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926-2025 绿色食品 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ICS
65.020.20 65.020.20
CCS
B 05 DB 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 63/T 926—2025
代替 DB63/T 926-2019
绿色食品 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
2025 - 06 - 30发布
2025 - 08 - 01实施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 63/T 926—2025
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DB63/T 926—2019《绿色食品 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与DB63/T 926—2019相比,除结构性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 更改了“范围”中的描述和内容(见第1章,2019年版的第1章);
b) 更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的引导语和文件清单(见第2章,2019年版的第2章);
c) “产量指标”中增加了“低位水地产量”(见第4章,2019年版的第4章);
d) 增加了“马铃薯生产技术流程图”(见第5章);
e) 在“产地环境”中增加了对土壤的要求(见第6章,2019年版的第3章);
f) 将“生产技术”修改为“栽培技术”(见第7章,2019年版的第5章);
g) 更改了“品种选择”、“种薯质量”、“催芽”相关内容(见7.1.1、7.1.2、7.2.2,2019年版的5.1.1、5.1.2、5.2.1);
h) 更改了“切块”,将“整薯”整合到“切块”(见7.2.2,2019年版的5.2.2、5.2.3);
i) 将“选地整地”、“基肥”整合修改为“整地施肥”(见7.3,2019年版的5.3、5.5);
j) 删除了“播种密度”、“平播”(见2019年版的5.6.3、5.6.4.1);
k) 将“垄播”合并至“播种方式”,并修改株行距等相关内容(见7.4.3,2019年版的5.6.4.2);
l) 删除了“全膜覆盖栽培”(见2019年版的5.6.4.3);
m) 将“查苗补苗”修改为“补苗”,并删除“补苗方法”(见7.5.1,2019年版的6.1);
n) 更改了“中耕培土”(见7.5.2,2019年版的6.2);
o) 将“适时追肥”修改为“追肥”,并修改相关内容(见7.5.3,2019年版的6.3);
p) 将“适时浇水”修改为“灌溉”,并修改相关内容(见7.5.4,2019年版的6.4);
q) “病虫害防治”中增加了“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见8.1、8.2,2019年版的第7章);
r) 增加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见8.2);
s) 将“采收及储藏运输”修改为“采收及储藏”(见第9章,2019年版的第8章);
t) 更改了“采收”(见9.1,2019年版的8.1);
u) 增加了“生产档案”(见第10章);
v) 更改了“有机肥卫生标准” (见附录A,见2019年版的附录A)
w) 将“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修改为“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方法”,并更改了附录B内容(见附录B,2019年版的附录B)。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青海省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西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西宁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马祖力亥、胡波、李华、祁元玲、刘晓风、余兴邦、柏章荣、崔英、马君梅、杨永慧、张静、王蓉、胡学敏。
本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本文件2010年首次发布,2019年第一次修订,本次为第二次修订。
本文件由青海省农业农村厅监督实施。
DB 63/T 926—2025
1
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 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 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 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绿色食品马铃薯的生产程序,规定了马铃薯生产的产量指标、马铃薯生产技术流程、产地环境、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及储藏、生产档案等技术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绿色食品马铃薯标准化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8133 马铃薯种薯
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NY/T 525 有机肥料
NY/T 1049 绿色食品 薯芋类蔬菜
NY/T 1056 绿色食品 储藏运输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产量指标
低位水地45.000 t/hm2~60.000 t/hm2(3000.00 kg/667 m2~4000.00 kg/667 m2);高位水地37.500 t/hm2~49.500 t/hm2(2500.00 kg/667 m2~3300.00 kg/667 m2);中高位山旱地30.000 t/hm2~45.000 t/hm2(2000.00 kg/667 m2~3000.00 kg/667 m2)。
5 马铃薯生产技术流程
马铃薯生产技术流程如图1所示。
DB 63/T 926—2025
2
图1 马铃薯生产技术流程图
6 产地环境
选择土层深厚、质地疏松、通气良好,保水保肥、富含有机质的砂壤土或轻砂壤土地块,地块选择符合NY/T 391的规定。
7 栽培技术 种薯
7.1.1 品种选择
选用优质高产、抗病性强并经登记的优良品种,可根据当地登记品种更新。
7.1.2 种薯质量
符合GB 18133要求。 种薯处理
7.2.1 催芽
DB 63/T 926—2025
3
播种前10 d~15 d将种薯取出,剔除病烂薯,置于室温15 ℃~18 ℃的散光下进行催芽。
7.2.2 切块
种薯有整薯和切块2种播种方法,10.0 g~25.0 g小薯整薯播种;25g以上大薯切块播种,播种前2 d~3 d进行切块,保证每个种块有1个~2个芽眼;切薯时,每10min和切到病烂薯时,将切刀用75%酒精消毒;切块后用草木灰或药剂拌种,平摊于通风阴凉处。 整地施肥
播种前深翻土壤25.00 cm~30.00 cm,碎土耙平耱细,疏松土壤。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45.000 t/hm2~60.000 t/hm2(3000.00 kg/667 m2~4000.00 kg/667 m2)或商品有机肥(N、P、K总含量≧4%)6.000 t/hm2~9.000 t/hm2 (400.00 kg/667 m2~600.00 kg/667 m2),化肥折纯N 10.30 kg/667 m2~13.30 kg/667 m2,P2O5 7.00 kg/667 m2~10.00 kg/667 m2,K2O 5.00 kg/667 m2~8.00 kg/667 m2。肥料使用符合NY/T 394的规定。有机肥卫生指标见附录A。 播种
7.4.1 播期
4月下旬至5月上旬。
7.4.2 播量
150.00 kg/667 m2~200.00 kg/667 m2,保苗每亩3500株~4500株。
7.4.3 播种方式
播种深度18.00 cm~20.00 cm。单行或双行覆膜垄播。单行垄播:株距25.00 cm~35.00 cm,行距65.00 cm~70.00 cm;双行垄播:株距40.00 cm~50.00 cm,宽行70.00 cm~90.00 cm,窄行25.00 cm~30.00 cm,呈三角形对称布局。 田间管理
7.5.1 补苗
出苗后,及时进行查苗、补种,确保全苗。
7.5.2 中耕培土
齐苗后结合除草深中耕一次,现蕾期第二次中耕培土。
7.5.3 追肥
现蕾期结合中耕培土追施化肥折纯N 5.00 kg/667 m2,生长期视苗情长势追施叶面肥1次~2次,肥料用量折合KH2PO4 0.20 kg/667 m2。
7.5.4 灌溉
现蕾至开花期,有条件的地区可根据天气情况和土壤墒情及时灌溉。
8 病虫害防治
DB 63/T 926—2025
4
主要病虫害
主要病害有病毒病、黑胫病、环腐病、早疫病、晚疫病等;主要虫害有蛴螬、蚜虫等。 防治措施
8.2.1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采用脱毒种薯;合理轮作倒茬,不与茄科作物连作;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病株。
8.2.2 生物防治
重视利用瓢虫、食蚜蝇、蚜茧蜂等天敌防治。
8.2.3 物理防治
采用银膜驱避,黄板诱杀、杀虫灯等措施防治。
8.2.4 化学防治
按照NY/T 393要求执行。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方法见附录B。
9 采收及储藏 采收
马铃薯全田80%茎叶干枯时及时收获。采收前1 d~2 d宜割去地上枝蔓。收获后薯块晾晒2 h~3 h后装袋。产品质量符合NY/T 1049规定。 储藏
按照NY/T 1056规定执行。
10 生产档案
生产全过程建立马铃薯绿色食品生产档案,生产档案期限保存3年以上,做到绿色生产过程可追溯。
DB 63/T 926—2025
5
A
A 附录A (规范性) 有机肥卫生标准
有机肥卫生标准见表A.1。
表A.1 有机肥卫生标准 有机肥卫生标准 有机肥卫生标准
项目
卫生标准及要求
农家肥 高温堆肥
堆肥温度
最高堆温达50 ℃~55 ℃,持续5 d~7 d
蛔虫卵死亡率
95%~100%
粪大肠菌值
10-1~10-2
苍蝇
有效地控制苍蝇孽生,肥堆周围没有活的蛆、蛹或羽化的成蝇
商品
有机肥
外观
为褐色或灰褐色,粒状或粉状,无机械杂质,无恶臭。
有机质含量(以干基计)
有机肥料的各项技术指标均应符合 NY/T 394、NY/T 525。
DB 63/T 926—2025
6
B
B 附录B (资料性) 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方法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方法见表B.1。
表B.1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方法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方法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方法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方法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方法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化学防治方法
防治对象
防治方法
病毒病
1.马铃薯病毒病传播途径主要是靠蚜虫传播,因此药剂防治蚜虫也是有效防治马铃薯病毒病的有效措施。
2.治蚜防病。防治蚜虫对防治卷叶病毒的传播十分有效。
3.可用吡虫啉微乳剂,10~20 ml/667 m2,均匀喷雾,安全间隔期为7天。
早、晚疫病
1.早疫病:
(1)发现早疫病病株,用代森锌可湿性粉剂80~100 g/667 m2,早疫病发病初期开始喷施处理,每隔7~10天施药一次,连续喷2次,安全间隔期为21天;
(2)或选用噁唑菌酮·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进行药剂喷施,用量60 g/667 m2,兑水30 kg,间隔7~14天;
(3)或选用噁唑菌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用量30 g/667 m2,马铃薯封行前,开始保护性喷雾,间隔7~10天,连续2~3次用药,必须使用足够喷液量,覆盖作物全株。
2.晚疫病:
(1)发病初期,施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20~180 g/667 m2),安全间隔期7天,每季最多使用3次;或氟啶胺悬浮剂(30~35 ml/667 m2),防治马铃薯晚疫病于发病前或发病初期,施药间隔期为7~10天,每季最多使用4次;
(2)烯酰吗啉水乳剂,发病初期茎叶喷雾,用量50 ml/667 m2,施药间隔期7~10天;
(3)氟菌·霜霉威悬浮剂60~75 ml/667 m2,在晚疫病发生初期进行叶面喷雾处理效果最佳,并可以降低用药量,建议每隔7~10天施用1次,大风天或预计一小时内降雨,请勿施药。
环腐病、黑胫病
1.切刀消毒。用75%酒精溶液进行切刀消毒;
2.100 kg种薯用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25g拌种,可防治环腐病、黑胫病;
3.环腐病发病时可选用杜邦克露(霜脲氰+代森锰锌)40 g/667 m2,兑水30 ㎏,全田喷雾,间隔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视病情而定;在苗期喷洒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37~47g/667 m2)可预防黑胫病。
蚜虫
蚜虫也可施用吡虫啉微乳剂(10~20 ml/667 m2)进行喷雾防治。
蛴螬
用苦参碱乳油500倍液灌根防治。
注:农药使用以最新版本NY/T 393的规定为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