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ZGCSC 013—2024
区域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
Indicators of regional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2024-09-27 发布 2024-09-28 实施
中关村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发布
目次
目次 ...................................................................... I
前言 ............................................................................ 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缩略语 .............................................................................. 2
5 制定原则 ............................................................................ 2
6 指标体系 ............................................................................ 2
7 指标说明 ............................................................................ 3
评价表中表头信息说明 .............................................................. 3
计算公式 .......................................................................... 3
数字基础设施 ...................................................................... 3
科技创新发展 ...................................................................... 4
未来产业培育 ...................................................................... 6
产业生态营造 ...................................................................... 7
8 指标权重 ............................................................................ 9
附录A (资料性) 指标内涵的补充描述 ............................................. 11
T/ZGCSC 013—2024
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关村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关村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关村兴创高精尖产业空间供需服务联
盟、重庆中科汽车软件创新中心、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物联网智能技术应用协会、
北京中研硕福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雄安集团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浙
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扬州天苗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柏睿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与仁科技服务有
限公司、扬州中易科技有限公司、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虎薇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数字政
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智能城市研究院、中
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
司、山西友和信达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七腾机器人有限公司、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股份有限
公司、特斯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信息界杂志社、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玖典科
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五一视界数字孪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图灵科技有限公司、鹰潭泰尔物联网
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五研究所、苍穹数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四维图新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青岛工业软件研究所、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
司、中科源码(成都)服务机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灵汐科技有限公司、荣联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
司、中关村巨加值科技评价研究院、中核环保有限公司、北京建安圣享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南京莱斯网
信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国科互联咨询有限公司、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石会昌、杨钰、盖帅、任爽、李超、唐文忠、郭磊涛、段浩、吴宝伟、李莉、
杜龙刚、薛莉娜、芦效峰、刘雅琼、王卫苹、董正浩、赵龙军、邓成明、赵菁华、高明、王春涛、雒冬
梅、张函靖、王飞飞、王辰康、冯栋、王涛、吴林、姚志鹏、胡静、朱冬、马天虎、毛鹏轩、霍文虎、
叶菱、胡杨、祝欣越、崔丹丹、李建军、张冲亚、宫慧婕、徐晓文、闫彩虹、张晓钰、陈烈、滕东兴、
赵海龙、李健、高雪松、张立峰、谢加琪、沈传利、华宝洪、王春芳、王向东、单斐、赵哲、苏士斌、
董南、王承承、姚新新、李建丽、杨铁荣、李毅、任智智、肖朋林、吴双、李涛、张淏楠、王刚、李媛。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T/ZGCSC 013—2024
1
区域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区域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的制定原则、总体框架、指标说明和指标权重等。
本文件适用于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新质生产力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
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新的高水平现代化生产力。
注:定义内容来源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中。
3.2
区域 region
可进行有效管理的地区统一体。本文件中区域主要指国家级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
区、省级产业园区。
3.3
智能算力 intelligent computing power
人工智能算力,基于人工智能理论,采用人工智能计算架构,提供人工智能应用所需的算力服务。
3.4
未来产业 future oriented industries
面向未来社会需求,以尚未成熟的技术突破实现驱动,可能发展成为战略新兴产业的产业。
3.5
产业集群 industrial cluster
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相关联的企业和机构通过紧密的竞争与合作,围绕某一个或多个特定产业和相
关产业链,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交流、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和竞争力提升的经济现象。
T/ZGCSC 013—2024
2
3.6
产业生态 industrial ecology
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中,产业要素和产业活动通过相互联系和作用,形成的复杂系统。
4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SIC: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
FPGA: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
GPU: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
GDP: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NPU: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 network Processing Unit)
PFLOPS:每秒一千万亿次浮点运算 (Peta FLoating-point Operations Per Second)
5G: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
5 制定原则
区域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制定应遵循下列原则:
a) 科学性:指标设置科学合理,反映区域新质生产力情况;
b) 可量化:直观量化反映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情况;
c) 均衡性:兼容不同区域的均衡性,避免绝对值数量的比较;
d) 数据可得:数据可得可比较,保证评价工作能够切实落地。
6 指标体系
区域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框架共包含4个一级指标分类、32个二级指标分类,见图1。
T/ZGCSC 013—2024
3
图 1 区域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框架
7 指标说明
评价表中表头信息说明
评价表中的表头说明如下。
a) 指标编号:
1) L:一级;
2) P:二级。
b) 指标名称:评价指标的名称。
c) 计算方法: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
d) 数据要求:评价指标中数据的要求。
计算公式
评价总分应按下式计算:
总分= Σ Σ Σ Σ
= = = =
× + × + × + ×
7
i 1
9
j 1
7
k 1
9
l 1
20% L1Pi 30% L2Pj 30% L3Pk 20% L4Pl…………………………(1)
数字基础设施
数字基础设施是为社会生产、经济活动和居民生活提供数字公共服务的设施,评价指标见表1。
T/ZGCSC 013—2024
4
表 1 数字基础设施评价指标
指标编号 指标名称 计算方法 数据要求
L1P1 企业宽带互联网普及率 分项分数=区域内接入宽带的企业数
量/企业总数量×10
数据取某一时间点的统计数据,如评
价开始前的年末
L1P2 5G 基站建设 分项分数=b
b:区域内每万人拥有 5G 基站数量
0-30 个(含)得4 分;30-50 个(含)
得7 分;大于50 个得10 分。
数据取某一时间点的统计数据,如评
价开始前的年末
L1P3 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 分项分数=b
b:区域内拥有的国际互联网出入口
带宽量0-20 太比特每秒(含)得4
分;20-45 太比特每秒(含)得7 分;
大于45 太比特每秒得10 分。
数据取某一时间点的统计数据,如评
价开始前的年末
L1P4 智能算力规模 分项分数=b
b:区域内每万人所拥有的智能算力
规模0-10 PFLOPS(含)得7 分;10-20
PFLOPS(含)得10 分;大于20 PFLOPS
得15 分。
数据取某一时间点的统计数据,如评
价开始前的年末
L1P5 企业上云率 分项分数=区域内使用云服务的企业
数量/企业总数×15
数据取某一时间点的统计数据,如评
价开始前的年末
L1P6 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 分项分数=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制
造企业数量/制造企业总数×15
数据取某一时间点的统计数据,如评
价开始前的年末
L1P7 数据要素交易额 分项分数=数据要素交易额/区域
GDP 比值×25
数据取某一时间点的统计数据,如评
价开始前的年末
科技创新发展
本指标用于评价区域新质生产力在科技创新投入与成果产出的情况,评价指标见表2。
T/ZGCSC 013—2024
5
表 2 科技创新发展评价指标
指标编号 指标名称 计算方法 数据要求
L2P1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
生产总值比重
分项分数=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区
域GDP 比值×10
数据取某一时间点的统计数据,如评
价开始前的年末
L2P2 基础研发经费占全社会研发
经费比重
分项分数=基础研发经费总额/全社
会研发经费总额×10
数据取某一时间点的统计数据,如评
价开始前的年末
L2P3 技术合同成交额(亿元)增
长率
分项分数=本年度技术合同成交额-
去年度技术合同成交额/去年度技术
合同成交额×15
数据取某一时间点的统计数据,如评
价开始前的年末
L2P4 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
数
分项分数=b
b:区域内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
员数0-150 人(含)得4 分;150-250
人(含)得7 分;大于250 人得10
分。
数据取某一时间点的统计数据,如评
价开始前的年末
L2P5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
有量(件)
分项分数=b
b:区域内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
拥有量0-50 件(含)得4 分;50-80
件(含)得7 分;大于80 件得10
分。
数据取某一时间点的统计数据,如评
价开始前的年末
L2P6 每万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 分项分数=b
b:区域内每万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
数0-100 家(含)得4 分;100-200
家(含)得7 分;大于200 家得10
分。
数据取某一时间点的统计数据,如评
价开始前的年末
L2P7 科技企业上市数量 分项分数=科技企业上市数量/科技
企业总数×10
数据取某一时间点的统计数据,如评
价开始前的年末
L2P8 综合技术自主率 分项分数=[全社会研发经费/(全社
会研发经费+技术引进费用)×
100]/ [区域发明专利授权数/全国
发明专利授权数)的平均值×100]
×15
数据取某一时间点的统计数据,如评
价开始前的年末
L2P9 技术引进和产学研合作 分项分数=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数据取某一时间点的统计数据,如评
T/ZGCSC 013—2024
6
再创新和境内外产学研合作经费支
出总额/营业收入总值×10
价开始前的年末
未来产业培育
本指标用于评价区域新质生产力未来产业培育发展的情况,评价指标见表3。
表 3 未来产业培育评价指标
指标编号 指标名称 计算方法 数据要求
L3P1
区域人均GDP 的增长率
分项分数=(本年度人均GDP-上年度
人均GDP)/上年度人均GDP×10
数据取某一时间点的统计数据,如评
价开始前的年末
L3P2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分项分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
/GDP 总数×15
数据取某一时间点的统计数据,如评
价开始前的年末
L3P3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率
分项分数=(本年度高技术产业增加
至-上年度高技术产业增加至)/上年
度高技术产业增加至×10
数据取某一时间点的统计数据,如评
价开始前的年末
L3P4 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
分项分数=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区
域GDP 比值×15
数据取某一时间点的统计数据,如评
价开始前的年末
L3P5
未来产业发展潜力
分项分数=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数/
区域企业总数×10
数据取某一时间点的统计数据,如评
价开始前的年末
L3P6
标志性场景建设能力
分项分数=b1+b2+b3+b4
b1:是否定期发布典型应用场景清单
和推荐目录,有得2.5 分,无得0
分。
b2:建立优秀案例和解决方案库,有
得2.5 分,无得0 分。
b3:是否建设试验场景,有得2.5
分,无得0 分。
b4:试验场景中参与的企业数量(5
个以下;5(含)-10 个(含)得1.5
分;大于10 个得2.5 分;无得0 分。
数据取某一时间点的统计数据,如评
价开始前的年末
L3P7
未来产业发展影响力
分项分数=b1+b2+b3+b4
b:是否获得国家级试点示范称号(新
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新一代
数据取某一时间点的统计数据,如评
价开始前的年末
T/ZGCSC 013—2024
7
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产业
创新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国家
级车联网先导区等,一项得2 分,满
分为10 分。
L3P8
产业集群效益
分项分数=区域内企业净利润/主营
业务收入×10
数据取某一时间点的统计数据,如评
价开始前的年末
L3P9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
增长率
分项分数=(本年度软件和信息服务
业 业务收入-上年度软件和信息服
务业 业务收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业务收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业务收
入×10
数据取某一时间点的统计数据,如评
价开始前的年末
产业生态营造
本指标用于评价区域产业发展环境的营造情况,评价指标见表4。
表 4 产业生态营造评价指标
指标编号 指标名称 计算方法 数据要求
L4P1
外商投资占比
分项分数=外商投资总额/总投资额
×10
数据取某一时间点的统计数据,如评
价开始前的年末
L4P2
国际人才聚集
分项分数=b
b:区域内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来该
地区创新创业人数0-20 人(含)得
7 分;20-50 人(含)得10 分;大于
50 人得15 分。
数据取某一时间点的统计数据,如评
价开始前的年末
L4P3
未来产业政策支持力度
分项分数=b
b:是否形成产业培育行动方案、人
才政策、政府产业投资基金引导制
度、财政资金、国资收益和社会资金
多渠道并举的滚动投入机制、未来产
业发展监管机制等;一项得3 分,满
分为15 分。
数据取某一时间点的统计数据,如评
价开始前的年末
L4P4
产业引导基金建设
分项分数=b
b:是否设立未来产业政府引导基金,
数据取某一时间点的统计数据,如评
价开始前的年末
T/ZGCSC 013—2024
8
有得10 分,无得0 分。
L4P5
资金获取
分项分数=b1+b2
b1: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是否针对区域
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绿色低
碳发展、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开发细分
领域金融产品和服务,有一项得2
分,满分为8 分;
b2:当年企业获得的风投资金增长
率:(企业当年获得的风投资金总额
-企业去年获得的风投资金总额)/
企业去年获得的风投资金总额×7,
满分为7 分。
数据取某一时间点的统计数据,如评
价开始前的年末
L4P6
营商环境
分项分数=b1+b2+b3
b1:是否设立优化营商环境领导组织
并开展实际工作内容,有得3 分,无
得0 分;
b2:是否设立主管部门或专业机构来
组织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有得3 分,
无得0 分;
b3:是否建立信息基础设施、共性平
台、数据资源、服务入口统筹规划、
集约建设和开放共享等制度和工作
机制推进企业开办、许可办理、电力
获得、政府采购和招投标、政务服务、
信贷获取工作的一网通办工作,有一
项得3 分,满分为9 分。
数据取某一时间点的统计数据,如评
价开始前的年末
L4P7
科技服务能力
分项分数=b1+b2+b3
b1:是否有国家级孵化器和国家备案
众创空间,有得6 分,无得0 分;
b2:是否建有区域科技公共服务平
台,有得6 分,无得0 分;
b3:是否建设区域中试公共服务机
数据取某一时间点的统计数据,如评
价开始前的年末
T/ZGCSC 013—2024
9
8 指标权重
一级指标及二级指标权重见表5。
表 5 一级指标及二级指标权重
构,有得8 分,无得0 分。
一级指标及权重 二级指标分数
数字基础设施(20%)
企业宽带互联网普及率 (10 分)
5G 基站建设(10 分)
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10 分)
智能算力规模(15 分)
企业上云率(15 分)
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15 分)
数据要素交易额(25 分)
科技创新发展(30%)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0 分)
基础研发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10 分)
技术合同成交额(亿元)增长率(15 分)
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10 分)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10 分)
每万企业中高新企业数(10 分)
科技企业上市数量(10 分)
综合技术自主率(15 分)
技术引进和产学研合作(10 分)
未来产业培育(30%)
区域人均GDP 的增长率(10 分)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15 分)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率(10 分)
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战略新兴产业)(15 分)
未来产业发展潜力(10 分)
标志性场景建设能力(10 分)
未来产业发展影响力(10 分)
产业集群效益(10 分)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增长率(10 分)
T/ZGCSC 013—2024
10
产业生态营造(20%)
外商投资占比(10 分)
国际人才聚集(15 分)
未来产业政策支持力度(15 分)
产业引导基金建设(10 分)
资金获取(15 分)
营商环境(15 分)
科技服务能力(20 分)
T/ZGCSC 013—2024
11
附录A
(资料性)
指标内涵的补充描述
A.1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
根据《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的规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对应数字产业化部分,
主要包括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
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
A.2 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
对引进外国技术的结构、配方、原理、数据等进一步分析、研究,将引进的技术应用到同类产品或
其他产品上,做到发展新产品、新技术,其技术水平与引进技术基本相当或稍有提高。在引进技术的基
础上,逐步做到有所提高和创新,即产品结构、工艺方法、材料配方等有较大的改变,性能有显著的提
高,原理、机理有新的突破,且具有世界先进技术水平。
A.3 战略新兴产业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和“十
四五”规划《纲要》的规定和解释,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
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
好的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及
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囊括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绝大部分行业。
A.4 高层次人才
是指在一定时间、区域、行业内的人才队伍中,知识层次高、创新能力强、社会贡献大的人才。通
常,高层次人才主要包括:两院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队伍,国家和省、市重点学科负责
人、学士、技术带头人、具有较深学术技术造诣的博士生导师、博士、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正高职称和
海外优秀留学人员、高级管理人才、掌握先进技术的高科技人才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