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3/T 3214-2025 有机固废椰丝植生毯应用技术规程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Technical code of practice for applications of coconut silk planting
blankets with organic solid waste
2025 - 05 - 26发布2025 - 08 - 26实施
目 次
前言 ························································································································ Ⅲ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设计 ····················································································································· 2
5 施工 ····················································································································· 5
6 检查与验收 ············································································································ 7
附录A(规范性附录) 场地调查表 ················································································· 9
附录B(资料性附录) 植生毯结构示意图 ······································································ 10
附录C(资料性附录) 常见植物种子搭配和生长特性 ······················································· 11
附录D(规范性附录) 施工档案管理表 ········································································· 15
DB43/T 3214—2025
II
DB43/T 3214—2025
I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湖南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建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湖南省公路
学会、湖南子宏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正道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长沙学院、湖南省高速公路集团
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雷路平、李威、彭立、侯林璐、纪亚峰、贾鹏旺、郭荣、蒋建清、石磊、杨龙、
喻波、肖燕、周清、雷正杰、闵文超、史任杰、陈世杰、秦忞、张林华、陈鹏、田红伟、欧阳洲、刘新
民、胡满、谭搏、卓帅、龙勇彪、佟宝山、龙颖辉、李家昊。
DB43/T 3214—2025
IV
DB43/T 3214—2025
1
有机固废椰丝植生毯应用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有机固废椰丝植生毯的设计、施工、检查与验收等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各等级公路的边坡防护和场地复绿工程,市政道路、建筑、矿山和生态修复等工程可
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15788 土工合成材料宽条拉伸试验方法
GB/T 18247 主要花卉产品等级
GB/T 23486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 园林绿化用泥质
GB/T 38360 裸露坡面植被恢复技术规范
GB 50330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CJJ 82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JTG D30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T D33 公路排水设计规范
JT/T 1108.3 公路路域植被恢复材料 第3 部分:植物纤维毯
NY 884 生物有机肥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植生基质 planting growth substrate
将园林绿化用泥与椰灰、谷壳灰、秸秆灰、垃圾焚烧发电后残余、无害化处理禽畜粪便或厨余垃圾
等经过翻抛、打碎、拌匀、过筛等工序,混拌形成适应种子生长的混合物。
3.2
椰丝 coconut silk
椰壳、棕榈皮等经粗加工形成的呈纤维状、丝线状等的植物纤维。
3.3
有机固废椰丝植生毯 coconut silk planting blankets with organic solid waste
将椰丝、植生基质与固定网、加筋网、可降解无纺布等多种材料,通过专用机械编织加工而形成多
层毯状结构的生态防护材料。
DB43/T 3214—2025
2
3.4
两山夹沟路堤边坡 embankment slope of two moutains sandwiching one ditch
位于“两山夹一沟”地貌的半填半挖路堤边坡。
3.5
临水临崖路堤边坡 embankment slope of nearby river or cliff
指坡脚范围外存在影响路堤稳定的陡坎悬崖、水塘、沟渠、河道等不利因素的路堤边坡。
3.6
高填方路堤边坡 high-filled embankment slope
指边坡高度大于20 m 的路堤边坡。
3.7
重点弃土场 key dump yard
伴主线路基设置或距离主线路基较近,且位于路基或桥梁、隧道进出口、村庄等重要构筑物上游的
弃土场。
3.8
潜在牵引滑动边坡 potential traction sliding slope
高度大于10 m,堑顶自然山体高大、有可能产生牵引滑动的路堑边坡。
4 设计
4.1 一般规定
4.1.1 使用植生毯防护边坡和复绿场地施工前,应结合现场条件、治理目标、功能要求等进行设计。
4.1.2 设计程序包括但不限于现场调查、结构设计、植物种子选取、排水设计、铺设设计。
4.2 现场调查
植生毯的设计应按附录A 进行现场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以下内容。
a) 现场环境:地形、海拔、周围植被情况、原有绿化情况(如植被退化、植物入侵、土壤侵蚀等
情况)、本地植物物种等。
b) 工程地质条件:边坡岩土性质、风化程度、边坡稳定性、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等。
c) 坡面状况:坡高、坡率、坡长、坡面面积、平整度、坡面损毁情况等。
d) 土壤情况:土壤类型、土壤硬度、土壤酸碱度等。
e) 气候条件:气温、降水量等。
4.3 结构设计
4.3.1 植生毯分为普通植生毯、固定网型植生毯、加筋网型植生毯等三种类别。植生毯结构示意图见
附录B。植生毯技术要求包括但不限于表1 所列项目,技术要求、试验检测方法参照JT/T 1108.3 执行。
表1 植生毯技术指标
项目 指标
椰丝纤维直径/mm 6~8
植生毯厚度/mm ≥10
植生基质厚度/mm 6~8
DB43/T 3214—2025
3
表1 植生毯技术指标(续)
项目 指标
宽度/mm 1500~2000 ± 30
长度/mm ≥2000
单位重量/ kg/m2 2.5 ± 0.5
固定网网格孔径/mm 10~17
椰丝层网格孔径/mm 12 ± 2
缝合率/% >85
植生基质含水率/% 25 ± 2
纵向拉伸强度/ kN/m
普通型 1.5~5
固定网型 1.5~5
加筋网型 5~25
4.3.2 植生基质一般情况下可以混拌草种、林木种子。植生基质使用园林绿化用泥可来源于城镇污水
处理厂污泥。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园林绿化用泥质应符合GB/T 23486 的相关规定。无害化处理后
的禽畜粪便或厨余垃圾应满足NY 884 的相关规定。
4.3.3 植生毯适用于稳定的边坡、场地及河道常水位以上的岸坡。稳定的边坡包括土质、砂质或全风
化岩质边坡、强风化岩质边坡。不稳定的边坡应使用其他加固措施。
4.3.4 植生毯防护的边坡设计应符合GB 50330、JTG D30 要求。
4.3.5 植生毯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类别型号选择。使用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植生毯可以作为护坡单独使用,也可以与格构骨架护坡等工程措施相结合使用。
b) 结合格构骨架护坡和排水沟使用植生毯时,宜在骨架周边和排水沟两侧铺设植生袋。植生袋选
型、固定设计应符合GB/T 38360 要求。
c) 坡率陡于1:1 的干地边坡、高填方路堤边坡坡顶20 m 以下的边坡、两山夹沟路堤边坡、临水
临崖路堤边坡、重点弃土场、潜在牵引滑动边坡等不宜使用植生毯护坡。
4.3.6 坡面表土理化性能宜符合CJJ 82 的要求,最小厚度选取见表2。
4.3.7 土壤酸碱度不适宜植物生长的,应进行土壤改良,改良后土壤 pH 值应为6.5~8.5。
表2 植生毯类别、型号和种子类型
场地条件 植生毯类别 型号 种子类型 表土最小厚度/cm
坡率缓于或等于1:1.75的土质填方稳定边
坡或平地
普通型
有种子或
无种子
草本型或草本花卉型 干地10,河道30
坡率为1:1.75~1:1的土质填方稳定边坡 普通型 有种子 草本型或草本花卉型 干地20,河道30
坡率等于1:1的干地稳定边坡,或可能存在
水流冲刷的河道稳定岸坡
固定网型 有种子 草本花卉型或灌草型 干地20,河道30
坡率缓于或等于1:1的土质挖方稳定边坡 固定网型 有种子 灌草型 干地30,河道50
坡率缓于或等于1:1.25的石质稳定边坡 加筋型 有种子 草本型 干地30
4.4 植物种子选取
4.4.1 植物种子选取应适应当地气候、生物多样性要求和满足治理需要。
DB43/T 3214—2025
4
4.4.2 根据植生基质是否混拌植物种子分为有种子植生毯和无种子植生毯。有种子植生毯适用于本文
件中规定的各种边坡和平地。无种子植生毯不适用于格构骨架护坡。
4.4.3 植生毯种子类型分草本型、草本花卉型、灌草型等。应遵循适地适树、适地适草原则,根据场
地调查情况,按表2 选择植生毯的类别、型号和种子类型。
4.4.4 种子搭配和使用量应根据选定的植物特性并结合地理环境、现场调查情况、治理要求等因素进
行专项设计。植物特性具体参见附录C。
4.4.5 种子使用量应根据设计要求按式(1)计算。
检验种子纯度、发芽率,按照GB/T 18247.4 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
W=G/(S×P×B×N) ··············································· (1)
式中:
W ——每个品种的使用量,g/m²;
G ——每个品种的设计生长棵数,棵/m²;
S ——每个品种的每克平均粒数,粒/g;
P ——每个品种的种子纯度,%;
B ——每个品种的种子发芽率,%;
N ——每个品种的补正数值,补正数值应考虑施工现场各种阻碍发芽的因素后决定,一般取
0.90~0.98。
4.5 排水设计
4.5.1 坡面排水系统设计应符合JTG/T D33。
4.5.2 沟槽顶面应低于植生毯下表土面1 cm~3 cm,以利于坡面排水。
4.6 铺设设计
4.6.1 植生毯在治理区域边沿应予嵌固。使用锚固沟嵌固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在距离坡顶、坡脚以外不少于50 cm 处布置锚固沟,锚固沟宽宜为25 cm~30 cm,沟深宜为
20 cm~30 cm。
b) 将植生毯端埋入锚固沟。在坡顶位置,植生毯应伸入锚固沟不少于80 cm;在坡脚位置,植生
毯应伸入锚固沟不少于50 cm。伸入锚固沟后应使用锚固钉固定后回填夯实。
c) 治理区域两侧边沿的植生毯埋入土体长度不宜小于45 cm, 填土压实应满足JTG D30 要求。
4.6.2 相邻植生毯之间应顺水流方向搭接,纵、横向搭接宽度应不小于10 cm。纵向排水沟两侧、格
构骨架周边铺设植生袋的,植生毯与植生袋的搭接宽度应不小于10 cm。
4.6.3 搭接处、治理区域两侧边沿应使用固定钉固定。固定钉宜按表3 选用,尺寸宜符合设计要求。
固定钉以1 m×1 m 的规格固定在植生毯上,坡度变化处、弯角处、排水纵沟两侧宜适当加密。
表3 固定钉适用条件
边坡条件 固定钉类型
坡率缓于或等于1:1.75的土质填方边坡或平地 竹签
坡率为1:1.75~1:1的土质填方边坡 U型钉或竹签
坡率等于1:1的干地边坡,或可能存在水流冲刷的河道边坡 U型钉
坡率缓于或等于1:1的土质挖方边坡 U型钉
坡率缓于或等于1:1.25的石质边坡 U型钉或L型锚固钉
DB43/T 3214—2025
5
5 施工
5.1 一般规定
5.1.1 植生毯施工工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环节:施工准备、坡面处理、开挖锚固沟、播撒种子、植生
毯铺设、植生毯固定、施工期养护管理。
5.1.2 植生毯宜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当时天气状况选定施工时段。应避开雨、雪天气、日平均气温
连续5 天低于5 ℃、日最高气温低于0 ℃、日平均气温超过25 ℃、90 天内可能被河水浸泡等时间段
施工。
5.1.3 植生毯运输和贮存过程中应保持避光通风,防雨、防渗、防水,避免受潮,不得与农药、除草
剂等化学品混合存放。有种子植生毯贮存时间不宜过长,从生产到施工现场应及时铺设;不能及时铺设
的,暖季不得超过10 天,冷季不得超过15 天。无种子植生毯贮存时间不宜超过3 个月。
5.1.4 施工过程中应控制扬尘。
5.2 施工准备
5.2.1 应做好施工统筹,认真编制施工计划,合理安排采购、生产、运输、检验和现场施工的工期和
工序。各方应对施工方案达成一致,做好人员、设备、材料、图纸、方案工序准备工作。边坡开挖、回
填、整修应达到设计和施工要求,及时进行植生毯铺设施工。
5.2.2 植生毯及附属材料进场前应进行质量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5.2.3 按设计要求进行测量和放样,确定植生毯铺设位置。
5.3 坡面处理
5.3.1 坡面表面应平整,无明显凸起或凹陷。施工植生毯前,应清除坡面的危石、松动石块、浮土、
树根等不利于施工的杂物。
5.3.2 边坡整理合格后,应向坡面适量洒水,待水渗透后将坡面1 cm~2 cm 土层耙松,确保边坡表层
土壤湿润,有利于喷播种子时种子稳定。
5.3.3 坡面无土时,应按表2 要求覆盖客土。表面5 cm 范围的客土要求松软细密,均匀摊铺。
5.3.4 对边坡坡面土壤进行药剂喷淋消毒,杀灭病菌和害虫。药剂喷淋消毒应避开降水天气。
5.3.5 与格构骨架、排水沟相结合防护的边坡,应先施工格构骨架和排水沟,后按本文件4.3.5 要求
铺设植生袋,整理边坡后再铺设植生毯。
5.4 开挖锚固沟
5.4.1 锚固沟可人工或机械开挖,尺寸要符合本文件4.6.1 要求。
5.5 播撒种子
5.5.1 使用无种子植生毯时或有景观特殊要求时,应在植生毯铺设前在场地播撒种子。播撒种子应符
合GB/T 38360 要求。
5.5.2 播种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5.5.3 播种方法应根据种子数量、植物的生长特性和景观要求确定,可使用人工撒播法、机械喷播法
等。
5.5.4 播撒种子前根据治理区域实际需要播撒复合肥做底肥,播撒量宜为20 g/m2。
5.5.5 播撒种子后应进行覆土。覆土可使用植生基质、营养土、种植土等。也可将种子预先与覆土混
拌均匀,再播撒至治理区域,使用此类覆土时可适当减少复合肥播撒量。有改善土壤酸碱性要求的可添
DB43/T 3214—2025
6
加土壤改良剂。
5.5.6 覆土厚度要求如下:
a) 大粒种子覆土厚度宜为2 cm~3 cm。
b) 小粒种子覆土厚度为1 cm~2 cm。
c) 细粒种子覆土厚度为1 cm 左右。
5.6 植生毯铺设
5.6.1 使用人工铺设方式。边坡铺设应自上而下、横排对齐、上下错缝。
5.6.2 边坡使用无骨架护坡等防护时,坡顶必须设置临时土埂,避免在排水系统建立前的坡面径流冲
刷。土埂沿坡口线设置,宽50 cm、高30 cm。大气降水通过坡面集流槽排至坡脚边沟。边坡使用格构
骨架护坡等防护时,骨架内应满铺植生毯,不留有空隙。
5.6.3 铺设时不宜张拉过紧,应尽量使植生毯底面与坡面紧密贴合,平整无褶皱,空鼓处应预先进行
填塞。铺设完毕后进行压实并且用固定钉固定。作业过程中避免反复踩踏。
5.6.4 相邻两块之间应进行搭接不留余缝,搭接宽度见本文件4.6.2。
5.6.5 铺设完成后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表面覆土和无纺布覆盖,可起到保湿、保温的作用。表面覆土厚
宜5 mm~10 mm。无纺布以20 g/ m2为宜。无纺布覆盖时,用U 型钉或竹钉固定,避免出现缝隙。表面
覆土和无纺布覆盖后应注意观察种子发芽和生长情况,待草、灌木长到 3 cm 后可撤去无纺布,夏冬季
节可适当延后。
5.7 植生毯固定
5.7.1 植生毯固定钉宜按表3 选用,可选用U 型钉、竹签或L 型锚固钉。
a) U 型钉用φ3.5~φ6.5 的圆钢制作,开口宽宜为8 cm,臂长不小于30 cm。
b) 竹签长度不小于30 cm,宽度不小于2 cm。
c) L 型锚固钉用φ3.5~φ6.5 的圆钢制作,长臂宜为12 cm,短臂长不小于8 cm。L 型锚固钉适
用于强风化石质边坡,须进行钻孔和注浆锚固。
5.7.2 固定钉间距不宜大于100 cm,呈梅花形布置,必要时可适当加密。在坡顶锚固沟以下1.5 m 范
围内、格构骨架护坡内沿骨架周边、坡度陡于1:1 的边坡,应加密设置,间距宜为50 cm。分块搭接处
横向间距和纵向间距均为10 cm。
5.7.3 铺设固定完成后,应对锚固沟处和固定处进行检查处理,松动处应强化固定。
5.8 施工期养护管理
5.8.1 洒水养护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施工后应即时进行洒水养护。洒水车养护时,应控制喷头与坡面距离、出水量和移动速度,避
免出现早斑和径流。喷洒系统养护时,应注意调整好洒水频率和洒水量,并对养护不到的区域
进行人工养护。
b) 养护期应维持表土层和植生毯湿润,洒水量满足植物生长要求,保证成活率。暖季时前7 天宜
每天浇水两次;冷季时前7 天宜每天浇水一次。雨天可雨水自然养护。气温持续低于10 ℃时,
需加盖无纺布对其进行保温处理。
c) 对植物生长明显不均匀或稀疏无苗区应进行补播、补种。在植生毯表面撒播少量种子,并在表
面覆盖0.5 cm~1 cm 厚土层,并洒水使土壤渗入植生毯。如遇雨雪天气,应在喷播后2 d~3
d 加盖无纺布。
5.8.2 病虫鸟害防治应符合下列要求。
DB43/T 3214—2025
7
a) 病虫害防治应遵循“治早、治小”的原则。
b) 病虫害防治应对症使用环保型农药,或对环境无污染的物理防治措施,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c) 工地鸟群较多时,应设置无害化驱鸟设施。
5.8.3 后期修补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对密度过高草本植物或木本植物应采取修剪、拔苗等措施进行处理。
b) 苗木成活率不足或种子萌发率过低时,应进行苗木补植、补种。
c) 受冲剧和侵蚀的坡面应进行修补,损坏坡面处的植生毯应进行拆除。较缓边坡可直接覆土,陡
坡面应重新覆土喷播。再进行植生毯的修补铺设。覆土、喷播、植生毯铺设固定分别见本文件
第5 章要求。
d) 植物因缺乏营养导致生长缓慢,可通过追加肥料的方法促进其生长。
6 检查与验收
6.1 施工前检查与验收
6.1.1 植生毯产品运输进场时,应检验合格证、外包装、标志和规格数量等,产品应符合相关规定和
设计要求。
6.1.2 外观检查主要有:椰丝应均匀、平整,边缘整齐;表面整体均匀,无明显空洞,底层无纺布无
损坏情况。
6.1.3 规格型号检查主要有:植生毯产品厚度、长度、宽度等,应符合设计文件和现场施工要求。
6.1.4 纵向拉伸强度按GB/T 15788 的规定进行试验。
6.2 施工过程检查与验收
6.2.1 锚固沟宽深尺寸不得小于设计要求。抽查20%锚固沟量测。
6.2.2 植生毯铺设平整,上下两端压实,搭接边缘整齐,搭接宽度见本文件4.6.2 要求,每个搭接处
抽查2 点。
6.2.3 U 型钢筋或竹签固定牢固且无露头,数量不少于设计数量,每个坡面抽查20%量测。
6.2.4 搭接固定钉数量不少于设计数量,每个坡面抽查20%量测。
6.2.5 施工过程记录及图片资料应准确齐全。施工档案记录见附录D。
6.3 施工后检查与验收
6.3.1 宜在施工后90 d~120 d 内进行植生毯专项验收。植生毯专项验收标准应满足下列要求:植物
种子生长覆盖率应达90%以上。草本型、草本花卉型的植被覆盖率≥70%,灌草型的植被覆盖率≥60%。
期间植物生长条件未达上述要求时,验收时间可适当延长。
6.3.2 施工后满一个年生长周期应进行植物群落质量验收,实测项目、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如下。
a) 植被覆盖率≥90%~95%,且坡面绿色覆盖均匀、饱满,无8%以上的病苗、死苗现象。
b) 灌木类植被覆盖率为40%~50%;灌木密度≥ 3 株/ m²;灌草植物种类≥设计种类的80%。
c) 使用目测、测量和拍照等方法,观察检查和对照图纸、合同、预决算中的植物材料的种类、密
度和覆盖率,每1000 m²检查5 处;不足1000 m²的检查不少于4 处,取其均值。
d) 病虫害发生概率<总面积的20%~30%。使用目测、测量和拍照等方法观察检查,随机抽取5
处,每处面积16 m²,取其平均值。
e) 侵蚀沟面积<总面积的5%,坡面不得有连续光秃、冲沟侵蚀。使用目测、测量和拍照等方法
DB43/T 3214—2025
8
观察检查和对照图纸。
f) 其他验收项目,如:根系发育、纵横交错、相互缠绕,大量扎入坡体,少量进入岩体裂隙。植
物物种丰富,且灌草错落有致。使用目测、测量和拍照等方法观察检查。
DB43/T 3214—2025
9
附 录 A
(规范性)
场地调查表
场地调查表见表 A.1。
表A.1 场地调查表
日期: 单位: 调查人:
工程名称
地点/
桩号
气候
年平均气温/℃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年均降水量/mm 平均积雪深度/mm 蒸发量
水文 岸边水流流速/m/s
坡面情况
□填方坡面
□挖方坡面
坡面朝向 海拔/m
周围植被情况
原有坡面植被情况
坡面地质及形状
坡高/m 坡长/m 面积/ m2 坡率
坡面
平整度
土质
类型
岩质类型
风化
程度
滚石情况 涌水
有
无
边坡稳定验算结论
【坡面调查示意图】
测量位置
填写范例
○土壤硬度测量位置
□土壤质地调查位置
☆土壤pH 值调查位置
Q 涌水位置
△滚石位置
○土壤硬度测量表 □土壤质地调查表 ☆土壤pH 值调查表
NO.
土壤
硬度
NO. 土壤硬度 NO. 土质 颜色 NO. pH 值 NO. pH 值
01 06 01 01 06
02 07 02 02 07
03 08 03 03 08
04 09 04 04 09
05 10 05 05 10
DB43/T 3214—2025
10
附 录 B
(资料性)
植生毯结构示意图
植生毯结构示意图见图 B.1。
(a)普通植生毯 (有机基质层分为有种子与无种子) (b)加筋网型植生毯
(c)固定网型植生毯
图B.1 植生毯结构示意图
DB43/T 3214—2025
11
附 录 C
(资料性)
常见植物种子搭配和生长特性
C.1 常见植物种子搭配的设计要求如下。
a) 按使用目的选择:防止水土流失宜选择根系发达、耐旱、适应性强、生长密集的植物种子,如
百慕大草、百喜草、肯塔基兰草等;生态修复宜选择丛生型、根深、生态适应性广的植物种子,
如芒草、艾草、铁扫帚、虎杖、狗牙根、金鸡菊等。
b) 按气候环境选择:暖季(3~9月)施工宜选择喜好高温、生长迅速的植物种子,如百慕大草、
非洲虎尾草、毛花雀稗、芒草、美洲雀稗等;冷季(10月~次年2月)施工宜选择耐寒的植物
种子,如刺槐、胡枝子、黑麦草等。
c) 按土壤特性选择:硬质贫瘠砂土宜选择根深、耐贫瘠、适应性强的植物种子,如百慕大草、芒
草、狗牙根、铁扫帚、刺槐、马棘、胡枝子、紫穗槐等;软质肥沃土宜选择地下茎或丛生型、
喜好高温的植物种子,如短百慕大草毛花雀稗、美洲雀稗、芒草、铁扫帚、马棘、多花木兰等;
酸性土壤宜选择根深、抗酸性好、适应性强的植物种子,如芒草、铁扫帚等;碱性土壤应在土
壤改良后进行种子选择。
C.2 常见草本植物生长特性见表C.1,常见草本植物生长特性见表C.2。
表C.1 常见草本植物生长特性表
序号 植物种类
生长
环境
繁殖方法
植株高度
/cm
根茎深浅
适宜播种
月份
最适
pH 值
生长发育特性
耐抗性
◎特强 O强 ×弱 发芽率
/%
净度
/%
寿命
/年
气候 土壤 酸 湿 高山坡 早 暑 盐 砂 寒 阴
1 知风草 南方 丛生型 50~90 根深
5~6
8~9
4.5~7.0 适应性强 各种土壤 O × ◎ ◎ O O × × 82 95 2~3
2 百慕大草 南方 地上茎 10~20 根浅 5~8 4.5~7.0 喜好高温 各种土壤 O O O O ◎ × 85 97 1~2
3 短百慕大草 南方 地上茎 7~15 根浅 6~8 4.5~7.0 喜好高温 土地肥沃 O O O O O × 85 97 1~2
4 百喜草 南方 地上茎 30~70 根深 5~8 4.1~6.5 地暖 各种土壤 O O O 70 90 1~2
5 非洲虎尾草 南方 地上茎 50~120 根深 5~6 4.0~6.5 地暖 砂粒土地 O O O O × 80 95 2
6 毛花雀稗 南方 丛生型 60~120 根深 5~6 4.0~6.5 温暖土地 土地肥沃 O O O × 90 60 2~5
7 结缕草 南方 地上茎 10~20 根浅 6~8 3.4~4.5 地暖 酸性地 O × O O × × 35 95 1~2
DB43/T 3214—2025
12
表C.2 常见木本植物生长特性表
序号 地被植物种类 生长型 繁殖方法
植株高度
/cm
根茎深浅 适宜播种月份
生长特性
耐抗性
◎ 特强 O 强 × 弱 发芽率
/%
净度
/%
寿命/
年
气候 土壤 酸 湿 高山坡 旱 暑 盐 砂 寒 阴
1 尖叶胡枝子 上繁草 种子 60~100 根深 4~5 适应性强 各种土壤 ◎ O O O O O 80 95 1~2
2 中国芒(框树) 上繁草 从生型种子 100~200 根深 4~5 适应性强 各种土壤 O O O O O O O 35 70 1
3 魁蒿 上繁草 种子地下茎 60~150 根浅 4~5 地暖 各种土壤 O O O O O 70 40 1~2
4 虎杖 上繁草 种子地下茎 30~150 根浅 4~9 地暖 各种土壤 O O O 50 70 1~2
5 马棘 从林 种子 50~90 根深 3~5 地暖 各种土壤 O O ◎ O 40 95 2
6 条纹胡枝子 中繁草 种子 20~40 根浅 3~5 地暖 土地肥沃 O O O 98~100 70 2
7 黑木相思 高木 种子 1000~ 根浅 3~5 地暖 土地肥沃 ◎ O O × × 80 95 2
8 葛根 蔓延 苗栽地下莲 1000~ 根深 3~5 地暖 土地肥沃 O O ◎ O × 7~57 90 2~3
9 金雀花属 中木 种子 300~400 根深 4~6 地暖 砂土土壤 O × ◎ O O O O O O 60 90 2
10 紫穗槐 中木 种子 200~400 根深 3~4 适应性强 砂土土填 O × O ◎ O × 65 90 2
11 胡枝子(去皮) 低木 种子 100~200 根深 3~5 地暖 砂土土壤 O O O ◎ O × 60 95 2
12 胡枝子(带皮) 低木 种子 100~200 根深 3~5 地暖 砂土土壤 O O × 50 70 2
DB43/T 3214—2025
13
表C.2 常见木本植物生长特性表(续)
序号 地被植物种类 生长型 繁殖方法
植株高度
/cm
根茎深浅 适宜播种月份
生长特性
耐抗性
◎ 特强 O 强 × 弱 发芽率
/%
净度
/%
寿命/
年
气候 土壤 酸 湿 高山坡 旱 暑 盐 砂 寒 阴
13 刺槐 高木 种子 1500~2000 根浅 3~4 适应性强 砂土壤 × × O O O O ◎ O O 70 99 2
14 金合欢 高木 种子 800~1000 根浅 5~6 地暖 各种土壤 O × O O O × 75 95 3~5
15 植木 高木 种子 300~500 根深 3~6 适应性强 各种土壤 O × O O O × 50 80 1
16
大葉夜叉
五倍子
高木 种子 200~600 根深 3~6 地暖 高山坡 O × O O O O 50 80 1
17 日本赤松 高木 种子 1000~ 根深 3~1 地暖 各种土壤 O × O O O O × 70 95 5
18 日本黑松 高木 种子 1500~ 根深 3~4 地暖 砂土土壤 ◎ O O O × O ◎ × × 70 95 5
19 日本抛木 高木 种子 1000~1700 根浅 3~4 适应性强 抗早强 O O O O O × 30 50 1
20 赤杨 高木 种子 200~1700 根浅 3~6 适应性强 不适合湿地 O O O O 30 50 1
21 锦带花 低木 种子 200~300 根浅 5~6 适应性强 高山坡 ◎ O O O 60 70 2
DB43/T 3214—2025
14
DB43/T 3214—2025
15
附 录 D
(规范性)
施工档案管理表
施工档案管理表见表 D.1。
表D.1 施工档案管理表
区分 工种 摄影项目 摄影时间 摄影频率
施工前 施工前 全景及代表部位照片 施工前 施工前1 次
完成 完成 全景及代表部位照片 完成 施工结束后1 次
施工状况 施工中
坡面清理状况
施工中 每1 施工点1 次
铺设状况
使用材料 使用材料
数量 使用前 产品每次交货时
形状尺寸 使用前
1 次
检查实施状况 检查时
完成后的管理 铺设方法 固定工具(固定针)的间隔或位置 设置后
每500 m2为1 次,或每
一施工点1 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