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IA 022.3-2023 石化污染地块土壤-地下水原位协同修复技术指南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T/GIA 022.3-2023 石化污染地块土壤-地下水原位协同修复技术指南》是针对石化行业污染地块的系统性技术规范,旨在通过协同修复技术实现土壤与地下水的一体化治理。以下是详细内容总结:
一、核心框架与适用范围
- 标准定位
- 隶属于团体标准T/GIA 022的第3部分,与其余3部分(地下水修复、自然衰减评估、效能评估)共同构成石化污染地块修复技术体系。
- 适用于石化污染地块(含石油加工活动导致的土壤-地下水复合污染)的原位协同修复工程管理。
- 术语定义
- 石化污染地块:明确涵盖重金属(如镍、锰)和有机物(苯系物、石油烃、NAPL等)的单一或复合污染。
- 原位协同修复:强调通过技术组合优化,统筹调查、评估、施工等环节,实现土壤-地下水同步修复。
二、技术原则与流程
- 四大协同原则
- 介质协同:土壤与地下水需同步修复(4.1)。
- 污染物协同:考虑不同污染物间的相互作用(4.2)。
- 技术协同:组合生物/物理/化学技术提升效率(4.3)。
- 过程协同:从调查到施工的全流程统筹(4.4)。
- 工作流程
分为6个阶段,形成闭环管理:- 协同调查与风险评估 → 修复方案制定 → 工程设计施工 → 运行监测 → 效果评估 → 工程关闭。
三、关键技术要求
- 协同调查与风险评估
- 调查内容:
- 地层结构、水文参数(含水层厚度、渗透系数等)、地球化学特征(pH、Eh等)、微生物群落(6.1)。
- 污染源识别(如储罐区、生产装置区)(表1)及污染物迁移途径分析(6.1.6)。
- 补充调查:需在标准更新、污染羽扩散等情况下开展(6.2)。
- 修复目标:依据HJ 25.3、HJ 25.6等确定土壤和地下水的修复限值(6.4)。
- 调查内容:
- 修复方案制定
- 技术筛选:
- 附录A列出生物修复(如微生物降解)、物理修复(如多相抽提)、化学修复(如氧化还原)等单项技术适用场景。
- 按污染程度选择修复模式:污染源去除(高浓度区)、污染羽削减(中低浓度区)、风险管控(轻污染区)(7.3.2)。
- 可行性验证:通过实验室小试和现场中试确定技术参数(7.4)。
- 方案比选:从环境、技术、经济等维度综合评估(7.5.5)。
- 技术筛选:
- 工程设计施工
- 设计阶段:分初步设计(工艺总图、概算)和施工图设计(8.1.1)。
- 工艺重点:
- 数值模拟优化参数(如循环井抽注水量安全系数)(8.1.2.1)。
- 地球化学模型预测矿物溶解/沉淀影响(8.1.2.1.2)。
- 施工要求:动态控制污染羽变化,防控二次污染(如废气、噪音)(8.2.5)。
- 运行监测与效果评估
- 监测布点:污染源附近、下游及技术单元衔接处(9.2.1.2.1)。
- 评估标准:
- 污染物浓度达标(HJ 25.5、HJ 25.6)。
- 二次污染控制(固废、废气处置符合GB 12348等)(表3)。
- 工程关闭
- 达标后拆除设备,废弃井按《废弃井封井回填技术指南》处理,保留必要监测井(11.2)。
四、附录与案例支持
- 技术应用指南
- 附录B提供不同场景的技术匹配表(如LNAPL污染优先选用多相抽提+可渗透反应墙)。
- 附录C以北方某石化地块为例,展示“循环井+可渗透反应墙”技术的全流程实施(含数值模拟优化)。
五、核心创新点
- 系统性协同:首次提出土壤-地下水修复的“四协同”原则,突破传统分介质治理模式。
- 动态管理:通过补充调查和运行监测实现修复过程的适应性调整。
- 技术集成:结合数值模拟与地球化学模型,提升修复方案的科学性。
该标准为石化行业污染地块治理提供了标准化、可操作的技术路径,尤其适用于复合污染场景的高效修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