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6/T 700-2025 芒小果普瘿蚊检疫鉴定规范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ICS 65.020.01
CCS B 16
海南省地方标准
DB 46/T 700—2025
芒小果普瘿蚊 检疫鉴定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Procontarinia
fructiculi
2025 - 06 - 29 发布 2025 - 09 - 01 实施
海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目次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方法原理 ........................................................................... 1
5 器材和试剂 ......................................................................... 1
5.1 器材 ........................................................................... 1
5.2 试剂 ........................................................................... 1
6 鉴定特征 ........................................................................... 2
6.1 普瘿蚊属形态特征 ............................................................... 2
6.2 芒小果普瘿蚊形态特征 ........................................................... 2
6.3 与近似种的鉴别 ................................................................. 3
7 现场检疫 ........................................................................... 3
8 室内检测 ........................................................................... 3
8.1 镜检 ........................................................................... 3
8.2 分子检测 ....................................................................... 3
9 结果判定 ........................................................................... 3
10 标本保存 .......................................................................... 4
11 档案管理 .......................................................................... 4
附录A(资料性) 芒小果普瘿蚊生物学特性 ............................................... 4
附录B(资料性) 芒小果普瘿蚊成虫形态特征图 ........................................... 6
附录C(资料性) 芒小果普瘿蚊及其近似种鉴别 ........................................... 7
附录D(规范性) 芒小果普瘿蚊的分子检测 ............................................... 8
参考文献 .............................................................................. 9
DB 46/T 700—2025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海南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韩冬银、王建赟、叶政培、李磊、符悦冠、张方平、赵菁、邱海燕。
DB 46/T 700—2025
1
芒小果普瘿蚊检疫鉴定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植物检疫中芒小果普瘿蚊的检疫鉴定方法,包括方法原理、器材和试剂、鉴定特征、
现场检疫、室内检测、结果判定等要求,描述了标本保存及档案管理等证实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芒小果普瘿蚊的检疫鉴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SN/T 2122 进出境植物及植物产品检疫抽样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芒小果普瘿蚊 mango fruit-feeding gall midge
学名:Procontarinia fructiculi Jiao, Wang, Bu & Kolesik,隶属于双翅目Diptera、瘿蚊科
Cecidomyiidae、普瘿蚊属Procontarinia 的为害芒果的一种害虫。
注:芒小果普瘿蚊生物学特性见附录A。
4 方法原理
以芒小果普瘿蚊形态特征为主要鉴定依据,COI基因的序列特征为辅助鉴定依据。芒小果普瘿蚊在
GenBank系统的序列号为MG637425、MG637426。
5 器材和试剂
5.1 器材
PCR仪,电泳仪,紫外分光光度计,凝胶成像系统,冰箱,低温冰箱,制冰机,水浴锅,离心机,
电子天平,微量加样器,体视显微镜,相机,放大镜,小毛笔,镊子,剪刀,白瓷盘,解剖针,指形管,
标签等。
5.2 试剂
TE缓冲液,Tris-盐酸,EDTA,氯化钠,蛋白酶K,氯仿,异戊醇,无水乙醇,75%乙醇,Taq聚合酶,
琼脂糖,DNA提取试剂盒,PCR反应试剂盒等。
DB 46/T 700—2025
2
6 鉴定特征
6.1 普瘿蚊属形态特征
普瘿蚊属成虫形态特征见表1。
表1 普瘿蚊属成虫形态特征
6.2 芒小果普瘿蚊形态特征
芒小果普瘿蚊成虫形态特征见表2,成虫特征实物图见图B.1,雄成虫各部位特征示意图见图B.2。
表2 芒小果普瘿蚊成虫形态特征
部位 雄成虫 雌成虫
眼 头顶复眼桥长6~7个小眼直径。单眼突微隆起 具单眼突,微隆起
下颚须 下颚须4节,向端部逐节渐长
触角
具12节,第1节与第2节融合;梗节亚球形,略
微比柄节长;鞭节为双亚节,每个亚节具一圈
环毛;第3鞭节中部的无毛区约为基亚节长度
的0.6~0.7倍,颈部长约为端亚节长的1.0~
1.1倍;基亚节的环毛伸至端亚节中部,端亚
节环毛伸达颈部末端
鞭节柱状,第3节中部略缢缩,颈部约为小节长的1/3;
环毛紧贴表面,由2条水平方向和2条垂直方向的环带
交联而成
翅
膜质,被稀疏细鳞片,R1脉和C脉在翅前缘的近中部融合;R5脉和C脉交会于翅端部,Rs脉细缩呈R5脉
上的一个隆起,Cu脉叉状
足 足密被细鳞和稀疏短毛;前跗节齿状;爪间突与前跗节近等长;爪垫几不可见
背板
第1至第6节矩形,表面散布鳞片,各节后缘具
单排长毛,侧缘及中部散布短毛,前缘具成对
毛状感器;第6~8背板逐渐收窄
背板第1节至第7节与雄性相近,但毛及鳞片略多;第
8节背板未骨化,后缘稀疏散布一排短毛
腹板
第2至第7节矩形,具不规则长毛,侧缘及中部
短毛较背板密,前缘具一对紧邻的毛状感器
腹板第2节至第7节与雄性相近,但毛及鳞片略多;
第8节腹板未骨化,后缘稀疏散布一排短毛
部位 雄成虫 雌成虫
触角
具12个鞭小节,第1和第2鞭小节融合
触角鞭小节呈双结状,端结和基结形状大小接
近,其上分别具一圈发达的大环状环丝,其颈部
相对较长
触角鞭小节除少数种类呈与雄虫相似的双结状外,
大多呈单结状,结部具带状环丝,其颈部相对雄虫
较短
翅
透明,R1脉在翅基部1/2靠前处与C脉汇合;R5脉较直且在翅端处或翅端稍靠前处与C脉汇合;Cu脉分叉
生殖器
抱器基节通常具中基瓣;阳茎显著突出,端部锥
状或较为平钝,其上着生一定数量且较小的无毛
感觉孔
产卵器具有一定的伸缩性或不可伸缩
尾须
通常宽大愈合且其端缘中央略微凹陷,少数种类
明显分2瓣
整体愈合或部分分离
肛下板 端缘中央略微凹陷 宽圆但不分瓣
DB 46/T 700—2025
3
表2 芒小果普瘿蚊成成虫形态特征(续)
部位 雄成虫 雌成虫
生殖节
生殖基节基突圆钝,强烈骨化,密生毛列;生殖突粗壮,向端部齿突逐渐细缩,基部三分之一密被微
毛,其余部分具稀疏短毛
生殖器
阳茎细长,明显长于生殖基节,向端部逐渐变
细,末端背侧1/3具无毛点状感器,腹侧1/4较
稀疏地散布稍大的感器
产卵器较伸长,伸出时约为腹部其他部分的0.55~
0.65倍
尾突 端缘中部微凹入,具长毛
从端部1/5处分开,密被短毛,背部具若干稀疏长
毛,端部具若干中等长度的刚毛
肛下板
肛下板窄,略与尾突等长,端部微凹入,具短
毛
肛下板约为尾突长的1/5,腹面观端部宽圆,后缘具
一对毛
6.2.1 卵
长椭圆形,半透明,体长0.15 mm~0.25 mm。
6.2.2 幼虫
幼虫共4龄。黄色至橘黄色。长1.8 mm~2.2 mm,宽0.5 mm~0.6 mm。触角锥形,长约为基部宽的
1.6~1.8倍。胸叉具2个齿突,齿突基部隆起,2个齿突由一个U形浅凹分开;与胸叉相近的2组侧瘤突
均无毛。末节端部圆钝,具8个瘤突,1对较大的瘤突角锥状,在中央的1对小瘤突有微毛。
6.2.3 蛹
橘褐色。雄虫体长1.0 mm,雌虫1.4 mm~1.5 mm。触角基具微角突;头部的毛短而细。前胸气门不
明显,长而粗壮,向前部渐窄,端部略弯曲,气管伸达前端。
6.3 与近似种的鉴别
芒小果普瘿蚊及其近似种鉴别见附录C。
7 现场检疫
现场检疫抽样按照SN/T 2122的规定进行。
对芒果植株或苗木进行现场检疫时,重点检查幼果、花序和花蕾有无成虫产卵,或者幼虫孵化后蛀
食幼果形成的为害蛀孔,有无活虫或死虫,有无老熟幼虫出果的虫孔;筛查带土苗木的土壤是否有老熟
幼虫掉入土中化蛹。
对现场检疫发现的虫体用镊子或毛笔收集,以指形管保存,加贴标签。
8 室内检测
8.1 镜检
将现场采集的可疑幼虫、蛹或成虫送到实验室,在体视显微镜下对其形态特征进行鉴定。
8.2 分子检测
对芒小果普瘿蚊进行分子检测,检测方法按附录D的规定执行。
DB 46/T 700—2025
4
9 结果判定
以成虫的形态特征为主要鉴定依据,蛹和幼虫的形态特征作参考,符合6.2 的描述可鉴定为芒小果
普瘿蚊。
分子检测结果所得序列与GenBank 系统中芒小果普瘿蚊的已知序列(MG637425、MG637426)相似度
大于98%,则可鉴定为芒小果普瘿蚊。
10 标本保存
10.1 成虫标本保存
芒小果普瘿蚊成虫制作成三角纸片标本保存,保存期6 个月至永久。
10.2 卵、幼虫或蛹标本保存
卵、幼虫或蛹用蒸馏水清洗后,置于保存液中,保存6 个月以上。
11 档案管理
记录虫体标本来源、采集日期、地点、鉴定方法、镜检图片和结果以及分子检测结果图片、原始
数据等信息。专人保管,保存期2年以上。
A
A
DB 46/T 700—2025
5
附录A
(资料性)
芒小果普瘿蚊生物学特性
A.1 寄主
芒果。
A.2 地理分布
菲律宾吕宋岛,广西百色。
A.3 发生规律
该虫喜温暖湿润环境,25 ℃~30 ℃、相对湿度70%以上利于其繁殖。干旱或暴雨会抑制种群增长。
该虫在广西地区12月中旬至翌年4月下旬,成虫羽化,在芒果嫩梢、花梗、花蕾和幼果上产卵,老熟幼
虫掉入土中化蛹,蛹羽化成下一代成虫,再次为害。在芒果初花期至幼果形成期内,该虫可发生数代。
荫蔽、通风不良的果园受害较重。
A.4 为害症状
该虫主要为害芒果嫩梢、嫩花梗、花蕾和幼果,致使花穗畸形、枯死,幼果被蛀空并造成落果,芒
果园幼果受害率最高可达90%。成虫产卵在嫩梢、花梗、花蕾及幼果上(见图A.1 a),幼虫孵化后即蛀
食幼果,造成落果。初期受害幼果果皮上的产卵点像炭疽病发生初期症状,在放大镜下,受害幼果可见
清晰的为害蛀孔(见图A.1 b),剖开幼果,可见长2 mm左右的浅黄色幼虫,有些幼果有多个蛀孔,多
条幼虫(见图A.1 c)。
a) 雌虫在子房基部花中产卵 b) 有幼虫逃逸孔的受害果实 c)果实中的幼虫及幼虫室
注: 引自Jiao et al., 2018。
图A.1 芒小果普瘿蚊为害症状
A.5 传播途经
芒小果普瘿蚊成虫飞行能力较弱,不具备远距离扩散能力。主要以幼虫随寄主果实、蛹随寄主附着
的土壤,以及卵随寄主的花或子房进行远距离传播。
DB 46/T 700—2025
6
附录B
(资料性)
芒小果普瘿蚊成虫形态特征图
芒小果普瘿蚊成虫形态特征实物图见图B.1,雄成虫各部位特征示意图见图B.2。
图B.1 芒小果普瘿蚊成虫形态特征实物图
a) 翅
b) 第三鞭毛粒
c) 背面末端
d) 末端腹位
e) 头枕部突起
f) 跗爪伴睑窝
注: 引自Jiao et al., 2018
图B.2 芒小果普瘿蚊雄成虫各部位特征示意图
DB 46/T 700—2025
7
附录C
(资料性)
芒小果普瘿蚊及其近似种鉴别
C.1 芒小果普瘿蚊及其近似种检索表
芒小果普瘿蚊及其近似种检索表见表C.1。
表C.1 芒小果普瘿蚊及其近似种检索表
1. 翅R5脉后1/3略向下弯曲,在翅端处或翅端稍靠前处与C脉汇合;雄性抱器基节中基瓣明显短于阳茎,且不抱握阳茎;
雄性触角鞭小节呈双结状, 其基结与端结上分别具一圈大环状环丝; 产卵器几乎不具伸缩
性················································2
翅R5脉C脉明显分离,在翅中后部与C脉汇合;雄性抱器基节基部有1个大的基叶,阳茎粗壮,端部宽大,端缘中央具
凹刻,亚端部侧各具一突起;雄性触角基球部和端球部的亚端部各有l0个轮生环丝;雌性产卵器钩为腹部的1/3,末端有
大的端叶,其上密生小刺和数根刚毛······························芒果叶瘿蚊
2. 抱器基节粗壮膨大,其长宽比约为1.2倍;阳茎粗壮,其基部明显宽于抱器基节;抱器基节中基瓣不明显;雄性触角
鞭小节结间颈遍布微毛···································壮铗普瘿蚊
抱器基节细长不膨大,其长宽比约为2.5倍;阳茎细长,其基部约与抱器端节基部等宽;抱器基节中基瓣极为明显;
雄性触角鞭小节结间颈光滑且不被毛····································3
3. 阳茎近中部向端部逐渐膨大,其近端部两侧各具一角状突起,其端缘微凹;抱器端节明显长于抱握器基节长的一半;
抱器基节中基瓣明显向上膨大凸起但不骨化色深························居芒普瘿蚊
阳茎近中部向端部渐细呈近锥状,其近端部无饰变,其端缘圆;抱器端节约为抱器基节长的一半;抱器基节中基瓣
不明显突出但骨化色深····································芒小果普瘿蚊
A
DB 46/T 700—2025
8
附录D
(规范性)
芒小果普瘿蚊的分子检测
B
D.1 样品前处理
用于分子生物学试验的瘿蚊样品在提取DNA之前均应作前处理,卵、幼虫、拟蛹、成虫或部分组织
等瘿蚊样品用无菌水冲洗数遍,晾干;干标本、乙醇或福尔马林浸泡的标本先用TE缓冲液(pH 8.0)浸
泡处理1 h~2 h。
D.2 瘿蚊基因组总核酸提取
D.2.1 试剂盒法
将瘿蚊样品移入1.5 mL离心管或碾钵中,捣碎或加入液氮碾磨,之后实验步骤根据天根基因组DNA提
取试剂盒(DP304)的操作说明书操作。瘿蚊基因组DNA溶液置于-20 ℃冷冻保存。
D.2.2 提取液法
DNA提取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样品研磨与裂解:将单头瘿蚊置于Parafilm 膜上的20 μL 提取缓冲液(50 mmoL/L Tris-
HCl、1 mmol/L EDTA、1% SDS、20 mmoL/L NaCl, pH 8.0)中,以0.2 mL 的PCR 管底部作为匀浆器
充分研磨,用50 μL 缓冲液清洗匀浆器4 次,合并所有液体;
——蛋白酶消化:将混合液转移至1.5 mL 离心管,加入5 μL 蛋白酶K (20 mg/mL),混匀后60 ℃
水浴1 h (中途混匀1 次);
——蛋白质变性:100 ℃沸水浴加热5 min;
——有机溶剂抽提:加入220 μL 氯仿/异戊醇(v:v= 24:1)抽提液,轻柔混匀数十次,冰浴10 min,
10 000 r/min 离心10 min,取上清液;
——DNA 沉淀:加入440μL 预冷的无水乙醇,轻柔混匀至出现少量絮状沉淀,于-20 ℃放置30 min,
4 ℃ 12 000 r/min 离心15 min,小心弃去上清液,DNA 形成沉淀;
——洗涤与干燥:加入400 μL 预冷的75 %乙醇洗涤,12 000 r/min 离心15 min,弃上清,然后将
离心管倒扣于洁净滤纸上,室温干燥20 min;
——DNA 溶解与保存:每管加入30 μL 超纯水,充分溶解后于-20 ℃保存备用。
D.3 PCR 扩增
提取得到的基因组DNA 作为模板于PCR 仪上进行扩增。PCR 体系为:DNA 模板0.1 μg~1 μg,2×
Taq Master Mix 25 μ L , 引物正向: 5'-GGATCACCTGATATAGCATTCCC-3'(COIS) 和反向:5 ′ -
CCCGGTAAAATTAAAATATAAACTTC-3′各2 μL(10 μM),加 ddH2O 补足至 50 μL。反应条件为:95 ℃ 3
min,进入循环:95 ℃ 15 s,60 ℃ 15 s,72 ℃ 60 s,共35 个循环,最后72 ℃延伸5 min。取10 μL~
15 μL 扩增产物进行1.5%琼脂糖电泳。然后凝胶成像系统观察分析结果。
D.4 结果判定
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待测样品与阳性对照扩增出一条大小为446 bp的PCR产物带,空白对照无DNA产
物带。将产物进行测序后,结果与GenBank系统中芒小果普瘿蚊的序列相似度大于98%,则可判定为芒小
果普瘿蚊。
DB 46/T 700—2025
9
参考文献
[1] Jiao KL, Wang H, Wei DW, et al. A new species of Procontarinia (Diptera:
Cecidomyiidae) damaging fruit of mango, Mangifera indica (Anacardiaceae), in China [J].
Zootaxa, 2018,4413(2):368-376
[2] Mo JY, Zhao G, Li QL,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olletotrichum species associated with mango anthracnose in Guangxi, China[J]. Plant
Disease,2018,102(7):1283-1289.
[3] 郭堂勋, 李其利, 黄穗萍, 等.杧小果普瘿蚊发生为害情况与全程防控技术研究[J]. 中国植
保导刊, 2020,40(7):68-7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