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次
前言………………………………………………………………………………………………………… Ⅲ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调查分类………………………………………………………………………………………………… 1
5 调查数据获取途径……………………………………………………………………………………… 1
6 调查内容………………………………………………………………………………………………… 2
7 调查时间、地点和周期…………………………………………………………………………………… 2
8 调查方式………………………………………………………………………………………………… 3
9 调查工作流程…………………………………………………………………………………………… 4
10 调查质量控制…………………………………………………………………………………………… 7
附录A(规范性) 上(下)客量调查表…………………………………………………………………… 9
附录B(规范性) 乘客起讫点及换乘情况调查表……………………………………………………… 10
附录C(规范性) 公共汽电车通过频率和满载率调查表……………………………………………… 11
Ⅰ
JT / T 935—2025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 T 1. 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JT/ T 935—2014《城市公共汽电车客流调查方法》。与JT/ T 935—2014 相比,除结构调
整和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删除了客流调查、公交乘客起讫点、满载率、下行、上行、首站、末站、高峰时间、最大客流断面的
术语和定义(2014 年版的2. 1、2. 2、2. 4 ~2. 10);
———更改了公共汽电车通过频率和满载率调查的术语和定义(见3. 2,2014 年版的2. 3);
———增加了网络调查作为调查数据获取途径(见5. 2);
———删除了信息化技术调查获取途径中使用称重技术设备的要求(2014 年版的4. 1. 3);
———更改了上下客调查的人工调查要求(见6. 1. 1,2014 年版的4. 2. 1);
———增加了通过网络调查开展上下客调查、乘客起讫点及换乘情况调查的要求(见6. 1. 2、6. 2. 2);
———更改了信息化技术调查开展上(下)客量调查、乘客起讫点及换乘情况调查、公共汽电车通过
频率和满载率调查的要求(见6. 1. 3、6. 2. 3、6. 3. 2,2014 年版的4. 3. 1、4. 3. 2、4. 3. 3);
———更改了调查周期的要求(见7. 3,2014 年版的5. 3);
———更改了全样本调查的要求(见8. 1,2014 年版的6. 1);
———删除了线网调查的抽样要求(2014 年版的6. 2. 2);
———更改了线网调查覆盖范围的要求(见8. 2. 1. 2,2014 年版的6. 2. 3);
———更改了公共汽电车通过频率和满载率调查抽样方法的要求(见8.2.2.3,2014 年版的6.2.4.3);
———更改了调查工作流程阶段划分的要求,增加了数据分析阶段,修改了调查整体工作流程图(见
9. 1,2014 年版的7. 1);
———更改了调查方案设计的要求(见9. 2. 1,2014 年版的7. 2. 1);
———删除了关于准备调查物品、确定调查员数量的要求(2014 年版的7. 2. 2、7. 2. 3);
———更改了设计调查数据录入方案的要求(见9. 2. 2. 1,2014 年版的7. 2. 5);
———增加了网络调查制作网络问卷的要求(见9. 2. 2. 2);
———更改了媒体宣传的要求(见9. 2. 4,2014 年版的7. 2. 6);
———更改了调查实施的要求(见9. 3,2014 年版的7. 3);
———更改了数据处理的要求(见9. 4,2014 年版的7. 4);
———增加了数据分析的要求(见9. 5);
———更改了调查数据校验质量控制的要求(见10. 3,2014 年版的8. 3);
———更改了乘客起讫点及换乘情况调查表的到站方式、离站后的方式(见附录B,2014 年版的附录B)。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城市客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 TC 529)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济南市城市交通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华设设计集团股份
有限公司、中路高科交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临沂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
郑州天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道路运输协会城市客运分会、济宁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银川市
公共交通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周欣、李晓宁、王逢宝、范东涛、尹怡晓、刘冬梅、杜青山、刘洪宇、董秀萍、
李延娜、崔亚飞、刘玉霞、杨坤、郭忠、蒋伟、渠华、刘霞、吕波、魏迎涛。
Ⅲ
JT / T 935—2025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14 年首次发布为JT/ T 935—2014;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Ⅳ
JT / T 935—2025
城市公共汽电车客流调查方法
1 范围
本文件给出了城市公共汽电车客流调查分类、调查数据获取途径,规定了城市公共汽电车客流调查
内容,调查时间、地点和周期,调查方式,调查工作流程以及调查质量控制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城市公共汽电车客流调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 T 32852. 1 城市客运术语 第1 部分:通用术语
GB/ T 32852. 2 城市客运术语 第2 部分:公共汽电车
3 术语和定义
GB/ T 32852. 1、GB/ T 32852. 2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公共汽电车通过频率和满载率调查 bus and trolleybus passing frequency and loading rate survey
在道路某一断面处观测并记录公共汽电车通过道路横断面的时间及满载率情况的调查。
3.2
车辆自编号 bus number
城市公共汽电车运营企业为公共汽电车编制的唯一号码。
4 调查分类
按照调查的内容,城市公共汽电车客流调查主要分为三类:上(下)客量调查、乘客起讫点及换乘情
况调查、公共汽电车通过频率和满载率调查。
5 调查数据获取途径
5. 1 人工调查
人工调查是最常用的调查形式,适用于任何城市,根据数据需求,组织一定数量的调查人员,一般采
用抽样调查的形式,按照调查要求进行调查并采集调查数据。
5. 2 网络调查
网络调查是利用互联网交互式信息沟通渠道,在网络上发布调研信息,并收集、记录、整理、分析和
1
JT / T 935—2025
公布网民反馈信息的调查方法,以随机调查和定向调查为主,适用于上(下)客量调查和乘客起讫点及
换乘情况调查。
5. 3 信息化技术
采用信息技术获取公共汽电车及客流信息的样本数据,通过车载客流监测装置、车载刷卡机、车载
智能服务终端设备、视频监控设备等信息化技术手段获取调查数据。
6 调查内容
6. 1 上(下)客量调查
6.1.1 人工调查应获取线路经停站点处上(下)客人数和公共汽电车进站时间等数据,具体内容应符
合附录A 表A. 1 的要求。
6.1.2 网络调查应获取乘客所乘坐线路的线路号、上(下)客时间和上(下)车站点等数据。
6.1.3 信息化技术调查应获取车辆自编号、上(下)客人数和上(下)客时间等数据。
6. 2 乘客起讫点及换乘情况调查
6.2.1 人工调查应获取乘客的购票方式、出行目的、出发地、到站方式、候车时间、目的地等信息,具体
内容应符合附录B 表B. 1 的要求。
6.2.2 网络调查应获取乘客的出发地、目的地、候车时间、购票方式以及换乘情况等数据。
6.2.3 信息化技术调查应获取各线路公共汽电车站点的电子支付信息,获取乘客的上(下)车站点及
换乘情况等数据。
6. 3 公共汽电车通过频率和满载率调查
6.3.1 人工调查应获取公共汽电车在某路段观测点的通过频率和满载率等数据,具体内容应符合附
录C 表C. 1 的要求。
6.3.2 信息化技术调查应获取公共汽电车通过各道路横断面的时间、上(下)客人数等数据。
7 调查时间、地点和周期
7. 1 调查时间
应根据具体的调查目的,选择工作日或节假日的高峰时间、平峰时间或者全天运营时间作为调查时
间。当进行全市及跨区域范围的调查时,应选择工作日的高峰时间进行调查。
7. 2 调查地点
7.2.1 上(下)客量调查、乘客起讫点及换乘情况调查应选择下行、上行的起点站作为随车调查的
起点。
7.2.2 公共汽电车通过频率和满载率调查的地点,应均匀分布于城市公共汽电车运行区域,不应选择
线路的首站和末站附近。
7. 3 调查周期
全市规模的上(下)客量调查、乘客起讫点及换乘情况调查、公共汽电车通过频率和满载率调查宜
定期开展,小规模调查可根据实际需求随时进行。
2
JT / T 935—2025
8 调查方式
8. 1 全样本调查
宜根据城市规模、数据及信息积累水平或调查需求,选择采用全样本调查方式。全样本调查应获取
所有线路班次和站点数据。
8. 2 抽样调查
8. 2. 1 一般要求
8.2.1.1 根据不同的调查目的和范围,针对线路调查和线网调查,应设计和使用不同的抽样方法。
8.2.1.2 线网调查宜覆盖全市范围,部分城市宜覆盖都市圈范围,人工调查的线路应采用分层随机抽
样方法进行抽样。
8. 2. 2 抽样方法
8.2.2.1 上(下)客量调查抽样方法应满足以下要求:
a)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抽样。
b) 抽样率计算公式见公式(1):
γ = λ2 δ2
Δ2 N2 + λ2 δ2 …………………………(1)
式中:
γ ———抽样率,以百分比表示;
λ ———对于标准正态分布,为一定的置信度对应的双侧分位数,置信度取值为95%时,λ =1. 96;
δ2———样本方差,实践经验证明,一般情况下应根据实验性调查或其他城市或区域已经拥有的调查
资料统计确定;
Δ ———控制误差,即相对误差E 与样本均值X 的乘积,上(下)客量调查中,控制指标采用乘客平均
出行次数,E≥20%,置信度一般取95%,λ =1. 96;
N ———所有线路的高峰班次总和。
c) 以班次为最小抽样单位,第一层对M 条线路进行抽样,抽样率为50% ~70%,样本量为m;第
二层对抽取的线路高峰班次Ni进行抽样,抽样率为25% ~50%,即每条线路抽取ni高峰班次。
上(下)客量调查分层抽样示意图见图1。
图1 上(下)客量调查分层抽样示意图
3
JT / T 935—2025
8.2.2.2 乘客起讫点及换乘情况调查抽样方法应满足以下要求:
a)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抽样;
b) 抽样率计算公式同公式(1),其中置信度一般取95%,分位数λ 取1. 96,N 为公共汽电车高峰
出行总量,单位为人次;
c) 以人为最小抽样单位,第一层对M 条线路进行抽样,抽样率为50% ~ 70% ,样本量为
m;第二层对抽取线路高峰班次Ni进行抽样,抽样率为25% ~ 50% ,即每条线路抽取ni
高峰班次;第三层对抽取班次的所有乘客进行抽样,抽样率为25% ~ 50% ,即每班车
抽取ri 。
乘客起讫点及换乘情况调查分层抽样示意图见图2。
图2 乘客起讫点及换乘情况调查分层抽样示意图
8.2.2.3 公共汽电车通过频率和满载率调查抽样方法满足以下要求:
a) 调查观测地点应分布于城市的各个区域;
b) 选择的调查观测点宜覆盖本市所有公共汽电车线路的90%以上;
c) 应保证各条运力走廊上至少选取一个调查观测点;
d) 观测点不应选择线路的首站和末站,宜选择最大客流断面处。
9 调查工作流程
9. 1 阶段划分
城市公共汽电车客流调查主要分前期准备、调查实施、数据处理以及数据分析四个阶段,人工调查
工作流程见图3,网络调查、信息化技术调查工作流程可参考使用。
4
JT / T 935—2025
图3 城市公共汽电车客流人工调查工作流程图
9. 2 前期准备
9. 2. 1 方案设计
调查设计方案主要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
a) 调查目的;
b) 调查对象、范围、规模;
c) 调查时间、地点、周期;
d) 调查流程;
e) 调查内容;
f) 调查计划;
g) 应急预案;
h) 质量控制。
5
JT / T 935—2025
9. 2. 2 技术准备
9.2.2.1 设计调查数据录入方案,并满足以下要求:
a) 应根据调查范围、内容和数据量的大小确定录入方式;
b) 规模较大且调查内容有两项及以上的客流调查,宜编制专用的录入程序;
c) 录入程序应操作简单,包含基本的逻辑关系验证功能,经测试后使用,若调查内容简单,宜直
接采用调查程序同步调查并录入。
9.2.2.2 网络调查应制作可通过手机、计算机填写的网络问卷。
9. 2. 3 试调查、可行性判断及调查方案修正
应进行小规模的试调查,对试调查结果可行性进行判断,并决定是否修正完善调查方案。
9. 2. 4 媒体宣传
宜在调查前7 d ~14 d,通过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引导乘客配合。
9. 3 调查实施
9. 3. 1 上(下)客量调查
9.3.1.1 采用人工调查时,应根据车门数量配备调查人员,每个车门处至少安排一名调查人员。
9.3.1.2 采用网络调查时,应向乘客推送调查问卷。
9.3.1.3 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时,应通过车载客流监测装置、车载刷卡机、车载智能服务终端设备、视
频监控设备等信息化技术手段获取数据。
9. 3. 2 乘客起讫点及换乘情况调查
9.3.2.1 采用人工调查时,应至少安排一名调查员在车厢内随机询问乘客获取数据。
9.3.2.2 采用网络调查时,应向乘客推送调查问卷。
9.3.2.3 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时,宜获取各线路公共汽电车站点的电子支付信息。
9. 3. 3 公共汽电车通过频率和满载率调查
9.3.3.1 采用人工调查时,调查员应通过驻点观测的方式采集数据,具体操作满足以下要求:
a) 调查地点应满足调查样本目标需求;
b) 调查地点应位于公共汽电车车站附近,调查员观测位置宜选取在公共汽电车站点车辆驶离方
向的前方;
c) 应根据公共汽电车线路的班次数分配调查任务;
d) 公共汽电车通过调查观测点时,应记录线路名、车辆自编号、车辆经过时刻以及满载率情况。
9.3.3.2 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时,应通过车载客流监测装置、车载刷卡机、车载智能服务终端设备、视
频监控设备等采集相关数据。
9. 3. 4 数据录入
人工调查数据采集过程结束后,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调查数据录入工作。
9. 4 数据处理
应对调查数据开展数据清洗,数据清洗过程应满足以下要求:
a) 清除重复数据、错误数据等无效数据;
b) 采用统一的编码规则对入库数据进行编码;
6
JT / T 935—2025
c) 同类数据统计采用相同的量纲。
9. 5 数据分析
9. 5. 1 扩样
抽样调查宜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扩样:
a) 乘客起讫点扩样方法采用公共汽电车总客流扩样法或公共汽电车站点客流扩样法;
b) 上(下)客量调查宜按照满载率调查的高峰小时实际运营班次进行扩样,得到各线路高峰小时
上(下)客人数。
9. 5. 2 指标分析
应对调查数据进行指标分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指标:
a) 时间分布:分析各时段内上车乘客数量,以15 min、30 min 或1 h 为一个时间间隔进行统计,识
别各时段客流分布情况;
b) 车站上客量:分析各站点平均每天或每小时上客量,识别乘客在不同空间上的出行强度;
c) 车站下客量:分析各站点平均每天或每小时下客量,识别乘客在不同空间上的出行强度;
d) 换乘客流:分析各线路、各站点平均每天或每小时换乘量,识别主要的换乘站点及线路间换乘
关系;
e) 换乘时间:分析乘客换乘公共汽电车线路、城市轨道交通或自行车等其他交通方式的平均
时间;
f) 乘客起讫点分布:分析乘客出行的起讫站点,识别主要客流集散点;
g) 出行距离:分析乘客在不同出行距离区间内的出行人次占比,识别乘客主要出行距离;
h) 出行时耗:分析乘客在不同出行时耗区间内的出行人次占比,识别乘客主要出行时耗;
i) 断面满载率:分析公共汽电车在不同断面上车内满载率情况,识别公共汽电车利用程度及公
共汽电车服务水平;
j) 断面客流量:分析公共汽电车在不同断面上的车内乘客数量,识别线路高客流断面分布情况。
9. 5. 3 校验
数据校验满足以下要求:
a) 应将调查指标分析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核验;
b) 宜将调查指标分析结果与居民出行调查等其他调查方式获取的数据进行校验。
10 调查质量控制
10. 1 调查前期质量控制
10.1.1 应多方征求意见,保证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并组织进行试调查,根据试调查情况对方案
进行修改完善。
10.1.2 应根据调查需求招募相应数量的素质较高、具有较强责任心的调查员。
10.1.3 应组织做好调查人员的培训工作,培训宜采取室内课件培训和实地模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进行。
10.1.4 应做好调查物品的配备工作,并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
10. 2 调查过程质量控制
10.2.1 应制定严格的考勤制度,对调查人员的出勤进行考核。
7
JT / T 935—2025
10.2.2 调查组织实施机构应现场抽查调查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10.2.3 调查人员应保证调查表格的内容填写完整,字迹清晰易辨,数据真实可靠,督导员应对调查表
格签字确认。
10.2.4 发现未按规定进行调查,或出现表格漏填、错填、字迹模糊、逻辑错误及不真实等问题,调查数
据均视为无效,应重新调查。
10. 3 调查数据校验质量控制
10.3.1 调查组织实施机构发现数据缺失、错误问题,应与原始表格进行比对,对存在录入错误的数据
应重新录入。
10.3.2 原始表格记录错误的数据应确定为无效数据。
10.3.3 调查数据校验质量控制还应符合9. 5. 3 的规定。
8
JT / T 935—2025
附 录 A
(规范性)
上(下)客量调查表
表A. 1 规定了上(下)客量调查表的格式。
表A. 1 上(下)客量调查表
线路名: 调查日期: 年月日 天气情况:①晴( ) ②雨雪( )(请划“√”)
车辆自编号(下行a): 车辆行驶方向(下行): 站至 站
车辆自编号(上行b): 车辆行驶方向(上行): 站至 站
调查员姓名: 调查员编号: 督导员姓名: 督导员编号:
车站
序号
站名
(下行)
进站时间
(24 h 制)
时分
上客
(人)
下客
(人)
车站
序号
站名
(上行)
进站时间
(24 h 制)
时分
上客
(人)
下客
(人)
a 下行指公共汽电车沿首站向末站方向运行。
b 上行指公共汽电车沿末站向首站方向运行。
9
JT / T 935—2025
附!录!!
!规范性"
乘客起讫点及换乘情况调查表
表"#$ 规定了乘客起讫点及换乘情况调查表的格式!
表!"#$乘客起讫点及换乘情况调查表
!线路名"!!!!!调查日期"!!!年月日!天气情况"!晴#!$"特殊天气#!$#请划%!&$!调查员姓名" 调查员编号"
!车辆自编号#下行$"!!!!!!!!车辆行驶方向#下行$"!!!!!!!!站至!!!!!!!!站!!督导员姓名"!!!!!!!
!车辆自编号#上行$"!!!!!!!!车辆行驶方向#上行$"!!!!!!!!站至!!!!!!!!站!!督导员编号"!!!!!!!
调查序号
调查时间
#%& ' 制$
时分
性别
男女
购票方式
投币
智能卡
普通卡
月票卡
优惠卡
免费卡
其他卡
扫码其他
出行目的
上班上学回家
购物
娱乐
探亲
访友
其他
出发地地址
到站
方式
方式序
号(
线路名
候车时间'
分(
目的地地址
离站后的
方式
方式序
号)
线路名
!!(!到站方式序号"!步行)"自行车#含电动自行车$)#共享单车#含共享电动单车$)$城市轨道)%小汽车)&其他)'公共汽电车*几路+
!!)!离站后的方式序号"!步行)"自行车#含电动自行车$)#共享单车#含共享电动单车$)$城市轨道)%小汽车)&其他)'公共汽电车*几路+
10
JT / T 935—2025
附 录 C
(规范性)
公共汽电车通过频率和满载率调查表
表C. 1 规定了公共汽电车通过频率和满载率调查表的格式。
表C. 1 公共汽电车通过频率和满载率调查表
观测地点: 观测地点编号: 车辆行驶方向:
调查日期: 年月日 天气状况:①晴( ) ②特殊天气( )(请划“√”)
调查员姓名: 调查员编号: 督导员姓名: 督导员编号:
调查序号线路名
车辆
自编号
车辆经过时刻
(24 h 制) 满载率
时分
评估标准
序号
补充(人)
满载率观测评估标准
1. 填写满载率时只需将与实际
满载率相对应的序号填入“序
号”栏。
2. 如出现0、5、10 中描述的情
况,需要在“序号”栏右侧“补充”
栏中填写具体坐(站立) 或没能
上车的乘客人数。
0:车内仅有少量乘客
1:1/4 座位坐满
2:1/2 座位坐满
3:3/4 座位坐满
4:座位全满
5:少数乘客站立
6:1/4 站满
7:1/2 站满
8:3/4 站满
9:全部站满
10:过度拥挤(留客)
11
JT / T 935—202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