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F 2317-2025 光湿热老化试验箱校准规范

文档天下 图书评论5阅读模式

JJF 2317-2025 光湿热老化试验箱校准规范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技术规范

JJF 2317—2025

光湿热老化试验箱校准规范

Calibration Specification for Irradiance Humidity Temperature Test Chambers

2025-09-08发布2026-03-08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归口单位:全国光伏专用计量器具计量技术委员会

主要起草单位:福建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台州市计量技术研究院

参加起草单位:美国科潘诺实验设备公司上海代表处

本规范委托全国光伏专用计量器具计量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

黎健生(福建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张俊超(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林 军(福建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廖家琴[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徐 欣(台州市计量技术研究院)

游宏亮(福建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参加起草人:

瞿华盛(美国科潘诺实验设备公司上海代表处)

目 录

引言……………………………………………………………………………………… (Ⅱ)

1 范围…………………………………………………………………………………… (1)

2 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概述…………………………………………………………………………………… (2)

5 计量特性……………………………………………………………………………… (3)

6 校准条件……………………………………………………………………………… (3)

6.1 环境条件…………………………………………………………………………… (3)

6.2 老化试验箱………………………………………………………………………… (3)

6.3 测量标准及其他设备……………………………………………………………… (3)

7 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 (4)

7.1 校准前检查………………………………………………………………………… (4)

7.2 校准项目…………………………………………………………………………… (4)

7.3 辐照度修正系数…………………………………………………………………… (4)

7.4 光谱积分辐射照度………………………………………………………………… (5)

7.5 辐照度不均匀度…………………………………………………………………… (5)

7.6 辐照度不稳定度…………………………………………………………………… (6)

7.7 箱体温湿度校准…………………………………………………………………… (6)

7.8 温度计示值偏差…………………………………………………………………… (8)

8 校准结果表达………………………………………………………………………… (9)

9 复校时间间隔………………………………………………………………………… (10)

附录A 校准结果内页推荐格式……………………………………………………… (11)

附录B 校准原始记录内页推荐格式………………………………………………… (14)

附录C 校准结果不确定度评定示例………………………………………………… (18)

JJF 2317—2025

引 言

JJF 1001—2011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JJF 1059.1—201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

表示》、JJF 1071—2010 《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共同构成支撑本规范制定的基础

性规范。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

JJF 2317—2025

光湿热老化试验箱校准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辐射照度不大于1 200 W/m2、相对湿度范围10%~100%、温度范围

(-80~300) ℃的光湿热老化试验箱的校准。

其他环境试验箱的辐射照度、相对湿度、温度校准可参照本规范进行。

2 引用文件

本规范引用了下列文件:

JJF 1101—2019 环境试验设备温度、湿度参数校准规范

JJF 1525—2015 氙弧灯人工气候老化试验装置辐射照度参数校准规范

JJF 1615—2017 太阳模拟器校准规范

JJF (闽)1082—2017 光伏组件用紫外老化箱校准规范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3.1 稳定状态 steady state

光湿热老化试验箱工作空间内任意点的试验需求参数(辐照度、温度、相对湿度)

变化量达到设备本身性能指标要求时的状态。

[来源:JJF 1101—2019,3.3]

3.2 辐射照度 irradiance

受照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

注:简称辐照度,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2)。

3.3 辐照度不均匀度 irradiance non-uniformity

光湿热老化试验箱稳定状态下,在指定测量平面上受到的辐照度的空间不一致性。

[来源:JJF 1615—2017,3.4]

3.4 辐照度不稳定度 irradiance instability

光湿热老化试验箱稳定状态下,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指定测量平面中心点上受到

的辐照度的时间波动性。

[来源:JJF 1615—2017,3.5]

3.5 温度偏差 temperature deviation

光湿热老化试验箱稳定状态下,工作空间各测量点在规定时间内实测最高温度和最

低温度与设定温度的上下偏差。

注:温度偏差包括温度上偏差和温度下偏差。

[来源:JJF 1101—2019,3.4]

1

JJF 2317—2025

3.6 相对湿度偏差 relative humidity deviation

光湿热老化试验箱稳定状态下,工作空间各测量点在规定时间内实测最高相对湿度

和最低相对湿度与设定相对湿度的上下偏差。

注:相对湿度偏差包括相对湿度上偏差和相对湿度下偏差。

[来源:JJF 1101—2019,3.5]

3.7 温度波动度 temperature fluctuation

光湿热老化试验箱稳定状态下,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工作空间任意一点温度随时

间的变化量。

[来源:JJF 1101—2019,3.6]

3.8 相对湿度波动度 relative humidity fluctuation

光湿热老化试验箱稳定状态下,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工作空间任意一点相对湿度

随时间的变化量。

[来源:JJF 1101—2019,3.7]

3.9 温度均匀度 temperature uniformity

光湿热老化试验箱稳定状态下,工作空间在某一瞬时任意两点温度之间的最大差值。

[来源:JJF 1101—2019,3.8]

3.10 相对湿度均匀度 relative humidity uniformity

光湿热老化试验箱稳定状态下,工作空间在某一瞬时任意两点相对湿度之间的最大差值。

[来源:JJF 1101—2019,3.9]

3.11 温度计示值偏差 thermometer indication deviation

光湿热老化试验箱稳定状态下,工作空间各测量点在规定时间内箱体温度计温度与

实测温度的偏差。

注:温度计示值偏差包括黑板温度计示值偏差、黑标温度计示值偏差和电阻温度计示值偏差。

4 概述

光湿热老化试验箱(以下简称老化试验箱)是能模拟自然气候中部分环境条件的装

置。其工作原理是:在试验仓内用人工方法模拟出所需的温度、湿度等自然环境,以控

制灯源透过特定的滤光片来模拟和强化太阳光源,使试样在试验仓中经过较短时间的试

验效果相当于户外数月的自然老化程度。

从老化试验箱的结构上可分为3类:平板型、金字塔型及旋转鼓型,见图1。

%

%

%

5 AO0 F

5 AO0 DT 5 AO0

图1 老化试验箱结构示意图

2

JJF 2317—2025

5 计量特性

具体的计量特性见表1。

表1 计量特性

序号校准项目计量特性

1 辐照度修正系数0.9~1.1

2 光谱积分辐射照度———

3 辐照度不均匀性≤17.6%

4 辐照度不稳定性≤5%

5 温度偏差(-80~200) ℃:±2.0 ℃;(200~300) ℃:±3.0 ℃

6 温度均匀度(-80~200) ℃:2.0 ℃;(200~300) ℃:3.0 ℃

7 温度波动度(-80~200) ℃:±1 ℃;(200~300) ℃:±2.0 ℃

8 相对湿度偏差(10~85) ℃,>75%:±3.0%

(10~85) ℃,≤75%:±5.0%

9 相对湿度均匀度(10~85) ℃,>75%:5.0%

(10~85) ℃,>75%:7.0%

10 相对湿度波动度(10~85) ℃,>75%:±3.0%

(10~85) ℃,>75%:±4.0%

11 温度计示值偏差±0.8 ℃

注:以上指标不适用于合格性判定,仅供参考。

6 校准条件

6.1 环境条件

6.1.1 环境温度:(25±10) ℃,环境相对湿度不大于85%。

6.1.2 电网电压波动符合老化试验箱和检测设备的使用要求,无影响其正常工作的电

磁场、机械振动,校准环境应无影响辐照度和光谱测量的杂散光。

6.2 老化试验箱

老化试验箱默认在空载的条件下校准。根据用户需要可在负载条件下进行,但应说

明负载的情况。在校准箱体温湿度偏差时一般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照条件下校准应说

明辐照度设定情况。

6.3 测量标准及其他设备

测量标准及其他设备主要技术指标见表2。

表2 校准用标准器

名称测量范围主要技术指标

辐射照度计(0~1 500) W/m2

零值误差不超过满量程示值的±1%;

各量程测量的非线性不超过±1%

3

JJF 2317—2025

表2 校准用标准器(续)

名称测量范围主要技术指标

光谱辐射照度计(250~1 200) nm 波长误差不大于1 nm,波长分辨力不大于1 nm,

采样间隔不大于1 nm

温湿度巡检仪

温度:(-80~200) ℃

相对湿度:10%~100%

温度测量分辨力:不低于0.01 ℃,最大允许误

差:± (0.15 ℃+0.002|t|);

相对湿度测量分辨力:不低于0.1%,最大允许

误差:±2%

表面温度计(50~500) ℃ 分辨力:不低于0.1 ℃;

最大允许误差:±1.6%

红外测温仪(25~100) ℃

分辨力:不低于0.1 ℃;

最大允许误差:±2.0%;

测量目标面积:不宜小于1 cm2

注:

1辐照度计校准数据来源所采用的上一级标准光源的类型应与老化试验箱内光源相一致。

2温湿度巡检仪各通道的测量结果应含修正值,|t|为温度的绝对值,单位为℃。

3满足以上指标的设备也可作为校准用标准器。

7 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

7.1 校准前检查

目视和手动检查,内容包括:铭牌上须标明型号、规格、制造厂、出厂编号和出厂

时间等信息。灯管、滤光装置、内置辐射照度计感光部分及试验仓应清洁、无污垢。旋

转型老化试验箱的试验仓内附属装置安装应稳固可靠。

7.2 校准项目

校准项目见表1。

7.3 辐照度修正系数

7.3.1 校准方法

老化试验箱达到3.1规定的稳定状态下,将标准辐射照度计或光谱辐射计的探测器

沿着平行于灯管方向放置在样品架上与监测探测器水平相邻的位置,调整标准探测器的

接收面与监测探测器平面平行,并与灯管保持相同的距离。将辐照度计分别垂直放置于

指定测试面的中心点进行辐照度测量,分别测量3次,取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如采用

辅助平板装置,该平板应为黑色,保持水平放置并垂直入射光方向。

7.3.2 数据处理

辐照度的修正系数α 由公式(1)定义。

α=G0

G

(1)

式中:

α———老化试验箱的辐照度修正系数,无量纲;

4

JJF 2317—2025

G———老化试验箱的辐照度指示值,W/m2;

G0———标准器的辐照度测量值,W/m2。

也可使用光谱辐射照度计进行辐射的绝对光谱辐射照度测量,然后根据公式(2)在规

定波段的上限λA 和下限λB 对绝对光谱辐射照度测量数据进行积分,得到该波段的辐照度。

G0 =∫λA

λBSR(λ)·dλ (2)

式中:

λ———设备光源的测量波长,nm;

λA———设备使用波长范围内的波长上限,nm;

λB———设备使用波长范围内的波长下限,nm;

SR(λ)———光谱辐射照度计测得的辐射的绝对光谱辐照度,W·m-2·nm-1;

G0———该波段标准器的辐照度,W·m-2。

公式(1)和公式(2)中的辐照度需要测量3次,取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7.4 光谱积分辐射照度

老化试验箱达到3.1规定的稳定状态下,将光谱仪的受光探头垂直放置于测试面的

中心点,以不大于10 nm 的波长间隔测量辐射光谱分布。应根据被测光源的特性合理选

择积分时间,使光谱仪探测器测量响应值约为其允许最大输入值的80%。为了避免高温

对光谱仪本体的影响,光谱仪本体应放置在老化试验箱外。测量后对规定波段进行划

分,并计算各划分波段的积分辐照度占整个规定波段积分辐照度的比例。

7.5 辐照度不均匀度

7.5.1 校准方法

平板型老化试验箱的辐照度不均匀度校准方法采用等区域划分法。老化试验箱达到

3.1规定的稳定状态下,将辐照度计放置在测试点上,测量各个测试区域的辐照度。如

图2所示,对指定测试面为200 cm × 100 cm的设备,按照上述要求应划分为横向10个

测量区域,纵向5个测量区域,每个测量区域为20 cm × 20 cm。若平板型老化试验箱

测试面的面积小于3 200 cm2,可使用金字塔型老化试验箱的辐照度不均匀度校准方法

(三点法)进行校准。

金字塔型老化试验箱的辐照度不均匀度校准方法采用三点法。测量位置点位于样品

放置有效区域内,且均匀分布,用数字1、2、3表示,如图2所示。

旋转鼓型老化试验箱的辐照度不均匀度校准方法采用三点法。将筒状样品架分为

上、中、下三层,在每一层选取一个测量点,用数字1、2、3表示,如图2所示。

DN

DN

D& @

%#

图2 平板型、金字塔型及旋转鼓型老化试验箱辐照度区域划分示意图

5

JJF 2317—2025

7.5.2 数据处理

将数据按公式(3)计算得到指定测试面内的辐照度不均匀度GNU。

GNU=Gmax-Gmin

Gmax+Gmin×100% (3)

式中:

GNU———老化试验箱内指定测量面上的辐照度不均匀度,无量纲;

Gmax———老化试验箱内指定测量面上测得的辐照度最大值,W/m2;

Gmin———老化试验箱内指定测量面上测得的辐照度最小值,W/m2。

7.6 辐照度不稳定度

7.6.1 校准方法

老化试验箱稳定状态下,将辐照度计放置在指定测试面的中心点上,每2 min记录

该点的辐照度一次,连续测量30 min,共记录16次。

7.6.2 数据处理

按公式(4)计算得到辐照度不稳定度 GIS。

GIS=Gmax-Gmin

Gmax+Gmin×100% (4)

式中:

GIS———老化试验箱内的辐照度不稳定度,无量纲;

Gmax———在指定测量时间内指定测量平面中心点上测得的辐照度最大值,W/m2;

Gmin———在指定测量时间内指定测量平面中心点上测得的辐照度最小值,W/m2。

7.7 箱体温湿度校准

7.7.1 温度、湿度校准点的选择

温度、湿度校准点一般根据用户需要选择常用的温度、湿度点进行设置,或选择设

备使用范围的下限、上限和中间点。

平板型老化试验箱:传感器布放位置为该设备校准时的测量点,应布置在设备工作

空间的3个不同层面上,称为上、中、下3层,中层为通过工作空间几何中心的平行于

底面的校准工作面。当设备容积不大于2 m3 时,温度测量点为9个,湿度测量点为3个;

当设备容积大于2 m3 时,温度测量点为15个,湿度测量点为4个。

金字塔型老化试验箱:传感器布放位置为该设备辐照度不均匀度校准时的测量点。

温度传感器布放在1、2、3的位置上,湿度传感器布放在2的位置上。

旋转鼓型老化试验箱:传感器布放位置为该设备辐照度不均匀度校准时的测量点。

温度传感器布放在1、2、3的位置上,湿度传感器布放在2的位置上。

传感器测量点布放位置和数量也可根据用户实际工作需求进行布置。

7.7.2 校准方法

将老化试验箱设定到校准要求温湿度,老化试验箱达到稳定状态后开始记录各测量

点温湿度,记录时间间隔为2 min,30 min内共记录16组数据,或根据设备运行状况和

用户校准需求确定时间间隔和数据记录次数,并在原始记录和校准证书中进行说明。温

度、湿度稳定时间以说明书为依据,说明书中没有给出的,一般按以下原则执行:温

6

JJF 2317—2025

度、湿度达到设定值,30 min后可开始记录数据,如箱内温湿度仍未稳定,可按实际情

况至多延长30 min,温度、湿度达到设定值至开始记录数据所等待的时间不超过

60 min。如果在规定的稳定时间之前能够确定箱内温度、湿度已经达到稳定,也可提前

记录。稳定时间须以老化试验箱达到稳定状态为主要判断标准,应在老化试验箱达到稳

定状态后才开始进行校准。

7.7.3 数据处理

7.7.3.1 温度偏差

Δtmax=tmax-ts (5)

Δtmin=tmin-ts (6)

式中:

Δtmax ———温度上偏差,℃;

Δtmin ———温度下偏差,℃;

tmax ———各测量点规定时间内测量的最高温度,℃;

tmin ———各测量点规定时间内测量的最低温度,℃;

ts———设备设定温度,℃。

7.7.3.2 温度均匀度

设备在稳定状态下,工作空间各测量点30 min内(每2 min测量一次)每次测量中

实测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的算术平均值见公式(7)。

Δtu =Σn

i=1

timax -timin

n (7)

式中:

Δtu———温度均匀度,℃;

timax———各测量点在第i 次测得的最高温度,℃;

timin———各测量点在第i 次测得的最低温度,℃;

n———测量次数。

7.7.3.3 温度波动度

设备在稳定状态下,工作空间各测量点30 min内(每2 min测量一次)实测最高温

度与最低温度之差的一半,冠以“±”,取全部测量点中变化量的最大值作为温度波动

度校准结果。

Δtf=±maxtjmax-tjmin

2 (8)

式中:

Δtf———温度波动度,℃;

tjmax———测量点j 在n 次测量中的最高温度,℃;

tjmin———测量点j 在n 次测量中的最高温度,℃。

7.7.3.4 相对湿度偏差

Δhmax=hmax-hs (9)

Δhmin=hmin-hs (10)

7

JJF 2317—2025

式中:

Δhmax———相对湿度上偏差,%;

Δhmin———相对湿度下偏差,%;

hmax———各测量点规定时间内测量的最高相对湿度,%;

hmin———各测量点规定时间内测量的最低相对湿度,%;

hs———设备设定相对湿度,%。

7.7.3.5 相对湿度均匀度

设备在稳定状态下,工作空间各测量点30 min内(每2 min测量一次)每次测量中

实测最高湿度与最低湿度之差的算术平均值见公式(11)。

Δhu= Σn

i=1

himax-himin

n (11)

式中:

Δhu———相对湿度均匀度,%;

himax———各测量点在第i 次测得的最高相对湿度,%;

himin———各测量点在第i 次测得的最低相对湿度,%;

n———测量次数。

7.7.3.6 相对湿度波动度

设备在稳定状态下,工作空间各测量点30 min内(每2 min测量一次)实测最高相

对湿度与最低相对湿度之差的一半,冠以“±”,取全部测量点中变化量的最大值作为

相对湿度波动度校准结果。

Δhf=±maxhjmax-hjmin

2 (12)

式中:

Δhf———相对湿度波动度,%;

hjmax———测量点j 在n 次测量中的最高相对湿度,%;

hjmin———测量点j 在n 次测量中的最低相对湿度,%。

7.8 温度计示值偏差

7.8.1 黑板温度计示值偏差

将标准表面温度计与设备黑板温度计相邻放置,设备正常运行,当设备黑板温度示

值达到稳定时,记录示值,与标准表面温度示值直接比较,计算温度计示值偏差。

Δt1=t1-ts (13)

式中:

Δt1———黑板温度计示值偏差,℃;

t1———设备黑板温度计温度,℃;

ts———标准表面温度计温度,℃。

7.8.2 黑标温度计示值偏差

设备正常运行,当黑标温度计示值稳定时,记录数据,暂停机器运行,立即用红外

测温仪在设备内测量黑标黑体辐射源中部表面温度tb,短时间再测2次,共3组数据,

8

JJF 2317—2025

设最大值为tbmax ,最小值为tbmin。若极差(tbmax-tbmin) ≤ 0.5 ℃,则tbmax 作为测量标

准值。若极差(tbmax-tbmin) >0.5 ℃,则可能是红外测温仪未能对准被测物,或是操作

延迟使黑标温度下降过多,需重新测量。

Δt2=t2-tbmax (14)

式中:

Δt2———黑标温度计示值偏差,℃;

t2———设备黑标温度计温度,℃;

tbmax———红外测温仪温度,℃。

7.8.3 电阻温度计示值偏差

将温湿度巡检仪的测温探头与设备热电阻温度计相邻放置,设备正常运行,当设备

电阻温度计温度示值达到稳定时,记录示值,与温湿度巡检仪的测温探头示值比较,计

算电阻温度计示值偏差。

Δt3=t3-tr (15)

式中:

Δt3———电阻温度计示值偏差,℃;

t3———设备电阻温度计温度,℃;

tr———温湿度巡检仪的测温探头温度,℃。

8 校准结果表达

校准结果应在校准证书上反映。校准证书应至少包括以下信息:

a)标题:“校准证书”;

b)实验室名称和地址;

c)进行校准的地点(如果与实验室的地址不同);

d)证书的唯一性标识(如编号),每页及总页数的标识;

e)客户的名称和地址;

f)被校对象的描述和明确标识;

g)进行校准的日期,如果与校准结果的有效性和应用有关时,应说明被校对象的

接收日期;

h)如果与校准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关时,应对被校样品的抽样程序进行说明;

i)校准所依据的技术规范的标识,包括名称及代号;

j)本次校准所用测量标准的溯源性及其有效性说明;

k)校准环境的描述;

l)校准结果及其测量不确定度的说明;

m)对校准规范的偏离的说明;

n)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签发人的签名、职务或等效标识;

o)校准结果仅对被校太阳电池有效的声明;

p)未经实验室书面批准,不得部分复制证书的声明。

校准结果内页格式参照附录A,格式上可依据实际情况做合理改动。被校准设备的

9

JJF 2317—2025

计量特性测量数据应记入校准原始记录,按附录B的格式给出。

9 复校时间间隔

建议复校时间间隔为12个月。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自主决定复校时间间隔,但更

换重要部件(特别是光源)、维修或对设备性能有疑异时,应及时校准。

10

JJF 2317—2025

附录A

校准结果内页推荐格式

证书编号:××××××××—××××

校准结果

一、校准方法:

二、校准结果:

1.辐照度修正系数

被测老化试验箱辐照度修正系数校准结果如下:

标准值

W/m2

显示值

W/m2

修正系数不确定度(k=2)

2.光谱积分辐射照度

被测老化试验箱光谱积分辐射照度校准结果如下:

波段( ) nm 光谱积分辐射照度占比: %;

波段( ) nm 光谱积分辐射照度占比: %;

波段( ) nm 光谱积分辐射照度占比: %。

不确定度: (k=2)。

3.辐照度不均匀度

被测老化试验箱辐照度不均匀度校准结果如下:

辐照度

W/m2 1 2 3 4 5 6 7 8 ……

ABCDEFGH

……

第 页 共 页

11

JJF 2317—2025

校准结果

辐照度最大值: W/m2;辐照度最小值: W/m2;

辐照度不均匀度: %。

不确定度: (k=2)。

4.辐照度不稳定度

被测老化试验箱辐照度不稳定度校准结果如下:

辐照度最大值: W/m2;辐照度最小值: W/m2;

辐照度不稳定度: %。

不确定度: (k=2)。

5.箱体温湿度偏差

设定温度值/℃

设定相对湿度值/%

检测点实测温度/℃

123456789

不确定度(k=2)

第 页 共 页

12

JJF 2317—2025

校准结果

检测点实测相对湿度/%

ABC

温度上偏差/℃

温度下偏差/℃

温度均匀度/℃

温度波动度/℃

相对湿度上偏差/%

相对湿度下偏差/%

相对湿度均匀度/%

相对湿度波动度/%

不确定度(k=2)

校准点分布示意图

6.温度计示值偏差

标准值

被测值

温度偏差

℃ 不确定度(k=2)

第 页 共 页

13

JJF 2317—2025

附录B

校准原始记录内页推荐格式

证书编号记录编号

委托单位委托单位地址

仪器型号/规格出厂编号

光源类型制造厂

校准地点

校准依据

校准环境条件:温度 ℃ 相对湿度 %

序 号主标准器名称型号规格编 号

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

或最大允许误差

证书编号有效期至

B.1 外观检查

B.2 辐照度修正系数

标准器示值

W/m2

标准器修正

系数

标准值

W/m2

标准值

平均

W/m2

显示值

W/m2

显示值

平均

W/m2

修正

系数

不确定度

(k=2)

B.3 光谱积分辐射照度

波长

nm

光谱辐射照度

W·m-2·nm-1

波长

nm

光谱辐射照度

W·m-2·nm-1

波长

nm

光谱辐射照度

W·m-2·nm-1

14

JJF 2317—2025

波长

nm

光谱辐射照度

W·m-2·nm-1

波长

nm

光谱辐射照度

W·m-2·nm-1

波长

nm

光谱辐射照度

W·m-2·nm-1

( )nm 光谱积分辐射照度: W/m2;

( ) nm 光谱积分辐射照度: W/m2,占比: %;

( ) nm 光谱积分辐射照度: W/m2,占比: %;

( ) nm 光谱积分辐射照度: W/m2,占比: %。

不确定度: (k=2)。

B.4 辐照度不均匀度

辐照度

W/m2 1 2 3 4 5 6 7 8 ……

ABCDEF

……

辐照度最大值: W/m2,辐照度最小值: W/m2;

辐照度不均匀度: %;

不确定度: (k=2)。

B.5 辐照度不稳定度

测量次数

标准器读数

W/m2

测量次数

标准器读数

W/m2

测量次数

标准器读数

W/m2

1 7 13

2 8 14

3 9 15

4 10 16

5 11

6 12

15

JJF 2317—2025

辐照度最大值: W/m2,辐照度最小值: W/m2;

辐照度不稳定度: %;

不确定度: (k=2)。

B.6 箱体温湿度偏差

温度设定值: ℃

通道号1 2 3 4 5 6 7 8 9

实测温度/℃

123456789

10

11

12

13

14

15

16

平均值

最大值

最小值

温度上偏差: ℃ 温度下偏差: ℃ 温度均匀度: ℃ 温度波动度: ℃

不确定度(k=2)

16

JJF 2317—2025

相对湿度设定值: %

通道号A B C

实测相对

湿度/%

123456789

10

11

12

13

14

15

16

平均值

最大值

最小值

相对湿度

上偏差: %

相对湿度

下偏差: %

相对湿度

均匀度: %

相对湿度

波动度: %

不确定度(k=2)

B.7 温度计示值偏差

测量次数标准值/℃ 被测值/℃ 温度偏差/℃ 不确定度(k=2)

123

平均值

17

JJF 2317—2025

附录C

校准结果不确定度评定示例

C.1 光湿热老化试验箱辐照度修正系数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示例

C.1.1 测量模型

测量模型如公式(C.1)所示:

α=G0

G1

(C.1)

式中:

α———老化试验箱的辐照度修正系数,无量纲;

G1———老化试验箱的辐照度指示值,W/m2;

G0———标准器的辐照度测量值,W/m2。

C.1.2 不确定度来源

包括:标准辐照度计读数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标准辐照度计校准溯源引入的不

确定度,杂散光引入的不确定度,标准辐照度计安装引入的不确定度,光湿热老化试验

箱光源的不稳定性引入的不确定度等。

C.1.3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

C.1.3.1 标准辐照度计读数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1(G)的评定

在均匀稳定的灯光源照射下,安装标准器,待测量参数稳定,用标准器进行10次

重复测量,得到测量数据见表C.1。

表C.1 标准辐照度计测量重复性数据

序号 i 1 2 3 4 5 6 7 8 9 10

示值

W/m2 198.3 198.7 198.5 197.5 197.6 198.1 198.6 198.2 197.7 198.4

其算术平均值:

G =Σ10

i=1

Gi

10 =198.3 W/m2

单次实验标准偏差:

s= Σ10

i=1 (Gi -G)2/(10-1)=0.43 W/m2

实际测量中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则可得到:

u1(G)= s

G× 3=0.13%

C.1.3.2 标准辐照度计校准溯源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2(G)的评定

根据校准证书,校准不确定度为8.2% (k=2),标准不确定度为:4.1%,或表示

为u2(G)=4.1% 。

18

JJF 2317—2025

C.1.3.3 杂散光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3(G)的评定

由于光湿热老化试验箱内壁基本为不锈钢材料,光反射情况复杂,来自周围环境中

的杂散辐射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估算为u3(G)=1.0% 。

C.1.3.4 标准辐照度计安装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4(G)的评定

标准辐照度计的安装与装调给测量结果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u4(G)=1.0%。

C.1.3.5 被测光源的不稳定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5(G)的评定

通过用标准辐照度计进行10 min的连续测量,1 min测量1次,得到测量数据见

表C.2。

表C.2 光湿热老化试验箱自身示值重复性数据

序号i 1 2 3 4 5 6 7 8 9 10

示值

W/m2 205.3 202.7 199.2 203.5 202.8 204.3 203.1 202.0 205.6 204.1

其算术平均值:

G =Σ10

i=1

Gi

10 =203.3 W/m2

单次实验标准偏差:

s= Σ10

i=1 (Gi -G)2/(10-1)=1.83 W/m2

实际测量中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则可得到:

u5(G)= s

G× 3=0.52%

C.1.3.6 标准辐照度计余弦误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6(G)的评定

由标准器余弦特性的不完善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u6(G)=1.5%。

C.1.3.7 标准辐照度计非线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7(G)的评定

由非线性误差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u4(G)=1.0%。

C.1.4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相对扩展不确定度计算

C.1.4.1 不确定度分量一览表

不确定度分量一览表见表C.3。

表C.3 修正系数测量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汇总表

不确定度分量ui(G) 不确定度来源不确定度分量的值/%

u1(G) 标准辐照度计读数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0.13

u2(G) 标准辐照度计校准溯源引入的不确定度4.1

u3(G) 杂散光引入的不确定度1.0

u4(G) 标准辐照度计安装引入的不确定度1.0

u5(G) 被测光源的不稳定性引入的不确定度0.52

u6(G) 标准辐照度计余弦误差引入的不确定度1.5

u7(G) 标准辐照度计非线性引入的不确定度1.0

19

JJF 2317—2025

C.1.4.2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由于各不确定度分量彼此不相关,因此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

uc= Σ7

i=1

u2i

=4.73%

C.1.4.3 相对扩展不确定度的确定

取k=2,得到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为:

Urel=uc×k=4.73%×2≈9.5%

C.2 光湿热老化试验箱光谱分布占比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

C.2.1 测量模型

测量模型如公式(C.2)所示:

G0 =∫λA

λBSR(λ)·dλ (C.2)

式中:

G0———该波段标准器的辐照度,W·m-2;

λA———关注波长范围内的波长上限,nm;

λB———关注波长范围内的波长下限,nm;

SR(λ)———光谱辐射照度计测得的辐射的绝对光谱辐照度,W·m-2·nm-1;

λ———设备光源的测量波长,nm。

C.2.2 不确定度来源

包括:测量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光纤光谱仪辐射照度校准结果引入的不确定

度,光纤光谱仪探测器余弦修正引入的不确定度和温度偏差引入的不确定度等。

C.2.3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

C.2.3.1 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1(λ)的评定

通过用光纤光谱仪进行连续10次测量,得到测量数据见表C.4。

表C.4 光纤光谱仪测量重复性数据单位:W·m-2·nm-1

波长

nm 1 2 3 4 5 6 7 8 9 10

250 0.085 3 0.078 5 0.078 1 0.074 2 0.079 6 0.082 6 0.082 5 0.083 4 0.083 5 0.085 1

260 0.096 5 0.092 6 0.093 4 0.089 7 0.088 6 0.093 2 0.090 5 0.090 0 0.094 5 0.094 7

270 0.090 3 0.086 8 0.088 8 0.083 9 0.083 6 0.088 0 0.084 7 0.086 5 0.089 6 0.088 7

280 0.109 5 0.102 9 0.102 5 0.096 9 0.099 7 0.105 6 0.103 0 0.102 8 0.105 2 0.107 2

290 0.114 9 0.110 5 0.108 7 0.100 6 0.104 9 0.113 0 0.109 1 0.107 7 0.111 3 0.112 8

300 0.158 6 0.156 3 0.161 4 0.145 1 0.144 2 0.157 4 0.162 3 0.152 5 0.156 8 0.157 6

310 0.408 7 0.411 0 0.465 5 0.369 5 0.353 2 0.405 4 0.458 7 0.418 2 0.411 0 0.414 2

320 0.489 0.494 0.563 0.442 0.422 0.485 0.554 0.502 0.494 0.499

330 1.703 1.682 1.838 1.551 1.493 1.674 1.819 1.704 1.698 1.694

340 1.797 1.778 1.940 1.636 1.586 1.770 1.919 1.804 1.792 1.788

350 2.919 2.837 2.985 2.687 2.633 2.874 2.975 2.865 2.882 2.878

360 3.624 3.470 3.629 3.359 3.301 3.563 3.604 3.518 3.559 3.562

20

JJF 2317—2025

表C.4 光纤光谱仪测量重复性数据(续) 单位:W·m-2·nm-1

波长

nm 1 2 3 4 5 6 7 8 9 10

370 0.408 7 3.492 3.651 3.385 3.333 3.594 3.629 3.539 3.584 3.591

380 0.489 4.554 4.715 4.451 4.387 4.700 4.678 4.616 4.675 4.694

390 1.703 4.641 4.807 4.536 4.474 4.794 4.769 4.703 4.770 4.776

400 1.797 5.499 5.679 5.392 5.320 5.680 5.631 5.567 5.665 5.671

计算出各个波段(波段的划分按照用户的使用需求)的积分辐照度占比的重复性数

据,见表C.5。

表C.5 各波段积分辐照度占比重复性数据

波段1 2 3 4 5

(250~280)nm 0.86% 0.87% 0.81% 0.84% 0.87%

(280~320)nm 6.45% 6.67% 6.26% 6.58% 6.46%

(320~400)nm 95.75% 95.52% 95.88% 95.62% 95.72%

波段6 7 8 9 10

(250~280)nm 0.82% 0.87% 0.84% 0.89% 0.85%

(280~320)nm 6.40% 6.46% 6.45% 6.51% 6.46%

(320~400)nm 95.81% 95.72% 95.76% 95.69% 95.75%

分别计算平均值和单次实验标准偏差,可得u1(λ),见表C.6。

表C.6 光纤光谱仪测量重复性引起的不确定度

波段u1(λ)

(250~280)nm 2.3%

(280~310)nm 1.7%

(310~400)nm 0.10%

C.2.3.2 光纤光谱仪辐射照度校准溯源结果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2(λ)的评定

光纤光谱仪经过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校准,辐射照度校准结果不确定度:250 nm~

280 nm:Urel=8.0%,k=2;280 nm~310 nm:Urel=7.0%,k=2;310 nm~400 nm:

Urel=6.0%,k=2,则:250 nm~280 nm:u2(λ)=4.0%;280 nm~310 nm:u2(λ)=

3.5%;310 nm~400 nm:u2(λ)=3.0%。

C.2.3.3 光纤光谱仪探测器余弦修正后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3(λ)的评定

引用相关经验分析结果,u3(λ)=0.7%。

C.2.3.4 温度偏差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4(λ)的评定

引用相关经验分析结果,在环境温度10 ℃、25 ℃、30 ℃测量,u4(λ)=0.7%。

C.2.4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相对扩展不确定度计算

C.2.4.1 不确定度分量一览表

不确定度分量一览表见表C.7。

21

JJF 2317—2025

表C.7 光谱分布占比测量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汇总表

不确定度分量

ui(λ) 不确定度来源不确定度分量的值

u1(λ) 测量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如表C.2.3

u2 (λ) 光纤光谱仪辐射照度校准溯源引入的不确定度

250 nm~280 nm:u2(λ)=4.0%;

280 nm~310 nm:u2(λ)=3.5%;

310 nm~400 nm:u2(λ)=3.0%

u3(λ) 光纤光谱仪探测器余弦修正后引入的不确定度0.7%

u4(λ) 温度偏差引入的不确定度0.7%

C.2.4.2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由于各不确定度分量彼此不相关,因此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uc= Σ4

i=1

u2i

,可得合

成标准不确定度见表C.8。

表C.8 光谱积分辐照度占比测量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波段ui(λ)

(250~280)nm 4.7%

(280~320)nm 4.0%

(320~400)nm 3.1%

C.2.4.3 相对扩展不确定度的确定

取k=2,得到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为:

(250~280)nm:Urel=uc×k=4.7%×2=9.4%;

(280~320)nm:Urel=uc×k=4.0%×2=8.0%;

(320~400)nm:Urel=uc×k=3.1%×2=6.2%。

C.3 光湿热老化试验箱辐照度不均匀度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

C.3.1 测量模型

测量模型如公式(C.3)所示:

GNU=Gmax-Gmin

Gmax+Gmin×100% (C.3)

式中:

GNU———老化试验箱内指定测量面上的辐照度不均匀度,无量纲;

Gmax———老化试验箱内指定测量面上测得的辐照度最大值,W/m2;

Gmin———老化试验箱内指定测量面上测得的辐照度最小值,W/m2。

C.3.2 不确定度来源

包括:标准辐照度计不稳定度引入的不确定度,位置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光湿

热老化试验箱辐照度不稳定引入的不确定度等。

C.3.3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

C.3.3.1 标准辐照度计不稳定度引入的不确定度ui(NU)的评定

将标准辐照度计放置于高稳定标准光源下,稳定30 min后,测量30 min内标准辐

22

JJF 2317—2025

照度计的输出信号见图C.1。

计算如下:

u1(NU)= Σ10

i=1 (Gi -G)2/(30-1)

G × 30 =0.17%

C.3.3.2 位置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u2(NU)的评定

由于划分区域与标准辐照度计几何尺寸不一致,因放置位置不同引入的不确定度

u2(NU)=0.5%。

K NJO

D& U8eN2U

图C.1 辐照度计读数随时间变化曲线

C.3.3.3 光湿热老化试验箱辐照度不稳定引入的不确定度u3(NU)的评定

以某一光湿热老化试验箱为例,在30 min内,同一区域重复测量,其辐照度的重

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u3(NU)=0.8%。

C.3.4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相对扩展不确定度计算

C.3.4.1 不确定度分量一览表

不确定度分量一览表见表C.9。

表C.9 辐照度不均匀度测量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汇总表

不确定度分量

ui(NU) 不确定度来源不确定度分量的值/%

u1(NU) 标准辐照度计不稳定度引入的不确定度0.17

u2(NU) 位置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0.5

u3(NU) 光湿热老化试验箱辐照度不稳定引入的不确定度0.8

C.3.4.2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由于各不确定度分量彼此不相关,因此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

uc= Σ3

i=1

u2i

=1.0%

C.3.4.3 相对扩展不确定度的确定

取k=2,得到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为:

Urel=uc×k=1.0%×2=2.0%

23

JJF 2317—2025

C.4 光湿热老化试验箱辐照度不稳定度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

C.4.1 测量模型

测量模型如公式(C.1)所示:

GIS=Gmax-Gmin

Gmax+Gmin×100% (C.4)

式中:

GIS———老化试验箱内的辐照度不稳定度,无量纲;

Gmax———在指定测量时间内指定测量平面中心点上测得的辐照度最大值,W/m2;

Gmin———在指定测量时间内指定测量平面中心点上测得的辐照度最小值,W/m2。

C.4.2 不确定度来源

包括:标准辐照度计不稳定度引入的不确定度和光湿热老化试验箱辐照度不稳定引

入的不确定度。

C.4.3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

C.4.3.1 标准辐照度计不稳定度引入的不确定度u1(IS)的评定

根据公式(C.4)可得:u1(IS)=0.17%。

C.4.3.2 光湿热老化试验箱辐照度不稳定引入的不确定度u2(IS)的评定

以某一光湿热老化试验箱为例,在30 min内,同一区域重复测量,其辐照度的重

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u2(IS)=0.8%。

C.4.4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相对扩展不确定度计算

C.4.4.1 不确定度分量一览表

不确定度分量一览表见表C.10。

表C.10 辐照度不稳定度测量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汇总表

不确定度分量

ui(IS) 不确定度来源不确定度分量的值/%

u1(IS) 标准辐照度计不稳定度引入的不确定度0.17

u2(IS) 光湿热老化试验箱辐照度不稳定引入的不确定度0.8

C.4.4.2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由于各不确定度分量彼此不相关,因此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

uc= Σ2

i=1

u2i

=0.82%

C.4.4.3 相对扩展不确定度的确定

取k=2,得到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为:

Urel=uc×k=0.82%×2≈1.6%

C.5 光湿热老化试验箱温度、相对湿度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

C.5.1 测量模型

C.5.1.1 温度上偏差公式

Δtmax=tmax-ts (C.5)

24

JJF 2317—2025

式中:

Δtmax———温度上偏差,℃;

tmax———各测量点规定时间内测量的最高温度,℃;

ts———设备设定温度,℃。

C.5.1.2 相对湿度上偏差公式

Δhmax=hmax-hs (C.6)

式中:

Δhmax———相对湿度上偏差,%;

hmax———各测量点规定时间内测量的最高相对湿度,%;

hs———设备设定相对湿度,%。

C.5.2 不确定度来源

包括:被校对象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标准器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

确定度分量,标准器修正值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标准器的稳定性引入的标准不确

定度分量。

由于上偏差与下偏差不确定度来源和数值相同,因此本规范仅以温度上偏差和相对

湿度上偏差为例进行不确定度评定。

C.5.3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

C.5.3.1 标准器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C.5.3.1.1 温度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1(T)的评定

安装标准器,待测量参数稳定,用标准器在30 ℃校准点重复测量10次,得到测量

数据见表C.11。

表C.11 温度测量重复性数据

序号i 1 2 3 4 5 6 7 8 9 10

示值/℃ 30.51 30.43 30.47 30.52 30.53 30.48 30.56 30.53 30.59 30.51

计算:

s= Σ10

i=1 (ti -t)2/(n -1)=0.07 ℃

则u1(T)=s=0.07 ℃。

C.5.3.1.2 相对湿度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1(H )的评定

安装标准器,待测量参数稳定,用标准器在60%校准点重复测量10次,得到测量

数据见表C.12。

表C.12 相对湿度测量重复性数据

序号i 1 2 3 4 5 6 7 8 9 10

示值/% 60.2 60.5 60.8 60.4 60.2 60.3 60.7 60.4 60.4 60.2

计算:

s= Σ10

i=1 (hi -h)2/(n -1)=0.21%

则u1(H )=s=0.21%。

25

JJF 2317—2025

C.5.3.2 标准器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C.5.3.2.1 标准器温度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2(T)的评定

标准器温度分辨力为0.01 ℃,不确定度区间半宽0.005 ℃,服从均匀分布,则分

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u2(T)=0.005 ℃

3 ≈0.00 ℃

C.5.3.2.2 标准器相对湿度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2(H )的评定

标准器相对湿度分辨力为0.1%,不确定度区间半宽0.05%,服从均匀分布,则湿

度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u2(H )=0.05%

3 ≈ 0.03%

C.5.3.3 标准器修正值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

C.5.3.3.1 标准器温度修正值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3(T)的评定

根据校准证书,校准不确定度为U =0.10 ℃,k=2,标准不确定度为:0.05 ℃,

或表示为u3(T)=0.05 ℃。

C.5.3.3.2 标准器相对湿度修正值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3(H )的评定

根据校准证书,校准不确定度为U =0.9%,k=2,标准不确定度为:0.5 ℃,或表

示为u3(H )=0.4%。

C.5.3.4 标准器稳定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C.5.3.4.1 标准器温度稳定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4(T)的评定

标准器相邻两次校准温度修正值最大变化0.18 ℃,按均匀分布,由此引入的标准

不确定度分量:

u4(T)=0.18 ℃

3 ≈0.10 ℃

C.5.3.4.2 标准器相对湿度稳定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4(H )的评定

标准器相邻两次校准相对湿度修正值最大变化0.6%,按均匀分布,由此引入的标

准不确定度分量:

u4(H )=0.6%

3 ≈ 0.35%

C.5.4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计算

C.5.4.1 不确定度分量一览表

不确定度分量一览表见表C.13和表C.14。

表C.13 温度上偏差测量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汇总表

不确定度分量ui(T) 不确定度来源不确定度分量的值/℃

u1(T) 温度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0.07

u2(T) 标准器温度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0.00

u3(T) 标准器温度修正值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0.05

u4(T) 标准器温度稳定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0.10

26

JJF 2317—2025

表C.14 相对湿度上偏差测量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汇总表

分量ui(H ) 不确定度来源不确定度分量的值/%

u1(H ) 相对湿度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0.21

u2(H ) 标准器相对湿度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0.03

u3(H ) 标准器相对湿度修正值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0.4

u4(H ) 标准器相对湿度稳定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0.4

C.5.4.2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C.5.4.2.1 温度上偏差校准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c(T)计算

由于各不确定度分量彼此不相关,因此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

uc(T)= Σ4

i=1

u2i

=0.13 ℃

C.5.4.2.2 相对湿度上偏差校准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c(H )计算

由于各不确定度分量彼此不相关,因此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

uc(H )= Σ4

i=1

u2i

=0.60%

C.5.4.3 扩展不确定度的确定

取k=2,温度上偏差扩展不确定度为:U =uc(T)×k=0.26 ℃。

取k=2,相对湿度上偏差扩展不确定度为:U =uc(H )×k=1.2%。

C.6 光湿热老化试验箱温度计温度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

C.6.1 测量模型

测量模型如公式(C.7)所示:

Δt1=t1-ts (C.7)

式中:

Δt1———黑板温度计示值偏差,℃;

t1 ———设备黑板温度计温度,℃;

ts ———标准表面温度计温度,℃。

C.6.2 不确定度来源

包括:被校对象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标准器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

确定度分量,标准器修正值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标准器的稳定性引入的标准不确

定度分量。

C.6.3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

C.6.3.1 温度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1(t)的评定

安装标准器,待测量参数稳定,用标准器在60 ℃校准点重复测量10次,得到测量

数据见表C.15。

表C.15 温度测量重复性数据

序号i 1 2 3 4 5 6 7 8 9 10

示值/℃ 60.6 60.7 60.8 60.7 60.9 60.9 60.7 60.7 60.8 60.5

27

JJF 2317—2025

计算:

s= Σ10

i=1 (ti -t)2/(n -1)=0.13 ℃

则u1(t)=s=0.13 ℃。

C.6.3.2 标准器温度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2(t)的评定

标准器温度分辨力为0.1 ℃,不确定度区间半宽0.05 ℃,服从均匀分布,则分辨

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u2(t)=0.05

3 ≈ 0.03 ℃

C.6.3.3 标准器温度修正值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3(t)的评定

根据校准证书,校准不确定度为U =1.6 ℃,k=2,标准不确定度为:0.8 ℃,或

表示为u3(t)=0.8 ℃。

C.6.3.4 标准器温度稳定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4(t)的评定

标准器相邻两次校准温度修正值最大变化0.4 ℃,按均匀分布,由此引入的标准不

确定度分量:

u4(t)=0.4

3 ≈ 0.23 ℃

C.6.4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计算

C.6.4.1 不确定度分量一览表

不确定度分量一览表见表C.16。

表C.16 温度上偏差测量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汇总表

不确定度分量ui(t) 不确定度来源不确定度分量的值/℃

u1(t) 温度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0.13

u2(t) 标准器温度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0.03

u3(t) 标准器温度修正值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0.8

u4(t) 标准器温度稳定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0.23

C.6.4.2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计算

由于各不确定度分量彼此不相关,因此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

uc(t)= Σ4

i=1

u2i

=0.84 ℃

C.6.4.3 扩展不确定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5金币立即购买,VIP免费

1.本站大部份文档均属免费,部份收费文档,经过本站分类整理,花了精力和时间,收费文档是为了网站运营成本等费用开支;
2.所有收费文档都真实可靠,为了节约成本,文档在网站前台不做预览,如果付费后,与实际文档不符合,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申请退款;
3.购买会员(或单次下载)即视为对网站的赞助、打赏,非商业交易行为(不认同此观点请勿支付)请慎重考虑;
4.付费下载过程中,如果遇到下载问题,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解决;
5.手机支付,尽量选择支付宝支付;
6.如图集或者标准不清楚,在本站找不到您需要的规范和图集,希望增加资料等任何问题,可联系微信号:pdftj88解决;

文档天下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10月7日 21:11:3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998pdf.com/63220.html
图书

DB53/T 1450-2025 坡地雨水集蓄利用技术规程

DB53/T 1450-2025 坡地雨水集蓄利用技术规程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
图书

JJF(鄂) 168-2025 控温电烙铁校准规范

JJF(鄂) 168-2025 控温电烙铁校准规范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