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T 857-2025 道路运输企业节能低碳评价方法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JT/T 857—2025
目 次
前言…………………………………………………………………………………………………………Ⅲ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道路客货运企业节能低碳评价…………………………………………………………………………2
5 汽车客运站运营企业节能低碳评价……………………………………………………………………5
6 汽车货运站(场)运营企业节能低碳评价………………………………………………………………9
附录A(规范性) 道路客货运企业实载率计算方法……………………………………………………15
附录B(规范性) 周转量碳排放强度降低率计算方法…………………………………………………16
Ⅰ
JT/T 857—2025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 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JT/T 856—2013《道路运输行业节能评价方法》、JT/T 857—2013《道路运输企业节能评
价方法》、JT/T 868—2013《汽车客运站节能评价方法》、JT/T 869—2013《汽车货运站(场)节能评价方
法》。本标准以JT/T 857—2013为基础,整合了JT/T 856—2013、JT/T 868—2013和JT/T 869—2013相关
内容。与JT/T 857—2013相比,除结构调整与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工艺流程”“流线”“车辆进出引道”“辅助用房”“临时停车区”“待发区”“停车位”“发车
位”“货运站房”的术语和定义(见3. 1~3. 9);
——删除了“实载率”“工作率”“完好率”的术语和定义(见JT/T 857—2013年版的3. 1~3. 3);
——删除了评价指标(见JT/T 857—2013年版的第4章);
——更改了道路客货运企业节能低碳的评价方法和评价等级要求(见4. 1、4. 4,JT/T 857—2013年
版的第5章);
——更改了道路客货运企业评价指标、评价内容和评分要求(见4. 2、4. 3,JT/T 857—2013年版的
附录A);
——增加了汽车客运站运营企业节能低碳的评价内容及要求和评价方法(见第5章);
——增加了汽车货运站(场)运营企业节能低碳的评价内容及要求和评价方法(见第6章);
——增加了道路客货运企业实载率计算方法(见附录A);
——增加了周转量碳排放强度降低率计算方法(见附录B)。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道路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21)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中汽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
有限公司、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中国节能协会、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枭、余海涛、张会娜、刘宁、肖荣娜、郭杰、赵洪雪、高润泽、宋禹江、唐志昂、
马勇、张捷报、吴光辉。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13年首次发布为JT/T 857—2013;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并入了JT/T 856—2013《道路运输行业节能评价方法》、JT/T 868—2013《汽
车客运站节能评价方法》、JT/T 869—2013《汽车货运站(场)节能评价方法》的内容。
Ⅲ
JT/T 857—2025
道路运输企业节能低碳评价方法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道路客货运企业、汽车客运站运营企业、汽车货运站(场)运营企业的节能低碳评价
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道路客货运企业以及新建、改扩建和在用的汽车客(货)运站(场)运营企业的节能低
碳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 4352 载货汽车运行燃料消耗量
GB/T 4353 载客汽车运行燃料消耗量
GB 5768. 1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1部分:总则
GB 5768. 2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
GB 5768. 3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
GB/T 8226 道路运输术语
GB/T 12419 集装箱公路中转站级别划分、设备配备及建设要求
GB 38900 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
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3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 50067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72 冷库设计规范
GB 50189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 50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T 60 交通客运站建筑设计规范
JGJ 100 车库建筑设计规范
JT/T 200 汽车客运站级别划分和建设要求
JT/T 402 公路货运站站级标准及建设要求
JT/T 711 营运客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及测量方法
JT/T 719 营运货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及测量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GB/T 8226、GB/T 4352、GB/T 4353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1
JT/T 857—2025
3. 1
工艺流程 technological process
在汽车客(货)运站(场)的整个空间内组织的人员、货物、行包、装卸机械和车辆的流动过程。
3. 2
流线 flow line
由汽车客(货)运站(场)内人员、货物、行包和各种车辆集散活动所形成的流动路线。
3. 3
车辆进出引道 cars in channels
汽车进出客(货)运站(场)站口与站外城市干道或公路干线连接的路段。
3. 4
辅助用房 passenger station accessories
车站内车辆安全检测、维修、清洗及配电、锅炉、门卫等生产辅助用房和站内餐厅、商店、公寓等生
活辅助用房的总称。
3. 5
临时停车区 temporary parking
用于自驾车辆、出租车和公交车的临时停车场地。
注:包括出租车停车靠区、自驾车停靠区及公交车停靠区。
3. 6
待发区 coach reclaimed area
停车场内停放待进入发车位客车的区域。
3. 7
停车位 parking space
汽车库中为停放汽车而划分的停车空间或机械停车设备中停放汽车的部位。
注:由车辆本身的尺寸加四周所需的距离组成。
3. 8
发车位 seat of delivery passenger vehicle
符合旅客上车条件的停车位。
3. 9
货运站房 freight terminal
货运站内货物受理、提取、业务和驻站办公等主要建筑用房的总称。
4 道路客货运企业节能低碳评价
4. 1 评价方法
4. 1. 1 道路客货运企业节能低碳评价采用量化评价方法,得分为定性类指标与定量类指标评价得分
之和,满分为100分。
4. 1. 2 定性类指标满分为40分,包括节能低碳管理制度及体系1项评价指标。定量类指标满分为60
分,包括节能低碳运输装备应用及运输组织管理、碳排放强度水平2项评价指标。
4. 2 定性类指标评分
道路客货运企业节能低碳定性类指标节能低碳管理制度及体系的评价内容包括组织领导、节能低
碳宣传、节能低碳管理、机务保障、驾驶技能和其他节能低碳工作,评分应满足表1的要求。
2
JT/T 857—2025
表1 道路客货运企业节能低碳定性类指标评分要求
评价指标
节能低碳
管理制度
及体系
(40分)
序号
1
2
3
4
5
6
评价内容
组织领导
节能低碳
宣传
节能低碳
管理
机务保障
驾驶技能
其他节能
低碳工作
分值
5
6
14
6
2
7
评分要求
建立由企业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节能低碳工作领导小组,职责分工明确,定期
检查企业节能低碳工作,保留领导小组成立文件、会议纪要及相关记录等,2分
企业设有专门的节能低碳管理部门,负责企业节能低碳相关工作,3分
开展企业内部节能低碳宣传活动,有公开可查的宣传报道,1分
积极申报各级节能低碳技术推选等专项行动,1分;申报但未入选省部级,2
分;入选省部级,5分
建立企业能耗统计、监测、考核和奖惩制度,1分
制定年度能耗及碳排放指标并逐级分解,1分
依法依规配备符合要求的能源计量器具,并定期进行检定、校准,1分
建立能源统计台账,包括车用燃料的购入和消耗数量等,1分
建立主要用能设备管理制度并有实施记录,1分
建立节能低碳技术推广、节能低碳经验交流制度并有实施记录,1分
开展节能低碳技术利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利用等,1分
有节能低碳技术改造计划并得到实施,1分
建立企业自有的能源和碳管理平台,2分
安排人员参与节能驾驶、碳核算、碳交易、碳评估、可持续交通等行业职业技能
培训,0. 5分/人/证,最高4分
新购置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低于JT/T 711、JT/T 719规定的相应限值的,1分
按照GB 38900及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等级评定要求,一级道路运输车辆占比达
到60%(含)以上,1分
车辆完好率达到97%(含)以上,1分
制定并执行车辆维护制度,1分
按规定淘汰落后耗能运输装备,1分
按照GB/T 4352和GB/T 4353,制定各类车辆的运行燃料消耗量定额,1分
定期开展驾驶员驾驶节能低碳操作培训及驾驶节能操作经验交流,1分
按照各类车辆运行燃料消耗量定额对全部在岗驾驶员实施节奖超罚,1分
企业开展获取知识产权和科技奖励、参与节能低碳试点、示范基地或重大工程
建设、发布企业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报告等其他节能低碳工作,每项得1
分,最高得7分
4. 3 定量类指标评分
道路客货运企业节能低碳定量类指标节能低碳运输装备应用及运输组织管理的评价内容包括新
能源、清洁能源(天然气、醇类等)营运车辆占比,实载率(客、货按照周转量比例进行加权计算)和工作
3
JT/T 857—2025
率;碳排放强度水平的评价内容包括周转量碳排放强度降低率,评分应满足表2的要求。
表2 道路运输客货运企业节能低碳定量类指标评分要求
评价指标
节能低碳
运输装备
应用及运输
组织管理
(25分)
碳排放
强度水平
(35分)
序号
1
2
3
4
评价内容
新能源、清洁能源(天
然气、醇类等)营运车辆
占比
实载率(客、货按照周
转量比例进行加权计算)
工作率
周转量碳排放强度降
低率
分值
15
8
2
35
评分要求
在企业所有营运车辆占比大于或等于50%,15分;
在企业所有营运车辆占比小于50%且大于或等于40%,12分;
在企业所有营运车辆占比小于40%且大于或等于30%,9分;
在企业所有营运车辆占比小于30%且大于或等于20%,6分;
在企业所有营运车辆占比小于20%,0分
实载率按附录A的方法计算。
货运:
实载率大于等于80%,8分;
实载率小于80%且大于或等于70%,7分;
实载率小于70%且大于或等于60%,6分;
实载率小于60%且大于或等于50%,5分;
实载率小于50%且大于或等于40%,4分;
实载率小于40%,0分。
客运:
实载率大于等于70%,8分;
实载率小于70%且大于或等于60%,7分;
实载率小于60%且大于或等于50%,6分;
实载率小于50%且大于或等于40%,5分;
实载率小于40%且大于或等于30%,4分;
实载率小于40%,0分
在90%(含)以上,2分;在90%以下,0分
周转量碳排放强度降低率按照附录B的方法计算。
周转量碳排放强度降低率大于等于3%,35分;
周转量碳排放强度降低率小于3%且大于或等于2. 5%,30分;
周转量碳排放强度降低率小于2. 5%且大于或等于2%,25分;
周转量碳排放强度降低率小于2%且大于或等于1. 5%,20分;
周转量碳排放强度降低率小于1. 5%且大于或等于1%,15分;
周转量碳排放强度降低率小于1%且大于或等于0. 5%,10分;
周转量碳排放强度降低率小于0. 5%且大于0,5分;
周转量碳排放强度降低率小于或等于0,0分
4. 4 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按照由高到低分为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和其他四个等级,并应满足表3的要求。
表3 道路客货运企业节能低碳评价等级要求
等级
五星级
四星级
三星级
其他
分类依据
评价得分大于或等于95分
评价得分大于或等于90分且小于95分
评价得分大于或等于80分且小于90分
评价得分小于80分
4
JT/T 857—2025
5 汽车客运站运营企业节能低碳评价
5. 1 评价内容及要求
5. 1. 1 选址
5. 1. 1. 1 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及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等的要求。
5. 1. 1. 2 应靠近城市人员聚集区,与公交换乘枢纽、火车站、轨道交通、机场等合理衔接。
5. 1. 1. 3 应紧邻城市干道或公路干线,减少车站进出车辆及人流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5. 1. 1. 4 应使进站、出站车流与城市交通流流向一致。
5. 1. 1. 5 宜采用专用匝道、高架道路或者地下隧道的形式直接引入到汽车客运站内。
5. 1. 2 工艺设计
5. 1. 2. 1 总平面布置
5. 1. 2. 1. 1 站前广场、站房、停车场、辅助用房区域划分应清晰,布置应有利于优化工艺流程。
5. 1. 2. 1. 2 总平面内旅客流线、车辆流线及行包流线应简捷,不相互交叉干扰。
5. 1. 2. 1. 3 总平面应布局紧凑,合理利用地形及自然条件。
5. 1. 2. 1. 4 总平面内交通标志、标线应符合GB 5768. 1、GB 5768. 2和GB 5768. 3的规定。
5. 1. 2. 2 进站口、出站口
5. 1. 2. 2. 1 进站口、出站口应分开设置,宽度均不应小于4 m。
5. 1. 2. 2. 2 进站口、出站口应分别设置车辆进出引道,长度应大于站内最大营运车辆的最小转弯半径。
5. 1. 2. 2. 3 进站口、出站口通视距离应大于50 m。
5. 1. 2. 2. 4 进站口、出站口宜分别设置声光同步信号。
5. 1. 2. 3 站前广场
5. 1. 2. 3. 1 站前广场应与城市主干道相连,站场各类交通方式换乘方便。
5. 1. 2. 3. 2 旅客活动区、临时停车区、人行通道等区域划分应明确,旅客流线与车辆流线不宜交叉。
5. 1. 2. 3. 3 临时停车区出口、入口不应与进出站车辆流线、旅客流线交叉。
5. 1. 2. 3. 4 站前广场的面积应符合JT/T 200的有关规定。
5. 1. 2. 4 客运站房
5. 1. 2. 4. 1 总体布置
总体布置满足下列要求:
a) 站房布置形式应根据地形适当选择,单面临街宜采用“一”字形布置,临街地段较短时宜采用
“T”形布置,交叉路口地段宜采用“L”形布置;
b) 站房内售票、候车、行包托运及服务等区域应分别设置;
c) 售票厅应与候车厅毗连,行包房应靠近售票厅且与候车厅分开单独设置;
d) 站房内无障碍通道、残疾人服务等设施应符合JGJ 50的规定。
5. 1. 2. 4. 2 售票厅
售票厅满足下列要求:
5
JT/T 857—2025
a) 售票厅位置应靠近旅客主要进口处;
b) 售票厅应单独设置出入口;
c) 售票窗口应设置导向栏,窗口之间不应相互干扰;
d) 售票厅面积和售票窗口数应符合JT/T 200的规定。
5. 1. 2. 4. 3 候车厅
候车厅满足下列要求:
a) 一、二级汽车客运站应设置长途候车厅和短途候车厅及专用候车室,并单独设置检票口;
b) 检票口数量应按照每三个发车位不应少于一个检票口设置;
c) 候车厅内应设置饮水室、盥洗室、厕所等设施;
d) 候车厅面积应符合JT/T 200的有关规定。
5. 1. 2. 4. 4 行包房
行包房应满足下列要求:
a) 一、二级汽车客运站分别设置行包托运处和提取处,行包提取处设置在旅客出口处;
b) 行包房的面积符合JT/T 200的规定。
5. 1. 2. 4. 5 其他用房及设施
综合服务处、站务员室、驾乘休息室等其他站务用房面积和汽车安全检测设施、司乘公寓等辅助用
房面积应符合JT/T 200的规定。
5. 1. 2. 5 停车场
5. 1. 2. 5. 1 场内布局
停车场场内布局满足下列要求:
a) 停车区、待发区、下客区、行车通道及辅助设施分区应明确;
b) 停车区、待发区应与发车位相邻,减少迂回、绕行等无效行驶;
c) 车辆应右转进出停车场,车辆进站、出站通道不应交叉;
d) 下客区应靠近停车场入口并有专用通道通往站前广场;
e) 停车场面积应符合JT/T 200的规定。
5. 1. 2. 5. 2 停车区和行车通道
停车区和行车通道应满足下列要求:
a) 停车区内按车辆长度分类,同类车辆同区域停放;
b) 停车区内停车方式的选择在保证顺畅进出停车位的前提下紧凑;
c) 站内行车通道线路设计减少车辆在站内的行驶距离;
d) 最小停车带、停车位、行车通道宽度符合JGJ 100的规定。
5. 1. 2. 5. 3 发车位
发车位应满足下列要求:
a) 发车位的形式、大小、位置根据站内主要车型设置;
b) 发车位面积和发车位数量符合JT/T 200的规定。
6
JT/T 857—2025
5. 1. 3 客运站建筑
站房建筑应符合GB 50189的规定。
5. 1. 4 给排水
5. 1. 4. 1 给水系统宜统一考虑,集中供水,分区合理,停车场内在排水的同时设置雨水收集装置。
5. 1. 4. 2 站房内用水设备应采用限流节水装置,卫生器具应采用节水型产品。
5. 1. 4. 3 生活热水宜采用太阳能热水器、热泵等节能供热设备。
5. 1. 4. 4 洗车用水应采用循环水。
5. 1. 4. 5 消防用水应符合GB 50016和GB 50067的规定。
5. 1. 4. 6 站前广场、停车场的排水应符合JGJ/T 60的规定。
5. 1. 5 采暖通风
5. 1. 5. 1 站房冷热源的选择应符合GB 50189和JGJ/T 60规定。
5. 1. 5. 2 站房室内温度应符合JGJ/T 60的规定,并能保证分区(室)进行室温调节。
5. 1. 5. 3 售票厅、候车厅自然通风不满足要求时,应设置强制通风但不应妨碍自然通风。
5. 1. 5. 4 具备条件的,采暖和空调系统宜采用太阳能或地热能等节能技术。
5. 1. 6 电气设备
5. 1. 6. 1 照明、空调、安全检测、宣传告示等用能设备应选用国家推荐的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
备,不应采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耗能技术、材料和设备。
5. 1. 6. 2 照明控制方式,除应急照明外宜采取照度调节、节能自熄等节能控制措施。
5. 1. 6. 3 具备条件的,宜将天然光引入站房内作为照明能源。
5. 1. 6. 4 自动扶梯应采用变频调速或感应式节能扶梯。
5. 1. 6. 5 站房和停车场照度、事故应急照明照度应符合GB 50034的规定。
5. 1. 6. 6 监测与控制节能设计应符合GB 50189的规定。
5. 1. 7 计量
5. 1. 7. 1 采暖系统的划分和布置宜采用分区热量计量。
5. 1. 7. 2 生产和生活用水应分别设置计量水表,实现分区计量。
5. 1. 7. 3 用电设备应设置计量电表,实现分区计量。
5. 2 评价方法
5. 2. 1 评价内容按其重要程度分为关键项、一般项和鼓励项,并满足表4的要求。
5. 2. 2 单项评价,关键项和一般项评价结果为“符合”和“不符合”,鼓励项的评价结果为“符合”和“未
采用”。
5. 2. 3 当鼓励项的评价结果为“未采用”时,该项目不参与综合评价。
5. 2. 4 综合评价结果分为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和其他四个等级,应满足下列要求:
a) 关键项均符合要求,一般项(含鼓励项)符合率达到90%(含)以上为五星级;
b) 关键项均符合要求,一般项(含鼓励项)符合率达到80%(含)以上为四星级;
c) 关键项均符合要求,一般项(含鼓励项)符合率达到70%(含)以上为三星级;
d) 关键项出现“不符合”或者一般项(含鼓励项)符合率低于70%为其他。
7
JT/T 857—2025
表4 汽车客运站评价内容
5.1.1
5.1.2
5.1.1.1
5.1.1.2
5.1.1.3
5.1.1.4
5.1.1.5
5.1.2.1
5.1.2.2
5.1.2.3
5.1.2.4
5.1.2.5
5.1.2.1.1
5.1.2.1.2
5.1.2.1.3
5.1.2.1.4
5.1.2.2.1
5.1.2.2.2
5.1.2.2.3
5.1.2.2.4
5.1.2.3.1
5.1.2.3.2
5.1.2.3.3
5.1.2.3.4
5.1.2.4.1
5.1.2.4.2
5.1.2.4.3
5.1.2.4.4
5.1.2.4.5
5.1.2.5.1
5.1.2.5.2
5.1.2.4.1 a)
5.1.2.4.1 b)
5.1.2.4.1 c)
5.1.2.4.1 d)
5.1.2.4.2 a)
5.1.2.4.2 b)
5.1.2.4.2 c)
5.1.2.4.2 d)
5.1.2.4.3 a)
5.1.2.4.3 b)
5.1.2.4.3 c)
5.1.2.4.3 d)
5.1.2.4.4 a)
5.1.2.4.4 b)
5.1.2.5.1 a)
5.1.2.5.1 b)
5.1.2.5.1 c)
5.1.2.5.1 d)
5.1.2.5.1 e)
5.1.2.5.2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评价内容及要求关键项一般项鼓励项
8
JT/T 857—2025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合计
注:“○”代表该评价指标的类型。
“—”代表不适用本项内容。
5.1.2.5
5.1.4.1
5.1.4.2
5.1.4.3
5.1.4.4
5.1.4.5
5.1.4.6
5.1.5.1
5.1.5.2
5.1.5.3
5.1.5.4
5.1.6.1
5.1.6.2
5.1.6.3
5.1.6.4
5.1.6.5
5.1.6.6
5.1.7.1
5.1.7.2
5.1.7.3
5.1.2.5.2
5.1.2.5.3
5.1.2.5.2 b)
5.1.2.5.2 c)
5.1.2.5.2 d)
5.1.2.5.3 a)
5.1.2.5.3 b)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
○○—
—
○○○—
○—
—
—
—
○○○—
○○4
2
—
—
—
—
—
—
—
—
○—
—
—
—
—
—
○—
○○—
—
—
○—
—
8
表4 汽车客运站评价内容(续)
评价内容及要求关键项一般项鼓励项
6 汽车货运站(场)运营企业节能低碳评价
6. 1 评价内容及要求
6. 1. 1 选址
6. 1. 1. 1 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及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等的要求。
6. 1. 1. 2 应与交通枢纽或铁路、港口及航空货运站(场)等紧密衔接。
6. 1. 1. 3 应紧邻城市干道或公路干线,利于运输车辆出行便捷。
6. 1. 1. 4 应靠近较大货源点,不应靠近居民聚集区。
6. 1. 1. 5 应使进站、出站车流与道路交通流相一致,或采用专用匝道、高架道路或者地下隧道的形式
9
JT/T 857—2025
直接引入到汽车货运站(场)内部。
6. 1. 2 工艺设计
6. 1. 2. 1 总平面布置
6. 1. 2. 1. 1 站房、仓库、货棚、装卸场所、停车场及车辆维护场地区域划分应清晰,布置应有利于优化
站(场)内的流线和工艺流程,缩短车辆及装卸机械行驶的路线。
6. 1. 2. 1. 2 总平面内货物流线、车辆流线、人员流线应简捷,不应相互交叉干扰。
6. 1. 2. 1. 3 总平面内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应符合GB 5768. 1、GB 5768. 2和GB 5768. 3的规定。
6. 1. 2. 2 进站口、出站口
6. 1. 2. 2. 1 进站口、出站口应分别设置,单通道宽度均不应小于6 m。
6. 1. 2. 2. 2 进站口、出站口应分别设置车辆进出引道,长度应大于最大营运车辆的最小转弯半径。
6. 1. 2. 2. 3 进站口、出站口通视距离应大于50 m。
6. 1. 2. 2. 4 进站口、出站口宜分别设置声光同步信号。
6. 1. 2. 3 货运站房
6. 1. 2. 3. 1 货物受理处、提货处及工作间应设置在站房底层,并与主干道有较方便的道路衔接。
6. 1. 2. 3. 2 货物受理处与提货处应分别设置,货物流线与人员流线应减少不必要的交叉。
6. 1. 2. 3. 3 货物受理处、提货处与仓库间距离应短捷。
6. 1. 2. 3. 4 站房面积应符合JT/T 402的规定。
6. 1. 2. 4 仓储设施
6. 1. 2. 4. 1 仓库和货棚
仓库和货棚应满足下列要求:
a) 根据仓储种类分区设置,货棚与相应仓库位于同一区域;
b) 根据笨重货物的大小及性质设置货棚;
c) 仓库门数按每一个仓库门日均吞吐量30 t~50 t设置;
d) 仓库设置装卸站台,装卸站台的面积、高度和宽度符合JT/T 402的规定;
e) 仓库和货棚内的发送货物、中转货物、交付货物分区,货物流线短捷;
f) 仓库内货位宽度、货位间隔、操作通道宽度符合JT/T 402的规定;
g) 仓库与货棚的面积符合JT/T 402的规定。
6. 1. 2. 4. 2 集装箱拆装箱库
集装箱拆装箱库满足下列要求:
a) 拆装箱库应设置拆装箱作业区及拆装箱平台;
b) 拆装箱库和拆装箱作业区内装卸机械的工作场地布局应合理,相互间不应干扰;
c) 拆装箱库和拆装箱作业区面积应符合GB/T 12419的规定。
6. 1. 2. 5 场地设施
6. 1. 2. 5. 1 总体布置
场地设施总体布置满足下列要求:
10
JT/T 857—2025
a) 货场、装卸(作业)场及停车场等区域应分区明确,各功能区域作业不应干涉;
b) 装卸作业场、停车场应与站内的车辆进出通道合理衔接,车辆流线不应交叉。
6. 1. 2. 5. 2 货场
货场应满足下列要求:
a) 货场位置的选择与同类性质的仓库相邻近;
b) 货场面积符合JT/T 402的规定。
6. 1. 2. 5. 3 集装箱堆场
集装箱堆场满足下列要求:
a) 中转箱、拼装箱、周转和维修箱等区域应划分合理,不应作业交叉;
b) 中转箱区应临近堆场进、出口,拼装箱区应靠近仓库和货棚;
c) 周转及维修箱区,应布置在集装箱拆装箱作业区的外围;
d) 集装箱堆场面积应符合GB/T 12419的规定。
6. 1. 2. 5. 4 装卸(作业)场
装卸(作业)场应满足下列要求:
a) 装卸(作业)场与站内的车辆进出通道合理地衔接;
b) 装卸(作业)场内装卸位符合车辆进出、装卸货物所需的纵向与横向净距的要求;
c) 装卸(作业)场面积符合JT/T 402的规定。
6. 1. 2. 5. 5 停车场
停车场应满足下列要求:
a) 停车场与仓库、货棚、装卸(作业)区及货运站房等区域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b) 停车场内将车辆按长度分类,同类车辆停放在同一区域;
c) 最小停车带、停车位、行车通道宽度符合JGJ 100的规定;
d) 停车场面积符合JT/T 402的规定。
6. 1. 3 运输及搬运装卸设备
6. 1. 3. 1 运输及搬运装卸设备不应采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耗能设备。
6. 1. 3. 2 搬运装卸设备数量应符合GB/T 12419 和JT/T 402的规定。
6. 1. 4 货运站(场)建筑
6. 1. 4. 1 站房建筑应符合GB 50189的规定。
6. 1. 4. 2 冷库应符合GB 50072的规定。
6. 1. 5 给排水
6. 1. 5. 1 给水系统宜统一考虑,集中供水,分区合理。
6. 1. 5. 2 停车场内应在排水的同时设置雨水收集装置。
6. 1. 5. 3 用水设备应采用限流节水装置,卫生器具应采用节水型产品。
6. 1. 5. 4 生活热水宜采用太阳能热水器、热泵等节能供热设备。
6. 1. 5. 5 洗车台洗车用水应采用循环水。
11
JT/T 857—2025
6. 1. 5. 6 消防用水应符合GB 50016和GB 50067的规定。
6. 1. 6 采暖通风
6. 1. 6. 1 站房冷热源的选择应符合GB 50189的规定。
6. 1. 6. 2 站房室内温度应符合GB 50189的规定,并能保证分区(室)进行室温调节。
6. 1. 6. 3 站房、仓库自然通风不满足要求时,应设置强制通风但不应妨碍自然通风。
6. 1. 6. 4 具备条件的,采暖和空调系统宜采用太阳能或地热能等节能技术。
6. 1. 7 电气设备
6. 1. 7. 1 照明、空调、安全检测、宣传告示等用能设备应选用国家推荐的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
备,不应采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耗能技术、材料和设备。
6. 1. 7. 2 照明控制方式,除应急照明外宜采取照度调节、节能自熄等节能控制措施。
6. 1. 7. 3 有条件时,宜将天然光引入站房、仓库内作为照明能源。
6. 1. 7. 4 站房和停车场照度、事故应急照明照度应符合GB 50034的规定。
6. 1. 7. 5 监测与控制节能设计应符合GB 50189的规定。
6. 1. 8 计量
6. 1. 8. 1 采暖系统的划分和布置宜采用分区热量计量。
6. 1. 8. 2 生产和生活用水应分别设置计量水表,实现分区计量。
6. 1. 8. 3 用电设备应设置计量电表,实现分区计量。
6. 2 评价方法
评价内容按其重要程度分为关键项、一般项和鼓励项,应满足表5的要求。评价方法应按5. 2的要
求进行。
表5 汽车货运站(场)评价内容
评价项目
6.1.1
6.1.2
6.1.1.1
6.1.1.2
6.1.1.3
6.1.1.4
6.1.1.5
6.1.2.1
6.1.2.2
6.1.2.3
6.1.2.1.1
6.1.2.1.2
6.1.2.1.3
6.1.2.2.1
6.1.2.2.2
6.1.2.2.3
6.1.2.2.4
6.1.2.3.1
6.1.2.3.2
关键项
○
—
—
—
—
○
—
—
—
○
—
—
—
—
一般项
—
○○○○
—
○○○
—
○
—
○○
鼓励项
—
—
—
—
—
—
—
—
—
—
—
○
—
—
12
JT/T 857—2025
表5 汽车货运站(场)评价内容(续)
评价项目
6.1.2
6.1.3
6.1.4
6.1.5
6.1.2.3
6.1.2.4
6.1.2.5
6.1.3.1
6.1.3.2
6.1.4.1
6.1.4.2
6.1.5.1
6.1.5.2
6.1.5.3
6.1.5.4
6.1.5.5
6.1.5.6
6.1.2.3.3
6.1.2.3.4
6.1.2.4.1
6.1.2.4.2
6.1.2.5.1
6.1.2.5.2
6.1.2.5.3
6.1.2.5.4
6.1.2.5.5
6.1.2.4.1 a)
6.1.2.4.1 b)
6.1.2.4.1 c)
6.1.2.4.1 d)
6.1.2.4.1 e)
6.1.2.4.1 f)
6.1.2.4.1 g)
6.1.2.4.2 a)
6.1.2.4.2 b)
6.1.2.4.2 c)
6.1.2.5.1 a)
6.1.2.5.1 b)
6.1.2.5.2 a)
6.1.2.5.2 b)
6.1.2.5.3 a)
6.1.2.5.3 b)
6.1.2.5.3 c)
6.1.2.5.3 d)
6.1.2.5.4 a)
6.1.2.5.4 b)
6.1.2.5.4 c)
6.1.2.5.5 a)
6.1.2.5.5 b)
6.1.2.5.5 c)
6.1.2.5.5 d)
关键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般项
—
○○○
—
○
—
○○○○○
—
○○○○○○○○○○○○
—
○
—
○
—
—
○
—
○
—
—
○
鼓励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JT/T 857—2025
表5 汽车货运站(场)评价内容(续)
评价项目
6.1.6
6.1.7
6.1.8
合计
注:“○”代表该评价指标的类型。
“—”代表不适用本项内容。
6.1.6.1
6.1.6.2
6.1.6.3
6.1.6.4
6.1.7.1
6.1.7.2
6.1.7.3
6.1.7.4
6.1.7.5
6.1.8.1
6.1.8.2
6.1.8.3
关键项
—
—
—
—
○
—
—
—
—
—
—
—
13
一般项
○○○
—
—
—
—
○○
—
○○4
3
鼓励项
—
—
—
○
—
○○
—
—
○
—
—
7
14
JT/T 857—2025
附 录 A
(规范性)
道路客货运企业实载率计算方法
A. 1 道路货运企业实载率按公式(A. 1)计算。
ALRm = Σn
i = 1
Wmi Lmi
Σn
i = 1
Wi Li
×100% …………………………(A. 1)
式中:
ALRm——某道路货运企业实载率;
Wmi ——第i 辆车实际载运货量,单位为吨(t);
Lmi ——第i 辆车实际运输距离,单位为千米(km);
Wi ——第i 辆车额定载运货量,单位为吨(t);
Li ——第i 辆车总行驶里程,单位为千米(km)。
A. 2 道路客运企业实载率按公式(A. 2)计算。
ALRp = Σn
i = 1
Mpi Lpi
Σn
i = 1
Mi Li
× 100% …………………………(A. 2)
式中:
ALRp ——某道路客运企业实载率;
Mpi ——第i 辆车实际载客人数,单位为人;
Lpi ——第i 辆车实际运输距离,单位为千米(km);
Mi ——第i 辆车额定载客人数,单位为人。
15
JT/T 857—2025
附 录 B
(规范性)
周转量碳排放强度降低率计算方法
B. 1 碳排放量计算边界
碳排放量只计算道路客货运企业的营运车辆燃料燃烧活动产生的直接CO2排放,不包括电、氢等新
能源营运车辆产生的间接CO2排放。道路客货运企业的营运车辆包括自有车辆和租赁车辆。
B. 2 计算方法
B. 2. 1 周转量碳排放强度
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按公式(B. 1)计算。
D = EP
…………………………(B. 1)
式中:
D——周转量碳排放强度,对于货运企业,单位为千克二氧化碳每吨公里[kgCO2(/ t∙km)],对于客
运企业,单位为千克二氧化碳每人公里;
E——道路客货运企业的碳排放总量,单位为千克二氧化碳(kgCO2);
P——道路客货运企业的运输周转量总量,对于货运企业,单位为吨公里(t∙km);对于客运企业,单
位为人公里。
B. 2. 2 碳排放总量计算方法
碳排放总量按公式(B. 2)计算。
E= ΣECi × EFi …………………………(B. 2)
式中:
ECi——第i 类化石燃料能源净消费量,对于液体燃料,单位为千克(kg),对于气体燃料,单位为立
方米(m3);
EFi——第i 类化石燃料的CO2排放因子,取值按表B. 1。
表B. 1 化石燃料的CO2排放因子
序号
12345678
燃料类型
汽油
柴油
燃料油
压缩天然气
液化天然气
液化石油气
甲醇
乙醇
CO2排放因子
2. 985(kgCO2/kg)
3. 159(kgCO2/kg)
3. 235(kgCO2/kg)
2. 184(kgCO2/m3)
2. 885(kgCO2/kg)
3. 101(kgCO2/kg)
1. 375(kgCO2/kg)
1. 913(kgCO2/kg)
16
JT/T 857—2025
B. 2. 3 碳排放强度降低率计算方法
碳排放强度降低率按公式(B. 3)计算。
R = (D1 )
D0 - 1 × 100% …………………………(B. 3)
式中:
R ——碳排放强度降低率;
D1——报告期道路客货运企业周转量碳排放强度;
D0——基准期道路客货运企业周转量碳排放强度。
17
目 次
前言…………………………………………………………………………………………………………Ⅲ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道路客货运企业节能低碳评价…………………………………………………………………………2
5 汽车客运站运营企业节能低碳评价……………………………………………………………………5
6 汽车货运站(场)运营企业节能低碳评价………………………………………………………………9
附录A(规范性) 道路客货运企业实载率计算方法……………………………………………………15
附录B(规范性) 周转量碳排放强度降低率计算方法…………………………………………………16
Ⅰ
JT/T 857—2025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 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JT/T 856—2013《道路运输行业节能评价方法》、JT/T 857—2013《道路运输企业节能评
价方法》、JT/T 868—2013《汽车客运站节能评价方法》、JT/T 869—2013《汽车货运站(场)节能评价方
法》。本标准以JT/T 857—2013为基础,整合了JT/T 856—2013、JT/T 868—2013和JT/T 869—2013相关
内容。与JT/T 857—2013相比,除结构调整与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工艺流程”“流线”“车辆进出引道”“辅助用房”“临时停车区”“待发区”“停车位”“发车
位”“货运站房”的术语和定义(见3. 1~3. 9);
——删除了“实载率”“工作率”“完好率”的术语和定义(见JT/T 857—2013年版的3. 1~3. 3);
——删除了评价指标(见JT/T 857—2013年版的第4章);
——更改了道路客货运企业节能低碳的评价方法和评价等级要求(见4. 1、4. 4,JT/T 857—2013年
版的第5章);
——更改了道路客货运企业评价指标、评价内容和评分要求(见4. 2、4. 3,JT/T 857—2013年版的
附录A);
——增加了汽车客运站运营企业节能低碳的评价内容及要求和评价方法(见第5章);
——增加了汽车货运站(场)运营企业节能低碳的评价内容及要求和评价方法(见第6章);
——增加了道路客货运企业实载率计算方法(见附录A);
——增加了周转量碳排放强度降低率计算方法(见附录B)。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道路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21)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中汽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
有限公司、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中国节能协会、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枭、余海涛、张会娜、刘宁、肖荣娜、郭杰、赵洪雪、高润泽、宋禹江、唐志昂、
马勇、张捷报、吴光辉。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13年首次发布为JT/T 857—2013;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并入了JT/T 856—2013《道路运输行业节能评价方法》、JT/T 868—2013《汽
车客运站节能评价方法》、JT/T 869—2013《汽车货运站(场)节能评价方法》的内容。
Ⅲ
JT/T 857—2025
道路运输企业节能低碳评价方法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道路客货运企业、汽车客运站运营企业、汽车货运站(场)运营企业的节能低碳评价
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道路客货运企业以及新建、改扩建和在用的汽车客(货)运站(场)运营企业的节能低
碳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 4352 载货汽车运行燃料消耗量
GB/T 4353 载客汽车运行燃料消耗量
GB 5768. 1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1部分:总则
GB 5768. 2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
GB 5768. 3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
GB/T 8226 道路运输术语
GB/T 12419 集装箱公路中转站级别划分、设备配备及建设要求
GB 38900 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项目和方法
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3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 50067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72 冷库设计规范
GB 50189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 50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T 60 交通客运站建筑设计规范
JGJ 100 车库建筑设计规范
JT/T 200 汽车客运站级别划分和建设要求
JT/T 402 公路货运站站级标准及建设要求
JT/T 711 营运客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及测量方法
JT/T 719 营运货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及测量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GB/T 8226、GB/T 4352、GB/T 4353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1
JT/T 857—2025
3. 1
工艺流程 technological process
在汽车客(货)运站(场)的整个空间内组织的人员、货物、行包、装卸机械和车辆的流动过程。
3. 2
流线 flow line
由汽车客(货)运站(场)内人员、货物、行包和各种车辆集散活动所形成的流动路线。
3. 3
车辆进出引道 cars in channels
汽车进出客(货)运站(场)站口与站外城市干道或公路干线连接的路段。
3. 4
辅助用房 passenger station accessories
车站内车辆安全检测、维修、清洗及配电、锅炉、门卫等生产辅助用房和站内餐厅、商店、公寓等生
活辅助用房的总称。
3. 5
临时停车区 temporary parking
用于自驾车辆、出租车和公交车的临时停车场地。
注:包括出租车停车靠区、自驾车停靠区及公交车停靠区。
3. 6
待发区 coach reclaimed area
停车场内停放待进入发车位客车的区域。
3. 7
停车位 parking space
汽车库中为停放汽车而划分的停车空间或机械停车设备中停放汽车的部位。
注:由车辆本身的尺寸加四周所需的距离组成。
3. 8
发车位 seat of delivery passenger vehicle
符合旅客上车条件的停车位。
3. 9
货运站房 freight terminal
货运站内货物受理、提取、业务和驻站办公等主要建筑用房的总称。
4 道路客货运企业节能低碳评价
4. 1 评价方法
4. 1. 1 道路客货运企业节能低碳评价采用量化评价方法,得分为定性类指标与定量类指标评价得分
之和,满分为100分。
4. 1. 2 定性类指标满分为40分,包括节能低碳管理制度及体系1项评价指标。定量类指标满分为60
分,包括节能低碳运输装备应用及运输组织管理、碳排放强度水平2项评价指标。
4. 2 定性类指标评分
道路客货运企业节能低碳定性类指标节能低碳管理制度及体系的评价内容包括组织领导、节能低
碳宣传、节能低碳管理、机务保障、驾驶技能和其他节能低碳工作,评分应满足表1的要求。
2
JT/T 857—2025
表1 道路客货运企业节能低碳定性类指标评分要求
评价指标
节能低碳
管理制度
及体系
(40分)
序号
1
2
3
4
5
6
评价内容
组织领导
节能低碳
宣传
节能低碳
管理
机务保障
驾驶技能
其他节能
低碳工作
分值
5
6
14
6
2
7
评分要求
建立由企业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节能低碳工作领导小组,职责分工明确,定期
检查企业节能低碳工作,保留领导小组成立文件、会议纪要及相关记录等,2分
企业设有专门的节能低碳管理部门,负责企业节能低碳相关工作,3分
开展企业内部节能低碳宣传活动,有公开可查的宣传报道,1分
积极申报各级节能低碳技术推选等专项行动,1分;申报但未入选省部级,2
分;入选省部级,5分
建立企业能耗统计、监测、考核和奖惩制度,1分
制定年度能耗及碳排放指标并逐级分解,1分
依法依规配备符合要求的能源计量器具,并定期进行检定、校准,1分
建立能源统计台账,包括车用燃料的购入和消耗数量等,1分
建立主要用能设备管理制度并有实施记录,1分
建立节能低碳技术推广、节能低碳经验交流制度并有实施记录,1分
开展节能低碳技术利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利用等,1分
有节能低碳技术改造计划并得到实施,1分
建立企业自有的能源和碳管理平台,2分
安排人员参与节能驾驶、碳核算、碳交易、碳评估、可持续交通等行业职业技能
培训,0. 5分/人/证,最高4分
新购置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低于JT/T 711、JT/T 719规定的相应限值的,1分
按照GB 38900及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等级评定要求,一级道路运输车辆占比达
到60%(含)以上,1分
车辆完好率达到97%(含)以上,1分
制定并执行车辆维护制度,1分
按规定淘汰落后耗能运输装备,1分
按照GB/T 4352和GB/T 4353,制定各类车辆的运行燃料消耗量定额,1分
定期开展驾驶员驾驶节能低碳操作培训及驾驶节能操作经验交流,1分
按照各类车辆运行燃料消耗量定额对全部在岗驾驶员实施节奖超罚,1分
企业开展获取知识产权和科技奖励、参与节能低碳试点、示范基地或重大工程
建设、发布企业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报告等其他节能低碳工作,每项得1
分,最高得7分
4. 3 定量类指标评分
道路客货运企业节能低碳定量类指标节能低碳运输装备应用及运输组织管理的评价内容包括新
能源、清洁能源(天然气、醇类等)营运车辆占比,实载率(客、货按照周转量比例进行加权计算)和工作
3
JT/T 857—2025
率;碳排放强度水平的评价内容包括周转量碳排放强度降低率,评分应满足表2的要求。
表2 道路运输客货运企业节能低碳定量类指标评分要求
评价指标
节能低碳
运输装备
应用及运输
组织管理
(25分)
碳排放
强度水平
(35分)
序号
1
2
3
4
评价内容
新能源、清洁能源(天
然气、醇类等)营运车辆
占比
实载率(客、货按照周
转量比例进行加权计算)
工作率
周转量碳排放强度降
低率
分值
15
8
2
35
评分要求
在企业所有营运车辆占比大于或等于50%,15分;
在企业所有营运车辆占比小于50%且大于或等于40%,12分;
在企业所有营运车辆占比小于40%且大于或等于30%,9分;
在企业所有营运车辆占比小于30%且大于或等于20%,6分;
在企业所有营运车辆占比小于20%,0分
实载率按附录A的方法计算。
货运:
实载率大于等于80%,8分;
实载率小于80%且大于或等于70%,7分;
实载率小于70%且大于或等于60%,6分;
实载率小于60%且大于或等于50%,5分;
实载率小于50%且大于或等于40%,4分;
实载率小于40%,0分。
客运:
实载率大于等于70%,8分;
实载率小于70%且大于或等于60%,7分;
实载率小于60%且大于或等于50%,6分;
实载率小于50%且大于或等于40%,5分;
实载率小于40%且大于或等于30%,4分;
实载率小于40%,0分
在90%(含)以上,2分;在90%以下,0分
周转量碳排放强度降低率按照附录B的方法计算。
周转量碳排放强度降低率大于等于3%,35分;
周转量碳排放强度降低率小于3%且大于或等于2. 5%,30分;
周转量碳排放强度降低率小于2. 5%且大于或等于2%,25分;
周转量碳排放强度降低率小于2%且大于或等于1. 5%,20分;
周转量碳排放强度降低率小于1. 5%且大于或等于1%,15分;
周转量碳排放强度降低率小于1%且大于或等于0. 5%,10分;
周转量碳排放强度降低率小于0. 5%且大于0,5分;
周转量碳排放强度降低率小于或等于0,0分
4. 4 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按照由高到低分为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和其他四个等级,并应满足表3的要求。
表3 道路客货运企业节能低碳评价等级要求
等级
五星级
四星级
三星级
其他
分类依据
评价得分大于或等于95分
评价得分大于或等于90分且小于95分
评价得分大于或等于80分且小于90分
评价得分小于80分
4
JT/T 857—2025
5 汽车客运站运营企业节能低碳评价
5. 1 评价内容及要求
5. 1. 1 选址
5. 1. 1. 1 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及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等的要求。
5. 1. 1. 2 应靠近城市人员聚集区,与公交换乘枢纽、火车站、轨道交通、机场等合理衔接。
5. 1. 1. 3 应紧邻城市干道或公路干线,减少车站进出车辆及人流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5. 1. 1. 4 应使进站、出站车流与城市交通流流向一致。
5. 1. 1. 5 宜采用专用匝道、高架道路或者地下隧道的形式直接引入到汽车客运站内。
5. 1. 2 工艺设计
5. 1. 2. 1 总平面布置
5. 1. 2. 1. 1 站前广场、站房、停车场、辅助用房区域划分应清晰,布置应有利于优化工艺流程。
5. 1. 2. 1. 2 总平面内旅客流线、车辆流线及行包流线应简捷,不相互交叉干扰。
5. 1. 2. 1. 3 总平面应布局紧凑,合理利用地形及自然条件。
5. 1. 2. 1. 4 总平面内交通标志、标线应符合GB 5768. 1、GB 5768. 2和GB 5768. 3的规定。
5. 1. 2. 2 进站口、出站口
5. 1. 2. 2. 1 进站口、出站口应分开设置,宽度均不应小于4 m。
5. 1. 2. 2. 2 进站口、出站口应分别设置车辆进出引道,长度应大于站内最大营运车辆的最小转弯半径。
5. 1. 2. 2. 3 进站口、出站口通视距离应大于50 m。
5. 1. 2. 2. 4 进站口、出站口宜分别设置声光同步信号。
5. 1. 2. 3 站前广场
5. 1. 2. 3. 1 站前广场应与城市主干道相连,站场各类交通方式换乘方便。
5. 1. 2. 3. 2 旅客活动区、临时停车区、人行通道等区域划分应明确,旅客流线与车辆流线不宜交叉。
5. 1. 2. 3. 3 临时停车区出口、入口不应与进出站车辆流线、旅客流线交叉。
5. 1. 2. 3. 4 站前广场的面积应符合JT/T 200的有关规定。
5. 1. 2. 4 客运站房
5. 1. 2. 4. 1 总体布置
总体布置满足下列要求:
a) 站房布置形式应根据地形适当选择,单面临街宜采用“一”字形布置,临街地段较短时宜采用
“T”形布置,交叉路口地段宜采用“L”形布置;
b) 站房内售票、候车、行包托运及服务等区域应分别设置;
c) 售票厅应与候车厅毗连,行包房应靠近售票厅且与候车厅分开单独设置;
d) 站房内无障碍通道、残疾人服务等设施应符合JGJ 50的规定。
5. 1. 2. 4. 2 售票厅
售票厅满足下列要求:
5
JT/T 857—2025
a) 售票厅位置应靠近旅客主要进口处;
b) 售票厅应单独设置出入口;
c) 售票窗口应设置导向栏,窗口之间不应相互干扰;
d) 售票厅面积和售票窗口数应符合JT/T 200的规定。
5. 1. 2. 4. 3 候车厅
候车厅满足下列要求:
a) 一、二级汽车客运站应设置长途候车厅和短途候车厅及专用候车室,并单独设置检票口;
b) 检票口数量应按照每三个发车位不应少于一个检票口设置;
c) 候车厅内应设置饮水室、盥洗室、厕所等设施;
d) 候车厅面积应符合JT/T 200的有关规定。
5. 1. 2. 4. 4 行包房
行包房应满足下列要求:
a) 一、二级汽车客运站分别设置行包托运处和提取处,行包提取处设置在旅客出口处;
b) 行包房的面积符合JT/T 200的规定。
5. 1. 2. 4. 5 其他用房及设施
综合服务处、站务员室、驾乘休息室等其他站务用房面积和汽车安全检测设施、司乘公寓等辅助用
房面积应符合JT/T 200的规定。
5. 1. 2. 5 停车场
5. 1. 2. 5. 1 场内布局
停车场场内布局满足下列要求:
a) 停车区、待发区、下客区、行车通道及辅助设施分区应明确;
b) 停车区、待发区应与发车位相邻,减少迂回、绕行等无效行驶;
c) 车辆应右转进出停车场,车辆进站、出站通道不应交叉;
d) 下客区应靠近停车场入口并有专用通道通往站前广场;
e) 停车场面积应符合JT/T 200的规定。
5. 1. 2. 5. 2 停车区和行车通道
停车区和行车通道应满足下列要求:
a) 停车区内按车辆长度分类,同类车辆同区域停放;
b) 停车区内停车方式的选择在保证顺畅进出停车位的前提下紧凑;
c) 站内行车通道线路设计减少车辆在站内的行驶距离;
d) 最小停车带、停车位、行车通道宽度符合JGJ 100的规定。
5. 1. 2. 5. 3 发车位
发车位应满足下列要求:
a) 发车位的形式、大小、位置根据站内主要车型设置;
b) 发车位面积和发车位数量符合JT/T 200的规定。
6
JT/T 857—2025
5. 1. 3 客运站建筑
站房建筑应符合GB 50189的规定。
5. 1. 4 给排水
5. 1. 4. 1 给水系统宜统一考虑,集中供水,分区合理,停车场内在排水的同时设置雨水收集装置。
5. 1. 4. 2 站房内用水设备应采用限流节水装置,卫生器具应采用节水型产品。
5. 1. 4. 3 生活热水宜采用太阳能热水器、热泵等节能供热设备。
5. 1. 4. 4 洗车用水应采用循环水。
5. 1. 4. 5 消防用水应符合GB 50016和GB 50067的规定。
5. 1. 4. 6 站前广场、停车场的排水应符合JGJ/T 60的规定。
5. 1. 5 采暖通风
5. 1. 5. 1 站房冷热源的选择应符合GB 50189和JGJ/T 60规定。
5. 1. 5. 2 站房室内温度应符合JGJ/T 60的规定,并能保证分区(室)进行室温调节。
5. 1. 5. 3 售票厅、候车厅自然通风不满足要求时,应设置强制通风但不应妨碍自然通风。
5. 1. 5. 4 具备条件的,采暖和空调系统宜采用太阳能或地热能等节能技术。
5. 1. 6 电气设备
5. 1. 6. 1 照明、空调、安全检测、宣传告示等用能设备应选用国家推荐的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
备,不应采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耗能技术、材料和设备。
5. 1. 6. 2 照明控制方式,除应急照明外宜采取照度调节、节能自熄等节能控制措施。
5. 1. 6. 3 具备条件的,宜将天然光引入站房内作为照明能源。
5. 1. 6. 4 自动扶梯应采用变频调速或感应式节能扶梯。
5. 1. 6. 5 站房和停车场照度、事故应急照明照度应符合GB 50034的规定。
5. 1. 6. 6 监测与控制节能设计应符合GB 50189的规定。
5. 1. 7 计量
5. 1. 7. 1 采暖系统的划分和布置宜采用分区热量计量。
5. 1. 7. 2 生产和生活用水应分别设置计量水表,实现分区计量。
5. 1. 7. 3 用电设备应设置计量电表,实现分区计量。
5. 2 评价方法
5. 2. 1 评价内容按其重要程度分为关键项、一般项和鼓励项,并满足表4的要求。
5. 2. 2 单项评价,关键项和一般项评价结果为“符合”和“不符合”,鼓励项的评价结果为“符合”和“未
采用”。
5. 2. 3 当鼓励项的评价结果为“未采用”时,该项目不参与综合评价。
5. 2. 4 综合评价结果分为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和其他四个等级,应满足下列要求:
a) 关键项均符合要求,一般项(含鼓励项)符合率达到90%(含)以上为五星级;
b) 关键项均符合要求,一般项(含鼓励项)符合率达到80%(含)以上为四星级;
c) 关键项均符合要求,一般项(含鼓励项)符合率达到70%(含)以上为三星级;
d) 关键项出现“不符合”或者一般项(含鼓励项)符合率低于70%为其他。
7
JT/T 857—2025
表4 汽车客运站评价内容
5.1.1
5.1.2
5.1.1.1
5.1.1.2
5.1.1.3
5.1.1.4
5.1.1.5
5.1.2.1
5.1.2.2
5.1.2.3
5.1.2.4
5.1.2.5
5.1.2.1.1
5.1.2.1.2
5.1.2.1.3
5.1.2.1.4
5.1.2.2.1
5.1.2.2.2
5.1.2.2.3
5.1.2.2.4
5.1.2.3.1
5.1.2.3.2
5.1.2.3.3
5.1.2.3.4
5.1.2.4.1
5.1.2.4.2
5.1.2.4.3
5.1.2.4.4
5.1.2.4.5
5.1.2.5.1
5.1.2.5.2
5.1.2.4.1 a)
5.1.2.4.1 b)
5.1.2.4.1 c)
5.1.2.4.1 d)
5.1.2.4.2 a)
5.1.2.4.2 b)
5.1.2.4.2 c)
5.1.2.4.2 d)
5.1.2.4.3 a)
5.1.2.4.3 b)
5.1.2.4.3 c)
5.1.2.4.3 d)
5.1.2.4.4 a)
5.1.2.4.4 b)
5.1.2.5.1 a)
5.1.2.5.1 b)
5.1.2.5.1 c)
5.1.2.5.1 d)
5.1.2.5.1 e)
5.1.2.5.2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评价内容及要求关键项一般项鼓励项
8
JT/T 857—2025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合计
注:“○”代表该评价指标的类型。
“—”代表不适用本项内容。
5.1.2.5
5.1.4.1
5.1.4.2
5.1.4.3
5.1.4.4
5.1.4.5
5.1.4.6
5.1.5.1
5.1.5.2
5.1.5.3
5.1.5.4
5.1.6.1
5.1.6.2
5.1.6.3
5.1.6.4
5.1.6.5
5.1.6.6
5.1.7.1
5.1.7.2
5.1.7.3
5.1.2.5.2
5.1.2.5.3
5.1.2.5.2 b)
5.1.2.5.2 c)
5.1.2.5.2 d)
5.1.2.5.3 a)
5.1.2.5.3 b)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
○○—
—
○○○—
○—
—
—
—
○○○—
○○4
2
—
—
—
—
—
—
—
—
○—
—
—
—
—
—
○—
○○—
—
—
○—
—
8
表4 汽车客运站评价内容(续)
评价内容及要求关键项一般项鼓励项
6 汽车货运站(场)运营企业节能低碳评价
6. 1 评价内容及要求
6. 1. 1 选址
6. 1. 1. 1 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及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等的要求。
6. 1. 1. 2 应与交通枢纽或铁路、港口及航空货运站(场)等紧密衔接。
6. 1. 1. 3 应紧邻城市干道或公路干线,利于运输车辆出行便捷。
6. 1. 1. 4 应靠近较大货源点,不应靠近居民聚集区。
6. 1. 1. 5 应使进站、出站车流与道路交通流相一致,或采用专用匝道、高架道路或者地下隧道的形式
9
JT/T 857—2025
直接引入到汽车货运站(场)内部。
6. 1. 2 工艺设计
6. 1. 2. 1 总平面布置
6. 1. 2. 1. 1 站房、仓库、货棚、装卸场所、停车场及车辆维护场地区域划分应清晰,布置应有利于优化
站(场)内的流线和工艺流程,缩短车辆及装卸机械行驶的路线。
6. 1. 2. 1. 2 总平面内货物流线、车辆流线、人员流线应简捷,不应相互交叉干扰。
6. 1. 2. 1. 3 总平面内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应符合GB 5768. 1、GB 5768. 2和GB 5768. 3的规定。
6. 1. 2. 2 进站口、出站口
6. 1. 2. 2. 1 进站口、出站口应分别设置,单通道宽度均不应小于6 m。
6. 1. 2. 2. 2 进站口、出站口应分别设置车辆进出引道,长度应大于最大营运车辆的最小转弯半径。
6. 1. 2. 2. 3 进站口、出站口通视距离应大于50 m。
6. 1. 2. 2. 4 进站口、出站口宜分别设置声光同步信号。
6. 1. 2. 3 货运站房
6. 1. 2. 3. 1 货物受理处、提货处及工作间应设置在站房底层,并与主干道有较方便的道路衔接。
6. 1. 2. 3. 2 货物受理处与提货处应分别设置,货物流线与人员流线应减少不必要的交叉。
6. 1. 2. 3. 3 货物受理处、提货处与仓库间距离应短捷。
6. 1. 2. 3. 4 站房面积应符合JT/T 402的规定。
6. 1. 2. 4 仓储设施
6. 1. 2. 4. 1 仓库和货棚
仓库和货棚应满足下列要求:
a) 根据仓储种类分区设置,货棚与相应仓库位于同一区域;
b) 根据笨重货物的大小及性质设置货棚;
c) 仓库门数按每一个仓库门日均吞吐量30 t~50 t设置;
d) 仓库设置装卸站台,装卸站台的面积、高度和宽度符合JT/T 402的规定;
e) 仓库和货棚内的发送货物、中转货物、交付货物分区,货物流线短捷;
f) 仓库内货位宽度、货位间隔、操作通道宽度符合JT/T 402的规定;
g) 仓库与货棚的面积符合JT/T 402的规定。
6. 1. 2. 4. 2 集装箱拆装箱库
集装箱拆装箱库满足下列要求:
a) 拆装箱库应设置拆装箱作业区及拆装箱平台;
b) 拆装箱库和拆装箱作业区内装卸机械的工作场地布局应合理,相互间不应干扰;
c) 拆装箱库和拆装箱作业区面积应符合GB/T 12419的规定。
6. 1. 2. 5 场地设施
6. 1. 2. 5. 1 总体布置
场地设施总体布置满足下列要求:
10
JT/T 857—2025
a) 货场、装卸(作业)场及停车场等区域应分区明确,各功能区域作业不应干涉;
b) 装卸作业场、停车场应与站内的车辆进出通道合理衔接,车辆流线不应交叉。
6. 1. 2. 5. 2 货场
货场应满足下列要求:
a) 货场位置的选择与同类性质的仓库相邻近;
b) 货场面积符合JT/T 402的规定。
6. 1. 2. 5. 3 集装箱堆场
集装箱堆场满足下列要求:
a) 中转箱、拼装箱、周转和维修箱等区域应划分合理,不应作业交叉;
b) 中转箱区应临近堆场进、出口,拼装箱区应靠近仓库和货棚;
c) 周转及维修箱区,应布置在集装箱拆装箱作业区的外围;
d) 集装箱堆场面积应符合GB/T 12419的规定。
6. 1. 2. 5. 4 装卸(作业)场
装卸(作业)场应满足下列要求:
a) 装卸(作业)场与站内的车辆进出通道合理地衔接;
b) 装卸(作业)场内装卸位符合车辆进出、装卸货物所需的纵向与横向净距的要求;
c) 装卸(作业)场面积符合JT/T 402的规定。
6. 1. 2. 5. 5 停车场
停车场应满足下列要求:
a) 停车场与仓库、货棚、装卸(作业)区及货运站房等区域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b) 停车场内将车辆按长度分类,同类车辆停放在同一区域;
c) 最小停车带、停车位、行车通道宽度符合JGJ 100的规定;
d) 停车场面积符合JT/T 402的规定。
6. 1. 3 运输及搬运装卸设备
6. 1. 3. 1 运输及搬运装卸设备不应采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耗能设备。
6. 1. 3. 2 搬运装卸设备数量应符合GB/T 12419 和JT/T 402的规定。
6. 1. 4 货运站(场)建筑
6. 1. 4. 1 站房建筑应符合GB 50189的规定。
6. 1. 4. 2 冷库应符合GB 50072的规定。
6. 1. 5 给排水
6. 1. 5. 1 给水系统宜统一考虑,集中供水,分区合理。
6. 1. 5. 2 停车场内应在排水的同时设置雨水收集装置。
6. 1. 5. 3 用水设备应采用限流节水装置,卫生器具应采用节水型产品。
6. 1. 5. 4 生活热水宜采用太阳能热水器、热泵等节能供热设备。
6. 1. 5. 5 洗车台洗车用水应采用循环水。
11
JT/T 857—2025
6. 1. 5. 6 消防用水应符合GB 50016和GB 50067的规定。
6. 1. 6 采暖通风
6. 1. 6. 1 站房冷热源的选择应符合GB 50189的规定。
6. 1. 6. 2 站房室内温度应符合GB 50189的规定,并能保证分区(室)进行室温调节。
6. 1. 6. 3 站房、仓库自然通风不满足要求时,应设置强制通风但不应妨碍自然通风。
6. 1. 6. 4 具备条件的,采暖和空调系统宜采用太阳能或地热能等节能技术。
6. 1. 7 电气设备
6. 1. 7. 1 照明、空调、安全检测、宣传告示等用能设备应选用国家推荐的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
备,不应采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耗能技术、材料和设备。
6. 1. 7. 2 照明控制方式,除应急照明外宜采取照度调节、节能自熄等节能控制措施。
6. 1. 7. 3 有条件时,宜将天然光引入站房、仓库内作为照明能源。
6. 1. 7. 4 站房和停车场照度、事故应急照明照度应符合GB 50034的规定。
6. 1. 7. 5 监测与控制节能设计应符合GB 50189的规定。
6. 1. 8 计量
6. 1. 8. 1 采暖系统的划分和布置宜采用分区热量计量。
6. 1. 8. 2 生产和生活用水应分别设置计量水表,实现分区计量。
6. 1. 8. 3 用电设备应设置计量电表,实现分区计量。
6. 2 评价方法
评价内容按其重要程度分为关键项、一般项和鼓励项,应满足表5的要求。评价方法应按5. 2的要
求进行。
表5 汽车货运站(场)评价内容
评价项目
6.1.1
6.1.2
6.1.1.1
6.1.1.2
6.1.1.3
6.1.1.4
6.1.1.5
6.1.2.1
6.1.2.2
6.1.2.3
6.1.2.1.1
6.1.2.1.2
6.1.2.1.3
6.1.2.2.1
6.1.2.2.2
6.1.2.2.3
6.1.2.2.4
6.1.2.3.1
6.1.2.3.2
关键项
○
—
—
—
—
○
—
—
—
○
—
—
—
—
一般项
—
○○○○
—
○○○
—
○
—
○○
鼓励项
—
—
—
—
—
—
—
—
—
—
—
○
—
—
12
JT/T 857—2025
表5 汽车货运站(场)评价内容(续)
评价项目
6.1.2
6.1.3
6.1.4
6.1.5
6.1.2.3
6.1.2.4
6.1.2.5
6.1.3.1
6.1.3.2
6.1.4.1
6.1.4.2
6.1.5.1
6.1.5.2
6.1.5.3
6.1.5.4
6.1.5.5
6.1.5.6
6.1.2.3.3
6.1.2.3.4
6.1.2.4.1
6.1.2.4.2
6.1.2.5.1
6.1.2.5.2
6.1.2.5.3
6.1.2.5.4
6.1.2.5.5
6.1.2.4.1 a)
6.1.2.4.1 b)
6.1.2.4.1 c)
6.1.2.4.1 d)
6.1.2.4.1 e)
6.1.2.4.1 f)
6.1.2.4.1 g)
6.1.2.4.2 a)
6.1.2.4.2 b)
6.1.2.4.2 c)
6.1.2.5.1 a)
6.1.2.5.1 b)
6.1.2.5.2 a)
6.1.2.5.2 b)
6.1.2.5.3 a)
6.1.2.5.3 b)
6.1.2.5.3 c)
6.1.2.5.3 d)
6.1.2.5.4 a)
6.1.2.5.4 b)
6.1.2.5.4 c)
6.1.2.5.5 a)
6.1.2.5.5 b)
6.1.2.5.5 c)
6.1.2.5.5 d)
关键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般项
—
○○○
—
○
—
○○○○○
—
○○○○○○○○○○○○
—
○
—
○
—
—
○
—
○
—
—
○
鼓励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JT/T 857—2025
表5 汽车货运站(场)评价内容(续)
评价项目
6.1.6
6.1.7
6.1.8
合计
注:“○”代表该评价指标的类型。
“—”代表不适用本项内容。
6.1.6.1
6.1.6.2
6.1.6.3
6.1.6.4
6.1.7.1
6.1.7.2
6.1.7.3
6.1.7.4
6.1.7.5
6.1.8.1
6.1.8.2
6.1.8.3
关键项
—
—
—
—
○
—
—
—
—
—
—
—
13
一般项
○○○
—
—
—
—
○○
—
○○4
3
鼓励项
—
—
—
○
—
○○
—
—
○
—
—
7
14
JT/T 857—2025
附 录 A
(规范性)
道路客货运企业实载率计算方法
A. 1 道路货运企业实载率按公式(A. 1)计算。
ALRm = Σn
i = 1
Wmi Lmi
Σn
i = 1
Wi Li
×100% …………………………(A. 1)
式中:
ALRm——某道路货运企业实载率;
Wmi ——第i 辆车实际载运货量,单位为吨(t);
Lmi ——第i 辆车实际运输距离,单位为千米(km);
Wi ——第i 辆车额定载运货量,单位为吨(t);
Li ——第i 辆车总行驶里程,单位为千米(km)。
A. 2 道路客运企业实载率按公式(A. 2)计算。
ALRp = Σn
i = 1
Mpi Lpi
Σn
i = 1
Mi Li
× 100% …………………………(A. 2)
式中:
ALRp ——某道路客运企业实载率;
Mpi ——第i 辆车实际载客人数,单位为人;
Lpi ——第i 辆车实际运输距离,单位为千米(km);
Mi ——第i 辆车额定载客人数,单位为人。
15
JT/T 857—2025
附 录 B
(规范性)
周转量碳排放强度降低率计算方法
B. 1 碳排放量计算边界
碳排放量只计算道路客货运企业的营运车辆燃料燃烧活动产生的直接CO2排放,不包括电、氢等新
能源营运车辆产生的间接CO2排放。道路客货运企业的营运车辆包括自有车辆和租赁车辆。
B. 2 计算方法
B. 2. 1 周转量碳排放强度
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按公式(B. 1)计算。
D = EP
…………………………(B. 1)
式中:
D——周转量碳排放强度,对于货运企业,单位为千克二氧化碳每吨公里[kgCO2(/ t∙km)],对于客
运企业,单位为千克二氧化碳每人公里;
E——道路客货运企业的碳排放总量,单位为千克二氧化碳(kgCO2);
P——道路客货运企业的运输周转量总量,对于货运企业,单位为吨公里(t∙km);对于客运企业,单
位为人公里。
B. 2. 2 碳排放总量计算方法
碳排放总量按公式(B. 2)计算。
E= ΣECi × EFi …………………………(B. 2)
式中:
ECi——第i 类化石燃料能源净消费量,对于液体燃料,单位为千克(kg),对于气体燃料,单位为立
方米(m3);
EFi——第i 类化石燃料的CO2排放因子,取值按表B. 1。
表B. 1 化石燃料的CO2排放因子
序号
12345678
燃料类型
汽油
柴油
燃料油
压缩天然气
液化天然气
液化石油气
甲醇
乙醇
CO2排放因子
2. 985(kgCO2/kg)
3. 159(kgCO2/kg)
3. 235(kgCO2/kg)
2. 184(kgCO2/m3)
2. 885(kgCO2/kg)
3. 101(kgCO2/kg)
1. 375(kgCO2/kg)
1. 913(kgCO2/kg)
16
JT/T 857—2025
B. 2. 3 碳排放强度降低率计算方法
碳排放强度降低率按公式(B. 3)计算。
R = (D1 )
D0 - 1 × 100% …………………………(B. 3)
式中:
R ——碳排放强度降低率;
D1——报告期道路客货运企业周转量碳排放强度;
D0——基准期道路客货运企业周转量碳排放强度。
17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