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新增耕地土壤污染状况
调查技术导则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investigation on soil contamination of
proposed new cultivated land
2025-07 -01 发布2025-08 -01 实施
DB3 2/T 514 5—2025
前言……………………………………………………………………………………………………………Ⅲ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基本原则和工作程序………………………………………………………………………………………2
5 第一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3
6 第二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4
7 报告编制……………………………………………………………………………………………………6
附录A( 资料性) 拟新增耕地调查所需收集资料信息表……………………………………………………7
附录B( 规范性) 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地块踏勘内容和踏勘重点……………………………………………8
附录C( 资料性) 人员访谈内容及访谈对象要求……………………………………………………………9
附录D( 资料性) 土壤污染风险评价值……………………………………………………………………10
附录E( 资料性) 调查报告编制大纲………………………………………………………………………13
参考文献………………………………………………………………………………………………………15
目 次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由江苏省土壤修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苏省耕地质量与农业环境保护站、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
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测监控有限公司、久田环境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冯艳红、姜海波、尹爱经、宋静、应蓉蓉、邱丹、季文兵、单艳红、王绪奎、张敏、
李培明、范新会、范玉健、张明超。
1 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拟新增耕地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基本原则、程序,规定了调查内容和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拟新增耕地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本文件不适用于含有放射性污染的地块调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15618—20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DZ/T 0167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 1∶200 000
HJ 25.1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
HJ 25.2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
HJ/T 166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 1019 地块土壤和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物采样技术导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耕地 cultivated land
种植农作物的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休耕地)的土地;以种植农作物(含
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注: 耕地中包括宽度<1.0 m 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临时种植果树、
茶树和林木且耕作层未破坏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
3 .2
农用地 agricultural land
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类型的土地。
3 .3
拟新增耕地 proposed new cultivated land
拟通过对低效利用和闲置、未利用、退化的土地进行整理、开发、复垦等措施新增加的耕地。
注: 包括新增可转为耕地的工矿用地、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等建设用地,园地、林地、草地、田坎、农村道路、坑塘
水面、沟渠等农用地,滩涂、盐碱地和其他分类用地等未利用地。
1
DB3 2/T 514 5—2025
4 基本原则和工作程序
4 .1 基本原则
4 .1.1 针对性原则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农用地分类管理的要求,结合拟新增耕地地块的特点,提出相应的调查内容和
要求。
4 .1.2 规范性原则
采用程序化、系统化方式规范调查过程,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保证调查结论的科学性和客
观性。
4 .1.3 可操作性原则
综合考虑调查方法、时间和经费等因素,结合当前的工作基础和专业技术发展水平,提出的调查内容
和技术要求,切实可行。
4 .2 工作程序
拟新增耕地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可分为两个阶段,调查工作程序如图1 所示。
图1 调查工作程序
2
DB3 2/T 514 5—2025
5 第一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5.1 资料收集
根据拟新增耕地地块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分类收集地块资料。资料来源参见附录A。
5.2 现场踏勘
5.2.1 踏勘范围
现场踏勘范围以地块内为主,兼顾地块的周围区域,周围区域的范围应由现场调查人员根据可能污
染来源影响来判断。
5.2.2 踏勘方法
通过拍照、录像或现场记录等方式记录踏勘情况,必要时可使用现场快速测定仪器进行现场取样
检测。
5.2.3 踏勘内容及踏勘重点
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地块踏勘内容和踏勘重点参照附录B,建设用地地块踏勘内容和踏勘重点按照
HJ 25.1 执行。
5.3 人员访谈
5.3 .1 访谈对象和内容
受访者应为地块现状或历史知情人,应包括地块管理机构和行业主管部门,地块利用各阶段的使用
者及知情者。
访谈内容包括资料收集和现场踏勘所涉及的疑问,以及信息补充和已有资料的考证。具体访谈内容
参见附录C。
5.3 .2 访谈方法
以当面交流和书面调查表方式为主,电话、电子方式为辅的方式进行。
5.4 结果分析
针对资料齐全、地块历史明确,地块内及周围区域无可能污染源的地块(如现状农田荒地、滩地、盐碱
地等)和曾开展过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地块,其现场快速检测数据和历史调查数据均不超过GB 15618
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GB 15618 未包含的污染物,其快筛数据和调查数据均不超过土壤污染风险评价值
(参见附录D 的表D.1),可结束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编制调查报告。
若有可能的污染源,应明确可能的污染类型、污染状况和来源,开展第二阶段土壤污染调查工作。
3
DB3 2/T 514 5—2025
6 第二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6.1 监测布点
6.1.1 采样点布设
6.1.1.1 土壤
农用地、其他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地块土壤采样点位布设参照表1 进行。建设用地中的工矿用地,土
壤点位布设应参照HJ 25.1 和HJ 25.2。
表1 土壤采样点位布设
调查地块分类a
一级分类
农用地
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
a 地块历史和现状的土地利用分类。
b 对于污染风险较高、污染物含量空间变异较大、地势起伏较大地块,应适度加大布设密度。
c 对于位置相近的多个小面积零散地块,且各地块地形地貌、历史用途、灌溉水源、植被等情况一致时,可作为一个
整体布设点位,从中筛选出代表性地块布点。
二级分类
沟渠田埂
其他
工矿用地
其他
滩涂
盐碱地
其他
布点数量b,c
1)面积≤1 hm2时,土壤采样点位数不少于3 个;
2)面积>1 hm2时,面积每增加1 hm2,土壤采样点位增加1 个,增加面积不足1 hm2的,土壤采
样点位按1 个增加
按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要求布点
1)面积≤0.5 hm2时,土壤采样点位数不少于3 个;
2)面积>0.5 hm2时,面积每增加0.5 hm2,土壤采样点位增加1 个,增加面积不足0.5 hm2的,土
壤采样点位按1 个增加
1)面积≤10 hm2时,土壤采样点位数不少于3 个;
2)面积>10 hm2时,面积每增加10 hm2,土壤采样点位增加1 个,增加面积不足10 hm2的,土壤
采样点位按1 个增加
1)面积≤1 hm2时,土壤采样点位数不少于3 个;
2)面积>1 hm2时,面积每增加1 hm2,土壤采样点位增加1 个,增加面积不足1 hm2的,土壤采
样点位按1 个增加
6.1.1.2 其他环境介质
地块内存在大面积坑塘水域(沟渠)和外来堆土时,应采集底泥和土壤样品,采样点位布设参照表2
进行。
表2 其他采样点位布设
坑塘(沟渠等)
水域
土壤
1)地块内有坑塘,至少增加1 个坑塘边坡土壤采样点;
2)若坑塘四周有不同的环境状况,需增加坑塘边坡采样点;
3)如地块内存在多个分散坑塘,坑塘用途和水源一致时,可作为整体布点并选择代表性地块布点
环境介质
样品
类型
布点数量
4
DB3 2/T 514 5—2025
堆土
底泥
土壤
1)水塘若无污染沟渠流入,一般在水面中心布设采样点;
2)若有污水流入,应在污水沟渠入口上方和污水流线消失处增设采样点;
3)排污沟渠应在上、中、下游各布设采样点
根据堆土来源和污染风险设置对应采样数量,原则上每个采样单元(每个样品代表的土方量)
不应超过1 000 m3,堆土污染风险高的,采样单元设置为500 m3。
1)堆土来源为农田:a. 堆土来源地周边500 m 无工矿企业,未使用污水灌溉,且未发生环境污
染事故,采样单元按1 000 m3;
b. 堆土来源地周围500 m 内有工矿企业,曾使用污染水灌溉,曾发生过环境污染事故,以往调
查显示有点位超标,有上述情况之一者,采样单元按500 m3。
2)其他土壤(冲淤土、基坑土、盾构土等),采样单元按500 m3
坑塘(沟渠等)
水域
表2 其他采样点位布设 (续)
环境介质
样品
类型
布点数量
6.1.2 采样深度
农用地、其他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地块土壤采样深度30 cm,若前期资料分析预判污染可能扩散至深
层,或开垦过程可能由于平整土地等将深层土壤带至表层,采样深度相应加深。底泥采样深度为20 cm。
地块若涉及工业污染或固废填埋,采样深度参照HJ 25.1 和HJ 25.2 相关要求。
6.1.3 检测指标
包括pH 值、GB 15618—2018 中的基本项目(重金属8 项)及特征污染物。
工矿企业地块特征污染物确定参考HJ 25.1—2019 附录B,若无法明确,可借助专家专业判断。
6.2 现场采样
6.2.1 采样前准备
现场采样前应准备的材料、设备、器具和现场记录表等执行HJ 25.1、HJ 25.2、HJ/T 166、HJ 1019 等
相关规定。
6.2.2 采样点现场确定
拟新增耕地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为建设用地时,布点后应开展点位定位和探测工作。具体要求按照
HJ 25.1 中的规定执行。
6.2.3 样品采集
农用地及未利用地土壤采样按照HJ/T 166 要求执行。建设用地土壤采样按照HJ 25.1 和HJ 25.2
要求执行。底泥采样按照DZ/T 0167 要求执行。
6.2.4 质量保证与质量质控
现场采样过程的质量保证及质量控制应符合HJ 25.1、HJ 25.2、HJ 1019 和HJ/T 166 的要求。
5
DB3 2/T 514 5—2025
6.2.5 保存运输
土壤和底泥样品的保存流转执行HJ 25.1、HJ 25.2、HJ/T 166 和土壤环境分析方法标准的相关规
定。样品流转运输应保证样品完好并低温保存,采用适当的减振隔离措施,严防样品瓶的破损、混淆或沾
污,在保存时限内运送至样品检测单位。
6.3 分析测试
6.3 .1 实验室检测
参照已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方法,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样品检测分析。土壤样品的分析测
试参照GB 15618 和HJ/T 166 中指定方法执行。以上标准中未包含的特征污染物可参照国内外相近标
准或经验证(确认)的其他检测方法。
6.3 .2 分析测试质量保证及质量控制
样品检测分析质量应符合HJ/T 166 的要求,相应的质量控制报告应作为样品检测报告的附件。
6.4 结果分析
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土壤和底泥污染物检出数据优先按照GB 15618 的土壤污染风险
筛选值进行评价,若识别的污染物未包含在GB 15618 中,应按照表D.1 风险评价值进行评价。
6.5 结论与建议
6.5.1 结论
应根据以下要求明确调查地块是否可新增为耕地:
a) 可新增为耕地:检测数据未超过GB 15618 的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且如有GB 15618 未包含的
污染物,其检测数据未超过表D.1 风险评价值;
b) 不可新增为耕地:检测数据超过GB 15618 的土壤污染风险管制值或GB 15618 未包含的污染
物,其检测数据超过表D.1 风险评价值。
6.5.2 建议
具体建议如下:
a) 新增耕地需依法划定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并实行分类管理;
b) 第一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地块和检测数据未超过相应评价标准的地块,建议可新增为生产食
用农产品耕地;
c) 检测数据超过GB 15618 中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但未超过土壤污染风险管制值的地块,建议可
新增为生产非食用农产品耕地;
d) 检测数据超过表D.1 风险评价值的工矿用地,应报备生态环境部门处置;
e) 对于有污染但确需新增为耕地的,开垦人在编制开垦方案时,应制定消减污染的具体措施;
f) 若坑塘底泥检测结果超出相应标准,则底泥不准许用作拟新增耕地的土壤。
7 报告编制
调查报告应详细、真实并全面地介绍地块污染调查过程,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给出结论与建议。
报告编制格式可参照附录E。
6
DB3 2/T 514 5—2025
附录A
(资料性)
拟新增耕地调查所需收集资料信息表
拟新增耕地调查所需收集资料信息见表A.1。
表A.1 拟新增耕地调查所需收集资料信息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调查地块分类
建设用地
农用地和未利
用地
资料类别
地块资料
周边环境资料
地块资料
区域资料
资料内容
地块利用变迁资料、地块历史影像或卫星图(10 年以上历史影像)、地块边界矢量
文件、地块土地使用和规划资料
地块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图、地下管线图
企业产品清单、原辅材料及中间体清单、化学品有毒有害物质储存和使用清单、
地上及地下储罐清单
生产泄漏记录、固废危废管理记录、三废排放记录
企业环境监测数据、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
企业环境影响报告、企业安全生产报告、清洁生产报告、企业地勘报告等
地块边界周边500 m 范围内企业(重点行业)信息
地块周边其他可能污染源如管道、加油站等
地块所在区域地形地貌分区
地块所在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如地层结构、含水层分布和水文地质图等)
政府文件如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环境质量公告、企业在政府部门相关环境备案和
批复、生态和水源保护区规划等
地块利用变迁资料、地块历史影像或卫星图(10 年以上历史影像)、地块边界矢量
文件、地块土地使用资料
相关调查数据(如有):调查区涉及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数据、农产品产地土壤重
金属普查数据、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各级土壤环境监测网监测结果、
土壤环境背景值、农用地重点地块监测相关成果
边界周边500 m 范围内土壤污染源(如有):调查区土壤污染重点行业等工矿企
业的类型、分布及其生产工艺和产排污情况、农业灌溉水质量
区域(周边500 m 范围内)农业生产状况:土地利用状况、农作物种类、布局、面
积、种植制度等
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区域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等
其他资料:行政区划、土地利用现状、农业规划、道路交通、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
分等图件、矢量数据及高分遥感影像数据(10 年以上历史影像)等
7
DB3 2/T 514 5—2025
附录B
(规范性)
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地块踏勘内容和踏勘重点
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地块踏勘内容和踏勘重点见表B.1。
表B.1 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地块踏勘内容和踏勘重点
序号
1
2
3
4
踏勘内容
地块的现状与历史情况
相邻地块的现状和历史情况
周围区域的现状与历史情况
地质、水文地质和地形的描述
踏勘重点
1)调查区域内土壤和农产品的超标点位、曾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区域、存
在明显污染痕迹或植被生长异常的区域;
2)异常气味、颜色(疑似污染痕迹);
3)固体废物、畜禽养殖废弃物堆存区域;
4)灌溉水及灌溉设施情况;
5)周边工矿企业生产和污染物产排情况(参考建设用地),判断可能对调
查地块产生的影响
8
DB3 2/T 514 5—2025
附录C
(资料性)
人员访谈内容及访谈对象要求
人员访谈内容及访谈对象要求见表C.1。
表C.1 人员访谈内容及访谈对象要求
调查地块分类
建设用地
农用地和未利用地
访谈对象
地块管理机构、自然资源
和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
门、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员
地块过去和现在各阶段的
使用者
地块所在地或熟悉地块的
第三方
地块的承包经营人
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行
政主管部门的政府工作人
员
区域内现存及历史上存在
工矿企业的生产经营人
员、当地生态环境行政主
管部门
污染事故责任单位有关人
员、参与应急处置工作的
知情人员(如有)
地块所在地或熟悉地块的
第三方(周边居民或相邻
地块使用权人)
访谈内容
地块历史变迁、生产经营范围、生产能力、生产工艺变化、原辅材料变
化、各类污染物排放和处理处置设施的使用情况、分区防渗措施的落
实情况、地块过去和现在的环境污染状况、环境事故及其对地块环境
的影响(如有)
了解地块及周边地区现状及历史变迁
地块使用历史、农药化肥农膜等投入品使用情况、农产品生长及超标
情况、是否有疑似填埋等
参考建设用地访谈内容
污染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型、事件经过、影响范围和应急措施
地块使用历史、农药化肥农膜等投入品使用情况、农产品生长及超标
情况、是否有疑似填埋等
9
DB3 2/T 514 5—2025
附录D
(资料性)
土壤污染风险评价值
土壤污染风险评价值见表D.1。
表D.1 土壤污染风险评价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挥发性有机物
铬(六价)
锑
铍
钴
甲基汞
钒
氰化物
四氯化碳
氯仿
氯甲烷
1,1⁃二氯乙烷
1,2⁃二氯乙烷
1,1⁃二氯乙烯
顺⁃1,2⁃二氯乙烯
反⁃1,2⁃二氯乙烯
二氯甲烷
1,2⁃二氯丙烷
1,1,1,2⁃四氯乙烷
1,1,2,2⁃四氯乙烷
四氯乙烯
1,1,1⁃三氯乙烷
1,1,2⁃三氯乙烷
三氯乙烯
1,2,3⁃三氯丙烷
氯乙烯
苯
氯苯
1,2⁃二氯苯
18540⁃29⁃9
7440⁃36⁃0
7440⁃41⁃7
7440⁃48⁃4
22967⁃92⁃6
7440⁃62⁃2
57⁃12⁃5
56⁃23⁃5
67⁃66⁃3
74⁃87⁃3
75⁃34⁃3
107⁃06⁃2
75⁃35⁃4
156⁃59⁃2
156⁃60⁃5
75⁃09⁃2
78⁃87⁃5
630⁃20⁃6
79⁃34⁃5
127⁃18⁃4
71⁃55⁃6
79⁃00⁃5
79⁃01⁃6
96⁃18⁃4
75⁃01⁃4
71⁃43⁃2
108⁃90⁃7
95⁃50⁃1
3
20
15
20
5
165
22
0.9
0.3
12
3
0.52
12
66
10
94
1
2.6
1.6
11
701
0.6
0.7
0.05
0.12
1
68
560
序号类别污染物项目CAS 编号评价值/(mg/kg)
10
DB3 2/T 514 5—2025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半挥发性有机物
有机农药类
1,4⁃二氯苯
乙苯
苯乙烯
甲苯
间二甲苯+对二甲苯
邻二甲苯
一溴二氯甲烷
溴仿
二溴氯甲烷
1,2⁃二溴乙烷
硝基苯
苯胺
2⁃氯酚
苯并[a]蒽
苯并[a]芘
苯并[b]荧蒽
苯并[k]荧蒽
二苯并[a,h]蒽
茚并[1,2,3⁃cd]芘
萘
六氯环戊二烯
2,4⁃二硝基甲苯
2,4⁃二氯酚
2,4,6⁃三氯酚
2,4⁃二硝基酚
五氯酚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
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
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
3,3'⁃二氯联苯胺
阿特拉津
氯丹
106⁃46⁃7
100⁃41⁃4
100⁃42⁃5
108⁃88⁃3
108⁃38⁃3,106⁃42⁃3
95⁃47⁃6
75⁃27⁃4
75⁃25⁃2
124⁃48⁃1
106⁃93⁃4
98⁃95⁃3
62⁃53⁃3
95⁃57⁃8
56⁃55⁃3
50⁃32⁃8
205⁃99⁃2
207⁃08⁃9
218⁃01⁃9
53⁃70⁃3
193⁃39⁃5
91⁃20⁃3
77⁃47⁃4
121⁃14⁃2
120⁃83⁃2
88⁃06⁃2
51⁃28⁃5
87⁃86⁃5
117⁃81⁃7
85⁃68⁃7
117⁃84⁃0
91⁃94⁃1
1912⁃24⁃9
12789⁃03⁃6
5.6
7.2
1290
1200
163
222
0.29
32
9.3
0.07
34
92
250
5.5
0.55
5.5
55
490
0.55
5.5
25
1.1
1.8
117
39
78
1.1
42
312
390
1.3
2.6
2
挥发性有机物
表D.1 土壤污染风险评价值 (续)
序号类别污染物项目CAS 编号评价值/(mg/kg)
11
DB3 2/T 514 5—2025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注: 土壤污染风险评价值引自GB 36600—2018 第一类用地筛选值。
多氯联苯、多溴联
苯和二噁英类
石油烃类
p,p'⁃滴滴滴
p,p'⁃滴滴伊
滴滴涕
敌敌畏
乐果
硫丹
七氯
α⁃六六六
β⁃六六六
γ⁃六六六
六氯苯
灭蚁灵
多氯联苯(总量)
3,3',4,4',5⁃五氯联苯(PCB126)
3,3',4,4',5,5'⁃六氯联苯(PCB169)
二噁英类(总毒性当量)
多溴联苯(总量)
石油烃(C10⁃C40)
72⁃54⁃8
72⁃55⁃9
50⁃29⁃3
62⁃73⁃7
60⁃51⁃5
115⁃29⁃7
76⁃44⁃8
319⁃84⁃6
319⁃85⁃7
58⁃89⁃9
118⁃74⁃1
2385⁃85⁃5
—
57465⁃28⁃8
32774⁃16⁃6
—
—
—
2.5
2
2
1.8
86
234
0.13
0.09
0.32
0.62
0.33
0.03
0.14
0.00004
0.0001
0.00001
0.02
826
有机农药类
表D.1 土壤污染风险评价值 (续)
序号类别污染物项目CAS 编号评价值/(mg/kg)
12
DB3 2/T 514 5—2025
附录E
(资料性)
调查报告编制大纲
E.1 第一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大纲(无第二阶段调查)
1 项目概述
1.1 项目背景
1.2 项目目的
1.3 调查范围与对象
1.4 工作程序与技术路线
1.5 编制依据
2 地块概况
2.1 区域概况
2.2 地块边界和利用历史
2.3 地块周边自然环境及用地状况
3. 地块资料收集与分析
3.1 政府和权威机构资料收集和分析
3.2 地块资料收集和分析
3.3 其他资料收集和分析
3.4 调查资料综合分析
4 现场踏勘和人员访谈
4.1 现场踏勘
4.2 人员访谈
5 现场土壤快速测定
5.1 布点方案
5.2 快速检测
5.3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6 结果与分析
6.1 资料收集、现场踏勘、人员访谈一致性分析
6.2 土壤污染物检出与评价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不确定性分析
7.3 建议
8 附件
E.2 第二阶段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大纲
1 项目概述
13
DB3 2/T 514 5—2025
1.1 项目背景
1.2 项目目的
1.3 调查范围与对象
1.4 工作程序与技术路线
1.5 编制依据
2 地块概况
2.1 区域概况
2.2 地块边界与利用历史
2.3 地块周边自然环境及用地状况
3 地块资料收集与分析
3.1 资料收集
3.2 现场踏勘
3.3 人员访谈
3.4 调查资料综合分析与(污染识别)结论
4 布点采样分析
4.1 布点采样方案
4.2 现场采样
4.3 样品分析测试
4.4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5. 结果与分析
5.1 土壤污染物检出与评价
5.2 其他介质污染物检出与评价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不确定性分析
6.3 建议
7 附件
14
DB3 2/T 514 5—2025
参考文献
[1] GB/T 21010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2] GB 36600 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3] GB/T 42489 土壤质量 决策单元⁃多点增量采样法
[4] NY/T 395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5] NY/T 3343 耕地污染治理效果评价准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