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F(皖) 197-2025 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计量器具配备及管理技术规范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安徽省地方计量技术规范
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计量器具配备
及管理技术规
JJF(皖)197—2025
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quipping and Managing of Carbon Emission
Measuring Instrument in Key Organiza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2025-01-09 发布2025-03-01 实施
(皖)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JJF(皖)197-2025
归口单位:安徽省能源计量技术委员会
主要起草单位:安徽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参加起草单位:宣城市标准计量所
浙江华验计量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计量器具配
备及管理技术规
本规范委托安徽省能源计量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quipping and
Managing of Carbon Emission Measuring
Instrument in Key Organiza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JJF(皖)197-2025
JJF(皖)197-2025
I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
张孝军(安徽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吴军(安徽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毛林伟(安徽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殷春前(宣城市标准计量所)
李伟(安徽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参加起草人:
张道隽(浙江华验计量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JJF(皖)197-2025
I
目录
引言.................................................................................................................................. (II)
1 范围.................................................................................................................................(1)
2 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概述.................................................................................................................................(3)
5 碳排放计量器具的配备要求..........................................................................................(3)
5.1 碳排放量结果测量不确定度要求...............................................................................(3)
5.2 碳排放计量器具数据传输要求...................................................................................(3)
5.3 碳排放直接测量计量器具(系统) 配备要求............................................................ (3)
5.4 碳排放量燃料端核算计量器具配备要求...................................................................(4)
6 碳排放计量器具的管理要求..........................................................................................(5)
6.1 碳排放计量管理制度...................................................................................................(5)
6.2 碳排放计量人员...........................................................................................................(6)
6.3 碳排放计量器具...........................................................................................................(6)
6.4 碳排放计量数据...........................................................................................................(7)
JJF(皖)197-2025
II
引言
为加强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计量器具配备及管理工作,促进重点排放单位有效减排降
碳,依据JJF 1071-2010《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GB/T 32150-2015《工业企业温
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JJF 1356-2012《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审查规范》等基础
性系列规范,参照GB 17167-2006《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的部分内容,
制定《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计量器具配备及管理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
本规范为首次制定。
JJF(皖)197-2025
1
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计量器具配备及管理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重点排放单位在碳排放过程中碳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安徽省内重点排放单位(包括生产企业或经济组织),其他生产企业或
经济组织参照本规范执行。
2 引用文件
本规范引用了下列文件: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775 号)
JJF 1001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
JJF 1356 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审查规范
GB 17167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GB/T 32150 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
GB/T 32151.8 碳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第8 部分:水泥生产企业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JJF 1001、JJF 1356、GB/T 32150 界定的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 碳排放carbon emission
在特定时段内向大气中释放温室气体的过程。
[GB/T 32151.8-2023,定义3.2]
3.2 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
大气层中自然存在的和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能够吸收和散发由地球表面、大气层和云
层所产生的、波长在红外光谱内的辐射的气态成份。
注:如无特别说明,本规范中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
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SF6)与三氟化氮(NF3)。
[GB/T 32150-2015,定义3.1]
3.3 碳排放计量器具measuring instrument of carbon emission
JJF(皖)197-2025
2
直接或间接用于碳排放监测、核算(核查) 的计量器具。
3.4 碳排放直接测量计量器具(系统) direct measuring instrument of carbon emission
直接测量碳排放结果的计量器具(系统) 。
3.5 碳排放量燃料端核算计量器具fuel based calculation measuring instrument of carbon
emission
通过测量,为碳排放核算(核查) 提供关键或辅助数据的计量器具。
3.6 碳排放计量器具配备率equipping rate of measuring instrument of carbon emission
碳排放计量器具实际安装的数量占规定需要量的百分数。
3.7 活动数据activity data
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生产或消费活动量的表征值。
[GB/T 32150-2015,定义3.12]
注:例如各种化石燃料的消耗量、原材料的使用量、购入的电量、购入的热量等。
3.8 排放因子emission factor
表征单位生产或消费活动量的温室气体排放的系数。
[GB/T 32150-2015,定义3.13]
3.9 碳源流carbon source stream
分为两种类型:
a ) 在使用排放因子法时,由于其消耗或生产而在一个或多个排放源产生二氧化碳排
放的特定燃料类型、原材料或产品;
b) 使用质量平衡法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时包括的含碳特定燃料类型、原材料或产品。
3.10 主要碳源流major carbon source stream
除次要碳源流和微量碳源流之外的源流。
3.11 次要碳源流minor carbon source stream
企业年度化石二氧化碳排放当量总计少于5000 吨,或低于年度总排放量10%且不超
过10 万吨的碳源流,以绝对值最高者为准。
3.12 微量碳源流de-minimis source stream
企业年度化石二氧化碳排放当量总计少于1000 吨,或低于年度总排放量2%且不超
过2 万吨的碳源流,以绝对值最高者为准。
JJF(皖)197-2025
3
4 概述
目前,碳排放计量主要有实测法和核算法两种方式。本规范针对这两种方式提出了碳
排放计量器具(系统) 配备及管理的要求。
碳排放实测法是通过安装监测仪器、设备(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CEMS),并
采用相关技术文件中要求的方法测量温室气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也称直
接测量法。核算法包括排放因子法和物料平衡法,采用排放因子法计算时,温室气体排放
量为活动数据与温室气体排放因子的乘积;物料平衡法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用输入物料
中的含碳量减去输出物料中的含碳量进行平衡计算得到二氧化碳排放当量。
5 碳排放计量器具的配备要求
5.1 碳排放量结果测量不确定度要求
企业应分析并评定碳排放量数据的扩展不确定度,其扩展不确定度应满足表1 的要求。
表1 碳排放量数据扩展不确定度
二氧化碳排放当量t(万吨/年) 扩展不确定度( U
rel,k=2)
2.6≤t<5 ≤10%
5≤t<50 ≤7.5%
t≥50 ≤5%
注:扩展不确定度, U
rel;k=2,包含因子。
5.2 碳排放计量器具数据传输要求
具备远传功能的碳排放计量器具应能将数据传输至数据平台。
5.3 碳排放直接测量计量器具(系统) 配备要求
为保证碳排放计量数据质量,碳排放直接测量计量器具(系统) 测量参数最大允许误
差可参照表2 要求。
JJF(皖)197-2025
4
表2 碳排放直接测量计量器具(系统) 测量参数最大允许误差要求
测量参数最大允许误差
流速±10%
温度±3℃
烟气湿度
大于5.0%时,相对误差优于±5%;
小于等于5.0%时,绝对误差优于±1.5%。
烟道截面面积± 1%
二氧化碳浓度±2.5%FS
甲烷浓度±2%FS
5.4 碳排放量燃料端核算计量器具配备要求
5.4.1 碳排放量燃料端核算计量器具配备率
企业对碳排放核算(核查) 中使用的所有计量数据,均应识别其来源,应满足开展碳
排放核算(核查) 的要求,由企业计量器具测量获得的数据,应保证其数据质量。碳排放
量燃料端核算计量器具配备率应满足表3 要求。
表3 碳排放量燃料端核算计量器具配备率要求
活动数据排放因子
主要碳源流配
备率(%)
次要碳源流
配备率(%)
微量碳源流
配备率(%)
主要碳源流
配备率(%)
次要碳源流
配备率(%)
微量碳源流
配备率(%)
100 100 60 100 100 60
注:企业委托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测量,其排放因子计量器具配备率不做要求。
5.4.2 碳排放计量器具配备率按下式计算:
碳排放计量器具配备率按下式计算:
100%
l
s
p
N
R N
式中:
Rp ——碳排放计量器具配备率,%;
Ns ——碳排放计量器具实际的安装配备数量;
Nl ——碳排放计量器具理论需要量。
5.4.3 碳排放量燃料端核算计量器具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应满足表4 要求。
JJF(皖)197-2025
5
表4 碳排放量燃料端核算计量器具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要求
计量目的计量器具类别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
排放因子
温度测量仪表2.0 级
元素分析仪±2%
压力测量仪表2.5 级
活动数据静态衡器0.1 级
动态衡器0.5 级
油流量表
轻质油0.5 级
重质油1.0 级
气体流量计
煤气2.0 级
天然气2.0 级
蒸汽2.5 级
水流量计
管径不大于250mm 2.5 级
管径大于250mm 1.5 级
电能表
有功交流
电能表
Ⅰ类用户C 级(0.5S 级)
Ⅱ类用户C 级(0.5S 级)
Ⅲ类用户B 级(1.0 级)
Ⅳ类用户A 级(2.0 级)
Ⅴ类用户A 级(2.0 级)
温度测量仪表2.0 级
压力测量仪表1.6 级
注:1.运行中的电能计量装置按其所计量电能的多少,将用户分为五类。Ⅰ类用户为月平均用电量500
万kWh 及以上或变压器容量为10000kVA 及以上的高压计费用户;Ⅱ类用户为小于I 类用户用电(或变
压器容量)但月平均用电,100 万kWh 及以上或变压器量为2000kVA 及以上的高压计费用户;Ⅲ类用户
为小于Ⅱ类用户用电量(或变压器容量) 但月平均用电量10 万kWh 及以上或变压器容量为315kVA 及
以上的计费用户;Ⅳ类用户为负荷容量为315 kVA 以下的计费用户;V 类用户为单相供电的计费用户
。
2.企业可按照实际情况选择计量排放因子的相应准确度等级计量器具,器具类别不限于表中所示。
6 碳排放计量器具的管理要求
6.1 碳排放计量管理制度
6.1.1 企业应建立碳排放计量管理规章制度,明确碳排放计量的边界及范围,形成文件,
并保持和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JJF(皖)197-2025
6
6.1.2 企业应建立、保持和使用文件化的程序来规范碳排放计量人员行为、计量器具配备
管理和数据的采集、处理和汇总。
6.1.3 企业应建立碳源流排放源一览表,对活动数据和排放因子的数据获取提出明确要
求,对需要配备计量器具的,应配备相应计量器具。
6.2 碳排放计量人员
6.2.1 企业应设专人负责碳排放计量器具的管理,负责碳排放计量器具的配备、使用、检
定(校准) 、维护、报废等管理工作。
6.2.2 碳排放计量管理人员应通过计量相关知识的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其应建立和保存
管理人员的技术档案。
6.2.3 碳排放计量器具检定、校准和维修人员,应具有相应的资质。
6.3 碳排放计量器具
6.3.1 企业应备有完整的碳排放直接测量计量器具和碳排放量燃料端核算计量器具一览
表。表中应列出计量器具的名称、型号规格、准确度等级、测量范围、生产厂家、出厂编
号、单位管理编号、安装使用地点、状态(指合格、准用、停用等) 以及检定/校准周期等
信息。
6.3.2 企业应建立碳排放计量器具档案,内容包括:
a) 计量器具使用说明书;
b) 计量器具出厂合格证;
c) 计量器具最近两个连续周期的检定(测试、校准) 证书;
d) 计量器具维修记录;
e) 计量器具其他相关信息。
6.3.3 企业配备的碳排放计量器具准确度等级应满足本技术规范的要求。
6.3.4 凡属自行校准且自行确定校准间隔的,应有现行有效的受控文件(即自校计量器
具的管理程序) 作为依据。
6.3.5 碳排放计量器具应实行定期检定(校准)。凡经检定(校准) 不符合要求的或超过
检定周期的计量器具一律不准使用。属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其检定周期、检定方式应
遵守有关计量技术法规的规定。
6.3.6 在用的碳排放计量器具宜在明显位置粘贴与碳排放计量器具一览表对应的状态标
识,以备查验和管理。
JJF(皖)197-2025
7
6.4 碳排放计量数据
6.4.1 企业应建立接入端系统,系统采集的数据应能追溯至计量器具的测量数据,且与计
量器具测量结果一致。企业应加强在监测数据存储和传输上的管理,以确保数据在存储、
传输过程中不被截取、篡改。
6.4.2 碳排放计量数据记录应采用受控的表格式样,计量监测数据记录表格应便于数据的
汇总与分析,应说明被测量与记录数据之间的转换方法或关系。
6.4.3 所有碳排放计量监测数据应妥善保存,保存期限不低于6 年。
JJF(皖) 197-2025
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计量器具配备
及管理技术规
JJF(皖)197—2025
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quipping and Managing of Carbon Emission
Measuring Instrument in Key Organiza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2025-01-09 发布2025-03-01 实施
(皖)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JJF(皖)197-2025
归口单位:安徽省能源计量技术委员会
主要起草单位:安徽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参加起草单位:宣城市标准计量所
浙江华验计量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计量器具配
备及管理技术规
本规范委托安徽省能源计量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quipping and
Managing of Carbon Emission Measuring
Instrument in Key Organiza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JJF(皖)197-2025
JJF(皖)197-2025
I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
张孝军(安徽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吴军(安徽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毛林伟(安徽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殷春前(宣城市标准计量所)
李伟(安徽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参加起草人:
张道隽(浙江华验计量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JJF(皖)197-2025
I
目录
引言.................................................................................................................................. (II)
1 范围.................................................................................................................................(1)
2 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概述.................................................................................................................................(3)
5 碳排放计量器具的配备要求..........................................................................................(3)
5.1 碳排放量结果测量不确定度要求...............................................................................(3)
5.2 碳排放计量器具数据传输要求...................................................................................(3)
5.3 碳排放直接测量计量器具(系统) 配备要求............................................................ (3)
5.4 碳排放量燃料端核算计量器具配备要求...................................................................(4)
6 碳排放计量器具的管理要求..........................................................................................(5)
6.1 碳排放计量管理制度...................................................................................................(5)
6.2 碳排放计量人员...........................................................................................................(6)
6.3 碳排放计量器具...........................................................................................................(6)
6.4 碳排放计量数据...........................................................................................................(7)
JJF(皖)197-2025
II
引言
为加强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计量器具配备及管理工作,促进重点排放单位有效减排降
碳,依据JJF 1071-2010《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GB/T 32150-2015《工业企业温
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JJF 1356-2012《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审查规范》等基础
性系列规范,参照GB 17167-2006《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的部分内容,
制定《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计量器具配备及管理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
本规范为首次制定。
JJF(皖)197-2025
1
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计量器具配备及管理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重点排放单位在碳排放过程中碳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安徽省内重点排放单位(包括生产企业或经济组织),其他生产企业或
经济组织参照本规范执行。
2 引用文件
本规范引用了下列文件: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775 号)
JJF 1001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
JJF 1356 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审查规范
GB 17167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GB/T 32150 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
GB/T 32151.8 碳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第8 部分:水泥生产企业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JJF 1001、JJF 1356、GB/T 32150 界定的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 碳排放carbon emission
在特定时段内向大气中释放温室气体的过程。
[GB/T 32151.8-2023,定义3.2]
3.2 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
大气层中自然存在的和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能够吸收和散发由地球表面、大气层和云
层所产生的、波长在红外光谱内的辐射的气态成份。
注:如无特别说明,本规范中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
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SF6)与三氟化氮(NF3)。
[GB/T 32150-2015,定义3.1]
3.3 碳排放计量器具measuring instrument of carbon emission
JJF(皖)197-2025
2
直接或间接用于碳排放监测、核算(核查) 的计量器具。
3.4 碳排放直接测量计量器具(系统) direct measuring instrument of carbon emission
直接测量碳排放结果的计量器具(系统) 。
3.5 碳排放量燃料端核算计量器具fuel based calculation measuring instrument of carbon
emission
通过测量,为碳排放核算(核查) 提供关键或辅助数据的计量器具。
3.6 碳排放计量器具配备率equipping rate of measuring instrument of carbon emission
碳排放计量器具实际安装的数量占规定需要量的百分数。
3.7 活动数据activity data
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生产或消费活动量的表征值。
[GB/T 32150-2015,定义3.12]
注:例如各种化石燃料的消耗量、原材料的使用量、购入的电量、购入的热量等。
3.8 排放因子emission factor
表征单位生产或消费活动量的温室气体排放的系数。
[GB/T 32150-2015,定义3.13]
3.9 碳源流carbon source stream
分为两种类型:
a ) 在使用排放因子法时,由于其消耗或生产而在一个或多个排放源产生二氧化碳排
放的特定燃料类型、原材料或产品;
b) 使用质量平衡法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时包括的含碳特定燃料类型、原材料或产品。
3.10 主要碳源流major carbon source stream
除次要碳源流和微量碳源流之外的源流。
3.11 次要碳源流minor carbon source stream
企业年度化石二氧化碳排放当量总计少于5000 吨,或低于年度总排放量10%且不超
过10 万吨的碳源流,以绝对值最高者为准。
3.12 微量碳源流de-minimis source stream
企业年度化石二氧化碳排放当量总计少于1000 吨,或低于年度总排放量2%且不超
过2 万吨的碳源流,以绝对值最高者为准。
JJF(皖)197-2025
3
4 概述
目前,碳排放计量主要有实测法和核算法两种方式。本规范针对这两种方式提出了碳
排放计量器具(系统) 配备及管理的要求。
碳排放实测法是通过安装监测仪器、设备(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CEMS),并
采用相关技术文件中要求的方法测量温室气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也称直
接测量法。核算法包括排放因子法和物料平衡法,采用排放因子法计算时,温室气体排放
量为活动数据与温室气体排放因子的乘积;物料平衡法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用输入物料
中的含碳量减去输出物料中的含碳量进行平衡计算得到二氧化碳排放当量。
5 碳排放计量器具的配备要求
5.1 碳排放量结果测量不确定度要求
企业应分析并评定碳排放量数据的扩展不确定度,其扩展不确定度应满足表1 的要求。
表1 碳排放量数据扩展不确定度
二氧化碳排放当量t(万吨/年) 扩展不确定度( U
rel,k=2)
2.6≤t<5 ≤10%
5≤t<50 ≤7.5%
t≥50 ≤5%
注:扩展不确定度, U
rel;k=2,包含因子。
5.2 碳排放计量器具数据传输要求
具备远传功能的碳排放计量器具应能将数据传输至数据平台。
5.3 碳排放直接测量计量器具(系统) 配备要求
为保证碳排放计量数据质量,碳排放直接测量计量器具(系统) 测量参数最大允许误
差可参照表2 要求。
JJF(皖)197-2025
4
表2 碳排放直接测量计量器具(系统) 测量参数最大允许误差要求
测量参数最大允许误差
流速±10%
温度±3℃
烟气湿度
大于5.0%时,相对误差优于±5%;
小于等于5.0%时,绝对误差优于±1.5%。
烟道截面面积± 1%
二氧化碳浓度±2.5%FS
甲烷浓度±2%FS
5.4 碳排放量燃料端核算计量器具配备要求
5.4.1 碳排放量燃料端核算计量器具配备率
企业对碳排放核算(核查) 中使用的所有计量数据,均应识别其来源,应满足开展碳
排放核算(核查) 的要求,由企业计量器具测量获得的数据,应保证其数据质量。碳排放
量燃料端核算计量器具配备率应满足表3 要求。
表3 碳排放量燃料端核算计量器具配备率要求
活动数据排放因子
主要碳源流配
备率(%)
次要碳源流
配备率(%)
微量碳源流
配备率(%)
主要碳源流
配备率(%)
次要碳源流
配备率(%)
微量碳源流
配备率(%)
100 100 60 100 100 60
注:企业委托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测量,其排放因子计量器具配备率不做要求。
5.4.2 碳排放计量器具配备率按下式计算:
碳排放计量器具配备率按下式计算:
100%
l
s
p
N
R N
式中:
Rp ——碳排放计量器具配备率,%;
Ns ——碳排放计量器具实际的安装配备数量;
Nl ——碳排放计量器具理论需要量。
5.4.3 碳排放量燃料端核算计量器具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应满足表4 要求。
JJF(皖)197-2025
5
表4 碳排放量燃料端核算计量器具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要求
计量目的计量器具类别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
排放因子
温度测量仪表2.0 级
元素分析仪±2%
压力测量仪表2.5 级
活动数据静态衡器0.1 级
动态衡器0.5 级
油流量表
轻质油0.5 级
重质油1.0 级
气体流量计
煤气2.0 级
天然气2.0 级
蒸汽2.5 级
水流量计
管径不大于250mm 2.5 级
管径大于250mm 1.5 级
电能表
有功交流
电能表
Ⅰ类用户C 级(0.5S 级)
Ⅱ类用户C 级(0.5S 级)
Ⅲ类用户B 级(1.0 级)
Ⅳ类用户A 级(2.0 级)
Ⅴ类用户A 级(2.0 级)
温度测量仪表2.0 级
压力测量仪表1.6 级
注:1.运行中的电能计量装置按其所计量电能的多少,将用户分为五类。Ⅰ类用户为月平均用电量500
万kWh 及以上或变压器容量为10000kVA 及以上的高压计费用户;Ⅱ类用户为小于I 类用户用电(或变
压器容量)但月平均用电,100 万kWh 及以上或变压器量为2000kVA 及以上的高压计费用户;Ⅲ类用户
为小于Ⅱ类用户用电量(或变压器容量) 但月平均用电量10 万kWh 及以上或变压器容量为315kVA 及
以上的计费用户;Ⅳ类用户为负荷容量为315 kVA 以下的计费用户;V 类用户为单相供电的计费用户
。
2.企业可按照实际情况选择计量排放因子的相应准确度等级计量器具,器具类别不限于表中所示。
6 碳排放计量器具的管理要求
6.1 碳排放计量管理制度
6.1.1 企业应建立碳排放计量管理规章制度,明确碳排放计量的边界及范围,形成文件,
并保持和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JJF(皖)197-2025
6
6.1.2 企业应建立、保持和使用文件化的程序来规范碳排放计量人员行为、计量器具配备
管理和数据的采集、处理和汇总。
6.1.3 企业应建立碳源流排放源一览表,对活动数据和排放因子的数据获取提出明确要
求,对需要配备计量器具的,应配备相应计量器具。
6.2 碳排放计量人员
6.2.1 企业应设专人负责碳排放计量器具的管理,负责碳排放计量器具的配备、使用、检
定(校准) 、维护、报废等管理工作。
6.2.2 碳排放计量管理人员应通过计量相关知识的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其应建立和保存
管理人员的技术档案。
6.2.3 碳排放计量器具检定、校准和维修人员,应具有相应的资质。
6.3 碳排放计量器具
6.3.1 企业应备有完整的碳排放直接测量计量器具和碳排放量燃料端核算计量器具一览
表。表中应列出计量器具的名称、型号规格、准确度等级、测量范围、生产厂家、出厂编
号、单位管理编号、安装使用地点、状态(指合格、准用、停用等) 以及检定/校准周期等
信息。
6.3.2 企业应建立碳排放计量器具档案,内容包括:
a) 计量器具使用说明书;
b) 计量器具出厂合格证;
c) 计量器具最近两个连续周期的检定(测试、校准) 证书;
d) 计量器具维修记录;
e) 计量器具其他相关信息。
6.3.3 企业配备的碳排放计量器具准确度等级应满足本技术规范的要求。
6.3.4 凡属自行校准且自行确定校准间隔的,应有现行有效的受控文件(即自校计量器
具的管理程序) 作为依据。
6.3.5 碳排放计量器具应实行定期检定(校准)。凡经检定(校准) 不符合要求的或超过
检定周期的计量器具一律不准使用。属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其检定周期、检定方式应
遵守有关计量技术法规的规定。
6.3.6 在用的碳排放计量器具宜在明显位置粘贴与碳排放计量器具一览表对应的状态标
识,以备查验和管理。
JJF(皖)197-2025
7
6.4 碳排放计量数据
6.4.1 企业应建立接入端系统,系统采集的数据应能追溯至计量器具的测量数据,且与计
量器具测量结果一致。企业应加强在监测数据存储和传输上的管理,以确保数据在存储、
传输过程中不被截取、篡改。
6.4.2 碳排放计量数据记录应采用受控的表格式样,计量监测数据记录表格应便于数据的
汇总与分析,应说明被测量与记录数据之间的转换方法或关系。
6.4.3 所有碳排放计量监测数据应妥善保存,保存期限不低于6 年。
JJF(皖) 197-202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