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CST 30-2025 公共建筑碳排放监测与核算技术标准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ICS:91.040.10
CCS:P39
T/YCST
河南省建设科技协会团体标准
T/YCST 030-2025
公共建筑碳排放监测与核算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of carbon emission monitoring and accounting for
public buildings
2025-08-05 发布2025-09-05 实施
河南省建设科技协会发布
河南省建设科技协会团体标准
公共建筑碳排放监测与核算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of carbon emission monitoring and
accounting for public buildings
T/YCST030-2025
主编单位: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批准单位:河南省建设科技协会
施行日期:2025 年09 月05 日
河南省建设科技协会文件
豫建科协〔2025〕49 号
河南省建设科技协会
关于发布《公共建筑碳排放监测与核算技术标准》团体标准的公告
现批准由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起草的《公共建筑碳排
放监测与核算技术标准》为河南省建设科技协会团体标准,在国家标
准化信息平台子以公示,标准编号为:T/YCST030-2025,自2025 年9
月5 日起在我省施行。
现予公告。
2025 年8 月5 日
Ⅰ
前言
根据河南省建设科技协会《2025 年第一批标准立项通知》的要求,编制组经深入调查
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先进技术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
标准。
本标准共分5 章和2 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建筑碳排放监测
系统、建筑碳排放监测与核算等。
本标准由河南省建设科技协会负责管理,由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
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
郑州市丰乐路4 号,邮政编码:450053,电子邮箱:331511546@qq.com)。
主编单位: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中原工学院
河南大学
豫乾科技服务集团有限公司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
河南省第二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河南省德嘉丽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潘玉勤原瑞增郑慧凡刘国存楚景初苏群山
杜永恒许庆辉董新红岳建伟宋金昭李永明
郭芳慧刘璐段江生龙天艳常建国付梦菲
王上宋培建宋朝帅刘万增李瑶杨加星
张丽芳梁子晴田国记郝珈漪巨福军苏晓燕
毋斌常志强党新旗祝亚杰邱花瑞王静
王艳清
主要审查人:解伟栾景阳张利萍周同和齐光辉丁永刚
王华强
1
目次
1 总则..............................................................................................................................................1
2 术语和符号..................................................................................................................................2
2.1 术语.......................................................................................................................................2
2.2 符号.......................................................................................................................................3
3 基本规定......................................................................................................................................4
4 建筑碳排放监测系统.................................................................................................................. 5
4.1 一般规定...............................................................................................................................5
4.2 系统设计...............................................................................................................................5
4.3 系统安装...............................................................................................................................8
4.4 系统运行维护........................................................................................................................9
5 建筑碳排放监测与核算.............................................................................................................11
5.1 一般规定..............................................................................................................................11
5.2 碳排放监测..........................................................................................................................11
5.3 碳排放核算..........................................................................................................................13
附录A 外购电力及热力碳排放因子、化石燃料相关参数缺省值.......................................... 15
附录B 公共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源识别表.............................................................................. 16
本标准用词说明...............................................................................................................................17
引用标准名录..................................................................................................................................18
附:条文说明..................................................................................................................................19
2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1
2 Terms and symbols........................................................................................................................2
2.1 Terms.....................................................................................................................................2
2.2 symbols.................................................................................................................................3
3 Basic requirement........................................................................................................................4
4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 monitoring system......................................5
4.1 General requirement...............................................................................................................5
4.2 Design of system....................................................................................................................5
4.3 System constructions and acceptance....................................................................................8
4.4 Operations maintenance.........................................................................................................9
5 Carbon emission monitoring and accounting for public buildings.............................................11
5.1 General requirement.............................................................................................................11
5.2 Carbon emission monitoring................................................................................................11
5.3 Accounting for carbon emissions.........................................................................................13
AppendixA Default values for purchased external electricity and heat carbon emission factors,
fossil fuel-related parameters.........................................................................................................15
AppendixB Identification table of carbon emission sources during buildings operation
phase.............................................................................................................................................16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17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18
Addition: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19
1
1 总则
1.0.1 为有序推进公共建筑碳排放监测工作,规范建筑碳排放核算方法,做到技术先进、
安全适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公共建筑碳排放监测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运行维护,以及公共建筑运
行阶段碳排放量的监测与核算。
1.0.3 公共建筑碳排放监测与核算,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
准的规定。
2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公共建筑碳排放监测系统carbon emission monitoring system for public buildings
通过在建筑物内安装分类和分项能耗计量装置,采用远程传输等手段及时采集能耗数据,
实现建筑碳排放在线监测、数据处理及数据远程传输和动态分析功能的硬件和软件系统的统
称。
2.1.2 建筑碳排放单元过程unit process of carbon emitted from buildings
为量化建筑消耗的能源而确定的基本活动过程。
2.1.3 分类能耗energy consumption of different sorts
按照建筑消耗的主要能源种类划分,进行采集和整理的能耗数据,如水、电、燃气、集
中供热、集中供冷、燃油、煤、集中热水、可再生能源等。
2.1.4 分项能耗energy consumption of different items
按照建筑消耗的各类能源的主要用途划分,进行采集和整理的能耗数据,如空调用电、
动力用电、照明插座用电及特殊用电等。
2.1.5 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carbon emissions during building operation
建筑物在与其有关的运行阶段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的总和,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简称
建筑碳排放。
2.1.6 能耗计量装置metering device of energy consumption
用来度量电、水、燃油、燃气、热(冷)量等建筑能耗的传感器(变送器)、二次仪表
及辅助设备等的总称。
2.1.7 建筑碳排放核算building carbon emission accounting
对建筑的活动水平、排放因子等数据进行获取、计算的过程。
2.1.8 活动水平数据activity data
用于核算建筑运行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的基础数据,包括各种燃料的消耗量,购入电力、
热力和冷量的数量等。
2.1.9 碳排放因子carbon emission factor
用于量化导致二氧化碳排放的生产或消耗的活动系数,表示单位能源消耗产生的二氧化
碳排放系数。
3
2.2 符号
A——建筑面积;
ACc——核算期内,消耗的外购冷量;
ACe——核算期内,消耗的购入电量;
ACgc——供冷企业向外输出的总冷量;
ACgh——供热企业向外输出的热水(蒸汽)的总热量;
ACh——核算期内,消耗的外购蒸汽和热水的热量;
CCi——第i 种化石燃料的单位热值含碳量;
Eo——建筑碳排放总量;
Ei——建筑第i 类能源碳排放总量;
Ec——核算期内,购入的冷量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Ece,i
——供冷企业因使用的第i 个水泵等耗电设备输送冷冻水所消耗的电力产生的间接
排放;
Ecf,i——供冷企业生产供冷冷冻水所消耗的电力和第i 类化石燃料产生的碳排放;
Ee——核算期内,购入的电力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Ef——核算期内,消耗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Eh——核算期内,购入的热力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Ehe,i
——供热企业使用的第i 个水泵等耗电设备输送热水(蒸汽)所消耗的电力产生的
间接排放;
Ehf,i——供热企业生产供热热水(蒸汽)所消耗的第i 类化石燃料和电力产生的碳排放;
Er——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所抵消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Et——核算期内,公共建筑运行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
EFi——第i 类能源的碳排放因子;
EFc——核算期内,外购冷量的碳排放因子;
EFe——核算期内,电网平均碳排放因子;
EFh——核算期内,外购蒸汽和热水的碳排放因子;
EIo——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强度;
RLi——核算期内,第i 种化石燃料的消耗量;
RZi——核算期内,第i 种化石燃料的平均低位发热量;
αi——第i 种化石燃料的碳氧化率。
4
3 基本规定
3.0.1 公共建筑进行碳排放核算时,宜进行建筑碳排放监测。
3.0.2 公共建筑的分类能耗和分项能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能耗远程监测系统技
术规程》JGJ/T 285的相关规定。
3.0.3 公共建筑碳排放核算应以单栋建筑或建筑群为计算对象,以建筑碳排放单元过程为基
本单位进行数据采集与核算。
3.0.4 公共建筑碳排放核算应满足相关性、完整性、一致性、准确性和透明性的基本原则。
3.0.5 公共建筑碳排放核算应建立完善的建筑碳排放信息管理体系。
5
4 建筑碳排放监测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1 建筑碳排放监测系统采集的数据应全面、准确,应能客观反映建筑运营过程中各类能
源消耗的现状。采集的信息应便于对建筑能耗数据进行归类、统计和分析。
4.1.2 建筑碳排放监测系统中能耗监测子系统的设计、施工和运行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
共建筑能耗远程监测系统技术规程》JGJ/T 285 的相关规定。
4.1.3 公共建筑中电、水、燃气、集中供热、集中供冷及可再生能源等能耗应采用自动采集
方式;当无法采用自动方式采集时,可采用人工采集方式。
4.1.4 计量装置(表具)应采用国家认可的产品,并应检定合格。
4.1.5 新建公共建筑碳排放监测系统应与各类用能系统及配电系统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
步验收。
4.1.6 既有公共建筑碳排放监测系统的建设应充分考虑各用能系统现状、变配电相关技术资
料和现场条件,可利用现有的监测设备,不应影响各用能系统和设备的已有功能和技术指标。
4.2 系统设计
4.2.1 建筑碳排放监测系统应包括建筑碳排放数据计量与采集系统、数据传输系统、数据中
心和应用软件。
4.2.2 建筑碳排放数据计量及采集系统的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 确定需要进行能耗与碳排放数据采集的用能设备和系统;
2 选择能耗计量装置和数据采集器,并分别确定其安装位置;
3 采集系统的布线设计。
4.2.3 计量装置(表具)的点位设置应结合各分类、分项能耗的使用特点合理确定。
4.2.4 计量装置的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能表具有RS-485 标准的串行通信接口,并应能实现数据远传功能。通信接口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基于Modbus 协议的工业自动化网络规范》GB/T 19582 和现行行业标准《多
功能电能表通信协议》DL/T 645 的相关规定;
2 电能表精确度等级不应低于1.0 级,电流互感器准确度等级不应低于0.5 级;
3 电流互感器变比按实际负荷合理选择;
6
4 水表、热(冷)量表精度等级不低于2.0 级,并应具备数据远传功能;
5 水表、热(冷)量表和燃气表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户用计量仪表数据传输技术条件》
CJ/T188 或《基于Modbus 协议的工业自动化网络规范》GB/T19582 的相关规定。
4.2.5 建筑碳排放数据采集器的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具备2 路及以上RS-485 串行接口,每个接口具备至少连接32 块能耗现行计量装置的
功能。接口具有完整的串口属性配置功能,支持完整的通信协议配置功能,并符合国家标准
《基于Modbus 协议的工业自动化网络规范》GB/T 19582、《多功能电能表通信协议》DL/T
645 和《户用计量仪表数据传输技术条件》CI/T 188 的相关规定;
2 支持有线通信方式或无线通信方式,且具有支持至少与2 个数据中心同时建立连接并
进行数据传输的功能;
3 具备故障恢复功能,支持断点续传;
4 具有采集频率可调节的功能;
5 配置不小于256MB 的专用数据存储空间,支持对能耗数据60 天的存储需要;
6 支持现场和远程配置、调试及故障诊断的功能。
4.2.6 建筑碳排放数据采集器应支持根据能耗监测系统数据中心命令采集和定时采集两种
数据采集模式,定时采集频率不宜大于1 次/h。
4.2.7 建筑碳排放数据采集系统的设备应布置在不影响数据稳定采集与传输的场所,并留有
检修空间。
4.2.8 建筑碳排放数据采集系统的供电与接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
GB 51348 的相关规定。
4.2.9 建筑碳排放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碳排放计量装置与数据采集器之间的数据传输通信协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多
功能电能表通信协议》DL/T 645 或《基于Modbus 协议的工业自动化网络规范》GB/T 19582
的相关规定。
2 碳排放数据采集器与碳排放监测系统数据中心之间的数据通信应采用基于TCP/IP
协议的数据网络。
3 碳排放数据采集器与碳排放监测系统数据中心之间、碳排放监测系统数据中心与能耗
监测管理平台之间的数据包传输应采用可扩展标记语言(XML)格式或JSON 格式,并应
采用高级数据加密标准(AES)进行加密。
7
4.2.10 碳排放监测系统数据中心的设计应根据被监测建筑(或建筑群)的实际需求进行,
并符合下列规定:
1 硬件设备的配置满足功能要求和数据存储容量需求;
2 监测系统包括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基础软件设计时考虑兼容性;应用软件满足能耗
监测、碳排放监测统计的功能需求,并支持多层多渠道监管需求;
3 机房的网络布线系统设计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11
的相关规定;
4 建筑基本信息和建筑附加信息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能耗远程监测系统技术
规程》JGJ/T 285 的相关规定。
4.2.11 碳排放监测系统数据中心机房工程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数据中心设计规范》
GB 50174 的相关规定。
4.2.12 建筑碳排放监测系统应用软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软件工程产品质量》GB/T 16260
的相关规定,并具有下列功能:
1 能耗与碳排放数据采集器命令下达、数据采集接收、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展示
和系统管理;
2 支持B/S 架构;
3 能耗与碳排放数据的直观反映和对比展示。
4.2.13 建筑碳排放监测系统应用软件的数据编码应保证数据可进行计算机或人工识别与处
理,并应保证数据得到有效的管理,支持高效率的查询服务,实现数据组织、存储及交换的
一致性。
4.2.14 数据的编码规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能耗远程监测系统技术规程》JGJ/T
285 的相关规定。
4.2.15 建筑碳排放监测系统应用软件数据展示功能宜包括下列内容:
1 建筑数量和总建筑面积;
2 建筑(或建筑群)的基本信息、能源使用种类、分类能耗监测情况、建筑碳排放总
量与单位面积建筑碳排放强度;
3 建筑能耗和碳排放逐时、逐日、逐月、逐年指标值的展示;
4 建筑总能耗的平均值、碳排放总量的平均值,各分类能耗的平均值、各分类能耗对
应碳排放量的平均值;
8
5 建筑群内同一类建筑建筑碳排放总量和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强度指标的排序。
4.2.19 建筑碳排放监测系统应用软件的数据质量控制应包括下列数据自动验证功能:
1 计量装置采集数据一般性验证:应根据计量装置量程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进行判定,
小于最小值或者大于最大值的采集数据应判定为无效数据;
2 电表有功电能验证:应通过两次连续采集数据计算出该段时间的耗电量,不应大于
本支路耗能设备在该段时间额定耗电量的2 倍。
4.2.20 公共建筑碳排放监测系统应用软件应通过具有国家认证资质的检测机构的软件测评。
4.3 系统安装
4.3.1 建筑碳排放监测系统施工前应做好技术准备工作,并符合下列规定:
1 原材料及设备进场时应进行验收并经监理工程师认可,并形成质量记录;
2 已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
4.3.2 桥架和管线的安装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GB 50606 的相关
规定。
4.3.3 电线、电缆的线路两端标记应清晰,编号应准确。电力线缆和信号线缆不得在同一线
管内敷设。
4.3.4 能耗计量装置与能耗数据采集器之间的连接线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4.3.5 安装设备前应对所有线路进行全面检查,避免断线、短路或绝缘损坏现象。
4.3.6 端接完毕后,应对连接的正确性进行检查,绑扎导线束应整齐。设备端管线接头安装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303 的相关规定。
4.3.7 能耗计量装置与能耗数据采集器安装前应对型号、规格、尺寸、数量、性能参数等进
行检验,并应符合设计要求。
4.3.8 能耗计量装置的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
GB 50093 的相关规定。
4.3.9 碳排放监测系统数据中心的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数据中心设计规范》GB 50174
和《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462 的相关规定。
4.3.10 建筑碳排放监测系统应完整记录隐蔽工程的过程检查和质量验收。
4.3.11 建筑碳排放系统的系统调试与检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能耗远程监测系
统技术规程》JGJ/T 285 的相关规定。
9
4.3.12 公共建筑碳排放监测系统的竣工验收应在完成设备和管线安装、系统调试与检查、
系统试运行后进行,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建
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303 和《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 50312 的相
关规定。
4.3.13 公共建筑碳排放监测系统的竣工验收文件资料应完整,并包括下列内容:
1 工程施工合同及相关技术文件;
2 竣工图纸;
3 系统设备产品说明书;
4 系统技术、操作和维护手册;
5 设备及系统测试记录;
6 其他文件。
4.4 系统运行维护
4.4.1 建筑运行阶段能源消耗量的采集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民用建筑能耗数据采集标准》
JGJ/T 154 的相关规定。
4.4.2 能耗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的运行维护应建立技术档案和信息台账。
4.4.3 能耗计量装置和能耗数据采集器应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和管理,并应按相关规定对能
耗计量装置定期进行标定。
4.4.4 传输线路应定期进行检查,保证传输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4.5 建筑碳排放监测系统数据中心硬件维护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定期检查硬件设备的供电是否正常;
2 定期检查网络是否正常;
3 定期检查设备是否正常运行;
4 定期检查备用设备是否正常运行。
4.4.6 建筑碳排放监测系统数据中心软件维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定期对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进行升级维护;
2 数据中心应每24 小时对数据进行增量备份,每周进行完全备份,定期使用离线存储
方式进行备份存档,并应保存近5 年的能耗与碳排放数据;
3 建筑碳排放监测系统采集数据的大数审核每年不应少于2 次,发现错误或负载配电线
10
路变更时应采取必要的更正措施。
11
5 建筑碳排放监测与核算
5.1 一般规定
5.1.1 建筑碳排放的监测和统计范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GB/T
51336 的规定。
5.1.2 建筑碳排放核算周期应为连续12 个月,宜以自然年为时间边界进行核算。
5.1.3 建筑碳排放核算应采用排放因子法进行,碳排放活动水平数据和碳排放因子数据应根
据核算目的确定数据来源。
5.1.4 建筑碳排放数据的来源和计算过程应准确、可靠。
5.1.5 核算工作结束后,应出具公共建筑碳排放核算报告。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核算主体基本信息;
2 建筑碳排放量和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
3 化石燃料及外购电力、热力及冷量等碳排放活动水平数据和相应的碳排放因子;
4 数据获取方法以及来源渠道。
5.2 碳排放监测
5.2.1 建筑总能耗、总用电量、单位建筑面积用电量、单位建筑面积各分类能耗量、单位建
筑面积分类能耗等效用电量、单位建筑面积分项用电量,单位体积能耗、单位采暖面积采暖
系统能耗、单位空调面积空调系统能耗、单位营业额能耗、建筑人均能耗、单位床(座位)
数等能耗指标的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能耗远程监测系统技术规程》JGJ/T 285
的相关规定。碳排放指标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碳排放总量按下式计算:
i i i r E E EF E ( ) n
o 1 (5.2.1-1)
式中:Eo——建筑碳排放总量(tCO2);
Ei——建筑第i 类能源年消耗量(GJ);
EFi——第i 类能源的碳排放因子(tCO2/GJ)。各类能源的碳排放因子按现行国
家标准《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GB/T 51336 的规定取值。其中,电网平
均碳排放因子采用生态环境部最新发布的建筑所在区域省级电力平均碳
排放因子;
Er——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所抵消的二氧化碳排放量(tCO2)。
12
2 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强度按下式计算:
EIo=(Eo×1000)/A (5.2.1-2)
式中:EIo——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强度(kgCO2/m2);
A——建筑面积(m2)。
5.2.2 建筑碳排放进行监测和统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根据具体工程的需要进行运行阶段碳排放监测统计和展示;
2 运行阶段碳排放统计范围应为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范围内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量
和可再生能源的减碳量,包括暖通空调系统、生活热水热源、照明及电梯系统、可再生能源
系统。
5.2.3 分类和分项能耗增量应根据能耗计量装置的原始数据增量计算能耗日结数据,包括当
天的能耗增量和采集数据的最大值、最小值与平均值;并应根据能耗日结数据计算逐月、逐
年能耗数据及最大值、最小值与平均值。
5.2.4 数据获取应针对具体碳排放单元过程,包括碳排放单元过程中反映能源消耗特征的活
动水平数据以及相应的碳排放因子。
5.2.5 活动水平数据的获取方式包括仪表监测、资料查询和分析测算,应根据核算目的、活
动水平数据的类型、重要性、获取条件等因素,按下列规定依次选用:
1 当活动水平数据具备自动监测条件时,宜采用仪表监测的方式采集,但应保证数据的
完整性、连续性和准确性;
2 当活动水平数据不具备自动连续监测条件时,应通过查询运行记录、缴费清单、财务
报表等资料进行获取;
3 当活动水平数据无法通过仪表监测和资料查询的方式直接获取时,可依托原始数据通
过剔除、累计等方式测算得到。
5.2.6 碳排放核算所需的碳排放因子应按照下列方式获取:
1 根据原始检测、计量数据核算出的碳排放因子;
2 核算对象所在区域公布的碳排放因子;
3 国家或行业公布的碳排放因子;
4 国际公布或公认的碳排放因子;
5 本标准附录A 提供的部分能源相关参数缺省值。
13
5.2.7 建筑碳排放核算相关数据的属性信息应记录完整,并经过质量审定,保存相应证明文
件。
5.3 碳排放核算
5.3.1 建筑碳排放核算应符合以下方法和步骤:
1 明确核算范围;
2 界定建筑碳排放单元过程;
3 获取碳排放单元过程的活动水平数据和相关碳排放因子;
4 按照本标准规定的方法核算建筑碳排放量。
5.3.2 碳排放源应根据建筑物实际消耗的能源种类进行确定,并应按照本标准附录A填写。
5.3.3 公共建筑运行阶段,核算边界内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Et=Ef+Ee+Eℎ+Ec (5.3.3)
式中:Et——核算期内,公共建筑运行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tCO2);
Ef——核算期内,消耗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tCO2);
Ee——核算期内,购入的电力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tCO2);
Eh——核算期内,购入的热力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tCO2);
Ec——核算期内,购入的冷量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tCO2)。
5.3.4 核算期内,消耗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Ef = i=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