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TXH 0006-2024 滨海湿地碳汇核算技术规范

文档天下 图书评论6阅读模式

T/STXH 0006-2024 滨海湿地碳汇核算技术规范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团体标准

T/STXH 0006—2024

滨海湿地碳汇核算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arbon sink accounting in coastal wetland

2025 - 08 - 19 发布2025 - 08 - 19 实施

江苏省生态学会 发布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总体要求..........................................................................................................................................................2

5 碳汇调查方案..................................................................................................................................................3

6 样品采集与分析..............................................................................................................................................4

7 碳汇核算方法..................................................................................................................................................5

附录A(资料性)滨海湿地陆生植物样品采集记录表.................................................................................. 10

附录B(资料性)滨海湿地水生植物样品采集记录表.................................................................................. 12

附录C(资料性)滨海湿地土壤/沉积物样品采集记录................................................................................. 13

附录D(资料性)滨海湿地水体样品采集记录表.......................................................................................... 14

附录E(资料性)滨海湿地水生动物样品采集记录表...................................................................................15

附录F(资料性)滨海湿地浮游生物样品采集记录表...................................................................................16

参考文献..............................................................................................................................................................17

T/STXH 0006—2024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南大(常熟)研究院有限公司提出。

本文件由江苏省生态学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南大(常熟)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安树青、朱正杰、傅海峰、陈佳秋、张静涵、赵晖、杨棠武、陈美玲、陈浩、

卜弘毅、陈曦、顾沈怡。

T/STXH 0006—2024

1

滨海湿地碳汇核算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滨海湿地碳汇核算的总体要求、碳汇调查方案、样品采集与分析、碳汇核算方法等内

容。

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滨海湿地的碳汇核算。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17378.3 海洋监测规范第3部分: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

GB/T 24708 湿地分类

GB/T 36197 土壤质量土壤采样技术指南

GB/T 43648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碳计量参数

HJ 442.3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第三部分近岸海域水质监测

HJ 1166 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遥感解译与野外核查

HJ 1169 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

LY/T 2258 立木生物量建模方法技术规程

LY/T 2259 立木生物量建模样本采集技术规程

LY/T 3330 森林土壤碳储量调查技术规程

SC/T 9102.2 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规范第2部分:海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滨海湿地coastal wetland

低潮时水深小于6 m 的水域及其沿岸浸湿地带。

3.2

滨海湿地碳汇carbon sink of coastal wetland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吸收大气或水体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陆生植物、水生植物、土壤、沉积物、

水体、水生动物、浮游生物中,从而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过程和活动。

3.3

碳库carbon pool

具有累积或释放碳的能力的库或系统。

3.4

固碳速率carbon fixation rate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各碳库从大气中吸收并存储的碳的量。

3.5

滨海湿地固碳量carbon sequestration capacity of coastal wetland

一定时期内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碳库从大气中吸收并存储的碳的量。

T/STXH 0006—2024

2

4 总体要求

4.1 调查对象

按照GB/T 24708湿地分类,调查对象包括浅海水域、潮下水生层、岩石海岸、沙石海滩、淤泥质海

滩、潮间盐水沼泽、河口水域、河口三角洲/沙洲/沙岛、海岸性咸水湖、海岸性淡水湖等。

4.2 调查内容

滨海湿地碳汇调查内容见表1,在设置应调查项和可视情况选择调查项时,依据不同滨海湿地类型

的生态特征差异进行合理划分。对于碳储量变化显著,或预期碳储量下降,发生显著碳排放的碳库,作

为应调查项;若某些碳库碳储量变化不显著,或调查技术复杂、成本过高,则作为可视情况选择调查项。

表1 滨海湿地碳汇调查内容

湿地类型

陆生植物碳库

水生植物

碳库

土壤/沉积物

碳库

水体

碳库

水生动物

碳库

浮游生物

碳库

枯落

海草

大型

海藻

沉积

水体

底栖

动物

浮游

植物

浮游

动物

浅海水域○ ○ ○ ○ √ √ ○ √ √ √ √ √ √

潮下水生层○ ○ ○ ○ √ √ ○ √ √ √ √ √ √

岩石海岸○ ○ ○ ○ ○ ○ √ ○ ○ ○ ○ ○ ○

沙石海滩○ ○ ○ ○ ○ ○ √ ○ ○ ○ ○ ○ ○

淤泥质海滩○ ○ √ √ ○ ○ √ √ ○ ○ ○ ○ ○

潮间盐水沼泽√ √ √ √ ○ ○ √ √ √ √ √ √ √

河口水域○ ○ ○ ○ √ √ √ √ √ √ √ √ √

河口三角洲/沙

洲/沙岛

√ √ √ √ √ √ √ √ √ √ √ √ √

海岸性

咸水湖

○ ○ ○ ○ √ ○ √ √ √ √ √ √ √

海岸性

淡水湖

○ ○ ○ ○ √ ○ √ √ √ √ √ √ √

注:“√”为应调查项;“○”为可视情况选择调查项。具体调查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调整。

4.3 调查流程

滨海湿地碳汇核算的技术流程见图1。

图1 滨海湿地碳汇核算技术流程图

T/STXH 0006—2024

3

5 碳汇调查方案

5.1 遥感识别

5.1.1 调查范围界定

调查范围应通过基础资料判定,包括地形图、卫星遥感影像、低空航拍影像、行政区划图、专题地

图以及相关文献和历史调查资料等。调查边界应精确绘制,并标注经纬度坐标。

5.1.2 空间分布解译

应获取滨海湿地调查范围内各类碳库的空间分布信息,采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观测”相结合

的技术体系,运用3S 技术开展地类解译,数据采集与处理应符合HJ 1166 要求。

5.2 调查单元划分

通过辨别调查范围内的生态特性,将存在异质性的区域划分为若干调查单元。调查单元划分考虑因

素包括但不限于:

——湿地类型;

——植被类型;

——土壤及沉积物性质;

——潮汐水文条件;

——潮带分布特征;

——其他干扰因素。

5.3 样地布设

5.3.1 布设要求

样地布设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a) 符合碳汇核算目标及精度控制要求;

b) 覆盖所有调查单元,布设于能代表单元典型生态特征的区域;

c) 一经确定,应保持长期稳定,避免频繁更换;

d) 使用卫星定位系统进行坐标标定;

e) 执行生态影响最小化布设方案;

f) 遵循野外安全作业原则。

5.3.2 布设方法

常用的样地布设方法包括随机取样法、栅格取样法、样线取样法。一般采用随机取样法和栅格取样

法,在调查单元内存在明显的环境梯度时,可采用样线取样法。常用布设方法如下:

a) 随机取样法:在每个调查单元中随机布设样地;

b) 栅格取样法:将调查单元均匀划定为若干栅格,每个栅格内布设样地;

c) 样线取样法:在调查单元内布设多条样线,沿样线布设若干样地。

5.3.3 布设数量

样地数量按照以下方式确定:

a) 首次监测时,调查单元内样地数量一般不少于3 个。样地数量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安排,在生

境特征复杂的单元增加样地个数,在生境特征单一的单元减少样地个数;

b) 后续调查可根据首次调查结果,在满足监测准确性前提下,适当缩减样地数量;

c) 每个样地须保证有不少于3 个重复采样点,采样点位置选择按GB 17378.3 执行。

5.4 调查时间与频次

5.4.1 碳汇调查应包含初期采样和末期采样,两次采样的时间间隔根据评估目标及其可能的变化速率

确定。

5.4.2 植物碳汇调查在植物生长后期进行;土壤/沉积物碳汇调查与植物调查同期开展;水体碳汇调查

T/STXH 0006—2024

4

结合湿地水文周期进行;生物碳汇(含水生动物、浮游生物)调查在生物学季节进行,一般选择生物的

繁殖期、育肥期采样。

6 样品采集与分析

6.1 陆生植物碳库

6.1.1 乔木植物

6.1.1.1 推荐样方规格为20 m × 20 m。

6.1.1.2 GB/T 43648确定了立木生物量模型与碳计量参数的树种,在样方范围内,对所有活立木进行

每木检尺,获取树种、株数、胸径、树高等数据,将测定的数值代入相应树种的地上、地下生物量模型,

计算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碳密度,数据记录至附录A的表A.1。

6.1.1.3 GB/T 43648 未公布立木生物量模型的树种,按照LY/T 2259 和LY/T 2258 的相关规定,根据

根冠比,计算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测定碳含量。

6.1.2 灌木植物

6.1.2.1 推荐样方规格为5 m × 5 m。

6.1.2.2 测定样方内的每丛(株)灌木丛数(株数)、地径、冠幅、丛(株)高等数据,选出标准丛

(株),采用收割法分别测定丛(株)干、枝及叶的鲜重、干重、含水率和碳含量,推算单位面积地上

生物量,数据记录至附录A的表A.2。

6.1.2.3 通过一定量的样方实测标准丛(株)的根茎比和碳含量,推算单位面积地下生物量。

6.1.3 草本植物

6.1.3.1 推荐样方规格为1 m × 1 m。

6.1.3.2 按照HJ 1169的相关规定,测定盖度、株高和株数后,收集样方内植物地面以上所有绿色部分,

测定鲜重、干重、碳含量,推算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数据记录至附录A的表A.3。

6.1.3.3 通过一定量的样方实测获取根冠比和碳含量,推算单位面积地下生物量。

6.1.4 枯落物

6.1.4.1 推荐样方规格为1 m × 1 m。

6.1.4.2 使用钢尺测定枯落物堆积厚度,收集样方内全部枯落物,无枯落物可不采集,测定鲜重、干

重和碳含量,数据记录至附录A的表A.4。

6.2 水生植物碳库

6.2.1 海草床

6.2.1.1 推荐样方规格为0.5 m × 0.5 m。

6.2.1.2 测定盖度、株高和株数后,使用根系采样器采集整株海草植株,包括地下根茎和地上叶片部

分,分别测定鲜重、干重和碳含量,计算单位面积生物量,数据记录至附录B的表B.1。

6.2.2 大型海藻

6.2.2.1 推荐样方规格为0.5 m × 0.5 m。

6.2.2.2 在退潮或潜水条件下,测定盖度、株高和株数后,使用刮板、剪刀等工具采集样方内附着于

基底的大型海藻,冲洗去除泥沙杂质,测定鲜重、干重和碳含量,计算单位面积生物量,数据记录至附

录B 的表B.1。

6.3 土壤/沉积物碳库

6.3.1 土壤/沉积物采样点布设按GB/T 36197、SC/T9102.2 的相关规定执行,在植物样方内或邻近区

域布设。

6.3.2 非淹水区土壤采用原状取土钻或土壤剖面法采集;淹水区土壤采用柱状沉积物采样器采集。按

10 cm 或20 cm 间隔分层采样至100 cm 深度,对于沉积物深度小于100 cm 的,可按照实际深度采样。

T/STXH 0006—2024

5

按照LY/T 3330 的相关规定,分离石砾和土壤/沉积物部分,测定直径2 mm 以上石砾所占体积百分比,

以及土壤/沉积物容重、碳含量,数据记录至附录C 的表C.1。

6.4 水体碳库

6.4.1 水体采样点布设按HJ 442.3的相关规定执行。

6.4.2 利用测深杆测量水深,按水深实施分层采样,分层原则及水体采集方法按照HJ 442.3的相关规

定执行,测定总碳含量,数据记录至附录D的表D.1。

6.5 水生动物碳库

6.5.1 水生动物采样点布设按SC/T 9102.2的相关规定执行。

6.5.2 按照SC/T 9102.2的相关规定,使用底拖网或采泥器获取底栖动物样品,采用过筛法分离沉积物

样本,人工挑拣活体个体后测定生物量,其中螺贝类水生动物分别取软体组织和壳体测定生物量和碳含

量,数据记录至附录E的表E.1。

6.5.3 按SC/T 9102.2 的相关规定,采用拖网或地笼法采集鱼类样品,活体冰鲜后取肌肉组织测定生

物量、碳含量,数据记录至附录E 的表E.1。

6.6 浮游生物碳库

6.6.1 浮游生物采样点布设按SC/T 9102.2 的相关规定执行。

6.6.2 采用定量采样法采集浮游植物样品,按水深实施分层采样,分层要求及采集方法按照SC/T

9102.2 的相关规定执行。经沉淀浓缩后,结合藻类体积法或体长-体积关系法估算生物量,测定碳含量,

数据记录至附录F 的表F.1。

6.6.3 采用定量采样法采集浮游动物样品,按水深实施分层采样,分层要求及采集方法按照SC/T

9102.2 的相关规定执行。经过滤浓缩后,轮虫通过体积法计算生物量,枝角类和桡足类依据体长-体重

回归方程计算生物量,测定碳含量,数据记录至附录F 的表F.1。

7 碳汇核算方法

7.1 陆生植物

7.1.1 陆生植物固碳速率

陆生植物固碳速率按式(1)计算:

�陆生植物=

��陆生植物�−��陆生植物0

��−�0

(1)

式中:

C陆生植物——陆生植物固碳速率,单位为兆克碳每公顷每年(Mg C·hm-2·a-1);

VC陆生植物d——陆生植物调查末期的碳密度,单位为兆克碳每公顷(Mg C·hm-2);

VC陆生植物0——陆生植物调查初期的碳密度,单位为兆克碳每公顷(Mg C·hm-2);

td——调查末期时间;

t0——调查初期时间。

陆生植物碳密度按式(2)计算:

��陆生植物= �=1

?� �陆生植物�×�陆生植物�

(2)

式中:

VC陆生植物——陆生植物碳密度,单位为兆克碳每公顷(Mg C·hm-2);

⍵陆生植物i——第i 个样方陆生植物碳含量,单位为百分比(%);

M 陆生植物i——第i 个样方内陆生植物生物量,单位为兆克每公顷(Mg·hm-2);

n——调查单元内陆生植物采样样方数量。

7.1.2 陆生植物固碳量

陆生植物固碳量按式(3)计算:

Δ�陆生植物= �=1

� (�陆生植物� × �陆生植物�? ) (3)

T/STXH 0006—2024

6

式中:

ΔC 陆生植物——陆生植物固碳量,单位为兆克碳每年(Mg C·a-1);

A 陆生植物j——第j 个调查单元中陆生植物的分布面积,单位为公顷(hm2);

C 陆生植物j——第j 个调查单元中陆生植物固碳速率,单位为兆克碳每公顷每年(Mg C·hm-2·a-1);

n——调查单元数量。

7.2 水生植物

7.2.1 水生植物固碳速率

水生植物固碳速率按式(4)计算:

�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水生植物0

��−�0

(4)

式中:

C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固碳速率,单位为兆克碳每公顷每年(Mg C·hm-2·a-1);

VC水生植物d——水生植物调查末期的碳密度,单位为兆克碳每公顷(Mg C·hm-2);

VC水生植物0——水生植物调查初期的碳密度,单位为兆克碳每公顷(Mg C·hm-2);

td——调查末期时间;

t0——调查初期时间。

水生植物碳密度按式(5)计算:

��水生植物= �=1

� �水生植物�×�水生植物� ?

(5)

式中:

VC水生植物——水生植物碳密度,单位为兆克碳每公顷(Mg C·hm-2);

⍵水生植物i——第i 个样方水生植物碳含量,单位为百分比(%);

M 水生植物i——第i 个样方内水生植物生物量,单位为兆克每公顷(Mg·hm-2);

n——调查单元内水生植物采样样方数量。

7.2.2 水生植物固碳量

水生植物固碳量按式(6)计算:

Δ�水生植物= �=1

?� (�水生植物� × �水生植物�) (6)

式中,

ΔC 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固碳量,单位为兆克碳每年(Mg C·a-1);

A 水生植物j——第j 个调查单元中水生植物的分布面积,单位为公顷(hm2);

C 水生植物j——第j 个调查单元中水生植物的固碳速率,单位为兆克碳每公顷每年(Mg C·hm-2·a-1);

n——调查单元数量。

7.3 土壤/沉积物

7.3.1 土壤/沉积物固碳速率

土壤/沉积物固碳速率按式(7)计算:

�土壤/沉积物=

��土壤/沉积物�−��土壤/沉积物0

��−�0

(7)

式中:

C土壤/沉积物——土壤/沉积物固碳速率,单位为兆克碳每公顷每年(Mg C·hm-2·a-1);

VC土壤/沉积物d——土壤/沉积物调查末期的碳密度,单位为兆克碳每公顷(Mg C·hm-2);

VC土壤/沉积物0——土壤/沉积物调查初期的碳密度,单位为兆克碳每公顷(Mg C·hm-2);

td——调查末期时间;

t0——调查初期时间。

土壤/沉积物碳密度按式(8)计算:

�土壤/沉积物= �=1

�=1

� (?土壤/沉积物��×�土壤/沉积物��×�土壤/沉积物��×(1−�? ? 土壤/沉积物��))

� × 102 (8)

T/STXH 0006—2024

7

式中:

C土壤/沉积物——土壤/沉积物碳密度,单位为兆克碳每公顷(Mg C·hm-2);

BD土壤/沉积物ij——第i个采样点第j层土壤/沉积物的容重,单位为克每立方厘米(g·cm-3);

⍵土壤/沉积物ij——第i个采样点第j层土壤/沉积物的碳含量,单位为百分比(%);

E土壤/沉积物ij——第i个采样点第j层土壤/沉积物的土层厚度,单位为厘米(cm);

G土壤/沉积物ij——第i个采样点第j层土壤/沉积物中直径大于2 mm的石砾所占的体积百分比(%);

n——调查单元内土壤/沉积物采样点数量;

k——土壤/沉积物层数;

102——单位转换系数。

7.3.2 土壤/沉积物固碳量

土壤/沉积物固碳量按式(9)计算:

Δ�土壤/沉积物= �=1

?� (�土壤/沉积物� × �土壤/沉积物�) (9)

式中:

ΔC 土壤/沉积物——土壤/沉积物固碳量,单位为兆克碳每年(Mg C·a-1);

A 土壤/沉积物j——第j 个调查单元中土壤/沉积物的分布面积,单位为公顷(hm2);

C 土壤/沉积物j——第j 个调查单元中土壤/沉积物固碳速率,单位为兆克碳每公顷每年(Mg C·hm-2·a-1);

n——调查单元数量。

7.4 水体

7.4.1 水体固碳速率

水体固碳速率按式(10)计算:

�水体=

��水体�−��水体0

��−�0

(10)

式中:

C水体——水体固碳速率,单位为兆克碳每公顷每年(Mg C·hm-2·a-1);

VC水体d——水体调查末期的碳密度,单位为兆克碳每公顷(Mg C·hm-2);

VC水体0——水体调查初期的碳密度,单位为兆克碳每公顷(Mg C·hm-2);

td——调查末期时间;

t0——调查初期时间。

水体碳密度按式(11)计算:

��水体= �=1

�=1

� (�水体��×�水体��? ? )

� × 10−4 (11)

式中:

VC水体——水体碳密度,单位为兆克碳每公顷(Mg C·hm-2);

⍵水体i——第i 个采样点第j 层水体总碳含量,单位为毫克每升(mg·L-1);

d 水体i——第i 个采样点第j 层水体深度,单位为厘米(cm);

n——水体采样点数量;

k——水体采样层数;

10-4——单位转换系数。

7.4.2 水体固碳量

水体固碳量按式(12)计算:

Δ�水体= �=1

� (�水体� × �水体�? ) (12)

式中:

ΔC 水体——水体固碳量,单位为兆克碳每年(Mg C·a-1);

A 水体j——第j 个调查单元中水体的分布面积,单位为公顷(hm2);

C 水体j——第j 个调查单元中水体固碳速率,单位为兆克碳每公顷每年(MgC·hm-2·a-1);

n——调查单元数量。

T/STXH 0006—2024

8

7.5 水生动物

7.5.1 水生动物固碳速率

水生动物固碳速率按式(13)计算:

�水生动物=

��水生动物�−��水生动物0

��−�0

(13)

式中:

C水生动物——水生动物固碳速率,单位为兆克碳每公顷每年(Mg C·hm-2·a-1);

VC水生动物d——水生动物调查末期的碳密度,单位为兆克碳每公顷(Mg C·hm-2);

VC水生动物0——水生动物调查初期的碳密度,单位为兆克碳每公顷(Mg C·hm-2);

td——调查末期时间;

t0——调查初期时间。

水生动物碳密度按式(14)计算:

��水生动物= �=1

?� �水生动物�×�水生动物�

(14)

式中:

VC水生动物——水生动物碳密度,单位为兆克碳每公顷(Mg C·hm-2);

⍵水生动物i——第i 个采样点水生动物碳含量,单位为百分比(%),其中螺贝类水生动物的碳含量包

含软体组织碳含量和壳体碳含量;

M 水生动物i——第i 个采样点水生动物生物量,单位为兆克每公顷(Mg·hm-2),其中螺贝类水生动物

的生物量包含软体组织生物量和壳体生物量两部分;

n——调查单元内水生动物采样点数量。

7.5.2 水生动物固碳量

水生动物固碳量按式(15)计算,若存在外源碳(如投放饵料)对碳储量的影响,需考虑剔除人工

干预带来的碳增量。

Δ�水生动物= �=1

� (�水生动物� × �水生动物�? ) − C饵料(15)

式中:

ΔC 水生动物——水生动物固碳量,单位为兆克碳每年(Mg C·a-1);

A 水生动物j——第j 个调查单元中水生动物的分布面积,单位为公顷(hm2);

C 水生动物j——第j 个调查单元中水生动物固碳速率,单位为兆克碳每公顷每年(Mg C·hm-2·a-1);

n——调查单元数量;

C 饵料——饵料转化的碳量,单位为兆克碳每年(Mg C·a-1),按饵料使用量和碳转化系数估算。

7.6 浮游生物

7.6.1 浮游生物固碳速率

浮游生物固碳速率按式(16)计算:

�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浮游生物0

��−�0

(16)

式中:

C浮游生物——浮游生物固碳速率,单位为兆克碳每公顷每年(Mg C·hm-2·a-1);

VC浮游生物d——浮游生物调查末期的碳密度,单位为兆克碳每公顷(Mg C·hm-2);

VC浮游生物0——浮游生物调查初期的碳密度,单位为兆克碳每公顷(Mg C·hm-2);

td——调查末期时间;

t0——调查初期时间。

浮游生物碳密度按式(17)计算:

��浮游生物= �=1

� �浮游生物�×�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

� × 10−4 (17)

式中:

VC浮游生物——浮游生物碳密度,单位为兆克碳每公顷(Mg C·hm-2);

T/STXH 0006—2024

9

⍵浮游生物i——第i 个采样点浮游生物碳含量,单位为百分比(%);

M 浮游生物i——第i 个采样点浮游生物生物量,单位为毫克每升(mg·L-1);

d 浮游生物i——第i 个采样点浮游生物采样点深度,单位为厘米(cm);

n——调查单元内浮游生物采样点数量;

10-4——单位转换系数。

7.6.2 浮游生物固碳量

浮游生物固碳量按式(18)计算:

Δ�浮游生物= �=1

?� (�浮游生物� × �浮游生物�) (18)

式中:

ΔC 浮游生物——浮游生物固碳量,单位为兆克碳每年(Mg C·a-1);

A 浮游生物j——第j 个调查单元中浮游生物的分布面积,单位为公顷(hm2);

C 浮游生物j——第j 个调查单元中浮游生物固碳速率,单位为兆克碳每公顷每年(Mg C·hm-2·a-1)。

7.7 滨海湿地总固碳量

滨海湿地总固碳量按式(19)计算:

�总固碳量= Δ�陆生植物+ Δ�水生植物+ Δ�土壤/沉积物+ Δ�水体+ Δ�水生动物+ Δ�浮游生物(19)

式中:

总固碳量C ——滨海湿地总固碳量,单位为兆克碳每年(Mg C·a-1)。

T/STXH 0006—2024

10

附录A

(资料性)

滨海湿地陆生植物样品采集记录表

滨海湿地陆生植物样品采集记录表见表A.1~表A.4。

表A.1 滨海湿地乔木植物样品采集记录表

调查日期: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样地编号:

乔木植物样方面积: m2

序号树种

个体数

(个) 密度(株/m2) 胸径(cm) 树高(m) 冠幅(m)

生物量(g/m2) 碳含量(%)

地上地下地上地下

备注:

注1:乔木树种测量胸径和树高,毛竹测量胸径和竹枝下高。

注2:幼树(胸径<5 cm)应单独统计,测量个体数、树高、胸径等。

记录人: 调查人:

表A.2 滨海湿地灌木植物样品采集记录表

调查日期: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样地编号:

灌木植物样方面积: m2

个体数

(个)

地径

(cm)

冠幅

(m)

高度

(m)

鲜重(g) 干重(g) 碳含量(%) 生物量

(g/m2)

干枝叶根干枝叶根干枝叶根

备注:

记录人: 调查人:

T/STXH 0006—2024

11

表A.3 滨海湿地草本植物样品采集记录表

调查日期: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样地编号:

草本植物样方面积: m2

序号种名盖度(%) 株高(m)

鲜重(g) 干重(g) 生物量(g/m2) 碳含量(%)

地上地下地上地下地上地下地下地下

备注:

记录人: 调查人:

表A.4 滨海湿地枯落物样品采集记录表

调查日期: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样地编号:

枯落物样方面积: m2

序号种名堆积厚度(cm) 鲜重(g) 干重(g) 生物量(g/m2) 碳含量(%)

备注:

记录人: 调查人:

T/STXH 0006—2024

12

附录B

(资料性)

滨海湿地水生植物样品采集记录表

滨海湿地水生植物样品采集记录表见表B.1。

表B.1 滨海湿地水生植物样品采集记录表

调查日期: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样地编号:

记录人: 调查人:

植物

类型

序号名称

盖度

(%)

株高

(m) 株数

样方

面积

(m2)

鲜重(g) 干重(g) 生物量

(g/m2) 碳含量(%)

地上地下地上地下地上地下地上地下

海草床

大型

海藻

— — — —

— — — —

— — — —

— — — —

— — — —

备注:

T/STXH 0006—2024

13

附录C

(资料性)

滨海湿地土壤/沉积物样品采集记录表

滨海湿地土壤/沉积物样品采集记录表见表C.1。

表C.1 滨海湿地土壤/沉积物样品采集记录表

调查日期: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样地编号:

序号土层厚度(cm) 采样层数采样深度(cm) 容重(g/cm3) 石砾体积百分比(%) 碳含量(%)

备注:

记录人: 调查人:

T/STXH 0006—2024

14

附录D

(资料性)

滨海湿地水体样品采集记录表

滨海湿地水体样品采集记录表见表D.1。

表D.1 滨海湿地水体样品采集记录表

调查日期: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样地编号:

序号水体深度(cm) 采样层数有机碳含量(mg/L) 无机碳含量(mg/L) 总碳含量(mg/L)

备注:

记录人: 调查人:

T/STXH 0006—2024

15

附录E

(资料性)

滨海湿地水生动物样品采集记录表

滨海湿地水生动物样品采集记录表见表E.1。

表E.1 滨海湿地水生动物样品采集记录表

调查日期: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样地编号:

水生动物类型序号名称

湿重(g) 干重(g) 生物量(g/m2) 碳含量(%)

软体组织壳体软体组织壳体软体组织壳体软体组织壳体

螺类

贝类

甲壳类

— — — —

— — — —

— — — —

— — — —

— — — —

鱼类

— — — —

— — — —

— — — —

— — — —

— — — —

备注:

记录人: 调查人:

T/STXH 0006—2024

16

附录F

(资料性)

滨海湿地浮游生物样品采集记录表

滨海湿地浮游生物样品采集记录表见表F.1。

表F.1 滨海湿地浮游生物样品采集记录表

调查日期: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样地编号:

类型序号面积(m2) 采样水深(m) 采样层数湿重(g) 干重(g) 生物量(mg/L) 碳含量(%)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备注:

记录人: 调查人:

T/STXH 0006—2024

17

参考文献

[1] DB13/T 5952 海草床生态系统碳汇调查与评估规范

[2] DB32/T 4544 潮滩与盐沼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技术规范

[3] DB32/T 4936 滨海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

[4] DB36/T 1865 湿地碳汇监测技术规程

[5] DB37/T 4709 近海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监测技术规范

[6] DB44/T 2504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固碳量评估技术规程

[7] DB4403/T 495 红树林碳储量调查和碳汇核算指南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5金币立即购买,VIP免费

1.本站大部份文档均属免费,部份收费文档,经过本站分类整理,花了精力和时间,收费文档是为了网站运营成本等费用开支;
2.所有收费文档都真实可靠,为了节约成本,文档在网站前台不做预览,如果付费后,与实际文档不符合,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申请退款;
3.购买会员(或单次下载)即视为对网站的赞助、打赏,非商业交易行为(不认同此观点请勿支付)请慎重考虑;
4.付费下载过程中,如果遇到下载问题,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解决;
5.手机支付,尽量选择支付宝支付;
6.如图集或者标准不清楚,在本站找不到您需要的规范和图集,希望增加资料等任何问题,可联系微信号:pdftj88解决;

文档天下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8月24日 09:27:0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998pdf.com/61499.html
图书

新22J11 轻质内隔墙

新22J11 轻质内隔墙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
图书

T/ZTIA 0001-2022 天目山宝 天目红茶

T/ZTIA 0001-2022 天目山宝 天目红茶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
图书

T/ZTIA 0002-2025 微纳米EGCG烘烤类月饼

T/ZTIA 0002-2025 微纳米EGCG烘烤类月饼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
图书

T∕ZTIA 0003-2025 微纳米EGCG沙拉酱

T∕ZTIA 0003-2025 微纳米EGCG沙拉酱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