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22448—2025
代替GB22448—2008
无损检测仪器 500kV 以下工业X 射线
探伤机防护规则
Non-destructivetestinginstruments—ProtectionrulesforindustrialX-ray
radiographicequipmentbelow500kV
2025-08-01发布2026-08-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目 次
前言………………………………………………………………………………………………………… Ⅲ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X射线机防护要求……………………………………………………………………………………… 1
5 X射线探伤作业场所防护要求………………………………………………………………………… 2
6 使用过程X射线防护监测……………………………………………………………………………… 3
7 X射线机安全作业要求………………………………………………………………………………… 3
8 X射线机辐射防护检测………………………………………………………………………………… 4
Ⅰ
GB22448—2025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 文件代替GB22448—2008《500kV 以下工业X 射线探伤机防护规则》,与GB22448—2008相
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更改了漏射线所致周围剂量当量率详细规定(见4.1,2008年版的3.1.1);
———删除了精细结构X射线机防护要求(见2008年版的3.1.2)、特级防护X射线机防护要求(见
2008年版的3.1.3)、全防护X射线机防护要求(见2008年版的3.1.4);
———增加了X射线管的防护要求(见4.2);
———更改了“控制器”防护要求(见4.3,2008年版的3.2.1);
———删除了X射线输出窗的防护要求(见2008年版的3.2.2);
———增加了连接电缆的要求(见4.6);
———增加了X射线探伤作业场所的防护要求(见第5章);
———更改了使用过程X射线防护监测中关于区域监测和管理(见第6章,2008年版的4.2和4.3);
———删除了X射线防护用的文件(见2008年版的5.6);
———更改了检测周期要求(见8.2,2008年版的6.2.2)。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08年首次发布为GB22448—2008;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500kV 以下工业X射线探伤机防护要求、X射线探伤作业场所的防护要求、使用过
程射线防护监测、X射线机安全作业要求和X射线机辐射防护检测等。
本文件适用于500kV 以下工业X射线探伤机(包括固定式X射线探伤机、移动式X射线探伤机和
携带式X射线探伤机)的设计、制造、安装和使用。非探伤用的同辐射源范围的无损检测设备参照
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18871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T36416.2 试验机词汇 第2部分:无损检测仪器
3 术语和定义
GB18871、GB/T36416.2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X 射线机防护要求
4.1 X 射线机漏射线所致周围剂量当量率
500kV 以下工业X射线探伤机(以下简称“X射线机”)在工作时,X射线管主束窗口应用遮光罩遮
盖。在生产厂家规定的最高工作值时,用防护级剂量仪测量距X 射线管焦点100cm 处的漏射线所致
周围剂量当量率,测得的结果应符合表1要求。
表1 漏射线所致周围剂量当量率
管电压U
kV
漏射线所致周围剂量当量率
mSv/h
U <150 <1
150≤U ≤200 <2.5
U >200 <5
4.2 X 射线管
4.2.1 X射线管应能固定在任何需要的位置上并加以锁紧。
1
GB22448—2025
4.2.2 X射线管应安装限束装置。
4.2.3 X射线管窗口孔径应小于或等于额定最大有用线束射出所需尺寸。
4.2.4 X射线管应具有如下标志:
a) 制造厂名称或商标;
b) 型号及出厂编号;
c) X射线管的额定管电压、管功率;
d) 焦点位置;
e) 出厂日期;
f) 电离辐射标志。
4.3 控制器
4.3.1 控制器应保证未经许可不能启动。
4.3.2 应明显标示出与防护性能相关的操作标志。
4.3.3 在X射线机启动时控制器应起到安全防护的作用。
4.3.4 X射线机在工作时,控制器上配置的起警示作用的黄灯或声控装置应能正常工作。
4.3.5 应设置紧急停机开关。
4.3.6 应设有钥匙开关,只有在打开控制台钥匙开关后,X 射线管才能出束。应只有在停机或待机状
态时才能拔出钥匙。
4.4 X 射线发生器
应保证只有在X 射线发生器接通时,控制器才能发出发射指令。X 射线发生器断开时,不应有
X射线射出。不应随意改变X射线发生器的连接状况。
4.5 屏蔽材料
X射线管内的屏蔽材料厚度应满足4.1中对漏射线所致周围剂量当量率的要求。
4.6 连接电缆
携带式X射线机的控制器与高压发生器的连接电缆长度应大于或等于20m。
4.7 X 射线防护设施
4.7.1 应确保X射线发生器已断开,再打开X射线防护设施,防止有效X射线束辐射的逸出。X射线
防护设施处于防护状态时,应没有X射线的泄漏辐射。
4.7.2 防护设施上应设有门-机连锁装置。连锁装置打开时,应保证无电压输出。
5 X 射线探伤作业场所防护要求
5.1 X 射线探伤室防护
5.1.1 探伤室应与操作室分开,以保证周围的放射安全。
5.1.2 探伤室屏蔽设计应确保操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小于其相应的限值。屏蔽体外30cm 处的周围剂
量当量率参考控制水平应小于或等于2.5μSv/h。对没有人员到达的探伤室顶外表面,其30cm 处的周
围剂量当量率参考控制水平通常可取100μSv/h。
注:探伤室屏蔽体的设计参考内容包括有用线束照射的方向和范围、装置的工作负荷及室外情况等。
5.1.3 探伤室门的防护性能应与同侧墙的防护性能相同。应安装门-机联锁安全装置和照射信号指示
2
GB22448—2025
器,以保证在门关闭后才能进行透照检查。
5.1.4 探伤室内应配有急停开关。
5.1.5 探伤室内应配有通风装置。
5.1.6 探伤室应安装安全防护监控装置。
5.2 X 射线现场探伤作业
进行现场透照检查时,应根据控制器与X射线管和被检物体的距离、照射方向、照射时长和屏蔽条
件等因素,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以保证探伤作业人员的受照剂量低于剂量限值。
6 使用过程X 射线防护监测
6.1 职业照射剂量限值
应对职业照射人员进行常规个人剂量监测,并建立个人剂量和健康管理档案,监测值应符合
GB18871的要求,包括以下内容:
a) 连续5年的年平均有效剂量;
b) 任何1年中的有效剂量;
c) 眼晶体的年有效剂量;
d) 四肢(手和足)或皮肤的年当量剂量。
6.2 区域监测和管理
6.2.1 固定工作场所的区域划分
应对探伤场所进行区域划分,划分方法和相应的管理应符合GB18871的规定。
6.2.2 移动工作场所的区域划分
6.2.2.1 应将探伤场所中周围剂量当量率大于15μSv/h的区域划分为控制区,控制区边界处应悬挂清
晰可见的“禁止进入射线工作区”的警示牌。探伤工作应在控制区内进行。
6.2.2.2 应将控制区边界外,周围剂量当量率大于2.5μSv/h的区域划分为监督区,并在其边界处标记
“无关人员禁止入内”的字样。
6.2.3 控制区通道
控制区的通道应满足下列条件:
———在通道内,通过装置能观察到X射线机的开启情况;
———通道内设有可紧急断开X射线机高压电路的开关;
———在通道处配置安全装置(如门接点、光栅),可使所及范围X射线中断;
———通向控制区范围的设置词语标示:“禁止进入射线工作区”。
7 X 射线机安全作业要求
7.1 指导
应定期进行培训,使X射线机的工作人员掌握必要的辐射防护专业知识,并记录培训内容和时间。
3
GB22448—2025
7.2 剂量监测
应采用符合要求的剂量仪对工作人员进行剂量监测。
7.3 安装工作
在安装X射线机前,应根据预期的工作情况对配备的射线辐射防护设施进行防护性能的评估和实
测验证。
7.4 射线管或射线发生器的拆卸
当需要打开防护外壳取出X射线管或从支座上取下X射线发生器时,应确保发生器电源已断开。
7.5 试样更换
更换试样前,应确保X射线机高压电路已切断并已屏蔽X射线机的辐射。
8 X 射线机辐射防护检测
8.1 检测要求
8.1.1 应使用剂量仪对X射线机进行辐射防护检测。
8.1.2 剂量仪应满足以下要求:
a) 最小量程范围为0.01μSv/h~100μSv/h;
b) 能量响应范围为0kV~500kV;
c) 最大允许误差为±30%;
d) 读数响应时间小于15s;
e) 定期进行检定/校准,并取得相应报告或证书。
8.2 检测周期
连续使用的X射线探伤机的检测周期为1次/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