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ZAMA 1001-2024 硅碳负极材料用多孔碳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CCS H 82
团体标准
T/ZAMA 1001—2024
硅碳负极材料用多孔碳
Porous carbon for silicon carban anodematerial
2024 - 11 - 13 发布2024 - 12 - 01 实施
浙江省新材料产业协会发布
目 次
前言................................................................................. 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分类与代号.......................................................................... 1
4.1 产品分类........................................................................ 1
4.2 产品代号........................................................................ 2
5 技术要求............................................................................ 2
5.1 外观............................................................................ 2
5.2 理化指标........................................................................ 2
6 试验方法............................................................................ 3
6.1 外观............................................................................ 3
6.2 粒度分布........................................................................ 3
6.3 比表面积........................................................................ 3
6.4 总孔容.......................................................................... 3
6.5 平均孔径........................................................................ 3
6.6 振实密度........................................................................ 3
6.7 碳含量.......................................................................... 3
6.8 氧含量.......................................................................... 3
6.9 水分含量........................................................................ 3
6.10 灰分........................................................................... 3
6.11 挥发分......................................................................... 4
6.12 粉末电阻....................................................................... 4
6.13 pH 值...........................................................................4
6.14 磁性物质含量................................................................... 4
6.15 微量金属元素含量............................................................... 4
6.16 限用物质含量................................................................... 4
7 检验规则............................................................................ 4
7.1 采样方法........................................................................ 4
7.1.1 取样........................................................................ 4
7.1.2 样品标签.................................................................... 4
7.1.3 样品的保存.................................................................. 4
7.2 检验分类........................................................................ 4
7.2.1 出厂检验.................................................................... 4
7.2.2 型式检验.................................................................... 5
T/ZAMA 1001—2024
II
7.3 验收规则........................................................................ 5
8 包装、标志、贮存和运输.............................................................. 5
8.1 包装............................................................................ 5
8.2 标志............................................................................ 5
8.3 储存和运输...................................................................... 5
T/ZAMA 1001—2024
I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碳一新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提出。
本文件由浙江省新材料产业协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碳一新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浙江锂宸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元力新能源碳材
料(南平)有限公司、江西科特碳基新材料有限公司、江苏浦士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
碳一新能源(杭州)有限责任公司、浙江宸硅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杜宁、邱小玉、余丽、谢国全、阮蓉蓉、杨金杯、李俊、闫允涛、张驰、杨雯
月、张立君、林少雄、李立斌、王洪炳、占礼万。
本文件首次发布。
T/ZAMA 1001—2024
1
硅碳负极材料用多孔碳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硅碳负极材料用多孔碳的术语和定义、分类与代号、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
包装、标志、运输与储存。
本文件适用于锂离子电池等二次电池硅碳负极材料用多孔碳。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标准,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标准,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1429 炭素材料灰分含量的测定方法
GB/T 2828.1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GB/T 2829 周期检验计数抽样程序及表(适用于对过程稳定性的检验)
GB/T 6388 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
GB/T 13732 粒度均匀散料抽样检验通则
GB/T 19077-2016 粒度分析激光衍射法
GB/T 19587 气体吸附BET法测定固态物质比表面积
GB/T 24533 锂离子电池石墨类负极材料
GB/T 26125 电子电气产品六种限用物质(铅、汞、镉、六价铬、多溴联苯和多溴二苯醚)的测
定
GB/T 33827 锂电池用纳米负极材料中磁性物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YB/T 5189 炭素材料挥发分的测定
T/CIET 379-2024 硅基负极材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硅碳负极材料用多孔碳
多孔碳是用于制备硅碳负极材料的基底材料,主要由碳元素组成,是具有多孔结构的黑色粉末。
4 分类与代号
4.1 产品分类
4.1.1 按照多孔碳的平均孔径进行,主要分为2 类:
T/ZAMA 1001—2024
2
——平均孔径≤2.0nm,为微孔多孔碳,用WPC表示;
——平均孔径2.0nm~50nm,为介孔多孔碳,用JPC表示。
4.1.2 按照多孔碳的总孔容进行,主要分为4 个等级:
——总孔容:≥0.90cm3 /g,用Ⅰ表示;
——总孔容:0.70~0.90cm3 /g(不包含0.90 cm 3/g),用Ⅱ表示;
——总孔容:0.50~0.70cm3 /g(不包含0.70 cm 3/g),用Ⅲ表示;
——总孔容:0.30~0.50cm3 /g(不包含0.50 cm 3/g),用Ⅳ表示。
4.2 产品代号
产品代号依次排列组成。
示例:WPC-Ⅲ表示Ⅲ级微孔多孔碳;
JPC-Ⅱ表示Ⅱ级介孔多孔碳。
5 技术要求
5.1 外观
颜色均匀的黑色粉末,无结块、无异物。
5.2 理化指标
表1 硅碳负极材料用多孔碳技术指标
技术指标
产品代号
WPC JPC
Ⅰ Ⅱ Ⅲ Ⅳ Ⅰ Ⅱ Ⅲ Ⅳ
理化
性能
粒度
分布
D10/(μm)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D50/(μm) 7.5±2.0 7.5±2.0 7.5±2.0 7.5±2.0 7.5±2.0 7.5±2.0 7.5±2.0 7.5±2.0
D90/(μm)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比表面积/(m2 /g) ≥1800 ≥1400 ≥1000 ≥600 <1800 <1400 <1000 <600
总孔容/(cm3/g) ≥0.90 0.70~0.90 0.50~0.70 0.30~0.50 ≥0.90 0.70~0.90 0.50~0.70 0.30~0.50
平均孔径/(nm) ≤2.0 ≤2.0 ≤2.0 ≤2.0 2.0~50.0 2.0~50.0 2.0~50.0 2.0~50.0
振实密度/(g/cm3 ) ≥0.30 ≥0.30 ≥0.30 ≥0.30 ≥0.30 ≥0.30 ≥0.30 ≥0.30
碳含量/(wt)% ≥96 ≥96 ≥96 ≥96 ≥96 ≥96 ≥96 ≥96
氧含量/(wt)%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水分含量/(wt)%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灰分/(wt)%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挥发分/(wt)%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粉末电阻/(Ω·cm)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pH值6~9 6~9 6~9 6~9 6~9 6~9 6~9 6~9
磁性
物质
铁+钴+铬+镍+锌
/(mg/kg)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微量铁/(mg/kg)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T/ZAMA 1001—2024
3
金属
元素
钴/(mg/kg)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铜/(mg/kg)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镍/(mg/kg)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铝/(mg/kg)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铬/(mg/kg)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锌/(mg/kg)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限用物质通过通过通过通过通过通过通过通过
注:其中限用物质指标可根据供需双方协商进行。
6 试验方法
6.1 外观
自然光条件下目测观察。
6.2 粒度分布
按照GB/T 19077-2016进行测定,测试样品量在0.6g~0.8g之间。
6.3 比表面积
按照GB/T 19587进行测定,采用多点BET法。
6.4 总孔容
按照GB/T 19587进行测定,采用静态容量法,取平衡吸附压力p接近饱和蒸气压p0时即p/ p0接近1
(需大于0.990)对应的单点总孔容。
6.5 平均孔径
按照GB/T 19587进行测定,平均孔径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多孔材料中所有孔径的平均值,通常采用
总孔容与比表面积计算得到,计算公式为:平均孔径=k×总孔容/比表面积,其中k与所选的孔模型有关,
圆柱形孔模型:k=4,平面板模型:k=2,多孔碳的平均孔径计算采用k=4。
6.6 振实密度
按照GB/T 24533进行测定。
6.7 碳含量
按照T/CIET 379-2024进行测定。
6.8 氧含量
按照T/CIET 379-2024进行测定。
6.9 水分含量
按照GB/T 24533进行测定。
6.10 灰分
T/ZAMA 1001—2024
4
按照GB/T 1429进行测定。
6.11 挥发分
按照YB/T 5189进行测定。
6.12 粉末电阻
按照T/CIET 379-2024进行测定。
6.13 pH 值
按照GB/T 24533进行测定。
6.14 磁性物质含量
按照GB/T 33827进行测定。
6.15 微量金属元素含量
按照GB/T 24533进行测定。
6.16 限用物质含量
按照GB/T 26125的规定进行测定。
7 检验规则
7.1 采样方法
7.1.1 取样
硅碳负极材料用多孔碳按GB/T 13732进行取样。用洁净的取样钎(不锈钢牌号316或同等类型;直
径:不大于30mm)沿轴线插入包装中,插入深度不得小于包装的4/5。在包装内,物料中心轴线周围20mm
范围内取样。抽样按照GB/T 2828.1和GB/T 2829中的抽样相关规定进行。
7.1.2 样品标签
样品盛入聚乙烯(PE)样品罐后,应在外壁贴上标签,标签包括下列内容:
a) 样品类别及编号;
b) 总体物料批号及数量;
c) 样品量;
d) 采样日期;
e) 采样者姓名。
7.1.3 样品的保存
样品应密封保存,并贮存在防破包、防雨、防潮等环境。备用样品有效贮存期为6个月。
7.2 检验分类
7.2.1 出厂检验
T/ZAMA 1001—2024
5
对每批次按照本文件中表1中的指标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盖质量检验章。
注:检验可根据供需双方协商进行。
7.2.2 型式检验
对本文件中规定的技术要求全部进行检验。在有下列情况之一时进行型式检验:
a) 原材料的型号、供货厂家等有变更时;
b) 生产工艺流程有变化时;
c) 生产设备停产半年以上,重启生产时;
d) 客户有特殊要求时;
e) 正常情况下每年不少于1次型式检验。
7.3 验收规则
7.3.1 产品符合表1 中规定技术指标为合格品。若有1 项指标达不到标准的要求,应从同批次产品的
取样袋中双份取样对不合格项复检,复检全部合格判为合格,有一项不合格判为不合格。
7.3.2 生产厂应保证出厂的产品符合本文件规定的要求,每批产品出厂时,随货附带检测报告。
7.3.3 收货方按本标准对产品进行复检。
7.3.4 收货方复检期限:2 个月,如有异议时,应双倍取样重新检验,如仍有异议,应友好协商解决。
8 包装、标志、贮存和运输
8.1 包装
8.1.1 产品的包装应符合GB/T 191 的规定,净重由供需双方协商。
8.1.2 包装应在干燥环境条件下进行,先将产品装入防水包装袋(推荐用PE 密封袋、铝塑密封袋)。
特殊的包装要求由供需双方协商。
8.1.3 包装好后的产品再用外包装材料包装,包装材料由供需双方协商。
8.2 标志
标志应符合GB/T 6388的规定,一般应包括下列内容,也可根据客户需求进行标志:
a) 产品名称;
b) 产品代号及规格;
c) 本标准的编号;
d) 净重;
e) 生产厂名;
f) 制造日期、生产批号或出厂日期、编号;
g) 警示说明;
h) 其他标识。
8.3 储存和运输
产品应储存在通风、干燥的仓库内。
产品堆放应整齐、清洁,生产批号等标志应能清晰辨认。
T/ZAMA 1001—2024
6
避免与可使产品变质或使包装袋损坏的物品混存、混运。
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应保证产品的包装清洁和不破损,凡损漏产品,不得返入包装内。
供方应提供本产品的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和安全标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