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5/T 8017-2024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技术导则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技术导则》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系统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制定的技术规范,主要内容如下:
一、总则
- 目的与范围
- 规范自治区内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工作,提升文化特色与居民生活品质,推动传统文化传承。
- 适用于已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及街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 基本原则
- 五大原则:应保尽保;保护历史真实载体与环境;合理利用、有机更新;统筹规划与管理;传承优秀文化。
- 强调整体保护,建立“名城—名镇—街区—文物”三级保护体系,注重历史风貌延续与现代功能协调。
二、核心保护内容
- 保护对象
- 物质要素:城址环境、传统空间格局、文物古迹(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历史街巷、古树名木、古井、坎儿井等。
- 非物质要素: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依存空间(如老字号原址)。
- 保护范围划定
- 名城、名镇需划定历史城区和环境协调区;街区需划分核心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
- 保护界线从严执行,重叠区域按更严格标准控制。
三、技术措施分类
1. 历史文化名城
- 城址环境:保护山水形胜、传统营建智慧,禁止改变历史城区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 格局与风貌:延续历史轴线、街巷肌理、天际线,控制建筑高度、风格、色彩。
- 交通优化:优先发展慢行交通,外围设置停车场,限制机动车进入历史城区。
- 市政设施:采用隐蔽式管线敷设,推广海绵城市技术,严控污染设施布局。
- 防灾环保:建立综合防灾体系,防洪设施与历史环境协调,禁止危化品存储。
2. 历史文化名镇
- 环境景观:保护田园风光、传统生产生活设施。
- 街巷保护:维持传统街巷尺度与铺装材料,禁止拓宽或改变走向。
- 市政与防灾:延续自然排水方式,强化消防预警,防洪设施与滨水景观协调。
3. 历史文化街区
- 整体管控:保护“街巷-院落-建筑”形态,南疆以生土色为主调,北疆以蓝绿色系为主。
- 交通优化:限制机动车通行,设置外围停车场,推广步行与非机动车道。
- 地下空间:严控开发,禁止破坏文物遗存,合理设置地下室比例。
- 非遗保护:结合物质空间载体展示非遗,灭失载体需设置标识说明。
四、建(构)筑物保护与更新
- 分类措施
- 修缮:文物与历史建筑按原工艺修复。
- 改善:传统风貌建筑可局部采用新技术。
- 更新/整饰:拆除不协调建筑,外立面修饰需符合风貌。
- 保留:协调建筑仅需维护。
- 技术细节
- 管线隐蔽处理,严寒地区防冻设计。
- 推广节能技术,增设无障碍设施。
- 院落绿化以传统植被为主,装饰避免现代元素。
五、街巷空间与附属设施
- 街巷空间
- 保护原有尺度与界面,铺装采用传统材料(如南疆的夯土、北疆的砖石)。
- 整治违法占道,设置宁静化交通设施。
- 附属设施
- 景观设施:公共艺术需体现地域文化,城市家具(座椅、垃圾桶)风格传统。
- 市政设施:管线入地,消防栓、电箱隐蔽化处理。
- 标识系统:统一设计双语牌匾,广告不得遮挡历史元素。
- 照明控制:采用暖色调灯具,避免光污染。
六、实施管理
- 管理机制
- 住建厅归口管理,设计院负责技术解释。
- 建立历史文化街区综合价值评估体系(附录A),涵盖历史、社会、文化等指标。
- 监督与反馈
- 执行中需征求居民意见,违规建设需整改。
- 分期实施计划,定期评估保护效果。
七、地方特色
- 南疆:低层高密街巷,生土色建筑,南北向主街。
- 北疆:网格状街巷,蓝绿色系建筑,俄式风格元素。
- 东疆:木本色院门,多色彩绘装饰。
- 特殊要素:坎儿井、古驿道、民族手工艺场所的保护。
八、附录与引用
- 附录A:街区评估体系,指导保护优先级与措施。
- 引用标准:涵盖文物保护、城乡规划、市政工程等50余项国标与地标。
总结:该导则以整体性保护为核心,结合新疆地域特色,从规划、建设到管理提出系统性技术规范,旨在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