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ERS 0030-2024 区域低碳能源系统技术导则

文档天下 图书评论60阅读模式

T/CERS 0030-2024 区域低碳能源系统技术导则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ICS 27.010
F 01
团体标准
T/CERS 0030—2024
区域低碳能源系统技术导则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low carbon district energy systems
2024 - 08 - 05发布
2024 - 08 - 05实施
中国能源研究会发布
T/CERS 0030—2024
I
目 次
前言 ................................................................................ II
引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基本规定 ........................................................................... 3
5 用户侧建筑能效提升要求 ............................................................. 4
6 高效制冷要求 ....................................................................... 4
7 清洁采暖要求 ....................................................................... 4
8 柔性用电要求 ....................................................................... 5
9 数字化和智慧化建设要求 ............................................................. 5
10 多能源交互协同要求 ................................................................ 6
11 经营管理和促进产业发展要求 ........................................................ 6
12 指标考核体系和量化计算方法 ........................................................ 7
参考文献 ............................................................................ 10
T/CERS 0030—2024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能源研究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清华大学、中科华跃(北京)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同方智慧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电易数字科技(雄安)有限公司、苏州市能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营销服务中心、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营销服务中心、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数字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可持续发展促进会、固德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电气集团输配电装备有限公司、深圳德方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太和人居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薛志峰、章永洁、吴至复、林常青、徐慧明、徐珍喜、林慧、蒋建云、赵志刚、张涛、李永红、贺迪、张伟荣、高岩、童亦斌、阮应君、王朝亮、刘炜、赵宇彤、曾爽、陈思安、耿若曦、张晨瀚、赵晓宇、郭飞、张宸宇、张可男、陈国栋、林琳、张帆。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T/CERS 0030—2024
III
引 言
推动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最大限度降低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行动。
为落实双碳目标,我国城乡建设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面临新形势,厘清从单个用户节能降碳迈向区域化和规模化整体推进过程中低碳能源系统的关键性能指标,规范区域低碳能源系统规划、设计、建设及运行管理过程中程序性、关键性做法,对开展区域低碳发展工作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件的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规范区域低碳能源系统的技术要求,指导区域高效、有序、合理开展低碳建设,促进区域绿色可持续发展、整体实现低碳转型,支撑我国能源革命战略。
T/CERS 0030—2024
1
区域低碳能源系统技术导则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区域低碳能源系统的基本规定、用户侧建筑能效提升要求、高效制冷要求、清洁采暖要求、柔性用电要求、数字化和智慧化建设要求、多能源交互协同要求、经营管理和促进产业发展要求、指标考核体系和量化计算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规模化利用节能减排技术构建低碳能源系统的片区、社区、园区、住区和校区等区域。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5070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
GB/T 32150 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
GB/T 33592 分布式电源并网运行控制规范
GB/T 39091 工业余热梯级综合利用导则
GB/T 41236 能源互联网与分布式电源互动规范
GB/T 50378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1350 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
GB/T 51366 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
JGJ 176 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范
JGJ 129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范
T/CABEE 030 民用建筑直流配电设计标准
T/CABEE 055 建筑光储直柔系统评价标准
T/CECS 1012 高效制冷机房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区域 district
T/CERS 0030—2024
2
具有清晰的地理边界和供能范围、管理主体明确、统一运营管理,总用地面积为几十公顷到数十平方千米,建筑规模可达几十万到上千万平方米的片区、社区、园区、住区和校区。
3.2
区域能效提升 district energy systems efficiency upgrade
通过集成用户侧建筑能效提升、高效制冷、清洁采暖、柔性用电、数字能源等多领域的技术成果,实现区域内用户用能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并且经济性可行,涵盖规划、投资、建设、运营全过程的综合性行动。
3.3
区域低碳能源系统 low carbon district energy systems
满足区域内各类用能主体的冷、热、电、气等多种用能需求,具备多能耦合与供需协同特性,碳排放的总量及强度均满足要求的能源系统。
3.4
区域集中供冷系统 centralized district cooling systems
集中设置制冷站,为区域内各用户服务,满足用户制冷需求的系统。
3.5
低品位余热 low grade surplus heat
发电厂、数据中心、锅炉以及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可开发利用的品质较低的余热。包括95℃以下的液体和乏汽、200℃以下的烟气、400℃以下的固体等蕴含的,可通过直接换热或热泵方式回收利用的热能。
3.6
跨季节储热 seasonal heat storage
利用储水储热、相变储热或地埋管储热等方式,将夏季和过渡季的太阳能、低品位余热等热能储存于储热介质中,在冬季将热量释放出来用于供暖的储热方式。
3.7
光储直柔系统 solar photovoltaics, energy storage, direct current and flexibility (PEDF)
配置建筑光伏和建筑储能,采用直流配电系统,且用电设备具备功率主动响应功能的新型建筑能源系统。
3.8
光储直柔系统主动响应 active power response (APR)
直流设备根据直流母线电压变化,通过调整工作状态改变功率的方法,对光储直柔配电系统功率调整需求做出主动响应的功能。
3.9
数字能源平台 intelligent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s
T/CERS 0030—2024
3
基于数字技术的综合能源管理系统,具备能源系统数据的实时监测、分析和优化等功能,实现能源系统的优化运行、交互协同、能-碳融合管理。
3.10
综合能源系统交互协同 synergic interaction
根据数字能源平台交互协同模块发出的信号,调节冷、热、电、气等能源供给和负荷需求平衡,实现区域多能融合供给、综合用能协同优化的过程。
3.11
电气量态势感知 UIPQ electrical situation awareness
通过高精准度的在线能源环境信息数据采集,状态数据的环比和同比分析,判定供用电系统电压电流功率电量的状态和趋势,实现系统的主动保护。
3.12
电力动态碳排放责任因子 electricity dynamic carbon emission responsibility factor
根据某一时刻的电力构成计算得到每千瓦时电力对应的二氧化碳排放责任,是对真实的直接碳排放量在生产侧(电源侧)和消费侧(用电侧)之间的分配,同时作为协调用电侧与电源侧调节的调控指令,可引导海量用户侧柔性资源进行自律式调节响应。
注:单位为千克二氧化碳每千瓦时(kgCO2/kWh)。
4 基本规定
4.1 区域低碳能源系统不应是多种能源的简单叠加,而应是经过互补替代等方式进行耦合,按照不同能源间的特性,统一进行供给和调度,满足区域内多用能主体的冷、热、电、气需求,并利用数字能源平台实现供需交互和各系统之间协同,在经济可行的同时,提升环境和社会效益。
4.2 区域低碳能源系统应根据资源禀赋和能源供需特点,在用户侧建筑能效提升的基础上,对高效制冷、清洁采暖和柔性用电等系统进行优化配置、协调互补,并利用数字化交互协同手段实现智慧管理,持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逐步降低碳排放,发展成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低碳能源服务体系。
4.3 区域低碳能源系统应满足能耗双控和碳排放双控的基本要求,同时满足区域能效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柔性调节、能源管理和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等分项技术要求。
4.4 片区、社区、园区、住区和校区均应坚持系统观念,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遵循“源-网-荷-储-用协同、冷热电气多能互补、能源信息深度融合”的总体原则,围绕能源的生产供应、输送分配、消费使用、存储、设备设施运维等环节进行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营服务等全过程优化,实现区域低碳能源系统全生命期内的可靠性、效益和成本综合最优。
4.5 片区、社区、园区、住区和校区在建设过程中,宜探索公平、开放、科学、共赢的商业模式,发挥市场引导作用促进区域能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利用政策引导作用促进投资开发。
4.6 区域低碳能源系统的技术体系,除应符合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中国能源研究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T/CERS 0030—2024
4
5 用户侧建筑能效提升要求
5.1 片区、社区、园区、住区和校区在建设过程中,应结合区域发展条件,全面推行新建绿色建筑、大力推动既有建筑节能与绿色化改造、适度发展超低能耗建筑和零碳建筑。
5.2 区域内新建建筑应针对其自身特点结合规划设计选择构建合适的节能措施和运营管理体系,全部达到绿色建筑基本级的要求,且满足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要求的建筑面积占比宜超过90%。绿色建筑的要求应执行现行GB/T 50378的相关规定。
5.3 区域内既有公共建筑应制定整体节能改造计划,有序开展节能绿色化技术改造,并达到JGJ 176的要求。区域内既有居住建筑宜结合城市更新工作统筹开展节能与绿色化改造,并达到JGJ 129的要求。区域内其他功能建筑,可按国家和地方现行相关标准开展节能改造。
5.4 单体建筑应对提高节能性能实现降碳的投入产出边际效应进行分析,适度发展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及零碳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的要求应执行现行GB/T 51350的相关规定。
5.5 生活热水、蒸汽以及炊事等宜采用节能型电气化设备,提高建筑终端用能的灵活电气化水平。
6 高效制冷要求
6.1 区域应根据所在地的资源禀赋、建筑功能、制冷时间和空间使用特点等因素,确定适用高效的制冷方式。
6.2 居住建筑以及体量较小的公共建筑等用户,宜选择分体空调、多联机等适用于部分空间部分时间的分散式冷源;体量较大、集中运行的公共建筑可采用集中供冷形式,且应选择高效型离心式或螺杆式制冷机组。
6.3 当区域内存在可利用的江河湖等水源、土壤源、空气蒸发冷却资源等自然冷源时,且技术经济性可行、满足生态保护要求的,制冷系统的冷却侧宜利用自然冷源。
6.4 对于多栋由同一业主统一运行管理的大型商业建筑,以及机场航站楼和高铁站等大型交通枢纽建筑,或存在深海取水、高坝水库下游、雪山冰川下游等丰富自然冷源的特殊情形,且技术经济性可行的,可采用区域集中供冷系统,并结合具体负荷需求采用蓄冰、蓄冷水等技术,且宜符合T/CECS 1012的要求。
6.5 除确有稳定蒸汽、热水供应需求的流程工业或其他应用环节外,以满足建筑供冷供热需求为主的区域能源系统,不宜采用燃气三联供方式。
7 清洁采暖要求
7.1 区域应根据所在地的气候条件、供热管网基础设施水平、余热废热资源条件、用户用热需求和使用特点等因素,确定适用高效的清洁采暖方式。
7.2 严寒寒冷地区且已有热力管网的区域,宜选择热电联产和余热废热利用为主的集中供热方式。
7.3 对于周边无热电厂、低品位余热、生物质和垃圾或污水等适合作为集中供热资源的区域,应因地制宜,经技术经济比较分析后,选择空气源热泵、二氧化碳热泵、地源热泵或中深层地热等分散采暖方式,并宜符合GB/T 39091的有关规定。
T/CERS 0030—2024
5
7.4 区域内的建筑应采用低温采暖末端,降低所在区域的热网供回水温度,实现低温供热,促进可再生能源和低品位余热资源的利用。
7.5 有条件的区域,可建设跨季节储热系统,回收利用各类低品位余热,并可与日内储能相结合,用于区域供热保障和调峰;也可通过电力需求侧响应,参与电网削峰填谷等辅助服务,同时促进低碳清洁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7.6 供热系统宜采用带气候补偿的智能化换热站,对热网水温、供热末端温度等实时在线监测,并结合智能调节装置,远程进行建筑室温的单控和群控。
7.7 当区域采用集中供热时,应进行热计量,且热计量范围应包括区域热网接入、输出、热源和输送环节,用户侧应具备调控措施,允许用户按需取热。
8 柔性用电要求
8.1 区域配电系统应具备功率柔性控制和电量柔性调节能力,并可根据城市电网和用户侧能源系统要求,主动调整电源设备和用电设备运行状态。
8.2 应充分利用区域内空间条件,合理增加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及发电量,本着就地就近优先消纳的原则,提高区域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并按GB/T 33592和GB/T 41236的相关规定与电网进行柔性互动。
8.3 应充分发挥电力储能、蓄冷、储热和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储能的调蓄作用,通过多种类型储能的综合利用,提高能源系统的安全可靠和柔性互动能力,降低储能成本。
8.4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应具备有序充电和柔性充电功能,并可根据区域电力负荷平衡及配电系统的要求,实现电动汽车与建筑(BVB)、与电网(V2G)之间进行双向功率互动调节。
8.5 当区域内具有较高比例的直流分布式电源和直流用电设备时,配电系统宜采用符合T/CABEE 030和T/CABEE 055要求的光储直柔技术,且光储直柔系统应具备主动功率响应功能。
8.6 区域可利用分布式电源、储能、负荷、能量转换装置以及相关监测、控制系统构建的源网荷储协同智能微电网,具备自调峰自平衡能力,并能在脱网运行时为本地重要负荷提供持续不间断的电能供应。
9 数字化和智慧化建设要求
9.1 区域能源系统的数字化和智慧化建设应包括数字化体系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能源平台建设及应用。
9.2 片区、社区、园区、住区和校区均应建设区域统一的数字能源平台,并应具备单独的交互协同功能模块,作为区域能源运营管控技术支撑平台,开展多能源交互协同优化运行。
9.3 数字能源平台宜包含信息采集、信息传输、智慧管理和智慧应用四个层次结构,且系统宜采用插件式微服务的可扩展架构,满足系统快速灵活扩展及二次开发要求。
9.4 数字能源平台应具备能耗系统分项计量、数据监测、统计分析以及能-碳融合管理与研究等功能,对系统能量负荷平衡进行优化计算及运行趋势预测,建立科学有效的节能低碳运行模式与协同优化策略方案。
T/CERS 0030—2024
6
9.5 数字能源平台应具备碳排放责任核算功能,建立碳排放责任数据管理体系,并可实时进行数据更新,与国家、地方政府和外部监管机构进行数据交互。
9.6 数字能源平台应满足GB/T 25070规定的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的有关要求。
10 多能源交互协同要求
10.1 区域低碳能源系统的交互协同,应包括源-网-荷-储-用-碳协同,冷热电气多能互补,能源信息深度融合。
10.2 区域多能源的交互协同应包含高品位电能与低品位冷热等的协同互补、综合利用,并应包括电化学类等短时储能及跨日、周、月的长时储能的耦合共济。
10.3 区域多能源协同交互应实现内部源荷储的高效利用与协同,同时应兼具与外部供能系统的并网交互协同能力。
10.4 区域低碳能源系统的交互协同应确定区域中各交互主体,并应制定交互主体之间以及主体内部源网荷储用各设备之间的接入规则、信息传递要求、协议规约以及运行机制,以及各交互主体低碳运行的本地协同策略和区域云边协同控制模式。
10.5 数字能源平台的交互协同模块应具备下列能力或功能:
a)具备与外部供能系统进行相互通信的能力;
b)具备与区域交互协同主体所属多能负荷聚合系统及能源管理系统之间信息交互的能力;
c)具备识别与量化评估区域内柔性负荷的能力;
d)具备根据区域内多能源供给功率、多负荷需求功率以及能源存储情况,自动下发不同能源价格、出力需求、负荷调整或转移量等交互协同指令的能力,自动上报交互协同主体运行功率、可交互协同响应时段、可调节潜力等信息的能力;
e)具备计算区域能耗及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监测交互协同执行效果、以及结算功能;
f) 在信息通信及数据交互过程中保障数据安全的能力。
10.6 交互协同设备应具备对相关电气量及时准确的态势感知能力,并可实时提供功能运行状态并支持调度控制接口,实现交互协同调度管理。
10.7 多能源交互协同过程及与调度接口均应满足统一的时间精度等级要求。
10.8 以负荷资源参与交互协同的主体,可根据当地电力市场运营规则,选择独立参与或通过负荷聚合商参与区域交互协同运营,并通过数字能源平台,实现所属用能设备的调控管理。
11 经营管理和促进产业发展要求
11.1 区域低碳能源系统的经营管理和产业发展工作应遵循“安全充裕、经济高效、绿色低碳、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用户满意”的原则开展和推进。
11.2 区域低碳能源系统可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灵活运营服务,拓展商业模式和服务空间及收益来源:
a)光伏发电自用的电费省减和多余电量销售的收入;
b)制冷供热的冷量和热量取费收入;
T/CERS 0030—2024
7
c)为电动车充电的服务费收入;
d)为用户提供设备维修维护、户内系统运维的服务费收入;
e)节能改造的运行费用省减收入;
f)储能利用峰谷电差套利收入;
g)利用数字能源平台参与需求侧响应的奖励型经济激励收入;
h)通过参与电力现货交易,获得能源运营成本最优化收益;
i) 在条件相对成熟的区域,针对承担履约责任的用户试行开展基于电力动态碳排放责任因子的用能侧响应,同时结合降碳策略,降低用户侧碳责任和碳履约成本;
j) 利用数字能源平台开展能-碳融合资产管理,参与绿电和绿证及其他数字资产市场化交易,获取相关收益。
12 指标考核体系和量化计算方法
12.1 指标考核体系
区域低碳能源系统应按“定量与定性评估相结合,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原则开展系统运行效果和运维管理水平评价。
区域低碳能源系统的指标考核体系由碳排放和能耗的双控指标、分项技术引导指标和能力建设要求构成,具体指标及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区域低碳能源系统指标考核体系
指标
具体要求
双控
指标
区域碳排放总量
建成区,符合主管部门任务安排和相关规定要求;
新建区,满足国家和地方现行标准要求。
人均碳排放量
或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
或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量
满足国家和地方现行标准规定的碳排放指标引导值。
区域能耗总量
建成区,符合主管部门任务安排和相关规定要求;
新建区,满足国家和地方现行标准要求。
人均能耗
或单位建筑面积能耗
或单位产品能耗
满足国家和地方现行标准规定的能耗指标引导值。
分项
技术
引导
指标
以及
重点
要求
新建绿色建筑占比
新建建筑中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面积占比≥90%。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运行能耗指标高于国家和地方现行建筑能耗标准约束值的既有建筑全部完成节能改造,且改造后满足国家和地方现行标准规定的建筑能耗指标的引导值。
制冷系统方式合理
除满足特定条件外,不发展区域集中供冷系统。
燃气采暖比例
建成区,燃气采暖比例小于10%;
新建区,燃气采暖比例为0。
屋顶光伏铺设面积比例
区域建筑中屋顶光伏组件安装面积占建筑屋顶面积的比例≥50%。
T/CERS 0030—2024
8
指标
具体要求
分布式光伏发电自消纳率
区域建筑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应优先本地消纳:
1)光伏全年发电量与区域建筑全年用电量的比例≤30%时,光伏发电自消纳率应达到100%;
2)光伏全年发电量与区域建筑全年用电量的比例>30%时,光伏发电自消纳率应达到60%以上。
停车位双向充电桩安装比例
区域内车桩比满足城市规划要求,且双向充电桩数量占充电桩数量的比例≥20%。
光储直柔建筑或零碳建筑
合计占比
区域内光储直柔建筑或零碳建筑的建筑面积合计占比≥10%。
能力
建设
要求
数字能源平台
建立并有效运行
能源管理体系
建立并有效运行
碳排放管理体系
建立并有效运行
购买碳信用抵消量、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绿电、绿证
不纳入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量化指标计算。
12.2 量化指标的计算方法
12.2.1 区域碳排放总量
在统计报告期内,由区域外部购入的电力、燃料、热力等各种能源的实物量,根据GB/T 32150和GB/T 51366关于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的规定,按照碳排放因子法折算为碳排放量后的总和,单位为千克二氧化碳(kgCO2)。
式中:
——区域碳排放总量(kgCO2);
——由区域外部购入的第i类能源消耗量(实物量),单位为kWh(电力)、Nm3(燃气)、GJ(热力)等;
——第i类能源的碳排放因子(kgCO2/单位实物量),其中,电力碳排放因子应优先采用所在地电力调度部门发布的电力动态碳排放责任因子(Cr(t)),当电力动态碳排放责任因子无法获取时,可采用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电网平均碳排放因子;其他类型能源的碳排放因子按照国家和地方现行相关标准取值。
12.2.2 区域用户碳排放强度
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在统计报告期内,区域建筑碳排放总量与建筑面积的比值。单位为千克二氧化碳每平方米(kgCO2/m2);
人均碳排放量:在统计报告期内,区域建筑碳排放总量与用能人数的比值。单位为千克二氧化碳每人(kgCO2/人)。
单位产品碳排放量: 报告期内生产某种产品所消耗的各种能源对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该产品产量之比。单位为千克二氧化碳每单位产品(kgCO2/产品单位)。
T/CERS 0030—2024
9
12.2.3 区域能耗总量
在统计报告期内,满足区域内建筑、工业和交通的冷、热、电、气用能需求,消耗的各类能源实物量,按照规定的计算方法和单位分别折算后的总和,单位为千克标准煤(kgce)或千瓦时(kWhee)。
12.2.4 区域用户能耗强度
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在统计报告期内,区域建筑能耗总量与建筑面积的比值。单位为千克标准煤每平方米(kgce/m2)或千瓦时每平方米(kWhee/m2)。
人均能耗:在统计报告期内,区域建筑能耗总量与用能人数的比值。单位为千克标准煤每人(kgce/人)或千瓦时每人(kWhee/人)。
单位产品能耗: 报告期内生产某种产品所消耗的各种能源总量与该产品产量之比。单位为千克标准煤每单位产品(kgce/产品单位)或千瓦时每单位产品(kWhee/产品单位)。
12.2.5 燃气采暖比例
区域内建筑采暖用燃气消费量占采暖总能源消费量的比例。
12.2.6 分布式光伏发电自消纳率
区域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中全年直接利用部分的发电量与装机规模对应的发电能力的比值。
T/CERS 0030—2024
10
参考文献
[1] GB 17167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2] GB 50189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3] GB 55015 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
[4] GB/T 17045 电击防护装置和设备的通用部分
[5] GB/T 23331 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6] GB/T 2589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7] GB/T 32672 电力需求响应系统通用技术规范
[8] GB/T 33593 分布式电源并网技术要求
[9] GB/T 35681 电力需求响应系统功能规范
[10] GB/T 41235 能源互联网与储能系统互动规范
[11] GB/T 51074 城市供热规划规范
[12] 20141549-T-469 余热利用通用技术应用指南 第1部分:蒸汽配送和利用
[13] CJJ/T34-2022 城镇供热管网设计标准
[14] JGJ/158-2018 蓄能空调工程技术标准
[15] T/CABEE 060-2024 能源互联网用户侧综合能源系统技术导则
[16] T/CCAA 39-2022 碳管理体系要求
[17] T/CDHA 503-2021 供热规划标准
[18] T/CDHA 504-2021 长输供热热水管网技术标准
[19] IEEE 1888-2011 泛在绿色社区控制网络标准
[20] IEC 61968所有部分,配电管理系统接口以及相关的业务应用系统
[21] 国标委联[2023]19号 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5金币立即购买,VIP免费

1.本站大部份文档均属免费,部份收费文档,经过本站分类整理,花了精力和时间,收费文档是为了网站运营成本等费用开支;
2.所有收费文档都真实可靠,为了节约成本,文档在网站前台不做预览,如果付费后,与实际文档不符合,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申请退款;
3.购买会员(或单次下载)即视为对网站的赞助、打赏,非商业交易行为(不认同此观点请勿支付)请慎重考虑;
4.付费下载过程中,如果遇到下载问题,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解决;
5.手机支付,尽量选择支付宝支付;
6.如图集或者标准不清楚,在本站找不到您需要的规范和图集,希望增加资料等任何问题,可联系微信号:pdftj88解决;

文档天下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5月28日 09:20:1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998pdf.com/57571.html
图书

DBJ04/T 344-2025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

DBJ04/T 344-2025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
图书

DBJ04/T 358-2025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

DBJ04/T 358-2025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