作中艾火熄灭,可取预先点燃的备用艾条迅速接替施灸,如此反

复。施术结束后移去艾条和铺设的纸和布,以施灸部位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次每穴可按3次~7次,每

日或隔日1次。

C.2.2 温针灸法

选取长度在1.5寸(0.30 mm×40 mm)以上的毫针,在选定的腧穴上针刺。

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并施行适当的补泻手法后,在留针过程中将2 g~3 g纯艾绒包裹于毫针针柄顶端

捏紧成团状,或将1 cm~3 cm长短的艾条段套插在针柄上,从下方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燃尽无热度

后除去灰烬。艾灸结束,将针取出。每次灸20分钟~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注:操作过程中,艾绒或艾条应距受术者皮肤2 cm~3 cm。建议在艾绒或艾条与受术者皮肤间垫硬纸板等间隔物以

防艾灰脱落烫伤皮肤。

C.2.3 艾炷灸法

C.2.3.1 艾炷规格

C.2.3.1.1 小炷

重约0.5 g,相当于中炷的1/2,炷底直径与炷高大致相等,常置于穴位或病变部灼烧,以作直接

14

DB43/T 3202—2025

15

灸用。

C.2.3.1.2 中炷

重约1 g,炷高1 cm,炷底直径约1 cm,常作间接灸用。

C.2.3.1.3 大炷

重约2 g,相当于中炷的1倍,底直径与高大致相等,常作间接灸用。

C.2.3.2 艾炷制作过程

C.2.3.2.1 手工制作法

小炷可先将纯艾绒搓成大小合适的艾团,夹在左手拇、食指指腹之间,食指在上,拇指在下,再用

右手拇、食指将艾团向中央挤压,将球形艾团压缩成上尖下平之三棱形艾炷,随做随用。中炷、大炷则

须将纯艾绒置于平板上,用拇、食、中三指边捏边旋转,将艾绒捏成上尖下平的圆锥体。要求搓捏紧实,

能放置平稳,耐燃而不易松散。艾炷大小可随治疗需要而定。

C.2.3.2.2 艾炷器(艾炷模具)制作法

艾炷器(艾炷模具)中铸有锥形孔洞,将纯艾绒放入艾炷器孔洞中,用尺寸适于压入孔洞的圆棒,

插入填有艾绒的艾柱器孔洞内,将艾炷器内的艾绒紧压成圆锥体,倒出即成艾炷。

C.2.3.3 直接灸法

首先在穴位皮肤局部可以先涂增加黏附或刺激作用的液汁,如大蒜汁、凡士林、甘油等,然后将艾

炷粘贴其上,自艾炷尖端点燃艾炷。可分为无瘢痕灸(非化脓灸法)和瘢痕灸(化脓灸法)两类。

C.2.3.3.1 无瘢痕灸

在艾炷燃烧过半,局部皮肤潮红、灼痛时术者即用镊子移去艾炷,更换另一艾炷,连续灸足应灸的

壮数。根据情况一般每穴可灸3壮~7壮,每日或隔日一次。此法刺激量轻且灸后不引起化脓,不留瘢痕,

又称为非化脓灸法。

C.2.3.3.2 瘢痕灸

在艾炷燃烧过半,局部皮肤潮红、灼痛时术者用手在施灸穴位的周围轻轻拍打或抓挠,以分散受术

者注意力,减轻施灸时的痛苦。待艾炷燃毕,即可以另一艾炷粘上,继续燃烧,直至灸足应灸的壮数。

根据情况一般每穴可灸3壮~7壮,瘢痕灸一次间隔6天~10天。此法刺激量重,局部组织经灸灼后产生

无菌性化脓现象(灸疮)并留有瘢痕,又称为化脓灸法。

C.2.3.4 间接灸法

将选定备好的中药材置放于施灸处,再把艾炷放在药材上,自艾炷尖端点燃艾炷;艾炷燃烧至局部

皮肤潮红,受术者有痛觉时,可将间隔药材稍许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

行。需刺激量轻者,在艾炷燃至2/3时即移去艾炷,或更换另一艾炷续灸,直至灸足应灸的壮数;需刺

激量重者,在艾炷燃至2/3时术者可用手在施灸穴位的周围轻轻拍打或抓挠,以分散受术者注意力,减

轻施灸时的痛苦,待艾炷燃毕,再更换另一艾炷续灸,直至灸足应灸的壮数。根据情况一般每穴可灸3

壮~7壮。

DB43/T 3202—2025

16

C.2.4 温灸器灸法

C.2.4.1 灸架灸法

将艾条点燃后插入灸架顶孔,对准穴位固定好灸架;术者或受术者可通过上下调节插入艾条的高度

以调节艾灸温度,以受术者感到温热略烫可耐受为宜;灸毕移去灸架,取出艾条并熄灭。根据情况一般

每穴可灸15分钟~60分钟,1次/天~2次/天。

C.2.4.2 灸筒灸法

首先取出灸筒的内筒,装入艾绒后安上外筒,点燃内筒中央部的艾绒,放置室外,待灸筒外面热烫

而艾烟较少时,盖上顶盖取回。医生在施灸部位上隔8层~10层棉布或纱布,将灸筒放置其上,以受术

者感到舒适,热力足而不烫伤皮肤为宜;灸毕移去灸筒。取出艾灸并熄灭灰烬。根据情况一般每穴可灸

10分钟~30分钟,1次/天~2次/天。

C.2.4.3 灸盒灸法

将灸盒安放于施灸部位的中央,点燃艾条段或艾绒后,置放于灸盒内中下部的铁纱上,盖上盒盖。

灸至受术者有温热舒适无灼痛的感觉,皮肤稍有红晕为度。如受术者感到灼烫,可略掀开盒盖或抬起灸

盒,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直至灸足应灸量。灸毕移去灸盒。取出艾灸

并熄灭灰烬。根据情况一般每穴可灸15分钟~60分钟,1次/天~2次/天。

C.3 施术后处理

施灸后,皮肤多有红晕灼热感,不需处理,可自行消失。艾灸如对表皮基底层以上的皮肤组织造成

烫伤可发生水肿或水泡;如破坏皮肤基底层或真皮组织,可发生皮肤组织水肿、溃烂、体液渗出,形成

局部无菌性化脓,甚至形成局部化脓性感染。具体处理方法参见GB/T 33415—2016中的规定。

DB43/T 3202—2025

17

附 录 D

(资料性)

拔罐法操作步骤与要求

D.1 施术前准备

D.1.1 罐具选择

根据操作部位、操作方法的不同选择相应的罐具。将罐具对准光源以确定罐体完整无裂痕,用手触

摸以确定罐口内外光滑无毛糙。对罐具消毒,罐的内壁应擦拭干净。

D.1.2 部位选择

应根据病证、目的选取适当的操作部位。常用部位为具有保健及防治疾病作用的相关腧穴以及肌肉

丰厚处。

D.1.3 体位选择

应选择受术者舒适且能持久保持的、施术者便于操作的体位。

D.1.4 受术者要求

应保持全身肌肉放松,并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施术者应注意观察受术者状态,如有紧张、恐惧、

焦虑或肌肉紧张等情况出现,应做心理减压辅导,严重者应及时终止操作。

D.1.5 环境要求

应保持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环境温度应保持26℃左右。

D.1.6 消毒

D.1.6.1 罐具消毒

对不同材质、用途的罐具可用不同的消毒方法:

a) 玻璃罐具及塑料罐具用75%乙醇棉球反复擦拭消毒,或用浓度2000 mg/L的84消毒液浸泡消毒

至少30分钟后进行清洗,消毒液应每日更换一次;

b) 竹制罐具可用煮沸消毒,或用75%乙醇棉球反复擦拭消毒;

c) 对于有血液、脓液污染的罐具应专罐专用,并用浓度20g/L的戊二醛浸泡消毒45分钟,或用浓

度5.5 g/L的邻苯二甲醛消毒液浸泡消毒12分钟。

D.1.6.2 部位消毒

一般拔罐的部位不需要消毒,应保持施术部位皮肤清洁。应用针罐法、刺络放血法时使用75%乙醇

或0.5%~1%碘伏棉球在施术部位消毒。

D.1.6.3 术者消毒

施术者双手可用肥皂水清洗干净,应用针罐法、刺络拔罐法时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

DB43/T 3202—2025

D.2 施术方法

D.2.1 吸拔方法

D.2.1.1 火罐法

D.2.1.1.1 闪火法

用一手持夹住95%乙醇棉球的夹持器(如镊子、止血钳、持针器等),另一手握住罐体,罐口朝下,

将棉球点燃后立即伸入罐内(以罐口与罐底的外1/3与内2/3处为宜),快速摇晃旋转1圈~3圈随即退出,

速将罐扣于应拔部位。

注:点火前应检查棉球的乙醇吸附量,以乙醇不滴落为度。

D.2.1.1.2 投火法

将易燃软质纸片(卷)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扣于应拔部位。

注:此过程应特别注意防止烫伤。

D.2.1.1.3 贴棉法

将直径1 cm~2 cm的95%乙醇棉片紧贴于罐内壁适当位置(远离罐口,一般以中部为宜),点燃棉

片后迅速将罐扣于应拔部位。

D.2.1.2 水罐法

D.2.1.2.1 水煮法

将竹罐放入水中或药液中煮沸2分钟~3分钟,然后用镊子将罐倒置(罐口朝下)快速夹起,迅速用

多层干毛巾捂住罐口片刻,以吸去罐内的水液或药液,降低罐口温度,但保持罐内热气,趁热快速将罐

扣于应拔部位,然后轻按罐具30秒左右,令其吸牢。

D.2.1.2.2 蒸汽法

将水或药液(液体水平面勿超过壶嘴)在小水壶内煮沸,至水蒸气从壶嘴或套于壶嘴的皮管内大量

喷出时,将壶嘴或皮管插入罐内2分钟~3分钟后取出,速将罐扣于应拔部位。

D.2.1.2.3 抽气罐法

先将抽气罐紧扣在施术部位,用抽气筒将罐内的部分空气抽出,使其吸拔于皮肤上。

D.2.1.2.4 其他罐法

如拔挤气罐、电磁罐、远红外罐、药物多功能罐等,可根据其说明书操作。

D.2.2 应用方法

D.2.2.1 单纯拔罐法

D.2.2.1.1 闪罐法

用闪火法将玻璃罐吸拔于应拔部位,随即取下,再吸拔,再取下,反复吸拔至局部皮肤潮红,或罐

体底部发热为度。

注1:闪罐频率一般为10次/分钟~30次/分钟,闪罐持续操作时间一般为3分钟~10分钟,动作要迅速而准确,必要

18

DB43/T 3202—2025

19

时也可在闪罐后留罐。

注2:若罐体和(或)罐底已发热,应更换玻璃以防止烫伤。

D.2.2.1.2 留罐法

将吸拔在皮肤上的罐具留置一定时间,使局部皮肤潮红,甚或皮下瘀血呈紫黑色后再将罐具取下。

D.2.2.1.3 走罐法

先于施罐部位涂抹适量润滑剂(如走罐油、刮痧油、凡士林、医用甘油、液体石蜡、润肤霜等),

也可用温水或保健中药液,或将罐口涂上油剂,待用罐具吸拔后,单手或双手握住罐体,略用力将罐具

沿着一定路线或部位反复推拉。

注:以走罐部位皮肤潮红或紫红为度,推罐时应用力均匀,保持罐压以防止罐具漏气脱落。

D.2.2.1.4 排罐法

沿某一经脉或某一经筋的体表位置顺序成行排列吸拔多个罐具。

D.2.2.1.5 揉罐法

待用罐具吸拔后,双手交叠握住罐体上部向下按压,同时做小幅度回旋揉动,带动罐下皮肤一起回

旋运动,持续操作时间一般为1分钟,稍作停留后可继续按揉,反复操作3次~5次。

D.2.2.2 针罐法

D.2.2.2.1 留针拔罐

在毫针针刺留针时,以针为中心拔罐,留置后起罐、起针。

D.2.2.2.2 出针拔罐

在出针后,立即于该部位拔罐,留置后起罐,起罐后再用消毒干棉球将拔罐处擦净。

D.2.2.2.3 刺络拔罐法

用刺血工具(如三棱针、皮肤针等)刺络出血后,再行拔罐、留罐。起罐后用消毒干棉球擦净血迹,

刺络部位用无菌敷料或创可贴贴护。

D.2.3 起罐方法

D.2.3.1 一般起罐方法

一手握住罐体腰底部稍倾斜,另一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罐口边缘的皮肤,使罐口与皮肤之间产生空隙,

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

D.2.3.2 抽气罐的起罐方法

提起抽气罐上方的塞帽使空气注入罐内,罐具即可脱落。也可按一般起罐方法起罐。

D.2.3.3 水罐的起罐方法

为防止罐内有残留水(药)液漏出,若吸拔部位呈水平面,应先将拔罐部位适当倾斜后再起罐,并

在低于罐口处放置适量干棉球后,再用一般方法起罐。

DB43/T 3202—2025

20

D.3 施术后处理

D.3.1 拔罐的正常反应

在拔罐处若出现点片状紫红色瘀点、瘀斑,或兼微热痛感,或局部发红,或微觉瘙痒,片刻或3天~

5天后消失,恢复正常皮色,皆是拔罐的正常反应,不应搔抓,一般可不予特殊处理。

D.3.2 拔罐的善后与处理

D.3.2.1 起罐后应用消毒棉球轻轻拭去拔罐部位罐斑上的小水珠。

D.3.2.2 起罐后如果出现小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若水泡较大,可在局部常规消毒后,

用一次性消毒针从泡底刺破放出泡液,或用一次性注射器从泡底刺入并抽吸泡液,再用无菌敷料覆盖。

D.3.2.3 若出血应用消毒棉球拭净。

D.3.2.4 若皮肤破损,应常规消毒,并用无菌敷料覆盖。若用拔罐治疗疮痈,起罐后应用消毒棉球拭

净脓血,并常规处理疮口,用无菌敷料覆盖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5金币立即购买,VIP免费

1.本站大部份文档均属免费,部份收费文档,经过本站分类整理,花了精力和时间,收费文档是为了网站运营成本等费用开支;
2.所有收费文档都真实可靠,为了节约成本,文档在网站前台不做预览,如果付费后,与实际文档不符合,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申请退款;
3.购买会员(或单次下载)即视为对网站的赞助、打赏,非商业交易行为(不认同此观点请勿支付)请慎重考虑;
4.付费下载过程中,如果遇到下载问题,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解决;
5.手机支付,尽量选择支付宝支付;
6.如图集或者标准不清楚,在本站找不到您需要的规范和图集,希望增加资料等任何问题,可联系微信号:pdftj88解决;

文档天下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8月1日 11:21:1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998pdf.com/60747.html
图书

DBJ33/T 1342-2025 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标准

DBJ33/T 1342-2025 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标准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