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IAPS 0049-2025 电池护照指南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电池护照指南》(T/CIAPS00492025)主要内容总结
一、标准概述
《电池护照指南》是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发布的团体标准,于2025年5月9日发布,2025年6月10日实施。该标准提供了电池全生命周期溯源数据管理的信息披露指南,旨在指导企业为其生产的电池产品生成电池护照,便于对电池产品进行溯源管理。
标准适用于:
- 电动汽车电池
- 轻型运输工具电池
- 能量大于2kWh的工业电池
- 便携式电池及其他用途电池可参考
二、核心概念与定义
1. 电池护照定义
电池护照是电池全生命周期信息的电子记录,是一组可通过数据载体访问的数据集。
2. 电池分类
- 轻型运输工具电池:重量≤25kg,用于滑板车、轮椅等
- 电动汽车电池:重量>25kg,用于电动汽车
- 工业电池:重量>5kg,用于工业用途或梯次利用后转工业用途
3. 电池状态分类
- 新电池
- 梯次利用
- 重复使用
- 再制造
- 废电池
三、电池护照基本要求
1. 责任主体
- 将电池投放市场或投入使用的主体负责
- 可以是汽车生产企业、电池制造商、进口商、分销商等
2. 护照变更
- 更新信息:维修后重新使用
- 创建新护照:再制造或梯次利用后
- 注销护照:废电池或出境后
3. 护照标识
- 编码:符合ISO/IEC15459的唯一标识符
- 数据载体:建议使用二维码(QR Code),参考GB/T 18284或ISO/IEC 18004-2024
4. 信息访问权限
分四类主体设置不同权限:
- 公众
- 监管机构
- 认证机构
- 合法权益方(用户、生产商、回收商等)
四、电池护照信息内容
1. 电池和制造商信息
包括:
- 电池标识、护照编码、制造地点、日期、类别、质量、尺寸等
- 制造商名称、注册信息、联系方式
- 责任主体信息
2. 符号、标签、合规性信息
- 分类回收符号:必须标注
- 有害物质符号:如镉(Cd)、铅(Pb)超标时标注
- 碳足迹标签:标明碳足迹和性能等级
- 灭火剂类型:按GB 4351-2023分类
- 符合性声明:声明符合相关法规要求
- 测试报告:验证护照信息真实性
3. 电池碳足迹信息
- 绝对碳足迹(kgCO2e或tCO2e)
- 单位能量碳足迹(kgCO2e/kWh)
- 分阶段碳足迹(原材料获取、生产、分销、退役回收)
- 碳足迹性能等级
- 碳足迹研究报告链接
4. 供应链尽职调查信息
- 尽职调查报告(PDF格式)
- 自愿性供应链认证信息(如IRMA)
5. 电池化学体系和材料信息
- 电池化学体系(如Li-NCM/C/L-LiPF6)
- 关键原材料(质量百分比>0.1%)
- 正极、负极、电解质、隔膜材料
- 有害物质(除汞、镉、铅外)
- 相关物质环境影响
6. 资源循环利用信息
(1)循环设计
- 拆卸与拆解手册
- 可更换备件信息
- 安全措施说明
(2)材料含量
- 再循环材料比例(消费前/消费后废弃物)
- 可再生材料比例(如木质素替代石墨)
(3)废旧电池管理
- 预防指导(延长寿命方法)
- 分类回收指导(回收网点、流程等)
7. 性能和耐久性信息
(1)性能信息
- 额定容量、能量密度
- 剩余容量、容量衰减率
- 荷电状态(SOC)
- 电压参数(最小、最大、标称)
- 功率参数(初始、剩余、衰减率)
- 能量效率(初始、剩余、衰减)
- 自放电率(初始、当前、变化)
- 内阻(初始、当前、增加率)
(2)耐久性信息
- 额定循环寿命
- 完全等效循环次数
- 循环测试方法及充放电率
- 能量/容量吞吐量
- 温度限值及超限使用时间
- 深度放电/过充事件数量
- 事故信息记录
五、附录与参考文献
- 附录A提供了碳足迹声明格式
- 参考文献包括国内外相关标准法规28项
六、实施要点
- 时间节点:2025年6月10日起实施
- 适用范围:重点适用于电动汽车电池、工业电池等
- 数据要求:强调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特别是动态数据更新(如剩余容量建议每24小时更新)
- 合规要求:对出口欧盟电池有特殊要求(如尽职调查、碳足迹计算等)
- 技术实现:建议采用二维码作为数据载体,确保信息可追溯
该标准是我国首个电池护照相关标准,为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系统化的信息披露框架,有助于推动电池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和循环经济体系建设。
评论