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ZY10601-2019 铸造用增碳剂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以下是对《铸造用增碳剂》(Q/ZY 1 06 01--2019)标准核心内容的详细总结:
1. 适用范围
- 适用于以石油焦为原料,经煅烧及高温石墨化处理制备的增碳剂。
- 主要用于钢铁冶炼及铸造熔炼过程中的增碳。
2. 粒度规格
- 标准规格:0.2~1mm、0.5~5mm、0.5~10mm、1~5mm、5~10mm。
- 定制要求:用户可提出特定粒度需求;粒度含量需≥90%(即筛上物占比≤10%)。
3. 技术要求
(1) 外观要求
- 灰黑色颗粒状,大粒度可见蜂窝状气孔;无目视可见杂物。
(2) 理化指标(见表1)
等级 | 固定碳 (%) | 灰分 (%) | 挥发分 (%) | 水分 (%) | 硫分 (%) | 氮含量 (%) | 电阻率 (μΩ·m) |
---|---|---|---|---|---|---|---|
特级品 | ≥99.70 | ≤0.20 | ≤0.10 | ≤0.20 | ≤0.03 | ≤0.01 | ≤100 |
一级品 | ≥99.30 | ≤0.40 | ≤0.30 | ≤0.30 | ≤0.05 | ≤0.03 | ≤120 |
二级品 | ≥99.00 | ≤0.50 | ≤0.50 | ≤0.30 | ≤0.30 | ≤0.20 | ≤150 |
三级品 | ≥98.50 | ≤0.50 | ≤1.00 | ≤0.50 | ≤0.50 | ≤0.80 | ≤180 |
注:
- 所有指标均为质量分数;
- 除水分外,其他指标均为干基;
- 低于三级品指标的产品需协商处理,不参与分级。
4. 试验方法
检测项目 | 标准依据 | 关键细节 |
---|---|---|
外观质量 | 目视观察(自然光下) | - |
粒度含量 | GB/T 6003.1 | 称样500g,标准筛筛分3min,按公式计算筛余率 |
固定碳 | GB/T 3521-2008 (4.4条) | - |
灰分 | GB/T 1429-2009 | - |
挥发分 | YB/T 5189-2007 | - |
水分 | GB/T 24527-2009 | - |
硫含量 | GB/T 24526-2009 | - |
电阻率 | GB/T 24521-2018 | - |
氮含量 | 附录A(规范性附录) | 氮分析仪检测(高温脉冲加热+热导法) |
5. 检验规则
- 抽样方法:
- 袋装产品按系统取样法:每批分10组随机抽1袋(不足10袋则全抽),每袋取样深度≥1/3袋深,总样量≥1kg。
- 批量划分:
- 小包装(≤100kg/袋):每100t为一批;
- 大包装(1000kg/袋):每250t为一批。
- 判定规则:
- 任一项不合格时,加倍取样复检;复检仍不合格则判该批产品不合格。
- 数值修约:按GB/T 8170执行。
6. 包装与储运
项目 | 要求 |
---|---|
包装形式 | 小包装(5kg/10kg/20kg/25kg/30kg)、大包装(1000kg/袋) |
包装要求 | 外袋:编织袋/纸袋(内衬防水膜);吨袋:塑衬编织袋;需牢固、防水、整洁。 |
净含量公差 | 小包装:±0.10kg(5kg)~±0.60kg(30kg);大包装:±10.0kg(1000kg) |
标志内容 | 产品名称、粒度、净重、厂名、厂址、生产日期/批号、标准号、防湿标志等。 |
贮存 | 清洁干燥库房,防潮防污染。 |
运输 | 车槽清洁,捆扎牢固,苫盖防雨篷布。 |
7. 质量证明书
- 按GB/T 8719规定提供,包含产品名称、批号、检验结果、生产日期、企业签章等。
附录A:氮含量测定(规范性)
- 原理:高温(2700℃)脉冲加热释放氮气,载气(高纯氦)送入热导检测器定量。
- 步骤:
- 试样研磨至≤0.075mm,110℃烘干;
- 称样0.1~0.2g(精度0.0001g),用氮分析仪检测;
- 平行测定两次,取算术平均值(修约至0.001%)。
- 精度要求:同一实验室相对误差<20%。
总结要点:
该标准系统规范了铸造用增碳剂的 技术指标(7项理化参数分级)、粒度控制、检测方法(引用9项国标)、质量管控流程(抽样-复检-判定) 及 包装储运要求,适用于石油焦基石墨化增碳剂的生产与验收。附录A强制要求氮含量检测方法,确保数据可比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