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地方标准
DB 54/T 0497—2025
青藏高原碳汇造林技术规程
2025 - 07 - 28 发布2025 - 08 - 28 实施
西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目次
前言.................................................................................. II
引言................................................................................. 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基本要求............................................................................ 2
5 碳汇造林技术要求.................................................................... 2
6 造林................................................................................ 3
7 抚育管护............................................................................ 4
8 造林质量与成效评价.................................................................. 4
9 碳汇计量与监测...................................................................... 4
10 档案管理........................................................................... 4
附录A(资料性) 碳汇造林地基准线调查..................................................5
附录B(资料性) 主要造林碳汇树种......................................................7
附录C(资料性) 碳汇造林项目碳汇计量参数..............................................9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西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西藏自治区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提出。
本文件由西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西藏自治区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南调查规划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普布顿珠、陆翔、李锐、杨玲、魏新、梁曾飞、刘洪强、杨传金、钟泽兵、胡
沛琳、丁玉珂、丹丁、陶德玲、金增涛、普罗、胡开、梁文业、达娃扎西、侯伟、薛辉、扈晶晶、刘宏
伟、嘎玛群宗、吴云华、姚卫杰、徐磊、郑婉霞、姚晓妍、陈越、毋二宁、扎朗、米玛次仁、边巴仓决、
格桑措姆、米玛卓玛、德吉桑姆、旦巴永忠。
引言
通过碳汇造林活动增加森林碳汇是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碳汇造林是以增加森林碳汇
为主要目的,对造林和林木生长全过程实施碳汇计量和监测而进行的有特殊要求的造林活动。尤其在造
林地选择,基线调查、碳汇计量与监测等方面都有其特殊要求,需要调查和记录项目情景和项目活动相
关内容。青藏高原生态地位极端重要但环境脆弱,为有效提升区域碳汇能力、服务国家“双碳”目标,
亟需在此开展科学造林。然而,高原特殊的自然条件对造林技术提出独特挑战,常规方法难以保障成效
与生态安全。为规范和指导青藏高原地区以增汇固碳为核心目标的造林活动,确保其科学性、有效性并
最大限度发挥生态效益,特制定本《青藏高原碳汇造林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西藏自治区碳汇造林的技术要求、造林、抚育管护、造林质量与成效评价、碳汇计量
与监测、档案管理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西藏自治区境内的碳汇造林。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15776 造林技术规程
GB 7908 林木种子质量分级
GB 6000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LY/T 3253 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术语
LY/T 2253 造林项目碳汇计量监测指南
LY/T 2252 碳汇造林技术规程
LY/T 1607 造林作业设计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碳汇造林
以增加森林碳汇为主要目的,对造林和林木生长全过程实施碳汇计量和监测而进行的有特殊要求的
造林活动。
[来源:LY/T 2252 3.4]
基线情景
在没有碳汇造林项目活动时,在项目所在地的技术条件、融资能力、资源条件和政策法规下,最能
合理地代表项目边界内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未来情景。
[来源:LY/T 2253 3.7]
森林碳汇
森林植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其固定在森林植被和土壤中的所有过程、活动
或机制。
[来源:LY/T 3253 3.2.2]
项目边界
DB 54/T 0497—2025
2
由拥有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项目业主或其他项目参与方实施的碳汇造林项目活动的地理范围项
目边界包括事前项目边界和事后项目边界。事前项目边界是在项目设计和开发阶段确定的项目边界,是
计划实施造林项目活动的地理边界。事后项目边界是在项目监测时确定的、项目核查时核实的、实际实
施的项目活动的边界。
[来源:LY/T 2252 3.7]
碳库
碳的储存库,通常包括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枯落物,枯死木和土壤有机质碳库。其单位为质
量单位。此外,木质林产品也可以视作是一个碳库。
[来源:LY/T 2252 3.3]
计入期
碳汇造林项目活动相对于基准线情景所产生额外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的时间区间。
[来源:LY/T 2252,3.5 碳汇造林技术规程]
4 基本要求
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a) 碳汇造林应当注重项目参与式、注重实施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社会经济发
展和社会安全保障;
b) 优先考虑生态区位重要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对造林地中的极小种群、珍稀濒危保护动植物
物种要制定有效保护保育措施,沿等高线整地、低影响作业,优先发展公益林;
c) 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树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与造林地立地条件相适应,乡土树种适
生树种相结合;
d) 坚持按规划开展设计,按设计进行施工,按项目要求组织管理,按技术标准检查验收;
e) 项目计入期为20 a~100 a,计入期内造林成果应得到保护。在计入期内需要采伐的,在实施
方案和作业设计中应制定采伐更新方案,及时更新。
5 碳汇造林技术要求
造林地选择
应满足以下条件:
a) 项目土地在项目开始前至少3 a为不符合森林定义的规划造林地;
b) 项目土地权属清晰,无争议。
基准线调查
按以下要求进行:
a) 项目活动前,选择项目边界范围内植被地上生物量和植被地下生物量两个主要碳库;
b) 填写《碳汇造林地基准线调查表》(附录A);
c) 开展基准线调查的同时,对开展碳汇造林的典型立地状况拍摄照片或录像加以记录,以便和造
林后进行对比。
DB 54/T 0497—2025
3
作业设计
除满足LY/T 1607的规定外,应满足以下要求:
a) 作业设计需严格遵守减少造林活动所产生的碳泄漏和碳排放的要求,对整地方式、树种配置、
栽植方法、施肥、抚育管理等过程和技术环节提出相应措施,并落实到对应小班;
b) 制作数字化作业设计成果,为提高碳储量变化量计算的精度,在一定精度要求下精简监测样地
数量,应按照不同的分层因子将项目边界内的地块划分为不同的碳层,并进行精准化上图入库;
6 造林
树种选择
a) 优先选择固碳能力强、稳定性好,抗逆性强的树种,同时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b) 因地制宜确定阔叶树种和针叶树种比例,营造混交林,防止树种单一化。
c) 根据树种选择原则,结合西藏自治区立地类型分区,参考《主要碳汇造林树种》(附录B)选
择造林树种。
种子和苗木
a) 选择优良种源和良种基地生产的种子,林木种子质量分级按照GB 7908规定执行。
b) 苗木应达到GB 6000 规定的Ⅰ、Ⅱ级苗木标准。优先采用就地育苗或就近调苗,减少长距离运
苗活动造成的碳泄漏。
种植点配置
执行GB/T 15776 的规定。
整地
除按GB/T 15776规定执行外,还需满足以下要求:
a) 禁止全垦整地和炼山,不导致土壤扰动。对造林地的原生散生树木应加以保护,对灌木或草本
植物尽量保留,在山脚、山顶应保留10 m~20 m宽的原有植被保护带。
b) 对造林地中的极小种群、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小区不得进行造林整地,应保留适当宽度的缓冲
保护带。
蓄水保墒
土壤蓄水保墒主要措施如下:
a) 可使用能完全降解、无毒无害的抗早保水剂。
b) 旱区造林,可适当大规格深整地,造林宜在前一个雨季前整地。
浇水
浇水应注意事项及主要措施如下:
a) 造林时土壤墒情差的,应浇透定根水。
b) 造林后可根据天气、土壤墒情、苗木生长发育状况等进行浇水。
c) 采用节水浇灌技术,限制采用漫灌方式水。
d) 造林作业时可根据造林地面积和分布、所在区域的地形地势、水资源等状况,建设蓄水池、水
窖、水渠、水井、提水设施、喷灌、滴灌等水利设施,或配备浇水车、移动喷灌等移动浇水设备。
DB 54/T 0497—2025
4
施肥
除按GB/T 15776规定执行外,还需满足以下要求:
a) 土壤贫瘠和表土流失的严重侵蚀地,应施用基肥;
b) 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基肥使用腐熟有机肥或复合肥,平均每穴0.2 kg~0.5 kg,视立地条件
适当调整;
c) 施基肥时注意与穴土充分混匀后放入穴内,防止雨水冲刷,造成碳泄漏及水体污染;
d) 记录肥料种类、施肥数量、次数等并归档保存,填写《碳汇造林项目碳汇计量参数记录表》(附
录C)。
栽植
执行GB/T 15776 的规定。
7 抚育管护
除按GB/T 15776规定执行外,并按以下要求进行:
a) 落实5 a 6次抚育管护。抚育内容主要包括间苗定株、除草、松土、补植、浇水、施肥、有害
生物防治、兽害防控、自然灾害防控等措施;
b) 减少抚育活动中机械使用,降低人员、车辆往返造成的碳泄漏。
8 造林质量与成效评价
除按GB/T 15776 的规定执行外,还应包括基准线状况、碳汇计量所需参数记录表等内容。
9 碳汇计量与监测
执行LY/T 2253 的规定。
10 档案管理
除按GB/T 15776的规定执行外,并按以下要求进行:
a) 碳汇造林实施过程中,监测和记录项目边界内所发生的造林、管护以及与温室气体排放有关项
目活动的实施情况,并判断是否与作业设计文件一致,详细填写《碳汇造林项目碳汇计量参数记录表》
(附录C)并保存;
b) 项目业主应建立完整的技术档案,项目监测的所有数据均应进行电子存档,在项目最后一期减
排量登记后至少保存10 a,确保相关数据可被追溯;
c) 档案材料还应包括碳汇造林项目监测数据、原始记录(植被调查、生态综合调查数据)、证明材
料(权属证明文件) 相关的书面文件及相应的电子文档和矢量数据库。
DB 54/T 0497—2025
5
附录A
(资料性)
碳汇造林地基准线调查
A.1 碳汇造林地基准线调查表
表A.1 给出了碳汇造林地基准线需调查内容。
表A.1 碳汇造林地基准线调查表
调查员: 调查时间: 年月日
地点: 县(市、区) 乡镇(街道) 村(社区) 碳层: 面积(hm2):
基本信息:海拔: 坡度: 坡向:
一、地表植被和土地利用状况
(一)地表植被状况
时段
调查项目及结果
乔木(含竹子) 灌木草本
优势树种
平均年龄
(a)
株数
(株/ hm2)
平均盖度
(%)
平均高度
(m)
平均盖度
(%)
平均高度
(m)
历史
现状
(二)土地利用状况
时段土地利用类型
历史
林地草地其它土地
现状
其他林地其他土地
二、碳库调查
调查对象
碳层(干重,kg/hm2)
Ⅰ Ⅱ Ⅲ …
地上生物量
地下生物量
枯落物生物量
枯死木生物量
土壤有机质
填表说明
1、“地植被状况”“土地利用状况”中“历史”指项目活动开始3 年之前,“现状”指项目活动开始之前;
2、“土地利用状况”中“土地利用类型”项划“ √”。
DB 54/T 0497—2025
6
3、地上生物量指土壤层以上的所有活生物量,包括干、枝、叶、皮、种子等。
4、地下生物量指所有活根生物量,但通常不包括难以区分的活细根(直径小于2 mm)。
5、枯落物生物量指土壤层以上、直径小于5 cm、处于不同分解状的所有死生物,包括凋落物、腐殖质以及难以区分的活细根(直径小于2mm)。
6、枯死木生物量指土壤层以上、枯落物以外的所有死生物,括枯立木、直大于或等于5 cm 的地表木质残体、死根和树桩。
7.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含碳的有机物质,包括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微生物体及其会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质。
DB 54/T 0497—2025
7
附录B
(资料性)
主要造林碳汇树种
B.1 主要造林碳汇树种
给出了主要碳汇造林树种
表B.1 主要造林碳汇树种表
序号树种名称科学名称
藏西北
高原
藏中南
谷地
藏东南
峡谷
喜马拉
雅南坡
1 白榆Ulmus pumila L. √ √
2 河北杨Populus hopeiensis √ √
3 藏川杨Populus szechuanica var. tibetica √ √
4 新疆杨Populus alba var. pyramidalis √ √
5 小叶杨Populus simonii Carr. √ √
6 青杨Populus cathayana √ √
7 银白杨Populus alba √ √
8 昌都杨Populus qamdoensis √ √
9 左旋柳Salix paraplesia var. subintegra √ √
10 藏垂柳Salix babylonica √ √
11 长蕊柳(竹柳) Salix longistamina √ √
12 乌柳(细叶红柳) Salix cheilophila √ √
13 班公柳Salix bangongensis √
14 沙柳Salix psammophila √ √ √
15 簸箕柳Salix suchowensis W. C. Cheng in S. Y. Jin √ √
16 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 √ √
17 山杏Prumus sibirica √ √ √
18 光核桃Prumus davidiana √ √ √
19 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 sinensis √ √ √ √
20 细枝岩黄耆(花棒) Hedysarum scoparium Fisch. et Mey. √ √
21 秀丽水柏枝Myricaria elegans Royle √ √ √
DB 54/T 0497—2025
8
表B.1 (续)
序号树种名称科学名称
藏西北
高原
藏中南
谷地
藏东南
峡谷
喜马拉
雅南坡
22 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 Ledeb. √ √ √
23 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 (Mill.) Swingle √ √ √
24 小苞水柏枝Myricaria wardii Marquand √ √
25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 √ √
26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Litv. √ √
27 白皮松Pinus bungeana Zucc.ex Endl. √ √
28 高山松Pinus densata Mast. √ √ √
29 川西云杉Picea likiangensis var. rubescens √
30 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 Kom. √ √
31 林芝云杉Picea likiangensis var. linzhiensis √
32 巨柏Cupressus gigantea √
33 祁连圆柏Juniperus przewalskii Kom. √ √ √
34 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 √
35 砂生槐Sophora moorcroftana(Benth.)Benth.ex Baker √ √ √
36 江孜沙棘Hippopha gyantsensis √ √ √ √
37 绢毛蔷薇Rosa sericea Lindl. √ √ √
38 拉萨小檗(三棵针) Berberis hemsleyana √ √
39 钝叶栒子Cotoneaster hebephyllus √ √
40 黄花木Piptanthus nepalensis D. Don √ √
41 互叶醉鱼草Buddleja alternifolia Maxim. √ √ √
DB 54/T 0497—2025
9
附录C
(资料性)
碳汇造林项目碳汇计量参数
C.1 碳汇造林项目碳汇计量参数
给出了碳汇造林项目碳汇计量参数需调查内容。
C.1 碳汇造林项目碳汇计量参数记录表
调查员: 调查时间: 年月日
地点: 县(市、区) 乡镇(街道) 村(社区)
碳层
造林树种
造林面积(hm2)
造林前生物量
(干重,t/hm2)
整地
耗油种类(柴油/汽油)
耗油量(L/hm2)
苗木
运达造林地点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运达造林地点时间
使用量(株/hm2)
运输车辆种类
车辆单位运苗量(万株/辆次)
耗油量(L/km)
燃油种类
平均运输距离(km/辆次)
施肥
施肥方式基肥第一次追肥第二次追肥第三次追肥
肥料种类
含氮量(%)
施肥时间
施肥量(t/hm2)
运输车辆种类
耗油量(L/km)
燃油种类
平均运输距离(km/辆次)
浇水
浇水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浇水时间
用水量(t/hm2)
运输车辆种类
DB 54/T 0497—2025
10
上表(续)
地点: 县(市、区) 乡镇(街道) 村(社区)
耗油量(L/km)
燃油种类
平均运输距离(km/辆次)
间伐
作业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作业时间
间伐量(m3/hm2)
运输车辆种类
耗油量(L/km)
燃油种类
平均运输距离(km/辆次)
主伐
作业时间
主伐量(m3/hm2)
运输车辆种类
车辆单位运材量(m3/辆次)
耗油量(L/km)
燃油种类
平均运输距离(km/辆次)
其他产品
收获时间
产量(t/hm2)
运输车辆种类
车辆单位运材量(m3/辆次)
耗油量(L/km)
燃油种类
平均运输距离(km/辆次)
自然灾害
灾害类型火灾病虫害大风干旱其他
受灾面积(hm2)
生物量损害强度(t/hm2)
人为干扰
时间
地点
面积(hm2)
生物量损害强度(t/hm2)
填表说明
1、一个碳层填写一张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