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07/T 419-2025 白灵菇生产技术规程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DB4107/T 419-2025《白灵菇生产技术规程》主要内容总结
1. 文件概述
- 标准性质:新乡市地方标准,替代DB4107/T 419-2019,首次修订。
- 适用范围:适用于白灵菇的袋栽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及控温菇房种植。
- 主要修订内容:
- 术语调整(如“本标准”改为“本文件”)。
- 更新引用标准(如GB/T 13382、NY/T 119等)。
- 删除部分内容(如化学添加剂、附录A等),简化病虫害防治章节,增加“生产档案”要求。
- 技术细节调整(如灭菌压力、栽培季节、配方比例等)。
2. 核心生产技术流程
菌种制备→拌料→装袋→灭菌→接种→菌丝培养→后熟培养→出菇管理→采收→采后管理
3. 关键技术要求
(1)栽培环境与原料
- 环境要求:符合NY/T 5010,远离污染源,地势平坦、通风良好。
- 菇房类型: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或控温出菇房(需配备温控、通风等设备)。
- 原料要求:
- 玉米芯、棉籽壳、锯末等需干燥、无霉变。
- 辅料(麦麸、豆粕等)需符合相关标准(如NY/T 119、GB/T 13382)。
(2)栽培季节安排
- 塑料大棚/日光温室:
- 春季出菇:9~10月制栽培种,10~12月种植,翌年1~3月出菇。
- 冬季出菇:6~8月制栽培种,8~9月种植,12月出菇。
- 控温菇房:可周年生产。
(3)菌种制备
- 母种:PDA培养基,25℃培养7~10天,符合NY 862标准。
- 原种:麦粒培养基,高压灭菌(121℃、0.105MPa,1.5~2h),23~25℃培养25天。
- 栽培种:
- 枝条菌种:棉籽壳+麸皮辅料,枝条浸泡石灰水后装袋,高压灭菌(0.105~0.11MPa,2h)。
- 棉籽壳菌种:棉籽壳为主料,高压/常压灭菌后接种。
(4)拌料与装袋
- 配方:
- 配方1:玉米芯40%+锯末20%+棉籽壳15%+麸皮15%+豆粕5%。
- 配方2:棉籽壳91%+玉米面7%+石灰1%+石膏1%。
- 装袋:选用17~18cm×35~38cm聚丙烯/聚乙烯袋,装料松紧适度。
(5)灭菌与接种
- 灭菌:
- 常压灭菌:100℃保持12~14h。
- 高压灭菌:0.105~0.11MPa,2~2.5h。
- 接种:料温降至28℃以下,无菌操作,接种箱/室消毒(气雾消毒剂)。
(6)菌丝与后熟培养
- 发菌条件:23~25℃、湿度60%~70%,避光,30~40天长满袋。
- 后熟培养:菌丝满袋后继续培养30~40天,至菌袋坚实有弹性。
(7)出菇管理
- 催蕾:低温刺激(1~3℃, 7天)→搔菌(厚度0.1~0.2cm)→控温8~16℃、湿度70%~80%、光照300~500Lx。
- 疏蕾:每袋保留1~2个健壮菇蕾。
- 育菇期:温度14~16℃、湿度80%~90%,避免高温。
(8)采收与采后
- 采收标准:菌盖边缘内卷、菌褶平展时采收,冷链运输。
- 采后管理:清理料面,可采收1~2潮菇。
4. 病虫害防治
- 主要病害:木霉、细菌性腐烂病等;虫害:菇蚊、瘿蚊等。
- 防治方法:
-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严格灭菌和温湿度管理。
- 物理防治:防虫网、黄板、杀虫灯。
- 化学防治:按GB/T 8321使用农药(如多菌灵、灭蝇胺),禁止直接喷菇体。
5. 生产档案
- 要求:记录生产资料、管理措施、病虫害防治等,保存3年以上,确保可追溯性。
6. 其他说明
- 专利声明:文件可能涉及专利,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责任。
- 归口与起草单位:新乡市农业农村局归口,新乡市农科院等单位起草。
总结:本标准系统规范了白灵菇生产的全流程技术细节,强调环境安全、菌种质量、灭菌操作及标准化管理,适用于规模化、无公害栽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