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5179-2025 智能建筑工程检测与施工质量验收规程

文档天下 图书评论4阅读模式

DB32/T 5179-2025 智能建筑工程检测与施工质量验收规程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智能建筑工程检测与施工质量验收规程

Code of practice for inspection and construction quality acceptance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engineering

DB32/T 5179—2025

2025‑07‑30 发布2026‑02‑01 实施

前言……………………………………………………………………………………………………………Ⅴ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基本规定……………………………………………………………………………………………………2

4.1 质量检测………………………………………………………………………………………………2

4.2 竣工验收………………………………………………………………………………………………4

5 综合管线系统………………………………………………………………………………………………5

5.1 一般规定………………………………………………………………………………………………5

5.2 安装检查和质量检测…………………………………………………………………………………5

5.3 工程验收………………………………………………………………………………………………8

6 安全防范系统………………………………………………………………………………………………9

6.1 一般规定………………………………………………………………………………………………9

6.2 安装检查和质量检测…………………………………………………………………………………9

6.3 工程验收………………………………………………………………………………………………19

7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22

7.1 一般规定………………………………………………………………………………………………22

7.2 安装检查和质量检测…………………………………………………………………………………22

7.3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工程验收…………………………………………………………………………32

8 综合布线系统………………………………………………………………………………………………37

8.1 一般规定………………………………………………………………………………………………37

8.2 安装检查和质量检测…………………………………………………………………………………37

8.3 工程验收………………………………………………………………………………………………41

9 计算机网络系统……………………………………………………………………………………………42

9.1 一般规定………………………………………………………………………………………………42

9.2 安装检查和质量检测…………………………………………………………………………………42

9.3 工程验收………………………………………………………………………………………………58

10 用户电话交换系统………………………………………………………………………………………59

10.1 一般规定……………………………………………………………………………………………59

10.2 安装检查和质量检测………………………………………………………………………………59

10.3 工程验收……………………………………………………………………………………………61

11 有线电视及卫星电视接收系统…………………………………………………………………………61

11.1 一般规定……………………………………………………………………………………………61

11.2 安装检查和质量检测………………………………………………………………………………62

11.3 工程验收……………………………………………………………………………………………66

12 会议系统…………………………………………………………………………………………………67

12.1 一般规定……………………………………………………………………………………………67

12.2 安装检查和质量检测………………………………………………………………………………67

12.3 工程验收……………………………………………………………………………………………89

13 公共广播系统……………………………………………………………………………………………90

13.1 一般规定……………………………………………………………………………………………90

13.2 安装检查和质量检测………………………………………………………………………………90

13.3 工程验收……………………………………………………………………………………………96

14 时钟系统…………………………………………………………………………………………………97

14.1 一般规定……………………………………………………………………………………………97

14.2 安装检查和质量检测………………………………………………………………………………97

14.3 工程验收……………………………………………………………………………………………98

15 信息引导及发布系统……………………………………………………………………………………99

15.1 一般规定……………………………………………………………………………………………99

15.2 安装检查和质量检测………………………………………………………………………………99

15.3 工程验收……………………………………………………………………………………………100

16 排队叫号系统……………………………………………………………………………………………100

16.1 一般规定……………………………………………………………………………………………100

16.2 安装检查和质量检测………………………………………………………………………………100

16.3 工程验收……………………………………………………………………………………………101

17 售验票系统………………………………………………………………………………………………101

17.1 一般规定……………………………………………………………………………………………101

17.2 安装检查和质量检测………………………………………………………………………………101

17.3 工程验收……………………………………………………………………………………………102

18 智能化集成系统…………………………………………………………………………………………103

18.1 一般规定……………………………………………………………………………………………103

18.2 安装检查和质量检测………………………………………………………………………………103

18.3 工程验收……………………………………………………………………………………………105

19 防雷与接地………………………………………………………………………………………………106

19.1 一般规定……………………………………………………………………………………………106

19.2 安装检查和质量检测………………………………………………………………………………106

19.3 工程验收……………………………………………………………………………………………109

20 机房工程…………………………………………………………………………………………………110

20.1 一般规定……………………………………………………………………………………………110

20.2 安装检查和质量检测………………………………………………………………………………110

20.3 工程验收……………………………………………………………………………………………115

附录A(规范性)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电气测试项目及性能指标要求……………………………………117

附录B(规范性) 视频显示系统测试信号…………………………………………………………………128

附录C(资料性) 扩声特性测量……………………………………………………………………………134

附录D(资料性) 接地电阻测量……………………………………………………………………………138

附录E(资料性) 智能化工程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检验批划分表……………………………………140

附录F(资料性) 智能建筑工程竣工验收结论汇总表……………………………………………………142

附录G(资料性) 智能建筑工程竣工验收文档……………………………………………………………143

附录H(资料性) 竣工验收表………………………………………………………………………………159

参考文献………………………………………………………………………………………………………18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代替DGJ32/T 177—2014《智能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规程》和DGJ32/TJ 178—2014《智能建筑

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技术规范》。与DGJ32/T 177—2014 和DGJ32/TJ 178—2014 相比,除结构调整和

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视频智能分析功能检测方法、报警预录和音视频同步功能检测方法、人脸抓拍检测方法;

——增加了网络摄像机信噪比方法,同时增加清晰度、灰度等级要求;

——增加了EA、F、FA 级综合布线系统要求;

——增加了10G 计算机网络系统检测仪器要求;

——增加了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监测要求;

——增加了智能化系统分项工程及检验批;

——更改了竣工验收资料及程序要求;

——更改了各智能化子系统的验收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南京熊猫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江苏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南京东大

智能化系统有限公司、南京科安电子有限公司、南京工大建设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龚延风、孙善成、李长命、夏乃兵、刘建锋、杨庚如、李宁、顾勇、郑宽仁、刘翔。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14 年首次发布为DGJ32/T 177—2014 和DGJ32/TJ 178—2014;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智能建筑工程中综合管线系统、安全防范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综合布线系统、计

算机网络系统、用户电话交换系统、有线电视及卫星电视接收系统、会议系统公共广播系统、时钟系统、信

息引导及发布系统、排队叫号系统、售验票系统、智能化集成系统、防雷与接地和机房工程的检测与施工

质量验收。

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建筑群的各个智能化系统的功能、性能和安装质量

的系统工程检测、检查与验收。智能建筑系统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质量自检自验可参照本文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12190 电磁屏蔽室屏蔽效能的测量方法

GB/T 21671 基于以太网技术的局域网(LAN)系统验收测试方法

GB 5016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标准

GB 50263 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303—2015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312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

GB 50314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 50339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 50343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 50348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标准

GB 50462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施工及验收规范

GB/T 50526 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技术标准

GB 55024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通用规范

GB 55029 安全防范工程通用规范

GY/T 106 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

GY/T 134 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技术规范

GY/T 180 HFC 网络上行传输物理通道技术规范

GY/T 121 有线电视系统测量方法

DB32/T 4303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1

DB32/T 5179—2025

3.1

系统检测 system checking and measuring

建筑智能化系统安装、调试完毕并经过规定时间的试运行后,采用特定的方法和仪器设备对系统功

能、性能和可能存在缺陷进行全面检查和测试,并给出结论。其检测结果作为智能化系统竣工验收和等

级评估的依据。

3.2

检查项目 checking item

借助适当的工具通过感官检查确定是否合格的项目。

3.3

检测项目 measuring item

通过仪器设备检测或评价确定是否合格的项目。

3.4

检验批 inspection lot

按同一的生产条件或按规定的方式汇总起来供检验用的,由一定数量样本组成的检验体。

3.5

全数检测 all measuring

对一个被测总体全部加以检测。

3.6

抽样检测 sampling measuring

从一批产品的所有个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检测,并根据样本的检测结果来判断整批产品是否合格

的活动。

3.7

随机抽样 random sampling

对一个总体,机会均等地抽取个体样本,保证总体中每个单位都有同等机会被抽中的原则抽取样本

的方法。

3.8

抽样规则 sampling prescription

为保证样本质量设定的抽样方法、抽样比例和抽样数量的原则。

3.9

整改 rectification

对工程中的不合格项进行修改和调整,使其达到合格的要求。

3.10

试运行 trial running

建筑智能化系统安装、调试和自检完成后,系统按规定的时间进行连续运行的过程。

4 基本规定

4.1 质量检测

4.1.1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进行检测时应具备下列条件。

a) 系统调试完成并进行了系统试运行,对试运行中的存在的问题已进行了整改,并有整改报告

(记录)。

b) 在系统检测前,委托单位应向检测小组提交相应技术文件与资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2

DB32/T 5179—2025

1) 系统招标文件、技术合同;

2) 设计文件,包括设计说明、系统结构图、控制原理图、设备布置及管线平面图、设备电气接线

图、设备清单等;

3) 设计变更文件、更改审核单、设备变更清单;

4) 软件编制技术说明书;

5) 系统的技术说明书、操作和维护手册;

6) 隐蔽工程随工验收单;

7) 主要设备的检验报告或认证证书,国家实行强制性认证的产品、设备需具备相关认证

证明;

8) 系统调试和试运行记录。

4.1.2 系统检测时可对整个智能化系统集中进行检测,也可根据工程进度对各子分部工程分别进行

检测。

4.1.3 检测组织和人员,包括:

a) 建设单位应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智能化工程进行检测;

b) 现场检测应至少由2 名检测人员承担。

4.1.4 检测方案、检测依据和检测数量如下。

a) 智能建筑工程系统检测方案应根据相关标准要求并结合系统的具体情况、建筑工程的特点、委

托方的要求编制。在检测方案中,应明确系统的检测依据、检测项目、检测数量、检测方法、检测

仪器、时间、步骤及人员安排。

b) 检测依据的选择:检测依据优先使用顺序为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检测单位应对标准

进行跟踪,确保使用最新有效版本。

c) 检测数量可分为全部检测和抽样检测,检测数量应根据下列原则确定:

1) GB 50339、GB 50348、GB 50303、GB 500343、GB 50462 等国家标准中规定的检测项目应全

数检测。

2) 各系统的集中管理级设备应全数检测。

3) 除以上规定外,可采用抽样检测。本文件未明确规定的宜按20% 抽检。

4.1.5 检测用仪器设备,包括:

a) 检测用的仪器、仪表和设备应经法定计量机构检定合格或取得有效的校准证书,应在设备检定

(校验)周期内使用,工作状态正常;

b) 对有准确度要求的参数进行检测时,现场检测所采用的各仪器、仪表的准确度应比工程设计参

数的准确度要求高一个等级;

c) 检测采用的仪器设备,在测试过程中如发现故障、损伤或误差超过允许值,应及时更换或修复,

在取得计量检定合格证书或有效的校准证书后方可在工程中使用;

d) 常用检查检测仪器设备要求:

1) 用于测量长度的设备分辨力应优于1 mm;

2) 用于测量时间的设备分辨力应优于0.01 s;

3) 用于测量角度的设备准确度应优于±0.15°。

4.1.6 检验批的划分按照本文件的规定确定。宜可根据施工流程相一致且方便施工与验收的原则,由施

工单位与监理(建设)单位共同商定。

4.1.7 检测流程和检测报告内容应符合DB32/T 4303 的要求。

4.1.8 检测结论应分为合格和不合格。检测结论的合格判据应分别满足第4 章~第19 章的要求。

4.1.9 系统检测不合格时,应限期对不合格项进行整改,并复检一次,检测抽样数量应加倍。复检前,施

工单位应先提交对不合格项的整改报告。

3

DB32/T 5179—2025

4.1.10 系统检测结论合格,但存在不合格项时,对不合格项应限期进行整改,并对不合格项进行

复检。

4.2 竣工验收

4.2.1 建设单位应按合同进度要求组织人员进行工程验收。

4.2.2 系统验收时可对整个智能化系统集中进行验收,也可根据工程进度对各子系统工程分别进行

验收。

4.2.3 智能化工程的子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宜按照附录E 进行划分。

4.2.4 竣工验收时应具备下列条件:

a) 已完成了智能化系统的安装调试,并经过了规定时间的试运行;

b) 系统调试及试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已整改完毕;

c) 具备完整的设计文档、施工过程文档、竣工技术文档、产品说明书及系统操作维护手册等。

d) 工程实施方提供系统自检自测记录报告;

e) 系统经过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的检测,具备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或质量验收合格

证明;

f) 已经组建完成系统运行维护管理队伍,管理制度健全;

g) 对有关操作人员进行了必要的技术培训,系统主要操作人员能独立上岗,并有培训记录;

h) 在正式验收前,施工单位对工程已进行预验收,对预验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整改,并附有整改

a) 系统招标文件、技术合同;

b) 设计文件,包括设计说明、系统结构图、控制原理图、设备布置及管线平面图、设备电气接线图

报告。

4.2.5 工程验收文件应包括下列内容:

设备清单等;

c) 设计变更文件、更改审核单、设备变更清单、工程洽商记录;

d) 软件编制技术说明书;

e) 系统的技术说明书、操作和维护手册;

f) 隐蔽工程随工验收单;

g) 主要设备的检验报告或认证证书、设备材料进场检验记录和设备开箱检验记录;

h) 系统调试和试运行记录;

i) 系统检测报告;

j) 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k) 培训记录和培训资料。

4.2.6 工程验收小组的工作应包括下列内容:

a) 智能化系统工程各检验批、分项工程、子分部工程竣工验收结论分为合格和不合格

a) 检查验收文件;

b) 检查观感质量;

c) 抽检和复核系统检测项目;

d) 填写验收记录;

e) 对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进行合格评价。

4.2.7 竣工验收项目按照检验批、分项工程、子分部工程进行验收。检验批分为主控验收项目和一般验

收项目。安全防范系统可按照分项工程分别验收,其他子分部工程进行整体验收。

4.2.8 竣工验收合格判据与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

4

DB32/T 5179—2025

b) 根据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的验收结果进行综合评定,给出检验批验收合格或验收不合格的验收

结论;

c) 各检验批验收合格,则智能建筑系统分项工程质量验收合格。所有分项工程合格,则子分部工

程验收合格;

d) 对于竣工验收不合格的检验批或分项工程,应责成责任单位限期整改,直到重新验收合格;整改

后仍无法满足验收标准的,系统不应通过竣工验收;

e) 竣工验收合格但存在不合格项时,对不合格项应定期进行整改,并进行复验。

竣工验收时,宜按附录F 填写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4.2.9 竣工验收结论汇总表,依据附录G 中表G.1~

5

表G.16 填写各子分部工程技术文档审查表,依据附录H 中表H.1~表H.16 填写各子分部工程竣工验

收表。

综合管线系统

5.1 一般规定

5.1.1 同一路径无防干扰要求的线路,可敷设于同一金属导管或金属槽盒内。

5.1.2 内径不小于60 mm 的电气配管及重力不小于150 N/m 的电缆梯架、电缆槽盒、母线槽均应进行抗

震设防。

5.2 安装检查和质量检测

5.2.1 安装检查及要求

a) 梯架、托盘、槽盒安装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切割和钻孔断面处,应采取防腐措施;

2) 应平整,无扭曲变形,内壁无毛刺,各种附件应安装齐备,紧固件的螺母应在桥架外侧。桥

架接口应平直、严密,盖板应齐全、平整;

3) 经过建筑物的变形缝(包括沉降缝、伸缩缝、抗震缝等)处应设置补偿装置。保护地线和桥

架内的线缆应有留补偿余量;

4) 与盒、箱、柜等连接处应采用抱脚或翻边连接,并用螺丝固定,末端应封堵。

5) 水平梯架、托盘、槽盒底部与地面距离不宜小于2.2 m,顶部距楼板不宜小于0.3 m,与梁的

距离不宜小于0.05 m,桥架与电力电缆间距不宜小于0.5 m;

6) 敷设在竖井内和穿越不同防火分区的桥架及管路孔洞时,应有防火封堵。

b) 支吊架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支吊架安装直线段间距宜为1.5 m~2 m,同一直线段上的支吊架间距应均匀;

2) 在桥架端口、分支、转弯处不大于0.5 m 内,应安装支吊架;

3) 支吊架应平直,无明显扭曲,焊接牢固,无显著变形、焊缝均匀平整;切口处应无卷边、

毛刺;

4) 支吊架应做防腐处理;

5) 采用圆钢作为吊架时,桥架转弯处及直线段每隔30 m 应安装防晃支架。

c) 线管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明配线管应横平竖直、排列整齐;

2) 明配线管应设管卡固定,管卡应安装牢固;在终端、弯头中点处的150 mm~500 mm 范围

内应设管卡,在距离盒、箱、柜等边缘的150 mm~500 mm 范围内应设管卡,在中间直线段

应均匀设置管卡;管卡间的最大距离应符合表1 的规定;

5

DB32/T 5179—2025

表1 管卡间最大距离

敷设方式

支架或沿墙明敷

导管类型

壁厚>2 mm 刚性钢导管

壁厚≤2 mm 刚性钢导管

刚性绝缘导管

导管直径/mm

15~20

管卡间最大距离/mm

1.5

1.0

1.0

25~32

2.0

1.5

1.5

40~50

2.5

2.0

2.0

65 以上

3.5

2.0

3) 线管转弯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所穿入线缆的最小允许弯曲半径,并且不应小于该管外径的

6 倍,暗管外径大于50 mm 时,不应小于10 倍;

4) 砌体内暗敷线管埋深不应小于15 mm,现浇混凝土楼板内暗敷线管埋深不应小于25 mm,

并列敷设的线管间距不应小于25 mm;

5) 线管与控制箱、接线箱、接线盒等连接时应采用锁母,并将管口固定牢固。

6) 线管穿过墙壁或楼板时应加装保护套管,穿墙套管应与墙面平齐,穿楼板套管上口宜高出

楼面10 mm~30 mm,套管下口应与楼面平齐;

7) 与设备连接的线管引出地面时,管口距地面不宜小于200 mm;当从地下引入落地式箱、柜

时,宜高出箱、柜内底面50 mm;

8) 线管两端应设有标志,管内不应有阻碍,并应穿带线;

9) 吊顶内配管,宜使用单独的支吊架固定,支吊架不应架设在龙骨或其他管道上。

10) 镀锌钢管宜采用螺纹连接,镀锌钢管的连接处应采用专用接地线卡固定跨接线,跨接线截

面不小于4 mm2;

11) 非镀锌钢管不应对口熔焊连接,应采用套管焊接,套管长度应为管径的1.5 倍~3 倍。

12) 焊接钢管不应在焊接处弯曲,弯曲处不应有折皱等现象;

13) 套接紧定式钢管连接应符合:钢管外壁镀层完好,管口应平整、光滑、无变形;套接紧定式

钢管连接处应采取密封措施;当套接紧定式钢管管径大于或等于32 mm 时,连接套管每

端的紧定螺钉不应少于2 个;

14) 室外线管敷设应符合:室外埋地敷设的线管,埋深不宜小于0.7 m,壁厚应大于或等于2 mm,

埋设于硬质路面下时,应加钢套管,人手孔井应有排水措施;进出建筑物线管应做防水坡

度,坡度不宜大于15/1 000;同一段线管短距离不宜有“S”弯;线管进入地下建筑物,应采

用防水套管,并做密封防水处理。

d) 线盒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钢导管进入盒(箱)时应一孔一管,管与盒(箱)的连接应采用爪型螺纹接头管连接,且应

锁紧;

2) 线缆管路垂直敷设时管内绝缘线缆截面宜小于150 mm2,长度超过30 m 时,应增设固定用

拉线盒;

3) 信息点预埋盒不宜同时兼做过线盒。

e) 线缆敷设应满足以下要求:

1) 线缆两端应有防水、耐摩擦的永久性标签,标签书写应清晰、准确;

2) 管内线缆间不应拧绞,不应有接头;

3) 线缆的最小允许弯曲半径应符合表2 的规定;

6

DB32/T 5179—2025

表2 电缆最小允许弯曲半径

电缆形式

塑料绝缘电缆

橡皮绝缘电缆

控制电缆

铝合金导体电力电缆

氧化镁绝缘刚性矿物质绝缘电缆

其他矿物质绝缘电缆

注: D 为电缆外径。

无铠装

有铠装

非铠装型、屏蔽型软电缆

铠装型、铜屏蔽型

其他

外径<7 mm

7 mm≤外径<12 mm

12 mm≤外径<15 mm

外径≥15 mm

最小允许弯曲半径

15 D(多芯)、20 D(单芯)

12 D(多芯)、215 D(单芯)

10 D

6 D

12 D

10 D

7 D

2 D

3 D

4 D

6 D

15 D

4) 线管出线口与设备接线端子之间,应采用金属软管连接的,金属软管长度不宜超过2 m,不

应将线裸露;

5) 桥架内线缆应排列整齐,不拧绞。在线缆进出桥架部位、转弯处应绑扎固定;垂直桥架内线

缆绑扎固定点间隔不宜大于1.5 m;

6) 线缆穿越建筑物变形缝时应留补偿余量;

7) 线缆与其他管线的间距应符合表3 的规定;

表3 线缆与其他管线的间距

其他管道类别

防雷引下线

保护地线

给水管

压缩空气管

热力管(不包封)

热力管(包封)

燃气管

?当线缆敷设高度超过 6 000 mm时,与防雷引下线的交叉净距应大于或等于0. 05 H(H为交叉处防雷引下线距地

面的高度)

线缆与其他管线的间距

最小平行净距/mm

1 000

50

150

150

500

300

300

最小交叉净距/mm

300

20

20

20

500

300

20

8) 信号电缆与电力电缆的间距应符合表4 的规定;

7

DB32/T 5179—2025

表4 信号电缆与电力电缆的间距

类别

380 V 电力电缆

容量小于2 kVA

380 V 电力电缆

容量(2 kVA~5 kVA)

380 V 电力电缆

容量大于5 kVA

注1: 当380 V 电力电缆的容量小于2 kVA,双方都在接地的线槽中,且平行长度小于或等于10 m 时,最小间距可为

10 mm。

注2: 双方都在接地的线槽中,系指两个不同的线槽,也可在同一线槽中用金属板隔开。

与信号线缆接近状况

与信号线缆平行敷设

有一方在接地的金属线槽或钢管中

双方都在接地的金属线槽或钢管中

与信号线缆平行敷设

有一方在接地的金属线槽或钢管中

双方都在接地的金属线槽或钢管中

与信号线缆平行敷设

有一方在接地的金属线槽或钢管中

双方都在接地的金属线槽或钢管中

最小间距/mm

130

70

10

300

150

80

600

300

150

f) 梯架、托盘、槽盒、线管及接线盒应可靠接地,防雷与接地项目的安装检查及要求见第19 章。

5.2.2 检查方法及抽样规则

a) 检查方法:

1) 采用游标卡尺、钢卷尺、激光测距仪测量线缆规格,间距等;

2) 现场查阅隐蔽工程文档;

3) 接地电阻的检测按第19 章的方法进行。

b) 抽查不应少于10 处,隐蔽工程文档应全部检查。

5.3 工程验收

5.3.1 综合管线系统竣工技术文档组成:

a) 槽盒、梯架、管路系统设计文件;

b) 桥架及管线系统竣工图;

c) 产品合格证;

d) 桥架及管线配置清细表;

e) 检验批检验报告;

5.3.2 槽盒与梯架划分为一个检验批,管路划分为一个检验批。

5.3.3 主控项目:

a) 桥架安装;

b) 吊架安装;

c) 线管安装;

d) 桥架、线管及接线盒可靠接地,接地电阻值;

e) 防雷与接地项目的安装。

5.3.4 一般项目:

a) 线盒安装;

8

DB32/T 5179—2025

b) 线缆敷设。

5.3.5 主控项目全部合格且一般项目中的不合格项不超过两项,则本系统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6 安全防范系统

6.1 一般规定

6.1.1 安全防范系统包括入侵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电子巡查系统、停车场(库)管

理系统、访客(可视)对讲系统、安全防范综合管理系统等各子系统。

6.1.2 入侵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应设置备用电源,备用电源容量应保证各系统正常

工作满足设计要求。

6.1.3 安全防范系统检测前应提供试运行记录,试运行时间应不低于30 d。

6.1.4 除执行本文件外,系统的检测、验收还应按照GB 50348、GB 55029 中的相关要求执行。对高风险

保护对象和特殊领域的安全防范系统,还应执行其行业相关标准的规定。

6.2 安装检查和质量检测

6.2.1 检测仪器及要求

6.2.2

a) 清晰度测试卡的水平分解力不小于2 000 线;

b) 灰度测试卡的灰度等级不小于10 级;

c) 照度计,测量范围?0.1lx~100 000 lx;准确度等级不低于2 级;

d) 声级计,测量范围?30 dB~130 dB,准确度等级不低于2 级;

e) 音频信号发生器,频率范围4 Hz~5 kHz;

f) 计时器测量间隔1 h 最大允许误差±0.1 s,日差±0.5 s;

g) 钢卷尺,测量范围0 m~2 m,准确度等级不低于1 级;

h) 激光测距仪,测量范围0 m~100 m,最大允许误差±2 mm。

安装检查及要求

a) 入侵报警系统安装检查及要求包含以下内容:

1) 入侵探测器应安装牢固、整齐、美观,探测范围内应无障碍物;

2) 入侵探测器的安装高度、位置应有效覆盖保护区域和符合产品说明书要求;

3) 紧急按钮安装位置应隐蔽,便于操作且安装牢固;

4) 红外对射探测器最远警戒距离不应大于其最大探测距离的70%,围墙顶端与最下面一道

光束距离不应大于0.3 m;

5) 电子围栏(脉冲式、张力式)前端安装应牢固,线缆间距应为50 mm~160 mm。

b) 视频监控系统安装检查及要求包含以下内容:

1) 摄像机在满足监视目标视场范围要求的条件下,室内高度距地面宜为2.5 m~5 m,室外高

度距地面宜为3.5 m~10 m;

2) 摄像机及其配套装置,如镜头、防护罩、支架、雨刷、云台等,安装应牢固,运转应灵活,转动

时无晃动;

3) 信号线和电源线应分别引入,外露部分用软管保护,并不影响云台的转动;

4) 室外摄像机、光端机、编解码器、设备箱的安装应采取防尘、防水、防雷措施;

5) 电梯轿厢内的摄像机应安装在轿厢门内侧顶部左或右上角,并能有效监视乘员面部特征。

c) 出入口控制系统安装检查及要求包含以下内容:

9

DB32/T 5179—2025

1) 识读装置的安装位置、高度应便于操作;

2) 锁具安装应牢固,启闭灵活,保证在保护面外无法拆卸;

3) 使用人脸、眼纹、指纹、掌纹等生物识别技术进行识读的出入口控制系统设备的安装应符合

产品说明书的要求。

d) 电子巡查系统安装检查及要求:信息采集点(巡查点)的安装数量、位置和高度应符合设计与使

用要求,安装应牢固便于操作。

e) 停车场(库)管理系统安装检查及要求包含以下内容:

1) 读卡机与挡车器安装应平整、牢固,与水平面垂直,不应倾斜;读卡机与挡车器的中心间距

宜为0.9 m~1.2 m;读卡机应方便驾驶员读卡操作;

2) 感应线圈至机箱处的线缆应采用金属管保护,并固定牢固;

3) 摄像机的安装位置、角度应满足车辆号牌、车身颜色、车辆特征、人员特征等信息采集需要;

4) 车位状况信号指示器应安装在车道出入口的明显位置,车位引导显示器应安装在车道中央

上方,便于识别引导。

f) 访客(可视)对讲系统安装检查及要求:设备安装应牢固,位置、高度应便于操作。

g) 监控中心安装检查及要求包含以下内容。

1) 监控中心应设置为禁区,应有保证自身安全的防护措施和进行内外联络的通信手段,并应

设置紧急报警装置和留有向上一级接警中心报警的通信接口。

2) 控制台、机柜(架)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安装应平稳牢固、便于操作维护。机柜(架)背

面、侧面离墙净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

3) 所有控制、显示、记录等终端设备的安装应平稳,便于操作。其中监视器(屏幕)应避免外来

光直射,当不可避免时,应采取避光措施。在控制台、机柜(架)内安装的设备应有通风散热

措施,内部接插件与设备连接应牢靠。

4) 室内所有线缆应根据设备安装位置设置电缆槽和进线孔。 线缆应排列、捆扎整齐,并进行

编号,有永久性标志。

h) 防雷与接地项目的安装检查及要求见第19 章。

6.2.3 检测项目

a) 入侵报警系统检测包括以下项目:

1) 探测功能;

2) 防拆、防破坏及故障识别功能;

3) 设置功能;

4) 显示、记录、管理功能;

5) 系统报警响应时间;

6) 报警复核功能;

7) 报警声压级。

b) 视频监控系统检测包括以下项目:

1) 视频/音频采集功能;

2) 显示功能;

3) 控制功能;

4) 记录回放功能;

5) 存储功能;

6) 报警联动功能;

7) 图像丢失报警功能;

10

DB32/T 5179—2025

8) 系统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

9) 系统实时显示水平清晰度;

10) 系统图像灰度等级;

11) 信噪比;

12) 系统回放图像质量的客观评价;

13) 视频智能分析功能;

14) 报警预录和音视频同步功能;

15) 图像质量的稳定性和显示延迟;

16) 人脸抓拍功能。

c) 出入口控制系统检测包括以下项目:

1) 目标识别功能;

2) 控制、授权及记录功能;

3) 执行装置功能;

4) 报警功能。

5) 系统响应时间。

d) 电子巡查系统检测包括以下项目:

1) 巡查设置功能;

2) 统计报表功能;

3) 状态监测、报警等管理功能。

e) 停车场(库)管理系统检测包括以下项目:

1) 识别功能;

2) 挡车、防砸车控制功能;

3) 报警功能;

4) 显示功能;

5) 寻车功能;

6) 管理集成功能。

f) 访客(可视)对讲系统检测包括以下项目:

1) 门口机功能;

2) 室内机功能;

3) 管理员机功能;

4) 告警功能。

g) 安全防范综合管理系统检测包括以下项目:

1) 与子系统通信接口;

2) 系统联动功能;

3) 综合管理功能;

4) 系统校时。

6.2.4 入侵报警系统检测方法、抽样规则及合格判定

a) 各类入侵探测器探测功能:

1) 室内用的被动红外入侵探测器、超声波多普勒探测器、微波多普勒探测器、微波和被动红外

复合入侵探测器、超声和被动红外复合入侵探测器:在设计最大探测范围内至少选3 点,采

用步行测试方法,作为参考目标的人双臂交叉在胸前,在设计探测范围边界上分别为

0.3 m/s、1 m/s、3 m/s 的三种速度移动,在3m 或最大探测距离30% 以内(二者取其小值)

11

DB32/T 5179—2025

或者实际防范区域内,应产生报警,采用步行测试方法在防范区域边界走动,应无盲区;

2) 主动红外、微波入侵探测器:在设计最大探测范围内至少选3 点,用直径200 mm 圆柱形物

体,其长度应能充分遮断光束,以大于10 m/s 的速度垂直于射束轴线方向通过射束,探测

器不应产生报警,当物体以小于5 m/s 的速度通过射束时,应产生报警;采用该方法在防范

区域边界测试,应无盲区;

3) 振动入侵探测器:在设计最大探测范围内至少选3 点,在设计探测范围边界上,采用人为模

拟步行、用钢锤敲击安装面,应产生报警;

4) 磁开关探测器:以不同速度至少重复3 次以上,打开装有磁开关探测器的门、窗,开启门隙

最大为60 mm,应产生报警;

5) 室内用被动式玻璃破碎探测器:在设计探测范围内,用信号发生器模拟玻璃破碎的声音频

率(4 Hz~5 kHz)信号,至少重复3 次,应产生报警;

6) 可燃气体泄漏探测器:用打火机在不点火状态下持续向探测器气孔喷入可燃气体5 s,应在

5 s~8 s 产生报警;

7) 电子围栏(脉冲式、张力式):在设计最大探测范围内至少选3 点,触碰电子围栏线缆,应产

生报警;

8) 紧急报警装置:手动触发紧急报警装置,应产生报警;紧急报警装置应有防误触发措施,被

触发后应自锁;

9) 防盗报警控制设备:在检测探测器探测功能的同时,防盗报警控制设备上应依次显示出报

警发生的区域,并发出声、光报警,具有多路同时报警功能,报警信息应能保持到手动复位;

10) 报警后的恢复功能:报警发生后,入侵报警系统应能手动复位。

b) 防拆、防破坏及故障识别功能:

1) 入侵探测器防拆报警功能:模拟打开探测器机壳,在防盗报警控制设备上应显示出探测器

地址,并发出声、光报警信息,报警信息应能保持到手动复位;

2) 防盗报警控制器防拆报警功能:模拟打开防盗报警控制器机盖,防盗报警控制设备应发出

声、光报警,报警信息应能保持到手动复位;

3) 防盗报警控制器信号线防破坏报警功能:依次模拟操作,将报警信号传输线开路、短路、并

接其他负载,防盗报警控制设备应发出声、光报警信息,应显示报警信息,报警信息应能保

持到手动复位;

4) 入侵探测器电源线防破坏功能:将探测器电源线切断,防盗报警控制设备应发出声、光报警

信息,应显示线路故障信息,该信息应能保持到手动复位;

5) 防盗报警控制器主电源故障报警功能:人为切断防盗报警控制器主电源,备用电源应自动

工作,同时应显示主电源故障信息;

6) 电话线防破坏功能:在利用市话网传输报警信号的系统中,断开电话线连接,防盗报警控制

设备应发出声、光报警信息,应显示线路故障信息,该信息应能保持到手动复位。

c) 设置功能:对不同用户进行权限设置,进行设防、撤防、旁路、防区设置等操作。在设防状态下,

触发探测器应产生报警信息;在撤防、旁路状态下,触发相应探测器不应产生报警信息。

d) 显示、记录、管理功能:在检测报警功能的同时,监控中心应能接收到声、光报警信息并记录报警

信息,应具有显示和记录开关机时间、故障、被破坏、布撤防时间、报警发生时间、地点、报警信息

性质、故障信息性质以及设备运行状态等信息。信息内容应准确、明确,信息存储时间不应少于

30 d。

e) 系统报警响应时间:在检测报警功能的同时,记录报警时间。模拟触发报警,检测从探测器探测

到报警信号到系统联动设备启动之间的响应时间;检测从探测器探测到报警信号到报警控制设

备接收到报警信号之间的响应时间;检测系统发生故障到报警控制设备显示信息之间的响应时

12

DB32/T 5179—2025

间。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单控制器模式:≤2 s;

2) 本地联网模式:安全等级1:≤10 s,安全等级2、3:≤5 s,安全等级4:≤2 s;

3) 远程联网模式:安全等级1、2:≤20 s,安全等级3、4:≤10 s。

f) 报警复核功能:在有报警复核功能的系统中,当检测报警功能的同时,查验系统对报警现场的声

音或图像复核功能。声音或图像应清晰可辨。

g) 报警声压级:用声级计在距离报警发声器件正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5金币立即购买,VIP免费

1.本站大部份文档均属免费,部份收费文档,经过本站分类整理,花了精力和时间,收费文档是为了网站运营成本等费用开支;
2.所有收费文档都真实可靠,为了节约成本,文档在网站前台不做预览,如果付费后,与实际文档不符合,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申请退款;
3.购买会员(或单次下载)即视为对网站的赞助、打赏,非商业交易行为(不认同此观点请勿支付)请慎重考虑;
4.付费下载过程中,如果遇到下载问题,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解决;
5.手机支付,尽量选择支付宝支付;
6.如图集或者标准不清楚,在本站找不到您需要的规范和图集,希望增加资料等任何问题,可联系微信号:pdftj88解决;

文档天下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9月18日 15:41:0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998pdf.com/62595.html
图书

DB32/T 5165-2025 高品质饮用水建设技术规程

DB32/T 5165-2025 高品质饮用水建设技术规程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
图书

DB32/T 5167-2025 超低能耗建筑技术规程

DB32/T 5167-2025 超低能耗建筑技术规程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