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T 4476-2025 大豆抗疫霉根腐病鉴定技术规程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大豆抗疫霉根腐病鉴定技术规程(NY/T 4476-2025)主要内容总结
一、标准概述
该标准是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起草,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提出并归口的农业行业标准,规定了大豆抗疫霉根腐病的人工接种鉴定技术规程,适用于大豆品种/种质对疫霉根腐病抗性的鉴定及评价。
二、核心术语定义
- 大豆疫霉根腐病:由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侵染引起的病害,导致根或茎基部腐烂、叶片黄化萎蔫甚至植株死亡。
- 抗病性鉴定:通过技术方法评估大豆对疫霉根腐病的抵抗水平。
- 接种体:用于接种的病原物或其部分。
三、鉴定程序流程
鉴定程序分为四个阶段:
- 试验条件及材料准备
- 接种
- 调查
- 抗性评价
四、关键技术要求
1. 试验条件
- 环境要求:在可控温室或大棚中进行
- 参数控制:
- 温度:20℃~30℃(出苗前25-30℃,出苗后20-25℃)
- 相对湿度:75%~90%
- 光照度:2000lx~2500lx
2. 菌种管理
- 来源:选用代表性菌株,非疫区使用需主管部门许可
- 保存方法:
- 短期(1-2个月):10-17℃冰箱保存于CA培养基
- 长期:液氮保存
3. 试验材料种植
- 容器:无菌土营养钵(直径10-15cm,高10cm)
- 种植规格:
- 每材料15钵(3次重复×5钵)
- 每钵保苗3株,共45株
- 对照设置:以"九农21"作为感病对照
4. 接种技术
- 接种时期:真叶完全展开时
- 接种方法:下胚轴伤口接种法
- 在子叶节下方1cm处划1cm长伤口(深度≤茎径1/3)
- 贴附5mm×5mm菌丝块(CA培养基培养6-7天的菌落前缘)
- 25℃黑暗保湿48小时
五、调查与评价标准
1. 病情调查
- 调查时间:接种后4-6天
- 计算方法:
复制
复制P = (n/N) × 100%
其中P为死亡率,n为死亡株数,N为接种株数
2. 抗性评价
- 有效性判定:感病对照死亡率≥70%时鉴定有效
- 分级标准:
植株死亡率(P) | 抗性评价 |
---|---|
0≤P≤30% | 抗病(R) |
30%<P<70% | 中间型(I) |
70%≤P≤100% | 感病(S) |
- 重复鉴定:初筛抗病材料需进行3-5次重复鉴定
- 最终判定:以最高死亡率结果为准
六、配套附录内容
附录A:病原与症状(资料性)
- 病原学:
- 学名:Phytophthora sojae
- 形态特征:菌丝无隔多核,孢子囊卵形/倒梨形,无乳突
- 病害症状:
- 各生育期均可侵染
- 典型表现:根茎腐烂、叶片黄化萎蔫、近地面茎部黑褐色病斑
- 严重时导致植株猝倒死亡
附录B:培养基配方(规范性)
- CA培养基:
- 胡萝卜200g+蒸馏水500mL榨汁过滤
- 补足至1000mL,加琼脂20g
- 121℃灭菌20分钟
附录C:鉴定记录表(规范性)
包含品种编号、重复次数、接种株数、死亡株数、死亡率及抗性评价等字段的标准表格。
七、安全处理要求
- 剩余接种体需实验室灭菌处理
- 鉴定后植株和营养钵集中焚烧
- 栽培基质需160℃干热灭菌
该标准通过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和评价体系,为大豆抗疫霉根腐病抗性鉴定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技术依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