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4/T 0510-2025 油菜蚜虫防治技术规程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ICS 65.020.20
CCS B 05 54
西藏自治区地方标准
DB 54/T 0510—2025
油菜蚜虫防治技术规程
2025 - 08 - 18 发布2025 - 09 - 18 实施
西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 54/T 0510—2025
I
目次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虫害发生............................................................................ 1
5 虫情调查............................................................................ 2
6 分级标准............................................................................ 2
7 防治措施............................................................................ 3
附录A(资料性) 蚜虫分类及形态差异表..................................................5
附录B(规范性) 油菜蚜虫田间调查记载表................................................6
附录C(资料性) 化学防治药剂推荐及用量表..............................................7
DB 54/T 0510—2025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西藏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晋雄、李施蒙、赵彩霞、米超、南志强、杨广环、白玛央珍、次仁央宗、吴
国金。
DB 54/T 0510—2025
1
油菜蚜虫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油菜蚜虫的虫害发生、虫情调查、分级标准和防治措施等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油菜蚜虫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所有部分)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油菜蚜虫
危害油菜的一种属于半翅目蚜科的害虫,主要包括桃蚜、甘蓝蚜和萝卜蚜三种类型。
虫口数
每株油菜的平均害虫头数。
4 虫害发生
形态特征
4.1.1 发育特征
4.1.1.1 卵
椭圆形,长约0.5mm,初产时为淡黄色,后变为漆黑色,多产于寄主条枝缝隙或腋芽处。
4.1.1.2 若蚜
体长0.5mm~1.5mm,无翅芽,半透明淡绿色,随蜕皮后逐渐加深,4次蜕皮后发育成蚜。
4.1.1.3 成虫共性特征
成虫的共性特征主要为:
DB 54/T 0510—2025
2
a) 体型:体长1.5 mm~3.0 mm,卵圆形,腹部膨大,分节明显;
b) 体色:无翅型淡绿、黄绿、深绿;有翅型黑绿、黄黑
c) 触角:6 节,基部两节粗短,末端有感觉圈;
d) 腹管:腹部末端一对管状突起,长度约等于尾片;
e) 尾片:腹管后方圆锥形突起;
f) 口器:刺吸式口器,细长针状,取食时刺入植物韧皮部吸食汁液。
4.1.2 成虫形态差异
三种类型蚜虫形态差异参见附录A。
发生规律
4月随气温回升至10℃以上,越冬卵开始孵化;5月~6月油菜蕾薹期遇15℃~25℃干燥天气时,蚜
虫孤雌生殖暴发,平均7天/代;有翅蚜在植株拥挤时迁飞扩散,6月下旬至7月底花期形成危害高峰,聚
集嫩梢、花蕾吸汁,导致角果瘪粒减产;秋季降温后转至十字花科蔬菜或田边杂草产卵越冬。
为害症状
4.3.1 叶片为害
苗期群集于油菜叶片背面或茎基部刺吸汁液,叶片失绿、卷曲皱缩,严重时叶片枯黄、生长点枯死。
4.3.2 茎秆、花轴为害
聚集在茎、枝及花轴上吸食汁液,茎秆生长停滞、花梗畸形焦枯,角果发育不良或停止形成空荚,
最终减产甚至绝收。
5 虫情调查
调查时间
根据西藏地区的气候特点,油菜蚜虫的调查时间在苗期-现蕾抽薹期、开花期-角果期。
调查方法
5.2.1 苗期-现蕾抽薹期调查
苗期气温逐渐升高时开始调查,每7d调查一次。每田块采取5点随机取样法,每个点调查10株,共
50株,其中每个点固定2株,共10株,用于开花期虫情调查。苗期定期检查叶片背面,现蕾抽薹期定期
检查花蕾。自发现虫害开始,记录调查油菜总株数、有蚜株数、虫口数,计录有蚜株率及百株虫口数,
记录内容见附录B.1。
5.2.2 开花-角果期调查
在已固定的10株上,从初花开始7d调查一次。检查主序及一次分枝上蚜虫的发生情况,记录调查油
菜总分枝数、有蚜枝数,计算有蚜枝率,记录内容见附录B.2。
6 分级标准
DB 54/T 0510—2025
3
苗期-现蕾抽薹期
苗期-现蕾抽薹期蚜虫为害程度分为5级,依据有蚜株率和百株虫口数进行划分。
a) 0级:无蚜虫;
b) 1级:有蚜株率≤5%,百株虫口数≤100;
c) 2级:5%<有蚜株率≤10%,100<百株虫口数≤200;
d) 3级:10%<有蚜株率≤20%,200<百株虫口数≤1000;
e) 4级:有蚜株率>20%,百株虫口数>1000。
开花-角果期发生
开花-角果期蚜虫危害程度分为5级,依据油菜分枝上部15cm范围内的蚜虫聚集密集度进行划分。
a) 0级:无蚜虫;
b) 1级:有蚜枝率≤5%;
c) 2级:5%<有蚜枝率≤10%;
d) 3级:10%<有蚜枝率≤20%;
e) 4级:有蚜枝率>20%。
7 防治措施
防治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原则,以适期施药防治为关键,农业措施为辅助的综合防控策
略。农药的选择和使用应符合GB/T 8321(所有部分)和NY/T 1276的规定。
农业防治
7.2.1 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
合理轮作,避免与十字花科作物连作。
7.2.2 科学种植
合理密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及时间、定苗,科学施肥,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除草,培育壮
苗,增强抗蚜能力。
7.2.3 清洁田园
清除田间杂草,减少蚜虫栖息地。油菜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越冬虫源。
7.2.4 精选地块
避免选择在四周有十字花科蔬菜或桃园及杂草较多的地方。
生物防治
保护释放如七星瓢虫、草青蛉、蚜茧蜂、食蚜蝇等蚜虫天敌,通过自然捕食或寄生控制蚜虫数量。
在蚜虫发生初期,选用绿僵菌等生物农药进行喷洒,环保且对天敌友好。
物理防治
DB 54/T 0510—2025
4
清除蚜虫密集的叶片、枝条或植株,及时带出田外销毁,或采取设置黄板、铺设银膜、糖醋液、吸
虫器等方式抑制和诱杀害虫。
7.4.1 黄板诱杀
苗期距离植株上方10cm~20cm处悬挂黄板,每667 m2 挂黄板20块~30块为宜,随油菜生长调节其
高度。
7.4.2 银膜驱蚜
苗期用银灰色地膜覆盖于油菜行间,贴合地表形成反光层;若为不便覆盖地膜的田块,将银灰色薄
膜剪成宽10cm~15cm、长1m~1.5m的条带,拉绳悬挂距植株顶部20cm~30cm处,每50cm~80cm悬挂1条。
7.4.3 糖醋液诱杀
用糖、醋、白酒、水按3:5:1:10的比例配制糖醋液,装入口径10cm~15cm容器,每667 m2 放置8个~
12个。苗期容器底部与植株顶部平齐或略高,花期略低于植株顶部,隔2d~3d清理死虫、补充液体,10d~
15d更换一次,雨天遮盖防稀释。
化学防治
7.5.1 防治指标
苗期-现蕾抽薹期有蚜株率≥10%、株虫口数≥200或开花-角果期有蚜枝率≥10%时采用化学防治。
7.5.2 药剂选择
选择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4.5%氯氰菊酯或3%啶
虫脒乳油防治蚜虫,使用方法参见附录C。注意不同类型农药轮换使用,避免蚜虫产生抗药性。
7.5.3 喷药方法
选择晴天无露水的情况下喷施,药液应均匀喷施到油菜茎、枝、叶正反面、花序、角果上,禁止迎
风喷施,施药后24 h内遇雨需补喷。
7.5.4 安全防护
施药人员需穿戴防护服、口罩、手套,喷药结束后应及时清洗双手及更换干净衣物。
DB 54/T 0510—2025
5
A
A
附录A
(资料性)
蚜虫分类及形态差异表
特征桃蚜(Myzus persicae) 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 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
体型大小1.8 mm~2.1 mm 1.6 mm~1.8 mm 2.0 mm~2.5 mm
无翅孤雌蚜
体色
多变:黄绿/粉红/淡黄灰绿色,覆白色蜡粉暗绿色,覆厚层灰白蜡粉
有翅孤雌蚜
体色
头胸部黑色,腹部黄绿带
黑斑
腹部黄绿色,两侧有黑斑腹部黄绿色,中域有暗色横
带
腹管形态中部膨大(哑铃状) 细长圆筒形,末端稍缢缩短锥形,长度<尾片2倍
尾片形状圆锥形,两侧有曲毛3对圆锥形,无侧曲毛三角形,具2~3对短毛
触角感觉圈无翅蚜:5个~9个;有翅
蚜:15个~20个
无翅蚜:无;有翅蚜:8个~
12个
无翅蚜:无;有翅蚜:40个~
50个
DB 54/T 0510—2025
6
B
B
附录B
(规范性)
油菜蚜虫田间调查记载表
表B.1 油菜苗期蚜虫田间调查表记载表
地址: 调查日期: 调查人: 联系方式:
样点编号株号调查株数有蚜株数有蚜株率
蚜量(头/株)
有翅蚜无翅蚜平均百株蚜量(头)
1 1
2
......
10
2 1
2
......
10
...... .......
5 1
2
......
10
注:有蚜株率=有蚜株数/调查油菜总株数×100%。
百株虫口数=蚜虫总数/调查油菜总株数×100,单位头/百株。
表B.2 油菜开花至角果期蚜虫田间调查表记载表
注:有蚜枝率=有蚜枝数/调查油菜总分枝数×100%
蚜情指数=Σ(各级枝数×该级级数)/(调查总枝数×4)
样点
编号
株
号
调查枝数有蚜枝数有蚜枝率(%) 各级危害程度
蚜情指数
0 1 2 3 4
1 1
2
2 1
2
3 1
2
4 1
2
5 1
2
DB 54/T 0510—2025
7
附录C
(资料性)
化学防治药剂推荐及用量表
药剂名称稀释倍数施药时期安全间隔期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3000倍
苗期-抽薹期,蚜虫点片发生初期
(花期禁用)
14天
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4000倍~6000倍
苗期或蚜虫迁入初期
(花期禁用)
21天
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3000倍抽薹期-花期14天
4.5%氯氰菊酯1500倍~2500倍
蚜虫爆发初期
(花期禁用)
14天
3%啶虫脒乳油1500倍~2500倍
苗期-抽薹期,蚜虫初发期
(花期禁用)
14天
唑虫酰胺悬浮剂250倍~500倍
蚜虫始盛期,重点喷施嫩梢和叶背
(花期禁用)
14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