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ZYJZ 002-2024 水利工程信息模型设计应用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以下是对《水利工程信息模型设计应用》(Q/ZYJZ 002-2024)企业标准核心内容的详细总结:
一、标准框架
- 范围
- 确立水利工程信息模型在设计阶段的流程,涵盖协同设计、模型创建与应用要求。
- 适用于水利工程设计阶段信息模型的创建、使用和管理。
- 引用文件
- 引用GB/T 51212(BIM应用统一标准)、GB/T 51235(BIM施工应用标准)、GB/T 51301(BIM设计交付标准)等国家标准。
- 术语定义
- 明确定义如水利工程信息模型(数字化承载工程物理与功能特性)、构件(基本对象)、模型单元(功能独立组件)、协同平台(多专业在线协作环境)、碰撞检测(冲突检查流程)等关键术语。
二、基本规定(核心原则)
- 全阶段覆盖:贯穿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招标设计、施工图设计全流程。
- 协同与互用:
- 强制使用协同平台,制定协同流程(附录A)。
- 要求数据互用合规(格式、单位、最小数据量),确保模型一致性。
- 技术集成:需结合GIS、倾斜摄影、物联网、AR/VR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 跨阶段兼容:设计模型需考虑施工与运维阶段需求。
- 数据安全:按权限管理模型数据,保障信息安全。
- 版本控制:设计变更后需更新模型版本并说明变更情况。
三、协同设计具体要求
- 平台与流程
- 基于协同平台开展设计,统一存储过程文件(如编辑区、共享区、归档区)。
- 设专人管理平台,流程参照附录A(图A.1)。
- 数据互用
- 支持直接读取(同平台)或通用格式转换(跨平台)。
- 数据需经完整性、准确性核验。
- 成果提交
- 格式:通用/兼容格式(如IFC)。
- 内容:图纸、模型文件、信息表格、说明文件。
- 要求:几何/非几何信息完整,模型与图纸一致,变更范围明确。
- 最终交付符合GB/T 51301。
四、设计模型创建与管理
- 分阶段建模
- 按阶段划分模型类型(勘测、水工、机电、金属结构等),创建要求见附录B(表B.1)。
- 示例:勘测模型贯穿全阶段,机电模型从可研阶段开始创建。
- 建模规则
- 统一命名、配色、分类编码规则。
- 利用前置模型数据迭代更新(增/删/改),避免重复建模。
- 模型细化后需进行正确性检查。
- 模型审核
- 审核内容:构件布置合规性、专业间无冲突、信息完整度、无冗余构件。
- 提交说明文件:模型版本、软件环境、精度、所有权等(详见6.3.5)。
- 模型共享
- 仅限审核通过的版本,需支持唯一识别和各参与方调用。
五、模型应用场景与流程
共8类核心应用(详见表B.2),流程参考附录C:
- 场地建模分析(图C.1)
- 输入数据:地形、地质、水文、规划文件等。
- 输出:场地模型、分析报告(坡度/土方量/稳定性评估)。
- 仿真分析(图C.2)
- 类型:水流流态、结构受力、基础稳定分析。
- 要求:参数满足精度,结果关联模型属性。
- 方案比选(图C.3)
- 比选维度:可行性、功能性、经济性、美观性。
- 输出:比选报告、最优方案模型。
- 可视化应用(图C.4)
- 场景:虚拟漫游、校审、设计交底(施工图阶段强制)。
- 要求:避免重复建模,利用模型生成视频/渲染图。
- 碰撞检测(图C.5)
- 输出:优化后模型、碰撞报告(位置/问题描述/调整建议)。
- 模型出图(图C.6)
- 要求:二维图纸与模型关联,变更后同步更新。
- 工程算量(图C.7)
- 提取内容:土石方、混凝土、钢筋等工程量。
- 输出:工程量清单、算量模型。
- 施工组织模拟(图C.8)
- 输入:施工顺序、进度计划、资源配置。
- 输出:模拟视频、资源计划、问题分析报告。
- 符合GB/T 51235。
六、附录核心内容
- 附录A:协同设计流程图(图A.1),强调平台化协作流程。
- 附录B:
- 表B.1:分阶段模型创建要求(如施工图阶段需创建所有专业模型)。
- 表B.2:分阶段模型应用场景(如初步设计阶段强制仿真分析,施工图阶段强制碰撞检测)。
- 附录C:8类应用的操作流程图(C.1–C.8),指导具体实施步骤。
总结
该标准系统化规范了水利工程BIM设计全流程,突出四大重点:
- 全阶段协同:强制平台化协作与数据互用;
- 模型精细管理:分阶段建模、严格审核与版本控制;
- 技术深度融合:结合GIS/物联网等拓展应用场景;
- 应用导向:通过8类标准化应用(如碰撞检测、施工模拟)提升设计质量与效率。
其核心价值在于为水利工程BIM设计提供可操作的实施框架,确保模型从创建到应用的全过程合规、高效、可追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