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3609.1-2025 眼面部防护 焊接防护 第1部分:焊接防护具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3609.1—2025
代替GB/T3609.1—2008
眼面部防护 焊接防护
第1部分:焊接防护具
Eyeandfaceprotection—Weldingprotection—
Part1:Weldingprotector
2025-08-29发布2026-09-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目 次
前言………………………………………………………………………………………………………… Ⅲ
引言………………………………………………………………………………………………………… Ⅴ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分类……………………………………………………………………………………………………… 2
5 技术要求………………………………………………………………………………………………… 2
6 标识……………………………………………………………………………………………………… 9
7 包装和产品信息………………………………………………………………………………………… 9
附录A (规范性) 光谱分布函数………………………………………………………………………… 11
附录B(规范性) 透射比和遮光号试验方法…………………………………………………………… 13
附录C(规范性) 抗跌落性能试验方法………………………………………………………………… 15
附录D(规范性) 火焰传播性能试验方法……………………………………………………………… 16
附录E(规范性) 电绝缘性能试验方法………………………………………………………………… 17
附录F(规范性) 熔融金属和炽热固体防护性能试验方法…………………………………………… 18
附录G (资料性) 遮光号的选择指南…………………………………………………………………… 20
参考文献…………………………………………………………………………………………………… 23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 文件是GB3609《眼面部防护 焊接防护》的第1部分。GB3609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
———第1部分:焊接防护具;
———第2部分:自动变光焊接滤光镜。
本文件代替GB/T3609.1—2008《职业眼面部防护 焊接防护 第1 部分:焊接防护具》;与
GB/T3609.1—2008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自动变光焊接滤光镜的术语和定义(见3.8);
———增加了侧视用滤光片的术语和定义(见3.9);
———增加了直视用滤光片的术语和定义(见3.10);
———更改了滤光片的分类(见4.2,2008年版的4.2);
———更改了直视用滤光片的最小尺寸要求(见5.3.2,2008年版的5.3.1);
———更改了焊接面罩的尺寸要求(见5.3.1,2008年版的5.3.2);
———增加了保护片的尺寸要求(见5.3.4);
———删除了焊接滤光片颜色的要求(见2008年版的5.4.1);
———更改了直视用滤光片左右眼可见光透射比的相对变化率的要求(见5.4.4.1,2008年版的
5.4.1);
———更改了滤光片透射比的要求(见5.4.4.2,2008年版的5.4.2);
———更改了保护片可见光透射比的要求(见5.4.4.3,2008年版的5.4.4);
———更改了平光镜片的球镜度、散光度和棱镜度的要求(见5.4.1,2008年版的5.4.5、5.4.6);
———增加了平光镜片的棱镜度互差的要求(见5.4.2);
———增加了矫正镜片的球镜度和柱镜度的要求(见5.4.3);
———更改了焊接面罩透光性能的要求(见5.4.5,2008年版的5.4.7);
———增加了侧视用滤光片透射比的要求(见5.4.6);
———增加了狭角散射的要求(见5.4.7);
———增加了高速粒子冲击防护性能的要求(见5.5.1.2);
———增加了抗跌落性能的要求(见5.5.2);
———更改了阻燃性能的名称和要求(见5.5.5,2008年版的5.5.4);
———增加了熔融金属和炽热固体防护性能的要求(见5.5.7);
———更改了标识的要求(见第6章);
———增加了产品信息的要求(见第7章);
———删除了使用和储运(见2008年版的7.3、7.4);
———增加了光谱分布函数的内容(见附录A);
———更改了透射比的计算方法(见附录B,2008年版的6.2);
———增加了抗跌落性能的试验方法(见附录C);
———更改了火焰传播性能的名称和试验方法(见附录D,2008年版的6.9);
———增加了熔融金属和炽热固体防护性能的试验方法(见附录F)。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Ⅲ
GB3609.1—2025
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1983年首次发布为GB/T3609.1—1983,1994年第一次修订;
———2008年第二次修订时,并入了GB/T3609.2—1983《焊接护目镜和面罩非光学测试方法》和
GB/T3609.3—1983《焊接护目镜光学性能试验方法》的内容;
———本次为第三次修订。
Ⅳ
GB3609.1—2025
引 言
焊接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加工领域的制造工艺及技术,焊接作业中不仅会产生紫外线、可见光
(包括蓝光)和近红外线等光辐射,还会产生火花、粉尘和熔融金属等有害因素。为了控制和减少职业危
害、预防可能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需要对焊接防护具进行标准化。由于固定遮光号滤光片和自动变光
焊接滤光镜两种产品在功能原理、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将GB3609《眼面部防
护 焊接防护》分为两部分:第1部分作为基础通用的要求,第2部分在第1部分的基础上,规定了自动
变光焊接滤光镜的特殊性能和试验方法。
GB3609由两部分构成。
———第1部分:焊接防护具。目的在于规定对焊接眼镜、焊接眼罩、焊接面罩以及焊接滤光片(固定
遮光号)的技术要求。
———第2部分:自动变光焊接滤光镜。目的在于规定对自动变光焊接滤光镜(遮光号可变化)的技
术要求。
Ⅴ
GB3609.1—2025
眼面部防护 焊接防护
第1部分:焊接防护具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焊接防护具的分类、技术要求、标识、包装和产品信息,描述了相应的试验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焊接及相关作业人员防护光辐射、热粒子、炙热熔滴和熔融金属飞溅等有害因素对眼
睛、面部伤害的防护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30042—2013 个体防护装备 眼面部防护 名词术语
GB/T32166.2—2015 个体防护装备 眼面部防护 职业眼面部防护具 第2部分:测量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GB/T30042—2013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焊接防护具 weldingprotector
保护佩戴者在焊接或相关过程中,抵抗有害光辐射和其他风险的防护具。
注:包括但不限于焊接面罩、焊接眼罩和焊接眼镜。
[来源:GB/T30042—2013,5.4.1,有修改]
3.2
焊接面罩 weldingface-shield
装配有滤光片的面罩,在焊接或相关过程中保护佩戴者的眼面部的防护具。
[来源:GB/T30042—2013,5.4.3,有修改]
3.3
焊接眼罩 weldinggoggle
通常用头带固定,覆盖住眼部及周围区域,用于防护焊接和相关过程中产生的光辐射的防护具。
[来源:GB/T30042—2013,5.4.2,有修改]
3.4
焊接眼镜 weldingspectacles
带侧面保护的眼镜镜框将适宜的滤光片固定在眼前,用于防护焊接和相关过程中产生的光辐射的
防护具。
[来源:GB/T30042—2013,5.4.5,有修改]
3.5
滤光片 filter
在特定光波长下,可通过衰减辐射以避免过量的光辐射进入眼睛的镜片。
1
GB3609.1—2025
[来源:GB/T30042—2013,9.1.1,有修改]
3.6
遮光号 shadenumber
表示滤光片暗度或可见光透射比衰减程度的编号。
[来源:GB/T30042—2013,9.1.5]
3.7
保护片 protectiveplate
通常放置在滤光片前面和/或后面,用于抵御热粒子、炙热熔滴或熔融金属飞溅以及刮擦伤害的
镜片。
[来源:GB/T30042—2013,5.5.3,有修改]
3.8
自动变光焊接滤光镜 automaticweldingfilter
当焊接作业产生弧光时,能迅速将遮光号从较低值(明态遮光号)转换到较高值(暗态遮光号),并且
在有弧光时保持暗态的滤光镜。
注:自动变光焊接滤光镜也称为自动变光焊接滤光片。
[来源:GB/T30042—2013,9.3.2,有修改]
3.9
侧视用滤光片 weldingfilterforsideview
用于焊工观察周围环境(不用于直视焊接弧光),安装于焊接头盔或焊接面罩的周围的滤光片。
3.10
直视用滤光片 weldingfilterfordirectview
安装于焊接头盔或焊接面罩正面的滤光片。
4 分类
4.1 焊接防护具
焊接防护具按外形结构,分为焊接面罩、焊接眼罩和焊接眼镜。
4.2 滤光片
按滤光片工作原理,分为固定遮光号滤光片和自动变光焊接滤光镜。
注:自动变光焊接滤光镜见GB3609.2。
按滤光片功能用途,分为直视用滤光片和侧视用滤光片。
5 技术要求
5.1 材料
5.1.1 焊接眼镜、眼罩和面罩
5.1.1.1 焊接眼镜、眼罩表面应光洁,应无毛刺、锐角或可能引起眼面部不适感的缺陷。应采取目视、触
摸等方法对产品进行检测。
5.1.1.2 焊接眼镜、眼罩和面罩应能满足适用目的和适用环境的要求,不应存在任何影响佩戴者健康或
安全的因素。制造商应声明材料析出不会对佩戴者皮肤造成伤害。制造商可通过向材料供应商索取检
测报告来确认材料的安全性。
2
GB3609.1—2025
5.1.1.3 焊接眼罩的头带应质地柔软。
5.1.1.4 除滤光片外,面罩应使用具有一定强度的不透光材料制成。且表面光洁,应无起层、气泡及透
光的缺陷。采取目视检查的方法进行检测。
5.1.2 保护片和滤光片
按GB/T32166.2—2015中5.6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除镜片边缘5mm 宽以外的区域,保护片和
滤光片应平滑、着色均匀,且无划痕、条纹、气泡、异物或有损光学性能的其他缺陷。
5.2 结构
焊接眼镜、焊接眼罩和焊接面罩的结构符合以下要求:
a) 可调部件应灵活可靠,部件配合牢固,任何金属部件不应与脸面部和头部接触;
b) 焊接眼罩应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如有透气孔,应为间接透气孔;
c) 佩戴者可调整或拆卸焊接防护具的任何部分以进行更换(按照制造商提供的信息中的说
明),应便于在不使用工具的情况下进行调整、拆卸和紧固;
d) 头戴式面罩掀起部件应灵活可靠,头箍应能调节。
5.3 规格
5.3.1 焊接面罩
焊接面罩按外形结构,分为手持式焊接面罩[见图1a)]、头戴式焊接面罩[见图1b)]和安全帽与面
罩组合式焊接面罩[见图1c)]。完全松开头箍或头带,将宽度调整到最大尺寸后进行测量。焊接面罩
的规格应符合以下要求:
a) 长度:手持式和头戴式不应小于310mm,安全帽与面罩组合式不应小于230mm;
b) 宽度:不应小于210mm;
c) 深度:不应小于50mm;焊接面罩的深度从直视用滤光片的中心开始测量;
d) 视窗:尺寸不应小于90mm×40mm;
e) 重量:除去滤光片、保护片、安全帽等附件,其重量不应大于500g。
注:视窗是面罩本体上的窗口。
a) 手持式b) 头戴式
图1 焊接面罩
3
GB3609.1—2025
c) 安全帽与面罩组合式
标引符号说明:
l1———焊接面罩的长度;
l2———焊接面罩的宽度;
l3———焊接面罩的深度;
l4———焊接面罩视窗的长度;
l5———焊接面罩视窗的宽度。
图1 焊接面罩(续)
5.3.2 直视用滤光片
直视用滤光片的最小尺寸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直视用滤光片的最小尺寸
类型规格尺寸其他要求
覆盖单眼的滤光片≥50mm×50mm(覆盖单眼的滤光片的外
切矩形的尺寸),厚度≤3.2mm
覆盖单眼工作区域范围不应小于以滤光片参
考点a为中心,长轴为40mm,短轴为33mm 的
椭圆
覆盖双眼的滤光片≥108mm×50mm(覆盖双眼的滤光片的外
切矩形的尺寸),厚度≤3.8mm
覆盖双眼工作区域范围不应小于分别以左右
眼参考点a 为中心,长轴为40 mm,短轴为
33mm的两个椭圆
参考点名词术语见GB/T30042—2013中8.1.6
5.3.3 头箍
有头箍的焊接眼罩或焊接面罩,其与佩戴者接触的任一部分宽度不应小于10mm。
5.3.4 保护片
保护片的尺寸不应小于直视用滤光片透光区域的尺寸。
4
GB3609.1—2025
5.4 光学性能
5.4.1 球镜度、散光度和棱镜度(平光镜片)
按GB/T32166.2—2015中5.1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直视用滤光片和保护片的球镜度、散光度和
棱镜度应符合表2的要求。望远镜法为仲裁法。
注:平光(plano)镜片,也称无矫正效果镜片或无焦(afocal)镜片,是指球镜度、散光度和棱镜度标称值为零的镜片。
表2 球镜度、散光度和棱镜度技术要求
球镜度(镜片两主子午
面上焦度的平均值)
m-1
球镜度互差(镜片左右
眼球镜度之差的绝对值)
m-1
散光度
m-1
棱镜度
cm/m
-0.12~0.12 ≤0.18 ≤0.12 ≤0.25
5.4.2 棱镜度互差(平光镜片)
按GB/T32166.2—2015中5.2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直视用滤光片和保护片的棱镜度互差应符合
表3的要求。
表3 棱镜度互差技术要求
单位为厘米每米
水平方向棱镜度互差
基底朝外基底朝内
垂直方向棱镜度互差
≤1.00 ≤0.25 ≤0.25
5.4.3 球镜度和柱镜度(矫正镜片)
按GB/T32166.2—2015中5.1.1规定的焦度计法进行测试,矫正镜片的球镜度和柱镜度允差应符
合表4的要求。
注:矫正镜片(correctivelens)是指用于矫正佩戴者屈光不正,有矫正效果的镜片。
表4 矫正镜片球镜度和柱镜度允差
单位为每米
主子午面球镜度绝
对值的最大值
每主子午面球镜
度允差
柱镜度绝对值
≥0.00和≤0.75 >0.75和≤4.00 >4.00和≤6.00 >6.00
柱镜度允差
0.00~3.00
>3.00~6.00
>6.00~9.00
>9.00~12.00
>12.00~20.00
>20.00
±0.12
±0.18
±0.25
±0.37
±0.09
±0.12
±0.18
±0.25
±0.12
±0.18
±0.25
±0.18
±0.25
±0.37
±0.25
±0.37
5
GB3609.1—2025
5.4.4 滤光性能
5.4.4.1 直视用滤光片左右眼可见光透射比的相对变化率
按附录A、附录B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直视用滤光片左右眼参考点处可见光透射比的相对变化
率应满足表5的要求。
表5 直视用滤光片左右眼可见光透射比的相对变化率
可见光透射比(τV)
(380nm≤λ≤780nm)
%
相对变化率
%
17.8≤τV<100 ±15
0.44≤τV<17.8 ±20
0.023≤τV<0.44 ±20
0.0012≤τV<0.023 ±30
0.000023≤τV<0.0012 ±40
5.4.4.2 透射比和遮光号
按附录A、附录B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直视用滤光片的透射比应符合表6的要求,蓝光透射比
τB 应小于可见光透射比;直视用滤光片的遮光号与可见光透射比τV,A的对应关系应符合表6的要求。
表6 滤光片透射比通用要求
滤光片特
性编号
紫外透射比最大值
τ(λ)
可见光透射比范围
τV
红外A波段平
均透射比最大值
τIRA
近红外平均
透射比最大值a
τNIR
类型代码
遮
光
号
N
200nm
≤λ≤
313nm
%
313nm
<λ≤
365nm
%
365nm
<λ≤
400nm
%
380nm≤λ≤780nm
%
780nm
≤λ≤
1400nm
%
780nm
≤λ≤
3000nm
%
W
1.2 0.0003 50
1.4 0.0003 35
1.7 0.0003 22
2 0.0003 14
2.5 0.0003 6.4
3 0.0003 2.8
4 0.0003 0.95
5 0.0003 0.30
6 0.0003 0.10
7 0.0003 0.050
8 0.0003 0.025
τV
74.4≤τV<100 30 30
58.1≤τV<74.4 25 25
43.2≤τV<58.1 20 20
29.1≤τV<43.2 15 15
17.8≤τV<29.1 12 12
8.5≤τV<17.8 9 9
3.2≤τV<8.5 5 5
1.2≤τV<3.2 3.5 3.5
0.44≤τV<1.2 1.5 1.5
0.16≤τV<0.44 1 1
0.061≤τV<0.16 1 1
6
GB3609.1—2025
表6 滤光片透射比通用要求(续)
滤光片特
性编号
紫外透射比最大值
τ(λ)
可见光透射比范围
τV
红外A波段平
均透射比最大值
τIRA
近红外平均
透射比最大值a
τNIR
类型代码
遮
光
号
N
200nm
≤λ≤
313nm
%
313nm
<λ≤
365nm
%
365nm
<λ≤
400nm
%
380nm≤λ≤780nm
%
780nm
≤λ≤
1400nm
%
780nm
≤λ≤
3000nm
%
W
9 0.0003 0.012
10 0.0003 0.006
11 0.0003 0.0032
12 0.0003 0.0012
13 0.0003 0.00044
14 0.00016 0.00016
15 0.000061 0.000061
16 0.000023 0.000023
τV
0.023≤τV<0.061 1 1
0.0085≤τV<0.023 1 1
0.0032≤τV<0.0085 1 1
0.0012≤τV<0.0032 1 1
0.00044≤τV<0.0012 1 1
0.00016≤τV
<0.00044 1 1
0.000061≤τV
<0.00016 1 1
0.000023≤τV
<0.000061 1 1
a 当测量2800nm~3000nm 的光谱透射比时,用干燥的氮气吹扫分光光度计可降低空气中的水分子对上述波
段透射比的影响。
5.4.4.3 保护片可见光透射比
按附录A、附录B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在保护片的参考点处可见光透射比不应小于80.0%。
5.4.5 焊接面罩透光性能
按附录A、附录B 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焊接面罩非滤光区域的可见光透射比不应大于
0.000023%。
5.4.6 侧视用滤光片
按附录A、附录B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侧视用滤光片除了应满足表6的要求以外,还应符合以下
要求:
a) 侧视用滤光片的蓝光透射比τB 应小于其对应的可见光透射比;
b) 侧视用滤光片的紫外透射比最大值和近红外平均透射比最大值应分别小于直视用滤光片对
应的要求。
5.4.7 狭角散射
按GB/T32166.2—2015中5.5的规定,对直视用滤光片进行测试,其简约光亮度系数不应超
过3.0cd·m-2·lx-1。
注:简约光亮度系数的定义见GB/T30042—2013中4.6。
7
GB3609.1—2025
5.5 非光学性能
5.5.1 冲击防护性能
5.5.1.1 基本冲击防护性能
基本冲击防护性能是焊接防护具的最低机械强度要求。测试位置共有4个,分别是左眼的正面和
侧面、右眼的正面和侧面。按GB/T32166.2—2015中6.1.2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后,样品不应出现以
下状况:
a) 靠近佩戴者面部的直视用滤光片或保护片的裂纹贯穿其全部厚度并且裂成两块或两块以上;
b) 焊接防护具碎成两部分或多部分;
c) 靠近佩戴者面部的滤光片或保护片从正常位置脱落;
d) 靠近佩戴者面部的一面有材料脱离;
e) 钢球直接穿透焊接防护具;
f) 钢球或焊接防护具与头模眼部发生了接触。
5.5.1.2 高速粒子冲击防护性能
对于标称具备高速粒子冲击防护性能的焊接防护具应按照产品的性能对产品进行分级,并确保产
品符合表7的冲击等级要求。保护片的冲击等级应与其装成焊接眼镜、焊接眼罩或焊接面罩的冲击等
级相匹配。具备高速粒子冲击防护性能的焊接防护具应具有侧面防护功能。测试位置共有4个,分别
是左眼的正面和侧面、右眼的正面和侧面。
按GB/T32166.2—2015中6.6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后的样品不应出现以下情况:
a) 靠近佩戴者面部的直视用滤光片或保护片的裂纹贯穿其全部厚度并且裂成两块或两块以上;
b) 焊接防护具碎成两部分或多部分;
c) 靠近佩戴者面部的滤光片或保护片从正常位置脱落;
d) 靠近佩戴者面部的一面有材料脱离;
e) 钢球直接穿透焊接防护具;
f) 钢球或焊接防护具与头模眼部发生了接触。
表7 冲击等级和冲击速度的关系
冲击等级低速中速高速
冲击速度/(m/s) 45+ 10.5 80+ 20.0 120+ 30.0
适用产品类型
焊接眼镜、焊接眼罩、
焊接面罩
焊接眼罩、焊接面罩焊接面罩
5.5.2 抗跌落性能
按附录C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焊接面罩不应出现明显的变形、裂纹、断裂为两块或更多碎片、或
出现影响防护性能的损坏,同时滤光片和/或前后保护片也不应出现影响防护性能的损坏。
5.5.3 耐腐蚀性能
按GB/T32166.2—2015中6.4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焊接眼护具所有外露金属部件表面应无氧化
现象。
8
GB3609.1—2025
5.5.4 火焰传播性能
按附录D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焊接面罩材料燃烧速度应小于76mm/min。
5.5.5 阻燃性能
5.5.5.1 保护片
按GB/T32166.2—2015中6.5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保护片不应再继续燃烧或阴燃。
5.5.5.2 焊接眼镜、焊接眼罩或焊接面罩
按GB/T32166.2—2015中6.5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焊接眼镜、焊接眼罩或焊接面罩(除弹性头带
和边缘的织物等外)的所有外露部分应不再继续燃烧或阴燃。
5.5.6 电绝缘性能
按附录E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焊接面罩的泄漏电流不应大于1.2mA,无击穿现象。
5.5.7 熔融金属和炽热固体防护性能
焊接面罩应具备熔融金属和炽热固体防护性能,试验后不应出现以下情况:
a) 按附录F中F.1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不应有熔融颗粒物黏附面罩表面;
b) 按F.2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外框和前额区域不应在7s内出现穿透;
c) 按F.2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保护片和直视用滤光片不应在5s内出现穿透。
6 标识
6.1 焊接眼镜、眼罩和面罩
在焊接眼镜、眼罩和面罩不影响视线的地方,应清晰、永久标识以下各项:
a) 标准编号;
示例:GB3609.1—2025。
b) 高速粒子冲击防护性能(如适用),应标识“+”号。
6.2 滤光片
在滤光片不影响视线的地方,应清晰、永久标识以下各项:
a) 标准编号;
b) 滤光片特性编号,包括类型代码W 和遮光号N;
示例:GB3609.1—2025W10。
7 包装和产品信息
产品应有合适的包装,且应附有合格证和使用说明书,合格证和使用说明书也可用电子的方式提
供,但应保证易于获取。使用说明书应至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 中文标明的产品名称、制造商或经销商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
9
GB3609.1—2025
b) 产品规格型号;
c) 生产日期和存储期限;
d) 产品执行的标准编号和标准名称;
e) 产品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声明;
f) 产品功能、选择、使用、维护、判废条件和储存说明;
注:遮光号的选择见附录G。
g) 清洗和/或消毒说明;
h) 永久性标识的说明;
i) 对于具有保护片的产品,应在产品信息中明示。
10
GB3609.1—2025
附 录 A
(规范性)
光谱分布函数
A.1 CIE标准照明体A 的光谱分布函数和明视觉光谱光视效率函数V(λ)的乘积列于表A.1。
表A.1 CIE标准照明体A 的光谱分布函数和明视觉光谱光视效率函数V(λ)的乘积
波长λ
nm SA(λ)·V(λ) 波长λ
nm SA(λ)·V(λ) 波长λ
nm SA(λ)·V(λ)
380 0.0000 515 1.9519 650 0.8183
385 0.0000 520 2.3853 655 0.6372
390 0.0001 525 2.7859 660 0.4861
395 0.0001 530 2.1610 665 0.3623
400 0.0003 535 3.4984 670 0.2651
405 0.0005 540 3.7997 675 0.1958
410 0.0010 545 4.0619 680 0.1461
415 0.0019 550 4.2839 685 0.1042
420 0.0039 555 4.4693 690 0.0730
425 0.0077 560 4.6110 695 0.0517
430 0.0133 565 4.6974 700 0.0377
435 0.0208 570 4.7286 705 0.0273
440 0.0306 575 4.7004 710 0.0198
445 0.0426 580 4.6137 715 0.0143
450 0.0583 585 4.4668 720 0.0102
455 0.0788 590 4.2704 725 0.0073
460 0.1051 595 4.0377 730 0.0052
465 0.1380 600 3.7734 735 0.0037
470 0.1807 605 3.4854 740 0.0026
475 0.2375 610 3.1782 745 0.0018
480 0.3108 615 2.8622 750 0.0013
485 0.4005 620 2.5357 755 0.0009
490 0.5197 625 2.1902 760 0.0006
495 0.6813 630 1.8523 765 0.0005
500 0.8960 635 1.5528 770 0.0003
505 1.1878 640 1.2812 775 0.0002
510 1.5399 645 1.0344 780 0.0002
累计100.0000
11
GB3609.1—2025
A.2 蓝光危害加权函数列于表A.2。
表A.2 蓝光危害加权函数
波长λ
nm
蓝光危害加权函数
B(λ)
波长λ
nm
蓝光危害加权函数
B(λ)
波长λ
nm
蓝光危害加权函数
B(λ)
300~380 0.01 450 0.94 520 0.040
385 0.013 455 0.90 525 0.032
390 0.025 460 0.80 530 0.025
395 0.05 465 0.70 535 0.020
400 0.10 470 0.62 540 0.016
405 0.20 475 0.55 545 0.013
410 0.40 480 0.45 550 0.010
415 0.80 485 0.40 555 0.008
420 0.90 490 0.22 560 0.006
425 0.95 495 0.16 565 0.005
430 0.98 500 0.10 570 0.004
435 1.00 505 0.079 575 0.003
440 1.00 510 0.063 580 0.002
445 0.97 515 0.050 585~700 0.001
12
GB3609.1—2025
附 录 B
(规范性)
透射比和遮光号试验方法
B.1 试验条件
试验环境的温度应在16℃~32℃之间,相对湿度应保持在(50±20)%。试样透射比和遮光号的
测试位置应在其参考点处,按GB/T32166.2—2015中4.3执行。
B.2 可见光透射比
将测量得到的光谱透射比与标准观察者的明视觉光谱光视效率函数及标准光源的光谱分布函数进
行加权平均,即为可见光透射比。计算所用标准观察者应符合CIE2°标准色度观察者的要求,所用标准
光源应为CIE标准照明体A。可见光波段的测量间隔不应大于5nm。
可见光透射比按公式(B.1)计算:
τV =Σ780
380τ(λ)·SA(λ)·V(λ)·dλ
Σ780
380·SA(λ)·V(λ)·dλ ×100%
…………………………(B.1)
式中:
τV ———采用CIE标准照明体A 时的可见光透射比;
τ(λ) ———光谱透射比;
λ ———光波长,单位为纳米(nm);
SA(λ)———CIE标准照明体A 的光谱分布函数,按A.1;
V(λ) ———明视觉光谱光视效率函数,按A.1。
B.3 遮光号
遮光号按公式(B.2)计算:
N =1-73
lgτV …………………………(B.2)
式中:
N ———遮光号;
τV ———采用CIE标准照明体A 时的可见光透射比,即B.2中的计算结果。
B.4 紫外线透射比
在200nm~313nm、313nm~365nm 和365nm~400nm 紫外波段的测量间隔不应大于
5nm,取各波段的最大值。
B.5 红外A 波段平均透射比
红外A 波段的测量间隔不应大于10nm。红外A 波段平均透射比按公式(B.3)计算:
τIRA =Σ1400
780τ(λ)·dλ
Σ1400
780 dλ ×100% …………………………(B.3)
13
GB3609.1—2025
式中:
τIRA ———红外A 波段平均透射比;
τ(λ)———光谱透射比;
λ ———光波长,单位为纳米(nm)。
B.6 近红外平均透射比
近红外波段的测量间隔不应大于10nm。近红外平均透射比按公式(B.4)计算:
τNIR =Σ3000
780τ(λ)·dλ
Σ3000
780 dλ ×100% …………………………(B.4)
式中:
τNIR ———近红外平均透射比;
τ(λ)———光谱透射比;
λ ———光波长,单位为纳米(nm)。
B.7 蓝光透射比
蓝光波段的测量间隔不应大于5nm。蓝光透射比按公式(B.5)计算:
τB =Σ500
380τ(λ)·B(λ)·dλ
Σ500
380B(λ)·dλ ×100% …………………………(B.5)
式中:
τB ———蓝光透射比;
λ ———光波长,单位为纳米(nm);
τ(λ)———光谱透射比;
B(λ)———蓝光危害加权函数,按A.2。
14
GB3609.1—2025
附 录 C
(规范性)
抗跌落性能试验方法
C.1 试验设备
光滑平整的钢板,尺寸:长≥500mm,宽≥500mm,厚≥10mm。
C.2 试验样品
试验样品为2个焊接面罩,应按使用要求装配完整,包括保护片、滤光片等附件。
C.3 预处理
1个焊接面罩在(-5±2)℃环境中静置120+ 300 min;1个焊接面罩在(80±2)℃环境中静置
120+ 300min。
C.4 试验步骤
面罩的保护片面朝下放置,将焊接面罩的最低点的高度调整为在钢板上方(1.50±0.01)m,将试验
样品从预定高度自由跌落到钢板上。样品应在预处理环境中取出后10s内完成试验。然后放回对应
静置环境中至少30 min后再进行第二次试验。重复测试3次。检查面罩、滤光片或保护片的损坏
情况。
15
GB3609.1—2025
附 录 D
(规范性)
火焰传播性能试验方法
D.1 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应包含以下部件:
a) 火焰高度在13mm~19mm 之间的酒精灯;
b) 能够安全地夹住试样的夹子;
c) 精度为±0.1s的秒表。
D.2 试验样品
从焊接面罩最薄位置裁取长(130±2)mm、宽(13±1)mm 的试样3片。在试样上标记两条线,一
条距夹持试样自由端20mm 处,另一条距自由端96mm 处。
D.3 试验步骤
火焰传播性能具体试验步骤如下:
a) 在无通风的环境中进行。将试样夹一端夹在刚性支架上,试样长轴与水平面平行、短轴与水平
面成45°角,如图D.1所示。试样上的两条线应清晰可见;
b) 将酒精灯置于试样的自由端下,使酒精灯的顶部火焰刚好接触到试样,使火焰停留10s,然后
移开火焰,让试样燃烧;
c) 用秒表记录在两条标记线间试样燃烧的时间,并计算出该试样的火焰传播速度。
单位为毫米
图D.1 火焰传播性能试验方法示意图
D.4 试验结果
本次试验结果为三个试样火焰传播速度的平均值。
16
GB3609.1—2025
附 录 E
(规范性)
电绝缘性能试验方法
E.1 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应由电极或手持探头、电压表、电流表、计时器、调压器和金属槽组成。试验设备应满足以
下要求:
a) 电流示值误差±1%;
b) 电压示值误差±1%;
c) 计时器示值误差±1%。
E.2 试验条件
试验环境温度为(23±5)℃、相对湿度小于70%。试验样品在此环境中平衡2h。
E.3 试验步骤
按实际使用装配好焊接面罩,在面罩的外表面覆盖潮湿的布,并置于金属槽中,金属槽与一电极相
连。在金属槽与面罩内表面施加交流试验电压,调整试验电压在1min内将电压升至(440±10)V,保
持15s。记录泄漏电流的大小及可能的击穿现象。
17
GB3609.1—2025
附 录 F
(规范性)
熔融金属和炽热固体防护性能试验方法
F.1 熔融金属防护性能
F.1.1 试验装置和材料
试验装置和材料要求如下:
a) 抛射装置主要由抛射头、弹簧、压板、夹具、底座、制动板等组成,见图F.1;
b) 抛射头上表面内凹,用以盛放熔融金属;
c) 抛射装置的弹簧应能够将抛射物向上抛射(250±25)mm 至样品前表面;
d) 压板用来压住样品,夹具用来夹持样品,底座用来支撑夹具,制动板用来止动抛射头;压板、夹
具、底座、制动板的中心孔直径为75mm,使抛射物可通过;
e) 抛射物为(100±5)g的灰口铸铁。
标引序号说明:
1 ———缸体;
2 ———弹簧释放扳机;
3 ———抛射物;
4 ———试样;
5 ———夹具;
6 ———防护罩;
7 ———压板(重约7.5kg);
8 ———底座;
9 ———制动板;
10———抛射头;
11———弹簧;
12———踏板。
图F.1 抛射装置
18
GB3609.1—2025
F.1.2 试验步骤
熔融金属防护性能试验步骤如下:
a) 将样品对准抛射头中心固定在夹具上;
b) 将抛射物加热至(1450±20)℃后放置到抛射头上;
c) 释放踏板,弹簧驱动抛射头垂直向上直到撞击止动板,抛射物被抛向样品前表面;
d) 观察样品表面变化。
F.2 炽热固体防护性能
F.2.1 试验装置
试验装置要求如下:
a) 金属桶,见图F.2;
b) 金属漏斗中心与试样参考点对齐;
c) 钢球直径为6mm;
d) 热源可将钢球加热至(900±20)℃;
e) 计时器的精度为±0.1s。
标引序号说明:
1———漏斗;
2———试样;
3———金属桶。
图F.2 炽热固体防护性能试验装置
F.2.2 试验步骤
炽热固体防护性能试验步骤如下:
a) 将样品放在金属桶上,然后放置金属漏斗;
b) 将钢球加热至(900±20)℃后放入漏斗,并开始计时;
c) 记录钢球融穿样品后开始坠落的时间。
19
GB3609.1—2025
附 录 G
(资料性)
遮光号的选择指南
G.1 概述
选择滤光片的遮光号,宜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气焊的工艺条件,如钎焊中气体的流量;
———电弧焊、气体切割及等离子切割中电流的大小、电弧的种类和焊件的材料等;
———焊工与熔池的相对位置;例如:焊工是在离熔池较近的位置进行焊接,还是在一臂远的位置进
行焊接,这就可能会产生一个遮光号的变化;
———环境照度;
———个体差异。
正是由于上述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本附录遮光号的选择指南是基于通常情况下,在特定类型的操
作下对遮光号的选择指导。
本附录表格中推荐的遮光号,其依据的工作条件是:焊工的眼睛到熔池的距离约为50cm,环境照
度为100lx。
G.2 气焊和钎焊宜选择的遮光号
表G.1中给出了气焊和钎焊宜选择的遮光号,具体宜按照操作条件或环境,可选择大一号或小一号
的遮光号。
表G.1 气焊和钎焊宜选择的遮光号
作业类型
乙炔流量q
L/h
q≤70 70<q≤200 200=""></q≤200>
气焊和钎焊4 5 6 6
G.3 氧气切割宜选择的遮光号
表G.2中给出了氧气切割宜选择的遮光号,具体宜按照操作条件或环境,可选择大一号或小一号的
遮光号。
表G.2 氧气切割宜选择的遮光号
作业类型
氧气流量q
L/h
900≤q≤2000 2000<q≤4000 4000=""></q≤4000>
氧气切割5 6 7
G.4 其他焊接和切割作业宜选择的遮光号
表G.3中给出了其他焊接和切割作业遮光号的选择指南。
20
GB3609.1—2025
表G.3 其他焊接和切割作业宜选择的遮光号
作业
类型
电流
A
1.5 6 10 15 30 40 60 70 100 125 150 175 200 225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600
药皮
焊条
焊接a
8 9 10 11 12 13 14
MAGb 8 9 10 11 12 13 14
TIGc — 8 9 10 11 12 13 —
重金属d
MIGe — 9 10 11 12 13 14 —
轻合金
MIG — 10 11 12 13 14 —
气体
切割10 11 12 13 14 15
等离子
切割— 9 10 11 12 13 —
微束等
离子焊— 4 5 6 7 8 9 10 11 12 —
a 药皮焊条焊接包括MMA(手弧焊)。
b MAG代表熔化极活性气体保护电弧焊。
c TIG代表钨极惰性气体保护电弧焊。
d 重金属指钢、合金钢、铜以及铜合金等。
e MIG代表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电弧焊。
G.5 焊接辅助工宜选择的遮光号
焊接辅助工和焊接操作区内的其他人员一样,也应得到保护。焊接辅助工可选择遮光号为1.2至
4号的产品。如果现场的风险评估需要更高遮光号的产品,则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特别是当焊接辅
助工与电弧的距离与焊工一样时,两者应选择相同的遮光号。
G.6 非焊接作业人员的眼面防护
非焊接作业人员(既不是焊工也不是焊接辅助工)途经焊接区域或在焊接区域附近短暂停留的人员
也应做好眼面防护。
G.7 视觉工效学
影响生产效率和焊接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视觉感受,而影响佩戴者视觉感受的光学指标有视野、
球镜度、棱镜度、色彩感知或颜色识别、反射、遮光号的变化等。当滤光片与眼护具或动力送风呼吸器组
合使用时,较大的视窗和亮态下更高的透射比会带来更好的视觉感受。
21
GB3609.1—2025
G.8 通风和温度
在进行焊接作业时,焊接面罩内的烟尘和CO2易发生积聚,焊接烟尘是1类致癌物质,过高的CO2
浓度容易造成焊工疲劳和头痛;当在低温下进行焊接作业时,人呼出的热空气又容易导致焊接滤光片起
雾;高温环境下的焊接作业更易造成焊工的不适和疲劳,甚至诱发安全生产事故。使用同时符合
GB30864和GB3609(所有部分)的产品,有助于降低以上风险。
22
GB3609.1—2025
参 考 文 献
[1] GB3609.2 眼面部防护 焊接防护 第2部分:自动变光焊接滤光镜
[2] GB30864 呼吸防护 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
[3] ISO4007:2018 Personalprotectiveequipment—Eyeandfaceprotection—Vocabulary
[4] ISO16321-1:2021 Eyeandfaceprotectionforoccupationaluse—Part1:Generalrequirements
[5] ISO16321-2:2021 Eyeandfaceprotectionforoccupationaluse—Part2:Additionalused
duringweldingandrelatedtechniques
[6] ISO18526-2:2020 Eyeandfaceprotection—Testmethods—Part2:Physicalopticalproperties
[7] ISO18526-3:2020 Eyeandfaceprotection—Testmethods—Part3:Physicalandrequirements
[8] AS/NZS1337.1:2010 Personaleyeprotection—Part1:Eyeandfaceprotectorsforoccupationalapplications
23
GB3609.1—202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