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地方标准
DB54/T 0499—2025
西藏地热温泉水质评价分类规范
2025 - 07 - 30 发布2025 - 08 - 30 实施
西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评价要求........................................................................... 2
5 水质分类命名....................................................................... 4
6 评价流程及方法..................................................................... 4
附录A(规范性附录)地热温泉水源水分类..................................................6
附录B(规范性附录)地热温泉水质样品的采集和保存........................................8
附录C(资料性附录)直角三角堰估算水流量...............................................12
参考文献.............................................................................. 14
DB54/T 0499—2025
Ⅰ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中心实验室提出。
本文件由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中心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拉萨市日多温泉山
庄有限公司,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开发局地热地质大队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明礼,秦志鹏,多吉,邬国栋,刘高令,李永林,卓玛曲西,姜贞贞,边巴,
达瓦(女),苏思强,李国成,冯源强,周鹏,邱豪,李红昇
DB54/T 0499—2025
1
西藏地热温泉水质评价分类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西藏地热温泉水质评价分类的术语定义、评价要求、水质分类命名及评价流程与
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西藏自治区内从地下自然涌出或经人工钻井揭露的温度不低于25℃的地热温泉
水的水质评价分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
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件。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GB 853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用天然矿泉水
GB/T 8538 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
GB/T 11615 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
GB/T 13727 天然矿泉水资源地质勘查规范
GB/T 15218 地下水资源储量分类分级
GB/T 18204.2 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2 部分:化学污染物
GB 37488 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
GB/T 41837 温泉服务温泉水质要求
CJ/T 325 公共浴池水质标准
CJ/T 244 游泳池水质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地热geothermal
地球内部所储存的热量。本文件中地热是指水热型地热资源,是集热、矿、水为一体的具有一
定物理特性和特殊化学组成的热水或水蒸气,常常以天然温泉的形式出露地表。
[来源:GB/T 11615]
3.2
温泉hot Spring
DB54/T 0499—2025
2
在地质作用下自然形成的赋存于地层中的液态矿产资源,从地下自然涌出或经人工揭露采集的
温度不低于25℃的地下热水,具有相对稳定的水文、物理化学特征及矿物组分含量。
3.3
温泉旅游hot spring tourism
以顾客旅游、观光为主要内容的温泉。特指以温泉(含地热蒸气、矿物泥或冷泉)为载体,提
供以沐浴、泡汤和健康疗养为主,参与、体验和感悟温泉文化相关产品,达到休闲、疗养及度假等
目的的活动。
[来源:GB/T 33533]
3.4
温泉疗养hot spring therapy
以顾客疗养为主要内容的温泉。
[来源:GB/T 33533]
3.5
溶解性总固体total dissolved solids,简称TDS
水中所含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量,通常根据一定体积的水在105℃〜110℃下蒸干后
所得残渣量来判定。
[来源:GB 8538]
3.6
地热温泉水质评价Evaluation of Geothermal Spring Water Quality
依据地热温泉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的水质检(监)测数据结合资源开发利用综合评价。
4 评价要求
4.1 水源地勘查
4.1.1 地热温泉水源地勘查的目的是对潜在的或已开发的地热温泉水源地进行综合勘查评价,查明
资源的赋存条件和分布规律、特征性质,评价资源储量和利用方向,从资源禀赋、技术经济条件、
社会效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建议。
4.1.2 地热温泉水源地勘查按照GB/T 11615的规定执行,兼做饮用天然矿泉水水源地的应按照
GB/T 13727的规定执行。
4.2 水源地评价
4.2.1 勘查阶段的地热温泉资源应有一个水文年以上的水温、水量、水位、水质及水源周边水文地
质环境动态监测台账,水质按丰平枯水期至少监测3 次。已开发利用的地热温泉资源水温、水量、
水压动态监测频率不少于3 次/月,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水质全分析,分析项目应包括4.3 规定的水质
指标。
4.2.2 抽吸地热温泉资源时其水温、水量、水位、水质应保持相对稳定,水位不得出现不可逆下降,
水质不得发生实质性改变,水温变化范围不宜超过士2℃。
4.2.3 对以井采为主的地热温泉根据抽水试验,统计计算一定时限内的可开采量;以自然涌出(泉)
利用为主的地热温泉根据自然涌水(泉)的动态观测资料,采用泉水流量衰减方程计算或以自然涌
DB54/T 0499—2025
3
水(泉)多年枯水期最小流量的80%水量作为可开采量。
4.3 水质评价
4.3.1 感官要求
允许有与命名组分或特异性矿物组分相对应的色和味,允许有天然矿物盐沉淀,但不得有其它
异物。
4.3.2 用于地热温泉沐浴、嬉水活动地热温泉水源水质符合表1 的规定。
表1 沐浴、嬉水活动温泉水质质量要求
序号项目(分类排) 指标
1 漂浮物质无油膜及漂浮物
2 浑浊度,NTU ≤5(受源水与处理条件限制,可不作评价)
3 pH 6.0〜9.0
4 高锰酸盐指数(以O2 计),mg/L ≤25
5 溶解性总固体,mg/L ≤源水
6 尿素,mg/L ≤3.5
7 硒(Se),mg/L <16.0
8 锑(Sb),mg/L <1.30
9 镉(Cd),mg/L <3.00
10 六价铬(Cr6+),mg/L <4.90
11 汞(Hg),mg/L <1.00
12 银(Ag),mg/L <27.0
13 锂(Li),mg/L <65.0
14 铍(Be),mg/L <6.00
15 菌落总数,CFU/mL ≤100
16 总大肠菌群,CFU/100mL 不应检出
17 铜绿假单胞菌,CFU/100mL 不应检出
18 必要时,其它水质指标执行GB 5749 的规定
4.3.3 用于地热温泉康养、保健、养生及矿泉水疗的水源水质不仅应满足表1 的规定,还应按照表
2 规定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与分类命名,有一项符合表2 规定即可分类命名为相应的疗养天然矿泉
(水)。
4.3.4 地热温泉水源水质按温度、酸碱性(pH)、溶解性总固体(TDS)、总硬度分类命名应按照附
录A(规范性附录)的规定执行,符合表A.1、表A.2、表A.3、表A.4 的规定即可分类命名为相应
的泉。
表2 疗养天然矿泉水指标与分类命名
序号项目指标分类命名
1 溶解性总固体(TDS),mg/L >1000 矿水(泉)
2 游离二氧化碳(fCO2),mg/L >500 碳酸泉
3 硫化氢(以S2-计),mg/L >2 硫化氢泉
4 偏硅酸(以H2SiO3计),mg/L >50 硅酸泉
5 偏硼酸(以HBO2计),mg/L >35 硼酸泉
6 溴(以Br计),mg/L >25 溴泉
DB54/T 0499—2025
4
表2(续)
序号项目指标分类命名
7 碘(以I计),mg/L >5 碘泉
8 总铁(以Fe2++Fe3+计),mg/L >10 铁泉
9 砷(以总As计),mg/L >0.7 砷泉
10 氡(以Rn计),Bq/L >110 氡泉
11 氟(以F-计),mg/L ≥2 氟泉
12 锶(以Sr计),mg/L ≥10 锶泉
13 锂(以Li计),mg/L ≥1 锂泉
14 硒(以总Se计),mg/L ≥0.01 硒泉
15 重碳酸盐(以HCO3-计),mg/L ≥1000 重碳酸盐泉
16 氯化物(以Cl-计),mg/L ≥1000 氯化物泉
17 硫酸盐(以SO42-计),mg/L ≥1000 硫酸盐泉
18 水温,℃ ≥25 温泉
注:1.项目1~项目10来源于GB/T13727-2016表1;
2.项目11~项目14来源于GB/T11615-2010资料性附录E和GB/T 41837-2022表2;
3.项目15~项目17来源于文献1,阳离子还包括(Na+、K+、Ca2+、Mg2+)。
4.3.5 地热温泉水源兼作生活饮用水水源,还应按照GB 5749 的规定评价。
4.3.6 地热温泉水源兼作饮用天然矿泉水水源,还应按GB 8537 的规定评价。
4.3.7 经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水质检测评价,主要组分(TDS、K+、Na+、Ca2+、Mg2+、HCO3-、
SO42-、Cl-等)浓度的变化范围不应超过20%,且水化学类型不得发生改变。
4.3.8 阴、阳离子浓度大于25%(摩尔分数)以上者可参与水化学类型分类。
5 水质分类命名
5.1 用于水疗、保健、养生及矿泉水疗法的地热温泉水源水,水质界限指标任意一项符合4.3.3 表
2 规定者都可参与疗养天然矿泉(水)分类命名。
5.2 地热温泉水源水质温度、酸碱性(pH)、溶解性总固体(TDS)、总硬度符合表A.1、表A.2、
表A.3、表A.4,可进行相应类型水质分类命名。
5.3 分类命名方式,采用“疗养指标(表2)+总硬度(表A.4)+酸碱性(pH)(表A.2)+疗养天
然+温度(表A.1)+溶解性总固体(TDS)(表A.3)”命名分类方式,多个水疗界限指标达到表2
规定者,按其与溶解性总固体的比值判断,比值大者在前。
示例:某地热温泉pH7.2,温度41 ℃,偏硅酸73.2 mg/L,锶11.2 mg/L,溶解性总固体(TDS)
1230 mg/L,硬度280 mg/L,则可命名为:硅酸锶微硬中性疗养天然温矿泉(水)。
6 评价流程及方法
6.1 样品采集与保存
DB54/T 0499—2025
5
地热温泉水质样品采集和保存按附录B(规范性附录)的规定执行,不在附录B 范围的项目按
GB/T 11615 和GB/T 5750.2 执行或所采用的检测方法特别要求的样品采集和保存规定。
6.2 现场检测
地热温泉水质现场检测包括但不限于流量、温度、pH、电导率(EC)、氧化还原电位(ORP)
等,应根据水质评价需要或设备配置增加现场检测项目,流量采用直角三角堰法测定,温度、pH
、电导率(EC)、氧化还原电位(ORP)的检测按DZ/T 0064-2021 规定执行。
6.3 化学组分检测
地热温泉水质化学组分检测按照GB 8538、GB/T 5750,可单独或配套使用,应满足地热温泉
水质评价和用途需求。尿素的检测按GB/T 18204.2 规定执行。
6.4 微生物检测
地热温泉水质微生物检测按GB 5750.12 规定执行,铜绿假单胞菌按GB 8538 规定执行。
6.5 检测结果质量控制
按GB/T 5750.3 规定执行。
DB54/T 0499—2025
6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地热温泉水源水分类
A.1 范围
规定了地热温泉水源水按温度、酸碱性(pH)、溶解性总固体(TDS)、总硬度的界限值与分类。
A.2 在表A.1 给出了地热温泉泉口或井口水源水按温度分类。
表A.1 按温度分类
分类/命名温度(t)
冷泉<25℃
微温泉25℃≤t<40℃
温泉40℃≤t≤60℃
热泉>60℃
注:表中温度指泉口代表性温度。钻孔(井口)出口温度也可参照分级,若钻孔(井口)出口温度超
过100℃,为高热泉。
A.3 在表A.2 给出了地热温泉水源水按酸碱性(pH)分类。
表A.2 按酸碱性(pH)分类
分类/命名pH值界限
强酸性泉<5.0
弱酸性泉5.0≤pH<6.5
中性泉6.5≤pH<8.0
弱碱性泉8.0≤pH<10.0
强碱性泉≥10.0
A.4 在表A.3 给出了地热温泉水源水按溶解性总固体(TDS)分类。
表A.3 按溶解性总固体(TDS)分类
分类/命名TDS界限(g/L)
泉(水)(或淡水) <1
矿泉(或矿水) 1≤TDS<8
等渗泉(或等渗水) 8≤TDS<10
高渗泉(或高渗水) ≥10
DB54/T 0499—2025
7
A.5 在表A.4 给出了地热温泉水源水按总硬度分类。
表A.4 按总硬度分类
分类/命名硬度(以CaCO3计)/mg/L
极软水<75
软水75≤硬度<150
微硬水150≤硬度<300
硬水300≤硬度<450
超硬水≥450
DB54/T 0499—2025
8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地热温泉水质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B.1 范围
适用于地热温泉水源水(包括抽水井、自流井、泉等)和地热温泉沐浴嬉水池水等水质样品的
采集和保存。
B.2 采集点选择及现场测试
B.2.1 天然出露泉采样应选择温度最高,靠近主泉口、集中冒气泡处或泉的主流带、流动但又不
湍急的部位。应避免在静滞的水塘中采集水质样品。
B.2.2 喷泉或自流井采样,使用清洁器具将主流导出采集。低温热水钻孔采样应在抽水经过一段
时间后(至少抽出井筒贮水体积2~3 倍的水量)采集。
B.2.3 中、高温地热井在井下定深采集分析样品,定深取样器提出后需冷却至环境温度再启开,
并立即测定样品的pH 值、温度、电导率和总碱度。若没有定深取样器,应使用井口汽水分离器,
分别测定汽和水的流量,记录分离温度和压力,并分别采集热水和蒸汽冷凝水样品,现场测定H2S。
B.2.4 每一采样点都应现场测定水热流体的温度、pH 值、氧化还原电位、电导率、流量,观察和
描述水热流体的外观和物理性质(色、臭、味、肉眼可见物等)。泉口有大量气体冒出者,应现场
测定水热流体的碱度、CO2 和HCO3-、NH4+、H2S。
B.3 采样容器准备
B.3.1 采样容器材质要求
B.3.1.1 采样容器应具有化学和生物惰性,不应与水样中组分发生反应,容器不应溶出、吸收、吸
附待测组分。
B.3.1.2 根据待测组分的特性,选择合适材质、规格的容器,易清洗,能密封。
B.3.1.3 测定无机组分、金属和类金属、放射性元素的宜用聚乙烯或聚四氟乙烯等有机材质容器。
B.3.1.4 测定有机物应使用玻璃材质容器。
B.3.1.5 测定微生物应使用无菌玻璃材质容器或市售无菌即用型专用容器。
B.3.1.6 也可使用符合要求的一次性采样袋或采样瓶。
B.3.2 容器洗涤
B.3.2.1 新启用的硬质玻璃瓶和聚乙烯塑料瓶,须用硝酸(HNO3)溶液(1+1)浸泡24 h 后,按
B.3.2.2 或B.3.2.3 清洗。
B.3.2.2 硬质玻璃瓶先用盐酸(HCl)溶液(1+1)洗涤, 再用自来水冲洗备用。
B.3.2.3 聚乙烯或聚四氟乙烯塑料瓶根据使用要求,选用盐酸(HCl)或硝酸(HNO3)溶液(1+1)
洗涤,也可用氢氧化钠(NaOH)溶液(10 g/L)洗涤,再用自来水冲洗备用。
B.3.2.4 用于盛装微生物检验试样的样瓶,采用500 mL 具塞广口瓶。容器洗净后将瓶的头部及颈
部用铝箔或牛皮纸等防潮纸包扎好,灭菌后备用。
B.4 不同分析项目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DB54/T 0499—2025
9
B.4.1 采样方法和要求
采样前要用所取水样冲洗采样瓶及瓶塞至少3 次(用于微生物检验的水样除外),取样时应缓
缓使水流入采样瓶中,采样时瓶口要留有1%~2%的空间(有特殊要求的项目除外),采好或现场
处理后立即加盖密封保存。
B.4.2 采集平行水样时,应在相同条件下同时采集,容器材料、规格、厂家、试剂、批号等也应
保持相对一致。
B.4.3 采样时应在现场测定水温、pH、氧化还原电位、电导率、流量,观察和描述水的外观和物
理性质。
B.4.4 碳酸矿泉水应现场测定游离二氧化碳(fCO2)、碳酸氢根(HCO3-)、碳酸根(CO32-)、钙(Ca2+)、
镁(Mg2+)。
B.4.5 微生物检验水样的采集和要求按照GB/T 5750.2 规定执行。
B.4.6 各类分析水样的采集和保存方法
各类分析水样采集和保存参照表B.1 执行。
B.4.6.1 原水样(原样)
不加入任何试剂(包括用纯净水稀释样品)的水质样品,供测定pH 值、游离二氧化碳(fCO2)、
碳酸氢根(HCO3-)、碳酸根(CO32-)、硝酸根(NO3-)、亚硝酸根(NO2-)、氯根(Cl-)、硫酸根(SO42-)、
氟离子(F-)、溴离子(Br-)、碘离子(I-)、硼酸(H3BO3)、溶解性总固体(TDS)、化学需氧量(COD)、
氨氮(NH3-N)等项目。
用硬质玻璃瓶或聚乙烯塑料瓶取2500 mL,测定硼酸(H3BO3)和偏硅酸(H2SiO3)的水样应
用聚乙烯塑料瓶,尽快送实验室检测。
B.4.6.2 酸化水样
容积为1500 mL 的干净硬质玻璃瓶或聚乙烯塑料瓶,用待测水样冲洗后,加入5mL 硝酸(HNO3)
溶液(1+1),转动容器使酸浸润内壁,装入1000 mL 待测水样(若水样浑浊,应过滤),摇匀(此
时水样pH 应小于2),加盖密封。供测定钙(Ca2+)、镁(Mg2+)、钾(K+)、钠(Na+)、锂(Li+)、
锶(Sr2+)及其它金属元素组分。
其他酸化样品参照表B.1 规定执行。
B.4.6.3 碱化水样
容积为2000 mL 的硬质玻璃瓶用待测水样冲洗后,加入5mL 氢氧化钠(NaOH)溶液(400g/L)
或固体氢氧化钠(NaOH)1 g,装入2000 mL 待测水样,摇匀,使水样pH≥12,密封低温冷藏,
供测定挥发性酚类和氰化物。
B.4.6.4 测定亚铁(Fe2+)、三价铁(Fe3+)水样
取水样250 mL 于聚乙烯塑料瓶或硬质玻璃瓶中,加2.5 mL 硫酸(H2SO4)溶液(1+1)和0.5g
硫酸铵[(NH4)2SO4],摇匀、密封保存。
B.4.6.5 测定硫化物水样
于500mL 硬质玻璃瓶中,加入10 mL 乙酸锌[Zn(CH3COO)2]溶液(200 g/L)和1mL 氢氧化钠
(NaOH)溶液[cNaOH=1 mol/L],注入水样且留少许空隙,盖塞反复振摇,密封避光保存。应采
集平行样品,应在标签上注明所加试剂的准确体积。
B.4.6.6 高含量硅稀释样品采集
DB54/T 0499—2025
10
为防止地热温泉水热流体中高浓度硅在采样后发生沉淀,应在现场用不含硅纯净水对原水样进
行适当稀释,稀释倍数宜控制在10 倍或20 倍,稀释后的采样体积不少于100 mL。
B.4.6.6 测定微生物水样
按无菌采样程序采集水样,每个样点宜同时采集5 份试验样品,密封、冷藏保存。若同一水源
存在多个泉点、涌水处或钻孔时,采样点应尽可能均匀分布。采样过程中应防止对水样的一切外来
污染。
B.4.6.7 同位素测定样
测定水热流体中放射性同位素氚(3H)的样品,用500 mL 硬质玻璃瓶,原样取满不留空隙,
尽可能在液面下密封。
测定水热流体中稳定性同位素氘(2H)和18O 的水样,用500 mL 玻璃瓶或塑料瓶,原样取满
不留空隙,尽可能在液面下密封。
B.4.7 采样质量控制
B.4.7.1 现场空白样
在采样现场以纯水作为样品,按测定项目的采样方法和要求,与样品相同条件处理直至移交实
验室检测。
B.4.7.2 现场平行样
在相同的采样条件下,同一样点采集平行多样送实验室检测。
B.1 水样采集与保存技术规定
检测项目
容器
材质
最小采样
体积/mL
处理要求
保存
时间
备注
色度、浑浊度G、P 100 原样冷藏24h 现场测定
臭和味G 100 6h 现场测定
电导率G、P 100 12h 现场测定
氧化还原电位G、P 100 现场测定
pH G、P 200 原样冷藏12h 现场测定
总碱度G、P 200 原样避光冷藏24h 现场测定
溶解性总固体G、P 500 原样冷藏48
总酸度G、P 200 原样避光冷藏30d
总硬度G、P 200 酸化至pH<2,冷藏30d
钾、钠、钙、镁、
硫酸根、氯根、
重碳酸根、碳酸根、
氟离子、偏硼酸
G、P 1500 原样冷藏30d
三价铁、二价铁G、P 250 按A4.5.4 处理7d 现场固定
侵蚀性CO2 G、P 200 碳酸钙固定现场固定
游离CO2 G、P 200
虹吸法,原样避光冷藏,开瓶立
即测定
24h 现场测定
亚硝酸根G、P 200 原样冷藏,开瓶立即测定24h 现场测定
化学需氧量、氨氮G、P 200 原样冷藏3d
磷酸盐G、P 200 硝酸酸化至pH<2,避光冷藏14d 现场酸化
可溶性硅酸盐P 200 酸化至pH<2 14d 现场酸化
DB54/T 0499—2025
11
B.1(续)
检测项目
容器
材质
最小采样
体积/mL
处理要求
保存
时间
备注
硝酸根G、P 200 原样14d
总铬G、P 200 硝酸酸化至pH<2,避光冷藏48h
现场酸化,尽快
测定
六价铬G、P 200 NaOH 碱化至pH7~9 48h
现场碱化,尽快
测定
钼、硒、砷G、P 200 盐酸酸化至pH<2。14d 现场酸化
锂、铷、铯、钡、锶G、P 200 酸化至pH<2 28d 现场酸化
其他金属元素组分G、P 1500 硝酸酸化至pH<2,避光冷藏7d 现场酸化
汞G、P 500
硝酸酸化至pH<2,并加入重铬
酸钾,使其浓度为0.5g/L
28d 现场固定
硫化物G、P 500 按A4.5.5 处理7d 现场固定
溴化物(以Br-计)、
碘化物(以I-计)
G 200 原样7d
挥发性酚、氰化物G 2000
NaOH 碱化至pH>12,避光冷
藏
24h 现场固定
铀、镭、钍G、P 2000 硝酸酸化至pH<2 7d 现场酸化
氡G 200 原样24h
氘(2H)、18O G、P 500 原样,取满密封保存, 液面下密封
氚(3H) G 1000 原样,取满密封保存液面下密封
总有机碳G 40
盐酸或硫酸酸化至pH<2,4℃
避光保存
7d 平行双样
挥发性有机物G 40
盐酸(1+1)酸化至pH<2,充
满至溢流并密封,避光冷藏。
48h 平行双样
大肠菌群、粪链球
菌、铜绿假单胞
菌、产气荚膜梭菌
G(无菌容
器)
500 原样避光冷藏12h 5 份样品
注:G:为硬质磨口玻璃瓶;P 为聚乙烯瓶(袋或桶);冷藏:0℃~5℃
DB54/T 0499—2025
12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直角三角堰估算水流量
C.1 范围
适用于利用直角三角堰监测地热温泉水源水的流量。
C.2 测量原理
试验时,将三角堰壁板直角朝下垂直放置,通过测定三角堰中部的稳定水头高度h,利用斯托
克斯定理和伯努利定理来计算流量。表C.1 为与直角三角堰稳定水头高度h 相关的系数C。
三角堰测流量公式如下:Q=C·h5/2
式中:h—直角三角堰稳定水头高度(cm);
Q—流量(L/s);
C—与直角三角堰稳定水头高度h 相关的系数。
表C.1 与直角三角堰稳定水头高度h 相关的系数C
稳定水头高度h(cm) 相关系数C
h<5.0 0.0142
5.1≤h≤10.0 0.0141
10.1≤h≤15.0 0.0140
15.1≤h≤20.0 0.0139
20.1≤h≤25.0 0.0138
25.1≤h≤30.0 0.0137
C.3 直角三角堰制作与实际应用
根据现场试验要求的精度,三角堰可采用钢板、塑料板、木板等材料制作。用任意纸张折叠
得到等腰直角三角形,将纸张附于板材上切割成直角三角堰,最后得到图C.1 所示直角三角堰。
将制作得到的直角三角堰壁板直角垂直(图C.1)置于流水渠中,待水流稳定后,测量三角堰
壁板中央来水水头高度h,根据表C.2 可以直接查阅读数估算来水流量。
图C.1 直角三角堰示意图
(h 为水头高度;B 堰口宽度;t 为嵌入渠墙厚度)
DB54/T 0499—2025
13
C.4 直角三角堰稳定水头高度与流量对照表
表C.2 直角三角堰水头高度与流量对照表
h1
Q
h2
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升/秒
0 0.000 0.00043 0.00047 0.00069 0.00147 0.00248 0.00399 0.00574 0.00801 0.0108
1 0.014 0.018 0.022 0.027 0.033 0.039 0.046 0.054 0.062 0.071
2 0.080 0.091 0.102 0.114 0.128 0.140 0.155 0.170 0.186 0.203
3 0.221 0.240 0.260 0.281 0.303 0.325 0.349 0.374 0.400 0.427
4 0.454 0.483 0.513 0.544 0.577 0.610 0.644 0.680 0.717 0.755
5 0.794 0.828 0.869 0.912 0.955 1.000 1.046 1.094 1.142 1.192
6 1.243 1.296 1.350 1.405 1.461 1.519 1.578 1.638 1.700 1.768
7 1.828 1.894 1.961 2.030 2.100 2.172 2.245 2.320 2.396 2.473
8 2.552 2.633 2.715 2.798 2.884 2.970 3.058 3.148 3.239 3.332
9 3.426 3.522 3.620 3.719 3.820 3.922 4.026 4.132 4.239 4.348
10 4.459 4.539 4.652 4.767 4.883 5.002 5.121 5.243 5.366 5.492
11 5.618 5.747 5.877 6.009 6.143 6.279 6.416 6.555 6.696 6.839
12 6.984 7.130 7.278 7.428 7.580 7.734 7.890 8.047 8.206 8.368
13 8.531 8.696 8.862 9.031 9.202 9.375 9.550 9.726 9.904 10.084
14 10.267 10.451 10.638 10.826 11.016 11.209 11.403 11.599 11.797 11.998
15 12.200 12.316 12.521 12.727 12.936 13.148 13.361 13.576 13.793 14.012
16 14.234 14.457 14.683 14.910 15.140 15.372 15.606 15.842 16.080 16.320
17 16.563 16.808 17.054 17.303 17.554 17.808 18.063 18.321 18.581 18.842
18 19.107 19.374 19.642 19.913 20.186 20.462 20.740 21.019 21.302 21.585
19 21.872 22.161 22.453 22.746 23.042 23.340 23.640 23.943 24.248 24.555
20 24.865 24.996 25.308 25.622 25.939 26.258 26.580 26.903 27.229 27.558
21 27.889 28.222 28.557 28.895 29.236 29.579 29.924 30.271 30.621 30.973
22 31.328 31.685 32.045 32.407 32.772 33.319 33.508 33.880 34.254 34.631
23 35.011 35.392 35.777 36.163 36.553 36.944 37.339 37.736 38.135 38.537
24 38.941 39.348 39.757 40.169 40.584 41.001 41.421 41.843 42.268 42.695
25 43.125 43.242 43.674 44.109 44.546 44.985 45.428 45.873 46.320 46.770
26 47.223 47.678 48.136 48.597 49.060 49.526 49.995 50.466 50.940 51.416
27 51.895 52.378 52.862 53.350 53.839 54.332 54.827 55.325 55.826 56.329
28 56.835 57.344 57.856 58.370 58.887 59.406 59.929 60.454 60.982 61.513
29 62.046 62.582 63.121 63.663 64.208 64.755 65.306 65.858 66.414 66.973
30 67.041 - - - - - - - - -
注:h1、h2 计量单位cm,其中h1 为稳定水头高度h 的小数部分读数,h2 为稳定水头高度h 的整数部分读数
DB54/T 0499—2025
14
参考文献
[1] 肖振,张恩达,林敏.中国医疗矿泉定义与分类方案专家共识(2017 年)[J].中国疗养医学,2017
,26(6):668-672.
[2] 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 黄福开.中国藏药浴[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