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4/T 0498.1-2025 生态系统碳汇计量与监测体系建设技术规范 第1部分:森林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

文档天下 图书评论4阅读模式

DB54/T 0498.1-2025 生态系统碳汇计量与监测体系建设技术规范 第1部分:森林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西藏自治区地方标准

DB 54/T 0498.1—2025

生态系统碳汇计量与监测体系建设技术规

范第1 部分:森林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

2025 - 07 - 28 发布2025 - 08 - 28 实施

西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目次

前言.................................................................................. II

引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基本规定............................................................................ 2

5 调查监测方法........................................................................ 2

6 计量方法............................................................................ 5

7 档案管理........................................................................... 13

8 数据质量控制....................................................................... 14

附录A(规范性) 主要树种(组)二元生物量模型参数.....................................15

附录B(规范性) 主要树种(组)二元生物量转换因子及根茎比模型参数.....................17

附录C(规范性) 主要树种(组)基本木材密度...........................................19

附录D(规范性) 主要树种(组)含碳系数...............................................20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DB54/T 0498.1—2025《生态系统碳汇计量与监测体系建设技术规范》的第1部分。DB54/T

0498—2025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

——第1部分:森林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

——第2部分:草地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

——第3部分:湿地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西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西藏自治区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提出。

本文件由西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西藏自治区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南调查规划院、国家林业

和草原局西南调查规划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调查规划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普布顿珠,李佳,旦增,梁曾飞,刘洪强,杨传金,钟泽兵,曹华燕,魏新,

彭泰来,扈晶晶,侯伟,嘎玛群宗,胡开,梁文业,毋二宁,郑婉霞,丹丁,刘宏伟,陶德玲,金增涛,

普罗,达娃扎西,吴云华,姚卫杰,薛辉,徐磊,姚晓妍,陈越,扎朗,米玛次仁,边巴仓决,格桑措

姆,米玛卓玛,德吉桑姆,旦巴永忠。

引言

森林、草地、湿地和荒漠是西藏自治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固碳增汇、调节区域气候等方

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规范的生态系统碳汇计量与监测体系,科学量化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对

支撑西藏自治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DB54/T 0498《生

态系统碳汇计量与监测体系建设技术规范》旨在规范和指导西藏自治区森林、草地、湿地和荒漠生态系

统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拟由四个部分构成。

——第1部分:森林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目的在于规范和指导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

——第2部分:草地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目的在于规范和指导草地生态系统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

——第3部分:湿地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目的在于规范和指导湿地生态系统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

本文件为《生态系统碳汇计量与监测体系建设技术规范第1部分:森林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森林碳汇计量与监测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调查监测方法、计量方法、档案管理、

数据质量控制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西藏自治区范围的森林碳储量和森林碳汇监测与计量。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26424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

GB/T 38590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程

GB/T 43648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碳计量参数

LY/T 2988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计量指南

LY/T 3253 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术语

LY/T 3330 森林土壤碳储量调查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森林

包括乔木林、竹林和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按照用途可以分为防护林、特种用途林、用材林、经

济林和能源林。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八十三条]

3.2

森林碳汇

森林植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其固定在森林植被和土壤中的所有过程、活

动或机制。

[来源:LY/T 3253—2021,3.2.2,有修改]

3.3

森林碳储量

DB54/T 0498.1-2025

2

森林生态系统各碳库中碳元素储存的数量之和。

3.4

森林碳库

森林生态系统中碳储存的形式或场所,通常包括地上生物质、地下生物质、枯落物、枯死木和土壤

有机质五个碳库。

[来源:LY/T 3253—2021,3.2.14,有修改]

4 基本规定

4.1 计量监测对象

对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地上生物质、地下生物质、枯落物、枯死木和土壤有机质等五个碳库的碳储量、

碳汇量进行计量。

4.2 计量原则

4.2.1 系统性

森林碳汇计量工作须明确目标对象,基础资料应涵盖监测区域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充分利用基础数

据资料,客观、真实地反映监测区域森林碳储量、森林碳汇量,保证计量工作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完

整性。

4.2.2 保守性

在选择计量方法、确定参数以及处理数据等各个环节,要充分考虑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并采

取相对保守的方式进行操作,以确保计量结果是可靠且保守的。

4.2.2 连续性

森林碳汇计量工作须按照统一、规范的方法和频率进行持续的计量监测,以确保计量结果的连续性。

5 调查监测方法

5.1 监测频次

首次监测后,宜根据不同的计量与监测目的确定后续监测频次。

5.2 抽样设计

5.2.1 森林类型划分

在抽样前应对森林进行森林类型划分,主要根据地类、优势树种、海拔、龄组、土壤类型等关键特

征因子进行分层。

5.2.2 抽样方法

自治区层面调查应采用系统抽样方法进行,或使用符合监测时限要求的全自治区综合监测样地调查

数据。自治区层面以下调查可采用系统抽样、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等方法。

5.2.3 样地数量

DB54/T 0498.1-2025

3

监测所需的样地数量,可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 = �?�

2

× ?� �� × ��

2

…………………………………………(1)

式中:

� ——计算监测区域内森林碳储量所需的样地数量,无量纲;

�?� ——可靠性指标,在一定可靠性水平下,自由度为无穷(∞)时查�分布双侧分位数表获得,

取值为1.645,无量纲;

�� ——监测区域内第�种森林类型的面积权重,无量纲。�� = ��/�,其中��为第�森林类型的面积

(hm2),�为监测区域森林总面积;

�� ——监测区域内第�种森林类型单位面积碳储量的标准差,单位为吨碳每公顷(tC/hm2)。取值

为评估基准年第�种森林类型单位面积碳储量的10%;

� ——监测区域内森林单位面积碳储量的标准差,单位为吨碳每公顷(tC/hm2)。取值为评估基

准年森林单位面积碳储量的10%;

� ——森林类型,�=1,2,3……,无量纲。

5.2.4 样地数量分配

依据样地数量计算结果,采用最优分配法对各碳层的样地数量进行分配,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 = � × ��⋅��

?� ��⋅��

………………………………………………(2)

� = � ? ��……………………………………………………(3)

�� ——监测区域内第�种森林类型计算碳储量所需的样地数量,无量纲;

� ——监测区域内森林计算碳储量所需的样地数量,无量纲;

�� ——监测区域内第�种森林类型的面积权重,无量纲。�� = ��/�,其中��为第�森林类型的面积

(hm2),�为监测区域森林总面积;

�� ——监测区域内第�种森林类型单位面积碳储量的标准差,单位为吨碳每公顷(tC/hm2)。取值

为评估基准年第�种森林类型单位面积碳储量的10%;

N ——监测范围内森林碳储量和碳汇量计量与监测所需的样地数量,无量纲;

� ——碳层,�=1,2,3……,无量纲。

5.3 样地与样方设置

5.3.1 乔木、枯死木样地

乔木、枯死木样地形状为圆形,垂直投影面积为666.67 m2,样圆半径为14.57 m。

5.3.2 灌木样方

在位于样地正东、正北、正西2 m 处位置,共设置3 个2 m×2 m 的正方形小样方。如不能代表乔

木样地内的灌木水平,可位移。

5.3.3 草本、枯落物样方

在每个灌木样方内,设置大小为1 m×1 m 的正方形样方。如不能代表乔木样地内草本与枯落物的

水平,可位移。

DB54/T 0498.1-2025

4

5.3.3 土壤样方

在位于样地正南2 m 处位置,设置1 个土壤样方。如不能代表乔木样地内的土壤,可位移。

5.3.5 样地、样方相对位置

乔木、枯死木样地和灌木样方、草本及枯落物样方、土壤样方相对位置,详见图1。

N

S

W E

14.57m

:草本、枯落物样方:灌木样方:土壤样方

16.57m

2m

2m

图1 样地样方相对位置图

5.4 样地基本因子调查与记载

5.4.1 乔木层调查与取样

乔木层调查的方法为每木检尺,乔木层检尺起测胸径为2.0 cm,根据每木检尺调查结果,每个径阶

选择3-5株标准木测定树高。

5.4.2 灌木层调查与取样

灌木层包括林分中下木层所有活的木本植物,具体细分为灌木和胸径小于2.0 cm 的所有活幼树。

调查记录样方内所有植物名称、株数、高度、基径、植被盖度。将样方内所有灌木分地上和地下器官全

部收获并称鲜重,分地上、地下两部分,将3 个样方的样品混合均匀,取1 个200 g 的混合样,带回实

验室测定其含水率及含碳率指标。

5.4.3 草本层调查与取样

草本层植物包括草本植物和蕨类植物,调查记录样方内主要植物名称、平均高、盖度。按样方将所

有草本分地上和地下器官全部收获并称鲜重,分地上、地下两部分,将3 个样方的样品混合均匀,取1

个200 g 的混合样,带回实验室测定其含水率及含碳率指标。

5.4.4 枯落物调查与取样

收集每个样方内的所有枯落物并称重。将3 个样方的样品混合均匀,取1 个200 g 的混合样,带回

DB54/T 0498.1-2025

5

实验室测定其含水率及含碳率指标。

5.4.5 枯死木调查与取样

5.4.5.1 枯死木种类

枯死木包括枯立木和枯倒木两种。

5.4.5.2 枯立木调查方法

调查样地内所有胸径大于5 cm枯立木,若树干树冠几乎完整,采用与活立木相同的方法进行调查。

若为干折木、冠折木等,测量基径和胸径,并测量树干的高度,估测树干中央直径和顶部的直径,并测

定枯立木的密度级。

枯立木的密度等级划分为腐木、半腐木、未腐木三级,可通过用弯刀敲击枯立木进行判断。如果刀

刃反弹回来,即为未腐木;如果刀刃进入少许,则为半腐木;如果枯立木裂开则为腐木。

5.4.5.3 枯倒木调查方法

调查样地内所有木材直径≥5.0 cm、长度≥1.0 m的枯死倒木,所有枯倒木测量中央直径和长度,

并测定枯倒木的密度级。

5.4.6 土壤层调查与取样

土壤样品采用分层采样的方式,土壤分层采取0⁓10 cm、10 cm⁓30 cm、30 cm⁓50 cm、50 cm⁓70 cm、

70cm以上的土层分层,当土层厚度不足70 cm时采用0⁓10 cm,10 cm⁓20 cm,20 cm⁓40 cm,40 cm以上

的土层分层。在挖掘好的土壤剖面上,在各土层中部位置,将环刀(规格70 mm×52 mm,200 cm3)的

刃口向下垂直于剖面压入土中,直至环刀筒中充满样品为止。如果土壤较硬,可借助橡皮锤取样。用削

土刀切开环刀周围的土壤,取出已装满土的环刀,细心削去环刀两端多余的土,并擦净环刀外面的土。

每个土层取环刀样品1个,将环刀内土样全部取出,放在密封袋中临时保存,记录样品鲜重,土层厚度、

带回室内测定容重、砾石含量和有机碳含量。

6 计量方法

6.1 样地调查法

6.1.1 乔木层

6.1.1.1 单木生物量

基于样地调查中的每木检尺数据,采用二元生物量模型进行计算,样木各部分总生物量按式(4)计

算,地上生物量按式(5)计算,地下生物量按式(6)计算:

M = MA + MB···················································· (4)

MA = a0?�a1 �a2··················································(5)

MB = b0?�b1�b2 ················································· (6)

式中:

M ——样木总生物量,单位:kg;

DB54/T 0498.1-2025

6

MA ——样木地上生物量,单位:kg;

MB ——样木地下生物量,单位:kg;

?� ——胸径,单位:cm;

� ——树高,单位:m;

a0,a1,a2,b0,b1,b2——模型参数,具体参数详见附录A和附录B。

6.1.1.2 样地碳储量

该公式适用于样地乔木层碳储量计算,依据各树种含碳率计算,公式如下:

��1 = �=1

�=1

? ?� (��,� × ?1�) ×10-3········································ (7)

式中:

��1 ——样地中乔木层碳储量,单位:tC;

��,� ——第i个树种,第j株样木生物量,单位:kg;

?1� ——第i个树种对应的含碳率,无量纲,具体参数详见附录D。

6.1.1.3 区域碳储量

依据各样地乔木层碳储量,按式(8)计算各森林类型样地乔木层的平均值,按式(9)计算监测区域

乔木层碳储量:

�?

�1,� = 1

� × �=1

?� ��1,�,�················································· (8)

�乔木= �=1

m �

?

? �1,� × ��/A × 104 ··········································(9)

式中:

��1,�,� ——第�种森林类型第�个样地乔木层碳储量,单位:tC;

�?

�1,� ——第�种森林类型样地乔木层碳储量的平均值,单位:tC;

� ——样地数量,单位:个;

�乔木——监测区域乔木层碳储量,单位:tC;

�� ——监测区域内第�种森林类型面积,单位:hm2;

A ——样地面积,单位:m2;

� ——森林类型数量,单位:个。

6.1.2 灌木层

6.1.2.1 样地生物量

样地灌木层生物量采用调查监测获得的样方数据进行计算,公式如下:

�2 = ( �=1

?� �2� )/(�� × �) × A········································· (10)

式中:

�2 ——样地灌木层生物量,单位:kg;

�2� ——第i个样方内灌木生物量,单位:kg;

�� ——样方面积;单位:m2;

� ——样方个数;

DB54/T 0498.1-2025

7

A ——样地面积,单位:m2。

6.1.2.2 样地碳储量

样地灌木层碳储量计算公式如下:

��2 = �2 × ?2 ×10-3···············································(11)

式中:

��2 ——样地灌木层碳储量,单位:tC;

�2 ——样地灌木层生物量,单位:kg;

?2 ——灌木平均含碳率,无量纲。

6.1.2.3 监测区域碳储量

依据各样地灌木层碳储量,按式(12)计算各森林类型样地灌木层的平均值,按式(13)计算监测区

域灌木层层碳储量:

�?

�2,� = 1

� × �=1

?� ��2,�,�················································(12)

C灌木= �=1

m �?? �2,� × ��/A × 104 ········································ (13)

式中:

��2,�,� ——第�种森林类型第�个样地灌木层碳储量,单位:tC;

�?

�2,� ——第�种森林类型样地灌木层碳储量的平均值,单位:tC;

� ——样地数量,单位:个;

�灌木——监测区域灌木层碳储量,单位:tC;

�� ——监测区域内第�种森林类型面积,单位:hm2;

A ——样地面积,单位:m2;

� ——森林类型数量,单位:个。

6.1.3 草本层

6.1.3.1 样地生物量

样地草本层生物量采用调查监测获得的样方数据进行计算,公式如下:

�3 = ( �=1

?� �3� )/(�� × �) × A ········································(14)

式中:

�3 ——样地草本层生物量,单位:kg;

�3� ——第i个样方内草本层生物量,单位:kg;

�� ——样方面积;单位:m2;

� ——样方个数;

A ——样地面积,单位:m2。

6.1.3.2 样地碳储量

样地草本层碳储量计算公式如下:

DB54/T 0498.1-2025

8

��3 = �3 × ?3 ×10-3···············································(15)

式中:

��3 ——样地草本层碳储量,单位:tC;

�3 ——样地草本层生物量,单位:kg;

?3 ——草本平均含碳率,无量纲。

6.1.3.3 监测区域碳储量

依据各样地草本层碳储量,按式(16)计算各森林类型样地草本层的平均值,按式(17)计算监测区

域草本层碳储量:

�?

�3,� = 1

� × �=1

?� ��3,�,�················································(16)

C草本= �=1

m �

?

? �3,� × ��/A × 104 ········································ (17)

式中:

��3,�,� ——第�种森林类型第�个样地草本层碳储量,单位:tC;

�?

�3,� ——第�种森林类型样地草本层碳储量的平均值,单位:tC;

� ——样地数量,单位:个;

�草本——监测区域草本层碳储量,单位:tC;

�� ——监测区域内第�种森林类型面积,单位:hm2;

A ——样地面积,单位:m2;

� ——森林类型数量,单位:个。

6.1.4 枯落物层

6.1.4.1 样地生物量

样地枯落物层生物量采用调查监测获得的样方数据进行计算,公式如下:

�4 = ( �=1

?� �4� )/(�� × �) × A ······································ (18)

式中:

�4 ——样地枯落物层生物量,单位:kg;

�4� ——第i个样方内枯落物层生物量,单位:kg;

�� ——样方面积;单位:m2;

� ——样方个数;

A ——样地面积,单位:m2。

6.1.4.2 样地碳储量

样地枯落物碳储量计算公式如下:

��4 = �4 × ?4 ×10-3···············································(19)

式中:

��4 ——样地枯落物碳储量,单位:tC;

DB54/T 0498.1-2025

9

�4 ——样地枯落物生物量,单位:kg;

?4 ——枯落物平均含碳率,无量纲。

6.1.4.3 监测区域碳储量

依据各样地枯落物碳储量,按式(20)计算各森林类型样地枯落物层的平均值,按式(21)计算监测

区域枯落物层碳储量:

�?

�4,� = 1

� × �=1

?� ��4,�,�················································(20)

C枯落物= �=1

m �?? �4,� × ��/A × 104 ······································· (21)

式中:

��4,�,� ——第�种森林类型第�个样地枯落物层碳储量,单位:tC;

�?

�4,� ——第�种森林类型样地枯落物层碳储量的平均值,单位:tC;

� ——样地数量,单位:个;

C枯落物——监测区域枯落物层碳储量,单位:tC;

�� ——监测区域内第�种森林类型面积,单位:hm2;

A ——样地面积,单位:m2;

� ——森林类型数量,单位:个。

6.1.5 枯死木层

6.1.5.1 样地生物量

样地枯死木层生物量采用调查监测获得的枯死木数据进行计算,公式如下:

�5� = V� × SVD × BEF × (1 + RSR)× ��····························· ···························(22)

�5 = �=1

?� �5�····················································(23)

式中:

�5� ——第i棵枯死木生物量,单位:kg;

V� ——第i棵枯死木材积,单位:m3;

SVD ——枯死木树种的基本木材密度,单位:t.d.m/m3,具体参数详见附录C;

BEF ——枯死木树种对应的生物量扩展因子,无量纲;

RSR ——枯死木树种对应的根茎比,无量纲;

�� ——第i棵枯死木密度级对应的系数,未腐木取值为1.00,半腐木取值0.80,腐木取值魏0.45,

无量纲;

�5 ——样地枯落物层生物量,单位:kg;

� ——枯死木数量。

6.1.5.2 样地碳储量

样地枯死木碳储量计算公式如下:

��5 = �5 × ?5 ×10-3···············································(24)

DB54/T 0498.1-2025

10

式中:

��5 ——样地枯死木碳储量,单位:tC;

�5 ——样地枯死木生物量,单位:kg;

?5 ——枯死木平均含碳率,无量纲。

6.1.5.3 监测区域碳储量

依据各样地枯死木碳储量,按式(25)计算各森林类型样地枯死木层的平均值,按式(26)计算监测

区域枯死木层碳储量:

�?

�5,� = 1

� × �=1

?� ��5,�,�················································(25)

C枯死木= j=1

m C?? p5,j × Sj/A × 104 ········································(26)

式中:

��5,�,� ——第�种森林类型第�个样地枯死木层碳储量,单位:tC;

�?

�5,� ——第�种森林类型各样地枯死木层碳储量的平均值,单位:tC;

� ——样地数量,单位:个;

C枯死木——监测区域枯死木层碳储量,单位:tC;

�� ——监测区域内第�种森林类型面积,单位:hm2;

A ——样地面积,单位:m2;

� ——森林类型数量,单位:个。

6.1.6 土壤碳储量

6.1.6.1 样地碳储量

样地土壤碳储量按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 = ?��× ��� × ?��ℎ × (1 − ���) ×10········································(27)

��6 = 1

� ? ?��� ×A ×10-4······························ ···························(28)

式中:

��6 ——样地土壤碳储量,单位:tC;

?��� ——为第i层土壤的有机碳密度,单位:tC/hm2;

?�� ——为第i层土壤的平均有机碳含量,单位:g/kg;

��� ——为第i层土壤的容重,单位:g/cm3;

?��ℎ ——为第i层土壤的深度,单位:m;

��� ——为第i层土壤的直径大于2 mm的砾石、根茎和其他枯木残余物所占的百分比,单位:%;

� ——为土壤分层,单位:m;

A ——样地面积,单位:m2。

6.1.6.2 监测区域碳储量

依据各样地土壤层碳储量,按式(29)计算各森林类型样地土壤层的平均值,按式(30)计算监测区

域土壤层碳储量:

DB54/T 0498.1-2025

11

�?

�6,� = 1

� × �=1

?� ��6,�,�················································(29)

�土壤= �=1

m �?? �6,� × ��/A × 104 ·········································(30)

式中:

��6,�,� ——第�种森林类型第�个样地土壤层碳储量,单位:tC;

�?

�6 ——第�种森林类型样地土壤层碳储量的平均值,单位:tC;

� ——样地数量,单位:个;

C土壤——监测区域土壤层碳储量,单位:tC;

�� ——监测区域内第�种森林类型面积,单位:hm2;

A ——样地面积,单位:m2;

� ——森林类型数量,单位:个。

6.1.7 森林碳储量

森林碳储量按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森林= �乔木+ �灌木+ �草本+ �枯落物+ �枯死木+ �土壤

·························· (31)

式中:

�森林——森林碳储量,单位:tC;

�乔木——乔木层碳储量,单位:tC;

�灌木——灌木层碳储量,单位:tC;

�草本——草本层碳储量,单位:tC。

�枯落物——枯落物层碳储量,单位:tC;

�土壤——土壤层碳储量,单位:tC。

6.2 遥感监测

6.2.1 光学遥感

(1) 模型构建

基于光学遥感数据开展区域尺度森林植被碳储量计量,可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参数模型或机器

学习算法等非参数模型,建立森林植被碳密度反演模型,其基本形式如下:

���� = �(�1, �1, ……, ��)···············································(32)

式中:

���� ——像元碳密度,即森林植被单位面积碳储量,单位:tC/hm2;

�� ——自变量,即基于遥感数据的格网尺度的森林特征变量。

DB54/T 0498.1-2025

12

(2) 模型评价

采用决定系数(R2 ),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相对偏差(RBias),作为模型基本评价指标,

用于验证模型精度,计算公式如下:

�2 = ?(�?� − �?)2/?(�� − �?)2···········································(33)

rRMSE = ?(�?� − ��)2/� × 100%·······································(34)

RBias = ?(�?� − ��)/�··············································· (35)

式中:

�� ——样本实测值;

�?� ——模型估测值;

�? ——样本均值;

� ——样本单元数。

(3) 结果反演

将自变量输入经验证评价后的反演模型,逐像元计算森林植被碳密度。并将反演结果与监测区域森

林植被分布数据叠加,按式(36)逐小班计算其森林植被碳储量,并按式(37)统计监测区域内森林植被碳

储量:

�� = 1

� �=1

?� (����,�) ⋅ �················································(36)

C = �=1

?� ��,�·····················································(37)

式中:

�� ——单个小班内森林植被碳储量,单位:tC;

����,� ——单个小班内第i个像元的森林植被碳密度,单位:tC/hm2

����,� ——单个小班内有效像元数量,单位:个;

� ——小班面积,单位:hm2;

C ——监测区域内森林植被碳储量,单位:tC;

��,� ——监测区域内第j个小班的森林植被碳储量,单位:tC;

� ——监测区域内小班数量,单位:个。

6.2.2 机载激光雷达

本方法主要适用于林下灌木、草本极少的单层乔木林碳储量计量,主要计量过程如下:

(1)分割精度验证

需按式(38)验证点云单木分割精度,当单木分割精度≥90%时,方可执行后续步骤。否则应重新检

验本方法在当前场景下的适用性。

�� = 1 − �

?

−�

� × 100%············································· (38)

式中:

�� ——单木分割精度,单位:%;

�?

——点云单木分割株数,单位:株;

� ——样地实测单木株数,单位:株。

(2)生物量模型构建

DB54/T 0498.1-2025

13

对激光雷达分割单木与检尺样木进行匹配,获取每株样木对应的激光雷达特征参数和实测全株生物

量,形成样木点云特征参数与实测全株生物量的数据集。

将上述数据集按一定比例(例如:2:1、3:1、4:1)划分为训练集、测试集。以样木实测生物量为

因变量,以样木点云特征参数为自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参数模型或机器学习算法等非参数模

型,建立激光雷达生物量模型,模型基本形式如下:

�� = f(�1, �2, ……, ��)················································ (39)

式中:

�� ——单木生物量,单位:kg;

�� ——单木点云特征参数。

(3)模型验证评价

按式(33)计算训练集、验证集的决定系数。其中,训练集决定系数应大于等于0.8、验证集决定系

数应大于0.7。当模型精度满足要求,则可继续后续步骤;若不满足,则应查找原因,重新建模,直至

达到精度要求。

(4)碳储量计算

采用通过精度验证的激光雷达生物量模型,遍历计算单木分割对象,获得每株单木的生物量,再结

合各树种的含碳率,将单木生物量转化为碳储量,并将改区域内单木的碳储量进行求和,即可获得监测

区域内的碳储量,计算公式如下:

C = �=1

?� (��,� × ?�)/1000············································(40)

式中:

C ——监测区域内森林植被碳储量,单位:tC;

��,� ——监测区域内第j颗样木的生物量,单位:kg;

?� ——监测区域内第j颗样木树种对应的含碳系数。

6.3 碳汇量

碳汇量的计算方法采用碳储量变化法,计算监测区域内碳储量在一段时期内的变化量,计算公式如

下:

ΔCt = Ct2 − Ct1 × 44

12······························ ···························(41)

式中:

ΔCt ——监测区域内t年间碳汇量,单位:t CO2(吨二氧化碳);

Ct2 ——监测区域内第t2年碳储量,单位:tC;

Ct1 ——监测区域内第t1年碳储量,单位:tC;

t1, t2 ——对应的年份,单位:年。

7 档案管理

项目业主应妥善保管收集的资料、野外调查记录表、参数测定结果、监测数据库、成果图件、计量

与监测报告,建立台账(明确数据来源、数据获取时间、项目经办人、项目负责人)。所有档案应进行

电子存档,至少保存10 a。

DB54/T 0498.1-2025

14

8 数据质量控制

首次监测可同步开展样地和遥感监测,遥感监测方法模型经验证适用,并与地面监测无明显差异后,

后续监测可采用遥感监测。森林碳储量数据精度宜根据不同的计量与监测目的进行确定。

当采用基于样地开展监测时,其中样地的复位率应达到98%,样木的复位率应≥95%。样地固定标志

的设置和复位方法参照《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西藏自治区第三次复查操作细则》中的规定。

当采用光学遥感反演进行区域森林植被碳储量计量时,宜采用交叉验证法进行模型精度评价,建议

当验证集R2大于0.7、rRMSE小于20%、RBias绝对值小于1%时,方可采用模型开展区域尺度森林植被碳储

量反演,若不能满足精度要求,则应重新建模,直至达到精度要求。

DB54/T 0498.1-2025

15

附录A

(规范性)

主要树种(组)二元生物量模型参数

A.1 主要树种(组)二元生物量模型参数

表A.1 给出了西藏自治区主要树种(组)二元生物量模型参数值(适用于胸径<5 cm)。

表A.1 主要树种(组)二元生物量模型参数(适用于胸径<5 cm)

序号树种(组)

地上生物量模型参数地下生物量模型参数

来源

ao a1 a2 bo b1 b2

1 冷杉0.0916 1.8153 0.5084 0.012627 3.19747 -0.33803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碳

计量参数GB/T 43648

2 云杉0.1269 2.1697 0.2566 0.032776 2.57872 -0.34753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碳

计量参数GB/T 43648

3 落叶松0.1568 1.3733 0.5915 0.031445 2.19867 -0.049798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碳

计量参数GB/T 43648

4 马尾松0.1173 1.7418 0.4976 0.043674 1.74485 -0.080255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碳

计量参数GB/T 43648

5 云南松0.0702 2.1039 0.4112 0.014363 2.22637 0.19283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碳

计量参数GB/T 43648

6 高山松0.2231 1.6237 0.2747 0.039583 1.6237 0.32572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碳

计量参数GB/T 43648

7 柏木0.1609 1.5831 0.6152 0.04184 1.43574 0.64281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碳

计量参数GB/T 43648

8 栎类0.2300 1.3918 0.5739 0.15621 1.68493 -0.18971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碳

计量参数GB/T 43648

9 桦木0.0891 1.8988 0.5202 0.017225 2.48504 0.28028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碳

计量参数GB/T 43648

10 天然杨树0.0653 1.9828 0.5916 0.02208 2.31139 0.08516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碳

计量参数GB/T 43648

11 人工杨树0.0984 1.5244 0.5916 0.059655 1.4382 0.08516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碳

计量参数GB/T 43648

*地上生物量模型:MA = a0DBHa1Ha2;地下生物量模型:MB = b0DBHb1Hb2

DB54/T 0498.1-2025

16

A.2 主要树种(组)二元生物量模型参数

表A.2 给出了西藏自治区主要树种(组)二元生物量模型参数值(适用于胸径≥5cm)。

表A.2 主要树种(组)二元生物量模型参数(适用于胸径≥5cm)

树种(组)

地上生物量模型参数地下生物量模型参数

来源

ao a1 a2 bo b1 b2

1 冷杉0.0620 2.0575 0.5084 0.0363 2.5414 -0.3380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

碳计量参数GB/T 43648

2 云杉0.1573 2.0362 0.2566 0.0381 2.4847 -0.3475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

碳计量参数GB/T 43648

3 落叶松0.0558 2.0155 0.5915 0.0226 2.4026 -0.0498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

碳计量参数GB/T 43648

4 马尾松0.0666 2.0932 0.4976 0.0088 2.7383 -0.0803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

碳计量参数GB/T 43648

5 云南松0.0702 2.1039 0.4112 0.0144 2.2264 0.1928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

碳计量参数GB/T 43648

6 高山松0.0894 2.1918 0.2747 0.0159 2.1918 0.3257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

碳计量参数GB/T 43648

7 柏木0.0943 1.9149 0.6152 0.0245 1.7675 0.6428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

碳计量参数GB/T 43648

8 栎类0.0781 2.0632 0.5739 0.0556 2.3266 -0.1897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

碳计量参数GB/T 43648

9 桦木0.0636 2.1085 0.5202 0.0333 2.0759 0.2803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

碳计量参数GB/T 43648

10 天然杨树0.0584 2.0519 0.5916 0.0249 2.2378 0.0852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

碳计量参数GB/T 43648

11 人工杨树0.0293 2.2763 0.5916 0.0115 2.4623 0.0852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

碳计量参数GB/T 43648

*地上生物量模型:MA = a0DBHa1Ha2;地下生物量模型:MB = b0DBHb1Hb2

DB54/T 0498.1-2025

17

附录B

(规范性)

主要树种(组)二元生物量转换因子及根茎比模型参数

B.1 主要树种(组)二元生物量转换因子及根茎比模型参数(适用于胸径<5 cm)

表B.1 给出了西藏自治区主要树种(组)二元生物量转换因子及根茎比模型参数值(适用于胸径

<5 cm)。

表B.1 主要树种(组)二元生物量转换因子及根茎比模型参数(适用于胸径<5 cm)

序号树种(组)

地上生物量转换因子模型参数根茎比模型参数

来源

co c1 c2 do d1 d2

1 冷杉0.6739 0.4524 -0.5332 0.1379 1.3822 -0.8464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碳计

量参数GB/T 43648

2 云杉0.7769 0.9488 -0.7899 0.2583 0.4090 -0.6042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碳计

量参数GB/T 43648

3 落叶松0.6577 0.2903 -0.4010 0.2006 0.8254 -0.6413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碳计

量参数GB/T 43648

4 马尾松0.8322 0.2929 -0.4072 0.3724 0.0031 -0.5779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碳计

量参数GB/T 43648

5 云南松0.7275 0.2151 -0.3812 0.2045 0.1225 -0.2184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碳计

量参数GB/T 43648

6 高山松1.0495 0.3407 -0.5876 0.1775 0.0000 0.0511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碳计

量参数GB/T 43648

7 柏木1.7813 0.0906 -0.5207 0.2601 -0.1474 0.0277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碳计

量参数GB/T 43648

8 栎类1.7775 -0.0970 -0.3500 0.6792 0.2931 -0.7636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碳计

量参数GB/T 43648

9 桦木1.0669 0.0807 -0.3709 0.1934 0.5863 -0.2399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碳计

量参数GB/T 43648

10 天然杨树0.8580 0.2175 -0.3560 0.3381 0.3286 -0.5065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碳计

量参数GB/T 43648

11 人工杨树0.9468 0.0289 -0.3560 0.6064 -0.0862 -0.5065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碳计

量参数GB/T 43648

*生物量转换因子模型:BCF =C0DBHc1Hc2;根茎比模型:RSR = d0DBHd1Hd2

DB54/T 0498.1-2025

18

B.2 主要树种(组)二元生物量转换因子及根茎比模型参数(适用于胸径≥5 cm)

表B.2 给出了西藏自治区主要树种(组)二元生物量转换因子及根茎比模型参数值(适用于胸径

≥5 cm)。

表B.2 主要树种(组)二元生物量转换因子及根茎比模型参数(适用于胸径≥5 cm)

序号树种(组)

生物量转换因子模型参数根茎比模型参数

来源

co c1 c2 do d1 d2

1 冷杉0.9423 0.2441 -0.5332 0.5853 0.4839 -0.8464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

碳计量参数GB/T 43648

2 云杉2.3898 0.2506 -0.7899 0.2424 0.4484 -0.6042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

碳计量参数GB/T 43648

3 落叶松0.7423 0.2151 -0.4010 0.4061 0.3871 -0.6413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

碳计量参数GB/T 43648

4 马尾松0.9952 0.1818 -0.4072 0.1325 0.6451 -0.5779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

碳计量参数GB/T 43648

5 云南松0.7275 0.2151 -0.3812 0.2045 0.1225 -0.2184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

碳计量参数GB/T 43648

6 高山松1.1190 0.3009 -0.5876 0.1775 0.0000 0.0511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

碳计量参数GB/T 43648

7 柏木1.4326 0.2260 -0.5207 0.2601 -0.1474 0.0277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

碳计量参数GB/T 43648

8 栎类1.1716 0.1620 -0.3500 0.7124 0.2634 -0.7636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

碳计量参数GB/T 43648

9 桦木0.7869 0.2699 -0.3709 0.5236 -0.0326 -0.2399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

碳计量参数GB/T 43648

10 天然杨树0.9463 0.1567 -0.3560 0.4254 0.1860 -0.5065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

碳计量参数GB/T 43648

11 人工杨树0.5371 0.3811 -0.3560 0.3914 0.1860 -0.5065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

碳计量参数GB/T 43648

*生物量转换因子模型:BCF = C0DBHc1Hc2;根茎比模型:RSR = d0DBHd1Hd2

DB54/T 0498.1-2025

19

附录C

(规范性)

主要树种(组)基本木材密度

C.1 主要树种(组)基本木材密度

表C.1 给出了西藏自治区主要树种(组)基本木材密度值。

表C.1 主要树种(组)基本木材密度

序号树种(组)

基本木材密度

(g/cm3)

标准差来源

1 冷杉0.3464 0.0555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碳计量参数GB/T 43648

2 云杉0.3730 0.0656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碳计量参数GB/T 43648

3 落叶松0.4059 0.0725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碳计量参数GB/T 43648

4 马尾松0.4476 0.0996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碳计量参数GB/T 43648

5 云南松0.3499 0.0686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碳计量参数GB/T 43648

6 高山松0.4159 0.0959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碳计量参数GB/T 43648

7 柏木0.5010 0.1345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碳计量参数GB/T 43648

8 栎类0.5762 0.122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碳计量参数GB/T 43648

9 桦木0.4848 0.1232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碳计量参数GB/T 43648

10 杨树0.4177 0.0695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碳计量参数GB/T 43648

DB54/T XXXXX—XXXX

20

附录D

(规范性)

主要树种(组)含碳系数

D.1 主要树种(组)基本木材密度

表D.1 给出了西藏自治区主要树种(组)基本木材密度值。

表D.1 主要树种(组)含碳系数

序号分层分类

含碳系数

(CF)

标准差来源

1

乔木层

(全树含碳率)

冷杉0.4962 0.0267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碳计量参数GB/T 43648

2 云杉0.4900 0.0656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碳计量参数GB/T 43648

3 落叶松0.4893 0.0264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碳计量参数GB/T 43648

4 马尾松0.5252 0.0094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碳计量参数GB/T 43648

5 云南松0.5084 0.0137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碳计量参数GB/T 43648

6 高山松0.5004 0.046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碳计量参数GB/T 43648

7 柏木0.4847 0.0247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碳计量参数GB/T 43648

8 栎类0.4802 0.0430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碳计量参数GB/T 43648

9 桦木0.4872 0.0273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碳计量参数GB/T 43648

10 杨树0.4705 0.0304 主要树种立木生物量模型与碳计量参数GB/T 43648

11 灌木层— 0.4672 —

全国林业碳汇计量与监测技术指南试行(2011) 12 草本层— 0.3270 —

13 枯落物层— 0.4700 —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5金币立即购买,VIP免费

1.本站大部份文档均属免费,部份收费文档,经过本站分类整理,花了精力和时间,收费文档是为了网站运营成本等费用开支;
2.所有收费文档都真实可靠,为了节约成本,文档在网站前台不做预览,如果付费后,与实际文档不符合,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申请退款;
3.购买会员(或单次下载)即视为对网站的赞助、打赏,非商业交易行为(不认同此观点请勿支付)请慎重考虑;
4.付费下载过程中,如果遇到下载问题,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解决;
5.手机支付,尽量选择支付宝支付;
6.如图集或者标准不清楚,在本站找不到您需要的规范和图集,希望增加资料等任何问题,可联系微信号:pdftj88解决;

文档天下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8月3日 15:47:4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998pdf.com/60786.html
图书

DB54/T 0495-2025 高寒草甸退化分级标准

DB54/T 0495-2025 高寒草甸退化分级标准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
图书

DB44/T 2670-2025 绿色品牌建设规范

DB44/T 2670-2025 绿色品牌建设规范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
图书

DB54/T 0497-2025 青藏高原碳汇造林技术规程

DB54/T 0497-2025 青藏高原碳汇造林技术规程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
图书

DB44/T 2673-2025 中医技术操作规范 蒸汽药罐

DB44/T 2673-2025 中医技术操作规范 蒸汽药罐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