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F 2268-2025 逆反射计量术语及定义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技术规范
JJF2268—2025
逆反射计量术语及定义
RetroreflectionMetrologyTermsandDefinitions
2025-06-11发布2025-12-1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归口单位:全国公路专用计量器具计量技术委员会
主要起草单位: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参加起草单位:国家道路与桥梁工程检测设备计量站
本规范委托全国公路专用计量器具计量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
苏文英(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何华阳(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程秋桐(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参加起草人:
韩晓坤(国家道路与桥梁工程检测设备计量站)
薛瑛琪(国家道路与桥梁工程检测设备计量站)
朱 静(国家道路与桥梁工程检测设备计量站)
王梦婕(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目 录
引言……………………………………………………………………………………… (Ⅱ)
1 范围…………………………………………………………………………………… (1)
2 引用文件……………………………………………………………………………… (1)
3 基础术语……………………………………………………………………………… (1)
4 几何条件……………………………………………………………………………… (4)
5 测量系统……………………………………………………………………………… (9)
汉语拼音索引…………………………………………………………………………… (11)
英文对应词索引………………………………………………………………………… (13)
引 言
本规范依据JJF1071—2010 《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制定。
本规范为首次制定。
1 范围
本规范界定了逆反射计量中常用术语及定义。
本规范适用于逆反射计量领域技术规范的编写,相关领域亦可参考使用。
2 引用文件
本规范引用了下列文件:
JJF1032 光学辐射计量名词术语及定义
GB/T18833 道路交通反光膜
JT/T690 逆反射体光度性能测量方法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版本适用于本规范;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范。
3 基础术语
3.1 逆反射 retroreflection
光沿接近入射光的反方向返回的反射。
注:
1 当入射光方向在较大范围内变化时,仍能保持这种性质。
2 又称回复反射。
3.2 逆反射元 retroreflectiveelement
产生逆反射的最小光学单元。
3.3 逆反射体 retroreflector
具有逆反射性能的反光面或器件。
3.4 逆反射材料 retroreflectivematerial
在暴露的表面或接近表面有一薄层微小逆反射元的材料。
3.5 反光膜 retroreflectivesheeting
一种已制成薄膜可直接应用的逆反射材料。
3.6 逆反射测量仪 retroreflectometer
用于测量逆反射体光度性能的设备。
注:通常为便携式或车载式设备。
3.7 逆反射标准器 retroreflectivestandard
经溯源被赋予逆反射量值、用于校准逆反射测量仪的标准物质。
3.8 逆反射色 retroreflectivecolor
在夜间条件下,采用A光源和特定的照明观测条件时,从接近入射光方向所观测
到的逆反射材料的颜色。又称夜间色。
1
JJF2268—2025
[来源:GB/T18833—2012,3.16,有修改]
3.9 杂散光 straylight
不遵循仪器设计的光路到达探测器的通量。
3.10 反射照度 reflectedilluminance
Er
在垂直于观测轴平面上的接收器所测量得到由逆反射体产生的照度,即观测位置的
光照度。
3.11 垂直照度 verticalilluminance
E ┴
逆反射体表面垂直于入射光方向的光照度。
3.12 发光强度系数 coefficientofluminousintensity
RI
逆反射体在观测方向的发光强度与垂直照度之比。
注:见式(1)。
RI=I/E ┴ (1)
式中:
RI———发光强度系数,cd·lx-1;
I———发光强度,cd;
E ┴ ———垂直照度,lx。
3.13 逆反射系数 coefficientofretroreflection
RA
逆反射体单位面积上的发光强度系数。
注:见式(2)。
RA=RI/A (2)
式中:
RA———逆反射系数,cd·lx-1·m-2;
RI———发光强度系数,cd·lx-1;
A ———逆反射体的面积,m2。
3.14 线逆反射系数 coefficientoflineretroreflection
RM
逆反射体单位长度上的发光强度系数。
注:见式(3)。
RM=RI/l (3)
式中:
RM———线逆反射系数,cd·lx-1·m-1;
RI———发光强度系数,cd·lx-1;
l———逆反射体的长度,m。
3.15 逆反射亮度系数 coefficientofretroreflectedluminance
2
JJF2268—2025
RL
观测方向的(光)亮度除以垂直照度。
注:见式(4)。
RL=L/E ┴ (4)
式中:
RL———逆反射亮度系数,cd·m-2·lx-1;
L———亮度,cd·m-2;
E ┴ ———垂直照度,lx。
3.16 逆反射光通量系数 coefficientofretroreflectedluminousflux
Rφ
观测方向上单位立体角的光通量与逆反射体表面有效入射总通量之比。
注:见式(5)。
Rφ= (φ'/Ω')/φ (5)
式中:
Rφ———逆反射光通量系数,cd·lm-1;
φ'———光通量,lm;
Ω'———立体角,sr;
φ———总通量,lm。
3.17 逆反射因数 retroreflectancefactor
RF
无量纲的比值,面积为A 的逆反射平面的发光强度系数,与相同面积、相同照明
和观测条件下的理想漫反射平面的发光强度系数之比。
注:见式(6)。
RF=πRI/Acosβcosν (6)
式中:
RF———逆反射因数;
RI———发光强度系数,cd·lx-1;
A ———逆反射平面面积,m-2;
β———入射角;
ν———视角。
3.18 逆反射分量 fractionalretroreflectance
RT
逆反射体观测角接收到的小于设计值αmax的单向光通量分量。
注:对于一个平面的逆反射体,RT可以按式(7)计算。对于一个非平面的逆反射体,RT可以
按式(8)计算。
∫αmax
α=0∫π
ρ= -π
αRA(α,ρ)
cosβ dαdρ (7)
∫αmax
α=0∫π
ρ= -π
αRI(α,ρ)
Ap dαdρ (8)
3
JJF2268—2025
式中:
RA———逆反射系数,cd·lx-1·m-2;
RI———发光强度系数,cd·lx-1;
AP———照明方向逆反射体的投影面积,m2;
α———观测角,rad;
β———入射角,rad;
ρ———rho角,rad;
d———观测距离,m。
4 几何条件
4.1 逆反射体中心 retroreflectorcenter
逆反射体上或靠近逆反射体,用于表示逆反射体位置的点。
4.2 光源参考点 sourcepointofreference
用于表示光源位置的点,简称光源点。
注:在实际的系统中,光源有一定的尺寸,光源点是指其出瞳的中心。
4.3 观测参考点 observationpointofreference
用于表示接收器位置的点。
注:
1 简称观测点。
2 在实际的系统中,接收器是有一定尺寸的,观测点是指入射光瞳的中心。
4.4 逆反射体轴 retroreflectoraxis
从逆反射体中心发出的一条特定的射线。
注:
1 测量逆反射体的CIE (角度计)系统示意见图1。
2 逆反射体轴通常选择照明方向的中心线。当逆反射体为轴对称时,逆反射体轴通常与逆反
射体的对称轴一致。对于路面标线,逆反射体轴垂直于路面。
图1 测量逆反射体的CIE (角度计)系统示意
4
JJF2268—2025
4.5 照明轴 illuminationaxis
从逆反射体中心发出,通过光源点的射线。
注:照明轴见图1。
4.6 观测轴 observationaxis
从逆反射体中心发出,通过观测点的射线。
注:观测轴见图1。
4.7 第一轴 firstaxis
通过逆反射体中心且垂直于包含照明轴和观测轴的平面的射线。
注:第一轴见图1。
4.8 第二轴 secondaxis
位于包含照明轴和观测轴的平面内,通过逆反射体中心且垂直于逆反射体轴的射线。
注:
1 第二轴见图1。
2 当-90°≤β1≤90°时,其正向位于包含照明轴和观测轴的半平面内。
3 第二轴也垂直于第一轴。
4.9 基准标记 datum mark
逆反射体上从逆反射体轴发出,表示基准轴指向的标记。
4.10 基准轴 datumaxis
从逆反射体中心发出,垂直于逆反射体轴的一条射线。
注:
1 基准轴见图2。
2 基准轴与逆反射体中心、逆反射体轴给出逆反射体的位置。
3 角ε 和角ρ 在图2中是逆时针方向,应为负值。
图2 角α、β、ε、ωs、ρ、γ 之间的相互关系示意
4.11 照明距离 illuminationdistance
光源点与逆反射体中心之间的距离。
5
JJF2268—2025
4.12 观测距离 observationdistance
d
逆反射体中心与观测点之间的距离。
4.13 基准半平面 datumhalf-plane
从逆反射体轴发出包含基准轴的半平面。
4.14 入射半平面 entrancehalf-plane
从照明轴发出包含逆反射体轴的半平面。
4.15 观测半平面 observationhalf-plane
从照明轴发出包含观测轴的半平面。
4.16 入射角 entranceangle
β
照明轴与逆反射体轴之间的夹角。
注:入射角通常不大于90°。在CIE角度计系统中β 被分解为β1和β2两个分量。
4.17 水平入射角分量 horizontalentranceanglecomponent
β1照明轴与包含逆反射体轴和第一轴的平面之间的夹角。入射角分量范围为-180°<
β1≤180°。
4.18 垂直入射角分量 verticalentranceanglecomponent
β2观测半平面与逆反射体轴之间的夹角。入射角分量范围为-90°≤β2≤90°。
4.19 观测角 observationangle
α
照明轴与观测轴之间的夹角。
注:观测角不为负值,一般小于10°,通常小于2°。
4.20 视角 viewingangle
ν
逆反射体轴和观测轴之间的夹角。
4.21 余入射角 co-entranceangle
e
逆反射体轴与照明轴之间夹角的余角。
4.22 余视角 co-viewingangle
a
逆反射体轴与观测轴之间夹角的余角。
4.23 方位角 orientationangle
ωs
位于垂直于逆反射体轴的平面内,从光源观测点逆时针测量,从入射半平面到基准
轴之间的夹角。
注:ωs的范围为-180°<ωs≤180°。
6
JJF2268—2025
4.24 道路标线方位角 roadmarkingazimuthalangle;RMazimuthalangle
b
从逆反射体轴的观测点顺时针测量,入射半平面与从逆反射体轴发出包含观测轴的
半平面之间的夹角。
注:b 的范围为-180°
4.25 道路标线方位角补角 RMsupplementalazimuthalangle
d
从逆反射体轴的观测点顺时针测量,垂直于逆反射体轴的平面上基准轴与从逆反体
轴发出包含观测轴的半平面之间的夹角。
注:d 的范围为-180°
4.26 显示角 presentationangle
γ
从光源观测点逆时针测量,从入射半平面到观测半平面的二面角。
注:γ 的范围为-180°<γ≤180°。
4.27 rho角 rhoangle
ρ
从光源观测点逆时针测量,观测半平面与从照明轴发出包含基准轴的半平面之间的
二面角。
4.28 旋转角 rotationangle
ε
从逆反射体轴上的观测点逆时针测量,在垂直于逆反射体轴的平面上,从观测半面
到基准轴的夹角。
注:
1 入射角和视角小于90°时定义是适当的。更多情况下,旋转角是从逆反射体轴的观测点逆时
针测量,第二轴到基准轴的相反部分。
2 试样围绕逆反射体轴转动时,当光源和接收器在空间相对固定,ωs和ε 的变化是相等的。
3 ε 的范围为-180°<ε≤180°。
4.29 旋转一致性 rotationallyuniform
当逆反射体绕逆反射体轴旋转,光源、接收器、逆反射体中心和逆反射体轴保持相
对固定的空间关系时,RA、RI或RL保持一致的性能。
4.30 孔径光阑 aperturestop
在光学系统中对入射光束起限制作用的光阑。
注:又称有效光阑。
[来源:JJF1032—2005,9.27,有修改]
4.31 视场光阑 fielddiaphragm
在光学系统中,起限制成像景物范围作用的光阑。
[来源:JJF1032—2005,9.28,有修改]
4.32 逆反射测量仪孔径角 retroreflectometerapertureangles
由逆反射测量仪光源发出直射到逆反射体中心的圆锥光束的最大角直径或由逆反射
体中心发出反射回逆反射测量仪接收器的圆锥光束的最大角直径。
7
JJF2268—2025
4.33 逆反射体孔径面 retroreflectoraperturesurface
由逆反射体自身给出或由孔径光阑给出的孔径面。
4.34 逆反射体或试样孔径角 retroreflector (orspecimen)apertureangles
逆反射体(或试样)孔径面对参考光源点的张角。
4.35 环形孔径 annularaperture
环形接收器外边界圆和内边界圆的角直径之差。
4.36 圆形孔径 circularaperture
圆形孔面的直径或张角。
[来源:JT/T690—2022,3.3]
4.37 矩形孔径 rectangularaperture
矩形孔表面的角高度和宽度。
4.38 光源孔径 sourceaperture
从逆反射体中心到光源的出射光阑或光瞳的直径或张角。
4.39 观察孔径 observeraperture
由逆反射体参考点到接收器的入射孔或瞳孔的角度。
4.40 接收器孔径 receiveraperture
从逆反射体中心到接收器的入射光阑或光瞳的直径或张角。
4.41 逆反射元孔径 retroreflectorelementaperture
从接收器中心看到的逆反射元表面的直径或张角。
4.42 试样几何条件 specimengeometry
指定逆反射体中心、逆反射体轴和基准轴,确立逆反射体的坐标,说明逆反射体位
置和角定向。
4.43 照明几何条件 illuminationgeometry
照明样品时的入射角和方位角。
4.44 观测几何条件 observationgeometry
观测样品时的观测角和rho角(ρ)。
4.45 共平面几何 coplanargeometry
逆反射体轴、照明轴和观测轴位于同一平面的几何条件。
注:共平面几何测量条件见图3。
图3 共平面几何测量条件
8
JJF2268—2025
5 测量系统
5.1 CIE角度计系统 illustratestheCIEgoniometersystem
用α、β1、β2、ε 四个角表征的逆反射测量系统。
5.2 固有系统 theintrinsicsystem 用α、β、γ、ωs四个角表征的逆反射测量系统。
注:
1 固有系统示意见图4。
2 逆反射体轴垂直于样品角度计的面。图4中角ωs和γ 为正值。接收器轨道绕照明轴转动,
表示为γ。β 的移动限制在所示方向上。
图4 固有系统示意
5.3 应用系统 theapplicationsystem
用α、β、ε、ωs四个角表征的逆反射测量系统。
注:应用系统示意见图5。
图5 应用系统示意
注:角ωs和ε 位于垂直于逆反射体轴的平面内,所示为正值。
9
JJF2268—2025
5.4 道路标线系统 theRMsystem
用a、b、e、d 四个角表征的逆反射测量系统。
注:
1 该系统(见图6) 适用于道路标线。以两个角a、e 限制道路标线; 道路标线一般在b=
180°、d=0°条件下测量。
2 该系统为半球形,推荐用于逆反射体入射余角(切线角)性能的研究。
3 图6所示角d 和角b 为正值。一般测试时,d=0°,b=180°且a>e,接收器在光源之上。
图6 道路标线系统
10
JJF2268—2025
汉语拼音索引
C
垂直入射角分量…………………… 4.18
垂直照度…………………………… 3.11
D
道路标线方位角…………………… 4.24
道路标线方位角补角……………… 4.25
道路标线系统………………………… 5.4
第二轴………………………………… 4.8
第一轴………………………………… 4.7
F
发光强度系数……………………… 3.12
反光膜………………………………… 3.5
反射照度…………………………… 3.10
方位角……………………………… 4.23
G
共平面几何………………………… 4.45
固有系统……………………………… 5.2
观测半平面………………………… 4.15
观测参考点…………………………… 4.3
观测几何条件……………………… 4.44
观测角……………………………… 4.19
观测距离…………………………… 4.12
观测轴………………………………… 4.6
观察孔径…………………………… 4.39
光源参考点…………………………… 4.2
光源孔径…………………………… 4.38
H
环形孔径…………………………… 4.35
J
基准半平面………………………… 4.13
基准标记……………………………… 4.9
基准轴……………………………… 4.10
接收器孔径………………………… 4.40
矩形孔径…………………………… 4.37
K
孔径光阑…………………………… 4.30
N
逆反射………………………………… 3.1
逆反射标准器………………………… 3.7
逆反射材料…………………………… 3.4
逆反射测量仪………………………… 3.6
逆反射测量仪孔径角……………… 4.32
逆反射分量………………………… 3.18
逆反射光通量系数………………… 3.16
逆反射亮度系数…………………… 3.15
逆反射色……………………………… 3.8
逆反射体……………………………… 3.3
逆反射体或试样孔径角…………… 4.34
逆反射体孔径面…………………… 4.33
逆反射体中心………………………… 4.1
逆反射体轴…………………………… 4.4
逆反射系数………………………… 3.13
逆反射因数………………………… 3.17
逆反射元……………………………… 3.2
逆反射元孔径……………………… 4.41
R
入射半平面………………………… 4.14
11
JJF2268—2025
入射角……………………………… 4.16
S
试样几何条件……………………… 4.42
视场光阑…………………………… 4.31
视角………………………………… 4.20
水平入射角分量…………………… 4.17
X
显示角……………………………… 4.26
线逆反射系数……………………… 3.14
旋转角……………………………… 4.28
旋转一致性………………………… 4.29
Y
应用系统……………………………… 5.3
余入射角…………………………… 4.21
余视角……………………………… 4.22
圆形孔径…………………………… 4.36
Z
杂散光………………………………… 3.9
照明几何条件……………………… 4.43
照明距离…………………………… 4.11
照明轴………………………………… 4.5
其他
CIE角度计系统……………………… 5.1
rho角……………………………… 4.27
12
JJF2268—2025
英文对应词索引
A
annularaperture………………………………………………………………………… 4.35
aperturestop …………………………………………………………………………… 4.30
C
circularaperture………………………………………………………………………… 4.36
coefficientoflineretroreflection ……………………………………………………… 3.14
coefficientofluminousintensity ……………………………………………………… 3.12
coefficientofretroreflectedluminance………………………………………………… 3.15
coefficientofretroreflectedluminousflux …………………………………………… 3.16
coefficientofretroreflection …………………………………………………………… 3.13
co-entranceangle ……………………………………………………………………… 4.21
coplanargeometry ……………………………………………………………………… 4.45
co-viewingangle………………………………………………………………………… 4.22
D
datumaxis ……………………………………………………………………………… 4.10
datumhalf-plane………………………………………………………………………… 4.13
datum mark ……………………………………………………………………………… 4.9
E
entranceangle…………………………………………………………………………… 4.16
entrancehalf-plane……………………………………………………………………… 4.14
F
fielddiaphragm ………………………………………………………………………… 4.31
firstaxis ………………………………………………………………………………… 4.7
fractionalretroreflectance ……………………………………………………………… 3.18
H
horizontalentranceanglecomponent ………………………………………………… 4.17
I
illuminationaxis ………………………………………………………………………… 4.5
13
JJF2268—2025
illuminationdistance …………………………………………………………………… 4.11
illuminationgeometry ………………………………………………………………… 4.43
illustratestheCIEgoniometersystem ………………………………………………… 5.1
O
observationangle ……………………………………………………………………… 4.19
observationaxis ………………………………………………………………………… 4.6
observationdistance …………………………………………………………………… 4.12
observationgeometry…………………………………………………………………… 4.44
observationhalf-plane ………………………………………………………………… 4.15
observationpointofreference…………………………………………………………… 4.3
observeraperture ……………………………………………………………………… 4.39
orientationangle………………………………………………………………………… 4.23
P
presentationangle ……………………………………………………………………… 4.26
R
receiveraperture………………………………………………………………………… 4.40
rectangularaperture …………………………………………………………………… 4.37
reflectedilluminance …………………………………………………………………… 3.10
retroreflectancefactor ………………………………………………………………… 3.17
retroreflection …………………………………………………………………………… 3.1
retroreflectivecolor ……………………………………………………………………… 3.8
retroreflectiveelement…………………………………………………………………… 3.2
retroreflectivematerial ………………………………………………………………… 3.4
retroreflectivesheeting ………………………………………………………………… 3.5
retroreflectivestandard ………………………………………………………………… 3.7
retroreflectometer………………………………………………………………………… 3.6
retroreflectometerapertureangles …………………………………………………… 4.32
retroreflector……………………………………………………………………………… 3.3
retroreflectoraperturesurface ………………………………………………………… 4.33
retroreflectoraxis………………………………………………………………………… 4.4
retroreflectorcenter……………………………………………………………………… 4.1
retroreflectorelementaperture………………………………………………………… 4.41
retroreflector(orspecimen)apertureangles ……………………………………… 4.34
rhoangle ………………………………………………………………………………… 4.27
RMazimuthalangle …………………………………………………………………… 4.24
14
JJF2268—2025
RMsupplementalazimuthalangle …………………………………………………… 4.25
roadmarkingazimuthalangle ………………………………………………………… 4.24
rotationangle …………………………………………………………………………… 4.28
rotationallyuniform …………………………………………………………………… 4.29
S
secondaxis ……………………………………………………………………………… 4.8
sourceaperture ………………………………………………………………………… 4.38
sourcepointofreference………………………………………………………………… 4.2
specimengeometry……………………………………………………………………… 4.42
straylight ………………………………………………………………………………… 3.9
T
theapplicationsystem …………………………………………………………………… 5.3
theintrinsicsystem ……………………………………………………………………… 5.2
theRMsystem …………………………………………………………………………… 5.4
V
verticalentranceanglecomponent …………………………………………………… 4.18
verticalilluminance …………………………………………………………………… 3.11
viewingangle …………………………………………………………………………… 4.20
15
JJF2268—202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