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ES 152-2022 数智化碳排放服务平台数据接入规范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以下是针对团体标准T/CES 152-2022《数智化碳排放服务平台数据接入规范》的详细总结。该规范旨在为“数智化碳排放服务平台”的数据接入提供标准化框架,确保数据采集、传输和集成的安全、高效和统一。规范适用于政府部门、能源企业、双碳服务商和双碳客户等对象,重点关注“采集终端接入”和“数据集成接入”两种方式。回复将基于文档内容结构化展开,包括标准概述、核心架构、数据范围与对象、接入方式、传输模式等关键部分,并严格遵循文档中的图片标签规则,在相关描述处嵌入图片以增强理解。所有嵌入图片均来自文档原始标签,确保准确性和上下文贴合。
一、标准概述
- 目的与范围:本规范规定了数智化碳排放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的数据接入框架,包括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定义、平台架构、数据接入范围和对象、接入方式及传输模式。适用于平台数据的“采集终端接入”(如计量设备)和“数据集成接入”(如电力公司或政务系统集成)。标准旨在通过统一的数据接入规则,支持碳监测、碳分析、碳评估、碳减排、碳交易和碳生态六大应用服务,提升碳排放管理的数智化水平。
- 起草背景:由中国电工技术学会提出并归口,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起草。首次发布于2022年9月,依据GB/T 1.1-2020等国家标准制定,强调安全保护等级为二级(S2A2G2),并声明不承担专利识别责任。
- 核心原则:数据接入需确保安全性(符合GB/T 22240-2008等安全标准)、及时性(数据更新频率根据对象和业务需求设定)和兼容性(支持多样化数据源)。
二、平台总体架构
平台采用三层架构设计,从业务应用到底层采集实现全流程管理:
- 业务层:提供碳监测、碳分析、碳评估、碳减排、碳交易和碳生态六大功能组件,服务于政府部门、能源企业、电网公司、双碳服务商和双碳客户五类用户。
- 接入层:支持两种数据接入方式:
- 采集终端接入:通过碳计量设备(如流量计、计量表)直接采集数据。
- 数据集成接入:集成外部系统(如电力公司或政务平台)的数据。
- 采集层:包括碳计量设备和碳服务终端,负责基础数据采集。
平台整体架构如图1所示,直观展示各层间的逻辑关系:
三、碳数据接入架构与安全机制
数据接入架构基于网络安全等级划分,确保数据安全传输:
- 安全等级:平台部署在二级域,业务信息安全保护等级(S)和系统服务安全保护等级(A)均为二级(S2A2G2),符合GB/T 22240-2008要求。
- 网络区域划分:
- 信息内网:用于接入内部系统(如用电信息采集系统)。
- 自建DMZ区:作为缓冲区,部署平台核心,解决外部访问内部服务器的安全问题,支持防火墙、APT攻击检测系统(防护高级可持续威胁)、Web防火墙(防注入攻击等)。
- 互联网:接入第三方平台和自采区数据。
- 数据流设计:通过逻辑强隔离装置连接信息内网,通过防火墙和VPN技术连接互联网数据源。总体框架强调内外部数据隔离和加密传输(如IPSec VPN),如图2所示:
四、数据接入范围与对象
规范详细定义了接入数据的范围、更新频率及具体数据项,覆盖四类对象。数据更新频率取决于对象类型和业务需求(如月抄表数据按月更新,用电负荷数据按≤15min更新),并内置更新告警机制:若数据逾期未更新,系统触发告警并引入人工决策(接受空值或保留旧数据),避免错误数据入库。
1. 政府部门接入数据
- 范围:市场监管局、生态环境局等机构的工商档案和环境监测数据。
- 关键数据项:
- 工商档案:企业名称、成立日期、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行业分类(基于GB/T 4754-2017)。
- 环境监测:二氧化碳排放量(m³,含直接和间接排放)。
- 更新频率:档案数据有变化时更新,排放数据按月更新。
代表性数据见表1(摘要):
序号 一级分类 数据项 更新频率 描述 1 工商档案 主体名称 有变化更新 企业名称 6 环境监测 二氧化碳排放量 按月 含直接和间接排放量
2. 能源企业接入数据
- 电力公司:用户档案(用户编号、用电地址)、能源计量(用电量、发电功率)、能源计费(电费)、电力设施(变电站负载率)。更新频率:用电负荷≤15min,发电功率≤1h。
- 示例数据:用电量(kW·h,按日/月更新)、变电站负载率(%,≤15min)。
- 水务公司:用户档案(销根号、用水地址)、能源计量(用水量)、能源计费(水费)。更新频率:用水量按月更新。
- 示例数据:用水量(t,按月更新)。
- 供冷供热公司:用户档案(客户编号、用能地址)、能源计量(供冷量、供热量)、能源计费(供冷费、供热费)。更新频率:供冷/热量按月更新,费用按年更新。
- 示例数据:供冷量(kW·h,按月更新)。
3. 双碳服务商接入数据
- 范围:提供双碳服务的厂商数据。
- 关键数据项:用户档案(用户名称、代运维厂商)、能源计量(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更新频率:电压/电流等≤5min。
- 示例数据:有功功率(kW,≤5min)。
4. 双碳客户接入数据
- 范围:企业及园区等能源用户。
- 关键数据项:用户档案(用户名称、供能路径)、能源计量(用电量、用水量、用气量)。更新频率:内部二/三级数据按日更新。
- 示例数据:用电量(kW·h,按日更新)。
五、数据接入方式
规范定义两种主要接入方式,各有适用场景和安全机制。
1. 采集终端接入方式
- 描述:通过专用通信通道,计量设备(如流量计)经数据网关传输数据至平台。设备与网关间使用Modbus Rtu/TCP或IEC 61850规约,网关与平台间使用CDT或IEC 60870-5系列规约。
- 特点:适用于直接采集场景,强调实时性和设备兼容性。接入流程如图3所示:
2. 数据集成接入方式
支持三类外部系统集成:
- 电力公司系统接入:在信息内网部署接口程序,提取数据至中转库,通过隔离装置传至平台。适用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等,强调点对点安全传输,如图4所示:
- 社会平台接入:通过互联网Web服务接口实现。标准接口直接调用;非标准环境用户需提供个性化接口,经统一模型转换代理处理。强调接口兼容性和模型统一,如图5所示:
- 政府部门政务外网接入:通过MPLS VPN专线连接政务外网,使用中转库和IPSEC加密传输数据。确保政务数据安全,如图6所示:
六、数据传输模式
根据接入方式定义传输协议:
- 采集终端传输模式:计量设备与网关间用Modbus或IEC 61850;网关与平台间用CDT、IEC 60870-5-101/104等规约,数据经网关统一编译转发。
- 采集集成传输模式:
- 电力公司系统:点对点传输,通过隔离装置实现。
- 社会平台:Web服务接口传输,标准接口直接调用或经模型转换。
- 政务外网:MPLS VPN专线 + IPSEC加密。
- 其他模式:不满足上述条件时,通过局域网或运营商专线组网实现内部对接。
七、附录与其他内容
- 附录A(资料性附录):提供接入数据标准单位清单(见表A.1),统一单位如用电量(kW·h)、用水量(t)、电压(V),确保数据一致性。
- 示例:电流单位安(A),用气量立方米(m³)。
- 规范性引用文件:包括GB/T 2589-2020(综合能耗计算)、DL/T 476-2012(实时数据通信)等18项标准,确保兼容性和合规性。
- 术语定义:关键术语如“数智化碳排放服务平台”(以移动双碳服务为核心,融合多源数据)、“双碳客户”(企业及园区)等,共13项定义。
八、总结与价值
T/CES 152-2022规范通过标准化数据接入流程,解决了碳排放平台的数据碎片化、安全风险和兼容性问题。其价值在于:
- 全面性:覆盖从采集到传输的全链条,支持多源数据(政府、企业、服务商、客户)集成。
- 安全性:基于二级安全防护,结合DMZ区、APT检测等技术,保障数据安全。
- 实用性:详细数据项和更新机制(如告警决策)提升可操作性,附录A确保单位统一。
- 创新性:结合采集终端和集成接入,适应多样化场景,推动碳管理数智化转型。规范为政府部门监管、企业减排提供了可靠技术支撑,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