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2406-2025 建筑工程智能建造技术规程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建筑工程智能建造技术规程》(DB11/T 2406-2025)的主要内容总结:
一、总体框架
- 适用范围
- 京津冀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智能建造技术应用。
- 涵盖智能勘察、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智慧运维全过程。
- 核心目标
-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BIM、物联网、AI等)与建造技术融合,实现自感知、自决策、自适应的人机协同建造模式。
- 提升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和工业化水平。
- 协同机制
- 京津冀三地互认共享的区域协同标准,由三地住建主管部门分别组织实施。
二、关键环节技术要求
1. 智能勘察
- 应用场景
- 方案编制(地质风险预判)、外业勘探(地质调查、岩土体识别)、室内试验(数据采集分析)、资料整理(地质建模、仿真分析)。
- 技术要求
- 地质信息模型(GIM):融合地层、水文地质等几何与属性信息。
- 智能装备:无人机倾斜摄影、智能钻机、自动化监测设备等实现数据自动采集。
- 数据平台:支持三维地质模型虚拟开挖、碰撞检查等功能。
- 数据要求
- 采集区域地质、岩土力学参数等数据,需符合统一岩土分层标准,确保与BIM集成无损传递。
2. 智能设计
- 应用场景
- 方案设计(模型比选、效果图生成)、初步设计(性能模拟)、施工图设计(全专业模型优化)、深化设计(对接生产施工)。
- 技术要求
- AI与参数化设计:利用机器学习优化结构、能源效率。
- BIM协同:统一模型标准,支持多专业集成。
- 智能审图:按规范自动校验模型合规性。
- 数据要求
- 模型需含材料、造价等非几何信息,交付格式符合《GB/T 51301》标准。
3. 智能生产
- 应用场景
- 计划排产(产能规划)、加工执行(预制构件、钢结构智能生产线)、质检(数字化质检)、储运(智能调度)。
- 技术要求
- 智能生产线:混凝土构件采用布料机器人、智能养护设备;钢构件采用焊接一体化工作站。
- 生产管理平台:自动解析BIM模型,实时监控能耗、故障诊断。
- 数据要求
- 部品部件需用二维码/RFID标识,生产数据(加工过程、质检结果)可追溯。
4. 智能施工
- 应用场景
- 地基与基础:智能打桩、碾压监测;
- 主体结构:钢筋智能加工、混凝土智能布料;
- 装饰装修:实测实量机器人、喷涂机器人;
- 机电工程:支吊架智能定位、模块化装配。
- 技术要求
- 施工机器人:地坪打磨、外墙喷涂等20余类机器人应用。
- 安全监测:自动预警高支模变形、塔吊倾斜等风险。
- 协同管理:基于BIM动态调整施工模拟方案。
- 数据要求
- 承接设计与生产数据,施工过程数据(进度、质检)自动采集,支持电子化归档。
5. 智慧运维
- 应用场景
- 交付准备(实模验证、电子档案)、运维阶段(设备监测、能耗优化、改造方案比选)。
- 技术要求
- 运维平台:集成BIM与楼宇自控系统,实现能源预测与故障预警。
- 智能监测:实时采集结构安全、机电设备数据。
- 数据要求
- 运维模型需增补定位、物联网数据,支持多系统互通。
三、支撑体系
- 数据管理
- 全流程数据需结构化存储,通过通用数据环境(CDE)实现跨阶段传递。
- 数据格式符合《GB/T 51269》(分类编码)、《GB/T 51301》(交付标准)。
- 安全与基础设施
- 网络安全符合《GB/T 22239》(等保要求)、《GB/T 39204》(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
- 云计算数据中心需满足《GB/T 34982》标准。
- 实施保障
- 项目需编制智能建造整体策划书,明确应用目标、技术点及保障措施。
- 参建方责任:设计单位交付BIM模型,生产单位提供部品部件数据,施工单位扩展运维信息。
四、附录与说明
- 参编单位:北京城建/建工集团、天津建筑设计院等70余家京津冀企业。
- 审查专家:涵盖勘察、设计、施工等领域专家。
- 条文说明:
- 强调地质建模需反映溶洞、断层等不良地质体(4.3.4);
- 施工机器人应用场景细化(如地坪打磨机器人适用地下车库)(7.3.6)。
五、创新点
- 区域协同:首部京津冀三地互认的智能建造标准。
- 技术融合:明确BIM+AI+物联网在建造全链条的应用路径。
- 数据驱动:要求从勘察到运维实现“一模型贯通”,避免数据割裂。
总结:该规程系统性定义了智能建造的技术框架、数据标准与实施路径,推动京津冀建筑工程向“感知-决策-执行”的智能化模式转型,为行业提供可操作的技术指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