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2445-2025 落叶松红腹叶蜂防控技术规程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 63/T 2445—2024
落叶松红腹叶蜂防控技术规程
2025 - 06 - 30发布
2025 - 08 - 01实施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 63/T 2445—2024
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海东市乐都区天然林保护服务中心、海东市乐都区药草台林场。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吴延瑾、张四康、于红妍、马吉良、白灵娜、雅努义、梁洪梅、康宗秀、鲍守 萍、夏吾家、隆玉山、何淑琴、马文良、王琳、陈岳、马玉英、史兴国。
本文件由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监督实施。
DB 63/T 2445—2024
2
落叶松红腹蜂防控技术规程 落叶松红腹蜂防控技术规程 落叶松红腹蜂防控技术规程 落叶松红腹蜂防控技术规程 落叶松红腹蜂防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落叶松红腹蜂的虫情监测、 预报发生程度及成灾标准其它防控技术措施本文件规定了落叶松红腹蜂的虫情监测、 预报发生程度及成灾标准其它防控技术措施本文件规定了落叶松红腹蜂的虫情监测、 预报发生程度及成灾标准其它防控技术措施本文件规定了落叶松红腹蜂的虫情监测、 预报发生程度及成灾标准其它防控技术措施本文件规定了落叶松红腹蜂的虫情监测、 预报发生程度及成灾标准其它防控技术措施本文件规定了落叶松红腹蜂的虫情监测、 预报发生程度及成灾标准其它防控技术措施本文件规定了落叶松红腹蜂的虫情监测、 预报发生程度及成灾标准其它防控技术措施本文件规定了落叶松红腹蜂的虫情监测、 预报发生程度及成灾标准其它防控技术措施本文件规定了落叶松红腹蜂的虫情监测、 预报发生程度及成灾标准其它防控技术措施本文件规定了落叶松红腹蜂的虫情监测、 预报发生程度及成灾标准其它防控技术措施本文件规定了落叶松红腹蜂的虫情监测、 预报发生程度及成灾标准其它防控技术措施本文件规定了落叶松红腹蜂的虫情监测、 预报发生程度及成灾标准其它防控技术措施本文件规定了落叶松红腹蜂的虫情监测、 预报发生程度及成灾标准其它防控技术措施本文件规定了落叶松红腹蜂的虫情监测、 预报发生程度及成灾标准其它防控技术措施本文件规定了落叶松红腹蜂的虫情监测、 预报发生程度及成灾标准其它防控技术措施本文件规定了落叶松红腹蜂的虫情监测、 预报发生程度及成灾标准其它防控技术措施本文件规定了落叶松红腹蜂的虫情监测、 预报发生程度及成灾标准其它防控技术措施本文件规定了落叶松红腹蜂的虫情监测、 预报发生程度及成灾标准其它防控技术措施本文件规定了落叶松红腹蜂的虫情监测、 预报发生程度及成灾标准其它防控技术措施本文件规定了落叶松红腹蜂的虫情监测、 预报发生程度及成灾标准其它防控技术措施防控效果调查等综合技术和方法。 防控效果调查等综合技术和方法。 防控效果调查等综合技术和方法。 防控效果调查等综合技术和方法。 防控效果调查等综合技术和方法。 防控效果调查等综合技术和方法。 防控效果调查等综合技术和方法。 防控效果调查等综合技术和方法。 防控效果调查等综合技术和方法。 防控效果调查等综合技术和方法。 防控效果调查等综合技术和方法。 防控效果调查等综合技术和方法。 防控效果调查等综合技术和方法。 防控效果调查等综合技术和方法。 防控效果调查等综合技术和方法。 防控效果调查等综合技术和方法。 防控效果调查等综合技术和方法。
本文件使用于落叶松红腹蜂的防控。 本文件使用于落叶松红腹蜂的防控。 本文件使用于落叶松红腹蜂的防控。 本文件使用于落叶松红腹蜂的防控。 本文件使用于落叶松红腹蜂的防控。 本文件使用于落叶松红腹蜂的防控。 本文件使用于落叶松红腹蜂的防控。 本文件使用于落叶松红腹蜂的防控。 本文件使用于落叶松红腹蜂的防控。 本文件使用于落叶松红腹蜂的防控。 本文件使用于落叶松红腹蜂的防控。 本文件使用于落叶松红腹蜂的防控。 本文件使用于落叶松红腹蜂的防控。 本文件使用于落叶松红腹蜂的防控。 本文件使用于落叶松红腹蜂的防控。 本文件使用于落叶松红腹蜂的防控。 本文件使用于落叶松红腹蜂的防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LY/T 1681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
LY/T 2011 林业主要有害生物调查总则 LY/T 2843 落叶松叶蜂防治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落叶松红腹叶蜂
属膜翅目 (Hymenoptera )广腰亚目( )广腰亚目( )广腰亚目( )广腰亚目( )广腰亚目( )广腰亚目( Sym phytaphytaphytaphytaphyta)叶蜂科 )叶蜂科 )叶蜂科 )叶蜂科 (TenthredinidacTenthredinidacTenthredinidacTenthredinidacTenthredinidacTenthredinidacTenthredinidacTenthredinidacTenthredinidacTnthredinidacTenthredinidacTenthredinidacTenthredinidacTenthredinidac)锤叶蜂属( 锤叶蜂属( 锤叶蜂属( 锤叶蜂属( 锤叶蜂属( PristiphoraPristiphoraPristiphoraPristiphoraPristiphoraPristiphoraPristiphoraPristiphoraPristiphoraPristiphoraPristiphora),是 落叶松属 Larirspp .树种的重要食叶害虫。各态形特征、 .树种的重要食叶害虫。各态形特征、 .树种的重要食叶害虫。各态形特征、 .树种的重要食叶害虫。各态形特征、 .树种的重要食叶害虫。各态形特征、 .树种的重要食叶害虫。各态形特征、 .树种的重要食叶害虫。各态形特征、 .树种的重要食叶害虫。各态形特征、 .树种的重要食叶害虫。各态形特征、 生物学特性。落叶松红 生物学特性。落叶松红 生物学特性。落叶松红 生物学特性。落叶松红 生物学特性。落叶松红 腹叶蜂形态特征 腹叶蜂形态特征 腹叶蜂形态特征 腹叶蜂形态特征 腹叶蜂形态特征 腹叶蜂形态特征 腹叶蜂形态特征 及生物学特性见附录 及生物学特性见附录 及生物学特性见附录 及生物学特性见附录 及生物学特性见附录 及生物学特性见附录 及生物学特性见附录 及生物学特性见附录 及生物学特性见附录 A。
4 虫情监测方法 线路踏查
幼虫发生期(7月上旬~7月下旬)在寄主分布范围内,沿林道、公路等具有代表性的线路进行踏查, 查看落叶松新梢弯曲,针叶枯黄、树冠变形等被害情况。确认发生范围、被害情况后设立标准地详查。 标准地调查
4.2.1 标准地设置
在发生区,按照不同立地条件、发生危害程度,选择有代表性的林分设置标准地。在同类林分中,每块标准地按林地总面积的0.1%~0.5%设立标准地数量。标准地面积一般为0.2hm²~0.3hm²,标准地内寄主树种不少于100株。
DB 63/T 2445—2024
3
4.2.2 确定样株
在标准地内采用对角线法、“Z ”字形法选取样株,每块标准地一般选取样株不少于30株。 调查方法
4.3.1 越冬茧调查
老熟幼虫下树结茧后进行( 老熟幼虫下树结茧后进行( 老熟幼虫下树结茧后进行( 老熟幼虫下树结茧后进行( 老熟幼虫下树结茧后进行( 老熟幼虫下树结茧后进行( 老熟幼虫下树结茧后进行( 老熟幼虫下树结茧后进行( 老熟幼虫下树结茧后进行( 老熟幼虫下树结茧后进行( 老熟幼虫下树结茧后进行( 老熟幼虫下树结茧后进行( 8月初 ~次年 6月底)。在标准地内,以 月底)。在标准地内,以 月底)。在标准地内,以 月底)。在标准地内,以 月底)。在标准地内,以 月底)。在标准地内,以 月底)。在标准地内,以 月底)。在标准地内,以 月底)。在标准地内,以 月底)。在标准地内,以 月底)。在标准地内,以 样株树干基部为中心, 株树干基部为中心, 株树干基部为中心, 株树干基部为中心, 株树干基部为中心, 株树干基部为中心, 株树干基部为中心, 株树干基部为中心, 株树干基部为中心, 以树冠 以树冠 垂直投影为范围。深翻 垂直投影为范围。深翻 垂直投影为范围。深翻 垂直投影为范围。深翻 垂直投影为范围。深翻 5cm ~20cm 20cm土层。 统计 越冬 茧数量和被寄生、死亡 数量和被寄生、死亡 数量和被寄生、死亡 数量和被寄生、死亡 数量和被寄生、死亡 比例 ,计 算越冬 茧密度、被 密度、被 密度、被 密度、被 寄生率、 自然死亡率,并将调查结果记入统计 自然死亡率,并将调查结果记入统计 自然死亡率,并将调查结果记入统计 自然死亡率,并将调查结果记入统计 自然死亡率,并将调查结果记入统计 自然死亡率,并将调查结果记入统计 自然死亡率,并将调查结果记入统计 自然死亡率,并将调查结果记入统计 自然死亡率,并将调查结果记入统计 自然死亡率,并将调查结果记入统计 自然死亡率,并将调查结果记入统计 自然死亡率,并将调查结果记入统计 自然死亡率,并将调查结果记入统计 自然死亡率,并将调查结果记入统计 自然死亡率,并将调查结果记入统计 自然死亡率,并将调查结果记入统计 自然死亡率,并将调查结果记入统计 自然死亡率,并将调查结果记入统计 表附录 B(表 B.1) 。
4.3.2 卵期调查
成虫产卵期(6月下旬~7月中旬),致使嫩稍弯曲枯黄,可根据该危害特征对标准地内寄主树木进 行调查,统计有虫株率。并将结果记入调査统计表(表B.2)。
4.3.3 幼虫期调查
卵孵化始盛期(7月上旬~7月中旬),对标准地内寄主树木进行调查,统计有虫株率。在每个样株的东、 南、西、北方向,随机剪取长势相近的50cm长标准枝各一枝,分别记录标准枝幼虫数量,并将结果记入调查统计表附录B(表B.3)。 危害程度和成灾标准
落叶松红腹叶蜂危害程度划分标准见表1。
表1 落叶松红腹叶蜂危害程度划分标准
调查阶段
统计指标
危害程度
备注
轻
中
重
幼虫
条/50㎝标准枝
1~4
5~8
≥9
茧
头/㎡
1~3
4~6
≥7
注:成灾标准失叶率60%以上或林木死亡株率10%以上即为成灾。
5 发生期预测 期距法
根据落叶松红腹叶蜂在林间发育进度的系统调查,掌握不同虫态或虫龄的起始日期,计算多年相应历期的平均值(期距值)。期距法预测式见式(C.1)。
?=??+(??+??) · · · (C. 1)
式中:
F --某虫态出现日期;
??--前期虫态发生期实测日期;
??--期距值; ??--期距值对应的标准差。
DB 63/T 2445—2024
4
物候法
根据当地常见植物的生长发育与落叶松红腹叶蜂发生期的相关性,建立物候期预测法、落叶松红腹 叶蜂发生期与物候关系表参见附录C。
6 防治要求及措施 防治要求
包括但限于以下内容:
a) 以控制越冬幼虫为主,在增值阶段低虫口时,应及时进行防治,阻止种群数量增加。大面积规划作业防治面积时,新发生区,中度以上发生区优先,防止扩散;
b) 加强监测预报:采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林分生态平衡等预防性措施,严密监视虫源;
c) 抚育措施:全面封山育林,实施抚育管理、补植补造和营造混交林,改造虫源地;
d) 生物药剂:重度、中度发生区,使用球孢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制剂及苦参碱等植物源杀虫剂压低虫口密度;
e) 天敌防治:招引益鸟。实行保护生态环境,加强虫情监测,保持低虫口密度的策略。 防治措施及安全
防治措施见附录D。防治作业按照GB 12475执行,机动喷雾按照GB 10395.6执行。
7 防治效果调查 调查内容
防治前、后虫口密度,用虫口减退率表示防治效果。 调查时间
防治7 d~10 d后调査防治效果。 调查方法
按林地总面积的0.1%~0.5%设立标准地块,标准地面积一般为0.2hm²~0.3hm² , 设样株30株, 调査防治前后的活虫数。将调查结果记入防效调查统计表附录B(表B.4)。
8 计算公式
见附录E。
DB 63/T 2445—2024
5
A 附录A (规范性) 落叶松红腹叶蜂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A.1 形态特征 形态特征 (见图 A.1 )
A.1.1 雌虫体长 雌虫体长 8.5mm 8.5mm ~10.0mm 10.0mm 。体黑色具光泽头,被白短绒毛触角 茶褐前胸背板后。体黑色具光泽头,被白短绒毛触角 茶褐前胸背板后。体黑色具光泽头,被白短绒毛触角 茶褐前胸背板后。体黑色具光泽头,被白短绒毛触角 茶褐前胸背板后。体黑色具光泽头,被白短绒毛触角 茶褐前胸背板后。体黑色具光泽头,被白短绒毛触角 茶褐前胸背板后。体黑色具光泽头,被白短绒毛触角 茶褐前胸背板后。体黑色具光泽头,被白短绒毛触角 茶褐前胸背板后。体黑色具光泽头,被白短绒毛触角 茶褐前胸背板后。体黑色具光泽头,被白短绒毛触角 茶褐前胸背板后。体黑色具光泽头,被白短绒毛触角 茶褐前胸背板后。体黑色具光泽头,被白短绒毛触角 茶褐前胸背板后。体黑色具光泽头,被白短绒毛触角 茶褐前胸背板后。体黑色具光泽头,被白短绒毛触角 茶褐前胸背板后。体黑色具光泽头,被白短绒毛触角 茶褐前胸背板后。体黑色具光泽头,被白短绒毛触角 茶褐前胸背板后黄褐色,中胸 黄褐色,中胸 、后胸黑色, 翅基片黄。透明痣、后胸黑色, 翅基片黄。透明痣、后胸黑色, 翅基片黄。透明痣、后胸黑色, 翅基片黄。透明痣、后胸黑色, 翅基片黄。透明痣、后胸黑色, 翅基片黄。透明痣、后胸黑色, 翅基片黄。透明痣、后胸黑色, 翅基片黄。透明痣C脉黄色, 其余翅褐。足淡脉黄色, 其余翅褐。足淡脉黄色, 其余翅褐。足淡脉黄色, 其余翅褐。足淡脉黄色, 其余翅褐。足淡脉黄色, 其余翅褐。足淡脉黄色, 其余翅褐。足淡脉黄色, 其余翅褐。足淡仅前足和中的基节 。轻端部,后、腿仅前足和中的基节 。轻端部,后、腿仅前足和中的基节 。轻端部,后、腿仅前足和中的基节 。轻端部,后、腿仅前足和中的基节 。轻端部,后、腿仅前足和中的基节 。轻端部,后、腿仅前足和中的基节 。轻端部,后、腿仅前足和中的基节 。轻端部,后、腿仅前足和中的基节 。轻端部,后、腿仅前足和中的基节 。轻端部,后、腿仅前足和中的基节 。轻端部,后、腿仅前足和中的基节 。轻端部,后、腿仅前足和中的基节 。轻端部,后、腿仅前足和中的基节 。轻端部,后、腿仅前足和中的基节 。轻端部,后、腿端半部、趾节均为黑色。腹除 端半部、趾节均为黑色。腹除 端半部、趾节均为黑色。腹除 端半部、趾节均为黑色。腹除 端半部、趾节均为黑色。腹除 端半部、趾节均为黑色。腹除 端半部、趾节均为黑色。腹除 端半部、趾节均为黑色。腹除 端半部、趾节均为黑色。腹除 端半部、趾节均为黑色。腹除 端半部、趾节均为黑色。腹除 端半部、趾节均为黑色。腹除 端半部、趾节均为黑色。腹除 端半部、趾节均为黑色。腹除 第1至第 5节 背板、第 背板、第 6节板前缘为橘黄色外,其余 节板前缘为橘黄色外,其余 节板前缘为橘黄色外,其余 节板前缘为橘黄色外,其余 节板前缘为橘黄色外,其余 节板前缘为橘黄色外,其余 均为黑色。 均为黑色。 均为黑色。 均为黑色。 均为黑色。
A.1.2 卵:椭圆形,长约 卵:椭圆形,长约 卵:椭圆形,长约 卵:椭圆形,长约 1.3mm 1.3mm ,宽约 ,宽约 0.4mm 0.4mm 。 初产时黄白色,中期为绿孵化前黑褐。 初产时黄白色,中期为绿孵化前黑褐。 初产时黄白色,中期为绿孵化前黑褐。 初产时黄白色,中期为绿孵化前黑褐。 初产时黄白色,中期为绿孵化前黑褐。 初产时黄白色,中期为绿孵化前黑褐。 初产时黄白色,中期为绿孵化前黑褐。 初产时黄白色,中期为绿孵化前黑褐。 初产时黄白色,中期为绿孵化前黑褐。 初产时黄白色,中期为绿孵化前黑褐。
初产时黄白色,中期为绿孵化前黑褐A.1.3 幼虫 :幼虫 :5龄。老熟幼虫体长 龄。老熟幼虫体长 龄。老熟幼虫体长 龄。老熟幼虫体长 15.0mm 15.0mm ~18.0mm18.0mm ,头宽约 ,头宽约 2.0mm 2.0mm 。胸部、腹被面灰绿色,板 。胸部、腹被面灰绿色,板 。胸部、腹被面灰绿色,板 。胸部、腹被面灰绿色,板 。胸部、腹被面灰绿色,板 。胸部、腹被面灰绿色,板 。胸部、腹被面灰绿色,板 浅灰色。 胸足黑褐浅灰色。 胸足黑褐浅灰色。 胸足黑褐浅灰色。 胸足黑褐浅灰色。
胸足黑褐A.1.4 蛹: 9.0mm 9.0mm~10.0m 10.0m 初为乳自色,后淡绿。羽化前棕黑蛹的历期长短随不 初为乳自色,后淡绿。羽化前棕黑蛹的历期长短随不 初为乳自色,后淡绿。羽化前棕黑蛹的历期长短随不 初为乳自色,后淡绿。羽化前棕黑蛹的历期长短随不 初为乳自色,后淡绿。羽化前棕黑蛹的历期长短随不 初为乳自色,后淡绿。羽化前棕黑蛹的历期长短随不 初为乳自色,后淡绿。羽化前棕黑蛹的历期长短随不 初为乳自色,后淡绿。羽化前棕黑蛹的历期长短随不 初为乳自色,后淡绿。羽化前棕黑蛹的历期长短随不 初为乳自色,后淡绿。羽化前棕黑蛹的历期长短随不 初为乳自色,后淡绿。羽化前棕黑蛹的历期长短随不 初为乳自色,后淡绿。羽化前棕黑蛹的历期长短随不 初为乳自色,后淡绿。羽化前棕黑蛹的历期长短随不 同海拔高度 同海拔高度 和纬度而不同。 和纬度而不同。 和纬度而不同。 和纬度而不同。
A.1.5 茧:椭圆形,长约 椭圆形,长约 椭圆形,长约 椭圆形,长约 7.0mm 7.0mm ~l1.0mml1.0mm ,宽约 ,宽约 3.0mm 3.0mm ~5.0mm 5.0mm,棕褐色,具不规则网状纹。 ,棕褐色具不规则网状纹。 ,棕褐色具不规则网状纹。 ,棕褐色具不规则网状纹。 ,棕褐色具不规则网状纹。 ,棕褐色具不规则网状纹。
DB 63/T 2445—2024
6
a) 茧 b)成虫
c) 卵 d) 幼虫
图A.1 落叶松红腹叶蜂形态特征
A.2 生物学特征 生物学特征
以老熟幼虫结茧于树冠下及周围枯枝落叶层成土壤中越冬(年生活史见表A.1)。翌年6月上旬开始 化蛹、6月中旬为化蛹盛期,蛹期7d~10d。6月中旬始见成虫。6月下旬为成虫羽化高峰期。成虫喜在阳 光下活动,主要以孤雌生殖。羽化后24h~48h即可产卵,单雌产卵量为20粒~120粒。6月下旬成虫开始 产卵。卵产于新枝嫩梢,卵期5d~7d,7月上旬始见幼虫。幼虫主要危害10~30年生落叶松,1龄~4龄幼虫聚集危害,常导致嫩梢弯曲变黄;5龄幼虫分散危害。7月中下旬为幼虫危害盛期,8月上旬老熟幼虫开始下树结茧。
DB 63/T 2445—2024
7
B
B 附录B (资料性) 分布与危害调查表
《落叶松红腹叶蜂越冬茧调查表》见表B.1。
表B.1 落叶松红腹蜂越冬茧调查表 落叶松红腹蜂越冬茧调查表 落叶松红腹蜂越冬茧调查表 落叶松红腹蜂越冬茧调查表 落叶松红腹蜂越冬茧调查表 落叶松红腹蜂越冬茧调查表
调查日期: 样地号: 面积:
调查地点: 树 种: 树龄:
调查人 : 单位:㎡
样地
调查阶段
化蛹率(%)
被寄生率(%)
自然死亡率(%)
备注
越冬茧(头)
合计
平均
《落叶松红腹叶蜂卵期调查表》见表B.2。
表B.2 落叶松红腹蜂卵期调查表 落叶松红腹蜂卵期调查表 落叶松红腹蜂卵期调查表 落叶松红腹蜂卵期调查表 落叶松红腹蜂卵期调查表 落叶松红腹蜂卵期调查表
调查日期: 样地号: 面积:
调查地点: 树 种: 树龄:
调查人 :
样株
调查株数
卵期(新梢是否弯曲)
有虫率(%)
备注
是
否
合计
平均
《落叶松红腹叶蜂幼虫虫口密度调查表》见表B.3。
表B.3 落叶松红腹蜂幼虫口密度调查表 落叶松红腹蜂幼虫口密度调查表 落叶松红腹蜂幼虫口密度调查表 落叶松红腹蜂幼虫口密度调查表 落叶松红腹蜂幼虫口密度调查表 落叶松红腹蜂幼虫口密度调查表 落叶松红腹蜂幼虫口密度调查表
调查日期: 样地号: 面积: 调查地点: 树 种: 树龄: 调查人 :
样株
平均虫口密度
备注
东
西
南
北
DB 63/T 2445—2024
8
样株
平均虫口密度
备注
东
西
南
北
注: 以50cm长度为标准枝。
《落叶松红腹叶蜂防治前后调查表》见表B.4。
表B.4 落叶松红腹蜂防治前后调查表 落叶松红腹蜂防治前后调查表 落叶松红腹蜂防治前后调查表 落叶松红腹蜂防治前后调查表 落叶松红腹蜂防治前后调查表 落叶松红腹蜂防治前后调查表
调查日期: 样地号: 面积: 调查地点: 树 种: 树龄: 调查人 :
样地GPS点
样株或枝梢数(株、个)
受害株 (枝梢) 数 (株、个)
虫口密度 (头/株或 单位长度、面积)
受害 株率%
代表面积
(亩)
危害程度
合计
DB 63/T 2445—2024
9
C
D 附录C (规范性) 落叶松红腹叶蜂发生期与物候关系
《落叶松红腹叶蜂发生期与物候关系》见表C.1。
表 C.1 C.1 落叶松红腹蜂发生期与物候关系 落叶松红腹蜂发生期与物候关系 落叶松红腹蜂发生期与物候关系 落叶松红腹蜂发生期与物候关系 落叶松红腹蜂发生期与物候关系 落叶松红腹蜂发生期与物候关系 落叶松红腹蜂发生期与物候关系 落叶松红腹蜂发生期与物候关系
虫态
高峰期
物候期
蛹
6月上旬~6月中旬
小叶杜鹃花开、百里香杜鹃花开
成虫
6月中旬~6月下旬
高山杜鹃花开、大叶杜鹃花开、锦鸡儿开花
卵
6月下旬~7月中旬
小檗、黄刺玫花开
1龄幼虫
7月上旬
金露梅、银露梅花开
2龄~3龄幼虫
7月中下旬
金露梅、银露梅花落
3龄~5龄幼虫
7月下旬
小檗花落
茧
8月上旬~次年5月
沙棘结果
D
E
DB 63/T 2445—2024
10
E
F 附录D (规范性) 落叶松红腹叶蜂防治方法
D.1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
越冬茧期人工挖茧(8月中下旬与次年5月),树冠垂直投影范围内5~20CM 厚度深翻树盘,人工清理地被物,越冬蛹挖出来后进行集中处理。低龄幼虫期人工剪枝(6 月下旬~7 月中旬)卵期和幼虫孵化期用人工剪枝方法剪除有虫枝条或有卵枝条,集中销毁。
在幼虫期,尤其是低龄幼虫阶段,可组织人工摘除或剪除带有幼虫的树枝,集中烧毁。
D.2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
喷粉防治:孵化初期(7月上旬),采用微囊粉剂拌滑石粉喷粉,1:1 或 1:1.5的配比进行喷粉防治,7~10天喷1次。采用退行水平喷撒法,从发生虫害林区的里端开始,背向林区北面,面向南面,边喷粉边退行,同时加强地面作业。喷雾防治:幼虫危害高蜂期(7月中下旬),2、3、4龄幼虫危害盛 期,进行喷雾防治。每 7~10天喷1次。采用退行水平喷撒法,从发生虫害林区的里端开始,采用退行法,同时加强地面作业。
D.3 喷烟、雾弹防治 喷烟、雾弹防治 喷烟、雾弹防治 喷烟、雾弹防治
幼虫孵化初期(7月上旬),使用喷烟机防治。注重放烟的外部条件,选择无风的晴朗夜晚或阴天早晨防治最佳。幼虫孵化初期(7月上旬),使用烟雾弹防治。设置好烟线位置,每个放烟点的位置控制在60m左右。
DB 63/T 2445—2024
11
F
G 附录E (规范性) 虫口减退率
虫口减退率按式(E.1)计算。
??=??−????×100% · · · (E.1)
式中:
Np--虫口减退率; Na--防治前虫口密度(条/50cm 标准枝); Nb--防治后虫口密度(条/50cm标准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