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ZBTA 11-2024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P 09
浙江省建筑业技术创新协会团体标准
T/ZBTA 11-2024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emporary electrical safety of construction sites
2024-12-30发布 2025-02-01实施
浙江省建筑业技术创新协会 发 布
前 言
根据《浙江省建筑业技术创新协会团体指南管理办法(试行)》(浙建技创[2017]45号)的要求,编制组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参考有关国家、行业、地方标准,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共分十章两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和代号;3.施工用电管理;4.配电系统;5.配电线路;6.防雷与接地;7.用电设备设施;8.照明;9.外电线路防护;10.临时用电设施拆除;两个附录。
本规范由浙江省建筑业技术创新协会负责管理,由浙江万达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浙江万达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地址:浙江省诸暨市浣东街道东二路107号万达财富大厦 ;邮政编码:311800)。
本规范主编单位:浙江万达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华锦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中屹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本规范参编单位:龙元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华昌建设有限公司
浙江升浙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湖州天跃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恒德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中荣建设有限公司
金磐集团有限公司
成龙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培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徐鹏如、王孟萍、邹春霞、杜宏彬、汪丽萍、陆煌强、张建民、沈国芳、沈佳佳、方玮、蔡红燕、陈金来、王锡江、邹鸿暝、庞康华、吴承澄、吴峻涛
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刘兴旺、胡新赞、袁震、陈万里、朱国锋、王柱石、郑立
3
目 次
1 总 则---------------------------------------------------------------------- 1
2 术语和代号 ----------------------------------------------------------------- 2
2.1 术 语 ---------------------------------------------------------------- 2
2.2 代 号 ---------------------------------------------------------------- 5
3 施工用电管理 --------------------------------------------------------------- 6
3.1 一般规定 ------------------------------------------------------------- 6
3.2 用电组织和人员要求 --------------------------------------------------- 6
3.3 用电检查和使用维护 --------------------------------------------------- 7
3.4 用电技术档案 --------------------------------------------------------- 7
4 配电系统------------------------------------------------------------------- 9
4.1 一般规定 ------------------------------------------------------------- 9
4.2 配电室 --------------------------------------------------------------- 9
4.3 配电箱(柜) -------------------------------------------------------- 10
4.4 开关电器的选择 ------------------------------------------------------ 12
5 配电线路------------------------------------------------------------------ 13
5.1 一般规定 ------------------------------------------------------------ 13
5.2 低压架空线路 -------------------------------------------------------- 14
5.3 导管配线 ------------------------------------------------------------ 15
5.4 直埋配线 ------------------------------------------------------------ 15
5.5 钢索配线 ------------------------------------------------------------ 16
5.6 其他方式敷设线路 ---------------------------------------------------- 16
6 防雷与接地 ---------------------------------------------------------------- 18
6.1 防雷保护 ------------------------------------------------------------ 18
6.2 接地接零要求 -------------------------------------------------------- 18
7 用电设备设施 -------------------------------------------------------------- 21
7.1 一般规定 ------------------------------------------------------------ 21
7.2 手持式电动工具 ------------------------------------------------------ 21
7.3 起重机械 ------------------------------------------------------------ 21
4
7.4 焊接机械 ------------------------------------------------------------ 21
7.5其他用电设备设施 ---------------------------------------------------- 22
8 照 明-------------------------------------------------------------------- 23
8.1 一般规定 ------------------------------------------------------------ 23
8.2 施工现场照明 -------------------------------------------------------- 23
8.3 办公区、生活区照明 -------------------------------------------------- 24
8.4 应急照明 ------------------------------------------------------------ 24
9 外电线路防护 -------------------------------------------------------------- 25
10 临时用电设施拆除 --------------------------------------------------------- 26
附录A 施工用电系统分项验收记录 ----------------------------------------- 27
附录B 巡视记录 --------------------------------------------------------- 32
1
1 总则
1.0.1 为了确保施工现场用电过程中人身和线路设施、用电设备安全,施工现场用电设施设备的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维护及拆除过程中,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方便易行的目的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房屋建筑及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中用电电压等级为10kV及以下施工现场临时用电设施的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维护及拆除。
1.0.3 规范编制原则如下:
a) 防范电击和电气火灾危害;
b) 满足用电设备对用电可靠性要求;
c) 用电设施设备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的规定且运行状态良好。
1.0.4 建筑工地用电设施设备的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维护及拆除,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的规定。
2
2 术语和代号
2.1 术 语
2.1.1 电击electric shock
电流通过人体或动物躯体而引起的生理效应。
2.1.2 过电流overcurrent
大于导体额定电流(载流量)的回路电流,包括:过负荷(过载)电流、短路电流。
2.1.3 过负荷(过载)电流overload current
绝缘完好情况下出现的过电流
2.1.4 短路电流short-circuit current
绝缘损坏后,带电导体间短路点阻抗可忽略不计的过电流。
2.1.5 泄漏电流 leakage current
正常情况下,流经非正规路径的对地电流。
2.1.6 故障电流 fault current
当线路和设备的绝缘损坏时,通过故障点的电流。
2.1.7 剩余电流 residual current
剩余电流保护器主回路瞬时电流值的矢量和。
2.1.8 电气设备 electrical equipment
用于发电、变电、输电、配电或利用电能的设备,例如发电机、变压器、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测量仪器、保护器件、报警器件、布线系统、智能管理系统和用电设备。
2.1.9 电气装置 electrical installation
相关电气设备的组合,具有为实现特定目的所需的相互协调的特性。
2.1.10 总配电箱(柜) General distribution box
从箱式变电站或发电机等引入电源,具备隔离和保护电器功用,分配一路或多路电源给分配电箱的配电箱(柜)。
2.1.11 分配电箱 branch distribution box
从总配电箱引入电源,具备隔离和保护电器功用,分配一路或多路电源给末级配电箱的配电箱。
2.1.12 专用配电箱(专用开关箱) special distribution box
从总配电箱(柜)或分配电箱引入电源,为指定设备单独供电的配电箱或配置专门控制保护电器的配电箱。
2.1.13 末级配电箱(开关箱) last stage distribution box
从分配电箱引入电源,具备隔离和保护电器功用,直接供给用电设备电源的配电箱。
2.1.14 移动式末级配电箱(开关箱) last stage mobile distribution box
3
从分配电箱引入电源,具备隔离和保护电器功用,为手持式电动工具和照明器具供电、经常移动的配电箱。
2.1.15 防护等级 degree of protection
按规范规定的检验方法,外壳对接近危险部件、防止固体异物进入或水进入所提供的保护程度。
2.1.16 防护代码(IP) ingress protection code
表明外壳对人接近危险部位、防止固体异物进入或水进入的防护等级以及与这些防护有关的附加信息的代码系统。
2.1.17 安全特低电压系统(SELV) safety extra-low voltage system
由隔离变压器等隔离电源或发电机、蓄电池等独立电源供电的交流或直流特低电压回路。其回路导体不接地,电气设备外壳不用专用接地线连接保护接地导体(PE),但可与地接触。
2.1.18 保护接地导体(PE) protective earthing conductor
用于接地的专用保护导体。也称为“PE线”。
2.1.19 中性导体(N)neutral conductor
与中性点连接并用于配电的导体。也称为“N”线。
2.1.20 保护接地中性导体(PEN) protective earthing neutral conductor
兼有保护接地导体(PE)和中性导体(N)功能的导体。也称为“PEN”线。
2.1.21 外露可导电部分 exposed-conductive-part
设备上能触及到的可导电部分,它在正常状况下不带电,但是在基本绝缘损坏时会带电。
2.1.22 外界可导电部分 extraneous-conductive-part
非电气装置的组成部分,且易于引入电位的可导电部分,该电位通常是为局部地电位。
2.1.23 隔离开关 switch-disconnector
在断开状态下能符合电气隔离要求的开关。
2.1.24 开关 switch
在正常电路条件下(包括规定的过载条件),能够接通、承载和分断电流,并在规定的非正常电路条件下,能在规定时间内承载电流的一种开关电器。
2.1.25 断路器 circuit breaker
能接通、承载和分断正常电路条件下的电流,也能在短路等规定的非正常条件下接通、承载电流一定时间和分断电流的一种机械开关电器。
2.1.26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RCD) residual current device
在正常运行条件下能接通、承载和分断电流,以及在规定的条件下当剩余电流达到规定值时能使触头断开的机械开关电器或组合电器。
2.1.27 额定剩余动作电流(I△n) rated residual operating current
4
制造厂按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规定的剩余动作电流值设置,在线路达到该电流值时,剩余电流保护装置应在规定的条件下动作。
2.1.28 接地故障 earth fault
带电导体和地(包括大地、与地连接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和外界可导电部分,也包括代替大地的导体)之间意外出现的导电通路。
2.1.29 I类设备 class I equipment
具有基本绝缘和能将外露可导电部分与电气装置的PE线相连接的设备。
2.1.30 Ⅱ类设备 class Ⅱ equipment
具有双重绝缘或与其等效的加强绝缘的电气设备。
2.1.31 Ⅲ类设备 class Ⅲ equipment
采用特低电压供电的设备。
2.1.32 系统接地 system earthing
为使系统正常和安全运行在带电导体某点所做的接地。例如在变压器低压侧PEN线(或N线)及低压发电机PEN线(或N线)上某点的接地。
2.1.33 保护接地 protective earthing
为消除或减少发生接地故障时的电气事故,对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所做的接地。
2.1.34 重复接地 iterative earthing
电源端的系统接地的重复设置,即对TN系统的PEN线和PE线的再次接地。
2.1.35 接闪器 air-termination system
由接闪杆、接闪带、接闪线、接闪网以及金属屋面、金属构件等组成拦截雷电闪击的器材或设施。
2.1.36 接地装置 earth-termination system
接地导体(线)和接地极的总称。
2.1.37 接地极(体) earth electrode
埋入土壤或特定的导电介质中与大地充分接触的可导电部分。
2.1.38 自然接地体 natural earthing electrode
可利用作为接地用的直接与大地接触的各种金属构件、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基础、金属设备等。
2.1.39 外电线路 external line
建筑工地用电线路以外的电力线路。
2.1.40 潮湿场所 damp environment
本规范仅指相对湿度大于95%的空气环境、场地积水环境、泥泞的环境。
5
2.2 代 号
2.2.1 H——照明器;
2.2.2 L1、L2、L3——三相电路的三相相线;
2.2.3 M——电动机;
2.2.4 N——中性点,中性导体;
2.2.5 PE——保护接地导体;
2.2.6 PEN——兼有保护导体和中性导体功能的导体,简称PEN导体;
2.2.7 RCD——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
2.2.8 T——变压器;
2.2.9 TN——电力系统有一点直接接地,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通过保护线与该接地点相连接;
2.2.10 TN-C——整个系统的N、PE线是合一的;
2.2.11 TN-C-S——系统中有一部分线路的N、PE线是合一的;
2.2.12 TN-S——整个系统的N、PE线是分开的;
6
3 施工用电管理
3.1 一般规定
3.1.1 建筑工地应建立健全用电管理制度、安全管理责任制,明确职责和管理范围。
3.1.2 建筑工地用电工程应由电气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管理。
3.1.3 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相应资格,并经总承包单位教育、考试合格、安全技术交底后,方可上岗作业。
3.1.4 现场应配备两名及以上施工用电专职电工;安装、调试、维修、巡检、拆除施工用电工程作业,应至少由两名电工配合进行。
3.1.5 用电工程采用的电气设备、器材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定。列入国家强制性认证产品目录的,必须有“CCC”强制性认证证书、标识。
3.1.6 建筑工地用电分项工程应经总包单位及监理单位验收合格,填写符合验收表,详见附录A,并签字确认后,方可投入使用。不具备整体验收条件时,应分区域、分阶段验收。
3.1.7 用电设施的日常运行、维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a) 用电运行人员单独值班时,不得从事检修工作;
b) 应建立用电设施巡视制度,巡视并留存记录,详见附录B;
c) 配电装置和变压器,每班应巡视检查1次;
d) 配电线路的巡视和检查,每周不应少于1次;
e) 施工现场室外用电设施除经常维护外,遇大风、暴雨、冰雹、雪、霜、雾等恶劣天气前后,应加强巡视和检查;
f) 新投入运行或大修后投入运行的电气设备,在72h内应加强巡视,无异常情况后,方可按正常周期进行巡视;
g) 用电设施的清扫和检修,不宜少于2次/年,其时间应安排在雨季和冬季到来之前;
h) 强检类电工检测仪器仪表,应检验合格并在检验有效期内使用;
i) 用电设施的运行、维护作业,应断电、验电、锁箱、悬挂 “有人工作,禁止合闸”警示标志;作业人员应按规定使用专用工具和防护设施设备,穿戴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品。
3.2 用电组织和人员要求
3.2.1 施工用电单位应编制《现场临时用电施工方案》。
3.2.2 《现场临时用电施工方案》应由电气技术人员负责编制。
3.2.3 《现场临时用电施工方案》应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 工程概况;
b) 编制依据;
c) 现场用电容量统计和负荷计算;
d) 用电系统、接地、防雷设计;
7
e) 配电装置安装、接地与防雷装置安装、线路敷设等技术要求;
f) 安全用电和防火措施;
g) 临时用电设施拆除措施;
h) 制定应急预案并开展应急演练。
3.2.4 《现场临时用电施工方案》应经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企业的技术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及项目总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方可实施。
3.2.6 安装、巡检、维修或拆除临时用电设备和线路,必须由电工完成,并应设专人监护。电工等级应同工程的难易程度和技术复杂性相适应。
3.2.5 用电作业人员必须通过相关安全教育培训和技术交底,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
3.2.7 各类用电人员应掌握安全用电基本知识和所用设备的性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使用电气设备前必须按规定穿戴和配备好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品,并应检查电气装置和保护设施,严禁设备带“缺陷”运转;
b) 保管和维护所用设备,发现问题及时报告解决;
c) 暂时停用设备的开关箱必须分断电源隔离开关,并应关门上锁;
d) 移动电气设备时,必须经电工切断电源并做妥善处理后进行。
3.3 用电检查和使用维护
3.3.1 临时用电工程安装完毕后应组织由项目经理、安全员、方案编制人员、电工班长和监理代表等参加的检查验收。
3.3.2 临时用电工程使用过程中应定期检查,检查情况应做好记录,并由相关责任人签字确认。
3.3.3 检查内容包括:架空线路、电缆线路、室内配线、照明装置、配电室与自备电源、各种配电箱及开关箱、配电线路、变压器、电气设备设施、电气设备设施安装及调试、防雷与接地、电气防护和开关试验等。
3.3.4 定期检查时,应复查接地电阻值和绝缘电阻值,并进行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剩余电流动作参数测定。
3.3.5 临时用电工程定期检查应按分部、分项工程进行,发现安全隐患必须及时处理,并应履行复查验收手续。
3.3.6 建筑工地大型用电设备设施应有专人维护和管理。
3.3.7 施工用电宜设置具备电流、电压和温湿度等参数监控报警功能的智能化系统。
3.4 用电技术档案
3.4.1 现场用电施工过程应建立安全技术档案,其内容应包括:
a) 《现场临时用电施工方案》及其变更方案的审批资料;
b) 施工电安全生产协议;
8
c) 施工用电管理制度及责任制;
d) 电气技术人员及操作电工资格;
e) 电工应知应会培训及考核;
f) 施工用电安全技术交底;
g) 施工用电的检验试验记录;
h) 用电工程验收记录;
i) 电击及电气火灾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j) 定期检(复)查表、隐患排查和整改记录;
k) 电气设备、器材合格证明资料;
l) 电工巡检、维修工作记录。
3.4.2 安全技术档案应由主管现场的电气技术人员建立与管理,其中的电工维修记录可指定电工代管,并于临时用电工程拆除后统一归档。
9
4 配电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1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应采用TN-S配电系统,设置总配电箱(柜)、分配电箱、末级配电箱或专用配电箱,采用三级配电二级保护系统。
4.1.2 各级配电箱(柜)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总配电箱(柜)应设在靠近电源的区域;
b) 分配电箱应设在用电设备或负荷相对集中的区域;总配电箱(柜)与分配电箱的距离不宜超过50m;
c) 分配电箱与末级配电箱的距离不宜超过30m;
d) 用电设备与末级配电箱的距离不宜超过3m。
4.1.3 低压配电系统宜采用放射式配电。当采用链式配电时,保护接地导体(PE)不得串联连接。
4.1.4 建筑工地的消防泵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消防泵的专用电源引自总配电箱(柜);
b) 专用供电回路应设故障电流声光报警装置。声光报警装置参数设定不大于150mA;声光报警器应安装在配电箱(柜)外;
c) 消防泵电源配电箱不得设置过负荷及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
4.1.5 配电箱(柜)不得引入两路及以上非互投电源。
4.1.6 桩工机械、施工升降机、塔式起重机、混凝土输送泵、大功率送、排风机械等大型设备宜设专用配电线路(箱)。
4.1.7 多股铜芯导体应使用接线端子压接后与电器连接,且防松垫圈等零件齐全,不伤线芯、不断股。
4.1.8 低压配电系统的三相负荷宜保持平衡,最大相负荷不宜超过三相负荷平均值的115%,最小相负荷不宜小于三相负荷平均值的85%。
4.1.9 用电设备正常运行状态下的电压偏差允许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的规定。
4.2 配电室
4.2.1 配电室的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
a) 不应设在易受施工干扰、地势低洼易积水的场所;
b) 宜设在变电站或变压器附近;不宜设在多尘、水雾、易燃易爆物、腐蚀性气体的场所,但无法避免时,应设在污染源的上风侧;
c) 应便于日常巡检和维护。
4.2.2 配电室应符合下列规定:
10
a) 配电室建筑物、构建物应采用A类防火材料;
b) 配电室门应向外开启;
c) 门窗口应设置防止雨、雪和蛇、鼠类小动物等进入室内的设施;
d) 配电室内外均应配置适用于电气火灾的灭火器材;
e) 配电室不得低于3米高度,不得少于10平米,配有照明灯和应急灯。
4.2.3 配电室内配电柜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成排布置的配电柜,其柜前、柜后的操作和维护通道净宽不宜小于表4.2.3的规定;
表4.2.3 成排布置配电柜的柜前、柜后的操作和护通道净宽(m)
布置方式
单排布置
双排对面布置
双排背对背布置
柜前
柜后
柜前
柜后
柜前
柜后
配电柜
1.5
1.0
2.0
1.0
1.5
1.5
b) 当成排布置的配电柜长度6m时,柜后的通道应设置两个出口;
c) 配电柜的上端距棚顶距离不宜小于0.5m。
4.2.4 配电柜底部应高于地面0.2m,且应平正、牢固。
4.2.5 配电柜的正上方不应安装照明灯具。
4.3 配电箱(柜)
4.3.1 配电箱(柜)应符合下列规定:
a) 配电箱(柜)应具有“CCC”认证、产品质量合格证及相关的型式试验报告;
b) 保护电器的规格和整定值,应与其所保护回路的负荷电流及保护级别相匹配;
c) 中性导体(N)汇流排截面积应不小于进线回路相导线截面积;
d) 保护接地导体(PE)汇流排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1)配电箱(柜)内应设置铜质保护接地导体(PE)汇流排;
(2)汇流排上的端子数不应少于进出线回路数量之和,每个端子接线不应多于1根;
(3)汇流排上的进线和出线回路端子应采用螺栓连接;
(4)汇流排导体最小规格应符合表4.3.1的规定。
表4.3.1 保护接地导体(PE)铜质汇流排最小规格
总断路器额定电流(A)
保护接地导体(PE)铜质汇流排规格(mm)
≤100
20×3
160
25×3
250或315
30×3
400
40×4
≥630
40×5
11
4.3.2 塔式起重机、混凝土输送泵等超过50kW及以上功率用电设备的末级配电箱,宜直接从总配电箱(柜)引入电源,保护电器设置规格与末级配电箱相同。
4.3.3 动力分配电箱与照明分配电箱宜分别设置。当合并设置为同一配电箱时,末级配电箱动力和照明应分路供电。
4.3.4 固定式用电设备应设置各自相对应的末级配电箱;末级配电箱、专用配电箱不应直接控制2台及以上用电设备或插座。
4.3.5 手持、移动式用电工具的末级配电箱安装插座数量不应超过2个,每个插座应有各自独立的保护电器。
4.3.6 配电箱箱体应采用冷轧钢板制作。末级配电箱箱体钢板厚度不应小于1.2mm,配电箱箱体钢板厚度不应小于1.5mm,配电柜柜体钢板厚度不应小于2.0mm,箱体、柜体表面应做防腐处理。配电箱箱门厚度不小于2.0mm。
4.3.7 配电箱安装应端正、牢固。固定式配电箱中心点与地面的垂直距离宜为1.4m~1.6m。固定式末级配电箱应装设在坚固、稳定的支架上,箱体中心点与地面的垂直距离宜为0.8m~1.6m。
4.3.8 现场固定安装的总配电箱(柜)、分配电箱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44,应设置防雨、防砸金属围栏设施,金属围栏应与配电箱保护接地导体(PE)汇流排可靠连接。
4.3.9 总配电箱(柜)金属框架、分配电箱体箱门、金属安装板及基础型钢、金属支架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10mm2绝缘黄绿双色铜芯软导线与保护接地导体(PE)汇流排进行可靠连接;末级配电箱箱体、箱门和金属支架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4mm2绝缘黄绿双色铜芯软导线与保护接地导体(PE)汇流排进行可靠连接。
4.3.10 配电箱内断路器相间绝缘隔板或防护罩应配置齐全;防电击护板应采用不低于难燃(B1)的材料且安装牢固。
4.3.11 配电箱内配线应采用铜排或铜芯绝缘导线,当采用铜排时应有绝缘防护措施。
4.3.12 配电箱内的导线与电器元件的连接应牢固、可靠。导线端子规格与芯线截面适配。
4.3.13 配电箱的进线口和出线口应设在箱体的底面;分配电箱出线可采用工业防水连接器直接供电给移动式末级配电箱。
4.3.14 吊篮设备专用配电箱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吊篮设备专用配电箱供电不宜超过8台吊篮设备;
b) 最远端吊篮设备距专用配电箱的水平距离不应超过30m;
c) 专用配电箱中每台吊篮配电回路应单独设置保护电器。
4.3.15 基坑降水设备专用配电箱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基坑降水设备专用配电箱供电不宜超过6台基坑降水设备;
b) 最远端降水泵距专用配电箱的水平距离不应超过30m;
12
c) 专用配电箱中每台降水泵的配电回路应单独设置保护电器。
4.3.16 一台双吊笼共用导轨架施工升降机,宜共用一个专用配电箱;配电箱内控制电器应与施工升降机位置相对应,且应有明确标识。
4.3.17 移动式配电箱的进线和出线应采用重型橡胶护套软电缆。
4.3.18 配电箱的进线和出线不应承受外力,与金属尖锐断口接触时应有保护措施。
4.3.19 配电箱应按照下列顺序操作:
a) 送电操作顺序:总配电箱→分配电箱→末级配电箱。
b) 停电操作顺序:末级配电箱→分配电箱→总配电箱。
4.3.20 配电箱应有名称、编号、警示标志、系统图及分路标记。
4.4 开关电器的选择
4.4.1 配电箱内的电器应完好,不应使用破损及不合格的电器。
4.4.2 总配电箱(柜)、分配电箱电器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总配电箱(柜)宜装设电压表、总电流表等仪表;
b) 电器应具备正常接通与分断电路功能,以及短路、过负荷、接地故障保护功能;
c) 总配电箱(柜)、分配电箱进线应设置隔离开关、总断路器,当采用带隔离功能的断路器时,可不设置隔离开关;总断路器的额定值或整定值应与分路断路器的额定值或整定值相匹配;各分支回路应设置具有短路、过负荷、接地故障保护功能的电器;
d) 总配电箱(柜)的控制电器采用双面设置时,总隔离开关应设置在箱(柜)正面;
e) 分配电箱开关电器不宜采用两面设置。
4.4.3 末级配电箱电器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末级配电箱进线应设置总隔离开关电器,各分支回路应设置具有短路、过负荷、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功能的电器;
b) 移动式末级配电箱总隔离开关的额定电流值不应大于32A;
4.4.4 当配电系统设置多级剩余电流动作保护时,每两级之间宜具备保护性配合,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总配电箱(柜)中装设的剩余电流保护器,应能检测泄漏电流和故障电流,其额定剩余动作电流宜为150mA,分断时间大于0.1s,不大于0.2s;
b) 分配电箱中装设的剩余电流保护器,其额定剩余动作电流宜为50-75mA,分断时间不大于0.1s;
c) 末级配电箱装设的剩余电流保护器,其额定剩余动作电流应不大于30mA,分断时间不大于0.1s。
4.4.5 照明、插座及其他用电回路应装设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其额定剩余动作电流应不大于30mA,分断时间不大于0.1s。
13
5 配电线路
5.1 一般规定
5.1.1 配电线路的电线、电缆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a) 绝缘电线、电缆应按敷设环境选择线缆类型;
b) 按负荷类型及计算电流和允许载流量选择线缆截面积。
5.1.2 建筑工地配电线路路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应结合施工现场整体规划及布局,在满足安全要求的条件下,方便线路敷设及维护;
b) 应避开积水、热源、腐蚀以及储存易燃、易爆物的仓库等影响线路安全运行的区域;
c) 宜避开易遭受机械性外力的交通、吊装、挖掘作业频繁的场所,以及河道、低洼、易受雨水冲刷的地段,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5.1.3 电线、电缆配电线路的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应根据施工现场环境特点采用架空、直埋、穿管或钢索等敷设方式,并易于检修和维护;
b) 穿越脚手架、钢筋、钢管、金属结构敷设时,应采取有效绝缘和隔离防护,避免受到机械性损伤或其他损伤;
c) 当配电线路必须穿过墙、板等结构时,应穿硬质保护导管;
d) 同一回路的所有导体应在同一导管内敷设;
e) 电缆无防护措施时,严禁沿地面明敷设;
f) 直埋电缆在穿越建筑物、构筑物、道路、易受机械损伤、腐蚀介质场所及引出地面2.0m高至地下0.2m处,必须加设防护套管,防护套管内径不应小于电缆外径的1.5倍;
g) 吊运作业场所线路敷设时,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5.1.4 电气线路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多股导线终端采用铜接线端子连接;
b) 铝导体与铜导体连接时,应采用铜铝过渡端子;
c) 配电箱(柜)内接线端子的结构应保证良好的电气连接和载流能力,并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
5.1.5 电缆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应根据敷设方式、施工现场环境条件、用电设备负荷及距离等因素进行选择;
b) 电缆相芯线(L1、L2、L3)对应导线外绝缘色为黄、绿、红;中性线导体(N)对应导线外绝缘色为淡蓝色,保护接地线导体(PE)对应导线外绝缘色为绿/黄双色,严禁混用;
c) 严禁电缆外附保护接地导体(PE);
d) 三相四线制线路的中性导体(N)截面积应经过负荷计算确定,且不小于相导线截面积的50%;单相回路的中性导体(N)截面积与相导线截面积相同。
14
5.2 低压架空线路
5.2.1 架空线路必须采用绝缘导线或电缆,应架设在专用电杆上。
5.2.2 架空线路应满足机械强度要求,且绝缘铜线截面积不小于10mm2,绝缘铝线截面积不小于16mm2。
5.2.3 架空线路在一个档距内,每横担导线的接头数不得超过该层导线条数的50%,且一条导线至多一个接头。
5.2.4 架空线路相序排列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动力、照明线在同一横担上架设时,导线相序排列是:面向负荷从左侧起依次为L1、N、L2、L3、PE;
b) 动力、照明线在二层横担上分别架设时,导线相序排列是:上层横担面向负荷从左侧起依次为L1、L2、L3;下层横担面向负荷从左侧起依次为L1(L2、L3)、N、PE。
5.2.5 架空线路的档距不得大于35m,接户线档距不宜大于25m。
5.2.6 架空线路横担间的最小垂直距离不得小于表5.2.6-1所列数值;横担宜采用角钢,低压铁横担角钢应按表5.2.6-2选用;横担长度应按表5.2.6-3选用。
表5.2.6-1 横担间的最小垂直距离(m)
排列方式
直线杆
分支或转角杆
高压与低压
1.2
1.0
低压与低压
0.6
0.3
表5.2.6-2低压铁横担角钢选用表
导线截面(mm2)
直线杆
分支或转角杆
二线及三线
四线以上
16
25
35
50
∟50×5
2×∟50×5
2×∟63×5
70
95
120
∟63×5
2×∟63×5
2×∟70×6
表5.2.6-3 横担长度选用
横担长度(m)
二线
三线、四线
五线
0.7
1.5
1.8
5.2.7 架空线路与临近线路或固定物的距离应符合表5.2.7的规定。
表5.2.7 架空线路与邻近线路或固定物的距离(m)
15
项目
距离类别(m)
最小净空距离(m)
架空线路的过引线、接下线与邻线
架空线与架空线电杆外缘
架空线与树梢(考虑摆动)
0.13
0.05
0.5
最小垂直距离(m)
架空线同架设下方的通信、广播线路
架空线最大弧垂与地面
架空线最大弧垂与暂设工程顶端
架空线与邻近
电力线路交叉
施工现场
机动车道
铁路轨道
1kv以下
1~10kv
1.0
4.0
6.0
7.5
2.5
1.2
2.5
最小水平距离(m)
架空线电杆与路基边缘
架空线电杆与铁路轨道边缘
架空线边线与建筑物凸出部分
1.0
杆高+3.0
1.0
5.2.8 架空线路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杆。钢筋混凝土杆不得有露筋、宽度大于0.4mm的裂纹和扭曲。
5.2.9 电杆埋设深度宜为杆长的1/10加0.6m,回填土应分层夯实。在松软土质处宜加大埋入深度或采用卡盘等加固。
5.2.10 直线杆和15°以下的转角杆,可采用单横担单绝缘子,但跨越机动车道时应采用单横担双绝缘子;15°~45°的转角杆应采用双横担双绝缘子;45°以上的转角杆,应采用十字横担。
5.2.11 直线杆采用针式绝缘子,耐张杆采用蝶式绝缘子。
5.2.12 电杆的拉线宜采用不少于3根Φ4.0的镀锌钢丝。拉线与电杆的夹角应在30°~45°之间。拉线埋设深度不得小于1m。应在高于地面2.5m处装设拉线绝缘子。
5.2.13 因受地形环境限制不能装设拉线时,可采用撑杆代替拉线,撑杆埋设深度不得小于0.8m,其底部应垫底盘或石块。撑杆与电杆的夹角宜为30°。
5.2.14 电缆架空应沿电杆、支架或墙壁敷设,并采用绝缘子固定,绑扎线必须采用绝缘线,固定点间距应保证电缆能承受自重。
5.2.15 架空线路跨越道路处,应设置醒目的限高警示标识。
5.3 导管配线
5.3.1 配线导管应选用钢管、阻燃塑料管等。
5.3.2 进入落地式配电柜的电线导管,管口应高出配电箱基础或出线槽底面80mm。
5.3.3 电线保护管内导线包括绝缘层在内的总截面积不应大于保护管内截面的40%。
5.4 直埋配线
5.4.1 直埋敷设的电缆线路应符合下列规定:
a) 直埋电缆宜选用铠装电缆。
b) 电缆直埋深度不宜小于0.7m;电缆上、下、左、右侧应铺以软土或砂土,其厚度及宽
16
度不得小于100mm,上部应覆盖硬质保护层。
c) 预期将多次开挖或地下各类管网较多地段不宜直埋。
d) 直埋电缆宜平行于道路或建筑物边缘埋设。
e) 直埋电缆转弯处及直线段间隔20m,应设电缆走向标识桩。
f) 直埋电缆与外电线路电缆、其他管道、道路、建筑物等之间平行和交叉时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5.4.1的规定,当距离不能满足表5.4.1的要求时,应采取穿管、隔离等防护措施。
表5.4.1 电缆之间,电缆与管道、道路、建筑物之间平行和交叉时的最小距离(m)
电缆直埋敷设时的配置情况
平 行
交 叉
施工现场电缆与外电线路电缆
0.5
0.5
电缆与地下管沟
热力管沟
2.0
0.5
油管或易(可)燃气管道
1.0
0.5
其他管道
0.5
0.5
电缆与建筑物基础
不小于建筑散水宽度
—
电缆与道路边、树木主干、1kV以下架空线电杆
1.0
—
电缆与1kV以上架空线杆塔基础
4.0
—
g) 直埋电缆回填土应分层夯实。
h) 直埋电缆应有一定的弛度,敷设时应在首、末端和中间转角处预留一定长度。
5.4.2 直埋电缆的中间接头处应采取防水措施,并应绝缘良好。
5.4.3 铠装电缆两端头部位金属铠装层应可靠接地,中间接头处断开的铠装层应采用编织软铜线做电气连接。
5.4.4 引入在建工程内的电源,电缆线路宜采用电缆埋地敷设方式。
5.5 钢索配线
5.5.1 钢索配线室外应采用耐候型电缆,室内应采用电缆或护套绝缘导线。
5.5.2 配线钢索、承托件、钢索紧固件的机械强度应满足荷载要求。
5.5.3 钢索配线承托件间距应符合表5.5.3的规定。
表5.5.3 钢索配线的支承件间距(mm)
配线类型
钢管
硬塑料管
护套电缆
支承件之间的最大距离
1500
1000
200
承托件与接线盒之间的最大距离
200
150
100
5.6 其他方式敷设线路
5.6.1 水平和垂直敷设的电缆线路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固定点间距应保证电缆能承受自重及风雪等带来的荷载,电缆线路应固定牢固;
17
b) 沿建(构)筑物水平敷设的电缆线路,距地面高度不宜小于2.5m;
c) 垂直引上敷设的电缆线路宜沿电井敷设,每楼层固定点不得少于1处。
5.6.2 配电室电缆沟应有排水措施,沟壁、盖板应满足荷载要求。
18
6 防雷与接地
6.1 防雷保护
6.1.1 施工现场、生活和办公等设施防雷应符合下列规定:
a) 高度在20m及以上的建筑物、构筑物、金属脚手架、幕墙金属龙骨、正在施工的建筑物以及塔式起重机、施工升降机、物料提升机等设施,均应设有防雷保护措施;
b) 施工现场、生活和办公等设施在其他建筑物或设施的防雷保护范围之内时,可不再设置;
c) 设有防雷保护措施的机械设施设备,固定在机械设施设备上的动力、照明、控制、信号及通信等线路宜采用金属导管敷设,金属导管应与设备的金属结构体做电气连接。
6.1.2 设有防雷保护措施的机械设备,其防雷接地与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可共用同一接地体。
6.1.3 金属脚手架防雷应符合下列规定:
a) 高度超过20m及以上的落地式金属脚手架与建筑物柱主筋预留接地引下线钢筋连接点,不应少于两处,相邻两接地点问的距离不应大于20m;
b) 高度在60m以上的金属脚手架应每隔两层与建筑物预留接地引下线钢筋进行电气连接;
c) 独立的悬挑式、附着式金属脚手架应利用建筑物柱主筋预留接地引下线钢筋,水平每隔20m及以内进行电气连接,连接点不应少于两处。
6.1.4 物料提升机的卸料平台、施工升降机、脚手架之间应在施工层处做等电位连接。
6.1.5 防雷接地装置的连接应采用焊接方式。
6.1.6 雷电天气,停止一切金属导体设施设备周围施工作业活动。
6.2 接地接零要求
6.2.1 当高压设备的保护接地与变压器的中性点接地分开设置时,变压器中性点接地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当受条件限制高压设备的保护接地与变压器的中性点接地无法分开设置时,变压器中性点的接地电阻不宜大于1Ω。
6.2.2 发电机中性点应接地,且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发电机组的金属外壳及部件应可靠接地。
6.2.3 当施工现场设有专供施工用的低压侧为220V/380V中性点直接接地的变压器时,采用TN-S(图6.2.3)低压配电系统。
19
图6.2.3 全系统将中性导体(N)与保护接地导体(PE)分开的TN-S系统
注:对装置的保护接地导体(PE)可另外增设接地。
6.2.4 TN-S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总配电箱保护接地导体(PE)应做重复接地;
b) 设置在室外的分配电箱保护接地导体(PE)应做重复接地;
c) 进入在建工程内的任一分配电箱保护接地导体(PE)应做重复接地;
d) 重复接地电阻不宜大于10Ω;
e) 保护接地导体(PE)和相导体的材质应相同,保护接地导体(PE)的最小截面积应符合表6.2.4的规定。
表6.2.4 保护接地导体(PE)的最小截面积(mm2)
相导体截面积
保护接地导体(PE)最小截面积
S<25
S
25≤S≤50
25
S>50
S/2
6.2.5 下列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和装置外可导电部分均应连接保护接地导体(PE):
a) 变压器、配电箱(柜)、电机、照明灯具等I类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基础型钢、与该电气设备连接的金属构架及靠近带电部分的金属围栏;
b) 电缆的金属外皮和电力线路的金属保护管、接线盒。
6.2.6 SELV系统的回路带电导体和设备外露导电部分不得接地。
6.2.7 保护接地导体(PE)上严禁装设开关或熔断器。
6.2.8 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导体(PE)不应串联连接;保护接地导体(PE)连接应采用压接、螺栓连接等可靠方法。
20
6.2.9 严禁利用输送可燃液体、可燃气体或爆炸性气体的金属管道作为电气设备的接地保护接地导体(PE)。
6.2.10 接地装置的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a) 人工接地体的顶面埋设深度不宜小于0.6m;
b) 人工垂直接地体应采用热浸镀锌圆钢、热浸镀锌角钢,长度宜为2.5m;人工水平接地体宜采用40×4热浸镀锌扁钢;人工接地体不得采用螺纹钢筋;
c) 人工垂直接地体的埋设间距不宜小于5m;
d) 应采用40×4热浸镀锌扁钢与接地体焊接引至配电箱(柜)内,与保护接地导体(PE)汇流排可靠连接。
6.2.11 接地装置的设置应考虑土壤受干燥、冻结等季节因素的影响,并应使接地电阻在各季节均能保证达到要求。
21
7 用电设备设施
7.1 一般规定
7.1.1 用电设备设施应符合现行国家制造标准及强制认证标准的规定。
7.1.2 用电设备设施的防护等级应与建筑工地的环境相适应。
7.1.3 用电设备设施应根据其防电击类别采取相应电击防护措施。
7.1.4 Ⅰ类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应与保护接地导体(PE)可靠连接。
7.1.5 振动用电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应不少于两处与保护接地导体(PE)可靠连接。
7.1.6 用电设备设施操作部位应绝缘可靠。
7.2 手持式电动工具
7.2.1 手持式电动工具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手持式电动工具的管理、使用、检查和维修安全技术规程》GB/T 3787的有关规定。
7.2.2 手持式电动工具应选用Ⅱ类或Ⅲ类产品,严禁选用Ⅰ类手持式电动工具。
7.2.3 手持式电动工具电击防护应满足下列要求:
a) 在有限空间及狭窄的导电场所作业时,隔离变压器及其配电箱应设置在作业场所外,并应有人监护;
b) 充电式工具在充电时不得使用。
7.2.4 手持电动工具电源线必须采用无接头、外绝缘护层无破损、绝缘良好的橡皮护套绝缘铜芯软电缆。
7.3 起重机械
7.3.1 起重机械电气设备的安装,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起重机电气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56的有关规定。
7.3.2 起重机械的电源电缆应定期检查、维护,电源电缆收放应有保护措施。
7.3.3 起重机械末级配电箱应做重复接地,机身应做防雷接地。
7.3.4 轨道式起重机械接地装置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 轨道两端头应各设置一组接地装置,轨道每隔20m应加一组接地装置;
b) 轨道的接头处作电气跨接,轨道两端应做环形电气连接。
7.3.5 在强电磁场源附近工作的塔式起重机,司索人员应戴绝缘手套和穿绝缘鞋,吊钩与吊物间采取绝缘措施。
7.4 焊接机械
7.4.1 电焊机应放置在防雨、干燥和通风良好处。焊接现场不得有易燃、易爆物品。
7.4.2 电焊机的裸露带电部分应装设安全保护罩。
7.4.3 交流电焊机应设置专用配电箱,应具备一次侧剩余电流保护和二次侧防触电保护。
7.4.4 电焊机一次线缆应采用橡皮护套绝缘铜芯软电缆,电缆长度不宜大于5m;二次侧电缆
22
长度不宜大于30m,作业时双线到位,不得采用金属构件或结构钢筋等代替二次线的地线。
7.5其他用电设备设施
7.5.1 夯土机械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夯土机械严禁使用倒顺开关控制;
b) 电源线应采用橡皮护套绝缘铜芯软电缆,电缆长度不宜超过50m;
c) 夯土机械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应不少于两处与保护接地导体(PE)可靠连接;
d) 夯土机械作业时应有专人调整电缆,防止电缆缠绕、扭结和被夯土机械跨越;
e) 作业人员应按规定穿绝缘鞋、戴绝缘手套等个人安全防护用品。
7.5.2 混凝土搅拌机、插入式振动器、平板振动器、地面抹光机、水磨石机、钢筋加工机械、木工机械,盾构机械的负荷线必须采用耐气候型橡皮护套铜芯软电缆,并不得有任何破损和接头,盾构机械的电源线必须固定牢固,距地高度不宜小于2.5m。
7.5.3 潜水泵电源线应采用具有防水性能的橡皮护套绝缘铜芯软电缆,电缆严禁有任何破损和接头,且不得承受外力。
7.5.4 办公、生活用电器具应符合国家产品制造标准,但不得使用敞开式电暖器、电热毯等电加热器具。
7.5.5 办公、生活区应设专用分配电箱,每栋楼、食堂宜设末级配电箱;房屋配电线路应穿金属导管或阻燃型硬质塑料导管保护。
7.5.6 生活区宿舍采用220V电源供电的设备应设专用配电线路,专用插座应设在室外,并采取防水措施。
7.5.7 电动车充电应设置专用场所,集中管理,装设定时断电装置。
7.5.8 生活区宿舍内装设的USB充电插座,其输入电压不应大于36V;USB充电插座及被充电设备应与易燃物保持不小于300mm的间距。
7.5.9 除采用USB接口充电的设备外,其他需要充电的设备,应在生活区内设置单独区域。
7.5.10 淋浴间采用电热水器时,电热水器及其插座应安装在干燥区。
7.5.11 厨房操作间等潮湿场所应采用防水插座。
23
8 照 明
8.1 一般规定
8.1.1 施工现场、办公区和生活区应根据需要设置一般照明和局部照明。
8.1.2 施工现场、办公区和生活区照明应采用节能、高效灯具。照明灯具的选择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a) 露天场所灯具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54;
b)火灾危险的场所灯具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4X;
c) 存在较强振动的场所,选用防振型灯具,或采取防振、防脱落措施。
8.1.3 下列特殊场所照明应使用安全特低电压:
a) 建筑物的地下室、地铁、隧道、人防工程等地下空间,生活区宿舍照明电源电压不应大于AC36V;
b) 现场爬、模架等施工作业平台照明、施工升降机楼层照明等电源电压应采用AC36V;
c) 下列场所电源电压不应大于AC24V:
(1)金属结构构架场、易触及带电体所;
(2)有导电粉尘、腐蚀介质、蒸汽和高温炎热的场所;
(3)淋浴间照明。
d) 锅炉或金属容器等导电良好的环境、地面,以及狭窄的导电场所,电源电压不应大于AC12V。
8.1.4 安全特低电压变压器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应采用双绕组型安全隔离变压器,不得使用自耦变压器;
b) 安全隔离变压器二次回路不应接地。
8.1.5 安全隔离变压器应放置在专用双面配电箱内;正面控制一次侧电源,应具有末级配电箱的功能;背面二次侧保护电器应具有短路、过负荷的保护功能。
8.1.6 照明系统宜使三相负荷平衡,其中每一单相回路上,灯具数量不宜超过25个,工作电流不宜超过16A。
8.2 施工现场照明
8.2.1 施工现场道路照明宜采用可再生能源,并宜采用光控、时控等控制方式。
8.2.2 施工现场大面积照明及基础施工作业面照明应采用LED投光灯、高压钠灯、金属卤化物等灯具。
8.2.3 现场钢筋、木工、水电等加工棚内照明应采用LED灯。
8.2.4 人工挖孔桩内施工作业人员应配戴矿用灯照明,不宜另行安装照明灯。
8.2.5 油漆、氧气、乙炔等易燃、易爆危险品存放库房不宜安装照明灯具,必须安装时应选用防爆型灯具、开关和阻燃型保护导管。
24
8.2.6 行灯变压器严禁带入金属容器或金属管道内使用。
8.2.7 照明灯具与易燃物品必须保持安全距离,普通灯具不应小于300㎜,高发热量灯具不应小于500㎜,当距离不够时,应采取隔热措施。不得使用碘钨灯照明。
8.3 办公区、生活区照明
8.3.1 办公区照明应采用220V照明灯具,走道、楼梯间宜设声光控照明灯。
8.3.2 食堂操作间、淋浴间、厕所等潮湿场所应采用防水防潮型灯具。
8.3.3 照明灯具的相线必须经开关控制。
8.3.4 食堂用液化气存放间不宜安装照明灯具,必须安装时应选用防爆型灯具、开关和和阻燃型保护导管。
8.4 应急照明
8.4.1 下列空间环境应设置应急照明装置:
a) 配电室、消防泵房等重要设备场所,应急照明的照度不应低于正常工作所需照度的90%;
b) 在建工程地下室、地铁、隧道、人防等无天然采光的作业场所、地下空间、出口及临时疏散通道等应急照明照度值不应小于1.0lx。
8.4.2 应急照明应选用自带蓄电池的灯具,连续供电时间不应小于60 min。
8.4.3 应急疏散标志的指示方向应指向最近的疏散出口,疏散出口应设置出口指示灯。
25
9 外电线路防护
9.0.1 在建工程不得在外电架空线路保护区内搭设生产、生活等临时设施或堆放构件、架具、材料及其他杂物等。
9.0.2 施工现场道路设施等与外电架空线路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9.0.2的规定。
表9.0.2 施工现场道路设施等与外电架空线路的最小距离(m)
9.0.3 当施工现场道路设施等与外电架空线路的最小距离达不到本规范9.1.2 条中的规定时,应采取隔离防护措施,防护设施的搭设和拆除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搭设前应编制外电防护专项方案,并由建设单位向辖区供电部门提出停电申请;
b) 架设防护设施时,线路应停电,并应由电气专业技术人员和专职安全人员监护;
c) 防护设施与外电架空线路之间的安全距离不应小于表9.0.3所列数值;
表9.0.3 防护设施与外电架空线路之间的最小安全距离(m)
外电架空线路电压等级(kV)
≤10
35
110
220
330
500
防护设施与外电架空线路之间
的最小安全距离
2.0
3.5
4.0
5.0
6.0
7.0
d) 应悬挂昼夜醒目的警示标识。
9.0.4 起重机严禁越过无防护设施的外电架空线路作业。
9.0.5 施工现场开挖沟槽边缘与外电埋地电缆沟槽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0.5m。
9.0.6 在外电架空线路附近开挖沟槽时,必须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加固措施,防止外电架空线路电杆倾倒。
类别
距离
外电线路电压等级
10kV及以下
220kV及以下
500kV及以下
施工道路
跨越道路时距路面垂直距离
7.0
8.0
14.0
沿道路边敷设时距离路沿水平距离
0.5
5.0
8.0
临时建筑物
垂直距离
5.0
8.0
14.0
水平距离
4.0
5.0
8.0
在建工程脚手架
水平距离
7.0
10.0
15.0
起重机械
沿垂直方向
3.0
6.0
8.5
沿水平方向
2.0
其他施工机械外缘
2.0
26
10 临时用电设施拆除
10.0.1 施工用电设施拆除作业前,应按拆除方案将被拆除部分的电源可靠断开、隔离,并悬挂警示牌。
10.0.2 拆除工作应从电源侧开始,并确保电容器已进行有效放电;
10.0.3 拆除临近带电部分的临时用电设施时,应设区分标识,采取隔离防护措施并设有专人监护。
10.0.4 拆除过程中应对设施设备采取保护措施,避免损伤。
27
附录A 施工用电系统分项验收记录
施工用电系统分项验收记录
编号
工程名称
总承包单位
单位工程施工部位
安装单位
序号
验收项目
验收内容
验收结论
1
施工组织
方案
用电设备5台及以上或设备总容量在50kw及以上,应编制现场临时用电施工方案。
2
TN-S系统
应采用TN-S系统供电;接地装置及阻值符合要求;各种电气设备和施工机械的金属外壳、金属支架和底座必须按规定采取可靠的专用PE保护。
3
配电系统
配电室的设置应符合要求;配电符合标准要求;总配电箱(柜)应装设电压表、电流表、电度表等仪表;配电箱(柜)内总开关应采用隔离开关,分路应设隔离开关和剩余电流保护器;末级配电箱严格实行。
4
剩余电流
保护
须实行逐级剩余电流保护;剩余电流保护装置应灵敏、有效,参数应匹配;总箱安装的剩余电流保护开关的剩余电流动作电流应≤150 mA,动作时间应≤0.2S,末级配电箱剩余电流保护器应为30mA,动作时间≤0.1S。
5
配电箱
配电箱箱体应采用铁板及绝缘材料制作,安装位置合理,安装牢固,防护措施齐全;
箱内电器安装板应为绝缘阻燃材料;配电箱内N、PE应分设接线端子板,并通过端子板接线;箱内接线应采用绝缘导线,接头不得松动,不得有带电体明露;金属箱体等不带电的金属体必须与专用保护PE电气连接;进线口和出线口应设在箱体的下面,并加护套保护;箱内应设有系统图。箱外有编号及负责人姓名。
箱号:
28
6
配电线路
配电线路规格、型号、敷设符合规定,无老化、破损现象。
7
验收结论
8
验收时间
年 月 日 验 收 人 签 名 总承包单位 项目电气技术负责人 项目部施工用电组织方案 编制人 安装单位
其它
监理单位意见: 监理工程师(签字): 年 月 日
注:1、其他单位包括分包单位、使用单位等;
2、本表由总承包单位填报,监理单位、总承包单位各存一份;
3、表中施工阶段分为结构施工阶段和装修施工阶段。
29
附录A续表01
施工用电外电分项验收记录
编号
工程名称
总承包单位
单位工程施工部位
安装单位
外部电源电压等级
kV
序号
验收项目
验收内容
验收结论
1
施工组织方案
外部电源防护保护方案
2
外电防护
1、外电防护架材料;
2、小于安全距离时应有安全防护措施;
3、防护措施应符合要求。
3
验收结论
4
验收时间
年 月 日 验 收 人 签 名 总承包单位 项目电气技术负责人 项目部施工用电组织方案 编制人 安装单位
其它
监理单位意见: 监理工程师(签字): 年 月 日
注:1、其他单位包括分包单位、使用单位等;
2、本表由总承包单位填报,监理单位、总承包单位各存一份;
3、表中施工阶段分为结构施工阶段和装修施工阶段。
30
续表A .02
施工用电办公区生活区分项验收记录
编号
工程名称
总承包单位
单位工程施工部位
安装单位
序号
验收项目
验收内容
验收结论
1
照明配电线路
配电线路规格、型号、敷设符合规定,无老化、破损现象。
2
照明器具
1、照明灯具金属外壳按规定与专用保护PE电气连接;
2、施工现场特低压照明电源电压不应超过24伏;
3、低压变压器应设专用配电箱。
3
剩余电流保护
末级配电箱剩余电流保护器应为30mA,动作时间≤0.1S
4
验收结论
5
验收时间
年 月 日 验 收 人 签 名 总承包单位 项目电气技术负责人 项目部施工用电组织方案 编制人 安装单位
其它
监理单位意见: 监理工程师(签字): 年 月 日
注:1、其他单位包括分包单位、使用单位等;
2、本表由总承包单位填报,监理单位、总承包单位各存一份;
3、表中施工阶段分为结构施工阶段和装修施工阶段。
31
续表A .03
施工用电防雷分项验收记录
编号
工程名称
总承包单位
单位工程施工部位
安装单位
序号
验收项目
验收内容
验收结论
1
防雷接闪器
防雷设施设备完好,与接地装置连接可靠等。
2
引下线
接地装置
4
验收结论
5
验收时间
年 月 日 验 收 人 签 名 总承包单位 项目电气技术负责人 项目部施工用电组织方案 编制人 安装单位
其它
监理单位意见: 监理工程师(签字): 年 月 日
注:1、其他单位包括分包单位、使用单位等;
2、本表由总承包单位填报,监理单位、总承包单位各存一份;
3、表中施工阶段分为结构施工阶段和装修施工阶段。
32
附录B 巡视记录
施工用电设施设备巡检纪录
编号
工程名称
总承包单位
单位工程施工部位
安装单位
序号
项目
内容
结 论
1
接地
接地导体连接可靠;接地电阻值符合本规范要求等。
2
配电设施
配电箱(柜)设备运行正常、防护设备完善,配电箱内N、PE汇流排连接牢固,接头无松动,带电体绝缘措施完好;金属箱体等不带电的金属体与保护接地导体(PE)可靠连接等。
3
剩余电流保护
现场剩余电流保护器模拟试验全部合格。
4
配电线路
配电线路敷设符合规定,线缆无老化、破损等现象。
手持电动工具
手持电动工具采用Ⅱ类,手持电动工具导线完整,无接头。
用电设备
末级配电箱内N、PE汇流排连接牢固;用电设备外露可接近导体与保护接地导体(PE)可靠连接等。
照明
照明灯具金属外壳与保护接地导体(PE)可靠连接。
5
外电防护
安全防护架体稳固、无松动,无位移;外电线路与防护架体安全间距符合要求等。
6
防雷设施
防雷接闪杆、引下线、接地装置电气连接可靠;防雷接地电阻值符合本规范要求等。
7
其它
结论
巡检时间
年 月 日 巡检人员两人(签字)
注:1、其他单位包括分包单位、使用单位等;
2、本表由总承包单位填报,监理单位、总承包单位各存一份;
3、表中施工阶段分为结构施工阶段和装修施工阶段。
33
本规范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34
引用标准名录
1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2
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起重机电气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56
3 《手持式电动工具的管理、使用、检查和维修安全技术规程》GB/T 3787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