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TRSA 003-2023 微生物科学数据传输与加密安全技术要求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T/STRSA 003-2023 微生物科学数据传输与加密安全技术要求》主要内容的详细总结:
核心目标: 规范微生物领域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保护措施,保障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隐私性、可追溯性和信任度,防止数据泄露、篡改等安全风险。
关键组成部分:
- 范围:
- 规定了微生物领域数据传输与加密的安全技术要求及管理要求。
- 适用于微生物领域(如病原学、传染病学、食品安全、环境微生物等)数据安全传输的规划、建设、运行及管理。
- 数据安全分级 (核心框架):
- 根据国家数据安全及生物安防风险,将微生物科学数据分为三级:
- 核心数据: 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重要民生、重大公共利益等的数据。
- 重要数据: 一旦遭篡改、破坏、泄露或非法获取/利用,可能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利益的数据。不包含国家秘密和未达规模的个人信息。 (附录A提供了重要数据识别示例,如特定烈性传染病的临床数据、病原体信息、重大疫情监测数据)。
- 一般数据: 不会对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形成重要潜在影响的数据。
- 根据国家数据安全及生物安防风险,将微生物科学数据分为三级:
- 数据传输安全分级要求:
- 对应数据分级,提出了两级安全技术要求:
- 基本级: 适用于一般数据传输场景(非加密环境)。侧重于基本的安全保障。
- 增强级: 适用于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传输场景。在基本级要求基础上,提出了更严格的技术措施(特别是加密技术的应用)和管理要求。
- 对应数据分级,提出了两级安全技术要求:
- 基本级安全技术要求 (针对一般数据):
- 数据传输完整性: 使用校验码等机制;支持利用算法认证完整性;处理通信延时/中断以保证完整。
- 数据传输准确性: 接收方需校验数据;采用检错纠错容错机制;支持重试和存储端去重。
- 数据传输可追溯性: 确保传输过程可溯源、追踪、关联;自动保存修改数据、人员、时间等信息。
- 数据传输隐私: 可利用加密或安全协议传输敏感数据;可采用匿名化、脱敏技术。
- 数据传输信任: 建立防篡改机制(数据格式、校验);建立主体对客体的身份信任及可信传输路径。
- 传输协议: 需包含文件识别、起止时间、错误处理等内容;支持完整性、准确性;采用国定/强制的密码算法(摘要、签名、鉴别等);需审定协议满足安全要求。
- 增强级安全技术要求 (针对重要/核心数据):
- 在满足所有基本级要求的基础上,还需满足以下更严格的要求:
- 数据传输完整性: 必须使用加密技术保证重要数据完整性;检测到破坏时需采取措施恢复或重新获取数据。
- 数据传输准确性: 数据出现不可接受误差时,需有重载机制保证数据正常获取。
- 数据传输可追溯性: 必须使用可追溯的加密传输方法/系统;涉及生物安全、核心技术方法等重要字段必须加密。
- 数据传输隐私: 允许用户按需自定义隐私设置并进行保护。
- 数据传输信任: 对于重要环节,需保证对客体行为的相对信任(在交互过程中判断行为)。
- 传输协议: 对于重要数据,协议必须采用有强度的加密算法或等效措施对信息加密。
- 日志与审计 (新增要求):
- 收集范围:主要网络设备、安全设备、服务器、应用系统。
- 收集内容:重要用户行为、系统资源异常使用等关键安全事件。
- 记录内容:用户登录成功/失败信息(日期、时间、事件类型、描述、危险程度等)。
- 存储:日志存储位置需有足够空间。
- 附录 (重要补充信息):
- 附录A (资料性):微生物领域重要数据识别示例:
- 提供具体表格,列举数据类型(如重大传染病临床数据、病原体风险数据、生物安全监测数据)、特征属性、参考值/条件(如涉及鼠疫、霍乱等甲类传染病)及对应的数据定级(均为重要数据)。
- 附录B (资料性):微生物领域数据加密技术要求:
- 加密体制: 对称密码体制(相同密钥,如DES/3DES/AES)和非对称密码体制(公钥/私钥对,如RSA/DSA/ECC)。
- 数据内容加密技术: 详细介绍了DES, 3DES, AES, RSA, DSA, ECC等常用算法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 网络加密技术: 三种模式:
- 链路加密: 节点间链路加密,节点内可能明文。
- 节点对节点加密: 节点内加解密,节点内不存明文。
- 端到端加密: 全程密文传输,终点解密。
- 身份认证: 方法包括口令认证、单向认证(依赖可信第三方或非对称加密)、双向认证(互相认证)。
- 数字签名: 原理(签名=加密摘要,验证=解密摘要并比对)、签名过程和验证过程的详细步骤,用于保证数据来源真实性和完整性。
- 附录A (资料性):微生物领域重要数据识别示例:
- 参考文献:
- 引用了相关的国家标准(GB/T 25069, GB/T 37025, GB/T 37988)和《科学数据管理办法》作为支撑。
总结要点:
- 该标准是专门为微生物科学领域的数据传输安全制定的行业标准。
- 核心是数据分级(核心/重要/一般) 和对应的安全要求分级(增强级/基本级)。
- 重要/核心数据在传输时强制要求使用加密技术(如端到端加密、特定强度算法)并满足更严格的完整性、准确性、可追溯性、信任度要求,还需进行日志审计。
- 附录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具体指导,包括重要数据识别清单和详细的加密技术选型与应用指南(算法、网络加密模式、认证、签名)。
- 标准旨在建立一个完整的微生物数据传输安全保障框架,从技术手段(加密、协议、校验、审计)到管理要求(分级、协议审定、日志存储),全方位降低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风险,特别关注生物安全相关敏感信息的保护。
这份总结涵盖了标准的主要结构、核心概念、关键要求和实用附录信息,提供了对该标准内容的全面理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