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T 4120-2025 铁合金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
DB15/T 4120—2025
铁合金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 报告要求
Requirement of th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for ferroalloy production enterprise
2025-07-30发布
2025-08-30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目 次
前言 ................................ ................................ ................. II
1 范围 ................................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规范性引用文件 规范性引用文件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 1
3 术语和定义 术语和定义 术语和定义 ................................ ................................ ......... 1
4 核算边界与排放源 核算边界与排放源 核算边界与排放源 核算边界与排放源 核算边界与排放源 ................................ ................................ ... 3 核算边界 核算边界 ................................ ................................ ....... 3
排放源 排放源 ................................ ................................ ......... 4
5 核算步骤与方法 核算步骤与方法 核算步骤与方法 核算步骤与方法 核算步骤与方法 ................................ ................................ . 4 核算步骤 核算步骤 ................................ ................................ ....... 4
核算方法 核算方法 ................................ ................................ ....... 4
6 数据质量管理 数据质量管理 数据质量管理 数据质量管理 ................................ ................................ ....... 7
7 报告内容和格式 报告内容和格式 报告内容和格式 报告内容和格式 ................................ ................................ ..... 8 通则 ................................ ................................ ........... 8
报告主体基本信息 报告主体基本信息 报告主体基本信息 报告主体基本信息 ................................ ............................... 8
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 ............................... 8
活动数据及其来源 活动数据及其来源 活动数据及其来源 活动数据及其来源 ................................ ............................... 8
排放因子及其来 排放因子及其来 排放因子及其来 排放因子及其来 源 ................................ ............................... 8
其他报告内容 其他报告内容 其他报告内容 ................................ ................................ ... 9
附录 A(资料性) (资料性) (资料性) 报告格式模 报告格式模 版 ................................ ........................ 10
附录 B(资料性) (资料性) (资料性) 化石燃料相关排放因子获取方法 化石燃料相关排放因子获取方法 化石燃料相关排放因子获取方法 化石燃料相关排放因子获取方法 化石燃料相关排放因子获取方法 化石燃料相关排放因子获取方法 化石燃料相关排放因子获取方法 ................................ ........ 16
B.1 化石燃料元素碳含量 化石燃料元素碳含量 化石燃料元素碳含量 化石燃料元素碳含量 化石燃料元素碳含量 ................................ ............................ 16
B.2 化石燃料低位发热量 化石燃料低位发热量 化石燃料低位发热量 化石燃料低位发热量 化石燃料低位发热量 ................................ ............................ 16
附录 C(资料性) (资料性) (资料性) 过程排放分类计算方法 过程排放分类计算方法 过程排放分类计算方法 过程排放分类计算方法 过程排放分类计算方法 ................................ ................ 17
C.1 碳酸盐分解产生的二氧化排放 碳酸盐分解产生的二氧化排放 碳酸盐分解产生的二氧化排放 碳酸盐分解产生的二氧化排放 碳酸盐分解产生的二氧化排放 碳酸盐分解产生的二氧化排放 碳酸盐分解产生的二氧化排放 ................................ .................. 17
C.2 电极糊和石墨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电极糊和石墨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电极糊和石墨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电极糊和石墨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电极糊和石墨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电极糊和石墨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电极糊和石墨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电极糊和石墨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电极糊和石墨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电极糊和石墨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 ........ 17
C.3 含碳原料产生的二氧化 含碳原料产生的二氧化 含碳原料产生的二氧化 含碳原料产生的二氧化 含碳原料产生的二氧化 含碳原料产生的二氧化 碳排放 碳排放 ................................ .................... 17
C.4 碳输出物产生的二氧化排放 碳输出物产生的二氧化排放 碳输出物产生的二氧化排放 碳输出物产生的二氧化排放 碳输出物产生的二氧化排放 碳输出物产生的二氧化排放 碳输出物产生的二氧化排放 ................................ .................... 17
附录 D(资料性) (资料性) (资料性) 相关参数缺省值 相关参数缺省值 相关参数缺省值 ................................ ...................... 19
DB15/T 4120—2025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低碳发展中心、内蒙古自治区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检测实验中心)、广州绿石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自治区节能降碳中心、吉铁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低碳发展研究院、乌兰察布市生态环境局、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综合保障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杨帆、王旸、夏磊、唐子荣、陈昕、刘慧、陶楠楠、贾乐、武其甫、田海芬、朱庆荣、和小平、胡敬韬、刘楠、张宁致、许浩原、李鑫。
DB15/T 4120—2025
1
铁合金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 铁合金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 铁合金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 铁合金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 铁合金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 铁合金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 要求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铁合金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核算和报告相关的术语、核算边界、核算步骤与核算方法、数据质量管理、报告内容和格式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铁合金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核算和报告。 本文件适用于铁合金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核算和报告。 本文件适用于铁合金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核算和报告。 本文件适用于铁合金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核算和报告。 本文件适用于铁合金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核算和报告。 本文件适用于铁合金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核算和报告。 本文件适用于铁合金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核算和报告。 本文件适用于铁合金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核算和报告。 本文件适用于铁合金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核算和报告。 本文件适用于铁合金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核算和报告。 本文件适用于铁合金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核算和报告。 本文件适用于铁合金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核算和报告。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12 煤的工业分析方法
GB/T 213 煤的发热量测定方法
GB/T 476 煤中碳和氢的测定方法
GB/T 3286.1 石灰石及白云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1部分:氧化钙和氧化镁含量的测定 络合滴定法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 8984 气体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GB/T 10410 人工煤气和液化石油气常量组分气相色谱分析法
GB/T 11062 天然气 发热量、密度、相对密度和沃泊指数的计算方法
GB/T 12208 人工煤气组分与杂质含量测定方法
GB/T 13610 天然气的组成分析 气相色谱法
GB/T 14984.1 铁合金 术语 第1部分:材料
GB 17167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GB/T 20902 有色金属冶炼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
GB/T 21368 钢铁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
GB/T 30733 煤中碳氢氮的测定仪器法
GB/T 31391 煤的元素分析
GB/T 32150 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
SH/T 0656 石油产品及润滑剂中碳、氢、氮的测定 元素分析仪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温室气体 greenhouse gas
DB15/T 4120—2025
2
大气层中自然存在的和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能够吸收和散发由地球表面、大气层和云层所产生的、波长在红外光谱内的辐射的气态成分。
注: 本文件中的温室气体只包含二氧化碳(CO2)。
[来源:GB/T 32150—2015,3.1]
报告主体 reporting entity
具有温室气体排放行为的法人企业或视同法人的独立核算单位。
[来源:GB/T 32150—2015,3.2]
铁合金 ferroalloy
由铁元素(不小于4%)和一种以上(含一种)其他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合金,在钢铁和铸造工业中作为合金添加剂、脱氧剂、脱硫剂和变性剂使用。铁合金一般包括硅铁、锰硅、高碳锰铁、中低碳锰铁、高碳铬铁、中低微碳铬铁、硅铬合金、硅钙合金、镍铁、钼铁、硅铝合金、硅钡合金、钒铁、钛铁、钨铁、硼铁等。
[来源:GB/T 14984.1—2010,2.1.1,有修改]
化石燃料燃烧排放 fossil fuel combustion emission
化石燃料在氧化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来源:GB/T 32150—2015,3.7,有修改]
过程排放 process emission
在生产、废弃物处理处置等过程中除燃料燃烧之外的物理或化学变化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
[来源:GB/T 32150—2015,3.8]
净购入电力产生的排放 emission from net purchased electricity
企业净购入的电力所对应的电力生产环节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来源:GB/T 32150—2015,3.9,有修改]
净购入热力产生的排放 emission from net purchased heat
企业净购入的热力所对应的热力生产环节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来源:GB/T 32150—2015,3.9,有修改]
活动数据 activity data
DB15/T 4120—2025
3
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生产或消费活动量的表征值。
[来源:GB/T 32150—2015,3.12]
排放因子 emission factor
表征单位生产或消费活动量的温室气体排放的系数。
[来源:GB/T 32150—2015,3.13]
4 核算边界与排放源 核算边界
报告主体应以企业法人或视同法人的独立核算单位为边界,核算和报告其生产系统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生产系统包括主要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以及直接为生产服务的附属生产系统。其中,主要生产系统包括原辅料制备系统、冶炼系统、精炼系统、浇铸与成型系统、余热余气利用系统等;辅助生产系统包括动力、供电、供水、化验、厂内运输、机修、库房、照明、环保等;附属生产系统包括生产指挥系统(厂部)和厂区内为生产服务的部门和单位。
铁合金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主要包括化石燃料燃烧排放、过程排放、净购入电力产生的排放、净购入热力产生的排放。铁合金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边界示意图详见图1。
图1 铁合金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边界示意图
如果报告主体涉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其他碳减排量,宜单独报告并明确核算方法,作为参考了解信息,不进行核减。
DB15/T 4120—2025
4
核算单元划分方式由报告主体自行确定,报告主体如果在一个场所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产品生产活动,可只设一个核算单元,即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核算单元。如果报告主体拥有多个分公司、生产场地或产业活动单位,则报告主体应按一定的逻辑把公司资产设施分为多个空间上相对独立、物料往来易于识别和计量的核算单元。
如果报告主体除铁合金生产外还存在其他产品生产活动,并存在本文件未涵盖的碳排放环节,则应按相关行业的企业碳排放核算和报告要求进行核算并汇总报告。报告格式见附录A。 排放源
4.2.1 化石燃料燃烧排放
核算边界内燃煤、燃油、燃气等化石燃料在各种类型的固定源(烧结机、竖炉、回转窑、锅炉等)或移动源(厂内机动车辆)中发生氧化燃烧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4.2.2 过程排放
核算边界内铁合金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除燃料燃烧外,因物理或化学变化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包括碳酸盐(石灰石、白云石、碳酸锰等)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电极糊和石墨电极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含碳原料(焦炭、兰炭等)和碳输出物(含碳产品、含碳废弃物等)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4.2.3 净购入电力产生的排放
铁合金生产企业净购入使用电力所对应的电力生产环节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4.2.4 净购入热力产生的排放
铁合金生产企业净购入使用热力所对应的热力生产环节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5 核算步骤与核算方法 核算步骤
铁合金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宜按以下步骤进行:
a) 识别碳排放源;
b) 制定数据质量控制计划;
c) 收集活动数据,选择和获取排放因子数据;
d) 计算化石燃料燃烧排放量、过程排放量、净购入电力产生的排放量、净购入热力产生的排放量;
e) 汇总计算企业碳排放总量。 核算方法
5.2.1 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报告主体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按公式(1)计算。
?=?燃烧 +?过程 +?净购入电 净购入电 +?净购入热 净购入热 · · (1)
式中:
E——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
E燃烧——化石燃料燃烧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
DB15/T 4120—2025
5
E过程——过程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
E净购入电——净购入电力产生的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
E净购入热——净购入热力产生的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
5.2.2 化石燃料燃烧排放
5.2.2.1 计算公式
若企业开展化石燃料收到基元素碳含量实测,并符合附录B要求,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碳排放量可按公式(2)计算。
?燃烧 =Σ(???×???×???×4412)??=1 · · (2)
式中:
ADi——核算和报告期内消耗的第i种化石燃料的净消耗量,对于固体或液体燃料,单位为吨(t);对于气体燃料,单位为万标准立方米(104Nm3);
CCi——第i种化石燃料的收到基元素碳含量,对于固体或液体燃料,单位为吨碳/吨(tC/t);对于气体燃料,单位为吨碳/万标准立方米(tC/104Nm3);
OFi——第i种化石燃料的碳氧化率,%;
44/12——二氧化碳与碳的分子量之比;
i——化石燃料类型代号。
若企业未开展化石燃料收到基元素碳含量实测,或实测不符合附录B要求,按公式(3)计算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碳排放量:
?燃烧 =Σ(???×????×???×???×4412)??=1 · · (3)
式中:
NCVi——第i种化石燃料的收到基低位发热量,对固体或液体燃料,单位为吉焦/吨(GJ/t); 对气体燃料,单位为吉焦/万标准立方米(GJ/104Nm3);
EFi——第i种化石燃料的单位热值含碳量,单位为吨碳/吉焦(tC/GJ)。
5.2.2.2 活动数据获取
化石燃料燃烧活动数据是核算和报告期内消耗的第i种化石燃料的净消耗量。燃料消耗量的数据获取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固体燃料消耗量可采用生产系统记录的计量数据、购销存台账中的消耗量数据或结算凭证上的数据;
b) 液体燃料、气体燃料消耗量可采用流量计计量结果、购销存台账中的消耗量数据或结算凭证上的数据;
c) 计量器具的准确度等级应符合GB 17167、GB/T 20902和GB/T 21368等标准的相关规定。计量器具应确保在有效的检定校准周期内。
5.2.2.3 排放因子获取
化石燃料燃烧的排放因子获取,按以下要求进行:
a) 若企业开展化石燃料收到基元素碳含量实测,并符合附录B要求,对于化石燃料的收到基元素碳含量,企业可采用具备资质的专业机构定期检测燃料的含碳量,具体要求详见附录B;
DB15/T 4120—2025
6
b) 若企业未开展化石燃料收到基元素碳含量实测,或实测不符合附录B要求,对于化石燃料的收到基低位发热量,企业可自行检测或由具备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提供,具体要求详见附录B;
c) 对于化石燃料的单位热值含碳量,可采用附录D中的缺省值;
d) 对于化石燃料碳氧化率,可采用附录D中的缺省值。
5.2.3 过程排放
5.2.3.1 计算公式
生产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按公式(4)计算:
?过程 =?分解 +?电极 +?含碳原料 含碳原料 −?碳输出物 碳输出物 · · (4)
式中:
E分解——核算期内报告主体碳酸盐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具体计算方法详见附录C;
E电极——核算期内报告主体电极糊和石墨电极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单位为吨二氧化碳 (tCO2),具体计算方法详见附录C;
E含碳原料——核算期内报告主体含碳原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具体计算方法详见附录C;
E碳输出物——核算期内报告主体碳输出物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具体计算方法详见附录C。
5.2.3.2 活动数据获取
核算和报告期内碳酸盐原料消耗量和质量分数、电极糊和石墨电极消耗量、含碳原料投入量、碳输出物输出量可采用生产系统记录的计量数据、购销存台账中的消耗量/产量数据或结算凭证上的数据。
其中,碳酸盐的质量分数应优先依据GB/T 3286.1规定的方法检测,其次可采用原料供应商提供的结算凭证或检测报告等材料中的数据,再次可取100%。
5.2.3.3 排放因子获取
过程排放的排放因子获取,按以下要求进行:
a) 对于碳酸盐原料的排放因子,若具有碳酸盐原料的质量分数检测值,则相应碳酸盐的排放因子可根据化学分子式及碳原子数目进行推算;若缺乏碳酸盐质量分数检测值,可参考使用附录D中碳酸盐原料的排放因子缺省值,同时碳酸盐质量分数取100%;
b) 所消耗电极糊和石墨电极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可采用本文件附录D中的缺省值;
c) 对于含碳原料或碳输出物的含碳量,有条件的企业可委托专业机构检测或自行检测。对无条件实测含碳量的,可以根据物质成分或纯度以及每种物质的化学分子式和碳原子的数目来计算,或参考附录D中的缺省值。
5.2.4 净购入电力产生的排放
5.2.4.1 计算公式
报告主体净购入电力产生的碳排放量按公式(5)计算。
?净购入电 净购入电 =(??购入电 购入电 −??绿色电力 绿色电力 绿色电力 −??输出电 输出电 )×??电 · · (5)
DB15/T 4120—2025
7
式中:
AD购入电——核算和报告期内,报告主体购入的电量,单位为兆瓦时(MWh);
AD输出电——核算和报告期内,报告主体输出的电量,单位为兆瓦时(MWh);
AD绿色电力——核算和报告期内,报告主体购入使用的绿色电力量,包括绿电直连、电证合一的绿色电力量,单位为兆瓦时(MWh);
EF电——电网年平均供电排放因子,单位为吨二氧化碳每兆瓦时(tCO2/MWh)。
5.2.4.2 活动数据获取
购入和输出的电力数据可采用企业电表的读数或供应商提供的发票等结算凭证上的数据。
绿色电力(包括绿电直连、电证合一的绿色电力)数据的存证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绿色电力证书、电网企业出具的绿电交易结算单、交易合同、绿色电力消费凭证等。
5.2.4.3 排放因子获取
电网年平均供电排放因子采用生态环境部最新发布的电力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数据。
5.2.5 净购入热力产生的排放
5.2.5.1 计算公式
报告主体净购入热力产生的碳排放量按公式(6)计算。
?净购入热 净购入热 =(??购入热 购入热 −??输出热 输出热 )×??热 · · (6)
式中:
AD购入热——核算和报告期内,报告主体购入的热量,单位为吉焦(GJ);
AD输出热——核算和报告期内,报告主体输出的热量,单位为吉焦(GJ);
EF热——热力排放因子,单位为吨二氧化碳每吉焦(tCO2/GJ)。
5.2.5.2 活动数据获取
购入和输出的热力数据可采用企业热力表记录的读数、供应商提供的发票或结算单等结算凭证上的数据。
5.2.5.3 排放因子获取
热力排放因子优先采用供热单位的实测值,若无实测值,暂按0.11 tCO2/GJ计,待生态环境部最新发布后应采用官方发布数据并保持更新。
6 数据质量管理
报告主体应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工作,包括但不限于:
a) 建立企业碳排放核算和报告的规章制度,包括确定负责机构和人员、工作流程和内容、工作周期和时间节点等;指定专职人员负责企业碳排放核算和报告工作;
b) 企业应建立企业碳排放源一览表,对于排放源的活动数据和排放因子数据的获取提出相应要求;
DB15/T 4120—2025
8
c) 制定数据质量控制计划,明确活动数据和排放因子的监测及获取要求。建立计量器具、检测设备和测量仪表维护管理制度及计量器具台账,明确规定计量器具类型及型号、安装位置、监测频次、准确度等级,以及规定的检定/校准频次,确定计量器具管理和维护的部门及人员职责;
d) 建立健全碳排放数据记录管理体系,包括确定数据来源、数据获取时间以及相关责任人等信息;企业应保留原始计量记录、检测报告、购销凭证等,并建立电子化台账系统,确保数据可精准溯源。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所涉数据的原始记录和管理台账应当至少保存5年;
e) 建立企业碳排放报告内部审核制度,每年对碳排放数据进行交叉校验,对可能产生的数据误差风险进行识别,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f) 建立异常数据识别与修正机制。通过统计方法或专家判断,在数据录入、交叉校验及内部审核环节,及时识别活动数据、排放因子或排放量的异常值;对异常数据需详细记录其现象、发生时间及可能原因(如设备故障、操作失误等)。轻微异常可通过追溯原始记录或重新计算修正,重大异常则需重新采集数据或采用替代方法,修正过程须保留原始与修正数据的对比记录及验证材料。
7 报告内容和格式 通则
报告内容应包括报告主体基本信息、碳排放量、活动数据及其来源和排放因子及其来源,报告格式见附录A。企业宜在每年固定时间对上一自然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情况进行核算和报告。 报告主体基本信息
报告主体基本信息应包括报告主体名称、单位性质、报告年度、所属行业、生产规模、排污许可证编号、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法定代表人、报告负责人、联系电话和其他报告信息。
报告主体基本信息还应包括核算边界、主营产品及工艺流程以及排放源识别情况的详细说明(必要时应附表和附图)。 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报告主体应报告本报告年度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并分别报告化石燃料燃烧排放、过程排放、净购入电力产生的排放、净购入热力产生的排放。同时,报告应包含二氧化碳排放数据的现状分析和趋势分析等内容。 活动数据及其来源
报告主体应报告本年度内生产所使用的各种化石燃料的净消耗量、各含碳原料投入量、碳输出物输出量、碳酸盐原料消耗量、电极糊和石墨电极消耗量、购入和输出的电力量和热力量,并说明数据来源。
报告主体如果除铁合金外还生产其他产品,并存在本文件未涵盖的碳排放环节,则应按照其他相关行业的企业碳排放核算和报告要求一并报告其活动数据及来源。 排放因子及其来源
报告主体应报告其在报告年度内生产所使用的各种化石燃料的含碳量(或低位发热量和单位热值含碳量)和碳氧化率、含碳原料的含碳量、碳输出物的含碳量、各种碳酸盐原料的排放因子、电网排放因子和热力排放因子,以及其他实际使用的排放因子。
DB15/T 4120—2025
9
报告主体除铁合金生产外,若从事其他产品的生产活动,并存在本文件未涵盖的碳排放环节,则排放报告还应按照其他相关行业的企业碳排放核算和报告要求一并报告其排放因子数据及来源。 其他报告内容
报告主体宜报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其他碳减排量。
DB15/T 4120—2025
10
A
A 附录A (资料性) 报告格式模版
铁合金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
报告主体(盖章):
报告年度:
编制日期: 年 月 日
DB15/T 4120—2025
11
本报告主体核算了**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并填写了相关数据表格。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企业基本情况
二、二氧化碳排放(含排放数据的现状分析、趋势分析)
三、活动数据及其来源
四、排放因子及其来源
本企业承诺对本报告的真实性负责。
法定代表人(签字):
年 月 日
DB15/T 4120—2025
12
A.1 企业基本信息表 见企业基本信息表 见企业基本信息表 见企业基本信息表 见企业基本信息表 见A.1 。
表A.1 企业基本 企业基本 信息表 信息表
企业名称
法定代表人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企业地址
所属行业
生产规模
排污许可证编号
报告负责人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经营范围
根据营业执照填写
主要产品
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主要工艺流程
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必要时应附表和附图
A.2 报告主体 报告主体 ** 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汇总表 见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汇总表 见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汇总表 见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汇总表 见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汇总表 见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汇总表 见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汇总表 见A.2 。
表A.2 报告主体 报告主体 ** 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汇总表 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汇总表 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汇总表 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汇总表 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汇总表 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汇总表
排放源类别
二氧化碳
tCO2
化石燃料燃烧排放量
过程排放量
净购入电力产生的排放
净购入热力产生的排放
企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不包括净购入电力和热力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包括净购入电力和热力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A.3 报告主体活动数据一览表 见报告主体活动数据一览表 见报告主体活动数据一览表 见报告主体活动数据一览表 见报告主体活动数据一览表 见报告主体活动数据一览表 见A.3A.3 。
表A.3 报告主体活动数据一览表 报告主体活动数据一览表 报告主体活动数据一览表 报告主体活动数据一览表 报告主体活动数据一览表 报告主体活动数据一览表
排放源类别
燃料品种
净消耗量
t或104Nm3
低位发热量
GJ/t或GJ/104Nm3
化石燃料燃烧
无烟煤
烟煤
褐煤
洗精煤
其他洗煤
其他煤制品
DB15/T 4120—2025
13
表A.3 报告主体活动数据一览表(续)
排放源类别
燃料品种
净消耗量
t或104Nm3
低位发热量
GJ/t或GJ/104Nm3
化石燃料燃烧
石油焦
焦炭
原油
燃料油
汽油
柴油
煤油
液化天然气
液化石油气
焦油
焦炉煤气
高炉煤气
转炉煤气
其他煤气
天然气
炼厂干气
排放源类别
活动数据类型
量值
单位
过程排放
碳酸盐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碳酸盐
(或碳酸盐原料,注明名称和质量分数)
t
电极糊和石墨电极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电极糊
t
石墨电极
t
含碳原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焦炭
t
兰炭
t
其他
t或104Nm³
碳输出物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矿热炉煤气
104Nm³
炉渣
t
废电极
t
其他
t或104Nm³
净购入电力
购入的电量
MWh
输出的电量
MWh
购入使用的直供绿色电力量
MWh
购入使用的电证合一的绿色电力量
MWh
净购入热力
购入的热量
GJ
输出的热量
GJ
注: 报告主体如果还从事铁合金以外的产品生产活动,并存在本部分未涵盖的温室气体排放环节,应自行加进报告。报告主体应自行添加未在表中列出但企业实际消耗的其他能源品种及相应活动数据。
DB15/T 4120—2025
14
A.4 报告主体排放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 见报告主体排放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 见报告主体排放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 见报告主体排放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 见报告主体排放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 见报告主体排放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 见报告主体排放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 见报告主体排放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 见A.4A.4 。
表A.4 报告主体排放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 报告主体排放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 报告主体排放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 报告主体排放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 报告主体排放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 报告主体排放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 报告主体排放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 报告主体排放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
排放源类别
燃料品种
单位热值含碳量
tC/GJ
元素碳含量
tC/t 或 tC/104Nm3
碳氧化率
%
化石燃料燃烧
无烟煤
烟煤
褐煤
洗精煤
其他洗煤
其他煤制品
石油焦
焦炭
原油
燃料油
汽油
柴油
煤油
液化天然气
液化石油气
焦油
焦炉煤气
高炉煤气
转炉煤气
其他煤气
天然气
炼厂干气
注: 报告主体如果还从事铁合金以外的产品生产活动,并存在本部分未涵盖的温室气体排放环节,应自行加进报告。报告主体应自行添加未在表中列出但企业实际消耗的其他能源品种及相应排放因子。
A.5 报告主体过程排放的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 报告主体过程排放的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 报告主体过程排放的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 报告主体过程排放的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 报告主体过程排放的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 报告主体过程排放的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 报告主体过程排放的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 报告主体过程排放的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 报告主体过程排放的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 见表 A.5 。
表A.5 报告主体过程排放的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 报告主体过程排放的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 报告主体过程排放的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 报告主体过程排放的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 报告主体过程排放的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 报告主体过程排放的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 报告主体过程排放的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 报告主体过程排放的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 报告主体过程排放的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 报告主体过程排放的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
排放源类别
排放因子类型
量值
单位
过程排放
碳酸盐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碳酸盐(或碳酸盐原料)的排放因子
tCO2/t
电极糊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电极糊的排放因子
tCO2/t
石墨电极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石墨电极的排放因子
tCO2/t
含碳原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含碳原料的含碳量
tCO2/t或tCO2/104Nm3
DB15/T 4120—2025
15
表A.5 报告主体过程排放的排放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续)
排放源类别
排放因子类型
量值
单位
过程排放
碳输出物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碳输出物的含碳量
tCO2/t或tCO2/104Nm3
注: 报告主体如果还从事铁合金以外的产品生产活动,并存在本部分未涵盖的温室气体排放环节,应自行加进报告。报告主体应自行添加未在表中列出但企业实际消耗的其他能源品种及相应排放因子。
A.6 报告主体净购入电力及热排放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见 报告主体净购入电力及热排放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见 报告主体净购入电力及热排放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见 报告主体净购入电力及热排放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见 报告主体净购入电力及热排放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见 报告主体净购入电力及热排放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见 报告主体净购入电力及热排放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见 报告主体净购入电力及热排放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见 报告主体净购入电力及热排放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见 报告主体净购入电力及热排放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见 报告主体净购入电力及热排放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见 报告主体净购入电力及热排放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见 表 A.6A.6 。
表A.6 报告主体净购入电力及热排放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 报告主体净购入电力及热排放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 报告主体净购入电力及热排放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 报告主体净购入电力及热排放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 报告主体净购入电力及热排放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 报告主体净购入电力及热排放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 报告主体净购入电力及热排放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 报告主体净购入电力及热排放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 报告主体净购入电力及热排放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 报告主体净购入电力及热排放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 报告主体净购入电力及热排放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 报告主体净购入电力及热排放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 报告主体净购入电力及热排放因子相关数据一览表
排放源类别
排放因子类型
量值
单位
净购入电力
电网年平均供电排放因子
tCO2/MWh
净购入热力
热力排放因子
tCO2/GJ
A.7 报告主体的信息项一览表 见报告主体的信息项一览表 见报告主体的信息项一览表 见报告主体的信息项一览表 见报告主体的信息项一览表 见报告主体的信息项一览表 见A.7A.7 。
表A.7 报告主体的信息项一览表 报告主体的信息项一览表 报告主体的信息项一览表 报告主体的信息项一览表 报告主体的信息项一览表 报告主体的信息项一览表
数据项
量值
单位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碳减排量
tCO2
其他碳减排量
tCO2
DB15/T 4120—2025
16
B
B 附录B (资料性) 化石燃料相关排放因子获取方法
B.1 化石燃料元素碳含量 化石燃料元素碳含量 化石燃料元素碳含量 化石燃料元素碳含量
企业可采用具备资质的专业机构定期检测燃料的收到基元素碳含量:
a) 对于固体燃料,元素碳含量采样应与对应固体燃料消耗量状态一致,每月至少检测一次,测定应遵循GB/T 476、GB/T 30733、GB/T 31391等相关标准的规定。可用燃料的每月消耗量作为权重,计算元素碳含量的年度加权平均值。若固体燃料的元素碳含量检测报告值为干燥基或空气干燥基分析结果,则应采用公式(B.1)或公式(B.2)转换为收到基元素碳含量;
???=????×100−???100−??? · · (B. 1)
???=???×100−???100 · · (B. 2)
式中:
CCi——收到基元素碳含量,单位为吨碳/吨(tC/t);
CCad——空气干燥基元素碳含量,单位为吨碳/吨(tC/t);
CCd——干燥基元素碳含量,单位为吨碳/吨(tC/t);
Mar——收到基水分(若无该数据,可采用检测样品的水分数值),以%表示;
Mad——空气干燥基水分,采用检测样品数值,以%表示。
b) 对于液体燃料,元素碳含量每月至少检测一次,测定应遵循SH/T 0656等相关标准的规定;
c) 对于天然气等气体燃料,每月至少检测一次,元素碳含量的测定应遵循GB/T 13610和GB/T 8984等标准,对于煤气等气体燃料,元素碳含量的测定应遵循GB/T 12208、GB/T 10410等标准,根据每种气体组分的体积浓度及该组分化学分子式中碳原子的数目计算元素碳含量,参见公式(B.3)。
???=Σ(12×???×?%?22.4×10)? · · (B. 3)
式中:
V%n——待测气体每种气体组分n 的体积浓度,取值范围 0~1,如95%的体积浓度取值为0.95;
CNn——气体组分n 化学分子式中碳原子的数目;
12——碳的摩尔质量,单位为千克每千摩尔(kg/kmol);
22.4——标准状况下理想气体摩尔体积,单位为标立方米/千摩尔(Nm3/kmol)。
B.2 化石燃料低位发热量 化石燃料低位发热量 化石燃料低位发热量 化石燃料低位发热量
企业可采用具备资质的专业机构定期检测燃料的含碳量,或自行检测:
a) 固体燃料低位发热量采样应与对应固体燃料消耗量状态一致,可自行检测或由具备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提供,每月至少检测一次,测定应遵循GB/T 212、GB/T 213等标准。可用燃料的每月消耗量作为权重,计算低位发热量的年度加权平均值。若收到基的低位发热量无实测值,应根据所使用燃料类型,采用附录D中相应的缺省值;
b) 液体燃料、气体燃料的低位发热量,可自行检测或由具备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提供,测定应遵循GB/T 13610、GB/T 8984、GB/T 12208、GB/T 10410、GB/T 11062等标准,每月至少检测一次。
DB15/T 4120—2025
17
C
C 附录C (资料性) 过程排放分类计算方法
C.1 碳酸盐分解产生的二氧化排放 碳酸盐分解产生的二氧化排放 碳酸盐分解产生的二氧化排放 碳酸盐分解产生的二氧化排放 碳酸盐分解产生的二氧化排放 碳酸盐分解产生的二氧化排放
生产过程中原料碳酸盐分解产生的碳排放量按公式(C.1)计算:
?分解 =Σ(??×???,?×???,?) · · (C. 1)
式中:
E分解——核算期内报告主体碳酸盐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
Pi——第i种碳酸盐原料的消耗量,单位为吨(t);
DXi,r——第i种碳酸盐原料中第r种碳酸盐的质量分数,单位为%;
EFi,r——第i种碳酸盐原料中第r种碳酸盐的排放因子,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吨(tCO2/t);
i——表示碳酸盐原料的种类;
r——表示碳酸盐的种类。
C.2 电极糊和石墨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电极糊和石墨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电极糊和石墨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电极糊和石墨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电极糊和石墨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电极糊和石墨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电极糊和石墨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电极糊和石墨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电极糊和石墨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电极糊和石墨电极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按公式(C.2)计算:
?电极 =?电极糊 ×??电极 糊+?石墨电极 石墨电极 石墨电极 ×??石墨电极 石墨电极 石墨电极 · · (C. 2)
式中:
E电极——核算期内报告主体电极糊和石墨电极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
P电极糊——报告主体消耗的电极糊量,单位为吨(t);
EF电极糊——电极糊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吨(tCO2/t);
P石墨电极——报告主体消耗的石墨电极量,单位为吨(t);
EF石墨电极——石墨电极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吨(tCO2/t)。
C.3 含碳原料产生的二 含碳原料产生的二 含碳原料产生的二 含碳原料产生的二 氧化碳排放 氧化碳排放 氧化碳排放
含碳原料使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按公式(C.3)计算:
?含碳原料 含碳原料 =Σ(???×???)×4412? · · (C. 3)
式中:
E含碳原料——核算期内报告主体含碳原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
ADi——含碳原料i的投入量,对固体或液体原料,单位为吨(t);对气体原料,单位为万标立方米(104Nm3);
CCi——原料i的含碳量,对固体或液体原料,单位为吨碳/吨(tC/t);对气体原料,单位为吨碳/万标立方米(tC/104Nm3);
i——进入报告主体边界的含碳原料种类。
C.4 碳输出物产生的二氧化排放 碳输出物产生的二氧化排放 碳输出物产生的二氧化排放 碳输出物产生的二氧化排放 碳输出物产生的二氧化排放 碳输出物产生的二氧化排放
DB15/T 4120—2025
18
碳输出物(如铁合金等含碳主产品,联产产品,矿热炉煤气等含碳副产品,以及炉渣、除尘灰、废电极等含碳废弃物)使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按公式(C.4)计算:
?碳输出物 碳输出物 =Σ(???×???)?×4412 · · (C. 4)
式中:
E碳输出物——核算期内报告主体碳输出物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单位为吨二氧化碳(tCO2);
ADp——其他碳输出物 p 的输出量,对固体或液体原料,单位为吨(t);对气体原料,单位为万标立方米(104Nm3);
CCp——其他碳输出物 p 的含碳量,对固体或液体原料,单位为吨碳/吨(tC/t);对气体 原料,单位为吨碳/万标立方米(tC/104Nm3);
p——流出报告主体边界的碳输出物种类,包括各种具体名称的含碳主产品、联产产品、 副产品,以及含碳废弃物。
DB15/T 4120—2025
19
D
D 附录D (资料性) 相关参数缺省值
D.1 常用化石燃料相关参数的缺省值见 常用化石燃料相关参数的缺省值见 常用化石燃料相关参数的缺省值见 常用化石燃料相关参数的缺省值见 常用化石燃料相关参数的缺省值见 常用化石燃料相关参数的缺省值见 常用化石燃料相关参数的缺省值见 表 D.1 。
表D.1 常用化石燃料相关参数的缺省值 常用化石燃料相关参数的缺省值 常用化石燃料相关参数的缺省值 常用化石燃料相关参数的缺省值 常用化石燃料相关参数的缺省值 常用化石燃料相关参数的缺省值 常用化石燃料相关参数的缺省值
燃料品种
计量单位
低位发热量a
GJ/t,GJ/×104Nm3
单位热值含碳量
tC/GJ
燃料碳氧化率
%
固体燃料
无烟煤
t
25.024b
0.02749c
99
烟煤
t
23.736b
0.02618c
褐煤
t
15.250b
0.02797c
洗精煤g
t
26.344f
0.02541c
其他洗煤
t
12.545f
0.02541c
其他煤制品
t
17.460b
0.03356c
焦炭(全干焦)(灰分13.5%)h
t
28.435f
0.02942c
99
100 m3~255 m3锰铁高炉用焦炭(炼铁高炉的筛下焦)
t
0.95×28.435
矿热炉用小颗粒焦炭(粒度10 mm~40 mm)
t
0.90×28.435
焦粉
t
0.6×28.435
铁合金生产用兰炭(干焦)
t
0.75×28.435
石油焦
t
32.500d
0.02750c
99
液体燃料
原油
t
41.816f
0.02008c
98c
燃料油
t
41.816f
0.02110c
汽油
t
43.070f
0.01890c
柴油
t
42.652f
0.02020c
一般煤油
t
43.070f
0.01960c
液化天然气
t
51.498e
0.01720c
液化石油气
t
50.179f
0.01720c
石脑油
t
44.5
0.02000
焦油
t
33.453f
0.02200d
粗苯
t
41.816
0.02270
气体燃料
炼厂干气
t
45.998f
0.01820c
98c
DB15/T 4120—2025
20
表D.1 常用化石燃料相关参数的缺省值(续)
燃料品种
计量单位
低位发热量a
GJ/t,GJ/×104Nm3
单位热值含碳量
tC/GJ
燃料碳氧化率
%
气体燃料
天然气
104Nm3
389.310f
0.01532c
99c
高炉煤气
104Nm3
33.000b
0.07080d
转炉煤气
104Nm3
84.000b
0.04960d
焦炉煤气
104Nm3
173.854b
0.01210d
其它煤气
104Nm3
52.270f
0.01220d
a 根据GB/T 3102.4国际蒸汽表卡换算,1千克标准煤(kgce)低位发热量为29307.6 kJ,即7000 kcal,本指南1 kcal折算为4.1868 kJ。
b 数据取值来源为《2005中国温室气体清单研究》,其中烟煤、无烟煤和褐煤为钢铁工业数据。
c 数据取值来源为《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
d 数据取值来源为《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19年修订版。
e 数据取值来源为GB/T 2589—2020《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f 数据取值来源为《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22》。
g 本指南洗精煤指炼焦煤。
h 兰炭作为燃料时,缺省值可参考焦炭。
D.2 过程排放的相关因子数据推荐值见表 过程排放的相关因子数据推荐值见表 过程排放的相关因子数据推荐值见表 过程排放的相关因子数据推荐值见表 过程排放的相关因子数据推荐值见表 过程排放的相关因子数据推荐值见表 过程排放的相关因子数据推荐值见表 过程排放的相关因子数据推荐值见表 过程排放的相关因子数据推荐值见表 D.2 。
表D.2 过程排放的相关因子数据推荐值 过程排放的相关因子数据推荐值 过程排放的相关因子数据推荐值 过程排放的相关因子数据推荐值 过程排放的相关因子数据推荐值 过程排放的相关因子数据推荐值 过程排放的相关因子数据推荐值 过程排放的相关因子数据推荐值
碳酸盐种类
单位
量值
CaCO3*1
tCO2/t
0.4400
MgCO3*1
tCO2/t
0.5218
Na2CO3*1
tCO2/t
0.4149
NaHCO3*1
tCO2/t
0.5237
BaCO3*1
tCO2/t
0.2230
Li2CO3*1
tCO2/t
0.5955
K2CO3*1
tCO2/t
0.3184
SrCO3*1
tCO2/t
0.2980
FeCO3*1
tCO2/t
0.3799
MnCO3*4
tCO2/t
0.5060
参数名称
单位
量值
石墨电极的排放因子*2
tCO2/t
3.663
电极糊的排放因子*3
tCO2/t
3.540
*1 数据取值来源为《火电行业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
*2 数据取值来源为《世界钢铁协会二氧化碳排放数据收集指南(第11版)》。
*3 数据取值来源为《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4 数据取值根据CaCO3与MnCO3相对分子质量进行计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