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T 10030-2025 疟原虫检测 虫种核酸鉴定法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ICS 11.020
CCS C61
WS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T 10030—2025
疟原虫检测虫种核酸鉴定法
Detection of Plasmodium spp.—Nucleic Acid Identification of the Species
2025-10-31 发布2026-03-01 实施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 发布
WS/T 10030—2025
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本文件由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标准委员会寄生虫病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江苏省寄
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
学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肖宁、夏志贵、李美、曹俊、李卫东、邹洋、黄磊、燕贺、张滔、郑彬。
WS/T 10030—2025
1
疟原虫检测虫种核酸鉴定法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检测5 种感染人体疟原虫的虫种核酸鉴定法。
本文件适用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WS/T 569 疟原虫检测血涂片镜检法
WS/T 661 静脉血液标本采集指南
WS/T 400 血液运输要求
GB/T 35342 松材线虫分子检测鉴定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人体疟原虫Plasmodium spp.
寄生在人体并可人群间传播流行的疟原虫,共有4 种:恶性疟原虫(P. falciparum)、间日疟原
虫(P. vivax)、三日疟原虫(P. malariae)及卵形疟原虫(P. ovale)。具体可参见WS/T 569。
3.2
诺氏疟原虫Plasmodium knowlesi
能引起人感染疟疾的第五种病原体,可以灵长类动物猴与人为宿主(见附录A)。
3.3
核酸检测技术相关术语和定义
包括但不限于引物(Primer)、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反应体系
(Reaction volumes)、反应程序(Reaction procedure)、特征条带(Characterized band)、阳性对
照(Positive control)、阴性对照(Negative control)、结果判读(Results judgement)参见GB/T
35342。
3.4
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qPCR)
在DNA 扩增反应中,以荧光染料侦测每次PCR 循环后产物总量的技术。
3.5
循环数阈值cycle threshold;Ct
每个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定量PCR)管内荧光信号到达设定的域值时所经历的循环数。
注:PCR 反应体系中目标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起始拷贝数的对数与其Ct 值存在线性关系,
起始拷贝数越大,Ct 值越小,反之亦然。
3.6
熔解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 Tm
WS/T 10030—2025
2
总的DNA双螺旋结构降解一半时的温度。
注:染料法实时荧光PCR 扩增完成后,需通过逐渐增加温度,监测每一步的荧光信号产生熔解曲线(Melting curve),
熔解曲线分析可用来确定不同的反应产物,不同序列的DNA,Tm 值不同。
4 仪器设备
4.1 离心机
最大相对离心力12 000g。
4.2 漩涡仪
无级调速范围为200 r/min~3 000 r/min。
4.3 PCR 扩增仪
4.3.1 常规PCR 扩增仪
温度范围4℃~99℃,温度精确为0.1℃,热盖为105℃。
4.3.2 荧光定量PCR 仪
温度范围4℃~99℃,温度精确为0.1℃,热盖为105℃,具有核酸荧光染料的荧光滤光片。
4.4 核酸电泳仪
电压5 V~5 000 V,电流1 mA~500 mA。
4.5 凝胶成像系统(镜头分辨率(H×V)为1 360×1 024,光源为透射UV)。
5 试剂或材料
5.1 分子生物学试剂
DNA 聚合酶、核酸提取试剂、PCR 扩增试剂、实时荧光PCR 扩增试剂、DNA 分子质量指示物(DNA Marker)。
5.2 化学试剂
Tris-乙酸电泳缓冲液(TAE)、琼脂糖、6×加样缓冲液、核酸染料、分子生物学级阳离子螯合树脂。
5.3 引物
5.3.1 巢式PCR 法引物
6 对,分别为属、种引物(见附录A,附录B)。
5.3.2 实时荧光PCR 法引物
6 对,分别为属、种引物(见附录A,附录B)。
5.3.3 测序法引物
2 对,均为属引物(见附录B)。
5.4 参照材料
阳性对照分别为5 种感染人体疟原虫的基因组DNA 或5 种疟原虫18S rDNA 序列的质粒DNA,所含
目标DNA 片段浓度104 拷贝/μL~105拷贝/μL。空白对照为去离子无菌水。
5.5 材料
定量滤纸,5mL EDTA 抗凝管。
6 样本
WS/T 10030—2025
3
6.1 样本采集
以下两种方法任选一种。
6.1.1 抗凝全血样本采集
使用含EDTA 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采集2mL~5mL 全血,采血步骤及注意事项按照WS/T 661。于
管壁上标记患者姓名、年龄、采集日期、采集单位等信息。
6.1.2 滤纸血样本制备
6.2 样本运输
采集好的样本按照WS/T 400 要求冷链运输。
6.3 样本保存
6.3.1 抗凝全血保存
全血样本分装于冻存管,3 天内检测的样本存放于4℃;3 天以上、3 个月以内检测样本存放于-20℃
以下;3 个月以上检测样本存放于-80℃以下。
6.3.2 滤纸干血滴保存
一周内检测的滤纸干血滴常温保存,一周以上检测的置于-20℃以下保存。长期保存置于-80℃以下
保存。
6.4 基因组DNA 提取
手工提取基因组DNA 采用血液DNA 提取试剂盒或分子生物学级阳离子螯合树脂提取(见附录C)。
自动化提取基因组DNA 参照核酸提取仪操作指南和使用配套试剂。
以健康人EDTA 抗凝全血、或空白滤纸、或去离子无菌水为阴性对照,与样本同时进行DNA 提取处
理。
7 检测步骤
7.1 引物储存液和工作液配制
取含引物DNA 干粉的1.5mL 离心管,以12 000g 离心15s。
读取每支离心管上标注的引物纳摩尔数N。
向离心管中加入10×NμL DNA 储存缓冲液,配制成浓度为100μM 引物储存液;根据需要以去离子
无菌水:引物储存液=9:1 的比例配制相应体积的10μM 引物工作液。
7.2 巢式PCR
应用属引物进行第一轮扩增,应用种引物进行第二轮扩增。
7.2.1 第一轮扩增
每对引物设置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各1 个,每个反应设置2 个重复。
7.2.1.1 反应体系配制
采用混合加样法配制多倍反应体系。单倍反应体系中各成分体积见表1。
表1 巢式PCR 第一轮扩增单倍反应体系各成分体积
体系成分20μL 反应体系(μL)
10 倍反应缓冲溶液2
dNTP(各2.5mM/) 1.6
Taq 酶(5U/μL) 0.1
去离子无菌水13.3
WS/T 10030—2025
4
上游引物(10μM) 1
下游引物(10μM) 1
DNA 模板1
合计20
将多倍反应体系充分混匀,并以12 000g 离心15s;
取新的PCR 管或联排PCR 管,根据样品数量和编号对PCR 管进行预排序;
按19μL/PCR 管分装多倍反应体系;
根据排序,将1μL 模板DNA 加入到相应的PCR 管中,使每管反应液终体积20μL;
盖好PCR 反应管盖并标记编号,12 000g 离心15s;
将含PCR 反应液的PCR 管放置到PCR 仪上进行扩增。
7.2.1.2 反应程序
94℃ 3min; 94℃ 30s,58℃ 30s,72℃ 60s,共35 个循环;72℃ 5min;12℃ ∞。
7.2.2 第二轮扩增
以第一轮的PCR 产物为模板,应用5 对种引物分别在不同的反应管中扩增,每个反应设置1 个重复。
7.2.2.1 反应体系
采用混合加样法配制多倍反应体系,单倍反应体系中第一轮PCR 产物2μL,去离子无菌12.3μL,
其余成分体积与第一轮扩增相同。
7.2.2.2 反应程序
94℃ 3min; 94℃ 30s,59℃ 30s,72℃ 40s,共35 个循环;72℃ 5min;12℃ ∞。
7.2.3 电泳
扩增结束后,取出PCR 产物,轻弹PCR 反应管几次,12 000 g 离心15s;
取10μL 产物,与2 L 6×上样缓冲液充分混匀(若反应体系中已经加入了电泳用发光试剂,可
省略此步),加入到1.5%~2.5%的琼脂糖(含核酸染料)凝胶上样孔中。剩余样品放至4℃冰箱中24h
内备用。
将6μL DNA Marker(以50bp Ladder 为宜)加入到凝胶的上样孔中,每隔几个上样孔加入一个DNA
Marker,最大间隔不超过10 个孔。
将电压设定为80V~100V 开始电泳,当蓝色指示剂泳动至凝胶后侧1/3 处时停止电泳,并取出进行
成像观察,拍照并记录结果;
将琼脂糖凝胶放置于专门的容器中以备安全化处理。
7.2.4 结果判读
有效性判定:第二轮扩增产物电泳后,阳性对照出现特征条带(见附录B),空白对照和阴性对照
未出现特征条带,DNA 提取、PCR 扩增和电泳均有效;DNA Marker 无条带或条带不清晰、变形等,电泳
无效;阳性对照和空白对照均出现特征条带,或均未出现特征条带,PCR 扩增无效;阳性对照和阴性对
照出现特征条带,空白对照无特征条带,DNA 提取无效。
样品第二轮扩增产物电泳后出现特征条带,检测结果阳性,样品所含虫种为扩增引物对应的原虫种
类。
样品第二轮扩增产物未出现特征条带,检测结果阴性。
7.3 实时荧光PCR
共一轮扩增,引物序列见附录B。每对引物设置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各1 个,每个反应
设置2 个重复。6 对种引物分别在不同的反应管中扩增。
7.3.1 反应体系
单倍反应体系中各反应成分体积见表2。
WS/T 10030—2025
5
表2 实时荧光PCR 法单倍反应体系各成分体积
体系成分20μL 单倍反应体系(μL)
2 倍反应缓冲溶液10
无RNase 去离子无菌水7.8
上游引物(10μM) 0.6
下游引物(10μM) 0.6
DNA 模板1
合计20
7.3.2 反应程序
95℃ 30s;95℃ 5s,59℃ 30s,40 个循环;95℃ 10s;65℃~95℃,0.5℃/次,每次0.5s。
采用仪器自动设定的基线阈值,反应结束后查看每个PCR 反应的扩增曲线和熔解曲线,收集Ct 值
和Tm 值。
7.3.3 结果判读
有效性判定:阳性对照有特异扩增,即扩增曲线S 型,熔解曲线单峰,Tm 值与预期大小一致(相
差未超出±0.5℃)(各对引物Tm 参考值见附录B),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无特异扩增,即无S 型扩增曲
线,或扩增曲线Ct 值>35,或Tm 值与阳性对照相差超出±0.5℃,PCR 扩增有效;阳性对照和空白对照
均有特异扩增,或均无特异扩增,PCR 扩增无效;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出现特异扩增,空白对照无特异
扩增,DNA 提取无效。
样品有特异扩增且Ct 值≤32,PCR 结果阳性。
样品无特异扩增,PCR 结果阴性。
样品有特异扩增,但32
阳性,否则为阴性。
属引物和至少1 对种引物PCR 结果均阳性时,判定样品检测结果疟原虫阳性,样品所含虫种为引物
对应的原虫种类;否则判定检测结果阴性。
当有2 种及以上种引物有特异扩增时,高密度原虫Ct 值需≥20,若<20,将样品DNA 稀释后再测,
根据再测结果判定样品中所含疟原虫种类。
7.4 测序法
共2 轮PCR 扩增,均为属引物,引物序列见附录B。每对引物设置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
各1 个,每个反应设置2 个重复。
7.4.1 PCR 反应
两轮扩增中定量浓度引物和体系配制同7.1 和7.2.1。两轮扩增的反应程序相同,均为94℃ 3min;
94℃ 30s,60℃ 30s,72℃ 120s,35 次循环;72℃ 5min;12℃ ∞。电泳同7.2.3,以电泳结果中有
无1 000-1 200bp 特征条带判定PCR 反应的阴阳性。
7.4.2 测序分析
7.4.2.1 直接测序
应用第二轮扩增的引物,对阳性的第二轮PCR 产物进行直接双向测序。
7.4.2.2 克隆测序
若7.4.2.1 不成功,可将PCR 产物克隆到质粒载体上,至少挑取2 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分析。
7.4.3 结果判读
序列同源性分析利用美国国家生物信息中心网站数据库
(https://blast.ncbi.nlm.nih.gov/Blast.cgi?PROGRAM=blastn&PAGE_TYPE=BlastSearch&LINK_LOC=
blasthome),以相似度最高者判定样品的疟原虫种类;或应用生物学软件,将克隆测序结果与5 种感染
人体疟原虫的18S rDNA 参考序列进行比对,以相似度最高且不低于相似度阈值者判定样品的疟原虫种
WS/T 10030—2025
6
类(见附录B)。
WS/T 10030—2025
7
A
A
附录A
(资料性)
病原生物学
A.1 疟原虫生活史
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疟原虫为单细胞真核生物,属原生动物亚界,顶端复核物门,孢子纲,真
球虫目,疟原虫科,疟原虫属。人体疟原虫有四种:恶性疟原虫(P. falciparum)、间日疟原虫(P. vivax)、
三日疟原虫(P. malariae)及卵形疟原虫(P. ovale),依次引起恶性疟、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
疟原虫的发育和繁殖须通过脊椎动物与昆虫媒介两个宿主,人体疟原虫的宿主是人和按蚊。疟原虫在人
体分别寄生于肝实质细胞和血液中的红细胞内,在按蚊体内则寄生于蚊胃,最后积聚于唾液腺。四种人
体疟原虫的生活史基本相同,包括在人体内的红细胞外期和红细胞内期,以及在蚊体内的配子生殖和孢
子增殖两个阶段。
间日疟原虫的红外期裂体增殖较为复杂。目前认为间日疟原虫的子孢子在遗传学上具有两种不同的
类型,即速发型和迟发型。速发型子孢子侵入肝细胞后,遂开始红外期裂体增殖,释放出肝期裂殖子侵
入红细胞,经裂体增殖引起临床发作。而迟发型子孢子侵入肝细胞后暂不继续发育,处于休眠状态(休
眠体),经过一段休眠期再发育为成熟红外期裂殖体,释放出肝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从而引起复发。卵
形疟亦有迟发性子孢子,有复发现象。恶性疟和三日疟无迟发型子孢子,因而无复发现象。
诺氏疟原虫(P. knowlesi)是一种可感染人的猴疟原虫,通常经按蚊在猴群中传播。1965 年首次
报道诺氏疟原虫感染人类。2009 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氯喹治疗诺氏疟,2011 年起世界卫生组织在
其每年发布的世界疟疾报告中将诺氏疟原虫列为第5 种能感染人的疟原虫。诺氏疟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地
区,以马来西亚病例最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亦有病例报道,近年来诺
氏疟疫情有上升趋势。
诺氏疟原虫各虫期在患者外周血中均可查见,仅通过显微镜下的形态学特征进行虫种鉴别有一定的
难度,亦尚无成熟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诺氏疟原虫感染的潜伏期通常8 天~12 天,最短3 天,最长27
天,无迟发型子孢子。一个红细胞内发育周期约24h,配子体出现的时间早于恶性疟原虫,在患者体内
通常能观察到配子体。临床上大多数诺氏疟病例为低原虫血症,但若不及时诊断和治疗,有发展成重症
甚至死亡的风险,在流行区也存在无症状感染者。
A.2 人体疟原虫18S rDNA 的基因特征和检测原理
真核生物的核糖体小亚基RNA(Ribosomal small subunit RNA, SSU rRNA),即18S rRNA,其编
码序列18S rDNA 是生物种群内最为保守的基因之一,在属内具有保守区和变异区交替散布的特点。
感染人的5 种疟原虫均具有在子孢子期和红细胞内期特异转录的S 型和A 型18S rDNA,此外,间
日疟原虫还有卵囊期特异表达的O 型18S rDNA,卵形疟原虫curtisi 亚种和wallikeri 亚种的18S rDNA
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诺氏疟原虫亦有2 种A 期18S rDNA 被报道。因此本标准中共分析了5 种人体疟原
虫的13 条不同的18S rDNA 序列(见图A.1),除间日疟原虫卵囊期特异表达的O 型18S rDNA 和三日疟
原虫子孢子期特异表达的S 型18S rDNA 外,其他11 条序列可划分为9 个保守区(编号1~9)和8 个
变异区(编号V1~V8),保守区和变异区间隔排列。11 条序列的保守区长度均相同,同源性≥92%。
在5 种原虫18S rDNA 序列保守区设计属间特异、属内通用引物,在变异区设计种间特异引物,通
过PCR 扩增样品中各疟原虫属和种的特异DNA 片段,根据扩增结果中特异DNA 片段的有无和大小或Ct
值和Tm 值,判定样品中是否含有疟原虫DNA 片段,及对应原虫种类。
图A.1 人体疟原虫11 条18S rDNA 保守区和变异区示意图
WS/T 10030—2025
8
B
B
附录B
(资料性)
引物及结果参考
B.1 巢式PCR
B.1.1 巢式PCR 引物(见表B.1)
表B.1 应用于巢式PCR 检测的引物序列、位置及扩增产物长度
B.1.2 巢式PCR 5 种引物特征条带示意图(见图B.1a-e)
反应
轮次
目标虫种
引物
名称
引物序列引物位置
产物长度
(bp)
第一轮
(属引物)
rPLU5 5´-CCTGTTGTTGCCTTAAACTTC-3´ 保守区7
1,200
rPLU6 5´-TTAAAATTGTTGCAGTTAAAACG-3´ 保守区3
第
二
轮
恶性疟
原虫
FALF 5´-TTAAACTGGTTTGGGAAAACCAAATATATT-3´ S 期变异区3
205
FALR 5´-ACACAATGAACTCAATCATGACTACCCGTC-3´ S 期变异区3
间日疟
原虫
VIVF 5´-CGCTTCTAGCTTAATCCACATAACTGATAC-3´ A 期变异区3
120
VIVR 5´-ACTTCCAAGCCGAAGCAAAGAAAGTCCTTA-3´ A 期变异区3
三日疟
原虫
MALF 5´-ATAACATAGTTGTACGTTAAGAATAACCGC-3´ A 期变异区3
141
MALR 5´-AAAATTCCCATGCATAAAAAATTATACAAA-3´ A 期变异区3
卵形疟
原虫
OVAF 5´-TATAAGATGCTTAGGCAATACAAC-3´ A 期变异区3
177
OVAR 5´-TCAAACGCAGTAAAATGCTTTAACT-3´ A 期变异区3
诺氏疟原
虫
KNOF 5´-GAAGAAAATATTGGAATTACGTTAAAT-3´ A 期变异区5
90
KNOR 5´-CATTCATACGCAAAAAAGAAATAGAT-3´ A 期变异区5
注:FALF/FALR,VIVF/VIVR,MALF/MALR,OVAF/OVAR 和KNOF/KNOR 分别是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
卵形疟原虫和诺氏疟原虫上、下游虫种特异性引物。
WS/T 10030—2025
9
注:图片中F、K、M、O 和V 表示PCR 反应模板分别为用恶性疟、诺氏疟、三日疟、卵形疟和间日疟患者的抗凝
全血样本提取的DNA,C 为未加DNA 模板的空白对照。
图B.1 5 种人体疟原虫特征条带示意图
c)三日疟原虫特征条带示意图
M F K M O V C M
150 bp
250 bp
200 bp
300 bp
50 bp
100 bp
d)卵形疟原虫特征条带示意
图
M F K M O V C M
150 bp
250 bp
200 bp
50 bp
300 bp
100 bp
e)诺氏疟原虫特征条带示意图
M F K M O V C M
150 bp
250 bp
200 bp
300 bp
50 bp
100 bp
a)恶性疟原虫特征条带示意图
150
bp
250
2b0p0
bp
300
bp
50 bp
100
bp
M F K M O V C M
b)间日疟原虫特征条带示意图
M F K M O V C M
150 bp
250 bp
200 bp
300 bp
50 bp
100 bp
WS/T 10030—2025
10
B.2 实时荧光PCR 引物(见表B.2)
表B.2 应用于实时荧光PCR 检测法的引物序列、位置及扩增产物Tm 值a
引物名称引物序列引物位置产物Tm 值
人体疟原虫属
PG-F 5´-GCGCAAGCGAGAAAGTTAAAAG-3´ 保守区6
82.0
PG-R 5´-CCGCTAATTAGCAGGTTAAGAT-3´ 保守区6
恶性疟原虫
PF-F 5´-TTATTATCCTTTGATTTTTATCTTTGG-3´ A 期变异区2
72.0
PF-R 5´-ATAAATTTATTACGTGTTACTTCTTTG-3´ A 期变异区2
间日疟原虫
PV-F 5´-TTTTAAGGACTTTCTTTGCTTCGG-3´ A 期变异区3
79.5-80.0
PV-R 5´-CGACGGTATCTGATCGTCTTC-3´ A 期保守区4
三日疟原虫
PM-F 5´-CAAGCGTTATATTTTTTCTGTTACAT-3´ A 期变异区3
73.5-74.5
PM-R 5´-GAAACTGTTTTAACTGTTTGCTTTG-3´ A 期变异区3
卵形疟原虫
PO-F 5´-TATAAGATGCTTAGGCAATACAAC-3´ A 期变异区3
76-77.5
PO-R 5´-TCAAACGCAGTAAAATGCTTTAACT-3´ A 期变异区3
诺氏疟原虫
PK-F 5´-GAAGAAAATATTGGAATTACGTTAAAT-3´ A 期变异区5
73.5-74.0
PK-R 5´-CATTCATACGCAAAAAAGAAATAGAT-3´ A 期变异区5
a Tm 值可能会因所用荧光试剂和仪器设备不同而有所差异, 以阳性对照为准,相差±0.5 以内计为一致。
B.3 测序法
B.3.1 测序法引物(见表B.3)
表B.3 应用于扩增、测序的引物序列及扩增产物长度
反
应
轮
次
引物
名称
引物序列
引
物
位
置
产物长
度(bp)
第
一
轮
rPLU1 5´-TCAAAGATTAAGCCATGCAAGTGA-3´
保
守
区
1
2,000
rPLU2 5´-CTAGGCATTCCTCGTTCAAGATT-3´
保
守
区
8
第
二
轮
rPLU5 5´-CCTGTTGTTGCCTTAAACTTC-3´
保
守
区
7
1,200
rPLU6 5´-TTAAAATTGTTGCAGTTAAAACG-3´
保
守
区
3
WS/T 10030—2025
11
B.3.2 5 种感染人体疟原虫的13 种18S rDNA 参考序列(见表B.4)
表B.4 5 种感染人体疟原虫的13 种18S rDNA 参考序列
疟原虫18S rDNA 类型基因数据库中登录号基因位置相似度阈值
Pf-A AL844504 1289601..1291692 99%
PoC-A* KF696372 全序列99%
PoW-A LT594514 25377..27468 99%
Pv-A CM000443 146154..148217 99%
Pk10 NC_011911 63610..65723 99%
Pk-10-HN* MG570077 全序列99%
Pm-A LT594624 1103562..1105718 99%
pk13 NC_011914 1062874..1065030 97%
Pv-S CM000446 106549..108696 99%
Pf-S AL844501 473739..475887 99%
PoW-S LT594509 104975..107533 97%
Pv-O CM000447 441611..443829 99%
Pm-S LT594632 401816..403550 99%
*S 期序列尚未见报道。
WS/T 10030—2025
12
C
C
附录C
(资料性)
手工提取样本基因组DNA 步骤
C.1 试剂盒提取DNA
可采用商品化试剂手工提取样本基因组DNA,提取步骤参考试剂盒说明书。
C.2 螯合树脂提取DNA
可应用分子生物学级阳离子螯合树脂手工提取样本基因组DNA,步骤如下:
C.2.1 全血样本
C.2.1.1 样本前处理: 取100μL 全血置于1.5mL 离心管内,加入1mL 磷酸盐缓冲液(PBS),混匀,
室温静置10min,然后以12 000g 离心此混合物2 min,弃上清。
C.2.1.2 重复C.2.1.1 洗涤操作。
C.2.1.3 裂解细胞、游离DNA 和螯合杂质:加入150μL 去离子无菌水和50μL 20% 分子生物学级
阳离子螯合树脂,99℃温浴10 min;
C.2.1.4.去杂质;12 000g 离心1 min,取上清至干净的0.5mL 离心管中,-20℃保存。
C.2.2 滤纸血样本
用3mm~5mm 打孔器取或用剪刀剪3mm~5mm 滤纸干血滴至少3 个,放入1.5mL 离心管内。
其余同上述操作步骤。
WS/T 10030—2025
13
参考文献
[1] Snounou G,Viriyakosol S,Jarra W,et 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four human malaria parasite
species in field samples by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detection of a high prevalence
of mixed infections. Mol Biochem Parasitol,1993,58(2):283~292.
[2]李美,王真瑜,张淘,等. 一步反转录PCR技术在检测4种人疟原虫中的初步应用[J].中国寄生虫学
与寄生虫病杂志,2016,34(6):500~505.
[3]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 疟疾防治手册.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 WHO. Basic malaria microscopy Part Ⅰ. Learner´s guide. Geneva, 2010.
[5] Sharp PM, Plenderleith LJ, Hahn BH. Ape origins of human malaria. Annu Rev Microbiol. 2020,
74:39~63.
[6] WHO. Malaria case management: operations manual. Geneva, 2009.
[7] WHO. World malaria report. Geneva, 2011.
[8] WHO. World malaria report. Geneva, 2022.
[9] Anstey N, Grigg M, Rajahram G, et al. Knowlesi malaria: Human risk factors, clinical
spectrum, and pathophysiology. Advances in parasitology, 2021, 113:1-43.
[10] Lee K S, Cox-Singh J, Singh B. Morphological features and differential counts of Plasmodium
knowlesi parasites in naturally acquired human infections. BioMed Central, 2009, 8:7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