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I 927-2025 扩频激电法技术规程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扩频激电法技术规程》(T/CI 927-2025) 主要内容的详细总结:
文档名称: T/CI 927-2025 扩频激电法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spread-spectrum induced polarization method)
归口单位: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
起草单位: 长沙巨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中南大学等数十家单位
主要起草人: 陈儒军、姚红春等
核心目的: 规范扩频激电法在矿产资源、水文、工程、环境、灾害地质、考古等勘查领域的技术设计、仪器设备、野外工作、资料处理与解释、成果报告编写等环节,推动该方法的应用与普及。
主要内容:
- 范围 (Scope):
- 规定了扩频激电法工作的应用条件、技术设计、仪器设备、野外工作、资料整理与解释、成果报告编写等要求。
- 适用于探测与周围介质存在电性差异的目标体(矿产资源、水文地质体、工程地质问题、环境污染物、灾害地质体、考古目标等)以及区域地质调查(划分地层、岩体、构造、蚀变带)。
- 规范性引用文件 (Normative References):
- 引用了GB/T、DZ/T系列标准,涉及地球物理勘查符号、GNSS测量、图式图例、时间域/电阻率剖面/相位激发极化法技术规程、物化探工程测量、岩矿石标本物性测量、地球物理勘查基本术语等。
- 术语和定义 (Terms and Definitions):
- 在DZ/T 0391基础上,定义了扩频激电法特有的关键术语:
扩频信号 (Spread spectrum signal)
: 伪随机m序列信号,能量集中在等间距线性分布的主频频点上。扩频激电法 (Spread spectrum induced polarization method)
: 向地下供入扩频电流,观测电位差和供电电流,计算多个频率的视电阻率、视频散率、视相位和视扩频相位 (Spread spectrum phase)
以探测地下介质电性变化的方法。基频 (Fundamental frequency)
: 扩频信号中最小的主频频率。阶数 (Order)
: 决定主频点数量(N=2^(k-1))的参数。频率融合 (Frequency fusion)
: 将多个主频融合增强信号能量、提高信噪比的方法。极距组合 (Electrode spacing combination)
: 组合阵列通道增加信息量、提高反演精度的方法。中间梯度装置 (Gradient array)
,通用偶极-偶极装置 (General dipole-dipole array)
,通用三极装置 (General pole-dipole array)
,通用四极装置 (General quad-pole array)
: 定义了扩频激电法的主要采集装置及其特点(允许隔离系数为实数)。采集点 (Acquisition point)
: 唯一对应一组A、B、M、N位置的虚拟点位。
- 在DZ/T 0391基础上,定义了扩频激电法特有的关键术语:
- 符号 (Symbols):
- 规定了文档中使用的符号含义(如A, B, Mx, MN, AB, OB, h, Ki, N, ε, m, cpj, ρj),其余符号遵循GB/T 14499。
- 应用条件 (Application Conditions):
- 开展工作的前提条件:勘探目标与围岩电性差异明显;目标体在地表能引起可测异常;异常能从干扰背景中分辨;具备工作地形和接地条件;目标体深度<2000m。
- 技术设计 (Technical Design):
- 资料收集: 人文气象交通、地形地貌、干扰源、地质/物探/化探/钻探资料、岩矿石电性参数等。
- 野外踏勘: 核实工作条件、干扰源、已有资料;采集测量岩矿石标本电性;评估测线可行性。
- 方法有效性分析: 基于邻区资料、物性参数、正演模拟、野外试验和踏勘结果分析有效性。
- 主要装置选择 (关键附图):
- 中间梯度装置 (图1): 规定了AB距、MN距(AB/300 ≤ MN ≤ AB/30)、观测范围(中部AB距2/3或1/3内)、重复观测要求、旁测线距离(≤ AB/5)、供电线布设要求及装置系数Ki计算公式。
- 通用偶极-偶极装置 (图2): 规定了供电极距a、接收极距c、测点数(x-1)、最大收发电极距b(需满足 b ≥ (4×h - a - (2×x - 1)×c)/2 )、装置系数Ki计算公式。
- 通用三极装置 (图3): 规定了接收点布设要求(测线长度≥1.5h)、移动供电点A布设要求(最大AMx≥3h)、无穷远B点布设要求(OB≥3h或≥8h)、短测线划分、供电点间距(测线内2c/线外4c)、装置系数Ki计算公式(含/不含B点)。
- 通用四极装置 (图4): 规定了接收点布设要求(测线长度≥1.5h)、供电点A/B对称布设(最大AB≥6h)、供电点间距(测线内2c/线外4c)、装置系数Ki计算公式。
- 中间梯度装置 (图1): 规定了AB距、MN距(AB/300 ≤ MN ≤ AB/30)、观测范围(中部AB距2/3或1/3内)、重复观测要求、旁测线距离(≤ AB/5)、供电线布设要求及装置系数Ki计算公式。
- 扩频参数选择:
基频选择
: 综合考虑信噪比、目标体频谱响应、异常衬度,常用1/16 Hz。阶数选择
: 考虑干扰、岩矿石频谱,确保高信噪比和区分能力,常用5阶。融合频率数选择
: 干扰大时使用,每个组合频率融合m个主频,组合频率数Nd=N/m,需≥2,常用4。
- 测区与测网布设:
测区范围
: 依据地质条件和目标确定,保证背景场和异常完整性,包含已知信息点,边界规整。测线及测点设计
: 测线垂直目标体走向;与已知剖面重合;点线距满足刻画目标体要求(点距≤2倍目标体宽度,线距≤目标体走向长度);测点/线号自西向东、自南向北增大。- `比例尺和测网密度 (表2, 表3):** 规定了常用比例尺(1:25k, 1:10k, 1:5k, 1:2k)对应的线距和点距范围,以及普查/详查要求的最少测线和测点数。
- 工作精度确定 (表4):
- 精度分I、II、III三级,依据勘探任务和干扰情况设计。
- 核心指标:视电阻率均方相对误差(I:1.0%, II:3.0%, III:6.0%);视扩频相位均方误差(I:3.0mrad, II:10.0mrad, III:20.0mrad)。
- 可分区设计或放宽精度,需在设计书中明确。
- 设计书编写: 规定了设计书应包含的详细内容(前言、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工作部署、方法技术要求、组织管理、经费预算、质量安全保障、预期成果)。
- 仪器设备 (Instrumentation and Equipment):
- 选择: 根据任务和条件选择型号数量,优先阵列式同步采集;系统需稳定安全(发送)、灵敏低噪抗干扰(接收)。
- 性能指标要求:
采集系统整体
: 无线分布式阵列实时采集监控;扩频信号发送检测;实时计算显示多频点参数;接地电阻测量;多极距组合;多频融合。接收机
: 低本底噪音(<10 nV/√Hz@0.1Hz);高分辨率(<0.5μV);高相位精度(<0.5mrad@0.1Hz);GNSS同步精度(<40ns)。发送机及直流电源
: 支持扩频波(频点数>3);频宽(1/256Hz~1Hz);GNSS同步(<40ns);恒流恒压(波动<1%/10min);可调压流;保护功能;功率要求(P≈10×h W)。电流站
: 无接触霍尔测量;精度(<1%);相位精度(<0.5mrad)。供电线缆
: 耐磨、高绝缘(≥2MΩ/km@500V)、低内阻(≤10Ω/km)、足够截面积(S≥I/10 mm²)。供电电极
: 移动电极(铜/不锈钢棒,300-400mm长);固定电极(铜板/铁丝网/铝箔)。辅助工具
: 万用表、兆欧表(测量AB电阻)。
- 使用与维护:
一般要求
: 按说明书操作;建档管理;存放环境要求(通风干燥);运输检查;电池维护;故障检修校准。接收机
: 防信号过载;与供电电极距离(≥5m);防暴晒淋雨;插件维护。发送机与直流电源
: 启动流程(电流从0开始);不超限工作;通风避雨遮阳;绝缘放置。不极化电极
: 极差(<3mV);内阻(<200Ω);使用后保湿(饱和盐水);使用前检查;连接处防氧化。供电电极
: 使用前打磨检查;存放阴凉干燥。线缆
: 存放阴凉干燥;使用前检查氧化和外观;漏电检查(绝缘电阻R_D≥2/D MΩ)。发电机
: 运输卸电池放油;专人维护(换机油);避免超负荷。
- 野外工作 (Field Work):
- 准备:
技术准备
: 明确任务、学习设计规范。仪器准备
: 备齐设备工具记录表;室内检查维护(功能、通断、打磨);仪器一致性测试
(开工前、后必做):在干扰小区域布点,所有仪器依次测量,计算各通道视电阻率均方相对误差mi和视扩频相位总均方误差εi,需满足表5要求(mi≤1.0%, εi≤3mrad)。日常施工准备
: 检查设备携带;现场检查导线通断和绝缘电阻;设备提前开机定位。
- 接收系统布设:
接收电极
: 必须使用不极化电极;位置偏差(≤1%极距);允许有限偏移(沿测线≤0.5极距,垂直≤min(0.5极距, 0.5线距));避开不良接地点;接地电阻(<5kΩ,特殊地貌≤10kΩ);挖坑、埋设要求(稀泥插入、干土压实)。接收线缆
: 注意方向(小测点近仪器);通道对应关系;及时连接测量接地电阻;允许导电线延长。接收仪器
: 从控制端由近及远摆放;保证GNSS锁定(可先锁定后移回);天线架高保证通信;接上线缆开机检查状态;必要时架设中继站。
- 发射系统布设:
供电线
: 避开人车密集区;跨越障碍物处理;远离测量线(≥20m);检查维护;避免紧绷;供电线架影响测试
(满负载接入前后相位差>1mrad需放开线缆)。移动供电电极
: 使用铜/不锈钢棒;允许偏移(三/四极装置:垂向≤L1/10, 沿测线≤L2/2;偶极装置:沿测线≤L3/10);数量要求(接收线缆内≥10根,外≥40根);均匀布设(间距< LAB/20);深打浇盐水;挖坑搅拌降阻。固定供电电极
: 使用铜板/铝箔/铁丝网;允许偏移(B点≤5%垂距,中梯A/B点≤5%AB距);多金属片并联埋设(坑深≥30cm, 坑间距≥20cm, 分布均匀);数量由电流和接地决定(分组测量接地电阻Rd,总电阻≈Rd/2)。直流电源及发送机操作
: 断电连线;正负对应;非操作人员远离;电流为0时停发检查。
- 数据采集:
采集流程
: 检查接收机状态→测量接地电阻自然电位→检查发送机AB电阻→通知人员远离→启动发送机→启动接收机→填写班报、实时监控误差→误差合格后停采→停止发送→通知跑极换线→完成换线后继续。采集要求
: 实时监控误差,满足设计精度且所有通道合格(叠加≥3次)或采集满20min可停采;数据不佳时利用附录C方法改善;供电点在接收线缆内时防通道饱和(补采小电流)和识别电极断开(相位反相);断电后确认安全(电压<36V, 电流0A)再移动电极;供电前必须确认。班报记录
: 规定记录表内容(测区、时间、人员、仪器、参数等);书写要求(铅笔正楷清晰);错误修改方式(划改);分装置分日期记录;记录干扰源、特殊地形及异常情况。提供参考格式(附录D)。
- 资料整理: 当日检查归档;矫正偏移电极位置(备份原始数据);导出数据成图(拟断面/平面等值线)检查异常。
- 日常验收: 当日检查记录表(正确清晰完整签字);当日数据整理成图核对异常;纸质记录拍照存档;电子数据备份;确认下载备份后删除仪器数据。
- 质量检查与评价:
方法
: 系统检查评价(不同时间、不同操作员);检查点比例(面积≥3%,剖面≥5%);异常区重点检查;结果记录统计报表。误差计算
: 视电阻率用均方相对误差m
(公式10);视扩频相位用均方误差ε
(公式11)。检查点总误差应≥设计精度(强干扰区可放宽至1.5倍设计精度),否则相应资料作废。
- 安全管理: 安全教育;持证操作;按流程沟通(供电/停电);线缆检查维护(绝缘包裹);危险地段警示看守(城镇路口、供电点);防雷雨;制定危险区域安全措施。
- 野外资料验收:
资料内容
: 班报表、仪器检查记录、电极坐标、测地误差统计、原始数据表、检查误差统计、实际材料图、工作小结等。原则
: 符合设计要求及规范可验收。不予验收情况:伪造数据;测地不合格;仪器不合格;主要指标不达标。
- 准备:
- 资料处理与解释 (Data Processing and Interpretation):
- 资料处理:
数据预处理
: 配套软件完成。步骤:读入排序→频率融合
(提高信噪比)→合并同点多次数据(留最优)→极距组合
(提高信息量)→剔除畸变/大误差点→导出反演格式数据。频率融合
: 将多个主频合并为组合频率的方法(原理见附录E)。融合主频数m根据干扰选择(干扰大则m大),常用m=4。组合频率数Nd=N/m,需≥2。极距组合
: 合并相邻通道(从2倍到N倍极距)的方法。步长常为1倍极距(数据量大时可增加,但≤iL)。避免无效通道。数据反演
: 要求反演电阻率和相位;用电阻率模型约束相位;输入≥2个频点数据;使用带地形及误差反演软件;合理设置网格节点层数;考虑数据质量控制迭代次数。
- 资料解释:
定性解释
: 分析电性异常特征,结合地质背景、物性、地形、反演拟合度、频点相似度、异常形态等筛选目标体引起的可靠异常。定量解释
: 在定性基础上,利用特征连续性、频点相似度、地质资料等推断地下电性空间分布,确定异常体位置规模。综合解释
: 综合地质、钻探、物探、化探等资料,将电性成果转化为地质属性和特征,提出异常验证建议。
- 图件编制:
一般要求
: 数据经验收合格;满足DZ/T 0069;清晰可辨;比例尺一致(可调整需甲方同意);同区同参数图件色标一致、异常突出。主要图件
:实际材料图
: 测区范围、测点、检查点、标本位置等。地质底图或卫星底图。不同方法符号区分可辨。拟断面图
: 视电阻率取对数值
成图(等比间隔);视扩频相位取线性间隔;色标间隔突出异常。纵坐标:三极装置用PA/5(PA为A点相对坐标);四极装置用LAB/5(LAB为AB距);偶极装置用PC/2(PC为AB中点C相对坐标)。反演断面图
: 电阻率取对数值
成图(等比间隔);相位反演结果(常转为极化率)取线性间隔;色标间隔突出异常。横坐标为位置,纵坐标为深度。平面图
: 视电阻率取对数值
成图(等比间隔);视扩频相位取线性间隔;色标间隔突出异常。坐标系优先CGCS2000(保密可用自定义,确保XY轴方向正确)。综合成果图
: 包含电阻率、激电参数、地质简图、推断目标体。目的不同可增内容,确保重点突出、元素清晰。
- 资料处理:
- 成果报告编写 (Compilation of Final Report):
编写要求
: 基于验收合格数据及公开资料;项目过程中同步编写;按时完成;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内容翔实、推断有理有据、结论客观;图件附表规范清晰。主要内容
: 序言(背景、任务、范围、条件);测区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工作方法技术与质量评价;解释推断;结论与建议;附图附表。未尽事宜执行DZ/T 0070, 0073, 0281。
- 附录 (Appendices):
- 附录A (规范性): 标本电性测量要求
- 原理图(图A.1),测量原理(R=U/I, ρ=R×S/L)。
- 技术要求:标本形状尺寸(柱状/立方体);表面要求;浸泡密封;溶液电极(饱和CuSO4, 铜片);渗透片(素陶板);接触材质(海绵);测量要求(频宽0.01-1000Hz, 密度≥5点/10倍频);拍照存档;小电流(≤0.1mA);重复测量重点标本;遵循DZ/T 0368。
- 仪器要求:高输入阻抗(≥10¹²Ω);宽频带(0.01-1000Hz);自动扫频可控;高精度(相位<0.1mrad, 振幅<1%);宽量程(10⁻¹-10⁹Ω)。
- 附录B (资料性): 扩频激电法勘探应用流程
- 以一个假设案例(2km剖面,1000m深,点距40m,1/16Hz基频,5阶,GS2IP系统)说明:装置设计(通用三极)、接收点布设(表B.1)、供电点设计(B点坐标,A点跑极坐标表B.2)、数据采集流程、数据处理(SipProc软件,4频融合)、数据反演(ZondRes2D/3D软件)、资料解释流程。
- 附录C (资料性): 数据采集质量改善方法
提高信噪比
:增大电流(最优);阵列同步去噪;延长采集时间;避开强干扰时段;改变装置(信号强度:四极>三极>偶极);用更高基频;增加融合主频数m。减小电磁耦合干扰
(负值问题):供电/测量线拉开距离(>20m);交叉点垂直;用更低基频;改变装置(耦合强度:偶极<三极<四极);避免雨后作业,绕潮湿段。减小接地电阻
:增加电极数量;打磨氧化电极;浇盐水扩大接触面;加深电极;选择良好接地位置;碎石/基岩区覆土浇盐水再打电极。
- 附录D (资料性): 扩频激电法野外记录表参考格式
- 提供了四种主要装置(中间梯度、通用偶极-偶极、通用四极、通用三极)的野外班报表参考格式(表D.1-D.4),包含需记录的关键信息。强调关键参数(接地电阻、电位等)若未存电子数据则需添加在记录表中。
- 附录E (资料性): 扩频激电法原理
简介
: 基于扩频通信理论,无线分布式阵列采集。特点:小电流大深度;信息量大(>10倍常规);效率高(复杂地形1km深度效率>10倍常规);频域分辨率高(2倍常规),利于矿与非矿区分。施工装置
: 常用中梯(面积性)、通用偶极/三极/四极(剖面测深)。信号强度:四极>三极>偶极;耦合影响:偶极<三极<四极。推荐通用三极。可分段测量合并反演。扩频信号 (图E.1)
:伪随机m序列(含-A, +A电平)。能量集中在线性等间距主频点(fi = f1 × i)。主频数 N=2^(k-1)。常用5阶(N=16)。基频f1范围:1/256Hz~1Hz(2^n Hz)。基频高抗干扰强但耦合强,基频低反之。扩频参数计算
: 核心流程:- 傅里叶变换电压/电流时序,抽取主频频谱值Uij, Iij。
- 计算各主频复电阻 Rij = Uij / Iij。
频率融合
:计算组合频率值fj_com (公式E.2);计算组合频率复电阻Rj_com (公式E.3)。- 计算组合频率视电阻率ρj = |Rj_com| * K (公式E.4),其相位φj_com即为视相位。
- 计算视频散率PFEj (公式E.5)。
- 计算
视扩频相位CPj
= φj_com - φ(j+1)_com * ln(r) / ln(r) + Δφ (公式E.6, E.7, E.8),其中r = f(j+1)_com / fj_com。Δφ用于处理±1000π相位模糊。 - 近似计算视极化率ηj ≈ CPj / 10 (公式E.9)。
- 通过分析多个组合频率的ρ, φ, PFE, CP, η在频域的变化规律区分矿与非矿。
极距组合
: 将相邻2到N个通道组合(图E.2),生成不同极距(1倍, 2倍...N倍)的新测点数据,增加中深部信息量。步长常为1倍极距(数据量大时可增加)。避免无效通道。
(注:原文此图标签与图E.1重复,此处按描述应为极距组合示意图)
- 附录A (规范性): 标本电性测量要求
- 前言 (Foreword) 重要信息:
目的意义
: 填补扩频激电法技术规范空白,规范项目设计、实施、验收,推动应用普及。相关专利说明 (关键):
- 声明符合本文件时,可能涉及专利:CN202211105664.5(地质勘探方法、装置、数据采集系统及相关设备,涉及6.4, 9.1)和CN202310394021.5(一种利用扩频信号获取激电参数的方法、装置、介质和设备,涉及6.5, 9.1)。
- 发布机构对专利真实性、有效性、范围无立场。
- 专利权人(长沙巨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中南大学)承诺公平合理无歧视授权许可。
- 表1列出了专利权人名称和地址。
引言
: 重申规范目的和应用意义。
总结要点:
- 这是一份全面的、强制性的技术标准,详细规定了扩频激电法的全工作流程。
- 核心创新在于使用扩频信号和阵列式同步采集,结合频率融合和极距组合技术,实现大深度、高效率、高精度、强抗干扰和高分辨率的探测能力。
- 严格定义了术语、装置、参数(基频、阶数、融合数、精度等级、装置系数公式)。
- 对仪器性能(接收机噪音、分辨率、相位精度、同步精度;发送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