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F 2256-2025 体重秤校准规范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技术规范
JJF2256—2025
体重秤校准规范
CalibrationSpecificationforBodyScales
2025-06-11发布2025-12-1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体重秤校准规范
CalibrationSpecificationforBodyScale
归口单位:全国衡器计量技术委员会
主要起草单位:山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云南省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计量检测研究院
参加起草单位:合肥市计量测试研究院
广东香山衡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无锡市衡器厂有限公司
本规范委托全国衡器计量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
申东滨(山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徐光荣(云南省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
张长水(广西壮族自治区计量检测研究院)
参加起草人:
张 辉(合肥市计量测试研究院)
胡东平(广东香山衡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管金平(无锡市衡器厂有限公司)
潘寿虎(山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目 录
引言……………………………………………………………………………………… (Ⅱ)
1 范围…………………………………………………………………………………… (1)
2 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计量单位……………………………………………………………………… (1)
3.1 术语………………………………………………………………………………… (1)
3.2 计量单位…………………………………………………………………………… (1)
4 概述…………………………………………………………………………………… (1)
4.1 用途………………………………………………………………………………… (1)
4.2 原理………………………………………………………………………………… (1)
4.3 结构………………………………………………………………………………… (1)
5 计量特性……………………………………………………………………………… (2)
5.1 示值误差…………………………………………………………………………… (2)
5.2 重复性……………………………………………………………………………… (2)
5.3 载荷在不同位置的示值偏差……………………………………………………… (2)
6 校准条件……………………………………………………………………………… (2)
6.1 环境条件…………………………………………………………………………… (2)
6.2 校准所用标准器…………………………………………………………………… (2)
6.3 说明性标志………………………………………………………………………… (2)
6.4 分度值(d) ……………………………………………………………………… (2)
6.5 指示装置…………………………………………………………………………… (2)
7 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 (2)
7.1 校准项目…………………………………………………………………………… (2)
7.2 校准方法…………………………………………………………………………… (2)
8 校准结果表达………………………………………………………………………… (4)
9 复校时间间隔………………………………………………………………………… (5)
附录A 校准记录参考格式…………………………………………………………… (6)
附录B 校准证书内页参考格式……………………………………………………… (7)
附录C 体重秤示值误差不确定度评定……………………………………………… (8)
引 言
JJF1071—2010 《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JJF1001—2011 《通用计量术语及
定义》、JJF1059.1—201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共同构成支撑本规范制定的基
础性系列规范。
本规范参考了JJG13—2016 《模拟指示秤检定规程》、JJG539—2016 《数字指示秤
检定规程》和JJF1847—2020 《电子天平校准规范》的部分内容。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
1 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称量人体重量的体重秤的校准。
2 引用文件
本规范引用了下列文件:
JJG99 砝码检定规程
JJF1181 衡器计量名词术语及定义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本规范;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范。
3 术语和计量单位
3.1 术语
JJF1181界定的及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1 体重秤 bodyscale
称量人体重量的秤。
注:也称为人体秤、健康秤。
3.1.2 弹簧度盘式体重秤 springdialbodyscale
利用弹簧受人体重力作用时产生规律变形,并以度盘指针方式指示重量值的体
重秤。
3.1.3 数字式体重秤 digitalbodyscale
以数字显示方式指示重量值的体重秤。
3.2 计量单位
体重秤使用的计量单位应为法定计量单位,包括:千克(kg)、克(g)。
4 概述
4.1 用途
体重秤用于对人体重量的测量。体重秤主要包括弹簧度盘式体重秤和数字式体重
秤,如常见的医用体重秤、家用体重秤、婴儿秤(最大秤量不大于30kg)、体脂秤等。
4.2 原理
弹簧度盘式体重秤是利用弹簧受外力作用时产生成比例的形变,由指针和度盘形式
来指示人体的重量值。数字式体重秤是利用称重传感器产生的电信号通过数据处理装置
转换及计算,由数字显示装置指示出人体的重量值。
4.3 结构
弹簧度盘式体重秤主要由承重装置、计量弹簧、传动装置、调零装置、度盘指针装
1
JJF2256—2025
置及外壳等组成。数字式体重秤主要由承载器、称重传感器和显示装置组成。
5 计量特性
5.1 示值误差
体重秤(以下简称秤)的示值误差不超过±1.5d。
5.2 重复性
秤的重复性不超过1d。
5.3 载荷在不同位置的示值偏差
载荷在不同位置的示值偏差不超过±1.5d。
注:以上所有计量特性指标不用于合格性判定,仅提供参考。
6 校准条件
6.1 环境条件
6.1.1 校准应在被测秤规定的工作温度范围内进行。
6.1.2 按照制造厂商技术说明书中规定的供电方式接通被校数字体重秤的电源。
6.1.3 校准期间的操作应保证承载器必须能够容易且安全地放置标准器。
注:当设备制造厂商对校准的环境条件有要求时,按设备制造厂商规定的使用条件执行。
6.2 校准所用标准器
标准器为砝码,校准用砝码应不低于JJG99中M1 等级砝码的要求。
6.3 说明性标志
应具有制造厂商、型号、器具编号、最大秤量、最小秤量、分度值等相关说明性
标志。
6.4 分度值(d)
秤的分度值应以1×10k、2×10k 或5×10k (k 为正、负整数或零)的形式表示。
6.5 指示装置
指示装置(包括显示装置和打印装置)应能自行指示称量结果,称量结果应可靠、
简明、清晰,有相应的质量单位符号或名称,所有指示装置必须具有相同分度值。同一
称量结果,多个指示装置之间的示值不应有差异。
如果有打印装置,启动打印操作后,至少应打印的信息量是:人体重量、日期和
时间。
7 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
7.1 校准项目
示值误差。
7.2 校准方法
7.2.1 校准前的准备工作
a)校准前将秤调整到水平位置;
b)数字式体重秤应开机预热,预热时间大于或等于制造厂商规定的预热时间,一
2
JJF2256—2025
般不超过30min;
c)数字式体重秤如果有便于读取稳定数值的示值锁定功能,该功能应设计和留有
用户能方便解除锁定的操作方法,并在秤的说明书中注明,校准前应关闭示值锁定
功能。
d)校准前,秤应预加一次载荷到最大秤量;
e)对弹簧度盘式体重秤,将指针调至零点位置,分别将不少于20%最大秤量载荷
施加到承载器上3次,每次卸载后,指针应回到零点位置,若不回零,应重新调零。
7.2.2 示值误差的测量
7.2.2.1 可根据用户的需求选择称量点。如零点、最小秤量、25%最大秤量、50%最
大秤量、75%最大秤量和最大秤量。每个称量点测量完成后都卸载载荷,卸载后需检查
零点,如果零点示值不为零,应重新置零,然后进行下一个称量点的测量。
7.2.2.2 弹簧度盘式体重秤和具有扩展显示装置(可按照不大于0.2d 显示示值)的
数字式体重秤按照公式(1)计算示值误差。
E=I-m (1)
式中:
E ———示值误差,kg或g;
I ———被测秤的示值,kg或g;
m ———试验载荷标准值,kg或g。
弹簧度盘式体重秤可按照0.2d 估读得到被测秤的示值I。如果数字式体重秤的扩
展显示装置在校准中使用,则应在校准记录中注明。
7.2.2.3 对于不具备扩展显示装置的数字式体重秤:
a)如果可以用闪变点法确定其化整前的示值误差E,则方法如下:
对于某一载荷m ,记录其示值I。连续加放相当于0.1d 的附加砝码,直到秤的示
值明显地增加一个分度值,变为I+d。此时,加到承载器上的附加砝码的质量为Δm 。
按照公式(2)得到化整前的示值P :
P =I+0.5d-Δm (2)
式中:
P ———化整前的示值,kg或g;
Δm ———附加砝码的质量,kg或g。
按照公式(3)得到化整前的示值误差E:
E=P -m =I+0.5d-Δm -m (3)
b)如果无法用闪变点法确定其化整前的示值误差E,则按照公式(1)计算示值
误差。
7.2.3 重复性的测量
用接近50%最大秤量的载荷在承载器上进行3次称量。每次称量前应将秤置零。
按照公式(1)或公式(3)计算每次称量的示值误差。
按照公式(4)计算重复性。
ER =Emax-Emin (4)
3
JJF2256—2025
式中:
ER ———重复性,kg或g;
Emax ———三次称量示值误差的最大值,kg或g;
Emin ———三次称量示值误差的最小值,kg或g。
7.2.4 载荷在不同位置的示值偏差的测量
首先将接近三分之一最大秤量的试验载荷放置在秤的中心位置,然后将试验载荷按
照图1中1、2、3、4的顺序依次加放在对应的位置区域内,每次更换位置区域前可以
移除载荷并置零。使用质量值大的砝码优于使用质量值小的砝码组合。若使用单个的砝
码,应将其放置在每个区域的中心位置;若使用砝码组合时,则应将它们均匀分布在对
应的位置区域,不同位置区域划分如图1所示。
图1 不同位置区域划分示意图
记录中心区域和4个位置区域的称量示值,按照公式(5)计算载荷在不同位置和
中心位置示值的差值。
Ek=Pk-P 中心(5)
式中:
Ek ———载荷在不同位置和中心位置示值的差值,kg或g;
Pk ———载荷在k 位置的化整前的称量示值,kg或g;
P 中心———载荷在中心位置的化整前的称量示值,kg或g;
k ———4个位置的编号,分别为1、2、3、4。
取4个位置和中心位置的差值的绝对值的最大值作为载荷在不同位置的示值偏差
EP ,按照公式(6)计算得到EP 。
EP = Ek max (6)
式中:
EP ———载荷在不同位置的示值偏差,kg或g。
8 校准结果表达
校准结果应在校准证书上反映。校准证书应至少包括如下信息:
a)标题:“校准证书”;
b)实验室名称和地址;
c)进行校准的地点(如果与实验室的地址不同);
4
JJF2256—2025
d)证书的唯一性标识(如编号),每页及总页数的标识;
e)送校单位的名称和地址;
f)被校对象的描述和明确标识;
g)进行校准的日期,若与校准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关时,应说明被校对象的接
收日期;
h)对校准所依据的技术规范的标识,包括名称及代号;
i)本次校准所用测量标准的溯源性及有效性说明;
j)校准环境的描述;
k)校准结果及其测量不确定度的说明;
l)对校准规范的偏离的说明;
m)校准证书签发人的签名、职务或等效标识,以及签发日期;
n)校准结果仅是对被校对象有效的声明;
o)未经实验室书面批准,不得部分复制证书的声明。
9 复校时间间隔
复校时间间隔的长短是由秤的使用情况、使用者以及秤本身质量等诸因素所决定
的,因此送校单位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自主决定复校时间间隔。建议复校时间间隔一般
不超过1年。
5
JJF2256—2025
附录A
校准记录参考格式
送校单位送校单位地址
器具名称型号/规格器具编号
最大秤量最小秤量分度值d
制造商温度相对湿度
校准依据校准地点
校准用标
准器信息
名称测量范围
不确定度/准确度
等级/最大允许误差
证书编号证书有效期至
校准日期校准员核验员
1. 示值误差单位:
序号
载荷
m
示值
I
附加载荷
Δm
误差
E
扩展不确定度
U (k=2)
2. 重复性单位:
次数
载荷
m
示值
I
附加载荷
Δm
误差
E
重复性
ER
123
3. 载荷在不同位置的示值偏差的测量单位:
位置
载荷
m
示值
I
附加载荷
Δm
示值
P
与中心位置示
值的差值Ek
示值偏差
EP
中心———
1234
6
JJF2256—2025
附录B
校准证书内页参考格式
校准结果
Max= d=
序号
载荷m
( )
示值P
( )
示值误差E
( )
扩展不确定度
U (k=2)
( )
以下空白
7
JJF2256—2025
附录C
体重秤示值误差不确定度评定
C.1 测量方法
C.1.1 测量对象:体重秤。
C.1.2 测量用标准器:砝码。
C.1.3 测量依据:JJF2256—2025 《体重秤校准规范》。
C.1.4 测量过程: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用砝码对秤逐级施加载荷至最大秤量,每次
加载前都先卸载后置零,对每个称量点的示值误差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
C.2 测量模型
E=I-m (C.1)
式中:
E ———秤示值误差;
I ———秤示值;
m ———试验载荷标准值。
各输入量间不相关,故
u2c(E)= ∂E
∂I 2
u2(I)+ ∂E
∂m 2
u2(m )
灵敏系数:c1=∂E
∂I =1
c2=∂E
∂m =-1
得到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公式:
u2c(E)=u2(I)+u2(m ) (C.2)
C.3 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分析
影响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主要有:
a)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1;
b)秤的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2;
c)载荷在不同位置的示值偏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3;
d)标准砝码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m )。
C.4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C.4.1 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1
按7.2.3的方法重复测量3次,极差由公式(C.3)确定:
s=R
C = R
1.69 (C.3)
式中:
s ———单次测量结果的实验标准偏差;
8
JJF2256—2025
R———3次测得值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C———极差系数,测量次数为3时C 为1.69。
秤的量程范围内只在接近50%最大秤量的点进行一组重复性测量即可,秤的重复
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由公式(C.4)确定。
u1=s=R
C = R
1.69 (C.4)
C.4.2 秤的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2
由于实际采用化整前的示值,服从均匀分布,因此数字式体重秤区间半宽为0.1d/2,
弹簧度盘式体重秤区间半宽为(0.2d)/2,数字式体重秤的u2 由公式(C.5)确定:
u2=0.1d
2 3 (C.5)
弹簧度盘式体重秤的u2 由公式(C.6)确定:
u2=0.2d
2 3 (C.6)
C.4.3 载荷在不同位置的示值偏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3
按公式(6)得到载荷在不同位置的示值偏差EP ,每个校准点对应的不同位置的
示值偏差EPi与该校准点的试验载荷值成比例,由公式(C.7)确定:
EPi=Pi
mP
EP (C.7)
式中:
EPi———第i 个校准点不同位置的示值偏差,kg或g;
Pi ———第i 个校准点被校秤化整前的示值,kg或g;
mP ———7.2.4中载荷不同位置的测量所用试验载荷标称值,kg或g。
服从均匀分布,区间半宽为EPi/2,u3 由公式(C.8)确定:
u3=EPi
2 3 (C.8)
C.4.4 示值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I)
示值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由公式(C.9)确定:
u(I)= u21+u22+u23 (C.9)
C.4.5 由标准砝码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m )
校准过程使用砝码标称值,服从均匀分布。每个砝码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
u(m )j= MPEj
3 (C.10)
式中:
j———使用砝码的序号。
如果试验载荷由多个标准砝码组合而成,由标准砝码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u(m )
由公式(C.11)确定:
9
JJF2256—2025
u(m )=Σn
j=1 MPEj
3 (C.11)
C.4.6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c(E)
不确定度分量均不相关,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按公式(C.12)计算:
uc(E)= u2(I)+u2(m )= u21+u22+u23+u2(m ) (C.12)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一览表如表C.1所示。
表C.1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一览表
不确定度来源不确定度符号标准不确定度灵敏系数
重复性u1 u1= R
1.69 1
秤的分辨力u2
u2=0.1d
2 3
u2=0.2d
2 3
1
载荷在不同位置的示值偏差u3 u3=EPi
2 3 1
标准砝码u(m )
u(m )j= MPEj
3
u(m )=Σn
j=1 MPEj
3
-1
C.4.7 扩展不确定度
取包含因子k=2,扩展不确定度由公式(C.13)确定:
U(E)=kuc (C.13)
C.5 示例
C.5.1 概述
被测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C.2所示,对试验载荷120kg的校准点进行示值误差不
确定度评定。
表C.2 被测对象基本情况
型号规格RCS-150
最大秤量Max=150kg 最小秤量Min=2kg
分度值d=0.1kg
环境条件温度23℃,相对湿度45%
试验载荷M1 等级砝码
校准点零点、2kg、50kg、75kg、120kg和150kg
10
JJF2256—2025
C.5.2 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1
用75kg试验载荷进行重复性测量,重复性测量值如表C.3所示。
表C.3 重复性测量值kg
次数
载荷
m
示值
P
极差
R
1 75 75.00
2 75 75.01
3 75 75.02
0.02
根据公式(C.4)计算得到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1
u1= R
1.69=0.02kg
1.69 ≈0.012kg
C.5.3 秤的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2
此被测对象为数字式体重秤,服从均匀分布,区间半宽为0.1d/2,由公式(C.5)
得到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2=0.1d
2 3 ≈0.003kg。
C.5.4 载荷在不同位置的示值偏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3
依据7.2.4的要求选取50kg试验载荷点,该试验载荷在不同位置的测量值如
表C.4所示。
表C.4 载荷在不同位置的示值偏差kg
位置
载荷
m
示值
P
示值的差值
EPk
示值的偏差
EP
中心50 50.00 /
1 50 50.02 0.02
2 50 50.01 0.01
3 50 50.04 0.04
4 50 50.02 0.02
0.04
由公式(6)得到载荷在不同位置的示值偏差EP =0.04kg,由公式(C.7)得到
120kg校准点对应的不同位置的示值偏差EP5=(120kg×0.04kg)/50kg=0.096kg。
服从均匀分布,区间半宽为EP5/2,由公式(C.8)得到u3 =0.096kg/2 3=
0.028kg。
C.5.5 示值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I)
示值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由公式(C.9)得到:
u(I)= u21+u22+u23 = 0.012+0.0032+0.0282 kg≈0.030kg
C.5.6 由标准砝码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m )
11
JJF2256—2025
试验载荷120kg由6个M1 等级的20kg砝码组成,M1 等级20kg砝码的最大允
许误差绝对值为1g,根据公式(C.11)得到标准砝码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m )=
6g
3=0.003kg。
C.5.7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c(E)
不确定度分量均不相关,由公式(C.12) 得到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c (E )=
u2(I)+u2(m )= 0.0302+0.0032 kg≈0.030kg。
C.5.8 扩展不确定度
取包含因子k=2,由公式(C.13)得到120kg校准点示值误差扩展不确定度
U(E)=0.06kg,k=2。
C.5.9 校准范围内不同校准点的示值误差不确定度
校准范围内其他校准点的示值误差不确定度同样采用上述方法获得,如表C.5
所示。
表C.5 不确定度汇总表单位:kg
校准点
(试验载荷) 0 2 50 75 120 150 计算
公式
重复性u1 0.012 (C.3)
分辨力u2 0.003 (C.5)
载荷在不同位置
的示值偏差u3 0.000 0.000 0.012 0.017 0.028 0.035 (C.8)
示值引入的标准
不确定度u(I) 0.012 0.012 0.017 0.021 0.030 0.037 (C.9)
标准砝码
u(m ) 0.000 0.000 0.001 0.002 0.003 0.004 (C.11)
合成标准不确
定度uc(E) 0.012 0.012 0.017 0.021 0.030 0.037 (C.12)
扩展不确定度
U(E)(k=2) 0.02 0.02 0.03 0.04 0.06 0.07 (C.13)
12
JJF2256—202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