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T 1641-2025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技术规范 通信接口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辽宁省地方标准
DB21/T 1641—2025
代替 DB21/T 1641—2008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 检票系统技术规范
通信接口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utomatic fare collection system of urban rail
transit—Communication interface
2025 - 07 - 30 发布 2025 - 08 - 30 实施
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21/T 1641—2025
I
目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缩略语 ............................................................................. 1
5 ANCC/ACC 与LC 接口 .................................................................. 2
6 ANCC/LC 与SC 接口 ................................................................... 3
7 SC 与SLE 接口 ....................................................................... 4
8 ITP 与ANCC/ACC 接口 ................................................................. 7
9 ITP 与SC/SLE 接口 ................................................................... 8
10 人脸识别终端与AGM 接口 ............................................................ 8
DB21/T 1641—2025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DB21/T 1641-2008《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通信数据接口规范》,与DB21/T
1641-2008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 将通信方式和数据格式整合到每一个接口中(见2008年版的第4章、第5章);
b) 删除参数管理(见2008年版的第6章);
c) 增加了四层结构下ANCC相关接口描述(见第6章);
d) 增加了ITP与ANCC/ACC接口(见第8章);
e) 增加了ITP与SLE接口(见第9章);
f) 增加了人脸识别终端与AGM接口(见第10章)。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辽宁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沈阳市市场监管事务服务中心、沈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大连公共交通建设投资
集团有限公司、大连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大连公共交通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大连标准认证研究院有限公
司、沈阳地铁科技有限公司、大连地铁科技有限公司、沈阳盛京通有限公司、中铁电气化勘测设计研究
院有限公司、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沈阳地铁巴士公共交
通有限公司、方正国际软件(北京)有限公司、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华虹计通智
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阳、李末、马劲航、江坤、王鑫、李爱华、黄树智、白迎斌、钟国、李宁、
李刚、谢常宝、李萌宇、苏霄、周维、岳峰、衡衍峰、杨宁、胡洋、宁凯风、张静、王巍巍、袁静、刘
善勇、孟令武、庞敏、王佳良、张磊、王泽灏、代春华、袁照路、王莉波、勾颖、高清波、杨向东、张
晓冬、张剑、张海亮、郭娟平、黄士军、苗伟明、莫云鹏、马秋岩、苏志泽、顾亚超、崔少楠、张甲文、
秦发、何治泉、沈伟龙。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08 年首次发布为DB21/T 1641-2008;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本文件发布实施后,任何单位和个人如有问题和意见建议,均可通过来电、来函等方式进行反馈,
有关单位将及时答复并认真处理,根据实施情况依法进行评估及复审。
归口管理部门通信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十三纬路19号,电话:024-23867960。
文件起草单位通信地址:沈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三号街12号,电话:024-22661313。
DB21/T 1641—2025
1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技术规范 通信接口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的不同层级、不同系统之间的通信数据接口。
本文件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的设计、生产、运营及管理,与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
的市域(郊)铁路等系统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DB21/T 1638-2025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CC:清分系统(AFC Central Clearing System)
AFC:自动售检票系统(Automatic Fare Collection System)
AGM:自动检票机(Automatic Gate Machine)
ANCC:AFC 线网管理中心系统/线网中心系统(AFC Network Control Central System)
BOM:半自动售票机(Booking Office Machine)
ECU:设备主控单元(Equipment Control Unit)
ITP:互联网票务平台(Internet Ticketing Platform)
LC:线路中心计算机系统(Line Central Computer System)
MAC:消息认证码(Message Authentication Code)
MCBF:平均故障间隔次数(Mean Cycles Between Failures)
MTBF: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
MTTR:平均故障修复时间(Mean Time To Repair)
NFC:近场无线通讯技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PCA:便携式检验票机(Portable Card Analyzer)
SAM:安全认证模块(Secure Authentication Module)
SC:车站计算机系统(Station Computer System)
SJT:单程票(Single Journey Ticket)
SLE:车站终端设备(Station Level Equipment)
STM:自助票务终端(Self-Service Ticketing Machine)
SVT:储值票(Storage Value Ticket)
TAC:交易记录安全认证码(Transaction Authentication Code)
TVM:自动售票机(Ticket Vending Machine)
DB21/T 1641—2025
2
5 ANCC/ACC 与LC 接口
5.1 物理接口
ANCC/ACC与LC通信的物理接口应符合以下要求:
—— 应采用以太网端口,通信带宽应不小于1000Mb/s;
—— 应基于TCP/IP 协议进行数据传输。
5.2 数据传输方向及控制
5.2.1 LC 上传至ANCC/ACC
LC上传至ANCC/ACC的数据应符合表1规定。
表1 LC 上传至ANCC/ACC 的数据
序号 数据类型 交换方式 交换时间
1 交易数据 数据包传输 定时
2 车票配发/回收申请数据 数据包传输 每日运营结束后/变更时
3 车票配发反馈数据 数据包传输 每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4 车票上交数据 数据包传输 每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5 车票调拨数据 数据包传输 每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6 线路车票库存数据 数据包传输 每日运营结束后/变更时
7 设备注册数据 数据包传输 设备开机时/变更时
8 LC统计数据 数据包传输 每日运营结束后
9 包统计数据 数据包传输 每日运营结束后
10 模式履历数据 数据包传输 每日运营结束后/变更时
11 审核数据 数据包传输 每日运营结束后/变更时
5.2.2 ANCC/ACC 下发至LC
ANCC/ACC下发至LC的数据应符合表2规定。
表2 ANCC/ACC 下发至LC 的数据
序号 数据类型 交换方式 交换时间
1 线路、运营点信息 文件传输 投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2 黑/白名单 数据包传输 每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3 对账数据 数据包传输 每日运营开始前
4 流通车票类型数据 文件传输 投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5 车票配送数据 数据包传输 每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6 车票回收通知数据 数据包传输 每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7 业务申请反馈数据 数据包传输 每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8 运营可用车票种类 文件传输 投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9 基本价格方案 文件传输 投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DB21/T 1641—2025
3
表2 ANCC/ACC 下发至LC 的数据(续)
序号 数据类型 交换方式 交换时间
10 计费规则 文件传输 投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11 滞留时间规则 文件传输 投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12 特殊时段优惠规则 文件传输 投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13 系统参数 文件传输 投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14 车票流通参数 数据包传输 投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15 系统运行时间 文件传输 投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5.2.3 交互数据
ANCC/ACC与LC之间的交互数据应符合表3规定。
表3 ANCC/ACC 与LC 交互数据
序号 数据类型 交换方式 交换时间
1 认证数据 消息报文 及时
6 ANCC/LC 与SC 接口
6.1 物理接口
ANCC/LC与SC通信的物理接口应符合以下要求:
—— 应采用以太网端口,通信带宽应不小于1000Mb/s;
—— 应基于TCP/IP 协议进行数据传输。
6.2 数据传输方向及控制
6.2.1 SC 上传至ANCC/LC
SC上传至ANCC/LC的数据应符合表4规定。
表4 SC 上传至ANCC/LC 的数据
序号 数据类型 交换方式 交换时间
1 交易数据 数据包传输 定时
2 车票配发/回收申请数据 数据包传输 每日运营结束后/变更时
3 车票配发反馈数据 数据包传输 每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4 车票上交数据 数据包传输 每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5 车票调拨数据 数据包传输 每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6 车站车票库存数据 数据包传输 每日运营结束后/变更时
7 SC统计数据 数据包传输 每日运营结束后
8 包统计数据 数据包传输 每日运营结束后
9 模式履历数据 数据包传输 每日运营结束后/变更时
10 状态数据 数据包传输 实时
11 日志数据 数据包传输 变更时
12 收益数据 数据包传输 每日运营结束后/变更时
DB21/T 1641—2025
4
6.2.2 ANCC/LC 下发至SC
ANCC/LC下发至SC的数据应符合表5规定。
表5 ANCC/LC 下发至SC 的数据
序号 数据类型 交换方式 交换时间
1 线路、运营点信息 数据包传输 投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2 设备注册数据 数据包传输 每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3 黑/白名单 数据包传输 每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4 流通车票类型数据 文件传输 投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5 车票配送数据 数据包传输 每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6 车票回收通知数据 数据包传输 每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7 业务申请反馈数据 数据包传输 每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8 运营可用车票种类 文件传输 投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9 基本价格方案 文件传输 投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10 计费规则 文件传输 投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11 滞留时间规则 文件传输 投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12 特殊时段优惠规则 文件传输 投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13 系统参数 数据包传输 投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14 TVM停止售票时间 数据包传输 投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15 车票流通参数 文件传输 投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16 系统运行时间 文件传输 投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6.2.3 交互数据
ANCC/LC与SC之间的交互数据应符合表6规定。
表6 ANCC/LC 与SC 交互数据
序号 数据类型 交换方式 交换时间
1 认证数据 消息报文 及时
2 模式状态变更数据 消息报文 及时
3 一卡通认证数据 消息报文 及时
6.3 通信数据传输控制
SC通过消息中间件或FTP或HTTP方式与ANCC/LC通信,底层链路可使用SSL/TLS保证安全性,宜采用
更安全的算法,具体要求如下:
—— 采用消息中间件通信方式时,应有隔离机制保证各个消息队列互不干扰,此外,应有控制机
制避免SC 接收过期ANCC/LC 消息;
—— 采用FTP 通信方式时,应综合考虑并发连接数、网络带宽、数据可靠性、数据安全性、数据
时效性、服务器性能、文件大小及传输模式等多个因素,通过合理配置和优化,保证FTP 传
输的效率和稳定性。
7 SC 与SLE 接口
DB21/T 1641—2025
5
7.1 物理接口
SC与SLE通信的物理接口应符合以下要求:
—— 应采用以太网端口,通信带宽应不小于100Mb/s;
—— 应基于TCP/IP 协议进行数据传输。
7.2 SC 与AGM 接口
7.2.1 AGM 上传至SC
AGM上传到SC的数据应符合表7规定。
表7 AGM 上传至SC 的数据
序号 数据类型 交换方式 交换时间
1 交易数据 数据包传输 定时
2 状态数据 数据包传输 定时
3 日志数据 数据包传输 变更时
7.2.2 SC 下发至AGM
SC下发至AGM的数据应符合表8规定。
表8 SC 下发至AGM 的数据
序号 数据类型 交换方式 交换时间
1 线路、运营点信息 数据包传输 投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2 黑/白名单 数据包传输 每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3 运营可用车票种类 数据包传输 投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4 基本价格方案 数据包传输 投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5 计费规则 数据包传输 投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6 滞留时间规则 数据包传输 投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7 特殊时段优惠规则 数据包传输 投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8 系统参数 数据包传输 投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9 系统运行时间 数据包传输 投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7.2.3 交互数据
SC与AGM之间的交互数据应符合表9规定。
表9 SC 与AGM 之间的交互数据
序号 数据类型 交换方式 交换时间
1 认证数据 消息报文 及时
2 模式状态变更数据 消息报文 及时
3 一卡通认证数据 消息报文 及时
7.3 SC 与TVM 接口
7.3.1 TVM 上传至SC
DB21/T 1641—2025
6
TVM上传到SC的数据应符合表10规定。
表10 TVM 上传至SC 的数据
序号 数据类型 交换方式 交换时间
1 交易数据 数据包传输 定时
2 状态数据 数据包传输 定时
3 日志数据 数据包传输 变更时
4 收益数据 数据包传输 运营结束后
7.3.2 SC 下发至TVM
SC下发至TVM的数据应符合表11规定。
表11 SC 下发至TVM 的数据
序号 数据类型 交换方式 交换时间
1 线路、运营点信息 数据包传输 投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2 黑/白名单 数据包传输 每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3 运营可用车票种类 数据包传输 投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4 基本价格方案 数据包传输 投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5 系统参数 数据包传输 投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6 TVM停止售票时间 数据包传输 投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7 系统运行时间 数据包传输 投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7.3.3 交互数据
SC与TVM之间的交互数据应符合表12规定。
表12 SC 与TVM 之间的交互数据
序号 数据类型 交换方式 交换时间
1 认证数据 消息报文 及时
2 模式状态变更数据 消息报文 及时
3 一卡通认证数据 消息报文 及时
7.4 SC 与BOM 接口
7.4.1 BOM 上传至SC
BOM上传到SC的数据应符合表13规定。
表13 BOM 上传至SC 的数据
序号 数据类型 交换方式 交换时间
1 交易数据 数据包传输 定时
2 状态数据 数据包传输 定时
3 日志数据 数据包传输 变更时
4 收益数据 数据包传输 班次或运营结束后
DB21/T 1641—2025
7
7.4.2 SC 下发至BOM
SC下发至BOM的数据应符合表14规定。
表14 SC 下发至BOM 的数据
序号 数据类型 交换方式 交换时间
1 线路、运营点信息 数据包传输 投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2 黑/白名单 数据包传输 每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3 业务申请反馈数据 数据包传输 每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4 运营可用车票种类 数据包传输 投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5 基本价格方案 数据包传输 投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6 计费规则 数据包传输 投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7 滞留时间规则 数据包传输 投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8 特殊时段优惠规则 数据包传输 投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9 系统参数 数据包传输 投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10 系统运行时间 数据包传输 投入运营开始前/变更时
7.4.3 交互数据
SC与BOM之间的交互数据应符合表15规定。
表15 SC 与BOM 之间的交互数据
序号 数据类型 交换方式 交换时间
1 认证数据 消息报文 及时
2 模式状态变更数据 消息报文 及时
3 一卡通认证数据 消息报文 及时
8 ITP 与ANCC/ACC 接口
8.1 物理接口
ANCC/ACC与ITP通信的物理接口应符合以下要求:
—— 应采用以太网端口,通信带宽应不小于1000Mb/s;
—— 应基于TCP/IP 协议进行数据传输。
8.2 通信数据
ITP与ANCC/ACC通信数据应符合表16规定。
表16 ITP 与ANCC/ACC 通信数据
序号 数据类型 传输方向 传输时间
1 交易配对数据 ITP单向传至ANCC/ACC 定时
2 对账数据 ITP单向传至ANCC/ACC 定时
8.3 通信数据传输控制
DB21/T 1641—2025
8
采用FTP 通信方式时,应综合考虑网络带宽、数据可靠性、数据安全性、服务器性能、文件大小及
传输模式等多个因素,通过合理配置和优化,保证FTP 传输的效率和稳定性。
9 ITP 与SC/SLE 接口
9.1 物理接口
ITP与SC/SLE通信的物理接口应符合以下要求:
—— 应采用以太网端口,通信带宽应不小于1000Mb/s;
—— 应基于TCP/IP 协议进行数据传输。
9.2 通信数据
ITP与SC/SLE通信数据应符合表17规定。
表17 ITP 与SC/SLE 的交互数据
序号 数据类型 交换方式 交换时间
1 交易数据 消息报文 及时
9.3 通信数据传输控制
ITP通过消息中间件或HTTP方式与SC/SLE通信,底层链路可使用SSL/TLS保证安全性,宜采用更安全
的算法。采用消息中间件通信方式时,应有隔离机制保证各个消息队列互不干扰,此外,应有控制机制
避免ITP接收过期SC/SLE消息。
10 人脸识别终端与AGM 接口
10.1 物理接口
人脸识别终端与AGM通信带宽应不小于100Mb/s。
10.2 通信数据
人脸识别终端与AGM通信数据应符合表18规定。
表18 人脸识别终端与AGM 之间的交互数据
序号 数据类型 交换方式 交换时间
1 初始化参数 消息报文 启动时
2 交易数据 消息报文 及时
10.3 通信数据传输控制
应综合考虑数据可靠性、数据安全性、数据时效性等因素,通过合理配置和优化,保证数据传输的
效率和稳定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