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T 108.1-2025 活动断层探查 地震勘探 第1部分:浅层反射/折射法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DB/T 108.1—2025
活动断层探查 地震勘探
第1 部分:浅层反射/折射法
Active fault survey—Seismic exploration—
Part 1: Shallow reflection/refraction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行业标准
中国地震局 发 布
前言……………………………………………………………………………………………………………Ⅲ
引言……………………………………………………………………………………………………………Ⅳ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符号和缩略语………………………………………………………………………………………………2
5 概述…………………………………………………………………………………………………………3
6 仪器设备……………………………………………………………………………………………………3
6.1 仪器设备构成…………………………………………………………………………………………3
6.2 测量设备………………………………………………………………………………………………3
6.3 震源……………………………………………………………………………………………………3
6.4 检波器…………………………………………………………………………………………………4
6.5 地震仪…………………………………………………………………………………………………4
7 工作流程……………………………………………………………………………………………………4
8 实施方案设计………………………………………………………………………………………………4
8.1 设计步骤………………………………………………………………………………………………4
8.2 工作任务确定…………………………………………………………………………………………5
8.3 资料收集………………………………………………………………………………………………5
8.4 现场踏勘………………………………………………………………………………………………6
8.5 测线设计………………………………………………………………………………………………6
8.6 采集参数设计…………………………………………………………………………………………7
8.7 采集试验方案设计……………………………………………………………………………………8
8.8 数据处理方案设计……………………………………………………………………………………9
8.9 资料解释方案设计……………………………………………………………………………………9
8.10 成果产出及数据入库方案设计………………………………………………………………………9
8.11 实施方案设计书编写…………………………………………………………………………………9
9 现场试验……………………………………………………………………………………………………10
9.1 基本要求………………………………………………………………………………………………10
9.2 工作内容………………………………………………………………………………………………10
9.3 数据分析………………………………………………………………………………………………10
9.4 试验总结………………………………………………………………………………………………11
10 数据采集…………………………………………………………………………………………………11
10.1 工作内容……………………………………………………………………………………………11
目 次
Ⅰ
DB/T 108.1—2025
10.2 测线实测……………………………………………………………………………………………11
10.3 地震波激发…………………………………………………………………………………………12
10.4 地震波接收…………………………………………………………………………………………13
10.5 数据记录……………………………………………………………………………………………15
10.6 现场质量监控………………………………………………………………………………………15
10.7 现场数据处理………………………………………………………………………………………16
10.8 数据质量检查和评价………………………………………………………………………………16
11 数据处理…………………………………………………………………………………………………17
11.1 反射法数据处理……………………………………………………………………………………17
11.2 折射法数据处理……………………………………………………………………………………20
11.3 处理成果质量评价…………………………………………………………………………………21
12 资料解释…………………………………………………………………………………………………22
12.1 反射法资料解释……………………………………………………………………………………22
12.2 折射法资料解释……………………………………………………………………………………23
13 成果产出与数据入库……………………………………………………………………………………24
13.1 成果产出……………………………………………………………………………………………24
13.2 成果提交形式………………………………………………………………………………………25
13.3 数据入库……………………………………………………………………………………………25
附录A(规范性) 测线描述表………………………………………………………………………………26
附录B(规范性) GNSS 测量班报…………………………………………………………………………27
附录C(规范性) 仪器班报…………………………………………………………………………………28
附录D(规范性) 地震反射层位命名………………………………………………………………………31
参考文献………………………………………………………………………………………………………32
Ⅱ
DB/T 108.1—2025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 DB/T 108《活动断层探查 地震勘探》的第 1 部分。DB/T 108 分为下列5个部分:
——第 1 部分:浅层反射/折射法;
——第 2 部分:深反射法;
——第 3 部分:宽角反射/折射法;
——第 4 部分:短周期密集台阵探测法;
——第 5 部分:宽频带台阵探测法。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地震局提出。
本文件由地震灾害预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地质
科学院、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石化地球物理公司华北分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周青春、张玉洁、易佳、王秀、卢海燕、刘怀山、吴庆举、于常青、酆少英、王帅军、
邢磊、王林飞、吴长江、高战武、童思友、张郁山、罗浩、李光涛、徐伟、程理、刘巧霞、姬计法、段永红。
Ⅲ
DB/T 108.1—2025
引言
国内外众多的大地震现场考察及其灾害现象分析研究表明,活动断层上发生地震存在诱发灾害的潜
在危险。查明活动断层的准确位置并对其属性和地震危害性作出科学评价,是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和震害
防御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我国自“九五”期间开始逐步推进活动断层探测工作,多年来在理论和工程技术
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其成果在国土空间规划、工程场址勘选以及建(构)筑物
断层避让、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和地震预测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规范工作过程和技术方法的使用,保证活动断层探测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提升产出成果的质
量和实用性,近年来地震部门开展了活动断层探测技术梳理,理清了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和工作成果的基
本框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系列标准的框架,先后制定了GB/T 36072—2018《活动断层探测》及一系列
配套的行业标准。
DB/T 108《活动断层探查 地震勘探》属于这系列标准框架的组成标准,DB/T 108 拟由5 部分
构成。
——第1 部分:浅层反射/折射法。目的在于规定适用于高效、高质量地查明断层位置及其几何结构
参数的浅层反射法地震勘探、浅层折射法地震勘探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和方法要求。
——第2 部分:深反射法。目的在于规定适用于准确探明深部构造位置及其形态的深层反射法地震
勘探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和方法要求。
——第3 部分:宽角反射/折射法。目的在于规定适用于宽角反射/折射法探测深部壳幔速度结构的
差异、壳内界面起伏形态变化的地震勘探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和方法要求。
——第4 部分:短周期密集台阵探测法。目的在于规定适用于获得壳内速度结构和构造界面形态的
短周期密集地震台阵探测法地震勘探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和方法要求。
——第5 部分:宽频带台阵探测法。目的在于规定适用于获得断层深部构造背景和孕震环境的宽频
带台阵探测法地震勘探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和方法要求。
浅层地震勘探是隐伏活动断层探测和定位行之有效的主要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但现行 GB/T
33583—2017《陆上石油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规程》、GB/T 33685—2023《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
程》、GB/T 33684—2017《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规程》和 DZ/T 0170—2020《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等
标准不能满足活动断层探测工作对地震勘探的要求,主要原因是:前三项标准的勘探目标为含油气地质
体,勘探埋深往往介于地下 2 km~10 km 范围,并不太关注浅部地层及构造,甚至在地震数据处理时直接
切除部分浅部同相轴;第四项标准包括四种浅层地震勘探方法,主要是针对水文、工程、环境地质调查等,
利用短排列开展浅表层调查;而活动断层探测中的浅层地震勘探特色鲜明,往往以埋深小于 1 km~2 km
的、第四纪地层及其中的断层为探测目标,通过小道间距、高密度排列、宽频带、小采样间隔、高精度测量
与施工等技术手段,实现探测目标的高分辨率、高精度成像。无论是仪器设备要求、采集参数、数据处理
和资料解释要求,还是勘探精度,上述地震勘探标准都无法满足活动断层探测工作的要求。
本文件是在 GB/T 36072—2018《活动断层探测》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活动断层探测工作实
际需要和当前地震勘探技术水平,以有效满足探明隐伏地震构造为目标,参考国内外有关标准和我国活
动断层浅层地震勘探实践编制而成。
Ⅳ
DB/T 108.1—2025
活动断层探查 地震勘探
第1 部分:浅层反射/折射法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地震勘探浅层反射/折射法的仪器设备、工作流程、实施方案设计、现场试验、数据采
集、数据处理、资料解释、成果产出与数据入库等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活动断层探测、地震小区划、地震安全性评价等以探明隐伏断层的浅层精细结构和空
间展布特征为目的而开展的二维地震勘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6722 爆破安全规程
GB 8031 工业电雷管
GB 12950 地震勘探爆炸安全规程
GB/T 33583—2017 陆上石油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规程
CH/T 2009—2010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
DB/T 65—2016 1∶50 000 活动断层填图数据库规范
DB/T 72 活动断层探查 图形符号
DB/T 83 活动断层探查 数据库检测
NB/T 51025 煤炭资源勘查工程测量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反射法地震勘探 reflection seismic exploration
人工震源激发的地震波向地下传播到具有波阻抗差异的界面时,产生返回地面的反射波被地震仪器
接收并记录下来,经过数据处理、资料解释,获得不同地质体反射界面的形态、埋藏深度、倾角和各层速度
等数据的地震勘探方法。
[来源:DZ/T 0170—2020,3.1.1,有修改]
3.2
折射法地震勘探 refraction seismic exploration
人工震源激发的地震波向地下传播到速度分界面时,产生返回地面的折射波被地震仪器接收并记录
下来,经过分析折射波到达时间与距离的关系,获得地质体的速度和界面埋深等数据的地震勘探方法。
[来源:DZ/T 0170—2020,3.1.2,有修改]
1
DB/T 108.1—2025
3.3
节点地震仪 node seismograph
陆上节点地震数据采集系统中的采集站。
注: 节点地震仪集地震仪和检波器功能于一体,其特点是按照约定的方式自主完成性能测试、卫星授时、数据采集和
存储。
3.4
观测系统 spread geometry
地震波激发点(震源)与接收点(检波器)排列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
3.5
共炮点道集 common shot gather
同一激发点激发、不同接收点同时接收的地震道记录集合。
3.6
炮间距 shot interval
两个相邻激发点之间的距离。
3.7
道间距 group interval
两个相邻接收点之间的距离。
3.8
炮检距 offset
共炮点道集中,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的距离。
3.8.1
最大炮检距 maximun offset
激发点和相距最远的接收点之间的距离。
3.8.2
最大炮检距 minimun offset
激发点和相距最近的接收点之间的距离。
3.9
静校正 static correction
对因近地表地层因素变化引起的地震波传播时间延迟进行校正的过程。
3.10
地震地质层位 seismic geologic stratum
地震剖面上的反射波同相轴或折射速度界面代表的相应地质层位。
注: 地震地质层位是地震反射或折射地质层位的简称。
3.11
同相轴 event
地震记录上各道振动相位相同的极值(俗称波峰或波谷)的连线。
4 符号和缩略语
4.1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d:距离,单位为米(m)。
nj:第j 个桩号。
ni:第i 个桩号。
2
DB/T 108.1—2025
Xmax:最大炮检距,单位为米(m)。
Xmin:最小炮检距,单位为米(m)。
Δx:道间距,单位为米(m)。
4.2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CDP:共深度点(common depth point)
CMP:共中心点(common middle point)
CGCS 2000: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China geodetic coordinate system 2000)
GNS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SH 波:水平剪切横波(shear horizontal wave)
5 概述
地震勘探是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差异,通过记录和分析主动源或被动源激发的振动或环境噪声,推断
地下岩石的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浅层地震勘探以探测浅部(通常埋深小于1 km~2 km)地
质构造、测定部分岩土物理力学参数等为目标,反射法和折射法是其中最重要的两种方法。活动断层
探测中的浅层反射法和折射法是以第四纪地层及其中的断层为探测目标,通过小道间距、高密度排列、
宽频带、小采样间隔、高精度测量与施工等技术手段,实现断层等探测目标的高分辨率、高精度成像。
浅层反射法地震勘探对复杂构造成像有明显优势,其中纵波反射法地震勘探的探测深度相对较深、SH
波反射法分辨力较高;而浅层折射法地震勘探常用于测定覆盖层厚度及其速度、基岩速度及基岩界面
起伏形态,推测断层或构造破碎带,也可为反射法提供用于静校正的表层速度和低降速带变化资料。
6 仪器设备
6.1 仪器设备构成
主要包括测量设备、震源、检波器和地震仪等。
6.2 测量设备
包括GNSS 接收机、中继电台等,测量精度应在亚米级以上。
6.3 震源
6.3.1 震源类型
6.3.1.1 可采用炸药震源,也可采用非炸药震源。
6.3.1.2 非炸药震源可选择可控震源、电火花震源、气枪震源、水枪震源、机械冲击震源、叩板震源等。
6.3.2 震源选择
6.3.2.1 应根据探测目标所在区域的工作环境、地震地质条件和探测目的层深度选择震源类型。
6.3.2.2 陆域地震勘探震源应按照下列要求进行选择:
a) 在城市市区或道路附近等存在较强环境干扰的区域,采用可控震源;
b) 具备施工条件或不便采用可控震源的环境,采用炸药震源;
c) 当施工场地不适合使用炸药震源和可控震源进行采集时(如城区窄道、田间小路等),使用机械
冲击震源,或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选择电火花等震源;
d) 当测区不适合使用可控震源等进行横波勘探时(如城区窄道等),使用叩板震源。
3
DB/T 108.1—2025
6.3.2.3 水域地震勘探应采用电火花震源、气枪震源、水枪震源等。
6.4 检波器
应根据探测环境、探测目标、测区地质条件和现场试验效果等因素,选用数字地震检波器或宽频带的
模拟地震检波器。
6.5 地震仪
6.5.1 地震仪应满足下列技术指标:
a) 动态范围不低于120 dB;
b) 道畸变不大于0.005‰;
c) 模数转换精度不低于24 bit;
d) 最小采样间隔不大于0.5 ms,并且有多档可选;
e) 具备内触发和外触发功能,触发灵敏度可调节;
f) 地震记录时间长度不低于2 s,并具有足够的存储空间;
g) 有线地震仪具有实时噪声监视、单炮监视、信号处理(如滤波)等功能;
h) 符合现场试验的一致性要求。
6.5.2 节点地震仪除了符合6.5.1 的要求外,还应满足下列性能指标:
a) GNSS 时钟同步计时误差绝对值不大于10 μs;
b) 卫星信号丢失后继续采集数据的时间不少于6 h。
7 工作流程
工作流程包括下列6 个环节:
a) 实施方案设计,包括设计步骤、工作任务确定、资料收集、现场踏勘、测线设计、采集参数设计、采
集试验方案设计、数据处理方案设计、资料解释方案设计、成果产出及数据入库方案设计、实施
方案设计书编写;
b) 现场试验,包括基本要求、工作内容、数据分析和试验总结;
c) 数据采集,包括工作内容、测线实测、地震波激发、地震波接收、数据记录、现场质量监控、现场数
据处理和数据质量检查和评价;
d) 数据处理,包括反射法数据处理和折射法数据处理;
e) 资料解释,包括反射法资料解释和折射法资料解释;
f) 成果产出与数据入库,包括产出成果、成果提交形式和数据入库。
图1 给出了浅层反射/折射法地震勘探工作流程示意图。
8 实施方案设计
8.1 设计步骤
应按下列步骤进行实施方案设计:
a) 工作任务确定;
b) 资料收集;
c) 现场踏勘;
4
DB/T 108.1—2025
@@U>0 0U
( AOU>0 0U
FKU>0 0U
)U>0 0U
B ?FU>0 0U
3
U>0 0U
图1 浅层反射/折射法地震勘探工作流程示意图
d) 测线设计;
e) 采集参数设计;
f) 采集试验方案设计;
g) 数据处理方案设计;
h) 资料解释方案设计;
i) 成果产出与数据入库方案设计;
j) 实施方案设计书编写。
8.2 工作任务确定
应确定地震勘探部署、技术要求、测区位置及范围、施工工作量和工期、数据采集要求、数据处理要
求、资料解释要求、以及成果产出和数据入库等工作任务。
8.3 资料收集
8.3.1 资料收集类型
应收集地质、地球物理、测绘资料,宜收集其他相关资料。
8.3.2 地质资料
8.3.2.1 应收集地质构造图、第四系等厚线图、活动断层分布图、地震构造图等资料。
8.3.2.2 宜收集大地构造区划分、地层、岩性、构造特征、钻探等资料。
8.3.2.3 宜收集近地表地层厚度、速度、潜水面及其他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等资料。
8.3.3 地球物理资料
8.3.3.1 应收集以往地震勘探资料,包括地震测线位置图、采集参数、叠加和偏移剖面、地震波速度和干
扰波调查资料等。
8.3.3.2 应收集地震活动情况等地震资料。
8.3.3.3 宜收集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等资料。
5
↓
↓
↓
↓
↓
↓
↓
DB/T 108.1—2025
8.3.4 测绘资料
应收集电子地图、数字地形图或地形图、遥感影像等资料。
8.3.5 其他资料
宜收集下列内容:
a) 自然地理资料,对于陆域测区,包括地貌、河流、湖泊、地表覆盖物成因类型及分布范围等资料;
对于水域测区,包括潮汐、水深、水下和水面设施分布、渔业养殖等情况;
b) 人文地理资料,包括行政区划图,交通、工业地面和地下设施、油水气管线、水利设施、通讯电缆、
文物古迹、农业生产、民风民俗等资料;
c) 气象资料,包括降雨量、雷电活动、温湿度变化、日照时间等。
8.4 现场踏勘
8.4.1 踏勘准备
8.4.1.1 应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结合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提出踏勘的线路和踏勘工作计划。
8.4.1.2 应采用有地理坐标的图件以及电子地图平台。
8.4.1.3 应根据探测目标的需要,按照8.5.1 的规定在图件上初步设计测线和备选测线,并对主要目标进
行有效控制。
8.4.2 实地踏勘
按下列要求进行实地踏勘:
a) 应对测区及周边区域的地形、地貌、交通和施工条件等进行全面实地踏勘,调查了解地震波激发
和接收条件、环境干扰状况、施工难点和应对措施,核实已收集的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和测绘等
资料;地面复杂测区,还应参照遥感影像、实地拍摄的照片,详细描述测线的调查情况;
b) 沿初步设计测线的踏勘长度宜长于测线两端各500 m,当场地较小或可踏勘长度不满足要求
时,踏勘长度宜为初步设计测线两端可踏勘的最大长度。
8.4.3 报告编写
应编写现场踏勘报告;如果现场踏勘时发现了对浅层地震勘探有较大影响的障碍或事件,应在报告
中予以警示,并提出调整初设或补救措施建议。
8.5 测线设计
8.5.1 测线布设
按照下列要求布设测线。
a) 应基于资料收集和分析结果,并结合现场踏勘的结论进行测线设计。
b) 应根据工作任务要求,分别对控制性勘探阶段和详细勘探阶段进行测线设计。
c) 可采取测线整体规划,然后逐步加密和精确定位设计;也可边设计、边施工、边处理,再根据处理
结果确定后续测线布设。
d) 测线应布设在地形起伏较小的地段。
e) 测线应优先布设在潜水位浅的原始密实土质地面,其次为沥青路面、水泥路面,宜避开巨厚卵砾
石层、山前冲洪积扇和松散厚黄土区等。
f) 测线应选择背景噪声小的区域布设;城市道路施工的测线应考虑避开管网、地铁、防空洞等地下
6
DB/T 108.1—2025
构筑物和河道、桥梁等对数据采集有影响的设施;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措施降低影响效果。
g) 测线宜与地质勘探线重合或通过已有地质钻孔时,可布设联络测线,以利于地震勘探资料的层
位对比和分析解释。
h) 主测线方向应垂直目标断层的走向;如果条件不允许,主测线与目标断层的夹角应尽可能大;
i) 测线应按直线布设;如果因场地条件限制,无法按直线布设时,允许测线转折,转折角不应超过
8°,转折点应位于激发点或检波点上;如果测线无法按直线或折线布设时,也可采用弯线设计。
j) 测线长度应能够控制目标断层的位置,使主要目标断层位于测线的中部。
k) 在山区、黄土塬等低信噪比地区,可采用宽线观测系统。
l) 当需要开展纵波、横波联合地震勘探或反射波和折射波联合地震勘探时,测线应重合布设。
8.5.2 测线编码
8.5.2.1 应对每一条测线进行编码。
8.5.2.2 测线代码采用字母和数字混合编码,其代码结构为“××××####‑###”。其中“××××”为
表示工程项目标记的4 位大写字母,由工程项目名称的汉语拼音首字母组成;“####”为施工年份,由
4 位阿拉伯数字组成;“—”为半角连字符;“###”为测线顺序号,由1 开始编号,不足三位的用0 补齐。
图2 给出了测线代码结构图。
ffff
>E 0
"3M
/M, /+!A MN
图2 测线代码结构图
8.5.2.3 测线顺序号应按照由西向东、由南向北的顺序递增。
8.5.3 桩号编排
8.5.3.1 应对测线上的每一个测点(接收点、激发点)进行桩号编排,测点与桩号一一对应。
8.5.3.2 桩号应采用自然数顺序编号,从1 001 开始。激发点和接收点桩号应能够明显区分开。
8.5.3.3 距离和桩号应按公式(1)的关系进行换算:
d = ( nj - ni )× Δx …………………………( 1 )
8.6 采集参数设计
8.6.1 一般要求
8.6.1.1 应在测线设计的基础上,根据探测目标和不同的施工方法,进行采集参数设计。
8.6.1.2 应设计观测系统、道间距、炮间距、激发方式、覆盖次数、最小炮检距和最大炮检距等参数。
8.6.1.3 在复杂地区针对特定探测目标,可使用照明度分析方法优化观测系统和采集参数。
8.6.2 反射法采集参数
8.6.2.1 当施工场景位于陆域时,反射法采集参数符合如下要求。
a) 采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7
DB/T 108.1—2025
b) 道间距和炮间距满足空间采样定理,避免在频率-波数域中出现空间假频;对断层进行控制性勘
探时采用的道间距不大于5 m,详细勘探时采用的道间距不大于3 m,对计划有地质排钻的断
点位置进行精确定位时采用的道间距不大于2 m。
c) 根据探测目标的深度、构造复杂程度、地震资料处理的技术需求、观测方式对采集效果的影响等
综合分析结果,从单边激发、排列内部激发、双边激发中选择合适的激发方式。
d) 根据主要探测目标、定位精度、资料品质要求、震源类型、经济效益和现场试验结果等因素综合
确定覆盖次数。
e) 最小炮检距不大于2 个道间距。
f) 最大炮检距一般为最深目的层深度的0.8 倍~1.5 倍,且能够:
1) 有效压制多次波;
2) 有足够的速度分析精度;
3) 在接收排列内使反射系数相对稳定;
4) 使主要目的层的反射避开初至波干涉。
g) 使激发位于地层下倾方向,接收位于上倾方向。
h) 当测线遇到障碍物不能正常激发或接收时,应调整观测系统以弥补损失的采集数据。
i) 当采用弯线设计时,使各面元中的覆盖次数、炮检距分布达到最优化,同一面元中反射波时差小
于其视周期的四分之一,最小覆盖次数不小于设计要求的三分之二。
j) 观测系统表述反映出道间距(Δx)、最小炮检距(Xmin)、最大炮检距(Xmax)等观测系统参数和激发
点、接收点的相对位置,表述为:
1) 单边激发:大号激发Xmax - Xmin - Δx 或小号激发Δx - Xmin - Xmax;
2) 排列内部激发:Xmax - Xmin - Δx - Xmin - Xmax。
8.6.2.2 施工场景位于水域时,反射法采集参数除了符合 8.6.2.1 的要求[8.6.2.1 b)除外]外,还应符合下
列要求:
a) 固定排列观测的接收船和激发船抛锚定位后的电缆尾部摆动不超过10°;
b) 在海域使用走航式拖缆法施工时,如航向与水流方向有夹角,电缆偏离航线不大于10°,船沿测
线偏航不超过20 m;
c) 道间距和炮间距满足空间采样定理,避免在频率-波数域中出现空间假频;对断层进行精确定位
时采用的道间距不大于3.125 m,控制性勘探采用的道间距不大于6.25 m。
8.6.3 折射法采集参数
折射法采集参数符合如下要求。
a) 应采用多重相遇追逐观测系统,排列宜布设在地形平坦地段。
b) 排列长度和道间距的选择,应以保证低降速带的直达波及高速层折射波都能记录到为原则,排
列长度宜不小于最深目的层深度的6 倍~8 倍;在选择道间距时,各速度层至少应有4 道控制,初
至应清晰,并实测偏移距,且道间距不应大于10 m。
c) 最小炮检距宜不大于2 个最小道间距。
8.7 采集试验方案设计
8.7.1 应根据试验的任务、目的、测区地震地质条件,基于收集的历史资料,分析测区存在的地质和地球
物理问题,在采集参数设计的基础上设计激发因素、接收因素、观测系统、干扰波和环境噪声调查等采集
试验的内容。
8.7.2 应编写采集试验方案文本,内容包括:试验任务、试验目的、测区地震地质条件、地震工作程度及存
8
DB/T 108.1—2025
在问题的分析,方法技术论证结果、试验方案及参数、试验要求及工作量,试验数据的处理分析及要求。
8.8 数据处理方案设计
8.8.1 应根据工作任务、测线设计结果、采集参数设计结果、采集试验方案,设计数据处理方案。
8.8.2 应编写数据处理方案文本,内容包括:处理要求、处理重点与难点分析、处理技术方案(包括处理步
骤和主要处理参数)、质量控制方案。
8.9 资料解释方案设计
8.9.1 应根据工作任务和数据处理方案,设计资料解释方案。
8.9.2 应编写资料解释方案文本,内容包括:剖面解释、断层解释和解释图件的编制要求。
8.10 成果产出及数据入库方案设计
应按照工作任务要求设计成果产出及数据入库方案并给出方案文本,内容包括产出成果的类型、格
式及数据入库要求等。
8.11 实施方案设计书编写
8.11.1 编写准备
应根据委托单位下达的任务书或有关合同(协议)要求,综合资料收集、现场踏勘、测线设计、采集参
数设计、采集试验方案、数据处理方案、资料解释方案等编写实施方案设计书。
8.11.2 文本要求
实施方案设计书文本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 前言:项目来源、项目概况、测区位置、工作任务、技术要求、自然地理与交通概况等;
b) 测区地震地质概况:地质概况(地层、构造等)、地震地质条件、地球物理特征和地震环境条件初
步分析及结论;
c) 测区研究情况评价:以往的地质、地震勘探工作程度和主要成果及存在的问题,本次地震勘探的
主要困难和对策等;
d) 地震勘探的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采用的技术路线;
e) 野外测量和地震勘探实施的仪器设备(震源、地震仪、检波器等)及其性能指标;
f) 现场踏勘、采集试验的方案;
g) 测线设计和采集参数设计的依据,设计的工作量和技术指标;
h) 数据采集、数据处理、资料解释及其质量检查控制的方案;
i) 成果产出与数据入库方案;
j) 进度安排和质量保障措施;
k) 项目组织管理和综合保障措施:项目组人员组成和分工,安全、环保和健康保障措施等。
8.11.3 附图要求
实施方案设计书应包括地震勘探工作部署图,地震勘探工作部署图应符合下列要求:
a) 以卫星图片或地形、地质构造图为背景;
b) 图中标示测线位置、测线号、测线长度;
c) 比例尺大于1∶50 000;
d) 有图例、编图说明和编图日期等信息。
9
DB/T 108.1—2025
8.11.4 简化设计
短期或工作量不大的任务,可简化实施方案设计书内容,但实施方案设计书文本应包括下列内容:
a) 项目的目的任务;
b) 项目的测区范围;
c) 项目的测区概况;
d) 设计的工作量和技术指标;
e) 数据采集、数据处理、资料解释及其质量检查控制的方案;
f) 进度安排。
9 现场试验
9.1 基本要求
9.1.1 野外施工前应按照下列要求进行现场试验:
a) 根据施工方案设计书确定具体的、单一因素的现场试验参数,关键参数重复试验直到符合统计
性要求;
b) 选择在测线上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地段开展,或通过已知钻孔;
c) 现场试验点分布均匀;
d) 实地测量现场试验点(段)的坐标和高程;
e) 客观全面地整理现场试验和分析资料,并记录备案。
9.1.2 在数据采集实施过程中,当局部地段记录变坏时,应增做现场试验,找出原因,并据此调整采集
参数。
9.2 工作内容
9.2.1 现场试验应开展激发因素、接收因素、观测系统参数、干扰波和环境噪声调查等方面的试验,还可
根据需要开展仪器工作参数试验。
9.2.2 应按照下列要求进行现场试验:
a) 采用可控震源激发时,试验扫描频率、扫描长度、电平荷载、振动次数、台次和组合等;
b) 采用爆炸震源激发时,试验激发井深和激发药量等;
c) 采用气枪震源激发时,试验气枪沉放深度、不同枪阵、不同枪数等;
d) 每次野外施工前,对所有野外观测仪器进行一致性测定,包括极性、起跳时钟、振幅的一致性;
e) 观测系统参数试验包括激发和接收方向、接收道数、最大炮检距和最小炮检距等;
f) 采用扩展排列法开展干扰波和环境噪声调查试验,扩展排列长度不小于接收排列长度的1.5 倍,
道间距不大于实际工作道间距;
g) 地震仪工作参数采用全通频带。
9.3 数据分析
应按照下列要求进行现场试验数据分析:
a) 汇集现场试验数据后立即处理,并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b) 对所有现场试验单炮进行干扰波和环境噪声分析,分析其性质、类型、在地震记录上的出现时间
和影响范围,分析计算其各项参数(视速度、视频率等,统计其发育规律);
c) 分析不同采集因素情况下,各有效波的频率范围、现场试验单炮记录上有效波可见范围和能量
变化等;
10
DB/T 108.1—2025
d) 分析不同采集因素下浅、中、深层相应部位有效波与干扰波能量变化规律,做信噪比分析。
9.4 试验总结
9.4.1 应对试验目的、试验内容(参数)、试验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确定最佳采集方法、激发方式、接收方
式、抗干扰方法及措施、观测系统参数和仪器工作参数等,用于正式数据采集。
9.4.2 未经现场试验或现场试验结论不明确时,不应转入正式数据采集。
10 数据采集
10.1 工作内容
数据采集包括测线实测、地震波激发、地震波接收、数据记录、现场质量监控、现场数据处理、数据质
量检查和评价等。
10.2 测线实测
10.2.1 测点坐标应采用CGCS2000,高程应采用1985 国家高程基准。
10.2.2 陆域测线实测应按照下列要求施工。
a) 对测线上的激发点和接收点设立明显标志并标注桩号。
b) 激发点和接收点布设时,测量并记录附近对地震勘探施工有影响的地形地物信息(如居民房屋、
工矿设施、道路桥涵、河流水渠、地下管线等),并填写附录A 的表A.1。
c) 布设激发点和接收点遇障碍时,就近偏移并实测偏移后的点位坐标。
d) 在施工过程中遇到需要变更测线位置时,报技术主管人员并取得书面认可后方可继续施工;
e) 按照NB/T 51025 的规定,采用仪器对测线的端点、拐点、激发点和接收点的坐标和高程进行实
测定位。
f) 在平地或均等倾斜地区,通过相邻实测点内插求得坐标和高程的点数不超过50 个,其结果不影
响最终成果的精度,并在最终测量成果中做出标注。
g) 两条测线相交时,对相交点附近测点的坐标和高程进行联测;如果相交点附近无测点,则采用室
内内插相交点的坐标和高程的方式进行检查,或采用坐标放样的方式进行高程对比检查;高程
闭合差符合CH/T 2009—2010 的规定。
h) 每日测量结束后,立即进行数据处理,核对无误后,按附录B 的要求填写表B.1。
10.2.3 陆域测线实测时,测线上的激发点和接收点标志和桩号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根据不同地表类型,灵活选择喷漆、标志旗、木桩、土堆、浮漂等标志形式。
b) 标志设置准确、明显、牢固、易于分辨。
c) 桩号采用打印或手工书写。
d) 根据需要,在测线端点设置永久性标志,并注明线号和桩号。
10.2.4 水域测线实测按照下列要求施工。
a) 采用GNSS 对测线的端点、拐点、激发点和接收点进行定位。
b) 对于水陆交互带中的滩涂和不受潮汐、水流影响的水网(如水库、河流、湖泊、沼泽等)区域的激
发点和接收点,其实测点与设计点的水平位置偏差小于1 个道间距;实际出现大于1 个道间距的
情况时,大于1 个道间距的测点数不超过单条测线总测点数的10%。
c) 静止水域标志设置位置与所提供的实测坐标位置偏差不大于1 m;在流动水域,根据潮汐变化
和水深变化设置标志,并且不超过水深。
d) 流动水域的激发点和接收点,实测点与设计点的水平位置偏差不大于2 个道间距。
11
DB/T 108.1—2025
e) 流动水域的所有测点当日测量、当日施工。
f) 静止水域在测量抛标后,如果未及时施工,施工时重新测量。
g) 海上或大面积水域施工时,同步测量水深,设置潮位观测站。
10.2.5 水域测线实测时,同步测量水深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沿每条接收线至少每10 个点提供一个水深数据和测量时间,每个激发点均提供激发时的位置、
水深和测量时间;
b) 水深变化剧烈的水域(相邻激发点、接收点水深误差大于1 m),提供每个激发点和接收点的位
置、水深及测量时间;
c) 每隔15 min 观测并记录一次水位变化;
d) 水深不大于30 m 时,水深测量误差应不大于0.3 m;水深大于30 m 时,水深测量误差小于实际水
深的1%。
10.2.6 水域测线实测时,设置潮位观测站应符合下列要求:
a) 观测站能控制全测区的潮汐变化;
b) 观测站高程与已知控制点联测。
10.3 地震波激发
10.3.1 基本要求
应按下列要求进行地震波激发。
a) 根据设计核对激发点、激发因素和接收排列等。
b) 做好激发点、接收排列周围警戒。
c) 激发点或组合中心位置对准桩号,如果激发点或组合中心位置无法对准测线桩号,则根据激发
情况采取垂直测线偏离或平行测线偏离措施,其垂直测线偏离小于2 倍道间距,平行测线偏离
小于1/2 设计炮间距。
d) 当激发点连续空点较多(致使总覆盖次数低于设计覆盖次数3/4)时,进行补炮或变观。
e) 在外界干扰较强的地区施工时,选择避开干扰、背景相对平静的时段开展地震数据采集。
f) 在同一测区采用不同类型震源联合施工时,先进行震源激发的对比;不同类型的震源系统参数
通过试验进行调整,使触发计时误差小于1 ms。
g) 当使用可控震源等非炸药震源的组合时,确保震源组合内有严格的时间同步。
10.3.2 陆域震源激发
10.3.2.1 使用可控震源进行地震波激发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根据试验结果选择可控震源的扫描方式、扫描频率、扫描长度、振动次数、震源出力等参数;
b) 扫描终了频率和起始频率之比不小于2.5 个倍频程;
c) 可控震源的标准信号与扫描信号之间的相位差小于2°;
d) 可控震源振动器平板与地面耦合良好;
e) 采用多台可控震源工作时,保持试验确定的组合图形,组合中心与地面测量桩号一致,组内各激
发点相对高差不超过1 m,符合一致性要求;
f) 每天施工前,对可控震源进行日检;
g) 采集过程中对每台可控震源进行质量监控,按照GB/T 33583—2017 中表1 的规定控制其相位、
畸变、出力。
10.3.2.2 使用炸药震源进行地震波激发时,符合下列要求:
a) 爆炸物品的使用、存放、运输以及爆炸工作应符合GB 12950 和GB 6722 的安全规定;
12
DB/T 108.1—2025
b) 炸药的引爆应使用符合GB 8031 中规定的专用数码电子雷管;
c) 激发药量、激发孔深应按现场试验结论的要求执行,并在班报中准确记录;
d) 激发位置选择胶泥或其他激发效果好的岩性中并尽可能设在高速层以下,激发深度以药包顶面
深度为准;
e) 药包沉放填塞严密以减小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并确保激发深度准确;
f) 采用闷井激发,避免冲井现象;
g) 多台爆炸机的爆炸信号最大时差不大于 1 ms;
h) 震源药柱或炸药的爆速与地层波速匹配;
i) 起爆点远离铁路干线、通航河流、高压输电线路、工矿企业和房屋建筑。
10.3.2.3 采用叩板震源激发SH 波时,应使木板长轴垂直测线,且长轴的中点位于测线或测线的延长线
上,并使木板与地面紧密耦合;为提高激发能量,可在木板上堆置重物。
10.3.2.4 使用机械冲击震源时,应在激震点敷设专用垫板,防止反跳造成的二次触发。
10.3.3 水域震源激发
10.3.3.1 水域震源激发应符合下列要求:
a) 避开渔网、网箱等养殖区水域作业;
b) 由定位系统控制激发时,采用定距激发;
c) 水深小于1.5 m 的各类水域,采用井中激发方式、电火花或插入式气枪激发方式,激发参数通过
现场试验确定;
d) 水深大于1.5 m 的各类水域,采用电火花或气枪激发方式,激发参数通过现场试验确定;
e) 气枪震源安置在船尾适当距离,沉放深度不小于1 m,漂浮电缆沉放深度通过试验确定,航行过
程中采取水鸟等措施,保持电缆沉放深度一致;
f) 综合震源充气(充电)时间、记录长度、仪器记录存储数据时间、航速等因素确定震源激发时间
间隔;
g) 气枪阵列的同步时差不超过1 ms,连续激发50 次以上,合格率达到98% 以上,激发记录上不出
现重复冲击现象。
10.3.3.2 改变震源类型或参数时,应有现场试验对比资料证明所采用的各项参数能满足地质任务的
要求。
10.4 地震波接收
10.4.1 接收设备
接收设备包括地震仪、电缆和检波器。
10.4.2 地震仪使用
10.4.2.1 地震仪的使用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a) 应根据干扰背景强度确定仪器增益;
b) 应根据勘探深度、地层产状、地层速度合理选择记录长度,记录时长不小于1 s,采用高采样率接
收,采样间隔不大于0.5 ms;
c) 采集数据时,应采用宽频带接收;
d) 应根据实际条件选择内触发或外触发,设置触发灵敏度参数以避免随意产生触发、有触发信号
而不触发的情况发生;
e) 在外界干扰较强时,应提高垂直叠加和水平叠加次数,确保满覆盖次数叠加后有效波的信噪比
13
DB/T 108.1—2025
不小于3;
f) 在同一测区开展同一方法工作时,应保持各地震仪采集参数一致。
10.4.2.2 有线地震仪的使用除了满足10.4.2.1 的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正式投入生产前完成地震仪年检;每日施工前,完成地震仪的日检,检查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
b) 激发前,检查电缆和检波器的通导情况,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激发。
10.4.2.3 节点地震仪的使用除了满足10.4.2.1 的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施工前,完成节点地震仪的自检与充电工作;
b) 节点地震仪的电池包和主体密封良好;
c) 按桩号布设节点地震仪,记录好桩号和节点地震仪编号;
d) 启动节点地震仪后,确保其进入数据采集状态后,方可布设节点地震仪;
e) 按照10.4.4 中关于安置检波器的要求安置节点地震仪;
f) 数据采集完成后,及时回收节点地震仪内的数据,对无法回收数据的节点地震仪,在仪器班报上
对其进行记录,并标注其所对应桩号;
g) 对节点地震仪回收后的数据,按照要求的记录时间进行编辑截取,形成共炮点道集或共接收点
道集,并对记录按照激发顺序进行编号命名。
10.4.3 电缆铺设
10.4.3.1 陆域施工时,电缆铺设采集应符合下列要求:
a) 不应拖、拉、踩、压电缆,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