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2/T 1451-2025 乡镇(街道)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天津市地方标准
DB12/T 1451—2025
乡镇(街道)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Guidelines for enterprises to develop emergency response plan for township (street)
2025 - 07 - 22发布
2025 - 09 - 01实施
天津市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由天津市应急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天津市应急管理局、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应急管理科学技术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温志强、李礼、穆瑞欣、高军、毕宏音、郝雅立、杜汋、李永俊、付美佳、赵一明。
DB12/T 1451—2025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乡镇(街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的原则、预案体系、编制程序、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及附件的基本要素。
本文件适用于本市乡镇(街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制修订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突发事件 emergency
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3.2 应急预案 emergency response plan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为依法、迅速、科学、有序应对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危害而预先制定的方案。
3.3 应急资源调查 emergency resource survey
调查本辖区第一时间可以调用的应急力量、物资装备、场所等应急资源状况和合作区域内可以请求援助的应急资源状况,并结合风险评估结论制定应急措施的过程。
3.4 应急响应 emergency response
针对突发事件,依据应急预案采取的应急行动。
3.5 应急演练 emergency exercise
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情景,依据应急预案而模拟开展的应急活动。
[来源:GB/T 29639—2020,3.3]
4 编制原则
乡镇(街道)应急预案编制坚持“依法规范、简明实用、上下衔接”原则:
—— 依法规范。编制程序、框架要素和主要内容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及其他有关规定,符合上级政府应急管理相关制度规范;
DB12/T 1451—2025
2
—— 简明实用。立足乡镇(街道)辖区组织体系、应急资源、队伍和能力,结合辖区突发事件风险特征,借鉴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灵活设定应急预案体系、框架要素、编制程序,响应程序和处置措施,体现应急处置特点,力求符合实际、贴近实战、切实可行;
—— 上下衔接。符合上位应急预案要求,承接上级等有关应急预案赋予的职责任务,指导辖区内村(社区)、有关单位应急预案的编制,衔接相关应急预案,体现系统性。
5 预案体系
乡镇(街道)应急预案体系由乡镇(街道)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村(社区)应急预案5.1 和有关单位应急预案组成。
总体上阐述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原则,包括乡镇(街道)的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风险描述、预5.2 警及信息报告、应急响应、保障措施、后期处置、应急预案管理等内容。
6 应急预案编制程序
成立工作组 6.1
6.1.1 乡镇(街道)成立由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组织所属机构、有关单位等人员为成员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负责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组织开展应急预案编制工作。
6.1.2 工作组可邀请有现场处置救援、预案管理经验的人员和专家参加或指导。
资料收集 6.2
收集有关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突发事件案例以及应急预案管理的要求,并梳理分析相关内容,主要包括:
a) 本辖区面临的突发事件风险及水、电、气、通信等重要基础设施、重点人群等信息;
b) 所在辖区与突发事件应对相关的地理环境及气象、交通等资料;
c) 应急组织体系、职责任务和联络清单;
d) 可用的应急救援队伍、专家、物资装备、医疗资源、交通运输、避难场所和通过改造可以利用的应急资源状况;
e) 上级政府(单位)应急预案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规定中关于基层预警响应、指挥处置、应急保障等相关事项。
风险识别 6.3
6.3.1 结合乡镇(街道)辖区内地理环境、人口、产业、本辖区及周边危险源与危险区域、历史突发事件等实际情况,针对可能面对的突发事件开展风险分析,主要包括:
a) 自然灾害。如洪涝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等;
b) 事故灾难。如生产安全事故、交通事故、公共设备设施事故、环境污染事故等;
c) 公共卫生事件。如传染病疫情、食品安全、动物疫情等;
d) 社会安全事件。如刑事案件、群体性事件等。
6.3.2 识别辖区内突发事件风险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和次生(衍生)事件风险,辨识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等,并针对主要风险提出风险管控和应急处置建议。
6.3.3 乡镇(街道)可结合实际组织所属村(社区)集中力量一并开展安全风险识别和应急资源调查。
应急资源调查 6.4
DB12/T 1451—2025
3
6.4.1 依据风险分析结果,对辖区应急资源状况进行调查,摸清应急资源底数,进行必要的应急能力评估。必要时,可以了解毗邻地区相关应急资源。
6.4.2 应急资源调查对象主要包括:
a) 辖区应对突发事件可用的应急救援队伍、专家、物资装备、医疗资源、交通运输、避难场所和通过改造可以利用的应急资源状况;
b) 合作区域内可以请求援助的应急资源状况;
c) 水电气热通信等重要基础设施容灾保障及备用状况,以及可以通过潜力转换提供应急资源的状况。
6.4.3 必要时,也可根据突发事件应对需要,对辖区单位和村(居)民所掌握的应急资源情况进行调查。
案例分析及情景构建 6.5
6.5.1 整理乡镇(街道)参加突发事件处置的相关案例。
6.5.2 针对相关领域典型案例的发生演化规律、造成的后果、上级处置救援、基层先期处置等情况进行复盘研究,必要时可构建突发事件情景,梳理应对流程、职责任务和应对措施。
6.5.3 运用情景构建方法,科学假定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灾害链),模拟分析事件演化过程和后果,提出应急处置与救援任务,评估现有应急能力并提出改进措施。主要环节包括:
a) 通常依据风险分析结果、历史案例资料、情报信息、专家经验与推理等,描述突发事件(灾害链)发生的可能性和具体方式、发展过程等;
b) 分析突发事件(灾害链)的演化规律、情景表现及可能的后果,包括可能引发的生命与财产损失、次生和衍生灾害等;
c) 划分情景响应阶段,综合考虑重要性与紧急性,列出应急处置与救援任务及相应目标能力清单;
d) 根据目标能力清单评估现有应急能力,提出短期和长期改进措施,提升应急准备能力。
文本起草 6.6
根据资料收集、风险识别、应急资源调查、案例分析及情景构建的结果,研究编写应急预案文本及配套附件等内容,形成征求意见稿,撰写应急预案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 6.7
6.7.1 形成预案初稿后,应做好与相关应急预案衔接,结合实际需要征求上级应急管理、消防救援等相关部门、单位以及辖区内有关企事业单位、村(居)民代表等意见建议,根据意见反馈情况对预案进行修改完善。
6.7.2 可邀请相关专家评审应急预案。
6.7.3 可根据需要采取桌面演练形式对应急预案进行检验,邀请预案中涉及的成员单位、行业主管部门、村委会(社区居委会)等单位相关人员参加,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修改完善。
审批发布备案 6.8
6.8.1 应急预案文本按程序报乡镇(街道)政府(办事处)审核批准,以乡镇(街道)名义印发,并按规定向上级人民政府及其应急管理等相关部门报备。
6.8.2 审核内容主要包括合规性、完整性、适用性、操作性和衔接性等方面,可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审核:
a) 应急预案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等规定;
DB12/T 1451—2025
4
b) 是否覆盖辖区主要突发事件风险和应急处置相关保障;
c) 是否与有关应急预案有效衔接并符合上位应急预案要求;
d) 框架结构是否清晰合理,主体内容是否完备;
e) 组织指挥体系与责任分工是否合理明确,信息报告、应急处置联动等工作机制是否符合实际,应对措施是否具体简明、实用可行、科学安全;
f) 各方面意见是否一致;
g) 其他需要审核的有关内容。
7 综合应急预案
总则 7.1
7.1.1 目的依据
7.1.1.1 明确编制和实施应急预案要达到的具体目的。
7.1.1.2 简述应急预案编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范性文件以及相关应急预案等。
7.1.2 适用范围
说明应急预案适用的空间范围、适用对象以及应对的突发事件的类型等。
7.1.3 工作原则
说明乡镇(街道)应急工作的原则,内容简明扼要、明确具体,体现出辖区的应急管理工作特点。
应急组织体系 7.2
7.2.1 应急指挥机构
7.2.1.1 明确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牵头的应急管理领导机构,确定应急管理相关责任人员,负责组织实施辖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7.2.1.2 明确承担本乡镇(街道)应急预案管理的机构和相关人员。
7.2.2 成员单位
7.2.2.1 明确成员单位组成及各成员单位的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职责。成员单位可以包括但不限于:
a) 乡镇(街道)所属村(社区);
b) 承担应急管理或救援职责的单位(企业);
c) 消防救援站;
d) 属地派出所;
e)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f) 其他本地区部门派驻乡镇(街道)的机构、有关应急救援队伍。
7.2.2.2 以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全过程为主线,明确各类突发事件预测、预警、接报、处置、结束、善后和灾后重建等环节的主管部门、协作部门、参与单位及其职责。
7.2.2.3 明确与县(市、区)级及以上应急指挥机构的关系,体现应急联动的要求,必要时附图表说明。
7.2.3 应急工作组
DB12/T 1451—2025
5
7.2.3.1 明确应急管理领导机构相关工作组设置。可根据突发事件类型和现场应急处置工作需要设置上下衔接、灵活高效的应急工作组,明确职责分工及负责人。
7.2.3.2 应急工作组应承担综合协调、预警响应、信息收集报告、应急处置、治安交通、医疗卫生、后勤保障、人员疏散与安置、善后处理等职能任务及上级指挥机构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监测与预警响应 7.3
7.3.1 监测
7.3.1.1 明确乡镇(街道)职责范围内的风险监测职责和监测信息上报任务,明确各类风险的管控、消除措施和责任人。
7.3.1.2 明确承担风险监测任务的人员,履行风险隐患巡查报告、突发事件第一时间报告、先期处置、灾情统计报告等工作职责。
7.3.1.3 风险监测信息主要来源于网格员、灾害信息员、气象信息员、基层公安派出所、乡镇(街道)所属站(点)工作人员等发现的动态情况,以及数字化监控系统捕捉到的信息。
7.3.2 预警响应
7.3.2.1 明确值班备勤制度,及时接收上级有关部门发布的预警和警报信息。
7.3.2.2 明确预警信息报告、预警叫应机制,明确预警信息来源和传播手段渠道、信息载体,以及针对村(居)民、承担特定职责任务的人员、弱势人群、特殊场所等的传递措施和工作要求。
7.3.2.3 明确预警响应机制,以及需要采取的应急准备和响应措施。一般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预警响应措施:
a) 乡镇(街道)有关负责人、应急工作组人员、应急救援队伍等在岗备班,进入待命状态;
b) 检查乡镇(街道)现有物资、装备的有效性,有需要的做到定向前置;
c) 依法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易受突发事件危害的场所,控制或限制容易导致危害扩大的公共场所的活动;
d) 明确转移路线、转移地点、转移方式、转移工作负责人和联络人,及时组织人员转移、疏散、撤离,并予以妥善安置;
e) 加强对预判受影响区域内的加油(气)站、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院、地下空间等重点场所的安全巡查;
f) 当确认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迅速启动应急响应。
7.3.2.4 明确预警解除有关要求,根据上级部门发布的预警解除信息,及时通知受影响的相关区域和人员,解除已经采取的有关对策措施。
应急处置 7.4
7.4.1 信息报告
7.4.1.1 明确问题早期发现机制,确定值班值守电话,各单位、村(居)民发现突发事件及苗头性信息后,应当第一时间通过值班值守电话报告情况;若配备卫星通信终端,应明确该设备号码。
7.4.1.2 明确指挥长(或值班员)和网格员、社区工作者、灾害信息员、气象信息员、护林员、协管员等承担特定应急职责任务人员的信息收集、报告等职责任务,及具体流程、渠道方式和要求等。
7.4.1.3 明确向上级党委和政府、相关应急指挥机构,以及应急管理、消防救援、公安、卫生健康等主管部门(单位)报告信息的流程、内容、时限和责任人,和上级部门及有关单位联络方式、报警电话。
7.4.1.4 明确口头和书面报告的形式,以及必要的模板格式和内容要素。必要时,通报可能受影响的有关地区和单位。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可进一步明确信息报告的初报、续报时限和内容要求。
DB12/T 1451—2025
6
7.4.1.5 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内容通常包含但不限于:发生时间、地点、原因、人员伤亡情况、财产损失情况、影响范围、处置措施、请示支援事项等。
7.4.2 应急响应
7.4.2.1 明确应急响应的程序、启动主体、启动形式等要求。
7.4.2.2 明确社会单位参与处置时的组织程序,也可根据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大小、处置难度、影响范围等情况区分不同响应条件。
7.4.2.3 明确赶赴现场处置的乡镇(街道)负责人及有关人员、基层应急救援力量、事发地村(社区)相关人员职责任务。
7.4.2.4 明确社会单位参与处置时的组织程序。
7.4.2.5 开展救护伤员、疏散群众、控制现场、抢险救援、转移安置等应急行动并及时向区人民政府报告。
7.4.3 应急处置措施
7.4.3.1 明确现场处置责任人及主要处置措施。
7.4.3.2 应急处置措施包括现场指挥、秩序维护、抢险救援、转移安置、救灾救助等内容。
7.4.3.3 警戒疏散。明确警戒范围和疏散区域所需力量和资源。明确疏散力量组成,确定紧急集合点、疏散路线和疏散方式。在人员疏散过程中,明确疏散总负责人、村(居)民代表等信息。
7.4.3.4 抢险救援。明确可调用的基层应急救援队伍组成和必要分组,开展控制现场动态、排除险情等处置任务。
7.4.3.5 转移安置。明确组织实施人员转移安置的责任主体和负责人、被转移安置人员、转移安置方式及场所、转移条件及路线等关键要素,必要时可进一步明确避难场所负责人、所需车辆及驾驶员、被转移安置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及医疗需求。在转移安置中,明确被转移安置人员信息统计和人员安抚的工作要求,制定必要的安抚工作方案。
7.4.4 联动支援与保障
7.4.4.1 明确乡镇(街道)与相邻乡镇(街道)、有关应急救援队伍、企事业单位以及上级应急指挥机构或部门之间的应急联动机制。
7.4.4.2 明确上级部门及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到场后的协同处置和保障措施。
7.4.4.3 根据需要,可明确上级应急指挥机构到达现场后,乡镇(街道)现场负责人及时汇报现场情况,移交现场指挥权,协助做好相应保障工作。
7.4.5 应急结束
明确应急结束或响应终止的条件和程序,包括逐步停止有关应急处置措施,有序撤离应急队伍和工作人员等内容。
后期处置 7.5
7.5.1 善后处置
明确现场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需要开展的善后处置工作,可包括:
a) 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制定针对受灾村(居)民的救助、补偿、抚慰、抚恤、安置等善后工作方案;
b) 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对参与应急处置人员采取抚恤、补助等措施;
DB12/T 1451—2025
7
c) 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开展疫病防治、环境污染消除等工作;
d) 明确恢复重建的工作要求,组织群众做好重建工作,注意帮助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配合上级部门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e) 加强宣传引导,做好现场舆情收集、灾情统计、宣传引导及安抚工作。
7.5.2 评估总结
7.5.2.1 明确配合上级部门开展突发事件调查评估的工作内容。
7.5.2.2 组织参与应急处置工作的所属机构、有关部门(单位)及派出机构等人员,总结评估应急处置工作,提出改进措施。
应急保障 7.6
7.6.1 队伍保障
7.6.1.1 明确本辖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可以包括辖区内的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物业保安、重点企事业单位应急队伍和人员等。一般可列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的人数、负责人、联系人及联系方式、救援类型与专长、应急救援物资与装备等。
7.6.1.2 明确可协调支援的消防救援队伍、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应急力量等,可列出联系人、联系方式、救援类型与专长等。
7.6.1.3 明确可支持或参加应急响应的专家或有特定技术专长的人员,可列出姓名、专业特长、联系方式等。
7.6.2 物资保障
明确乡镇(街道)的应急物资和装备的类型、数量、性能、存放位置、运输及使用条件、管理责任人及其联系方式等内容。
7.6.3 场所保障
明确紧急避难场所的保障措施,明确场所业主单位的职责。
7.6.4 通信保障
明确可为乡镇(街道)提供应急通信保障的相关单位及人员通信联系方式和方法,并提供备用方案。有条件的可充分利用相关信息通信系统和技术通信设备。
预案管理 7.7
7.7.1 发布实施
明确应急预案解释主体、施行日期以及修订要求。
7.7.2 宣教培训
明确乡镇(街道)组织应急预案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对象包括应急管理有关人员和相关应急救援队伍、承担特定职责任务的人员等。
7.7.3 应急演练
明确开展应急演练的形式、频次和工作要求。
DB12/T 1451—2025
8
8 专项应急预案
乡镇(街道)依据有关规定或根据实际需要,可单独制定专项应急预案。 8.1
专项应急预案的形式、要素和内容等,可结合实际灵活确定,力求简明实用,突出先期处置特点,8.2 重点规范乡镇(街道)层面应对行动,侧重明确突发事件的预警信息传播、任务分工、处置措施、信息收集报告、现场管理、人员疏散与安置等内容。
9 附件
乡镇(街道)应急预案涉及的有关单位或组织、村(社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等可以根据应急预案有关规定,结合基层应急工作的实际需求,可采取文本、表格、流程图等形式,编制或列出应急预案附件,可以包括:
a) 应急通讯录。列出乡镇(街道)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各部门及其负责人、村(社区)主要负责人、区镇应急值班室及报警电话通讯录。应急通讯录参见附录A;
b) 应急预案名录。列出乡镇(街道)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专项应急预案;
c) 主要风险清单。列出乡镇(街道)主要灾种的主要风险以及可能后果。主要风险清单参见附录B;
d) 应急救援队伍情况表。明确名称、驻地、专业特长、专家数量、指挥员数量、队员数量、志愿者数量、物资装备、到达时间、通讯方式等。应急救援队伍情况表参见附录C;
e) 应急物资装备清单。列出应急预案涉及的主要物资和装备名称、型号、性能、数量、存放地点、运输和使用条件、管理责任人和联系电话等。应急物资装备清单参见附录D;
f) 应急避难场所清单。明确所在区域、场所名称、容纳人数、转移条件、管理责任人和联系电话等。应急避难场所清单参见附录E;
g) 应急处置流程图。用流程图的形式直观展示乡镇(街道)应急处置的流程,主要包括:信息报告、先期处置、启动应急响应、进行应急处置,以及应急结束后的善后处置和评估总结等。应急处置流程图参见附录F;
h) 风险点分布及应急疏散示意图。主要包括:
1) 警报系统分布及覆盖范围;
2) 重要防护目标、危险源一览表、分布图;
3) 应急指挥部位置及救援队伍行动路线;
4) 疏散路线、警戒范围、重要地点等标识;
5) 相关平面布置图纸、救援力量的分布图纸等。
i) 有关协议或者备忘录。列出与相关应急救援部门签订的应急救援协议或备忘录。
DB12/T 1451—2025
9
A
A 附录A (资料性) 应急通讯录(例)
应急通讯录示例见表A.1。
表A.1 应急通讯录(例) 应急通讯录(例) 应急通讯录(例) 应急通讯录(例)
类别
单位名称
负责人
职务
电话
领导小组
主要职能部门
相关单位
DB12/T 1451—2025
10
B
B 附录B (资料性) 主要风险清单(例)
主要风险清单示例见表B.1。
表B.1 主要风险清单(例) 主要风险清单(例) 主要风险清单(例) 主要风险清单(例)
类别
主要灾种
主要风险
可能后果
自然灾害
事故灾难
公共卫生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
DB12/T 1451—2025
11
C
C 附录C (资料性) 应急救援队伍情况表(例)
应急救援队伍情况表示例见表C.1。
表C.1 应急救援队伍情况表(例) 应急救援队伍情况表(例) 应急救援队伍情况表(例) 应急救援队伍情况表(例) 应急救援队伍情况表(例) 应急救援队伍情况表(例)
类别
名称
驻地
专业特长
规模
物资装备
到达时间
通讯方式
专业应急救援队伍
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
社会应急力量
DB12/T 1451—2025
12
D
D 附录D (资料性) 应急物资装备清单(例)
应急物资装备清单示例见表D.1。
表D.1 应急物资装备清单 应急物资装备清单 应急物资装备清单 应急物资装备清单
类别
名称
数量
存放地点
储备方式
管理单位
维保状况
抢险救援保障物资
应急救援力量保障物资
受灾人员基本生活保障物资
DB12/T 1451—2025
13
E
E 附录E (资料性) 应急避难场所清单(例)
应急避难场所清单示例见表E.1。
表E.1 应急避难场所清单(例) 应急避难场所清单(例) 应急避难场所清单(例) 应急避难场所清单(例) 应急避难场所清单(例)
级别
场所名称
场所位置
容纳人数
负责人姓名及电话
紧急避难场所
固定避难场所
中心避难场所
DB12/T 1451—2025
14
F
F 附录F (资料性) 应急处置流程图(例)
应急处置流程图示例见图F.1。
图F.1 应急处置流程图(例)
DB12/T 1451—2025
15
参考文献
[1] GB/T 29639-2020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2] 国办发〔2024〕5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通知
[3] 应急厅函〔2023〕231号 应急管理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乡镇(街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参考》和《村(社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参考》的通知
[4] 津政规〔2021〕1号 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津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通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