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T 525.8-2024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 第8部分:钢铁行业建设项目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CCSH4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SL/T525.8—2024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
第8部分:钢铁行业建设项目
Guidelinesforwater drawandutilization
assessmentonconstructionprojects—
Part8:Steelindustryconstructionprojects
2024 08 01发布2024 11 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关于批准发布《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
第8部分:钢铁行业建设项目》等
5项水利行业标准的公告
2024年第16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批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 第
8部分:钢铁行业建设项目》(SL/T525.8—2024)等5项为水
利行业标准,现予以公布。
序号标准名称标准编号替代标准号发布日期实施日期
1
建设项目水资
源论证导则 第8 部分:钢铁行业
建设项目
SL/T525.8—2024 2024.8.1 2024.11.1
2
建设项目水资
源论证导则 第9 部分:纺织行业
建设项目
SL/T525.9—2024 2024.8.1 2024.11.1
3
建设项目水资
源论证导则 第
12部分:水源热
泵建设项目
SL/T525.12—2024 2024.8.1 2024.11.1
4 小型水电站技
术管理规程SL/T529—2024 SL529—2011 2024.8.1 2024.11.1
5 水库大坝隐患
探测技术规程SL/T827—2024 2024.8.1 2024.11.1
水利部
2024年8月1日
前 言
根据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安排,按照SL/T1—2024
《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程》的要求,编制本标准。
本标准共10章4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
———总则;
———基本要求;
———钢铁项目概况;
———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承载状况分析;
———节水评价及用水量核定;
———取水水源论证;
———取水影响论证;
———退水影响论证;
———水资源节约、保护及管理措施;
———综合评价。
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本标准主持机构: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
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
本标准主编单位: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参编单位: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
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小军 秦福兴 程继军 张建云
王 华 武建国 陈 晖 唐 力
王绍温 张家铭 钟 华 徐 婷
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徐子恺
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程 萌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
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通信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二条2号;邮政编码:100053;电话:
010 63204533;电子邮箱:bzh@mwr.gov.cn),以供今后修订
时参考。
目 次
1 总则…………………………………………………………… 1
2 基本要求……………………………………………………… 3
2.1 论证内容及要求…………………………………………… 3
2.2 工作程序、论证工作等级和范围…………………………… 3
2.3 基本资料…………………………………………………… 5
3 钢铁项目概况………………………………………………… 6
3.1 一般规定…………………………………………………… 6
3.2 项目概况…………………………………………………… 6
3.3 项目取水及退水方案………………………………………… 6
4 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承载状况分析…………………………… 8
4.1 一般规定…………………………………………………… 8
4.2 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8
4.3 水资源承载状况分析………………………………………… 8
5 节水评价及用水量核定……………………………………… 9
5.1 一般规定…………………………………………………… 9
5.2 生产工艺选择和设备选型………………………………… 10
5.3 施工期用水量分析与核定………………………………… 11
5.4 运行期用水量分析和要求………………………………… 11
5.5 水平衡计算和用水指标分析………………………………… 13
5.6 污水处理回用评价………………………………………… 14
5.7 节水评价………………………………………………… 15
5.8 运行期用水量核定………………………………………… 15
6 取水水源论证………………………………………………… 17
6.1 一般规定………………………………………………… 17
6.2 水源方案比选……………………………………………… 17
6.3 再生水水源论证…………………………………………… 18
6.4 矿井水水源论证…………………………………………… 20
6.5 海水水源论证……………………………………………… 21
7 取水影响论证………………………………………………… 23
7.1 一般规定………………………………………………… 23
7.2 取水影响消减措施………………………………………… 23
8 退水影响论证………………………………………………… 25
8.1 一般规定………………………………………………… 25
8.2 污水量和水质分析………………………………………… 25
8.3 退水影响分析……………………………………………… 26
9 水资源节约、保护及管理措施……………………………… 27
9.1 一般规定………………………………………………… 27
9.2 节约措施………………………………………………… 27
9.3 保护措施………………………………………………… 28
9.4 管理措施………………………………………………… 29
10 综合评价…………………………………………………… 31
10.1 结论……………………………………………………… 31
10.2 建议……………………………………………………… 31
附录A 《钢铁行业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编写提纲……………………………………………… 32
附录B 目前钢铁行业主要节水技术………………………… 37
附录C 钢铁企业生产工艺流程……………………………… 42
附录D 钢铁行业水平衡图和表……………………………… 44
标准用词说明…………………………………………………… 51
条文说明………………………………………………………… 53
1 总 则
1.0.1 为规范钢铁行业建设项目(以下简称钢铁项目)水资源
论证内容、程序和技术方法,指导钢铁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
编制和技术审查,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钢铁项目水资源论证。
钢铁行业即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1.0.3 钢铁项目水资源论证应符合下列原则:
1 符合钢铁行业发展政策和规划要求。
2 符合以水定产的产业布局要求。
3 符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和节水型工业有关政策要求。
4 不损害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保障饮水安全、生态安全
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0.4 已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的工业园区,钢铁项目水资源论
证报告中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承载状况分析、取水水源论证和取
水影响论证,应结合规划水资源论证相关成果进行编制,并可适
当简化。钢铁项目取水量应符合园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要求。
1.0.5 本标准主要引用下列标准:
GB/T12452 水平衡测试通则
GB12719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GB13456 钢铁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T18916.2 取水定额 第2部分:钢铁联合企业
GB/T19923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工业用水水质
GB/T24789 用水单位水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GB/T26719 企业用水统计通则
GB/T26924 节水型企业 钢铁行业
GB/T28714 取水计量技术导则
GB/T32327 工业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评价导则
1
GB/T35580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
GB50335 城镇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
GB/T50594 水功能区划分标准
SL/T238 水资源评价导则
SL/T278 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
SL368 再生水水质标准
YB/T4257.1 钢铁污水除盐技术规范 第1部分:反渗
透法
YB/T4599 炼焦废水深度处理技术规范
YB/T4661 冷轧酸性废水处理工艺技术规范
YB/T4884 钢铁企业冷轧含铬废水处理技术规范
1.0.6 钢铁项目水资源论证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还应符合
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2 基本要求
2.1 论证内容及要求
2.1.1 钢铁项目水资源论证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 钢铁项目概况分析。
2 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承载状况分析。
3 节水评价及用水量核定。
4 取水水源论证。
5 取水影响论证。
6 退水影响论证。
7 水资源节约、保护及管理措施。
2.1.2 钢铁项目水资源论证应涵盖项目的施工期和运行期。
2.2 工作程序、论证工作等级和范围
2.2.1 钢铁项目水资源论证的编制程序、水平年选取和水资源
论证范围划定应按GB/T35580的规定执行。
2.2.2 钢铁项目水资源论证分类分级指标见表2.2.2。
表2.2.2 水资源论证分类分级指标
分类分类指标
等 级
一 级二 级
地表水
水源
开发利用程度/% ≥30 <30
工业取水量
/(万m3/d) ≥1 <1
矿井排水
开发利用程度/% ≥50 <50
工业取水量
/(万m3/d) ≥0.1 <0.1
3
表2.2.2 (续)
分类分类指标
等 级
一 级二 级
再生水
污水来源构成:
工业污水占
总污水比例/%
≥50 <50
取水量/(万m3/d) ≥1 <1
取水影响
和退水
影响
对水资源的影响
对流域或区域水资源利用
产生影响或者对第三者取
水、用水影响显著
对第三者取水、
用水影响轻微
对水生态的影响
现状生态问题较敏感;取
水对水文情势、生态水量与
流量产生明显影响;退水水
温高或者有潜在的水体富营
养化影响问题
现状无敏感生
态问题; 取水和
退水对生态影响
轻微
对水功能区的影响
涉及一级水功能区的保护
区、缓冲区或二级水功能区
的饮用水水源区;涉及饮用
水水源区以外其他2个及以
上二级水功能区;涉及水功
能区水质管理目标不低于Ⅲ
类的
涉及1 个二级
水功能区
退水污染物类型
含有毒有机物、重金属、
放射性或持久性化学污染
物,或含影响水功能区水质
保护目标和水域限制排污总
量要求的污染物;或含有两
种及以上一般可降解污染物
含有一种一般
可降解污染物
退水量(缺水地区)
/(m3/d) ≥1000 (≥100) <1000 (<100)
注1: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指多年平均地表水源供水量占地表水资源量的百
分比。
注2:矿井排水开发利用程度指企业年取水量占年可用矿井排水量的百分比。
注3:水功能区的分类和分级划分参见GB/T50594。
4
2.2.3 钢铁项目水资源论证中取水水源、取水影响、退水影响
分类的工作等级,应由不同分类指标的最高级别分别确定。
2.2.4 《钢铁行业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编写提纲应参
照附录A 的规定。
2.3 基本资料
2.3.1 除按GB/T35580规定应收集的资料外,还应收集下列
资料:
1 分析范围内主要节点河道内生态需水量控制指标。
2 分析范围内的产业布局。
3 国内已建同类钢铁企业取水、用水、节水情况有关资料。
4 同类钢铁企业先进用水指标。
5 对可供钢铁项目利用的再生水水源,应收集再生水厂的
污水收集范围和收集量、再生水处理设施与产生量、已有供水范
围、供水对象及再生水利用规划等资料。
6 钢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环评报告等项目前期资料。
2.3.2 收集的资料不能满足论证深度要求时,应开展必要的补
充调查和监测。
2.3.3 应在充分收集已有资料和成果的基础上,开展现场查勘,
并拍照和/或视频记录。重点调查钢铁项目的取水水源、取水口
位置、排污口位置,以及现有取水工程等情况。
2.3.4 应按SL/T278和SL/T238的相关规定对水文资料和有
关监测资料进行可靠性、一致性和代表性分析。
5
3 钢铁项目概况
3.1 一般规定
3.1.1 结合收集的基本资料,介绍建设单位的基本情况,建设
规模,建设性质,建设地点,产品方案,生产和用水工艺、技术
及设备,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等,说明钢铁项目与国家产业政策、
行业发展规划等的相符性。
3.1.2 介绍钢铁项目提出的施工期和运行期取水方案、用水方
案和退水方案。说明取水方案与所在流域或区域水资源规划、水
量分配方案等的协调性。
3.1.3 改建、扩建以及分期建设的钢铁项目,应说明已建或在
建项目的取水、用水情况,分析论证项目取水、用水和退水与已
建或在建项目之间的关系。
3.2 项目概况
3.2.1 介绍钢铁项目的依据、地理位置、占地面积、项目规模、
总投资、产品、建设计划和进度安排等,并附项目位置图、总平
面布置图、金属平衡图。
3.2.2 依据国家和地方钢铁行业产业发展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政
策、行业准入条件等,分析钢铁项目实施与产业政策的符合性。
3.2.3 明确钢铁项目的原料、产品,说明钢铁项目的生产工艺流
程,介绍主要设备或装置,绘制生产工艺流程图,并附文字说明。
3.2.4 改建、扩建钢铁项目应说明已建(在建)项目的产品、
生产工艺、规模、装置及运行投产等情况。原有项目尚处于施工
阶段,还应说明施工建设情况。
3.3 项目取水及退水方案
3.3.1 根据钢铁项目取水方案,详细说明项目取水水源类型、
6
取水地点、取水方式、取水工程(设施)位置、取水路线、取水
规模、取水水质和设计保证率要求等。附取水管线路径图。
3.3.2 根据钢铁项目用水、工艺设计和节水措施方案,阐述生
产工序和用水过程,说明项目主要用水系统的工艺、节水技术及
设备,用水量、水质要求和配套节水设施、项目水循环利用、污
水处理回用及总用水量等。附各系统及总用水工艺流程图,说明
各主要生产工序、设备与装置的用水情况。
3.3.3 根据钢铁项目提出的生产工艺、污水处理方案和退水方
案,应按下列要求分类说明项目退水情况:
1 循环水排水:包括循环水排水方案、循环水浓缩倍率、
排水量、排水水质等。
2 化学水处理系统排水:包括化学水处理站处理能力、排
水量、主要污染物及其浓度、回用措施等。
3 污水处理排水:包括污水处理工艺及流程、设计处理能
力、回用量、排放量等。
4 污水退水:包括污水产生环节,主要污染物种类、浓度、
总量和排放方案。
3.3.4 说明施工期取水、用水、污水处理和退水等方案。
3.3.5 改建、扩建钢铁项目应重点分析本项目与已建(在建)
项目在取水、用水、退水等方面的关系。
1 说明已建(在建)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取水
工程运行、水平衡测试、节水设施运行等情况。
2 收集已建项目3~5年有关资料,对照取水许可批复和水
资源论证报告书提出的水资源节约、保护要求,分析评价已建钢
铁项目取水、用水、退水落实情况。
3 说明本项目与已建(在建)项目的关系,分析项目提出
的改建、扩建后钢铁项目的总取水量、用水量、退水量的变化
情况。
7
4 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承载状况分析
4.1 一般规定
4.1.1 应在流域或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基础上,阐述分析范
围内水资源条件、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潜
力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4.1.2 应进行水资源承载状况分析。
4.2 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4.2.1 应对分析范围内的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存在的主
要问题和开发利用潜力进行调查分析,并分析区域取水、用水是
否符合水量分配指标、地下水管控指标、河湖生态流量目标以及
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等情况。
4.2.2 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的内容、要求和程序应按GB/T
35580的规定执行。
4.3 水资源承载状况分析
4.3.1 依据县(市)分配的现状水平年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
分析确定分析范围内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依据现状年的用水总
量和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按照不超载、临界超载、超载的标准,
判断区域水资源承载状况。
4.3.2 采用COD、氨氮2个指标评价现状年分析范围内水功能
区的水质类型,依据分析范围内水功能区个数和省级政府下达的
现状年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要求,分析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承载
状况。
8
5 节水评价及用水量核定
5.1 一般规定
5.1.1 收集国内外钢铁行业用水现状及节水先进指标,根据钢
铁行业现状节水水平和国家鼓励与淘汰的工艺、技术及设备要
求,分析钢铁项目生产过程、生产工艺、重点用水工序和设备的
合理性。目前钢铁行业主要节水技术见附录B和最新发布的国
家相关工业节水工艺技术目录。
5.1.2 根据钢铁项目水资源论证的工作等级,确定节水评价的
论证深度。钢铁项目节水评价分级论证深度要求应按表5.1.2
执行。
表5.1.2 钢铁项目节水评价分级论证深度要求
类别
等 级
一 级二 级
用水工艺
1. 根据业主提供的用水方案,按照用水
系统,复核或绘制各系统用水流程图,标明
各流程的用水工艺、主要用水参数和用
水量。
2. 分析用水方案和用水工艺的先进性、
用水参数选取的合理性,各流程退水去向的
合理性等
根据业主提供的用
水方案,复核或绘制
主要用水系统流程图
水平衡
1. 按照生产工序或用水过程分别绘制水
平衡图,并绘制整个项目的水平衡图,绘制
不同季节的水平衡图及最大用水量时的水平
衡图。
2. 根据水平衡图,编制水平衡计算表,
分析每一个工序或用水过程的取水、用水、
耗水和退水的关系。
3. 对用水量超过总用水量10%的用水设
备、工艺或关键用水单元,绘制单项用水水
平衡图
绘制整个项目的水
平衡图,编制水平衡
计算表,分析主要工
序或用水过程的取水、
用水、耗水和退水的
关系
9
表5.1.2 (续)
类别
等 级
一 级二 级
指标计算
在各用水工序水平衡分析的基础上,计算
钢铁项目及各用水系统的用水量指标、用水
效率指标及节水指标
在水平衡分析基础
上,计算钢铁项目用
水量指标、用水效率
指标和节水指标
分析与评价
1. 收集同类产品3个以上具有可比性的
案例,包括先进用水工艺、节水设备和节水
水平等资料。
2. 分析比较用水工艺、用水设备和用水
参数选用的合理性,评价钢铁项目的节水
水平。
3. 提出钢铁项目进一步节水的可行性和
应达到的节水指标要求
1. 收集同类产品的
先进水平案例。
2. 分析评价钢铁项
目的节水水平
5.1.3 分析钢铁项目施工期用水,进行节水评价,核定施工期
用水量。
5.1.4 依据钢铁项目初步设计,分析计算项目运行期各类生产
用水、生活用水,绘制水平衡图,编制水平衡表,计算用水总
量;分析计算消防用水和事故备用水。
5.1.5 计算钢铁项目有关用水指标、用水规模;结合钢铁行业
先进用水水平,依据先进的用水指标分析钢铁项目用水水平的先
进性;论证钢铁项目运行期总用水及主要用水环节(系统)用水
的合理性;分析钢铁项目污水处理回用情况;从用水工艺、用水
效率、污水处理回用等方面分析钢铁项目的节水潜力。改建、扩
建项目应先进行已建项目用水情况和节水潜力分析。
5.1.6 开展钢铁项目节水评价,核定项目运行期年取水量、最
大取水流量和月分配情况。
5.2 生产工艺选择和设备选型
5.2.1 简述项目生产工艺,提供相应的工艺流程图,阐述主要
10
工艺及其控制参数,分析生产工艺的先进性。钢铁企业生产工艺
流程见附录C。
5.2.2 设备选型及控制参数分析应满足下列要求:
1 依据项目生产工艺,对设备(装置)的选型合理性做出
判断。项目采用的设备(装置),必须符合国家和地方对钢铁工
业工艺、设备(装置)的相关要求,严禁采用淘汰类工艺与设备
(装置)。
2 根据项目工艺流程,以及国家规定(或相关标准规定)
的设备(装置)控制参数,对所采用的设备(装置)控制运行参
数选择的合理性做出判断。
5.3 施工期用水量分析与核定
5.3.1 钢铁项目施工期用水主要包括混凝土用水、抑尘洒水、
生活用水等。
5.3.2 根据设计施工方案计算混凝土用量,依据建筑施工用水
定额,分析设计方案混凝土用水的合理性。
5.3.3 根据施工方案施工面积,依据建筑施工用水定额,分析
施工方案中抑尘洒水量的合理性。
5.3.4 根据施工方案建设期人员数,依据项目所在地生活用水
定额,分析施工方案中生活用水量的合理性。
5.3.5 根据混凝土用水、抑尘洒水、生活用水等合理性分析,
核定施工期用水量。
5.3.6 明确施工期高峰取水量、施工期历年取水量。
5.4 运行期用水量分析和要求
5.4.1 普钢生产(长流程)工艺流程包括原料场、烧结和球
团、焦化、炼铁、炼钢、轧钢系统(见附录C),以及辅助生
产等系统。应按照原料场、烧结和球团、焦化、炼铁、炼钢连
铸、轧钢、辅助生产等系统用水,生活用水以及消防用水和事
故备用水,分析钢铁企业的主要用水情况。应对每个系统分别
11
论证,说明用水方式、用水量、水质要求、新水量、循环水
量、串联水量、冷凝水回用量、污水处理回用量和排出水量及
其去向。
5.4.2 原料场系统用水的水源应优先采用回用水,原料场给水
管网和喷头应合理布置,喷洒范围应能覆盖全部料堆并减少水的
飘洒损失。
5.4.3 烧结和球团系统用水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混合机、造球机物料加湿搅拌用水、干式除尘器灰尘转
运加湿、皮带输送机转运点水力除尘喷嘴等除尘用水,应优先采
用回用水。
2 抽风机、环冷机、热筛等设备冷却用水应循环使用。
5.4.4 焦化系统用水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熄焦工艺应优先采用干熄焦技术。
2 焦台补充熄焦水、贮煤场及其他装置的抑尘设施用水,
应使用串联用水或回用水。
3 采用湿法熄焦的,熄焦水应循环使用,其补充水应使用
串联用水或回用水。
4 焦化酚氰废水应全部处理回收利用。
5.4.5 炼铁系统用水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高炉炉渣粒化应采用节水型工艺。冲渣和铸铁机冷却用
水,优先采用串联用水作为补充水。
2 高炉煤气净化应采用干法除尘工艺。
3 高炉炉体、热风炉阀门优先采用闭式循环冷却水系统。
4 净环水系统的排污水应串级使用,供给其他净环水系
统补充水、冲渣用水或送污水处理厂处理回用,冲渣系统不
外排。
5.4.6 炼钢连铸系统用水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转炉、电炉的烟罩、烟道应优先采用汽化冷却,蒸汽应
回收利用;转炉一次烟气应优先采用干法除尘技术。
2 转炉氧枪、连铸机结晶器应优先采用闭式循环冷却水
12
系统。
5.4.7 轧钢系统用水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加热炉炉底水梁和立柱应优先采用汽化冷却,蒸汽应回
收利用。
2 热轧层流冷却应优先采用高效节水工艺。
3 冷轧系统应采用节水型生产工艺,废水应处理回收利用。
5.4.8 辅助生产用水应分析项目氧气站、空压站、余热余能发
电站、锅炉房和其他辅助用水的合理性。
5.4.9 生活用水应按照职工人数和当地用水定额分析计算生活
用水量,并分析项目初步设计提出的生活用水量的合理性。应分
析各场所和环节的节水设施情况,并分析生活污水处理后回用于
厂区绿化等环境用水、生活杂用水以及循环冷却水系统补充水的
水量。
5.4.10 钢铁项目消防用水应按照相关消防用水设计规范计
算,事故备用水及其备用水池等设施应符合项目安全用水
要求。
5.5 水平衡计算和用水指标分析
5.5.1 水平衡计算应包括下列过程:
1 根据项目设计,分析项目取水、用水、耗水、退水等
过程。
2 根据项目设计的企业水平衡图,按照GB/T12452的要
求绘制项目主要用水系统和钢铁项目总水平衡图。
3 编制钢铁项目主要用水系统水平衡表和项目总水平衡表,
进行水平衡计算。水平衡表格式见附录D。
5.5.2 用水指标计算。应根据用水过程与水平衡图计算全厂及
工序的下列用水指标:
1 取水总量、用水总量、耗水总量、退水总量、重复利用
水总量和排水量。
2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间接冷却水循环率、直接冷却水
13
循环率、冷凝水回用率、污水处理回用率等。
3 吨钢取水量、各工序的单位产品取水量。
5.5.3 用水指标分析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分别与国家、水利部及地方用水定额的先进值,清洁生
产标准和同类产品节水先进企业用水指标进行比较。
2 用水指标应符合清洁生产标准中Ⅰ、Ⅱ类基准值要求,
水资源紧缺地区必须符合Ⅰ类标准。
3 与同类企业相比,应处于先进水平。其中单位产品取水
量应达到或优于当地同类产品先进用水定额和GB/T18916.2中
相关产品的新建企业用水定额标准。
4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间接冷却水循环率、冷凝水回用
率应达到同类产品先进企业水平。
5 用水指标达不到上述要求时,应针对主要用水系统节水
技术与措施存在的问题,改进用水技术设备。
5.6 污水处理回用评价
5.6.1 定量分析钢铁项目的原料场用水系统、烧结和球团用水
系统、焦化用水系统、炼铁用水系统、炼钢连铸用水系统、轧钢
用水系统和辅助生产用水系统等各类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产生的
污水量及主要污染物含量。
5.6.2 应参照GB/T32327、YB/T4257.1、YB/T4599、YB/
T4661、YB/T4884等的要求,结合生产用水工艺,分析污水
分级处理和回用方案的合理性:
1 分析评价回用水是否满足冷却水、工业杂用水、环境用
水等的水质要求。
2 分析污水产生量、处理量及回用于冷却水、工业杂用水、
环境用水等回用量。
3 计算生产生活污水总量、污水处理量、处理回用量,计
算污水处理回用率。
14
5.7 节水评价
5.7.1 依据5.2节生产工艺选择和设备选型的分析,评估用水
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
5.7.2 分别以国家和水利部及当地同类产品先进用水定额标准、
同行业先进用水水平、清洁生产用水标准评估用水指标的先
进性。
5.7.3 分析5.2节中主要节水技术与措施采用情况,作为节水
潜力分析的重点。
5.7.4 以钢铁行业节水先进企业污水处理回用率为标准,依据
5.6节分析污水处理回用节水潜力。
5.7.5 分别计算项目用水指标与国家和水利部及当地同类产品
用水定额、同行业先进用水水平、清洁生产用水标准相比较的节
水潜力。
5.7.6 分析5.4.9条生活用水量是否符合节约用水要求。
5.8 运行期用水量核定
5.8.1 根据业主提出的用水方案及计算出的节水潜力,核定钢
铁项目的取水量。
5.8.2 改建、扩建或分期建设钢铁项目,应结合已建工程与本
项目取水情况,提出整个项目的取水量和用水量。用水量核定应
按下列要求进行:
1 依据已建钢铁项目取水、用水和退水的实际资料,分别
计算项目改建、扩建前后取水、用水、耗水、排水量,依据有关
用水指标提出整个项目的取水量。
2 分析项目改建、扩建前的节水潜力,评价改建、扩建前
后的用水水平,核减可节约的水量,核定项目的取水量。
5.8.3 结合项目生产能力、运行期生产安排及用水需求,提出
取水月分配方案,并确定最高日取水量。
5.8.4 应在明确钢铁项目节水量及用水过程或环节后,重新绘
15
制水平衡图和水平衡表,对比说明论证前后的水量变化情况,确
定主要用水环节的用水量。
5.8.5 在充分节水的基础上,按用水流程综合分析取水、用水、
耗水、回用水和退水。根据确定后的用水方案,结合输水过程损
失,核定本项目取水量。
16
6 取水水源论证
6.1 一般规定
6.1.1 钢铁项目取水应符合所在流域或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
符合水量分配方案(或协议),满足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
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总量控制、地下水管理等要求。
6.1.2 钢铁项目取水应符合水功能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地
下水保护、生态保护等有关要求,满足河道生态流量或水量管理
以及湖(库)最小水深的要求,通航河道应满足最小通航水深
要求。
6.1.3 应利用已有成果和收集的资料,分析取水水源论证范围
内现状与规划水平年的来水量、可供水量和现状取水水源的水
质,分析评价取水水源的水量保证程度、水质的适用性,论证取
水口设置合理性、水源安全性等。
6.1.4 水源论证应结合实际,在满足钢铁项目供水保证率条件
下,对各类水源进行比选,重点分析水源的稳定性与取水的可
靠性。
6.1.5 取水水源有其他供水用户时,应根据供水顺序,充分考
虑取水水源是否可在规划水平年满足钢铁项目及其他用户的
需求。
6.1.6 通过水权转让方式获得取水指标的钢铁项目,应附批准
的水权转让协议等支持性文件。
6.1.7 地表水、地下水和公共供水取水水源论证应按GB/T
35580的规定执行。
6.2 水源方案比选
6.2.1 水源选择应依据国家和地方政府水资源配置管理相关政
策要求,合理选择取水水源,严格控制使用地下水,合理开发利
17
用地表水,加大再生水、海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靠近产业聚集
区、城市以及沿海地区等具备再生水、海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条
件的钢铁项目,应优先使用再生水、海水等非常规水源。除生活
用水外,钢铁项目不宜取用地下水。
6.2.2 应根据分析范围内的再生水、矿井水、海水等非常规水
源,分析其相应的可供水水量、供水水质、输配水方式等,分析
钢铁项目生产用水利用非常规水源的可行性。环境用水宜采用非
常规水源。分析确定钢铁项目利用非常规水源的规模、用水途径
及布局。
6.2.3 开展多水源方案比选,综合分析从地表水、地下水和非
常规水源取水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生产取水水源应综合考虑水量
可靠性和水质稳定性,提出合理可行的取水水源方案;生活取水
水源宜用公共供水、地表水或地下水。
6.2.4 采用多水源取水的,应在分别论证的基础上,进行多方
案比较,提出合理的取水组合方案,确保相应水源取水的可
靠性。
6.3 再生水水源论证
6.3.1 分析现状供用水条件下钢铁项目周边区域再生水厂污水
收集量、处理量和再生水产生量、利用量及剩余可利用量。
6.3.2 再生水水源论证的深度应按照水源分级论证的分类等
级确定,再生水水源分级论证的深度要求应满足表6.3.2的
规定。
6.3.3 收集已投入运行的再生水厂的出水水质资料,明确出水
水质类别,评价主要污染物浓度的全年变化范围,在出水水质不
达标或水质变化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应制定应急预案,并建设备
用水源供水工程。
6.3.4 依据GB50335、GB/T19923、SL368的相关规定,分
析再生水厂出水的水量可靠性和水质稳定性,并按下列要求分析
再生水可供水量及供水保证率:
18
表6.3.2 再生水水源分级论证的深度要求
类别
分 类 等 级
一 级二 级
现场查勘
及资料收集
对再生水厂进行现场查勘,收
集再生水厂出水水质、年出水量
和日变化系数,再生水用水户及
供水量等资料。长期运行的再生
水厂,收集近3年以上资料;运
行不足3年的还应收集再生水厂
相关设计资料;在建的再生水厂
收集相关设计资料;规划的再生
水厂,收集可研报告中相关资料
和规划批复文件和承诺函
对再生水厂进行现场查勘,收
集再生水厂出水水质、年出水量
和日变化系数,再生水用水户及
供水量等资料。长期运行的再生
水厂,收集近1 年以上资料;运
行不足1年的还应收集再生水厂
相关设计资料;在建的再生水厂
收集相关设计资料;规划的再生
水厂,收集可研报告中相关资料
和规划批复文件和承诺函
可供水量
计算
根据再生水厂近3年的实际资
料计算年可供水总量和日变化系
数,以及其他用水户的再生水供
水量,并分析供水过程,计算可
供钢铁项目利用的再生水量。在
建和规划的再生水厂,以设计和
规划确定的数为依据
根据再生水厂近1年的实际资
料计算年可供水量和日变化系数,
以及其他用水户的再生水供水量,
计算可供钢铁项目利用的再生水
量。在建和规划的再生水厂,以
设计和规划确定的数为依据
供水可靠性
分析
进行供水可靠性分析,对各种
影响可供水量的因素进行全面评
估,并进行风险分析,定量给出
钢铁项目运行期满足供水保证率
的可靠性程度
进行供水可靠性分析,对各种
影响可供水量的因素进行评估,
定性给出满足供水保证率的可靠
性程度
1 对运行3年以上的再生水厂,应收集近3年再生水厂的
年出水总量和日变化系数,以及再生水用水户年再生水用水总量
和日变化系数,分析再生水厂供水的稳定性,计算可供钢铁项目
的再生水量。
2 对运行不足3年的再生水厂,除收集运行以来的年出水
总量、日变化系数,以及再生水用水户年再生水用水总量和日变
化系数外,还应收集再生水厂的设计年出水总量和日变化系数,
与设计不一致的应分析其原因,估算未来年出水总量和日变化系
19
数,以及可供钢铁项目的再生水量。
3 对在建和规划建设的再生水厂,应分析再生水厂建设时
期与钢铁项目运行的匹配性,依据其规划设计的年出水总量、日
变化系数和其他再生水用户的供水量,计算可供钢铁项目的再生
水量。
4 以再生水为主要水源的钢铁项目,可根据再生水厂稳定
的供水量和钢铁项目用水保证率要求选择备用水源。
6.4 矿井水水源论证
6.4.1 矿井水水源论证的基本内容应包括:矿区基本概况、矿
区基础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矿坑涌水排水量预测及其稳定
性评价和可利用量评价等。
6.4.2 矿区基本概况应包括矿床类型与赋存条件、矿床开发利
用历史与本次论证的开发利用方案。
6.4.3 矿区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应分析矿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地
层、构造,矿区及其周边地区的主要含、隔水岩(组)分布特征
和矿坑充水条件等。
6.4.4 矿坑涌水排水量预测及其稳定性评价,其工作精度与深
度应根据矿床(田)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和矿坑涌水量大小
确定。
1 对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且矿坑正常涌水量为三级的已建矿
床(田),矿坑涌水量预测按下列3种情况进行:
1)有监测资料的矿区:分析矿坑涌水量资料的合理性和
可靠性;通过分析矿坑涌水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选
择涌水量变化稳定,且能够代表未来矿山开采水平相
应时段的稳定涌水量,作为矿坑涌水资源量。
2)无监测资料的矿区:选择矿坑涌水量变化相对稳定的
时段,补充监测矿坑涌水量,计算相应的富水系数;
或利用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充水条件类似的矿床的富
水系数,推算矿坑涌水资源量。
20
3)仅有矿坑(井)排水量资料的矿区:矿坑(井)排水
量,一般是矿坑涌水在供采矿用水后抽排出的水量;
可利用矿坑(井)排水量资料,考虑不同阶段采矿用
水量,推算矿坑涌水资源量。
2 对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且矿坑正常涌水量为三级的规划矿
床(田),矿坑涌水量预测可分别采取下列方法:
1)解析法:主要有大井法、廊道法,适用于含、隔水岩
(组)分布较稳定的矿区。
2)比拟法:利用水文地质条件与充水条件相似的、具有
多年矿坑涌水量资料的矿区,分析确定比拟参数,如
富水系数,并结合矿产产量推算矿坑涌水量。
3)其他方法:根据资料条件,还可选用均衡法、数理统
计法等。
3 对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或矿坑正常涌水量为一级和二
级的矿床(田),应根据符合GB12719要求的矿区水文地质勘
探或详查阶段成果,采用数值法、均衡法、比拟法(或解析法)
等多方法进行矿坑涌水量预测与评价。
6.4.5 矿坑涌水可利用量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根据6.4.4条分析确定不同水平年矿坑涌水量。
2 分析矿床(田)自身矿坑涌水量利用量。
3 调查分析矿坑涌水排水第三方用水户的用水需求。
4 分析可供本项目利用的水量。
5 距离矿坑涌水排水口较远的,应考虑输水损失。
6.4.6 以矿坑涌水排水为主要水源的钢铁项目,应根据矿坑涌
水可利用量的稳定性和钢铁项目用水保证率要求选择备用水源。
6.5 海水水源论证
6.5.1 以海水作为水源的,应制定海水综合利用方案。海水综
合利用包括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海水综合利用方案应符合
国家海水利用规划要求。
21
6.5.2 利用海水淡化水,应分析确定海水淡化可供水量及淡化
水质的连续性、合理性、可靠性,分析其供水稳定性;海水淡化
后其排出的浓盐水应符合相关排放标准。
6.5.3 以海水直接用于直流冷却水的,应明确海水直接取水量。
22
7 取水影响论证
7.1 一般规定
7.1.1 应论证钢铁项目取水对水资源与水文情势、水生态、水
功能区和其他用水户的影响。涉及地下水敏感区域的,应分析取
水对地下水的影响,分析对其他用水户的影响。涉及多水源取水
的钢铁项目,应分别论证项目不同水源的取水影响。
7.1.2 应分别论证年取水总量、最大取水流量或最大日取水量
的取水影响。
7.1.3 应分析钢铁项目取水与区域已建、在建和已批准拟建项
目取水的叠加与累积影响。
7.1.4 应针对钢铁项目取水影响,提出消除或减缓取水不利影
响的措施及补偿方案建议。
7.1.5 通过水权转让取得水源的,应分析取水用途改变后对地
表水和生态以及出让水权方利益的影响。
7.1.6 取水对水资源和水文情势、对水功能区和水生态的影响
论证应按GB/T35580的规定执行。
7.1.7 取水对其他用水户的影响除按GB/T35580的规定执行
外,还应根据用水户的性质确定用水优先顺序,分析取水对不同
用水户及其用水的影响。
7.2 取水影响消减措施
7.2.1 应定量估算钢铁项目取水对相关利益方合法权益和公共
利益造成的损失,并按相关政策提出消减措施及补救或补偿方案
建议。
7.2.2 钢铁项目取水影响相关利益方合理用水权益,且需提出
替代水源措施的,应落实替代水源方案,替代水源应在主体工程
前或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
23
7.2.3 提出的减缓措施应有可行性与有效性评价,工程措施或
方案应进行投资估算,并提出工程措施相关资金的落实要求。
7.2.4 已建(在建)取(供)水工程改变供水用途给钢铁项目
供水的,应开展取水任务调整的影响论证,提出针对原用水户补
偿方案的建议,并附调整影响论证报告和补偿意向书。
24
8 退水影响论证
8.1 一般规定
8.1.1 钢铁项目退水影响分析应绘制退水影响范围内水功能区
划和退水影响范围图,注明退水位置;退水影响分级论证深度应
按GB/T35580的规定执行;分析应采用钢铁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成果。
8.1.2 在钢铁项目退水量以及退水主要污染物核定的基础上,
论证钢铁项目退水对水资源、水功能区和水生态的影响,论证对
其他用水户用水权益的影响,提出消除或减缓钢铁项目退水不利
影响的措施及补救或补偿方案建议。
8.1.3 分析钢铁项目退水受纳水域内已建、在建和已批准拟建
项目退水的叠加与累积影响。
8.1.4 钢铁项目应分析发生事故时退水风险与影响,提出风险
防范措施。
8.2 污水量和水质分析
8.2.1 应分析钢铁项目的原料场、烧结和球团、焦化、炼铁、
炼钢连铸、轧钢和辅助生产等用水系统,以及生活用水等各环节
污水产生情况,逐一明确污染物的来源,确定重点污水产生环节
(部位)及其污水产生量,并分析污水中主要污染物种类、浓度
和总量。
8.2.2 排放的污水必须符合相关钢铁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根据钢铁项目污水产生量、污染物种类,分析污水处理能力能否
满足处理要求。详细说明各类污水处理方案。
8.2.3 有污水需要外协处理的,应提供外协单位出具的证明。
8.2.4 应计算污水回用量、回用率和达标排放量。
25
8.3 退水影响分析
8.3.1 按照退水排入污水处理厂、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排入河
道、入海等退水方式,分析钢铁项目退水对水功能区、水生态以
及其他用水户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消减措施。
8.3.2 退水排入河流入海口附近水域或者直接入海的,应分析
退水对周边海域的影响。附相关主管部门同意钢铁项目退水的相
关文件。
8.3.3 其他退水方式的影响分析应按GB/T35580的规定执行。
8.3.4 退水对其他用水户的影响除应按GB/T35580的规定执
行外,还应说明各用水户的水质要求,分析退水对其他用水户的
影响。
8.3.5 分析发生突发事故风险情况下的退水量、退水水质、主
要污染物和退水影响,并提出事故防范措施,制定事故发生时退
水处理预案,制定消减措施。
26
9 水资源节约、保护及管理措施
9.1 一般规定
9.1.1 针对钢铁项目用水工艺过程,从取水、用水、耗水、退
水等环节,提出水资源节约措施。
9.1.2 根据取水和退水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减缓和控制钢铁
项目取水和退水对水功能区(水域)影响的水资源保护措施。
9.1.3 提出钢铁项目加强内部用水管理的具体措施。
9.2 节约措施
9.2.1 应制定项目节水措施方案,配套建设节水设施。改建、
扩建钢铁项目,应明确原有用水节水设施的挖潜改造措施,并提
出整个项目的节水措施方案和配套节水设施。
9.2.2 应按GB/T26924的相关要求,结合钢铁项目的用水特
点与要求,制定企业的节水措施方案。项目应依据不同工序用水
的水质要求和取水水源及水处理情况,制定分质供水方案。
9.2.3 应对原料场、烧结和球团、焦化、炼铁、炼钢连铸、轧
钢和辅助生产等用水系统,以及生活用水提出相应的节水措施。
9.2.4 钢铁项目应按照高标准节水减排要求建设,落实建设项
目节水“三同时”制度(节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
时施工、同时投产),按照项目节水工艺、技术和设备节水评价
要求,提出三同时检查方案和项目实施节水减排的具体措施。
9.2.5 根据钢铁项目用水特点,按照GB/T12452,提出定期
开展水平衡测试的具体要求,每次水平衡测试时间间隔不宜超过
3年。
9.2.6 建立节约用水管理制度。明确节水管理机构和人员,明
确企业、车间、班组各级节水管理组织及其人员的职责,建立考
核指标和奖惩制度。
27
9.3 保护措施
9.3.1 钢铁项目应符合清洁生产要求。企业必须建设污水处理
厂(站),实施污水处理回用;改建、扩建项目,原企业没有污
水处理厂(站)的应在改建、扩建时建设污水处理厂(站),实
施污水处理回用;企业产生污水排放的,排放污水必须符合GB
13456的规定。
9.3.2 根据退水影响论证结果和水功能区(水域)管理与保护
要求,提出钢铁项目进一步采取的节水减排、污染控制工程与非
工程措施,包括加大污水处理力度、改进污水处理工艺、提高污
水处理回用量,降低入河污染物浓度,完善水资源保护制度。
9.3.3 钢铁项目取水、退水对区域水资源产生不利影响的,应
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9.3.4 从有最小下泄流量和生态流量要求的湖(库)、河段中取
水或退水的钢铁项目,应提出保障湖(库)或河段下泄最小流量
和生态流量的具体措施。
9.3.5 根据不同钢铁项目退水特点,编制污水排放水量、水质
监测方案。监测方案应按下列规定执行:
1 在钢铁项目厂区内,针对原料场、烧结和球团、焦化、
炼铁、炼钢连铸、轧钢、辅助生产等系统用水,生活用水及其他
污水,设定监测点位,明确监测项目、监测频次,并提出相应的
监测制度和监管措施。
2 外排污水至入河排污口的,在入河排污口设置计量装置
和水质采样点,制定监测项目、监测频次,监测污水排放量及主
要污染物浓度。
9.3.6 存在固体废弃物堆放的钢铁项目,应针对其对地表水和
地下水的影响,提出水资源保护措施。
9.3.7 针对钢铁项目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污染事故,制定
事故发生时产生污水的存储、排放方案和相应的水资源保护应急
预案。
28
9.3.8 根据水功能区水质管理目标和水域生态保护要求,提出
钢铁项目入河排污口设置应采取的水资源保护措施。
9.4 管理措施
9.4.1 应建立企业内部用水管理制度,按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制度的要求,提出取水、用水、退水管理的具体措施。
9.4.2 制定以月为单位的取水、用水、退水计划,明确加强取
水、用水、退水量统计等相应的水务管理措施。
9.4.3 应分别计量和统计各类水源取水量,包括地表水、地下
水、公共供水及非常规水源。
9.4.4 应建立用水管理体系和用水统计上报制度。根据GB/T
26719的相关规定和相关行业标准进行用水统计,并按规定提供
用水统计报表。设定专业的用水统计人员,明确提出企业取水、
用水和退水水量与水质监测数据的存档和内部管理要求,并提出
主要用水工艺或设备等日常管理的具体措施。
9.4.5 应建立监控平台。根据GB/T24789和GB/T28714的
要求,提出取水、用水、退水计量器具配备方案,配备符合要求
的取水、用水、排水计量器具,建立完善的三级计量体系,并附
计量器具配备图。其中企业自备水源取水口应按照水利部加强取
水口取水监测计量的有关要求,精确计量并配备智能化、具有远
程传输、在线监测和校准功能的计量系统。各级用水计量体系的
计量器具配备率必须满足GB/T24789的要求。
9.4.6 结合项目取水、退水特点,对钢铁项目的取水工程、退
水工程和计量系统提出具体管理要求。计量系统应在竣工时同时
完成,并有水行政主管部门参加验收,运行时接受水管理部门监
控。验收时企业应提供内部用水管理制度,在线监测计量系统,
取水、用水、退水计量器具配备表和计量器具配备图。
9.4.7 取水、退水对河道影响较大的钢铁项目,应编制水资源
监测方案。方案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依据流量监测规范,在取水口下游布设水位流量监测断
29
面和监测设施,提出具体的流量监测方案,监测取水对地表水资
源的影响,并提出管理建议。
2 依据水质监测规范,在入河排污口下游断面设置水质采
样点,提出具体的水质监测方案,监测退水对水域水质的影响,
并提出管理建议。
30
10 综合评价
10.1 结 论
10.1.1 在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分析基础上,根据钢铁项目
节水评价及用水量核定、取水水源、取水和退水影响以及相应的
补救措施及补偿方案等方面的论证,综合评价钢铁项目取水的可
行性和必须满足的前提条件,提出水资源论证结论。
10.1.2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提出钢铁项目取水不可行的
结论:
1 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和项目所在地以水
定产分析以及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的。
2 在水资源超载区的。
3 不符合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水量分配方案(协议)
或者用水总量控制要求的。
4 取水或者退水可能引发重大水事纠纷的。
5 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或者水生态系统可能造成不可逆影
响的。
6 对饮水安全造成重大影响或者潜在威胁的。
10.2 建 议
10.2.1 钢铁项目取水或者退水对水资源和水生态造成重大影响
的,应提出调整取水或退水方案的建议。
10.2.2 结合钢铁项目用水工艺、用水过程及取水、用水、退水
情况,依据节水评估对钢铁项目节水先进性的评价和水资源节
约、保护与管理要求,针对性地在节水技术改造、污水处理回
用、减缓取水、退水影响和完善用水计量等方面,提出建议。
31
附录A 《钢铁行业建设项目水资源
论证报告书》编写提纲
钢铁行业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基本情况表
一、项目
概况
建设项目名称
项目位置
项目单位机构代码
项目审批机关取水许可审批机关
所属行业建设规模
业主的用水需求取水量: 万m3/年,取水水源和取水地点
二、等级、
水平年和
论证范围
论证工作等级水平年
分析范围取水论证范围
取水影响范围退水影响范围
三、分析
范围内
控制指标
情况
指 标阶段控制数实际数
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亿m3
万元GDP用水量/m3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m3
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
水功能区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
四、取水
方案
年用水量(不含
输水损失): 万m3
生产用水用水保证率
生活用水主要生产用水指标及用水量
年取水量: 万m3
地表水
公共供水
再生水
产品1 万t
取水 万m3
产品2 万t
取水 万m3
定额 m3/t
总取水 万m3
定额 m3/t
总取水 万m3
最大取水流量
/(m3/s)
日最大取水量
/m3
取水口位置东经 、北纬
32
(续)
五、退水
方案
年退水量/万m3 退水主要污染物
排放方式主要污染物总量
退水口位置退水去向
六、水资
源节约、
保护及
管理措施
节约措施:
1工程措施:
2非工程措施:
保护措施:
管理措施:
33
1 总论
1.1 项目来源
1.2 水资源论证目的和任务
1.3 编制依据
1.4 工作等级与水平
1.5 水资源论证范围
附分析范围图、取水水源论证范围图、取水影响范围图、退水
影响范围图。
2 建设项目概况
2.1 建设项目概况
包括地点、规模、原料、产品方案、投资等。
2.2 项目与产业政策、有关规划的相符性
2.3 生产工艺技术
2.4 建设项目取水方案
2.5 建设项目退水方案
附建设项目位置图、总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图。
3 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承载状况现状分析
3.1 基本情况
3.2 水资源状况
3.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3.4 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3.5 开发利用潜力分析
3.6 水资源承载状况分析
附分析范围内供水工程图、主要取水户分布图、水功能区示意
图(标注入河排污口点位和监测断面位置)。
4 节水评价及用水量核定
4.1 钢铁行业节水现状分析
4.2 生产工艺选择和设备选型分析
4.3 施工期用水量分析与核定
4.4 运行期用水量分析和要求
34
4.4.1 重点用水工序分析
4.4.2 辅助生产用水
4.4.3 生活用水
4.4.4 消防用水和事故备用水
4.5 运行期水平衡分析和用水量评估
4.5.1 水平衡分析
4.5.2 用水指标计算
4.5.3 用水考核指标及评价
4.6 污水处理回用评价
4.7 节水评价和节水潜力分析
4.8 运行期取水量核定
附金属平衡图、工艺流程图、用水流程图、水平衡图。
5 取水水源论证
5.1 水源方案比选
5.2 地表水水源论证
5.3 再生水水源论证
5.4 矿井水水源论证
5.5 海水水源论证
备注:取水水源论证应根据实际水源情况进行增减。
6 取水影响论证
6.1 对水资源的影响
6.2 对水功能区的影响
6.3 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6.4 对其他用水户的影响
6.5 取水影响消减措施
7 退水影响论证
7.1 退水方案
7.1.1 退水系统及组成
7.1.2 退水总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规律
7.1.3 退水处理方案和达标情况
35
7.2 退水对水功能区的影响
7.3 退水对水生态的影响
7.4 退水对其他用水户的影响
7.5 退水影响消减措施
附钢铁项目退水系统组成和退水口位置图。
8 水资源节约、保护及管理措施
8.1 节约措施
8.2 保护措施
8.3 管理措施
附计量器具配备图。
9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36
附录B 目前钢铁行业主要节水技术
B.1 原料场用水节水技术
B.1.1 原料场用水节水技术有凝固剂覆盖技术,干雾抑尘技
术,原料场洒水、加湿用水控制技术,新型节水喷头技术,原料
场集水回收利用技术,料场料堆替代用水抑尘技术等。
B.1.2 凝固剂覆盖技术采用将凝固剂兑入水中进行表面喷洒,
可实现对料堆表层覆盖保护作用,以膜隔尘。
B.1.3 干雾抑尘技术由雾抑尘机、干雾控制器、空压机、储气
罐、喷雾装置、水气连接管线、自动反清洗过滤器、电伴热系统
和自动控制系统等组成。干雾抑尘装置能够产生10μm 以下的微
细水雾颗粒,使悬浮在空气中的粉尘,特别是5μm 以下的粉尘
颗粒随气流运动时与微细水雾颗粒发生碰撞、吸附、凝结,形成
粉尘团,在重力作用下降落,从而达到抑尘效果。
B.2 烧结和球团用水节水技术
B.2.1 烧结和球团用水节水技术有烧结系统联合用水节水技
术、球团竖炉软水闭路循环技术、加湿搅拌回用水技术等。
B.2.2 烧结系统联合用水节水技术。该技术指在本系统内循环
用水、串联用水等。
B.2.3 球团竖炉软水闭路循环技术。该技术指冷却水采用板式
换热器或蒸发冷却器等换热设备冷却,大量节约新水耗量,延长
工艺设备及管道使用寿命;并充分利用回水系统余压、供水泵组
背压运行,降低供水泵组扬程,节省电能。
B.3 焦化用水节水技术
B.3.1 焦化用水节水技术有干熄焦技术,低水熄焦技术,设备
冷却循环用水技术,酚氰废水处理回用技术,焦化区域雨水利用
37
技术等。
B.3.2 干熄焦技术是将焦炉烧制的950℃~1050℃的红焦炭装
入干熄炉内,吹入冷的阻燃气体与红焦炭进行换热来熄灭焦炭。
取代传统的用水喷淋熄灭焦炭。干熄焦是焦化行业节水量最大的
节水技术,并有利于改善环境(防止大量大气污染物排放),有
利于回收利用余热资源,有利于提高焦炭质量。
B.3.3 酚氰废水处理回用技术。酚氰废水深度处理后可用于焦
化、炼铁、炼钢循环水补充水,酚氰废水大部分都被回收利用。
B.4 炼铁用水节水技术
B.4.1 炼铁用水节水技术有高炉煤气干法除尘技术,高炉煤气
清洗循环用水技术,高炉煤气湿法除尘串接用水技术,高炉、热
风炉间冷闭式循环用水技术,高炉炉体串联用水技术,炉渣粒化
循环用水技术,汽动鼓风设备冷却循环水技术,循环水水质稳定
技术等。
B.4.2 高炉煤气干法除尘技术。高炉荒煤气经旋流除尘器旋转
分离,分离的气体带着少量的灰,由导出管进入布袋除尘器进一
步净化处理。干式除尘充分利用余热,使净化后的废气可以再利
用,具有节水、节电等优点。
B.4.3 闭式循环用水技术一般采用软水或除盐水等高品质水,
水系统所配套的水处理设备包括空冷器、板式换热器、机械密封
水泵、氮封自动补水装置、自动加药装置、旁流处理设备和自清
洗过滤器等。系统补充水量远低于开式冷却水系统的补水量。
B.4.4 高炉炉渣粒化循环用水技术。高炉炼铁过程中产生大量
废渣,应冷却处理后综合利用,包括沉淀过滤法、底滤法
(OCP)法、INBA 法、图拉法、环保INBA 法等冲渣工艺,其
中冲渣系统水循环使用,没有外排污水。
B.5 炼钢用水节水技术
B.5.1 转炉用水节水技术有转炉氧枪间冷闭式循环用水技术、
38
转炉设备冷却循环水技术、转炉煤气干法除尘(LF)技术、转
炉烟气湿法除尘(OG)循环用水技术、转炉烟气湿法除尘串接
用水技术、转炉烟道汽化冷却技术、热闷法钢渣预处理技术、循
环水水质稳定技术等。
1 热闷法钢渣预处理技术是将热熔钢渣从渣罐直接倾翻入
热闷装置内,喷淋冷却后加盖热闷,产生的饱和蒸汽使钢渣中的
游离态氧化钙和游离态氧化镁充分消解,使钢渣自解粉化,渣铁
分离。采用热渣喷水自动控制,生产水循环回收利用,比传统热
泼工艺节水,且无废水产生。
2 转炉煤气干法除尘技术。转炉含尘煤气进入蒸发冷却器
进行二次降温和一次除尘,烟气在冷却器内冷却和调质处理,经
管道进入干式电除尘器进行二次除尘,再经煤气冷却器喷淋冷
却。转炉采用干法除尘技术水耗远比OG 湿法小,电耗也远比
OG湿法小。
B.5.2 电炉用水节水技术有电炉电极间冷闭式循环用水技术、
电磁搅拌间冷闭式循环用水技术、电炉设备冷却循环水技术、电
炉烟道汽化冷却技术、热闷法钢渣预处理技术、循环水水质稳定
技术等。
B.5.3 精炼炉用水节水技术有干式机械真空技术、电磁搅拌间
冷闭式循环用水技术、精炼炉设备冷却循环水技术、蒸汽喷射泵
冷凝器直冷循环水技术、循环水水质稳定技术等。其中,VD、
RH 精炼炉采用干式机械真空泵技术,通过干式真空泵抽真空可
满足真空精炼工艺对真空度的需要。该技术不消耗蒸汽,循环冷
却水量小,无污水处理,运行费用低。
B.5.4 连铸用水节水技术有连铸结晶器间冷闭式循环用水技
术、连铸机设备冷却循环水技术、连铸机二冷水直冷循环用水技
术、连铸二冷气雾冷却技术、循环水水质稳定技术等。
1 连铸二冷气雾冷却技术是在喷嘴内部同时供给压缩空气
和水,压缩空气与水经过若干次的撞击雾化,高速喷射到高温铸
坯表面,在短时间内迅速蒸发,带走热量。该法相对于压力水喷
39
嘴,气雾喷嘴具有调节范围宽、用水量小(耗水量节省一半左
右),冷却强度大、均匀,很少堵塞等优点。
2 连铸机二冷水直冷循环用水技术是连铸铸坯二次喷淋冷
却、切割机、火焰清理设备和直接冷却设备直接喷水冷却用水受
到氧化铁皮、少量油脂和杂物污染,经过处理后循环使用。
B.6 轧钢用水节水技术
B.6.1 棒线材生产用水节水技术有轧机、加热炉设备间冷闭式
循环用水技术,加热炉炉底水梁和立柱汽化冷却技术,轧机、轧
辊设备直冷循环用水技术,循环水水质稳定技术等。
1 加热炉炉底水梁和立柱汽化冷却技术。水进入汽包,经
下降管进入需冷却设备的水管被加热到沸点,呈汽水混合物,伴
随水的气化吸收大量汽化潜热,汽水混合物经上升管进入汽包后
分离成水和蒸汽,分离出的水又进入设备水管中循环使用,分离
出的蒸汽从汽包上端引出以供使用,整个过程只需要补充转换成
蒸汽的那部分水量。
2 轧机、轧辊设备直冷循环用水技术。轧钢粗精轧机工作
辊、支撑辊、精轧机立辊、辊道、切头剪、卷取机、高压除鳞、
横向侧吹冷却等均需要大量直接冷却水量,冷却回水受到氧化铁
皮、少量润滑油和油脂等污染,经过处理后循环使用。
B.6.2 热轧板带用水节水技术有轧机、加热炉设备间冷闭式循
环用水技术,加热炉炉底水梁和立柱汽化冷却技术,热轧板带层
流冷却循环用水技术,轧机、轧辊设备直冷循环用水技术,循环
水水质稳定技术等。
B.6.3 冷轧用水节水技术有立式退火炉逆式串联水淬冷却技
术、轧机设备间冷闭式循环用水技术、冷轧废水回用技术、循环
水水质稳定技术等。
B.7 辅助生产用水节水技术
B.7.1 辅助生产用水节水技术有氧气站、空压站、热电设备间
40
冷循环用水技术,热电设备空冷技术,综合污水回用技术,雨水
收集利用技术,海水利用技术,高浓高盐废水利用技术,循环水
水质稳定技术等。
B.7.2 氧气站用水节水技术—低温阻垢缓蚀技术。该技术相对
于其他低温水处理方法,处理效果好、简便易行,可在不改变现
有生产工艺的前提下进行在线清洗、预膜、阻垢、缓蚀,保证设
备正常运行,并提高循环水处理系统浓缩倍数,较大幅度减少新
水消耗量和排污量。
B.7.3 空压站用水节水技术—空气压缩机空冷技术。该技术用
空气冷却,节省了冷却用水。
41
附录C 钢铁企业生产工艺流程
C.0.1 普钢生产(长流程)工艺流程见图C.0.1所示。
#2'
. '' 2. J2. '
' '5 *
F' F.
'& '5 K1
E0
K
.'
Q&
E& E&
2& 2&
FK FK
FK
FK
'FE
1+Q J1
J -= -
4 'E
&J
&J &J
Q4 Q4
图C.0.1 普钢生产(长流程)工艺流程图
42
C.0.2 普钢生产(短流程)工艺流程见图C.0.2。
KJ .K (
'FE
1+Q J1
J -= -
4 'E
Q4 Q4
J +J
&J
+&
2&
FK
FK
FK
FK
图C.0.2 普钢生产(短流程)工艺流程图
43
!"!!#$%&'()*+,
!"#"$!!"#$%&'()(!"#"$ $!(!"#"$ %*+!
!"#"%!%&',-,!"#"& $!,!"#"& '!
'
'
5
*
&
J
TRT
+
&
J
'
+
'
"
+
E
J
"
0
1
+
#
"
""
*1
1
"
*!"#"$ $!#$-./&'()*
44
)
""
"" *1
35
35
$''
图D.0.1 2 焦化厂水平衡图
' N
Q&N
Q&&
'N&
# 11
&N
)
""
'1 Q& $
Q&
$"
图D.0.1 3 炼铁厂水平衡图
45
)
""
E&
FKA
RH2&
!L N
!L N
"
#)
""
FK !
FKA -
E"1 "
FK5
E"
)""
L
)""
'FL
图D.0.1 4 炼钢厂水平衡图
46
+
&EF
0"1
EE
O
+
'&
)
""
#)
""
EF
# "
Q "L/
##
)""
#
2EE EE
2EL
2EL
EE
2EL/
E
#
图D.0.1 5 轧钢厂水平衡图
47
!!"#"$ %!"#$%&'()*!
!"#$%&'()
*+#$
, ! " -
. / " -!"!"!## .0"-!"!"!##
1"- 234!"- 234!"-
56"78
9:" 9;" <="
>?"
@A"
$
B56"8
CDE"
F"G!"
HAI"
HAJK"
$
LM
NO!"-
PQ!"NO"-
RSTUNO"-
$STUNO"-
$
V W ! " -
PQWL!"-
VX!"-
G!"-
YZT["G!-
$
LM
N O ! " -
PQ!"NO"-
RSTUNO"-
$STUNO"-
$
"-\M
V W ! " -
PQWL!"-
VX!"-
G!"-
YZT["G!-
$
"-\M
LM
]"-
^_"-
`"-
* a " -
" 2
3 4
! b
!$
c d
* +
# $
e f
* +
# $
g h
* +
& '
, M
48
!!"#"$ $!"#$%&'(!
!"#$ %&'(
!"!"!##
)*'(!"!"!## )+'(!"!"!##
,'( -./&'( -./&'(
01'23
45'
46'
78' 9:'
;<'
$
=01'3
>?@'
A'B&'
C<d'
C<ef'
$
GH
IJ&'(
!K&'IJ'(
LMNOIJ'(
PMNOIJ'(
$
Q R & ' (
!KRG&'</ef'
</d'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