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33/T 1351-2025 钢板墙和钢板组合墙应用技术规程

文档天下 图书评论3阅读模式

DBJ33/T 1351-2025 钢板墙和钢板组合墙应用技术规程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

DBJ33/T1351-2025

钢板墙和钢板组合墙应用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applicationofsteelplatewall

andsteelplateconcretecompositewall

2025-06-13发布2025-12-01施行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省建设厅关于发布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钢板

墙和钢板组合墙应用技术规程》的公告

现批准《钢板墙和钢板组合墙应用技术规程》为浙江省工

程建设标准,编号为DBJ33/T1351—2025,自2025年12月1日

起施行。

本规程由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杭州铁木辛柯

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并在浙江省住房和

城乡建设厅网站公开。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25年6月13日

前  言

根据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2022年度浙江

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及相关工程建设标准制修订计划〉(第三

批)》的通知(浙建设发〔2022〕121号) 的要求,规程编制组

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结合浙江省的实际情况,

依据有关标准、国内外先进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共分为11章和3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

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非加劲钢板墙;5加劲钢板

墙;6防屈曲钢板墙;7钢板组合墙;8连接与节点;9钢结

构防护;10制作与安装;11质量验收。

本规程由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杭州铁木辛柯

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如有

意见或建议,请寄送杭州铁木辛柯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地址:浙

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民和路630号博地中心B1502,邮编311215,

邮箱fubo@tongmskcom),以供修订时参考。

本规程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及主要审查人:

主编单位:杭州铁木辛柯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大学

参编单位: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杭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省建设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宁波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东南网架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中天恒筑钢构有限公司

浙江中南绿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越宫钢结构有限公司

华业钢构核电装备有限公司

上海利柏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中建八局浙江建设有限公司

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浙江二十冶建设有限公司

上海大界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付 波 杨学林 童根树 张 磊 景 亭

金天德 沈 金 蔡颖天 钟亚军 柯海江

许国平 汪兴龙 刘晓光 周观根 段坤朋

郭立湘 华玉武 熊卫兵 项迪飞 任 涛

李 娜 苏 琼 林晨豪 宋建标 刘重阳

王 洪 徐 辉 王 鹏 胡雨辰 徐韶锋

向雄伟 周雄亮 汤海江 季泽华 邵剑文

凌 泉 江 舸 徐山山 陈伟刚 张玮光

蒋 韬 陈 元 周 杰 俞柏良 贾树华

张卫东 汤文锋 杜小艺 潘 涛 张景一

吴方忠 王雪婷 孙 浩 陈 羽 程志书

主要审查人:赵滇生 游劲秋 褚 航 邢遵胜 李保忠

裴盛昌 楼 巍

目  次

1 总则1 !!!!!!!!!!!!!!!!!!!!!!!

2 术语和符号2 !!!!!!!!!!!!!!!!!!!!

21 术语2 !!!!!!!!!!!!!!!!!!!!!

22 符号3 !!!!!!!!!!!!!!!!!!!!!

3 基本规定6 !!!!!!!!!!!!!!!!!!!!!

31 一般规定6 !!!!!!!!!!!!!!!!!!!!

32 材料7 !!!!!!!!!!!!!!!!!!!!!

33 结构布置9 !!!!!!!!!!!!!!!!!!!!

34 结构变形和舒适度验算10 !!!!!!!!!!!!!!

35 构件承载力设计12 !!!!!!!!!!!!!!!!!

36 结构计算分析12 !!!!!!!!!!!!!!!!!

37 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18 !!!!!!!!!!!!!!!

4 非加劲钢板墙20 !!!!!!!!!!!!!!!!!!!

41 一般规定20 !!!!!!!!!!!!!!!!!!!

42 非加劲钢板墙的承载力计算20 !!!!!!!!!!!!

43 横放波形钢板墙的承载力计算28 !!!!!!!!!!!

44 竖放波形钢板墙的承载力计算31 !!!!!!!!!!!

5 加劲钢板墙34 !!!!!!!!!!!!!!!!!!!!

51 一般规定34 !!!!!!!!!!!!!!!!!!!

52 承载力计算35 !!!!!!!!!!!!!!!!!!

6 防屈曲钢板墙49 !!!!!!!!!!!!!!!!!!!

61 一般规定49 !!!!!!!!!!!!!!!!!!!

62 承载力计算50 !!!!!!!!!!!!!!!!!!

7 钢板组合墙53 !!!!!!!!!!!!!!!!!!!!

71 一般规定53 !!!!!!!!!!!!!!!!!!!

72 一字形钢板组合墙的强度计算55 !!!!!!!!!!!

73 钢板组合墙的稳定计算57 !!!!!!!!!!!!!!

74 构造要求62 !!!!!!!!!!!!!!!!!!!

8 连接与节点67 !!!!!!!!!!!!!!!!!!!!

81 一般规定67 !!!!!!!!!!!!!!!!!!!

82 钢板墙与边框构件的连接67 !!!!!!!!!!!!!

83 钢板组合墙拼接节点70 !!!!!!!!!!!!!!!

84 钢板组合墙墙脚节点73 !!!!!!!!!!!!!!!

85 钢梁与钢板组合墙连接节点79 !!!!!!!!!!!!

86 楼板与钢板组合墙连接节点83 !!!!!!!!!!!!

9 钢结构防护86 !!!!!!!!!!!!!!!!!!!!

91 防火设计86 !!!!!!!!!!!!!!!!!!!

92 防腐蚀设计87 !!!!!!!!!!!!!!!!!!

10 制作与安装90 !!!!!!!!!!!!!!!!!!!

101 一般规定90 !!!!!!!!!!!!!!!!!!!

102 制作和涂装91 !!!!!!!!!!!!!!!!!!

103 安装92 !!!!!!!!!!!!!!!!!!!!

104 钢板组合墙内混凝土施工95 !!!!!!!!!!!!!

11 质量验收97 !!!!!!!!!!!!!!!!!!!!

111 一般规定97 !!!!!!!!!!!!!!!!!!!

112 原材料及成品进场97 !!!!!!!!!!!!!!!

113 构件加工工程99 !!!!!!!!!!!!!!!!!

114 安装和连接104 !!!!!!!!!!!!!!!!!

115 钢板组合墙内混凝土工程108 !!!!!!!!!!!!

附录A 钢板墙等效支撑模型110 !!!!!!!!!!!!!

附录B 材料非线性本构关系模型112 !!!!!!!!!!!

附录C 钢板墙和钢板组合墙构件损伤评价118 !!!!!!!

本规程用词说明120 !!!!!!!!!!!!!!!!!!!

引用标准名录121 !!!!!!!!!!!!!!!!!!!!

附:条文说明123 !!!!!!!!!!!!!!!!!!!!

Contents

1 Generalprovisions 1 !!!!!!!!!!!!!!!!!!

2 Termsandsymbols 2 !!!!!!!!!!!!!!!!!

21 Terms 2 !!!!!!!!!!!!!!!!!!!!!

22 Symbols 3 !!!!!!!!!!!!!!!!!!!!

3 Basicrequirements 6 !!!!!!!!!!!!!!!!!

31 Generalrequirements 6 !!!!!!!!!!!!!!!!

32 Materials 7 !!!!!!!!!!!!!!!!!!!!

33 Arrangementofstructure 9 !!!!!!!!!!!!!!

34 Verificationofstructuraldeformationandcomfort 10 !!!!!!

35 Designonstrengthofstructuralmembers 12 !!!!!!!!

36 Structuralanalysisandcalculation 12 !!!!!!!!!!!

37 Performancedesigninseismicresistanceofstructure 18 !!!!

4 Unstiffenedsteelplatewall(USPW) 20 !!!!!!!!!

41 Generalrequirements 20 !!!!!!!!!!!!!!!

42 CalculationonresistanceofUSPW 20 !!!!!!!!!!

43 CalculationonresistanceofhorizontalcorrugatedSPW 28 !!!!

44 CalculationonresistanceofverticalcorrugatedSPW 31 !!!!

5 Stiffenedsteelplatewall 34 !!!!!!!!!!!!!!!

51 Generalrequirements 34 !!!!!!!!!!!!!!!

52Calculationonresistance 35 !!!!!!!!!!!!!!

6 Bucklingrestrainedsteelplatewall 49 !!!!!!!!!!

61 Generalrequirements 49 !!!!!!!!!!!!!!!

62 Calculationonresistance 50 !!!!!!!!!!!!!!

7 Steelplateconcretecompositewall(SPCW) 53 !!!!!!

71 Generalrequirements 53 !!!!!!!!!!!!!!!

72 StrengthcalculationoflinearshapedSPCW 55 !!!!!!!

73 StabilitycalculationofSPCW 57 !!!!!!!!!!!!

74 Detailingrequirements 62 !!!!!!!!!!!!!!!

8 Designofjoints 67 !!!!!!!!!!!!!!!!!!

81 Generalrequirements 67 !!!!!!!!!!!!!!!

82 BoundarymembersSPW joints 67 !!!!!!!!!!!!

83 ConnectionjointsofSPCW 70 !!!!!!!!!!!!!

84 WallfootingofSPCW 73 !!!!!!!!!!!!!!!

85 BeamSPCW joints 79 !!!!!!!!!!!!!!!!

86 SlabSPCW joints 83 !!!!!!!!!!!!!!!!

9 Protectionofsteelstructures 86 !!!!!!!!!!!!!

91 Fireresistancedesign 86 !!!!!!!!!!!!!!!

92 Corrosionpreventiondesign 87 !!!!!!!!!!!!!

10 Fabricationanderection 90 !!!!!!!!!!!!!!

101 Generalrequirements 90 !!!!!!!!!!!!!!!

102 Fabricationandcoating 91 !!!!!!!!!!!!!!

103 Installation 92 !!!!!!!!!!!!!!!!!!

104 ConcretepouringofSPCW 95 !!!!!!!!!!!!!

11 Acceptanceforquality 97 !!!!!!!!!!!!!!!

111 Generalrequirements 97 !!!!!!!!!!!!!!!

112 Materialsandproductsapproach 97 !!!!!!!!!!!

113 Processingofcomponents 99 !!!!!!!!!!!!!

114 Installationandconnection 104 !!!!!!!!!!!!

115 ConcreteprojectofSPCW 108 !!!!!!!!!!!!!

AppendixA EquivalentsupportmodelofSPW 110 !!!!!!

AppendixB Nonlinearconstitutivemodelofmaterials 112 !!!!

AppendixC DamageassessmentofSPW andSPCW 118 !!!!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 120 !!!!!!!!!!

Listofquotedstandards 121 !!!!!!!!!!!!!!!!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 123 !!!!!!!!!!!

1 总  则

101 为规范钢板墙和钢板组合墙在工程结构中的应用,做到

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浙江省工业与民用建筑中钢板墙和钢板组

合墙的设计、制作安装与验收。

103 钢板墙和钢板组合墙的设计、制作安装与验收,除应符

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浙江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  语

211 钢板墙 steelplatewall

设置在框架梁柱间的钢板,以承担水平剪力为主,也可用于

承担竖向力,包括非加劲钢板墙、加劲钢板墙、防屈曲钢板墙。

212 非加劲钢板墙 unstiffenedsteelplatewall

仅由钢板独立构成的钢板墙。

213 加劲钢板墙 stiffenedsteelplatewall

在钢板上设置加劲肋以增加平面外刚度的钢板墙。

214 防屈曲钢板墙 bucklingrestrainedsteelplatewall

在钢板面外设置刚性约束构件以抑制平面外屈曲,使钢板达

到屈服强度并充分耗能的钢板墙。

215 边框构件 boundarymember

与钢板墙周边相连接的构件,包括边框柱、边框梁、洞口边

缘加劲肋等。

216 钢板组合墙 steelplateconcretecompositewall

由两侧外包钢板和中间内填混凝土组合而成并共同工作的组

合构件,包括封闭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墙、点状拉结双钢板组

合墙。

217 封闭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墙 concretefilledmultichamber

tubecompositewall

通过在外包钢板之间设置与外包钢板连续焊接的分腔钢板,

将墙体分隔成多个竖向通长空腔,并在腔内浇筑混凝土形成的组

合墙。

2

218 点状拉结双钢板组合墙 pointtieddoublesteelplatecom

positewall

通过设置按一定方式排布的拉结螺杆来连接墙体两侧外包钢

板,并在外包钢板之间浇筑混凝土形成的组合墙。

219 钢框架钢板墙结构 steelframesteelplatewallstructure

由钢框架和钢板墙共同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

2110 钢框架钢板墙核心筒结构 steelframesteelplatecore

wallstructure

由钢框架和钢板墙围成的核心筒共同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

结构。

2111 钢板组合墙结构 steelplateandconcretecomposite

wallstructure

由钢板组合墙组成的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

2112 钢框架钢板组合墙结构 steelframesteelplateandcon

cretecompositewallstructure

由钢框架和钢板组合墙共同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

2113 钢框架钢板组合墙核心筒结构 steelframesteelplate

andconcretecompositecorewallstructure

由钢框架和钢板组合墙围成的核心筒共同承受竖向和水平作

用的结构。

22 符  号

221 作用、作用效应和抗力

S———荷载效应组合设计值;

G———重力荷载代表值;

R———承载力设计值;

N———轴心压力设计值;

Nu———轴心受压时截面受压承载力设计值;

Nuk———轴心受压时截面受压承载力标准值;

3

NE———欧拉临界力;

M———弯矩设计值;

Mu———截面受弯承载力设计值;

Muk———截面全塑性受弯承载力标准值;

V———剪力设计值;

Vu———受剪稳定承载力设计值。

222 材料指标

Es———钢材的弹性模量;

Ec———混凝土的弹性模量;

Gs———钢材的剪变模量;

Gc———混凝土的剪变模量;

μs———钢材的泊松比;

μc———混凝土的泊松比;

f———钢材强度设计值;

fc

———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

fy

———钢材屈服强度标准值;

fck———混

;

fv

———钢材抗剪强度设计值;

fvk———钢

。 223 几何参数

H———房屋高度;

Is

———组合墙钢板部分的截面惯性矩;

Ic

———组合墙混凝土部分的截面惯性矩;

As———组合墙钢板部分的截面面积;

Asn———组合墙钢板部分的净截面面积;

Ac———组合墙混凝土部分的截面面积;

hs———钢板墙、波形钢板墙的净高或墙区格高度;

as———钢板墙、波形钢板墙的净宽或墙区格宽度;

tp———钢

;

4

Js———自由扭转常数。

224 计算系数及其他

γ———系数;

γ0———结构重要性系数;

γ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ηvw———墙体剪力增大系数;

αc———混凝土工作承担系数;

φ———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

λ0———正则化长细比;

λ———钢板墙的相对高厚比;

l0

———轴心受压构件的计算长度;

εk———钢号修正系数;

χ———嵌固系数;

k———屈曲系数;

nv———加劲肋的道数;

ηj———连接系数。

5

3 基本规定

31 一般规定

311 钢板墙和钢板组合墙可应用于多高层建筑的钢框架钢板

墙结构、钢框架钢板墙核心筒结构、钢板组合墙结构、钢框架

钢板组合墙结构、钢框架钢板组合墙核心筒结构等。

312 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

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的规定进行确定。本规程中的甲类建

筑、乙类建筑、丙类建筑分别为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

防分类标准》GB50223中的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标准设

防类的简称。

313 乙类和丙类钢板墙和钢板组合墙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度应

符合表313的规定。

表313 结构最大适用高度(单位:m)

结构体系

设防烈度

6度,7度(010g) 8度(020g)

钢框架钢板墙结构240 200

钢框架钢板墙核心筒结构250 200

钢板组合墙结构

钢框架钢板组合墙结构

200 160

钢框架钢板组合墙核心筒结构250 200

注:1 甲类建筑,6度、7度时宜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后符合本表的

规定;

2 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顶部分);

3 超过表内高度的房屋,应进行专门的研究和论证,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

4 框架柱包括钢柱和钢管混凝土柱。

6

314 钢板墙和钢板组合墙结构的高宽比不宜超过表314的

规定。

表314 结构最大适用高宽比

设防烈度6度,7度(010g) 8度(020g)

最大高宽比7 6

注:1 计算高宽比的高度从室外地面算起;

2 当塔形建筑底部有大底盘时,计算高宽比的高度从大底盘顶部算起。

315 各抗震设防类别的钢板墙和钢板组合墙结构其抗震措施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

55002、《建筑抗震设计标准》GB/T50011和《建筑工程抗震设

防分类标准》GB50223的有关规定。

316 钢板墙和钢板组合墙结构抗震等级应根据抗震设防分类、

抗震设防烈度、结构体系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

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表

316确定。

表316 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

房屋高度

设防烈度

6度7度(010g) 8度(020g)

≤50m — 四三

>50m 四三二

注:1 高度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

适当确定抗震等级;

2 构件的抗震等级应与结构相同,当某个部位各构件的承载力均满足2倍

地震组合下的内力要求时,7~8度的构件抗震等级应允许按降低1度

确定。

32 材  料

321 钢材的选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通用规范》GB

7

55006、《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和《建筑抗震设计标准》

GB/T50011的有关规定,高层建筑结构钢材的选用尚应符合现

行行业标准《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的有关

规定。

322 钢材牌号宜采用Q235、Q355、Q390、Q420、Q460和

Q345GJ,质量等级不应低于B级,其质量应分别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碳素结构钢》GB/T700、《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

1591和《建筑结构用钢板》GB/T19879的规定,当有可靠依据

时也可采用其他牌号的钢材。

323 矩形钢管可采用冷弯成型的直缝焊接管或热轧管,也可

采用冷弯型钢或热轧钢板、型钢焊接成型的矩形管。焊缝可采用

高频焊、自动或半自动焊和手工对接焊缝。当采用冷弯成型的矩

形钢管时,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建筑结构用冷弯矩形钢管》

JG/T178中Ⅰ级产品的规定。

324 当采用热轧成型钢管或由热轧钢板、型钢焊接组成的矩

形钢管时,钢材的强度指标和其他物理性能指标应按现行国家标

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的有关规定采用;当采用冷弯

成型或由冷弯型钢焊接组成的矩形钢管时,钢材的强度指标应按

现行国家标准《冷弯型钢结构技术标准》GB/T50018的有关规

定采用。

325 钢板组合墙和钢管混凝土柱内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30,不宜高于C80。

326 混凝土强度等级、力学性能和质量标准应按现行国家标

准《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55008和《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

GB/T50010的有关规定执行。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应符

合现行行业标准《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83的有

关规定。

327 钢板墙和钢板组合墙结构用焊接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标

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

8

和现行行业标准《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的有关

规定。

328 钢板墙和钢板组合墙结构连接用紧固件材料应符合现行

行业标准《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的有关

规定。

329 钢板墙和钢板组合墙结构防腐涂料的品种、规格、性能

等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和设计文件的要求。

3210 富锌防腐涂料的锌含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富锌底

漆》HG/T3668和设计文件的有关规定。

3211 钢板墙和钢板组合墙结构用防火涂料,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钢结构防火涂料》GB14907和设计文件的要求。

33 结构布置

331 钢板墙、钢板组合墙的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定:

1 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宜沿平面两个主轴方向

或其他合适的方向双向布置墙体;

2 墙体宜均匀布置在建筑物的周边、楼电梯间、住宅分户

墙等部位;

3 纵、横一字形组合墙宜相连组成L形、T形和形等

形式;

4 单片墙底部承担的水平剪力不宜超过结构底部总水平剪

力的30%;

5 墙体宜自下到上连续布置。

332 在钢框架钢板墙和钢框架钢板墙核心筒结构中,可采用

非加劲钢板墙、加劲钢板墙或防屈曲钢板墙。

333 钢板墙宜设置在不需要开洞的部位。当需要在钢板墙面

开洞,使得墙体一侧或者两侧无法与框架柱连接时,应在墙体自

由边缘设置竖向加劲构件,竖向加劲构件的刚度应满足本规程第

429条竖向加劲肋刚度的规定,框架的梁柱节点应考虑钢板墙

9

剪力竖向分力的作用。

334 钢板墙宜相对于边框构件居中布置,当钢梁相对于柱存

在偏心时,钢板墙应优先相对于钢梁居中放置,且应考虑钢板墙

偏心荷载作用对钢柱的影响,钢柱的有效约束刚度应符合本规程

第422条的规定。

335 抗震设计时,钢板组合墙底部加强部位范围,应符合下

列规定:

1 墙底部加强部位高度,应从地下室顶板算起;

2 当房屋高度大于24m时,底部加强部位高度可取底部两

层和墙体总高度的1/10二者的较大值;房屋高度不大于24m时,

底部加强部位可取底部一层;

3 当结构的计算嵌固端位于地下一层底板或以下时,底部

加强部位尚宜向下延伸到计算嵌固端。

336 核心筒的设计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墙肢宜均匀、对称布置;

2 筒体角部附近不宜开洞,当不可避免时,筒角内壁至洞

口的距离不应小于400mm和开洞墙截面厚度的较大值;

3 核心筒外墙不宜在水平方向连续开洞,洞间墙肢的截面

高度不宜小于12m;

4 核心筒宜贯通建筑物全高。核心筒的宽度不宜小于筒体

总高的1/12,当筒体结构设置角筒等其他增强结构整体刚度的

构件时,核心筒的宽度可适当减小。

337 在核心筒结构的外框柱之间应设置框架梁。

34 结构变形和舒适度验算

341 在风荷载或多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按弹性方法计算的

钢板墙和钢板组合墙结构楼层层间最大水平位移与层高之比(弹

性层间位移角限值)不宜大于表341的数值。

10

表341 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结构体系风荷载多遇地震

钢框架钢板墙结构、

钢框架钢板墙核心筒结构

1/250 1/250

钢板组合墙结构、

钢框架钢板组合墙结构、

钢框架钢板组合墙核心筒结构

住宅建筑其他建筑住宅建筑其他建筑

1/400 1/300 1/300 1/250

342 钢板墙和钢板组合墙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

形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下列结构应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

1)甲类建筑;

2)房屋高度大于150m结构;

3)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结构。

2 下列结构宜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

1)表342规定的高度范围且为竖向不规则类型的结构;

表342 弹塑性变形验算的竖向不规则结构高度

烈度、场地类别房屋高度(m)

8度Ⅰ、Ⅱ类场地和7度>100

8度Ⅲ、Ⅳ类场地>80

2)7度Ⅲ、Ⅳ类场地的乙类建筑。

343 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钢框架钢板墙结构、钢框架钢板墙

核心筒结构的薄弱层或薄弱部位弹塑性层间位移不应大于层高的

1/50,钢板组合墙结构、钢框架钢板组合墙结构、钢框架钢板

组合墙核心筒结构的薄弱层或薄弱部位弹塑性层间位移不应大于

层高的1/70。

344 钢板墙和钢板组合墙结构风振舒适度验算及楼盖结构舒

适度验算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

11

JGJ99和《建筑楼盖结构振动舒适度技术标准》JGJ/T441的有

关规定。

35 构件承载力设计

351 钢板墙和钢板组合墙构件的承载力应满足下列公式要求:

1 持久设计状况、短暂设计状况:

γ0S≤R (3511)

2 地震设计状况:

S≤R/γRE (3512)

式中:γ0———结构重要性系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

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的规定;

S———荷载效应组合设计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的规定;

R———构件承载力设计值;

γRE———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352 钢构件及钢管混凝土柱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建筑抗震设计标

准》GB/T50011、《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GB50936和现

行行业标准《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的有关规

定。钢板组合墙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正截面承载力验算时

应取08,抗剪承载力验算时应取08。当仅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时,结构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均应取10。

36 结构计算分析

361 荷载的标准值、荷载分项系数、荷载组合值系数等应符

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和《建筑结构

荷载规范》GB50009的有关规定;地震作用的计算应符合现行

国家标准《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和《建筑

抗震设计标准》GB/T50011的有关规定。

12

362 在竖向荷载、风荷载以及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内力

和变形可采用弹性方法计算;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弹塑性变

形可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法或静力弹塑性分析法计算。

363 当设计措施能保证楼盖平面内的整体刚度时,可假定楼

盖在其自身平面内为无限刚性计算结构内力与变形。当楼盖可能

产生较明显的面内变形时,应考虑楼盖平面内的实际刚度及变形

对结构内力与变形的影响。

364 计算各振型地震影响系数所采用的结构自振周期,应考虑

非承重填充墙的刚度影响予以折减。当非承重墙体为轻质砌块、

轻质墙板或外挂墙板时,自振周期的折减系数可取09~10。

365 钢板墙和钢板组合墙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框架钢板墙结构、钢框架钢板墙核心筒结构的刚度

应满足下式要求:

EJd≥ 07H2Σn

1Gi (3651)

2 钢板组合墙结构、钢框架钢板组合墙结构、钢框架钢

板组合墙核心筒结构的刚度应满足下式要求:

EJd≥ 10H2Σn

1Gi (3652)

式中:EJd———结构一个主轴方向的弹性等效侧向刚度(kN·

mm2),可按倒三角形分布荷载作用下结构顶点位

移相等的原则,将结构的侧向刚度折算为竖向悬

臂受弯构件的等效侧向刚度;

H———房屋高度(mm);

Gi———分别为第i楼层重力荷载设计值(kN);

n———总楼层数。

3 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也可根据屈曲分析结果来进行判断,

此时与结构最低阶整体屈曲模态对应的屈曲因子应符合下列

规定:

1)钢框架钢板墙结构、钢框架钢板墙核心筒结构的屈

13

曲因子不应小于5;

2)钢板组合墙结构、钢框架钢板组合墙结构、钢框架

钢板组合墙核心筒结构的屈曲因子不应小于75。

366 结构弹性计算模型应根据结构实际情况确定,应能较准

确地反映结构中各构件的实际受力情况,并应计入重力二阶效应

的影响。当采用二阶弹性分析方法时,假想水平荷载的取值宜符

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的有关规定。

367 结构弹性分析时,应考虑下列变形:

1 梁的弯曲和扭转变形,必要时考虑轴向变形;

2 柱、钢板组合墙的弯曲、剪切、扭转、轴向变形;

3 钢板墙的剪切变形,当钢板墙承受竖向荷载时,还应考

虑弯曲、轴向变形。

368 钢板墙的内力分析模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充分利用拉力场强度时,钢板墙可采用剪切膜单元参

与结构的整体内力分析,单元的剪切模量取钢材剪变模量的06

倍;当采用板壳单元时,应确保轴向刚度和平面外抗弯刚度足够

小,不影响竖向构件的内力大小;

2 钢板墙也可按抗侧刚度相等的原则等代为交叉支撑,具

体等代方法可见本规程附录A。对充分利用拉力场强度的情况,

在进行支撑等代时,钢板的剪切模量应取钢材剪变模量的

06倍;

3 钢板墙仅考虑梁锚固拉力场时,内力分析模型中,单元

的剪切模量折减系数取07;

4 参与承担竖向荷载的钢板墙,宜采用各向同性的平面应

力单元参与结构整体的内力分析;也可采用正交异性板单元进行

分析。内力分析模型中,竖向加劲肋可均摊计入竖向轴压刚度。

369 波形钢板墙的弹性分析中,截面剪切刚度的计算应符合

下列规定:

1 横放的单块波形钢板墙的截面剪切刚度应按下式计算:

14

Ks=1

ωs

Gsastp

(3691)

ωs=s

b0

(3692)

式中:Ks———波形钢板墙截面剪切刚度(N);

Gs———钢材的剪变模量(N/mm2);

as———波形钢板墙的宽度(mm);

ωs———波形钢板展开长度与波长的比值;

b0———波形钢板墙的波长(mm);

tp

———波形钢板墙的厚度(mm);

s———波形钢板墙单个波展开后的长度(mm)。

2 竖放的波形钢板墙,按照正交异性板建模分析,正交异

性板的各项刚度参数应按下式计算:

Bxx=Esωstp

Byy=βEstp

Gxy=1

ωs

Gstp

Bxy=βμsEstp

(3693)

β= (a+b)t2

p

3(a+d/3)c2 (3694)

a=a1+a2 2 (3695)

式中:    μs———钢材泊松比;

β———波幅方向的拉压刚度折减系数;

Bxx,Byy,Bxy,Gxy———正交异性板的各项刚度参数(N/mm);

a,b,c,d———波形钢板各部分的尺寸(mm),如图

369所示,其中a是平板部分的平均

宽度。

3610 计算结构弹性阶段的内力和位移时,钢板组合墙构件的

15

图369 波形钢板尺寸示意

截面刚度宜按下列公式计算:

EA=EsAs+EcAc (36101)

EI=EsIs

+EcIc

(36102)

GA=GsAs+GcAc (36103)

式中:EA———构件的截面轴压刚度(N);

EI———构件的截面抗弯刚度(N·mm2);

GA———构件的截面剪切刚度(N);

Es———钢材的弹性模量(N/mm2);

Ec———混凝土的弹性模量(N/mm2);

Gs———钢材的剪变模量(N/mm2);

Gc———混凝土的剪变模量(N/mm2);

As———组合墙钢板部分的截面面积(mm2);

Ac———组合墙混凝土部分的截面面积(mm2);

Is

———组合墙钢板部分的截面惯性矩(mm4);

Ic

———组合墙混凝土部分的截面惯性矩(mm4)。

3611 钢框架钢板墙结构、钢框架钢板组合墙结构的框架部

分按刚度分配计算得到的地震层剪力应乘以调整系数,达到不小

于结构总地震剪力的25%和框架部分计算最大层剪力18倍二者

的较小值。

3612 钢框架钢板组合墙结构应根据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

结构底层框架部分承受的倾覆力矩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比

16

值,确定相应的设计方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不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

矩的10%时,按钢板组合墙结构设计;

2 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

的10%时,按钢框架钢板组合墙结构设计。

3613 筒体结构的框架部分按侧向刚度分配的楼层地震剪力标

准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框架部分分配的楼层地震剪力标准值的最大值不宜小于

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10%;

2 当框架部分分配的地震剪力标准值的最大值小于结构底

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10%时,各层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剪力

标准值应增大到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15%;此时,各

层核心筒墙体的地震剪力标准值宜乘以增大系数11,但可不大

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墙体的抗震构造措施应提高一

级,已为二级时需要采取比二级更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

3 当框架部分分配的地震剪力标准值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

剪力标准值的25%,但其最大值不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

准值的10%时,应按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25%和框架

部分楼层地震剪力标准值中最大值的18倍二者的较小值进行

调整;

4 按本条第2款或第3款调整框架柱的地震剪力后,框架

柱端弯矩及与之相连的框架梁端弯矩、剪力应进行相应调整;

5 有加强层时,本条框架部分分配的楼层地震剪力标准值

的最大值不应包括加强层及其上、下层的框架剪力。

3614 抗震设计时,钢板组合墙底部加强部位的截面组合剪力

设计值应按下式调整:

V=ηvwVw (3614)

式中:V———墙体底部加强部位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N);

Vw———墙体底部加强部位截面组合的剪力计算值(N);

17

ηvw———墙体剪力增大系数,二级可取14,三级可取12,

四级可取10。

3615 结构弹塑性分析时,应计入梁的弹塑性弯曲变形、柱在

轴力和弯矩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对于钢板组合墙和承受竖向荷

载的钢板墙,应计入在轴力和弯矩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以及弹塑

性剪切变形。不承受竖向荷载的钢板墙可仅计入弹塑性剪切

变形。

3616 结构弹塑性分析时,钢柱、钢梁的恢复力模型和骨架曲

线可采用二折线模型,其滞回模型可不考虑刚度退化;钢板组合

墙构件可采用纤维模型或分层壳模型;钢板墙可采用等效支撑分

析模型,等效方法可按本规程附录A的规定采用。材料的本构关

系模型可按本规程附录B的规定采用。

3617 钢板墙和钢板组合墙结构的阻尼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多遇地震作用下,钢板组合墙结构、钢框架钢板组合墙

结构、钢框架钢板组合墙核心筒结构房屋高度不大于50m时可

取004;房屋高度大于50m且小于100m时可取0035;房屋高

度不小于100m且小于200m时宜取003;房屋高度不小于200m

时宜取002;

2 多遇地震作用下,钢框架钢板墙结构、钢框架钢板墙

核心筒结构房屋阻尼比宜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标准》

GB/T50011的有关规定采用;

3 风荷载作用下内力和变形计算时,阻尼比可取001~

002;风振舒适度验算时,阻尼比可取001~0015;

4 在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分析,阻尼比可取005。

37 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

371 当钢板墙和钢板组合墙结构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时,应

根据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场地条件、结构类型和不规则

性、建筑使用功能和附属设施功能的要求、投资大小、震后损失

18

和修复难易程度等,选用适宜的结构抗震性能目标。

372 结构及构件抗震性能化设计的性能目标、性能水准和计

算方法,可按行业现行标准《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

JGJ99和国家现行标准《建筑抗震设计标准》GB/T50011、浙

江省标准《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标准》DBJ33/T1318的有

关规定执行,也可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的有关规定执行。钢板墙构件和钢板组合墙构件的损伤评

价可按附录C的规定采用。

19

4 非加劲钢板墙

41 一般规定

411 非加劲钢板墙可利用钢板屈曲后强度承担剪力。

412 采用非加劲钢板墙时,宜采取措施以减少墙体承担的竖

向荷载。当钢板墙在层高范围内的高宽比大于16时,宜采用水

平加劲肋将钢板墙进行分割,水平加劲肋可单面或双面设置,水

平加劲肋的抗弯刚度应符合本规程第427条的规定。

413 钢板墙和波形钢板墙中钢板的厚度不宜小于3mm。

414 当波形钢板墙仅参与抗剪时,墙体的棱线应横向布置;

当波形钢板墙参与承担竖向荷载和弯矩时,墙体的棱线应竖向布

置;当波形钢板墙承受垂直板面荷载时,应仅考虑墙体承受平行

棱线方向的单向弯矩作用。

415 非加劲钢板墙的相对高厚比宜符合下列公式规定:

λ≤600 (4151)

λ=hs tpεk

(4152)

式中:λ———钢板墙的相对高厚比;

hs———钢板墙的净高(mm);

tp

———钢板墙的厚度(mm);

εk———钢号修正系数,εk= 235/f 槡y;

fy

———钢材的屈服强度标准值(N/mm2)。

42 非加劲钢板墙的承载力计算

421 非加劲钢板墙的形式宜结合建筑功能和结构受力需求等

20

进行确定,具体可采用无加劲肋式钢板墙(图421a)、稀疏设

置竖向加劲肋的钢板墙(图421b)、稀疏设置横向加劲肋的钢

板墙(图421c),开门洞钢板墙(图421d)。

1—边框柱;2—边框梁;3—钢板墙;

4—稀疏设置的加劲肋;5—连梁;6—洞口边缘加劲肋;7—门洞

图421 典型非加劲钢板墙(单位:mm)

422 当非加劲钢板墙按完全拉力场设计时,边框构件在钢板

墙面内方向的有效约束刚度应满足下列条件:

Ice≥0

0032tp

h4

s as

(4221)

21

Ibe≥0

0032tp

a4

s hs

(4222)

式中:Ice———边框柱在墙面内方向的有效约束抗弯惯性矩

(mm4);

Ibe——— 边

(mm4);

hs———钢板墙区格的高度(mm);

as———钢板墙区格的宽度(mm)。

423 当边框柱的有效约束刚度不满足本规程式(4221)

时,边框梁的有效约束刚度应满足本规程式(4222) 的要求,

此时可按照钢梁锚固拉力场的方法设非未加劲钢板墙,并应满足

本规程第428条的规定。

424 当非加劲钢板墙按完全拉力场设计时,墙体抗剪承载力

应满足下式要求:

τ≤槡3

2fv

(424)

式中:fv

———钢板抗剪强度设计值(N/mm2);

τ———钢板墙的平均水平剪应力(N/mm2)。

425 当钢板墙与边框构件腹板对齐放置时,腹板厚度不应小

于钢板墙厚度。当竖向边框构件的截面为钢管或钢管混凝土时,

应在钢管附近设置竖向加劲肋,竖向加劲肋与钢管管壁组成的截

面作为边框构件对钢板墙形成有效约束作用。竖向加劲肋两端应

与钢梁连接,且在钢梁对应位置设置横向加劲肋。钢管管壁参与

边框构件工作的有效宽度可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计算刚度时: be=min(03hs,bc) (4251)

计算强度时:be=min(03hs,30εktc

,15εktc

+c,bc) (4252)

式中:be———管壁有效宽度(mm),且不应超过实际宽度;

tc———矩

(

mm);

c———钢板墙中面到柱边的距离(mm);

22

bc———与钢板墙连接的柱边宽度(mm)。

图425 参与柱边加劲肋工作的有效截面

426 钢板墙的边框构件承载能力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板墙按照完全拉力场设计时,边框梁的强度计算中应

考虑拉力场的附加轴压力作用,其值按式(4261)计算:

NP=槡3

4hs (tPL+tPU)fv

(4261)

式中:tPU———横梁上方钢板墙厚度(mm),对于顶层横梁tPU

为零;

tPL———横

(

mm)。

2 边框梁尚应考虑拉力场的均布竖向分力产生的弯矩和剪

力,并与竖向重力荷载产生的弯矩进行叠加。拉力场竖向分力产

生的均布线荷载按下式计算:

qPV =槡3

2tPL-t ( ) PUfv

(4262)

3 钢板墙的边框柱应考虑钢板墙拉力场的水平均布分力产

生的弯矩,并与其余内力进行叠加。水平均布分力产生的线荷载

23

按下式计算:

qPH =槡3

2ΔtP

fv

(4263)

式中:ΔtP

———边框柱两侧钢板墙厚度差值。

427 窄高的钢板墙,当采用水平加劲肋分为上下两块时(图

421c),水平加劲肋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水平加劲肋在钢板墙平面外的抗弯刚度应符合下式规定:

(Isx)thep= 1+84χ

( e6/αsp)fv

hstp

a2

s

π2E (4271)

式中:αsp———钢板墙区格的宽高比,αsp=as/hs;

χ———钢板墙的嵌固系数,加劲肋为闭口截面时取χ=1,

加劲肋为开口截面时取χ=32。

2 水平加劲肋尚应能够承受拉力场产生的轴压力作用,轴

压力的取值应符合下式规定:

Nst=槡3

2hstp

fv

(4272)

428 按照钢梁锚固拉力场设计的非加劲钢板墙应符合下列

规定:

1 允许利用部分区域的拉力场强度,设计荷载下的墙体剪

应力应符合下列公式规定:

τ≤φτpfv

(4281)

φτp= φτ0+ 1-φτ0

1155 1+h2

s/a2

槡[ ] s

≤10 (4282)

式中:φτp———考虑部分屈曲后强度的墙体剪切强度折减系数;

φτ0———墙体弹性剪切屈曲稳定系数。

2 墙体剪切屈曲稳定系数的计算应符合下列公式规定:

φτ0= 1

30738+λ6

槡τ0

≤10 (4283)

24

λτ0= fy

槡槡3τcr0,e

(4284)

τcr0,e= kτ0π2E

12(1-μ2

s)

t2

p a2

s

(4285)

hs as

≥1:kτ0=χτ 534+ 4

(hs/as) [ 2] (4286)

hs as

<1:kτ0=χτ 4+ 534

(hs/as) [ 2] (4287)

式中:λτ0———剪切屈曲的正则化宽厚比;

χτ———剪切屈曲的嵌固系数,取123;

μs———钢材的泊松比。

3 按照钢梁锚固拉力场方法设计时,边框梁承受的钢板墙

拉力场产生的附加轴向压力应符合下式规定:

NbH= ( 14

[1-φτ0L)1- hsU/as

1+h2

sU/a2

槡( ) s

tpL+

(1-φτ0U)1- hsL/as

1+h2

sL/a2

槡( ) s

tpU]hsf (4288)

式中:tpU———边框梁上方钢板墙厚度(mm);

tpL———边

(

mm);

hsU———边框梁上方钢板墙高度(mm);

hsL———边框梁下方钢板墙高度(mm)。

4 边框梁应考虑拉力场的均布竖向分力产生的弯矩,并与

竖向荷载产生的弯矩叠加。拉力场的均布竖向分力应按下式

计算:

qpV= φτpLtpL-φτpUt ( ) pUfv

(4289)

式中: tpU———边框梁上方钢板墙厚度(mm);

tpL———边

(

mm);

φτpL、φτpU———下层、上层钢板墙剪切屈曲后强度的剪切强度折

25

减系数,按本规程式(4282)计算;

φτ0L、φτ0U———下层、上层钢板墙的剪切屈曲稳定系数,按本规

程式(4283)计算;

429 对于宽高比较大的钢板墙,可设置少量竖向加劲肋,使

钢板墙形成接近方形的区格(图421b)。竖向加劲肋的竖向强

度、刚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竖向加劲肋应进行轴压稳定承载能力计算,竖向加劲肋

所受的轴压力应按下式计算:

NsA= φτp-φτ ( ) 0 astp

fv

(4291)

2 竖向加劲肋的刚度应符合下列公式规定:

γx=EIs

Das

≥60 (4292)

D= Et3

p

12(1-μ2

s)

(4293)

式中:as———竖向加劲肋之间的水平距离(mm),在闭口截面加

劲肋的情况下是区格净宽;

Is

———竖向加劲肋的平面外弯曲惯性矩(mm4)。

4210 在钢板墙上开设门洞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门洞处的边缘构件应单独建模,满足强度和稳定性验算

要求。门洞上方钢梁按耗能连梁设计,耗能连梁的横向加劲肋的

水平间距不应大于35εktwb,其中twb为耗能连梁的腹板厚度;

2 钢板墙的水平抗剪承载力应按照独立的非加劲钢板墙设

计,并应符合下式规定:

τc≥12Vcb tp

hs

(4210)

式中:Vcb———连梁段的抗剪承载能力(N);

τc———钢板墙的弹性屈曲剪应力(N/mm2),τc=φτpfv

;

4211 在钢板墙上开圆孔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开孔直径不大于as/16、hs/16和150mm中的较小值

26

时,开孔位置可不采取加强措施;

2 当开孔直径不大于墙本身较短边长或区格宽度的025倍

时,宜采用孔边套管加强,套管应能够承受拉力场的拉力,允许

拉力场充分发展,套管壁板厚度应符合下式规定:

btt2

t=23

R2

ttp

btt { t≥3Rttp

(4211)

式中:bt———套管的宽度(mm);

tt

———套管的厚度(mm);

Rt———套管的半径(mm),按中心线计算。

1—边框柱;2—边框梁;3—钢板墙;4—穿筋孔

图4211 钢板墙的开孔构造

27

43 横放波形钢板墙的承载力计算

431 波形钢板墙的受剪稳定承载力应符合下列公式规定:

Vu=058φτ,htp

asf≤V (4311)

φτ,h= 1

(1+08λ32

n )0625 (4312)

λn= 058tp

asfy

槡Vcr

(4313)

Vcr=kτh·π2 4D3

槡xDy as

(4314)

kτ,h=1

π2[(7+20θ)β2+8β+612+295θ] (4315)

θ= Js

DxD 槡y

(4316)

β=as hs

4Dy 槡Dx

(4317)

Dx=Es b0

q1+q3 12 t3

p+ 23

q2 cosγc

+q1-(q2/cosγc+q1)2 [ ( s )a2tp]

(4318)

Dy=b0 s· Est3

p

12(1-μ2

s)

(4319)

Hs=s

b0

· Est3

p 12(1+μs)

(43110)

b0=q1+2q2+q3 (431-11)

s=q1+2q2 cosγc

+q3 (43112)

式中:V———波形钢板墙剪力设计值(N);

Vu———波形钢板墙受剪稳定承载力设计值(N);

Vcr———波形钢板墙受剪弹性屈曲荷载(N);

28

f———钢材强度设计值(N/mm2);

tp

———波形钢板墙厚度(mm);

as———波形钢板墙的宽度(mm);

hs———波形钢板墙的高度(mm);

Dx、Dy———非对称型波形钢板墙在强轴和弱轴方向上的弯曲刚

度常数(N·mm);

Js———波形钢板墙的自由扭转常数(N·mm);

a———波形钢板墙的波幅(mm);

q1———波形钢板波峰宽度(mm);

q2———波形钢板过渡段的投影宽度(mm);

q3———波形钢板波谷宽度(mm);

γc———波形钢板过渡段的倾角;

b0———波形钢板单个波的波长(mm);

s———波形钢板单个波的展开长度(mm);

φτ,h———波形钢板墙的受剪稳定系数;

λn———波形钢板墙的正则化宽高比;

φm———波形钢板墙受剪稳定系数中间变量;

kb———波形钢板墙受剪弹性屈曲系数;

θ———波形钢板墙的刚度常数比;

β———波形钢板墙的等效宽高比。

1—边框柱;2—边框梁;3—横放波形钢板墙

图431 横放波形钢板墙示意图

29

432 设置一道竖向加劲肋的横放波形钢板墙,其受剪承载力

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肋板刚度比应符合下式规定:

μ0= EIs

Dyasp

≥μ0,p (4321)

2 弹塑性门槛刚度比μ0,p应按下式计算:

μ0,p=2(577-3750θ)βsp+820θ-131 (4322)

式中:Is

———竖向加劲肋平面外的惯性矩(mm4);

μ0,p———弹塑性门槛刚度比;

βsp———子板的等效宽高比;

asp———子板的宽度(mm)。

3 当肋板刚度比大于弹塑性门槛刚度(μ0>μ0,p)时,单块

子板的抗剪屈曲稳定系数应采用本规程式(4312) 计算,墙

体总抗剪承载力应按各子板的抗剪承载力相加所得。

433 设置两道竖向加劲肋的横放波形钢板墙,其抗剪承载力

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肋板刚度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5金币立即购买,VIP免费

1.本站大部份文档均属免费,部份收费文档,经过本站分类整理,花了精力和时间,收费文档是为了网站运营成本等费用开支;
2.所有收费文档都真实可靠,为了节约成本,文档在网站前台不做预览,如果付费后,与实际文档不符合,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申请退款;
3.购买会员(或单次下载)即视为对网站的赞助、打赏,非商业交易行为(不认同此观点请勿支付)请慎重考虑;
4.付费下载过程中,如果遇到下载问题,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解决;
5.手机支付,尽量选择支付宝支付;
6.如图集或者标准不清楚,在本站找不到您需要的规范和图集,希望增加资料等任何问题,可联系微信号:pdftj88解决;

文档天下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9月20日 09:34:2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998pdf.com/6265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