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6/T 706-2025 榴莲种质资源描述规范

文档天下 图书评论37阅读模式

DB46/T 706-2025 榴莲种质资源描述规范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ICS 65.020.20

CCS B 31

海南省地方标准

DB 46/T 706—2025  榴莲种质资源描述规范

Descriptors specification for germplasm resources of durian

2025 - 06 - 29 发布 2025 - 09 - 01 实施

海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目次

前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要求 ................................................................................ 1

5 基本信息 ............................................................................ 2

6 植物学特征 .......................................................................... 6

7 农艺性状 ........................................................................... 19

8 品质性状 ........................................................................... 20

9 抗病虫性 ........................................................................... 22

10 细胞学性状 ........................................................................ 23

DB 46/T 706—2025

I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海南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口实验站、

海南希源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林兴娥、周兆禧、黄晨婧、何书强、刘咲頔、明建鸿、肖诗希。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锦葵科(Malvaceae)榴莲属(Durio)植物种质资源的描述及评价内容和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榴莲种质资源描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 2659.1 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 第1部分:国家和地区代码

GB 5009.9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淀粉的测定

GB 5009.8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抗坏血酸的测定

GB 12456 食品国家安全标准 食品中总酸的测定方法

GB/T 39558 感官分析 方法学“A”-“非 A”检验

NY/T 2637 水果和蔬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折射仪法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要求

4.1 样本采集

在植株达到稳定结果期并在正常生长情况下随机采集的代表性样本,每份种质样本采集3~5株。

4.2 数据采集

除特殊说明外,每个性状数据应为同一地点至少2个结果周期的采集鉴定数据,其中数量性状以2

年平均值表示。

4.3 数据采集地点

数据采集地点的环境条件应该能够满足红毛丹植株正常生长及其性状正常表现的要求。

4.4 描述内容

榴莲种质资源描述内容见表1。

DB 46/T 706—2025

2

表1 榴莲种质资源描述内容

描述类别 描述内容

基本信息

全省统一编号、种质圃编号、采集号、引种号、种质名称、科名、属名、学名、种质类型、主要特性、主要用

途、系谱、遗传背景、繁殖方式、选育者、育成年份、原产地、采集地、采集地海拔、采集地经度、采集地纬

度、采集单位、采集时间、采集种质类型、保存者、保存种质类型、种质定植年份、种质更新年份、图像、特

性鉴定评价的机构名称、鉴定评价的地点、备注

植物学特征

植株

树龄、树姿、冠形、树势、冠幅、主干高度、干周、主干表皮特征、主干颜色、叶着生姿态、小叶排

列方式、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形指数、叶片形状、叶尖形状、叶基形状、叶面形态、叶缘、叶面

颜色、叶背颜色、叶柄长度、叶片质地

花序着生位置、花蕾形状、花萼形状、萼片颜色、花梗长度、花朵直径、花瓣颜色、花瓣形状、雄蕊

类型、花药形状、花药开裂方式、花柱长度、花柱形状、柱头形状、柱头颜色

果实

果实形状、果顶形状、果基形状、果顶无刺区、果柄长度、果柄颜色、果刺、果刺形状、果刺密度、

果刺长度、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形指数、单果质量、果皮厚度、果皮颜色、囊瓣数、果肉质量、

果肉颜色

种子 种子质量、种子形状、种子纵径、种子横径、种子侧径、种皮颜色、种子数

农艺性状

定植日期、抽梢期、盛花期、初果树龄、果实生育期、果实成熟期、坐果率、果实成熟特性、单株产量、丰产

性、结果稳定性、果实贮藏期

品质性状

果肉纤维含量、果肉质地、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维生素C含量、淀粉含量、果肉风味、果实香

气、果肉品质综合评价、果实外观综合评价、可食率

抗病虫性 炭疽病、果腐病、叶蝉、木虱、小蠹虫

细胞学性状 二倍体、四倍体、其他

5 基本信息

5.1 全省统一编号

种质资源采用全省统一的唯一编号,由“LL”加保存单位代码加上4位顺序号组成。顺序号从“0001”

到“9999”。种质资源编号具有唯一性。

5.2 种质圃编号

种质资源圃保存编号,由“GP”加“LL”加保存单位代码再加4位顺序号组成。顺序号从“0001”

到“9999”。每份种质具有唯一的种质圃编号。

DB 46/T 706—2025

3

5.3 采集号

种质资源在采集时赋予的编号。由年份加2位省份代码再加上4位顺序号组成。4位顺序号从“0001”

到“9999”。省份代码按照GB/T 2260的规定执行。

5.4 引种号

引种号由年份加4位顺序号组成8位字符串,4位顺序号从“0001”到“9999”。每份引进种质具有

唯一的引种号。

5.5 种质名称

种质的中文名称、外文名。国内种质的原始名称。如果有多个名称,可把其他名称放在英文括号内,

用英文逗号分隔;国外引进种质如果没有中文译名,直接填写种质的外文名。

5.6 科名

锦葵科(Malvaceae)。

5.7 属名

榴莲属(Durio)。

5.8 学名

种质资源的植物学名称。学名由拉丁名加括号内的中文名组成。如果没有中文名,直接填写拉丁名。

5.9 种质类型

种质资源的类型。分为:

a) 野生资源;

b) 地方品种(系);

c) 引进品种(系);

d) 选育品种(系);

e) 特殊遗传材料;

f) 其他。

5.10 主要特性

种质资源的主要特性。分为:

a) 高产;

b) 优质

c) 抗病;

d) 抗虫;

e) 抗逆;

f) 其他。

5.11 主要用途

种质资源的主要用途。分为:

a) 食用;

DB 46/T 706—2025

4

b) 药用;

c) 材用;

d) 育种;

e) 其他。

5.12 系谱

选育品种(系)的亲缘关系或杂交组合名称。

5.13 遗传背景

种质的遗传背景。分为:

a) 实生选种;

b) 自然突变;

c) 种内杂交;

d) 属内种间杂交;

e) 人工诱变;

f) 其他。

5.14 繁殖方式

种质资源的繁殖方式。分为:

a) 嫁接繁育;

b) 扦插繁育;

c) 种子繁育;

d) 组织培养;

e) 其他。

5.15 选育者

选育品种(系)的单位或个人全称。

5.16 育成年份

品种(系)通过新品种审(认)定、品种登记或品种权申请公告的年份。用4位阿拉伯数字表示。

5.17 原产地

种质原产国家、地区、省份、县、乡、村、国家组织名称。名称按照GB/T 2659和GB/T 2260的规定

执行。如该国家已不存在,应在原国家名称前加“前”。国家组织名称用该组织的英文缩写。

5.18 采集地

种质的来源国家、地区、省、县、乡、村名称。名称按照GB/T 2659和GB/T 2260的规定执行。

5.19 采集地海拔

种质资源采集地的海拔,单位为米(m)。

5.20 采集地经度

种质采集地的经度,单位为度和分。格式为DDDFF,其中DDD为度,FF为分。

DB 46/T 706—2025

5

5.21 采集地纬度

种质采集地的纬度,单位为度和分。格式为DDFF,其中DD为度,FF为分。

5.22 采集单位

种质采集单位或个人全称。

5.23 采集日期

以“年月日”表示,格式为“YYYYMMDD”。

5.24 采集种质类型

种质收集时采集种质的类型。分为:

a) 种子;

b) 果实;

c) 茎段;

d) 花粉;

e) 组织培养材料;

f) 苗木;

g) 其他。

5.25 保存者

负责种质繁殖并提交国家种植资源圃的保存单位或个人全称。

5.26 保存种质类型

保存的种质材料类型。分为:

a) 种子;

b) 组织培养物;

c) 苗木;

d) 其他。

5.27 种质定植年份

种质在种质圃中定植的年份。以“年月日”表示,格式为“YYYYMMDD”。

5.28 种质更新年份

种质进行换种或重植的年份。以“年月日”表示,格式为“YYYYMMDD”。

5.29 图像

种质的图像文件名。图像格式为.jpg。图像文件名由全省统一编号加“—”加序号加“.jpg”组成。

图像要求600 dpi以上或(1024×768)以上。

5.30 特性鉴定评价的机构名称

种质特性鉴定评价的机构名称,单位应写全称。

5.31 鉴定评价的地点

DB 46/T 706—2025

6

种质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的鉴定评价地点,记录到省和县名。

5.32 备注

资源收集者了解的主要生态环境信息、产量、栽培实践等。

6 植物学特征

6.1 植株

6.1.1 树龄

从定植当年起计算,单位为年(a)。注明种苗类型。

6.1.2 树姿

以结果树3株以上为观察对象,每株测量3个基部一级主枝与主干的夹角,依据夹角的平均值确定树

姿类型,参照图1按最大相似原则确定树姿类型。分为:

a) 直立(夹角<45°);

b) 半开张(45°≤夹角<75°);

c) 开张(夹角≥75°)。

a) 直立 b) 半开张 c) 开张

图1 树姿

6.1.3 冠形

用6.1.2的样本,在末次秋梢叶片转绿到花序抽生前,目测整株树冠,参照图2按最大相似性原则确

定树冠类型。分为:

a) 金字塔形;

b) 椭圆形;

c) 矩圆形;

d) 半圆形;

e) 圆形;

f) 不规则。

a) 金字塔形 b) 椭圆形 c) 矩圆形 d) 半圆形 e) 圆形 f)不规则

图2 冠形

DB 46/T 706—2025

7

6.1.4 树势

用6.1.2的样本,观察植株生长势的强弱。分为:

a) 弱;

b) 中;

c) 强。

6.1.5 冠幅

用6.1.2的样本,测量树冠南北和东西两个方向长度的平均直径,单位为厘米(cm),精确到0.1 cm。

6.1.6 主干高度

用6.1.2的样本,测量从地面到第一主枝的距离,结果以平均值表示,单位为厘米(cm),精确到

0.1 cm。

6.1.7 干周

用6.1.2的样本,实生树和扦插繁殖树测量位置为地面以上20 cm处,嫁接树在嫁接口以上20 cm处。

结果以平均值表示,单位为厘米(cm),精确到0.1 cm。

6.1.8 主干表皮特征

用6.1.2的样本,目测及手触观察树体主干中上部表皮光滑度、裂纹特征。分为:

a) 光滑;

b) 粗糙;

c) 极粗糙。

6.1.9 主干颜色

用6.1.2的样本,观察种质主干树皮颜色,参照标准比色卡按最大相似原则确定主干颜色。分为:

a) 灰色;

b) 灰褐色;

c) 褐色。

6.1.10 叶着生姿态

在植株结果期,在树冠外围中上部随机选取10条发育成熟的枝梢,目测枝条中部叶片的叶柄与叶身

间的弯曲程度,参照图3按最大相似原则确定向上生长枝条上叶的着生姿态。分为:

a) 半直立;

b) 45°下垂;

c) 垂直下垂。

a) 半直立 b) 45°下垂 c) 垂直下垂

图3 叶着生姿态

DB 46/T 706—2025

8

6.1.11 小叶排列方式

用6.1.10的样本,观察小叶排列方式。分为:

a) 互生;

b) 对生。

6.1.12 叶片长度

用6.1.10的样本,随机选取10片健康的老熟叶,测量叶片基部至叶尖端长度。结果以平均值表示,

单位为厘米(cm),精确到0.1 cm。

6.1.13 叶片宽度

用6.1.12的样本,测量叶片最宽处的宽度。结果以平均值表示,单位为厘米(cm),精确到0.1 cm。

6.1.14 叶形指数

用6.1.12和6.1.13的结果,计算叶片长度/叶片宽度的比值。结果以平均值表示,精确到0.1。

6.1.15 叶片形状

用6.1.12的样本,观察小叶形状,参照图4按最大相似原则确定小叶形状。分为:

a) 披针形;

b) 卵圆形;

c) 倒卵圆形;

d) 椭圆形。

a) 披针形 b) 卵圆形 c) 倒卵圆形 d) 椭圆形

图4 小叶形状

6.1.16 叶尖形状

用6.1.12的样本,观察小叶叶尖形状。参照图5按照最大相似原则确定小叶叶尖形状。分为:

a) 具骤尖;

b) 急尖;

c) 渐尖;

d) 长渐尖;

e) 尾尖。

DB 46/T 706—2025

9

a) 具骤尖 b) 急尖 c) 渐尖 d) 长渐尖 e) 尾尖

图5 叶尖形状

6.1.17 叶基形状

用6.1.12的样本,观察小叶叶基形状,参照图6按照最大相似原则确定叶基形状。分为:

a) 锐尖;

b) 锲形;

c) 圆钝;

d) 圆形。

图6 叶基形状

6.1.18 叶面形态

用6.1.12的样本,观察小叶侧脉间的叶面形态。分为:

a) 平展;

b) 隆起。

6.1.19 叶缘形状

用6.1.12的样本,观察叶缘形状,参照图7按照最大相似原则确定小叶形状。分为:

a) 平展;

b) 波浪形。

a) 平展 b) 波浪形

图7 叶缘

6.1.20 叶面颜色

用6.1.12的样本,参照标准比色卡按最大相似原则确定叶面颜色,分为:

a) 浅绿色;

b) 绿色;

a) 锐尖 b) 锲形 c) 圆钝 d) 圆形

DB 46/T 706—2025

10

c) 深绿色;

d) 棕绿色。

6.1.21 叶背颜色

用6.1.12的样本,观察叶片的背面颜色,参照图8按最大相似原则确定叶背颜色。分为:

a) 银褐色;

b) 铜褐色。

a) 银褐色 b) 铜褐色

图8 叶背颜色

6.1.22 叶柄长度

用6.1.12的样本,测量每片叶片的叶柄长度。结果以平均值表示,单位为厘米(cm),精确到0.1 cm。

6.1.23 叶片质地

用6.1.12的样本,观察叶片质地。分为:

a) 革质;

b) 硬革质。

6.2 花

6.2.1 花序着生位置

在植株开花盛期,选择不同部位发育正常的花序10个,目测确定花序的着生位置,以最多出现的为

准。分为:

a) 枝条;

b) 树干;

c) 枝条和树干均有。

6.2.2 花蕾形状

用6.2.1的样本,目测花蕾形状,参照图9按照最大相似原则确定花蕾形状,分为:

a) 长圆形;

b) 卵圆形;

c) 椭圆形;

d) 球形。

a) 长圆形 b) 卵圆形 c) 椭圆形 d) 球形

图9 花蕾形状

DB 46/T 706—2025

11

6.2.3 花萼形状

用6.2.1的样本,观察花萼形状,参照图10按最大相似原则确定花萼形状。分为:

a) 卵圆形;

b) 椭圆形;

c) 钟形。

a) 卵圆形 b) 椭圆形 c) 钟形

图10 花萼形状

6.2.4 萼片颜色

用6.2.1的样本,观察萼片颜色,参照标准比色卡按最大相似原则确定花萼颜色。分为:

a) 绿色;

b) 黄绿色;

c) 浅黄色;

d) 黄色;

e) 红色。

6.2.5 花梗长度

用6.2.1的样本,测量茎部到花托的长度。结果以平均值表示,单位为厘米(cm),精确至0.1 cm。

6.2.6 花朵直径

在盛花期,随机测量10朵当天正常盛开状态花朵的最大直径。结果以平均值表示,单位为厘米(cm),

精确至0.1 cm。分为:

a) 短(<0.15 cm );

b) 中等(0.15 cm~0.20 cm);

c) 长(>0.20 cm )。

6.2.7 花瓣颜色

用6.2.6的样本,观察花瓣颜色,参照标准比色卡按最大相似原则确定花瓣颜色。分为:

a) 白色;

b) 奶白色;

c) 黄色;

d) 黄绿色;

e) 粉色;

f) 红色。

6.2.8 花瓣形状

用6.2.6的样本,观察花瓣形状,参照图11按最大相似原则确定花瓣形状。分为:

DB 46/T 706—2025

12

a) 线形;

b) 窄匙形;

c) 匙形;

d) 宽匙形;

e) 长圆形。

a) 线形 b) 窄匙形 c) 匙形 d) 宽匙形 e) 长圆形

图11 花瓣形状

6.2.9 雄蕊类型

用6.2.6的样本,观察雄蕊的类型。分为:

a) 离生雄蕊;

b) 多体雄蕊;

c) 聚药雄蕊。

6.2.10 花药形状

用6.2.6的样本,观察花药形状,按最大相似性原则确定花药形状。分为:

a) 卵圆形;

b) 扁圆形;

c) 圆形。

6.2.11 花药开裂方式

用6.2.6的样本,观察花药的开裂方式。分为:

a) 孔裂;

b) 纵裂;

c) 横裂。

6.2.12 花柱长度

用6.2.6的样本,测量当天正常盛开状态花朵的花柱长度。结果以平均值表示,单位为厘米(cm),

精确至0.1 cm。

6.2.13 花柱形状

用6.2.6的样本,观察花柱形状,参照图12确定花柱形状。分为:

a) 直;

b) 弯曲;

c) 波浪;

d) 直钩。

DB 46/T 706—2025

13

a) 直 b) 弯曲 c) 波浪 d) 直钩

图12 花柱形状

6.2.14 柱头形状

用6.2.8的样本,观察柱头形状,参照图13按照最大相似性原则确定柱头形状。分为:

a) 陀螺状;

b) 头状,无浅;

c) 头状,5 裂。

a) 陀螺状 b) 头状,无浅 c) 头状,5 裂

图13 柱头形态

6.2.15 柱头颜色

用6.2.8的样本,观察柱头颜色,参照标准比色卡按最大相似原则确定柱头颜色。分为:

a) 黄色;

b) 橘黄色。

6.3 果实

6.3.1 果实形状

在果实成熟期,从树冠外围中上部的不同方位随机取10个正常成熟果实,观察果实形状,参照图14

按最大相似原则确定果实形状。分为:

a) 长圆形;

b) 倒卵圆形;

c) 卵圆形;

d) 椭圆形;

e) 阔椭圆形;

f) 扁圆形;

g) 圆形。

DB 46/T 706—2025

14

a) 长圆形 b) 倒圆形 c) 卵圆形 d) 椭圆形

e) 阔椭圆形 f) 扁圆形 g) 圆形

图14 果实形状

6.3.2 果顶形状

用6.3.1的样本,观察果顶形状,参照图15按最大相似原则确定果顶形状。分为:

a) 尖;

b) 钝圆;

c) 乳突;

d) 截形;

e) 内凹。

a) 尖 b) 钝圆 c) 乳突

d) 截形 e) 内凹

图15 果顶形状

DB 46/T 706—2025

15

6.3.3 果基形状

用6.3.1的样本,观察果实基部形状,参照图16按最大相似原则确定果基形状。分为:

a) 圆;

b) 平;

c) 浅凹;

d) 深凹;

e) 长颈;

f) 短颈。

a) 圆 b) 平 c) 浅凹

d) 深凹 e) 长颈 f) 短颈

图16 果基形状

6.3.4 果顶无刺区

用6.3.1的样本,观察果顶部分无刺区域面积。分为:

a) 小;

b) 大。

6.3.5 果柄长度

用6.3.1的样本,测量花梗基部到果实基部的长度。结果以平均值表示,单位为厘米(cm),精确

到 0.1 cm。分为:

a) 短(<4.0 cm);

b) 中等(4.0 cm~8.0 cm);

c) 长(>8.0 cm)。

6.3.6 果柄颜色

用6.3.1的样本,观察果柄颜色,参照标准比色卡按最大相似原则确定果柄颜色。分为:

a) 绿色;

b) 褐绿色;

c) 褐色。

6.3.7 果刺

DB 46/T 706—2025

16

用6.3.1的样本,观察果实表面果刺。分为:

a) 无;

b) 有。

6.3.8 果刺形状

用6.3.1的样本,观察果实表面果刺形状,参照图17按最大相似性原则观察果实表面果刺形状。分

为:

a) 金字塔;

b) 圆锥;

c) 凸圆;

d) 尖凸;

e) 具钩;

f) 中凹;

g) 尖凹。

a) 金字塔 b) 圆锥 c) 凸圆 d) 尖凸 e) 具钩 f) 中凹 g) 尖凹

图17 果刺形状

6.3.9 果刺密度

用6.3.1的样本,统计赤道面果皮2 cm2×2 cm2面积内果刺的数量。分为:

a) 稀;

b) 中;

c) 密。

6.3.10 果刺长度

用6.3.1的样本,用游标卡尺测量果实表面果刺的长度,结果以平均值表示,单位为厘米(cm),

精确到 0.1 cm。分为:

a) 短(<1.0 cm);

b) 中等(1.0 cm~1.5 cm);

c) 长(>1.5 cm)。

6.3.11 果实纵径

用6.3.1的样本,用直尺测量果实果顶至果基间的最长距离,结果以平均值表示,单位为厘米(cm),

精确到0.1 cm。

6.3.12 果实横径

用6.3.1的样本,用直尺测量果实最大横切面的最长距离,结果以平均值表示,单位为厘米(cm),

精确到0.1 cm。

DB 46/T 706—2025

17

6.3.13 果形指数

用6.3.11和6.3.12的结果,计算果实纵径/果实横径的比值。结果以平均值表示,精确到0.1。

6.3.14 单果质量

用6.3.1的样本,用电子秤称取10个正常发育果实质量,计算平均单果质量,结果以平均值表示,

单位为千克(kg),精确到0.1 kg。分为:

a) 小(<1.5 kg);

b) 中(1.5 kg~3.0 kg);

c) 大(>3.0 kg)。

6.3.15 果皮厚度

用6.3.14的样本,充分去除果肉,用游标卡尺测量果实中部外果皮的厚度。结果以平均值表示,单

位为毫米(mm),精确到0.1 mm。分为:

a) 薄;

b) 中;

c) 厚;

6.3.16 果皮颜色

用6.3.14的样本,观察果皮颜色,参照标准比色卡按最大相似原则确定果皮颜色。分为:

a) 绿色

b) 草绿色

c) 褐绿色;

d) 黄绿色;

e) 黄色;

f) 橙黄色;

g) 橙色;

h) 粉色;

i) 红色。

6.3.17 囊瓣数

用6.3.14的样本,剥去果皮,观察果实的囊瓣数。结果以平均值表示,精确到0.1个。

6.3.18 果肉质量

用6.3.14的样本,沿果肩中部纵切,去皮、去核后,用感量1/100的电子秤称量果肉质量,结果以

平均值表示,单位为克(g),精确到0.01 g。

6.3.19 果肉颜色

用6.3.17的样本,观察果肉颜色,参照标准比色卡按最大相似原则确定果肉颜色。分为:

a) 乳白色;

b) 柠檬黄;

c) 黄色;

d) 橙黄色;

DB 46/T 706—2025

18

e) 橙色;

f) 橙红色;

g) 粉红色;

h) 红色。

6.4 种子

6.4.1 种子质量

用6.3.14的样本,剥除果皮、果肉,取出种子清洗净,晾干种子表面的水分,称量种子质量。结果

以平均值表示,单位为克(g),精确到0.1 g。

6.4.2 种子形状

用6.3.14的样本,取出种子,参照图18按最大相似性原则确定种子形状。分为:

a) 长圆形;

b) 倒卵形;

c) 卵圆形;

d) 椭圆形;

e) 扁球形。

a) 长圆形 b) 倒卵形 c) 卵圆形 d) 椭圆形 e) 扁球形

图18 种子形状

6.4.3 种子纵径

用6.4.1的样本,用游标卡尺测量种子顶部至基部的最长距离。结果以平均值表示,单位为厘米(cm),

精确到0.1 cm。

6.4.4 种子横径

用6.4.1的样本,用游标卡尺测量种子最大横切面的最长距离。结果以平均值表示,单位为厘米(cm),

精确到0.1 cm。

6.4.5 种子侧径

用6.4.1的样本,用游标卡尺测量种子横向水平垂直方向的最小直径。结果以平均值表示,单位为

厘米(cm),精确到0.1 cm。

6.4.6 种皮颜色

用6.4.1的样本,观察种皮颜色,参照标准比色卡按最大相似原则确定种皮颜色。分为:

a) 灰橙色

DB 46/T 706—2025

19

b) 黄褐色;

c) 褐色;

d) 黑色。

6.4.7 种子数

用6.4.1的样本,统计成熟果实饱满种子的数量。结果以平均值表示,单位为个,精确到0.1个。

7 农艺性状

7.1 定植日期

营养繁殖树以从苗圃移植到园地的日期为准。实生树以种子播种的日期为准。以“年月日”表示,

格式为“YYYYMMDD”。

7.2 物候期

7.2.1 抽梢期

一年中定期观察整个树冠,以大约25%植株开始抽梢的日期作为抽梢期。以“年月日”表示,格式

为“YYYYMMDD”。

7.2.2 盛花期

观察全树盛花情况,以有25%花朵开放的日期为盛花期。以“年月日”表示,格式为“YYYYMMDD~

YYYYMMDD”。

7.2.3 初果树龄

从种植到第一次结果的年限。单位为年(a)。

7.2.4 果实生育期

从谢花后到果实成熟所需的天数,单位为天(d)。

7.2.5 果实成熟期

指全树有50%~80%果实大小已长定而逐步出现应有的色、香、味等成熟特征时期。以“年月日”表

示,格式为“YYYYMMDD~YYYYMMDD”。

7.3 生长结果习性

7.3.1 坐果率

在结果树中,每份种质随机选中上部5个花序,分别调查每个花序的小花总数和果实成熟时采收的

果实总数。用实收果数除以小花总数,再乘100%,计算出坐果率。结果以百分率(%)表示,精确到0.1%。

7.3.2 果实成熟特性

在没有催花的情况下,按照果实生育期判断种质的果实成熟特性。分为:

a) 早熟(<120 d);

b) 中熟(120 d~135 d);

DB 46/T 706—2025

20

c) 晚熟(>135 d)。

7.3.3 单株产量

随机取成年结果树3株以上,在每批果成熟期采摘全部果实,称量果实质量,计算全年平均单株产

量,单位为千克每株,精确到0.1千克每株。

7.3.4 丰产性

随机记载3株以上的单株结果树,计算平均值,连续观测3年以上,确定种质的丰产性。分为:

a) 低(<25 个每株);

b) 中(25~80 个每株);

c) 高(>80 个每株)。

7.3.5 结果稳定性

7.3.4的数据,连续观测4年以上。根据上年产量与当年产量情况比较,确定种质的稳产类别。分为:

a) 正常;

b) 大小年。

7.3.6 果实贮藏期

在果实成熟期,选5个无病、无虫、无伤的正常果实。在20 ℃~25 ℃贮藏条件下堆放贮藏,避强光

照射,每天检查1次,观测保持食用品质的天数,单位为天(d)。

8 品质性状

8.1 果肉纤维含量

在果实成熟期,选5个无病、无虫、无伤的正常果实,剥去果皮和种子,按GB/T 39558的方法,品

尝果肉。根据品尝结果,确定果肉纤维多少。分为:

a) 低(肉质软,渣少,质地细腻);

b) 中(肉质较软,渣中等);

c) 高(肉质粗糙,渣多)。

8.2 果肉质地

用8.1的样品,按GB/T 39558的方法,品尝鉴定果肉质地。分为:

a) 细腻;

b) 软;

c) 脆;

d) 粗糙。

8.3 果肉营养价值

8.3.1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按NY/T 2637规定执行。结果用百分率(%)表示,精确到0.1%。

8.3.2 可滴定酸含量

DB 46/T 706—2025

21

按GB 12456附录规定执行。单位为克每千克(g/kg),精确到0.01 g/kg。

8.3.3 维生素C 含量

按GB 5009.86规定执行。单位为毫克每百克(mg/100 g),精确到0.1 mg/100 g。

8.3.4 淀粉含量

按GB 5009.9规定执行。单位为克每百克(g/100g),精确到0.01 g/100g。

8.4 果肉风味

用8.1的样品,按GB/T 39558的方法,按照果肉的质地、香味、纤维和口感等进行综合评价,确定

果肉风味。分为:

a) 无味;

b) 微甜;

c) 甜;

d) 苦甜;

e) 前味甜后味苦;

f) 其他。

8.5 果实香气

用8.1的样品,按GB/T 39558的方法,以品尝的方式判断果肉的香气。分为:

a) 淡;

b) 中等;

c) 浓。

8.6 果肉品质综合评价

在果实成熟期,每份种质随机采成熟果实10个,结合风味、果汁、香气、质地、营养等综合评价。

分为:

a) 很差;

b) 差;

c) 一般;

d) 好;

e) 极好。

8.7 果实外观综合评价

在果实成熟期,每份种质随机采成熟果实10个,结合果形、大小、颜色和果刺结构等进行综合评价。

分为:

a) 很差;

b) 差;

c) 一般;

d) 好;

e) 极好。

8.8 可食率

DB 46/T 706—2025

22

用6.3.14和6.3.18获得的结果,计算果肉质量占单果质量的比例。结果以平均值表示,结果用百分

率(%)表示,精确到0.1%。

9 抗病虫性

9.1 抗病性

9.1.1 观测方法

抗病性观测可采取大田调查和实验室接种方式进行。对于大田调查,记录植株在自然条件下或胁迫

环境下的发病情况;对于实验室接种方式,观测接种后植株的发病情况。

9.1.2 炭疽病 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spp. )

根据感染情况描述为:

a) 弱(自然状态下,植株发病率>60%);

b) 中(自然状态下,30%<植株发病率≤60%);

c) 强(自然状态下,植株发病率≤30%)。

9.1.3 果腐病 棕榈疫霉(Phytophthora palmivora)

根据感染情况描述为:

a) 弱(自然状态下,植株发病率>60%);

b) 中(自然状态下,30%<植株发病率≤60%);

c) 强(自然状态下,植株发病率≤30%)。

9.2 抗虫性

9.2.1 观测方法

抗虫性观测可采取大田调查和实验室接种方式进行。对于大田调查,记录植株在自然条件下或胁迫

环境下的虫口密度;对于实验室接种方式,观测接种后植株或害虫反应情况。小区面积为2~3株植株,

4次重复。

9.2.2 叶蝉 杧果叶蝉属种(Amrasca spp.)

观测生长1年以上的植株,记录在自然条件下虫害发生情况。分为:

a) 较少(虫口密度低,小区虫数≤10);

b) 中等(虫口密度中等,10<小区虫数<30);

c) 严重(虫口密度高,30≤小区虫数)。

9.2.3 木虱 马来异裂木虱(Allocarsidara malayensis (Crawford))

观测生长1年以上的植株,记录在自然条件下虫害发生情况。分为:

a) 较少(虫口密度低,小区虫数≤10);

b) 中等(虫口密度中等,10<小区虫数<30);

c) 严重(虫口密度高,30≤小区虫数)。

9.2.4 小蠹虫 茶材小蠹(Xyleborus fornicatus Eichoff)

DB 46/T 706—2025

23

观测生长1年以上的植株,记录在自然条件下虫害发生情况。分为:

a) 较少(虫口密度低,小区虫数≤10);

b) 中等(虫口密度中等,10<小区虫数<30);

c) 严重(虫口密度高,30≤小区虫数)。

10 细胞学性状

细胞染色体倍性。分为:

a) 二倍体;

b) 四倍体;

c) 其他。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5金币立即购买,VIP免费

1.本站大部份文档均属免费,部份收费文档,经过本站分类整理,花了精力和时间,收费文档是为了网站运营成本等费用开支;
2.所有收费文档都真实可靠,为了节约成本,文档在网站前台不做预览,如果付费后,与实际文档不符合,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申请退款;
3.购买会员(或单次下载)即视为对网站的赞助、打赏,非商业交易行为(不认同此观点请勿支付)请慎重考虑;
4.付费下载过程中,如果遇到下载问题,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解决;
5.手机支付,尽量选择支付宝支付;
6.如图集或者标准不清楚,在本站找不到您需要的规范和图集,希望增加资料等任何问题,可联系微信号:pdftj88解决;

文档天下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7月12日 10:43:2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998pdf.com/59849.html
图书

DBJ33/T 1342-2025 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标准

DBJ33/T 1342-2025 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标准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