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I 910-2025 绿色城市道路评价技术指南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绿色城市道路评价技术指南》主要内容总结
1. 范围
- 适用于各等级绿色城市道路的评价及工程验收,其他道路可参照执行。
- 涵盖绿色理念、生态环保、资源节约、节能低碳、品质建设、安全智能、服务提升、技术创新8类指标。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引用多项国家标准(如GB 3096声环境标准、GB 3838水环境标准、GB 50743废弃物再生利用等)作为评价依据。
3. 术语和定义
- 绿色城市道路:全寿命期内满足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要求的道路。
- 建筑垃圾:施工产生的弃土、弃料(不含危险废物)。
- 绿色施工:通过科学管理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
4. 总体原则
- 系统性:结合规划要求,全寿命周期评价。
- 客观性:依据量化结果,避免主观判断。
- 责任划分:建设单位负总责,参建单位对各自范围负责。
- 评价阶段:竣工后正式评价,设计阶段可预评价。
5. 评价与等级划分
- 指标体系:7类必评指标(含控制项和评分项) + 技术创新加分项(10分)。
- 评分规则:
- 控制项达标得1分,否则0分(影响后续评分项有效性)。
- 总分=评分项(100分) + 加分项(10分)。
- 等级划分:
- 不合格(<60分):全面整改。
- 合格(60-74分):专项整改。
- 良好(75-99分):局部加强。
- 优秀(100-110分):推广宣传。
6. 评价指标体系
- 层级结构:一级指标(8类)→二级指标(控制项)→三级指标(评分项)。
- 指标性质:控制项不达标则所属三级指标不计分。
- 得分计算:公式化汇总各层级得分(见原文公式1-2)。
7-13. 具体指标内容
每类指标均包含控制项(强制要求)和评分项(细化得分点),重点如下:
- 绿色理念(Q1, 10分)
- 控制项:建立全过程管理体系、培训机制、公众监督。
- 评分项:专项资金(2分)、培训宣贯(5分)、宣传推广(1分)。
- 生态环保(Q2, 20分)
- 控制项:避让生态敏感区、水土保护、扬尘噪声控制等。
- 评分项:生物栖息地保护(2分)、植被恢复(5分)、弃渣利用(1分)、噪声防控(1分)。
- 资源节约(Q3, 20分)
- 控制项:集约用地、节水工艺、材料循环利用。
- 评分项:临时用地复垦(2分)、旧料再生率(1分)、海绵设计(0.6分)。
- 节能低碳(Q4, 10分)
- 控制项:温拌沥青、清洁能源、装配式技术。
- 评分项:新能源供电(1分)、智能照明(1分)。
- 品质建设(Q5, 20分)
- 控制项:绿色施工、精细养护。
- 评分项:信息化管理(4分)、BIM技术(0.5分)。
- 安全智能(Q6, 10分)
- 控制项:智能交通系统、车路协同。
- 评分项:5G覆盖(1分)、防撞设施(1分)。
- 服务提升(Q7, 10分)
- 控制项:慢行系统、无障碍设施。
- 评分项:公交专用道(0.5分)、景观融合(1分)。
14. 技术创新(加分项, 10分)
- 鼓励装配式、信息化、低碳材料等技术应用,需提供先进性证明。
15. 参考文献
- 引用绿色建筑、节能、再生利用等领域标准(如GB/T 50378、JTG/T 2321等)。
核心特点
- 全寿命周期视角:覆盖设计、施工、运营各阶段。
- 量化评价:通过公式计算得分,强调数据支撑。
- 生态优先:突出生物多样性保护、废弃物资源化。
- 技术创新驱动:设置加分项鼓励新技术应用。
- 多部门协同:需建设、设计、施工等单位共同参与。
该标准为绿色城市道路建设提供了系统化、可操作的评价框架,旨在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